对《红楼梦》批评的批评(二)
刘火
第43回(尤氏说凤姐)“使不了,明儿带了棺材里使去。”
此后批:此言不假,伏下后文短命。尤氏亦能干事矣,惜不能劝夫治家,惜哉痛哉!这也是看过《红楼梦》全书的人,明说凤姐早死,可见不是被休。
所以我认为把“一从二令三人木”拆成“檢”字恰当,是抄家抄出王熙凤放高利贷的账本,王熙凤失势,最后病死。因前八十回已写到凤姐的病,已有伏线。
第一支【红楼梦引子】“怀金悼玉”说明曹公在写黛玉宝钗时无意褒贬哪一个,她俩在曹公眼中都是可爱又可悲的。
第三支【枉凝眸】写黛玉亦悲亦喜亦空亦幻亦思亦望而终无恨,所以那声“宝玉,宝玉,你好——”不是恨,是诉???
“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
后四十回书中基本这样。要知道令人可叹可怜者是咫尺天涯不能相见,不是离得很远。
“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经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
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红楼梦鉴赏辞典》由此说什么,黛玉是秋天病初夏死。这是文学语言,并且这支曲子的韵脚是“葩”“瑕”“他”“化”“挂”“花?”“夏”,以“夏”结尾是押韵的需要。黛玉就没有断过药,怎么就是秋天病的?
第四支曲子【恨无常】写元春:
“眼睁睁,把万事全抛。”
眼睁睁是清醒的无奈的,不是病怏怏之态。由此可说元春之死因祸。
第九支【虚花悟】写惜春。
从整首词曲看,惜春出家因“看破”,不是由于家道衰败后的贫穷。电视剧《红楼梦》让惜春敲着木鱼化缘,显出于“贫穷”之想。惜春出家可能在贾府完全破落之前。流行本后四十回写惜春出家的过程,没有远离曹公的意思,但把她出家的原因归于什么登仙成佛,显不合曹公“空幻”的意图,当然也减弱了惜春出家的批判意义。
第六回。
这“刘姥姥乃是个积年的老寡妇,膝下又无儿女,只靠两亩薄田度日。今者女婿接来养活,岂不愿意,遂一心一计,帮趁着女儿女婿过活起来。”
既然说“膝下无儿女”,又要“帮趁着女儿女婿过活起来”,岂不矛盾?按周汝昌的方法,不知又要索隐多少事来。其实“膝下无儿女”是小说过渡语言中常出现的现象,重点落在“儿”上,是说没有“儿子”,为了说话顺溜,就这样说了。
第七回。
“‘只难得‘可巧’二字:要春天开的白牡丹花蕊十二两,夏天开的白荷花蕊十二两,秋天白芙蓉蕊十二两,冬天的梅花蕊十二两。将这四样花蕊,于次年春分这日晒干,和在药末子一处,一齐研好。又要雨水这日的雨水十二钱,???’周瑞家的忙道:‘嗳哟!这么说来,这就得三年的工夫。倘或雨水这日竟不下雨,这却怎处呢?’宝钗笑道:‘所以说那里有这样可巧的雨,便没雨也只好再等罢了。白露这日的露水十二钱,霜降这日的霜十二钱,小雪这日的雪十二钱。把这四样水调匀,和了药,再加十二钱蜂蜜,十二钱白糖,丸了龙眼大的丸子,盛在旧磁坛内,埋在花根底下。若发了病时,拿出来吃一丸,用十二分黄柏煎汤送下。’”
甲戌本侧批:凡用“十二”字样,皆照应十二钗。
是不是凡“十二”字样都和十二钗照应呢?我觉不见得。尽管我们从中药配方看,没有这样都用“十二”多少的,从而可以想到有所隐喻,但我认为这里的文字还是一种文字游戏,说巧说妙,惟兴趣而矣。
“香菱”隐“相怜”,“四春”丫环名“抱琴、司棋、侍书、入画”隐“琴、棋、书、画”。这是封建文人雅士之好,是大贵族应祥之事。
“于老爷”隐“愚”,“余信”隐“愚信”,“秦鈡”隐“情种”。
“尤氏笑道:‘???比不得咱们家的孩子们,胡打海摔的惯了。’”
这和贾母与张道士说话的语气有什么不同呢?家常说话,闲聊,能当真吗?贾家的孩子要胡打海摔的惯了,农家的孩子该刀割斧砍的惯了呢。
第八回。
“詹光”隐“沾光”,“单聘仁”隐“善骗人”,“吴新登”隐“无星戥”,“戴良”隐“大量”,“钱华”隐“钱开花”,“秦业”隐“情孽”。
“好知运败金无彩,堪叹时乖玉不光。”
前句写宝钗,后句写宝玉。运败不只指贾府败,是四大家族都败,否则还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得多。时乖不只指宝玉顽劣乖僻,也不单指人生羁绊,也指社会动荡。
就是说后来秦鈡的闹学,可卿的生气,在这里先作一噱头,小说惯用之法。不用从“读书”为“争气”上再去探微,这里没这个意思。
第九回。
“彼时黛玉才在窗下对镜理妆,听宝玉说上学去,因笑道:‘好!这一去,可定是要‘蟾宫折桂’去了’。”
蒙侧批:此写黛玉,差强人意。《西厢》双文,能不抱愧!
