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夫》:封顶评论(转载)

文/迈克阿郎

  这篇评论显得有点迟到,功夫》的热潮已经退却了大半的时候写出这么几笔字来,显然已经无法吸引大家兴趣关注了。但我觉得倒是挺有意思,在主持《功夫》全国性的征文活动中,我看过了无数行家们的口水大战,视角可谓是千奇百怪,让人目不暇接。但是我却在几千篇评论中无法找到一点半点的认同感,这不可不说是个人的悲哀,同样也是中国电影评论界目前营造的一派混乱而不羁的现状造成后果所以,我暂且把这个无聊的论题放在最后,等到大家的玉都抛完了之后,我再祭出自己打算传家的糟烂砖头。当然,看不习惯你们可以起来砸我一通,不过也要在虚心地把这些字码一一看完了以后,我,正时刻准备着呢!

  开场

  从电影画面层面上来讲,《功夫》并没有显得有多少生涩的成分,当然也不象很多人习惯挂在口头上的那套评价幼稚。看得出来,电影为了突出黑色的格调与氛围,引申了好莱坞七八十年代的黑色喜剧风格,掺杂90年代英国黑色喜剧电影的反比与不均衡画面结构特点,甚至还模拟了欧洲一些经典的黑色题材的动画桥段。可以说,涉猎的成分复杂得已经足以令人瞠目结舌,早已经跳脱了以往香港电影单纯而平行结构的摄影习惯。

  以影片开始时的那段长镜头为例,很明显这是在以一个动态的景深在造势,避开了人的追逐而在走廊游走到墙壁,本意是在刻意控制电影本身那跳跃的喜剧成分,而筹备着下一段突然情节爆发。这时候一个人被扔到了墙壁上,砸碎了墙上的那写着“罪恶克星”的牌匾。原本的长镜头突然被这个人的出现而终结掉,画面凌厉地切下了这一刀,缓慢的花?一下子变得混乱而无章起来,黑色的效果已经挥发出来一半。这个时候再出现鳄鱼帮老大冯小刚的近焦大特写,夸张的嘴型与嚣张跋扈的脚步,已经早早把混乱的节奏重新梳理出一个黑色的雏形。

  看到这里我们就先谈前面的那段很不规则的长镜头,在欧洲早前推崇的黑色喜剧式电影摄影风格中,这样的段落被称之为“突然死亡”法,大意就是指一个突然出现的非常规因素,破坏掉影片的自身常规规则,节奏与情节都以一种强迫式的压力推给观众。这样的技巧源于英国六十年代末,流行于八十年代的好莱坞。著名的黑色喜剧电影《金帝国》中那代表恐慌与灾难的“蓝色邮件”,就是在这样的情绪中出现在一个稳定节奏之后,把黑色喜剧的特质随即源源不断地累列出来,给人以意外不知所谓幽默增添了悬念与可看性。

  继续这个话题,讲到了周星驰对欧洲电影艺术的模拟,可能大家看库布里克的电影时,跟早期欧洲的卡通电影风格不会牵扯一块评价。但是有了《功夫》之后,就不一样了,周星驰借桥借火并不是单纯地局限在香港早期的老电影上,而是直接把探头伸向了欧洲这个电影艺术最为古老、最为悠久的绚烂舞台。在去年风靡一时的动画电影《疯狂约会美丽都》问世后,我们似乎又开始对这个怀旧版本的卡通电影进行个性的解剖,怀念起了早前的欧洲动画片。看得出来那种怀旧是有一定文化渊源的,爵士风格摇摆,鼓唆着一群角色夸张地游弋、舞蹈,营造起了一大半颓废而莫名的戏剧诱惑。在六七十年代这种风格被称为是后爵士文化的后现代产物,是一种黑色的、颓废的、无来由、颠覆性、具有卖弄成分的婀娜。

  《功夫》中斧头帮的造型,出场的格局,以及荒诞不羁的“斧头舞”都渊源于此。斧头帮人马出现时的主题音乐叫做《我不入地狱》,风格就是暗和爵士韵律的 “串烧”。黑帮们身上那黑色而古板的礼服,正好呼和着音乐的韵律表明他们就是这段节奏所要表述的主体。音乐所酝酿的是一种黑色的冲击力,所以就把小酒馆中那单调的旋律改编为了由鼓声压住尾彩的交响。大提琴的低沉和弦,却奏着一种轻佻的贝司单级旋律,而原本孤单的小号,却一股脑变成了群号的高调和声,也正呼应了斧头帮习惯群入群出的党群风格。正是在这般被颠覆掉的爵士氛围里,斧头帮的帮众才随即跟随着老大以斧头舞作为前一段故事的最后高潮。这种舞蹈的编排并不是周星驰的心血来潮,而正是早前以爵士韵律作为梗概的欧洲动画电影中经常出现的画面。在《疯狂约会美丽都》中,这种情节有着极为类似的再现,而早年库布里克在打造黑色喜剧电影《发条橙子》的时候,同样也是把这种很无厘头的舞蹈情节发扬到了极致

  另外,在斧头帮的斧头舞中,我们很难注意到他们脚下的八角图案。这是一种象徵性的隐喻,暗合了斧头帮“八面玲珑”、“八面威风”的霸道本质,可以说这一点细节上的处理,周星驰还是颇为动了一番脑筋的,值得赞许。

  斧头帮老大疯狂施展暴力手段变态而且癫狂地卖弄自己身手的时候,那副德行与眼神有没有让你想到《发条橙子》里的阿利斯,呵呵!这不是巧合,而是实实在在的临摹,不管你相不相信,周星驰也都自己亲口承认过。

  反比之一:东海渔歌

  话题仍旧回归到电影的音乐层面上,毋庸质疑的是,电影《功夫》已然将中国传统的民乐和西洋的爵士,以及欧陆的交响音乐,完美地融合到一个故事的基点之上。并且成功以反比的形式将音乐与电影故事完美地捆绑在一条绳索下,使它们之间关系变得格外地紧密而有机。

  在以上以爵士变异风格的组曲展现完黑色的开篇之后,转而在一块字幕的过度下来了个乾坤大挪移,以民乐《东海渔歌》作为主题音乐交代了猪笼城寨的出现。这未免显得有些突然,但这也正是影片刻意酝酿出的反差效果。不光完成了影片黑色风格向和煦跳跃的喜剧方向过渡,同样也把气氛、群体、形态完全一样两个阶级划开了分界线

  这一段音乐取用《东海渔歌》,是有极为巧妙的颠覆意义的,先头字幕交代的清楚,这是一个黑帮横行的黑暗年代,社会几近民不聊生,只有一些贫困底层社区才免遭劫难,因为即便是黑帮也都懒得在这些穷鬼们的秃头上再拔两根毛。

  在古代帝王们歌功颂德宣天祭祖的时候,总要叨念上一声:福泽东海之滨……大意上说即便是东海边上的地带,也都感受到了帝王的恩惠。后来老百姓曾曲解了这段宣德词的意义,一度把皇帝嘴里这东海之滨当作了最受恩惠的福地,是黄天厚土之无量之界。所以一些人都开始把:“福如东海”挂在嘴边上作为对长者亲友的祝福,事实上这句话起先最早并不是愿福气滔滔如东海之水,而是祈求如在东海之滨接这天地之灵气,与天地共久长之意。之所以选取了《东海渔歌》做为该段落音乐,就是为了突出一种极富颠覆意义的反差。先前的字幕上交代,猪笼城寨这样的贫困社区即便是黑社会也都不愿意来光顾一次,可见生活艰辛与低下。但是却在一番以东海为题的音乐下慢慢引出社区全貌,其间饱受生活之苦的下层居民们出了场,破落潦倒,却在一种意外的平静中享受着一种渔夫一般的悠闲。影片此时的格调显然已经在“福泽东海”与“贫穷破败”这两个概念下被颠覆到了极致。而且穷人们的悠闲却让人一点都看不出任何危机感,而只是在一些生活情趣中自得其乐,让人不得不为之击节三叹。

  另外,采用渔歌的概念不光只是为了彰显人们生活、生产当中的悠闲与乐趣,也有一些暗含的命题。在古代文人笔墨下,唱渔歌、披蓑衣、撒网江湖的人们多半都是一些甘心隐遁避开尘世喧嚣的隐士,渴望与世无争的简单生活,是道家推崇的无为境界。这正合乎城寨中一大批高手的处世逻辑,可见这一番巧妙的颠覆与呼合当中,周星驰是下了很多的心机的。

  反比之二:酱爆、龅牙珍

  在看完电影之后,有很多人都在问同一个问题到底那个剪头的小孩为什么整天露着半边屁股。而且镜头总是不厌其烦地追逐着这可笑的画面,有一点无厘头,也有一点让人在可笑的背后多少产生反感。事实上这也是电影刻意要追求的一种反比效果,并什么哗众取宠的本意。之所以很多人对这种桥段产生不解,可能也是人们看电影时并不太愿意思考,总以一个无厘头的概念去说明眼前所发生的你所不明所以的一切,或以低级趣味胡说八道,这些技俩都未免把周星驰的脑子瞧得过于简单低俗了吧。

  先前讲到了最肮脏、最破落的猪笼城寨,事实上却是人们自得趣味、其乐融融的世外桃源。这样强烈的戏剧反差应该提醒大家,眼前即将发生的一切,似乎都应该是极剧颠覆个性的戏剧因素。比如说,那面目夸张、丑陋不堪却风情万种的龅牙姐阿珍。再比如说,这个露了半边屁股,一开始就激起周星驰所饰演的流氓反感的剪头仔酱爆。