请问:黛玉该怎么说?难道说“去玩玩,不要累着了”“上什么学,在家玩多好”不成?有些人不知小说的好多话是衬话,敷衍话,并不是人物真实性格和内心情感的表达。
曹公笔下的黛玉要宝玉“蟾宫折桂”的话透着孩子的天真和玩笑,就是美好的愿望,和世俗的功利扯不到一块。
看第82回补文中黛玉的话:“我们女孩儿家虽然不要这个,但小时候跟着你们雨村先生念书,也曾看过。内中也有近情近理的,也有清微淡远的。那时候虽不大懂事,也觉得好,不可一概抹倒。况且你要取功名,这个也清贵些。”
这才不是黛玉,是个庸俗的市侩。
第11回。
秦氏笑道:“任凭神仙也罢,治得病治不得命。”
这本来是病人很容易说出的话,有人竟因此索隐到雍正的妃子什么乱七八糟的。现在的普通人有大病危病时也这样说,保不住人人都有什么大事瞒着?
第13回。
三春去后诸芳尽,各自须寻各自门。
“三春”应指“元迎探”春,之所以这样说,因下句有“各自须寻各自门”,所以说“三春”不是指自然界,是隐语。看起来贾府子弟零落是在元春迎春死后,探春远嫁后。
“樯木”隐“舟具”隐“人生若泛舟”,“潢海铁网山”隐“迷津易堕,尘网难逃”,“戴权”隐“大权”。
“贾珍哭的泪人一般,正和贾代儒等说道:‘合家大小,远亲近友,谁不知我这媳妇比儿子还强十倍。如今伸腿去了,可见这长房内绝灭无人了。’说着又哭起来。???贾珍拍手道:‘如何料理,不过尽我所有罢了!’”
对贾珍的“哭”,甲戌本侧批:可笑,如丧考妣,此作者刺心笔也。对于“尽我所有”有夹批:“尽我所有”,为媳妇是非礼之谈,父母又将何以待之?故前此有思织酒后狂言,及今复见此语,含而不露,吾不能为贾珍隐讳。还有现在的大量对秦可卿的索隐。
古之批,现之索隐,都与“天香楼”事件有关。从有些批语和曹公文中留下的痕迹,如鸳鸯吊死是受秦可卿所引(我坚信这节是曹公文)看,《红楼梦》初稿写了贾珍与秦可卿在天香楼鬼混。
但是,我们论书是论现成的书,不是论曾经怎样构思,以现今的《红楼梦》看那些批语和索隐,都是不懂小说之论。
贾珍哭的泪人一般从“长房绝灭无人”的角度想没什么可奇怪的,过去长房绝户,特别对大贵族,是极大的打击。这里牵涉到家族的兴旺发达,财产和官位的承继等等诸多问题,可以说就是毁灭和繁荣的关系。“尽我所有”是人在极痛中的话,都会这样说,也不是什么“非礼之谈”。批书人谈礼因他不痛而平静,他不能洞晓贾珍那个场合的话和贾珍的痛极心狂的状态,是因他不懂小说。
第14回。
“那时官客送殡的,有镇国公牛清之孙???”
庚本眉批拆字成: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于文学批评无意义,又没什么寓意,所以此批的拆字是画蛇添足,无什么价值。
第15回。
“铁槛寺”“馒头庵”的寓意就是“纵有千年铁门限,终须一个土馒头”。这是宋范成大的诗,也是《红楼梦》立意的一部分。
“胡老爷”隐“糊涂”。
第16回。
“卜固修”隐“不顾羞”。
第18回。
贾妃点戏,第一出《豪宴》,第二出《乞巧》,第三出《仙缘》,第四出《离魂》,是伏线,是象征。夹批分别是:《一捧雪》中伏贾家之败;《长生殿》中伏元妃之死;《邯郸梦》中伏甄宝玉送玉;《牡丹亭》中伏黛玉死。
从这些批我们说元妃死于非命,宝玉丢过玉病过。从现今流行的一百二十回《红楼梦》看,贾府败,但没败彻底,元妃死于病,宝玉丢玉后病傻后设调包计与宝钗结婚,有的符合曹公的构思,有的不符,这也说明《红楼梦》后四十回有曹公文,有补文有改文。
第22回。漫搵英雄泪,相离处士家。谢慈悲剃度在莲台下。没缘法转眼分离乍。赤条条来去无牵挂。那里讨烟蓑雨笠卷单行?一任俺芒鞋破钵随缘化!
《鲁智深醉闹五台山》偏让宝钗说出,这是曹公的寓意所在。从这出戏词看,宝钗与宝玉结婚不久宝玉就出家了。
这一回的灯谜都有寓意。制灯谜要经过书中作者苦思冥想,表达作者的思想很正常,进而也就预示了作者的身世。
《红楼梦》中暗示、隐语是很多,但也不像有些批者和现在的索隐者搞的那样。曹公欲以暗示的东西都是他极力描写的,如《好了歌解》,第五回,这里的灯谜,宝玉生日宴抽签。
此回的灯谜都比较明白,从这些灯谜看《红楼梦》中她们后来的结局也都相合。宝钗的谜虽然还无人猜出,但诗中所写她的遭际是很明白的,现今《红楼梦》一百二十回本她的结局基本上如此,就是改写者给添了个喜庆的尾巴。
第24回。
“卜世仁”隐“不是人”。
第25回。
“正没个主见,只见凤姐手持一把明晃晃钢刀砍进园来,见鸡杀鸡,见狗杀狗,见人就要杀人。”
此处批:此处焉用鸡犬?然辉煌富丽非处家之常也,鸡犬闲闲始为儿孙千年之业,故于此处必用鸡犬二字,方是一簇腾腾大舍。
这位批者没有索隐,也和周汝昌差不多,谓之不懂文学亦不为过。鸡犬是顺笔写出,表现凤姐着魔情状,怎可胶柱鼓瑟,说大观园中有鸡有狗?就是贾府中有鸡有狗也是圈养的,焉能任之乱跑?大贵族家可以养鸡狗,而不会在他们的寝宴处养鸡狗。
第26回。
“也不顾苍苔露冷,花径风寒,独立墙角边花阴之下,悲悲戚戚呜咽起来。”
这里的“苍苔露冷,花径风寒”是文学词汇,实际情况不见得如此。
第30回。
“再看,还是一个‘蔷’字。里面的原是早已痴了,画完一个又一个,已经画了有几千个‘蔷’。”
这里的文学描写是形容宝玉、龄官的忘情,曹公高明,用白描手法写之。要注意,是两个人忘情,并非龄官一个忘情。否则“几千个蔷”怎么也解不通。一个人画几千个蔷,不用一天也得大半天。要像周汝昌那样对贾母回张道士宝玉亲事的话落实,就可以算算用了几个时辰。这样龄官会累垮,贾宝玉会累趴下。我说两个人忘了情,才有这痴情疾写好似写了几千个蔷字的错觉,或说心理认同。
第31回。
“晴雯听了冷笑道:‘姐姐既会说,就该早来,也省了爷生气。自古以来,就是你一个人伏侍爷的,我们原没伏侍过’。”
第32回。
“史湘云笑道:‘幸而是这个,明儿倘或把印也丢了,难道也就罢了不成?’宝玉笑道:‘倒是丢了印平常,若丢了这个,我就该死了。’”
若让索隐大师处理,该索隐出什么?难道考证出宝玉做过官不成?或者说宝玉是哪个当官的化身。
第33回。
(王夫人)便叫着贾珠哭道:“若有你活着,便死一百个我也不管了。”
如周汝昌解《红楼梦》,真的死一百个我也不管了吗?