  大家为什么会对屁股反感,是不是在第一感觉当中就会觉得它很肮脏、很丑陋。剪头仔在洗澡断水之后,起身离开,大家就注意到了他那看起来很让人反感的屁股,以至于后来在自家发廊里被周星驰一眼膘到,同样也心生反感地打算拿他做凯子进行勒索。这就是这个剪头仔酱爆给予大家的第一印象,肮脏而猥琐。

  但是,我们大家都错误地估计了他,在整部电影中最富正义感,同样做人做事最为坚决果敢的角色,其实就是这个被我们看起来有点猥琐显得很肮脏模样的酱爆。在开始周星驰强硬的威逼恐吓之后,剪头仔说出了整部影片颇为经典的一句台词:“我不怕……就算死了一个我,还有千千万个我……”可见小子虽然身手不怎么样,胆识却也是超乎常人。而且在斧头帮头目林雪拔出斧头打算干掉他时,他虽然吓到脑袋冒汗,却也要把这句话说完整。在三位隐居高手通通都被杀死之后,同样也是他挺身而出自告奋勇地请求做神雕侠侣的徒弟,帮助大家共度难关,可见这个先前看起来很猥琐、很肮脏的酱爆,的确是影片中人格层面上最为完美的英雄主义者。这和其形象有着强烈的反差,可以说,周星驰再一次以这种情节与视觉的反比,把我们的心理判断与直观感受彻底颠覆掉。

  而龅牙珍,同样也是这样的角色。在三位高手遭遇不公平对待,即将被驱逐出城寨的时候,她毅然挺身而出和包租婆打起了嘴仗。强烈的正义感,让人不仅对她肃然起敬了一番,而且在她答应要为三个人把拖欠租交上的时候,又不得不让人感叹她身上那浓郁的江湖气。可敬啊可敬,大家对龅牙形象和她的风骚像有着强烈的反感,却在人格上不得不承认她的美与正!

  勘误

  国内影评论现在面临的尴尬,就是见识太少。然而大家见识少却都不愿找点资源补救,都一股脑以扮专家的口吻聚在一圈胡说八道。这一点在《功夫》的系列评论当中有着极为明显的体现,以下笔者以客观的论据为整个电影的细节做一番勘误,以免一干妖魔荼毒影迷、祸害子孙,算是我积德行善了。

  功夫在向老电影致敬不假,但是渊源却并不象一些评论中概括的那么简单,首先说到了“如来神掌”这个功夫引子,很明显这是借用了香港早期武侠电影《如来神掌》的套路,算是一种带有新意与创新的致敬。现在许多行家一提到香港老电影,就一概将口风呼合到邵氏,好象很门当户对的样子如今说到了《如来神掌》,也当仁不让地将其扣上了邵氏帽子

  其实《如来神掌》是一个系列电影,第一部出品于1964年,改编自早年连载在《明报》的一篇同名武侠小说,报章上连载的第一第二集是改编自柳残阳的武侠小说《天佛掌》,随后的续写部分为同期武侠名家上官虹。电影的出品公司为华声影业与华富影业,与邵氏压根也就没什么关联,哪里来得什么邵氏经典的影子。

  《功夫》中的火云邪神的名号,就出自于这一部《如来神掌》,在柳残阳的原著《天佛掌》当中,有着一邪、双飞、三绝掌的江湖排名,可见火云邪神的江湖地位之高,是与《功夫》中的杀手排行榜暗相呼合的。火云邪神就是原本的八式如来神掌的执掌者,也就是他把这身绝技传授给大侠龙剑飞的。然而周星驰在《功夫》却将情节如此倒置,让火云邪神最后关头请教阿星这是什么功夫,周星驰则回头道:“你想学,我教你啊……”巧妙地把原本的小说与电影情节完全颠覆,产生本末倒置的效果。

  影片中瞎子杀手以筝音杀人的段落来自于传统武侠小说改编的经典电影《六指琴魔》,影片的出品也较早,被翻拍了好几回,我也只看过六十年代初期的版本,出品公司已经不详,但是可以保证其绝对不是邵氏。两个瞎子的设置,仍旧是在围着《如来神掌》打转。先前讲到,江湖上的排名为一邪、双飞、三绝掌,这两个自称为杀手排行第二的伙计看来就是那传说中的双飞了(当然,这也是恶搞,原作中的双飞是一男一女)。