第36回。
宝玉道:“多少钱买的?”贾蔷道:“一两八钱银子。”???(对龄官)又道:“今儿我那里的香脂油蒙了心!费一二两银子买他来,原说解闷,就没有想到这上头。”
曹公文笔高超,一两句话就可以表明人物的身份。贾蔷回答宝玉问话,因为宝玉的地位高,就要回答得清清楚楚,才显得尊敬。贾蔷要用“一二两”随便回答贾宝玉,是对贾宝玉的大不敬,要掌嘴的。而贾蔷给龄官说话就不然了,要说得一清二楚,显得他为她花了钱,事真情不真,说“一二两银子”不是漫不经心,而是显得对钱不在意,在意的是花了钱又打了嘴,没有讨得龄官的欢喜。
第37回。
此回的《咏海棠》诗,宝钗、宝玉、黛玉、湘云的诗,都多多少少带有自己的性格,也就是常说的“诗如其人”,我认为不应从她们的诗中索隐什么。
第38回。
对于这一回中关于菊的诗,周汝昌在《定是红楼梦里人》第106页说什么:
“殊不知,《菊花诗》一组七律,整个儿是喻写湘云为对象的悲欢离合曲折过程。聪慧如她(指张爱玲),竟读不透‘霜清纸帐来新梦,圃冷斜阳忆旧游’正是宝湘的后幅情景?她也不想:‘数去更无君傲世,看来唯有我知音’,以及‘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开花为底迟?’、‘休言举世无谈者,解语何妨片语时。’等句意,句句说的是后来宝湘重会的情景。”
周汝昌是把众人所有写菊的诗都当作了为湘云树碑立传,因为这里他举出的就有黛玉名下的诗句。
我先说一下,曹公要真像周汝昌这里说的有意寓隐,那么基本上每句诗都应有所隐喻,如他在第五回中的那样,那么周汝昌能不能把这里的每一句诗都和《红楼》中人物后来的命运一一指实?他就是有搬运灵魂的本领他也不能。就如他举出的几句诗,他凭什么说是写后来宝玉和湘云相遇的?光靠臆想谁会服?还有一个霍国玲,他竟从《红楼梦》中的诗句中找出了康乾时代的什么人和事,把曹公的诗糟蹋得不成样子,他自认为很高明。幸亏他们没有生活在清朝,不然的话,文字狱不知要让多少人断臂掉头。
第41回。
“那大姐儿因抱着一个大柚子玩的,忽见板儿抱着一个佛手,便也要佛手。(这里批:小儿常情遂成千里伏线。)丫环哄他取去,大姐儿等不得,便哭了。众人忙把柚子与了板儿,将板儿的佛手哄过来与他才罢。那板儿因顽了半日佛手,此刻又两手抓着些果子吃,又忽见这柚子又香又圆,更觉好顽,且当球踢着玩去,也就不要佛手了。(这里批:柚子即今香团之属也,应与缘通。佛手者,正指迷津者也。以小儿之戏暗透前回通部脉络,隐隐约约,毫无一丝漏泄,岂独为刘姥姥之俚言博笑而有此一大回文字哉?)”
按说小儿游戏不应当真,作者不让玩其它的偏要其玩佛手、柚子这些特别的物件,自然就有了特殊用意,有了暗示。小说所写事写人是不是有他意,一定要根据语言环境来定。从这里批的“缘通”“指迷津者”看,现今流行一百二十回《红楼梦》刘姥姥救巧姐可信,应是曹公之文。
第46回。
(说贾赦)如今兄弟、侄儿、儿子、孙子一大群,还这么闹起来,怎样见人呢?
这是就事顺口说出的,从书中怎么也看不出“兄弟、侄儿、儿子、孙子一大群”,莫非周汝昌等人从历史人物中再索隐不成?
第49回。
“黛玉换上掐金挖云红香羊皮小靴。”(湘云)“脚下也穿着麀皮小靴。???众人都笑道:‘偏他只爱打扮成小子的样儿’。”
张爱玲据此处“小靴”说林、史裹脚,也真够聪明的。试问张爱玲,不写成“小靴”写成“中靴”“大靴”不成?史湘云若真的裹成三寸金莲,她还怎么打扮成小子样?一句话中就讲不通,张爱玲还当新闻讲。
第50回。
“我因为到了老祖宗那里,鸦没雀静的。”
可以当真去找什么乌鸦麻雀吗?
这一回中的诗,带有人物的性情,但不能从诗中索隐什么。
这一回中宝钗、宝玉、黛玉的谜应有暗示,但暗示的什么实难猜破。就贾宝玉的看,暗示了他因黛玉死而出家,较可信。贾宝玉出家,绝不因仙佛,也不会因穷因困,也不会因家败,只有因情,那就是因黛玉死而情尽而出家。
第51回。
薛宝琴的十首怀古诗应有所暗示,不然曹公不会多此一举。但暗示的什么,从现在看,所有人的揣猜都不妥。曹公拟这十首诗应该是十个相关相近的人和事,绝不会像有些人猜的有黛玉、元春等,还有丫头金钏、晴雯等。
第57回。
紫鹃便说道:“一年大二年小的,叫人看着不尊重。”
第60回。
“钱槐”隐“钱坏”。
张爱玲《红楼梦魇》第99页:“第六十回赵姨娘向贾环说:‘趁着这回子撞尸的撞尸去了,挺床的便挺床,吵一出子。’???‘挺床’只能是指元妃,由于‘停床易箦’的风俗,人死了从炕上移到床上停放。从这两句对白上看来,第五十八回改掉元妃之死,并没有触及下两回。”
“撞尸的撞尸,挺床的挺床”在中原是骂人咒人的话,平常骂人就这样子。张猜的元妃死显属于臆猜。再者,《红楼梦》中中原方言很多,张说“妞妞”之称是满人的,中原也这样叫。
第63回。
花签和各人都是相合的,象征意也明白。《红楼梦鉴赏辞典》解香菱的“连理枝头花正开”对了一半,那就是香菱的命运还要看引诗下面的句子“妒花风雨便相催”(朱淑真《落花》)。从这个签看,香菱被薛蟠收为了妾,因而得到夏金桂的摧残而死。
《红楼梦鉴赏辞典》在解牡丹——宝钗时,所解罗隐诗有误。罗隐《牡丹花》诗:“似共东风别有因,绛罗高卷不胜春。若教解语应倾国,任是无情也动人。芍药与君为近侍,芙蓉何处避芳尘?可怜韩令功成后,辜负秾华过此身。”
罗隐的诗上下分明,而《典》单抽出“似共东风别有因”“任是无情也动人”说什么宝钗后来嫁给了贾雨村。那么“辜负秾华过此身”怎么解?看这首诗,提到“绛罗”和“芙蓉”都与黛玉有关,所以薛宝钗的“似共东风别有因”应指她与宝玉结合不是宝玉自愿的,有其他原因,从诗的后两句又可断定,宝玉出家后,宝钗守寡了一辈子。
第64回。
《五美吟》只是抒己情怀,无什么隐喻。
第65回。
(尤三姐)底下绿裤红鞋,一对金莲或翘或并,没半刻斯文。
“金莲”是顺势写出,并非张爱玲说的尤三姐裹了脚是三寸金莲。现代人写脚时还用“金莲”,显然“金莲”有时只是脚的代名词。
第66回。
(宝玉)我在那里和他们(尤二姐尤三姐)混了一个月。
按现在人讲,“混”就是“厮混、胡混、玩闹”了,而宝玉的意思不过是一个月里常和她们相见。第74回:“凤姐笑道:‘宝玉和他们从小儿在一处混了几年。’”“混”的意思也就“常在一起”了,并无现代语的“胡混”意。
第70回。
这一回的《桃花行》和柳絮词,评论家几乎都从中索隐作诗作词人的后来的命运。我认为这仍然是人物性格和心情的表现,有些句子即使和人物后来的命运有种关系,也不足以说明是曹公有意的安排。这里的诗和词都是不错的诗作,既要作诗,又要暗示人物命运,是不太可能的,起码作诗是非常累的,也不符合作诗的基本情态。