  瞎子杀手以筝音杀人的技俩事实上就是武侠概念中的“音波功”,而包租婆的大嗓门“狮吼功”也是这个绝技门类中的一种。这个武功概念则来自于早期武侠名流金童所著的武侠小说《仙鹤神针》,后来也被香港电影人改编为电影,共三四个版本,出品最早的是五十年代末,最为流行的则是1961年港联公司出品的两个电影版本。当然,也跟邵氏无关。原著故事中,武林奇人蓝海萍是以笛声制敌,而其女蓝小蝶则使用琵琶。而后在联手对付魔头雄的时候,曹雄为了对付他们二人居然狮子吼罩上大钟扩声制敌,一下子威力强出十几倍,将蓝大侠父女震伤。结果这一桥段被周星驰改编到了电影《功夫》中,成为包租婆制伏火云邪神的法宝。

  勘误之《五郎八卦棍》、《七十二家房客》、李小龙

  看到了《功夫》中猪笼城寨的布景格局,很多人就都想到了《七十二家房客》,但是有个疑问要问问大家,真正的《七十二家房客》大家伙是否真正看过,这样的布局是否也都真正见识过呢?结果很多人又把邵氏的帽子搬了过来,甚至在评论中特地注明是香港邵氏名片云云,很诙谐地把1973年出品于邵氏的楚原翻拍的版本描述成了经典。这很奇怪对比几十年来口碑,似乎也只有内地时下的评论家们这么大胆过。

  《七十二家房客》原本是解放前风靡上海一幕诙谐剧,也曾被改编为广播剧在民间流传,四十年代时局不稳定的时候,很多上海人为了躲避战乱,而远迁到广东与香港地区,结果就把这一幕经典喜剧带了过去,改编为粤语粤事,在珠江两岸广大民众中取得了共鸣,产生轰动效应。

  周星驰借桥致敬粤语老片,可并不是致敬邵氏电影。早在1962年,香港当时的左派电影机构新联公司与广东珠江电影制片厂合作拍摄了《七十二家房客》,导演就是珠影的前辈王为一。后来该片在广州、香港同时上映,反应相当不俗。硬生生地从当时面临滑坡全线没落的粤语电影界拼杀出围,在艺术与商业上都取得不小的成就。当时因左派电影在香港受到一些右派势力的抵制,甚至政府也横加打压。但是《七十二家房客》却并没有因这样的客观条件而受到冷落,从开始时上海移民们的群居社区里的小范围放映,逐渐走到了民众公共影院,以抵御不住传播形式取得了来之不易的尊重。当时带头抵制左派电影的势力就是邵氏影业,但是后来却也看中了老版《七十二家房客》只能小院线传播,倍受大众欢迎机,在1973年,也就是《七十二家房客》入港十年之后,让楚原重拍了一个新的版本。邵氏电影一直都是开掘国语片市场,曾一度把粤语电影挤入发展的死胡同,但是却在金钱利益的驱使下,破例拍摄粤语片《七十二家房客》,不得不让人鄙夷其惟利是图的市侩本质。

  《功夫》借用七十二家房客的桥段,不仅仅只是致敬这么简单,而是要暗自阐述自身回归本源的潜在用意。以大家的香港电影概念,转移为对广东戏剧经典的认识,再回归到对大上海的人文渊源的认同。这不可不说是良苦用心,处心积虑。

  另外,电影中包租婆、包租公的叫法,就是原版《七十二家房客》中的称呼,而电影除了借用了《七十二家房客》中的一些桥段,同时也参照了《危楼春晓》、《楼下饮水喉》等一些底层社会题材老电影的精髓

  在《功夫》中出现《五郎八卦棍》的概念时,大家也异口同声地把帽子扣到了邵氏功夫片宗师刘家良的脑袋上,又荒谬地提到了致敬二字。不可否认的是,这与周星驰的真实用意完全南辕北辙,同样也跟影片所要表达真实意图相互冲突。

  内地影迷电视迷们在不认识周星驰、刘家良的时候,就记住了一个绝对意义上的功夫英雄——梁小龙。早年间,也就是八十年代初,在香港电视连续剧《霍元甲》、《陈真》风靡一时的时候,梁小龙就成了内地人心目中独一无二的功夫偶像。那时侯人们根本就不知道谁是什么李小龙,更不用说是什么成龙了。《功夫》的传播范围是面向全世界,但是主力市场却是要发掘内地市场的潜力,之所以引用左派电影桥段,安进一些中国传统民乐,甚至是《东方红歌舞史诗》中的一些组曲,就是要把这种内地认同感发扬到极致。请退隐多年快被香港人彻底忘掉的梁小龙客串反派,也正是寻求这种久违的人气

  梁小龙的电视剧流行,但是也不能忽略他的电影,《五郎八卦棍》是他在内地公映的第一部电影,出品应该是八十年代后期,与早前刘家良在邵氏制作的《五郎八卦棍》无关。可以说,如果没有梁小龙的加盟,周星驰是不会特地安排这么一个五郎八卦棍的噱头进来的。早前他在影片中安排的只是一套枪法,叫霸王枪,后来考虑到梁小龙的加入才破例改为了五郎八卦棍,这也就是说,《功夫》致敬的并不是刘家良,而是这个被我们遗忘得差不多了的梁小龙。