《桃花行》是黛玉性格的表现,也可以说表现了她的人生命运,但只是真实人物的命运,不是说林黛玉就窥破了她后来的人生。所有柳絮词也都如此。
曹公小说的高明处,就是其中的诗作不是游离于人物的生活和故事情节的,如《水浒》《三国》中的诗词赋,是说书人激扬情绪的手法,几乎和人物和情节无关,而《红楼梦》中的诗是人物性格的又一写法,是小说情节的有机组成部分。从古典文学角度看,曹公是如此写法的第一人,从现当代文学角度看,还没有一个人能把抒情文学中的诗词赋和叙事文学的散文结合得如此完美的。
有人从湘云的“莫使春光别去”索隐她丈夫早逝,从探春的“一任东西南北各分离”索隐她的远嫁,从黛玉的“漂泊亦如人命薄”索隐她的不久要逝,那么为什么从宝钗的“送我上青云”不索隐她进了宫成了妃子?可见那些诗句的所谓预示纯是批评者先入为主,硬去联想。曹公要有意暗示的话,每一首诗都会暗示的,不可能有的暗示有的不暗示。
第72回。
(贾琏)“这会子再发个三二百万的财就好了。”
有人据此竟说贾琏昧下了林黛玉的家产。这标准的索隐派的嗜好,只要见了风非要去求雨。林黛玉有遗产,按封建时代的规矩,林如海只要还有近亲,如侄儿或兄弟,这遗产就不可能全让林黛玉带走。退一步,就是林黛玉带了三二百万的遗产,贾母在那儿,贾琏也不敢隐瞒。或说林黛玉小什么都不知道,从小说中林黛玉进贾府的一言一行看,她太聪明了也太有心机了,她的遗产她怎会不知,怎会不和贾母说?且不这样论,我们看接下来的林之孝的话:
“俗语说:‘一时比不得一时。’如今说不得先时的例了,少不得大家委屈些,该使八个的使六个,该使四个便使两个。若各房算起来,一年也可以省得许多月米月钱。”
难道说贾家使八个丫环也靠林黛玉的钱?
第75回。
张爱玲《红楼梦魇》第139页:“贾赦盛赞贾环中秋诗:‘将来这世袭的前程定跑不了你袭呢!’贾政听说,忙劝道:‘不过他胡诌如此,那里就论到后事了。’说着便斟上酒,又行了一回令。句下批道:‘便又轻轻抹去也。’可见贾赦一语成谶,死后贾环越过贾琏宝玉头上,袭荣国公世职。”贾赦得意时说这话,是小说语言的需要,怎可索隐?况批注也没说贾环袭世职之事。
第76回。
联句显出了悲凉之声,一则合景合节,二则是小说情节的一部分,说明贾府将要颓败。至于《红楼梦鉴赏辞典》从湘云的“庭烟敛夕棔”“盈虚论莫定”“寒塘渡鹤影”说她以后沦落天涯我还是不敢苟同,说象征意义,也就是个揣猜。黛玉没有“阶露团朝菌”“壶漏声将涸”“冷月葬花魂”之句,也知她将泪尽而逝,《典》之所以这样说,不因这几句诗的凄冷,是人物结局的必然。
有人从“冷月葬花魂”推测什么黛玉将投水而死,不就是这句诗产生在水塘的环境中吗?怎么就忘了《红楼梦》开始就说了绛珠草幻化为人将以一生之泪还神瑛侍者的浇灌之恩?
第79回。
说着,又接连说了一二百句“不敢”。黛玉笑道:“何妨。???”
这是顺笔而写,表现了贾宝玉的不敢应承,怎么也说不了一二百句的“不敢”。
对于语言,它所在的语言环境不同,同一句话同一个词所表达的意义有可能不同,我们若脱离《红楼梦》所设置的场景场面,只凭自己的认识去解《红楼梦》的语言、诗词等,必会大相径庭。
刘保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