  另外,《功夫》中周星驰大战斧头帮的情节并不是来源于李小龙的电影,这个问题即便是周星驰自己也都对大家的口风很纳闷,事实上这一段情节来自于邵氏电影宗师张彻的经典功夫片《马永贞》,原故事中的马永贞就是在清莲阁与斧头帮上百名帮众赤脯大战,最后更是以神力将清莲阁撼为一片废墟,和《功夫》最后将城寨搞到坍塌的效果大致一个效果。

  悉数功夫之路

  周星驰在拍摄《功夫》之前,曾很仔细地度量过影片中应该出现的功夫路数,以往香港电影中的功夫套路,多半以南派拳脚以及短兵器械作为主打,甚至还把北派的嵩山的腿法改易成黄飞鸿的无影脚,这一点无疑是满足了南方观众的口味,却很难在北方得到认同。所以,他将影片中的功夫路数按照东西南北四个地域划分开来,每一种强势套路都给予了大篇幅的展现。这也就是猪笼城寨中隐藏着的三大高手的身手渊源,依次为南拳、北腿、东枪、西棍。

  1——南拳

  先说南拳,南拳的技击线路比较直接,多半是硬桥硬马的模式,马步以高位见长,便于近身短打,给人以迅猛强劲的感觉,这一派拳路当然是以洪拳为代表,祖师爷就是清朝初期南少林的俗家弟子洪熙官。看到这里有些人不免要奇怪,影片中似乎只有裁缝使用过拳法,而且明明标明是铁线拳,为什么能和洪拳扯上关系呢。

  电影中出现的铁线拳,原本是清朝中期一代南拳宗师铁桥三所创,铁桥三的原名为梁坤,广东南海县人,生于1.13年,卒于1886年。他少年时曾拜在福建莆田少林高僧觉因和尚的门下,和当年洪熙官一样在白云山能仁寺做了俗家弟子,七年学到一身洪拳身手。后来出山后改革师门绝技,自创洪家铁线拳,动作组合脱胎正宗洪拳套路,而且呼吸吐纳也都与洪拳无二,所以说这一路铁线拳事实上就是脱胎于南派洪拳,也算是正宗。

  在《功夫》中,裁缝使用的拳法就是铁线拳,在御阵对敌的第一招法里,居然使用了少林罗汉拳中的“举火烧天”,而后又在楼梯中与其他两位高手的切磋过程中,空手玩了一套正宗的洪拳近身短打。可见,影片是在暗暗以套路的更易,在回归到这套功夫的本源,以铁线拳出自洪拳,而洪拳脱胎于少林罗汉拳的知识模拟,逐渐向其鼻祖致敬。周星驰不仅在功夫的形式上做到精彩,也在其精彩的背后给出了这么一道暗线,让人不得不击节三叹,为之报好。

  2——北腿

  再说北腿,影片中出现的一套腿法为十二路谭腿,也就是苦力强所使用的功夫套路。这一套腿法刚猛凌厉,架势颇高,一般都是弓起一只腿来等待敌方袭击,是后发制人的腿法,从身架上这一点它很象泰国的泰拳,或许两者真有些历史渊源也说不定。谭腿进可攻退可守,防御的时候一只腿高吊起以弹法抵御外力,所以很多传说都说这谭腿的谭字实际上应该是弹射的弹,是被后人误读的。再有一说法就是此功夫创立于山东省龙潭寺,故称为潭腿。

  明朝正德年间,河南嵩山少林寺僧人相济禅师,亲自到山东临清龙潭寺巡访,与昆仑大师后辈传人跃空大师切磋,浑身解数居然不敌对方的腿法,所以当下闭关三天冥想,也不得其要领。结果跃空大师推门而入,声言愿将腿法传授,但是碍于辈分身份,不得以师徒授以技艺,所以就相邀以临清潭腿与少林的罗汉拳互换。随后,临清潭腿转而成为北少林的绝技之一,后人又将它的拳架佐以罗汉拳的套路加以改动,另添增两路,故称少林潭腿。

  周星驰为了能够完美再现这一神奇腿法,特别邀请到了嵩山少林寺第32代弟子释行宇加盟,扮演苦力强这个角色。释行宇师从上代的武僧教头得扬禅师,师公就是时下少林寺辈分最高的长老素喜。电影中开始出现的是临清潭腿,打到后来尤其是在三大高手互相切磋的时候才转而使出少林谭腿的路数,可以说,周星驰这仍然是在向这一套功夫的鼻祖致敬,给出了这么一道令人费解的暗线,阐述了天下武功出少林的渊源与真谛。

  3——西棍

  随即再说西棍,前文说到,《功夫》中所出现的五郎八卦棍,事实上渊源自梁小龙早年在内地上映的电影《五郎八卦棍》。原本是想安排进来一套少林正宗,不想一下子就变为了杨五郎在五台山的真传。不过这也合乎逻辑,既然是讲西派棍法,当然就要山西五台山作为棍法之尊。影片中使用它的就是早点店的老板,也就是那个整天嘴里冒英文的油炸鬼。

  在传统故事《杨家将》中,大宋忠臣杨继业派遣众儿郎假扮皇族赶赴金沙滩,与辽国和谈。不想中了辽国奸计,陷入到重重包围之中,而且老大、老二相继中毒,一群杨家门下男儿血溅金沙滩,谱写下千古英雄传奇。杨五郎杨延德在金沙滩苦战突围,重伤昏迷。被五台山和尚所救。后来他想回归大宋,却得知父亲已经含冤撞死在两狼山的李陵碑上,七弟也惨死在奸臣手中。邃感慨一门忠烈无善果,而心灰意冷在五台山出家

  后人在戏曲唱白中有云:大郎替了宋王死,二郎替了赵德芳、三郎金沙滩马踩如泥,四郎失落北国无音讯,五郎五台山落发出家,六郎逃生回大宋,杨七郎乱箭穿身过,杨八郎忍辱偷生为牛马。

  前文说到杨五郎学的是杨家枪法,但是五台山是佛门重地,不可轻易见刀光剑影,所以他就将枪头折断包裹起来,将长枪改成了木棍,后来则依据所学的杨家枪法创立后来名闻天下的“五郎八卦棍”。所以说“五郎八卦棍”是杨家枪法演变而来,根据周星驰在武功套路中暗暗向其鼻祖致敬的逻辑,油炸鬼在最后面对两大杀手的时候就抖出了枪法来。

  4——东枪

  说到东枪,就不得不说到周星驰的精明所在,大家要问为何要以杨家枪作为东派枪法的代表,那就得回溯其渊源,因为杨家众将领常年对敌辽国,枪法也都是在辽东或燕赵闻名,所以选其作为代表,以示祭奠与崇敬。

  油炸鬼在对敌两位杀手的音波功时,先是使用一套“梅花落”。琴声催生的飞刀飞剑一并向他袭来,他左右逢缘,东挑西拨,最后则轮起了花架势罩住人体正中的生门,这就是“梅落”的套路特点,以往都是抵御敌人万箭齐发时所使用的绝技。

  但是这一套“梅花落”在传说中,却并不是杨家枪法的家传,而是传自于坊间的评书段子里,使用它的则是唐朝初年银枪大将罗成的孙子罗通。在京剧段子《小商河》以及评书段子《罗通之死》中,讲到罗通夜间叫关不成,就杀回小商河,六进六出西凉军阵,血染征袍,战马累死,身受重伤。这时间,西凉大队人马将他包围在河沿,却忌惮他的勇猛,只好万箭齐发射向他,这时候,罗通就使出了自己的这套梅花落,将无数飞箭打掉。

  这是罗家的枪法,与杨家有什么关联呢!大家有所不知,杨家祖传武学并没有什么枪法,而杨继业与其父亲,也都是使刀起家。相传在杨继业有子之后,有一游方道人到家中讨粮,随后就硬要传授给大郎一套枪法。这就是后来的杨家枪,那道人无名无姓也无来历,只能算是一个迷团了,不过在评书段子里曾明确提到,这个道人事实上就是罗家后人,因为那时侯杨继业还在保着南唐的李后主,所以就传枪法助他破敌。这无从考证,也算是人们对罗家满门对大的一片忠心所寄予的一片美好期望吧。

  罗通大战小商河的段子不光在京剧中被广为传乘,而且也在传统文学的包装下间接影响了中国多少代的知识分子。在香港,邵氏武侠宗师张彻最喜欢玩的影像就是 “盘肠大战”,这个血淋淋的噱头就是来源于罗通大战小商河时的故事。当时罗通肚皮被刀斧划开,仍旧挺长枪和敌军激战。先是将流出的肠子叼在嘴上杀敌,最后索性将肠子缠在腰间打结再和西凉追兵嘶杀。场面壮烈,令人触目惊心,不寒而栗,堪称古往今来最为悲壮的英雄史诗。

  在《功夫》中,油炸鬼的扮演者原来张彻的御用演员董志华,他就是京剧科班武生出身,之所以受到张彻的赏识,就是源于他比较能领会京剧《小商河》中的盘肠大战,要知道那是张彻最为着迷的段落,曾无数次改编为电影桥段获得成功。周星驰找到了他,可谓是良苦用心,不光在五郎八卦棍中找到其出处杨家枪法,更回溯到其传说中的鼻祖罗家枪传人罗通,让人不得不佩服他的见地与细心。

  5——太极拳

  最后再说说这太极拳,由元华扮演的包租公,在对敌两个瞎子杀手的时候,曾使用出了太极拳的架势。当然,那是在把两个老鬼彻底打发了之后,才比画出几个架势来的,而且还在地上划出了一个大大的太极图形,让人误会他自始至终就在玩太极功夫。

  事实上,在他从楼上跳下来,双手搭在两个杀手的肩膀上的时候,双眼微闭,似睡非睡,很明显这就是少林拳法中睡罗汉的特有动作。而后,两个瞎子相继对他进行近身偷袭,他却左摇右摆地避开,好象一条泥鳅一般,事实上这就是少林罗汉堂中睡罗汉拳法中特有的“沾衣功”。在传统武侠小说中,还有一套与沾衣功很相象的套路,叫做“沾衣十八跌”,就曾被说明是出自于少林睡罗汉拳法的这一套沾衣功,而影片中元华果然随即跌倒又翻越起来,轻飘飘地把这一幕活脱脱地再现到电影影像里。

  太极拳乃武当真人三丰所创,而张三丰事实上早年就是少林弟子,其授业恩师也就是早年出身于罗汉堂的大师觉远上人。按照渊源来说,张三丰创造太极拳,自然脱离不了一些渊源,而少林拳法中的睡罗汉、沾衣功,乃至传说中的沾衣十八跌都是其身受影响的出处,周星驰将这一系列渊源一字排开,最终在击退两个杀手之后才摆出一副太极的架势,也正是以致敬的姿态再度将功夫回归到了它的本原。用心良苦,我们不妨再赞他一声高明

  另外,元华在扣住两个瞎子的手腕时,闭眼就手一翻转,两人倒地。这就是睡梦罗汉中的制敌招数,脱胎于少林大擒拿手俗话说得好:天下武功出少林,电影《功夫》也正是本着这句话的精义,在苦苦追寻着功夫的真实本质和原始风貌。

  传统戏剧的影响之黑与白

  在影片《功夫》中,角色们的穿衣以及颜色搭配,都是极为讲究的。之所以称之为讲究,是因为它已然将源于传统戏剧舞台上的审美观念以及视觉差异,移植到了电影里,让人明眼辨忠奸,一睹知善恶。以前我曾经在戏剧文章中讲到,中国古典戏剧(京剧、昆曲)的服装,虽然说是上五色下五色绚烂多彩,但细细品味,朴素的黑与白,才是角色们最为主流的大体色调,不仅能在直观上给予人们以人物个性上的判断,并能给人留下深刻的舞台印象。

  在传统文化概念里,世间人或事,只分黑或白、善与恶、美与丑,所以舞台上的角色无论是在化妆还是服饰上都身受影响。男性穿黑色的人物大致可分为三类:一类是净角中勾黑脸的大都穿黑色,一类是地位低下的小官小吏捕快都头,其实历史上秦汉时代皇帝才穿黑色,大约自宋以后吧,皇帝捡了最明亮的黄色穿,把黑色让给了下层人士,戏剧里也就随了此俗;另一类穿黑色的多为武丑扮演的角色,他们大都是夜行人,盗钩、盗甲、盗杯、盗坟。这里的黑色是作为保护色而出现。

  影片中的斧头帮帮众,以及先后出场的恶人杀手,基本上都是以黑色正装出场。在戏剧概念上,他们的黑色视觉既代表了武丑、见不得光的夜行人、响马、匪盗,是恶人的象征色。这样的设置让人有一种极为传统的舞台观念,显得很讨巧。影片还有一些身着黑色的势力,就是开始在警察厅里忍受黑帮淫威的巡警们,他们事实上就等于戏剧舞台上地位低下的小官小吏,捕快、都头,他们往往都是助纣为虐,却没有任何江湖地位,算是一群跑龙套的开场喽喽。

  戏曲舞台上穿白色衣服的,男性倜傥俊秀、英武儒雅,而多为领兵的将帅,如赵云、周瑜、薛仁贵、岳飞、杨延昭、黄天霸等,文生似较少穿白衣者。这里白色多与武人联系一起而颇有文武双全之意,更是正派人士、孤胆英豪们的主流色调。影片中在猪笼城寨先后出场的三大高手,都是以白衣装现身,在周星驰扮演的小混混改恶从善之后,也以一身传统的白色中式短装出场。在结尾时的大战之中,阿星一身白衣拼杀于一帮黑衣人中间,事实上就是在直观地表现正邪大战,是黑与白之间的较量,而火云邪神也随机套上一件不伦不类的黑色正装外套,就是在呼应这样舞台化的视觉效果。

  如果把世间千万种色彩概括到两极,那就只有是黑与白,如姜维脸谱脑门上的太极图那样,它象征着阴与阳、天与地、男与女。因此黑与白可以说是最单纯、最深刻、最优雅、最有力度的对比。中国的书法和水墨画以其特色立于世界艺苑之林,其魅力正在于此。而由此去彰显正邪善恶,则更有着一番神奇的美感与象徵力量

  黑色既能表现恶的极致,白色又能表现善的大乘,那就不妨用黑白两色做戏剧或电影画面的背景。电影《功夫》也正是这样做的,开场时,黑色调一直都是影片的背景颜色,无论是鳄鱼帮在警察局中的淫威,还是斧头帮在街头的血腥屠杀,都是在黑色的笼罩下所延续进行的。而且斧头帮的老窝更是如此,四外里的漆黑在一群人的舞蹈下显得格外狰狞。

  而画面一转切换到了猪笼城寨,则一派阳光明媚的模样,白色逐渐成为背景的主色调,伴随着《东海渔歌》的音乐旋律,彰显了一派和煦、平和的生活节奏。而这些画面只有在斧头帮的出现才被彻底打破均衡,瞬时一群恶魔揣着斧头进入猪笼城寨,头顶上的乌云开始在画面上一点点蔓延,一直到遮掩住了整个明媚的天空,改变了画面背景颜色对比的均衡,出现一种阴森可怖、世界末日的感觉。

  传统戏剧的影响之《挑滑车》

  看过了电影《功夫》,很多人都会对油炸鬼与裁缝联手对付瞎子琴师的场面记忆犹新,油炸鬼赤膊上阵东躲西拨,最后卸下后背上的八杆长枪,在相继折掉枪头之后,轮番使用,最终为了制敌就一并撒向对方的瞎子。

  前文讲到,事实上这时候油炸鬼使用的套路是《小商河》“盘肠大战”中的“梅花落”,但是从戏剧最为直观的概念上来讲,这一段戏的真实灵感,事实上是源自于另外的一部舞台经典《挑滑车》。在传统评书《岳飞传》中,《挑滑车》这一段有着这样的描述,说高崇自出山以来师傅在身后为他在甲栲上捆下八杆护身旗,内藏银枪,在遇到强敌时可以一一取出作为后手制人,既能飞掷也能作为单手的暗招。

  只可惜,高崇出山不久就死了,死在了牛头山下。虽然说他恃才傲物目中无人才是他真正的死因,但是一个刚刚出道的金枪大将、少年英雄,还是让无数的人为他扼腕痛惜,所以后来《挑滑车》才这么被无数人追捧,被无数名家轮番改编后当作自己的看家大戏。

  话说金兀术与岳飞对峙在牛头山,高崇初出茅庐不知深浅,居然大闹岳飞营帐,讨令出战金兀术。结果小将军在出阵后连挑金兵三员大将,威镇三军,却不想被诈退的金兵给引到了牛头山,中了铁滑车的埋伏。事实上铁滑车只为山上的防御,本不能伤到高崇分毫。但是高崇却生了火气,为了面子宁死不退兵,硬是要用一杆枪去挑从山上滚下来的铁滑车。人有多大力气?枪头又能有多硬?高宠的枪头事实上在挑完第三个滑车就折掉了,而后则一脸茫然哀叹命苦。可是在第四辆滑车下到半山时,高宠灵机一动就想到自己身后的八杆护身旗,当即抽出替换掉断头金枪,将迎面驰下的铁滑车挑开救了自己一命。但是滑车不断驶来,枪头不久又被折断,一转眼高崇八杆护身旗已经耗完,战马也被活活累死,只能在最后一辆滑车驰骋下来后,被碾成肉泥,悲惨死去。

  在电影《功夫》中,裁缝以一己之力抵挡对方琴声催生的剑气,力不从心,被击中胸膛口吐鲜血,这时候油炸鬼挺出一杆长枪来打掉剑气,以拨暗器的方式拨开一切飞向自己的杀人琴声。在被打掉枪头之后,油炸鬼哗地一声抖开身后的包袱,露出了早已预备好的八杆长枪。高崇挑滑车,而油炸鬼则挑剑气,高崇有身后的八杆护身旗,而油炸鬼则背着八杆护身枪。可以说两者的关联是极为巧妙的,也极对路数。最终油炸鬼也是在相继折断枪头只剩下最后一杆枪之后,力道耗完,被剑气催断长枪后再击中自己胸口。这与高崇最后的死法别无二致,高崇最后就是用仅剩下的一把枪撑住滑车,结果不光力气耗尽、战马失蹄,枪也先折枪头再断枪身,一下子撞在身上碾过。

  周星驰还是很钟情这一段《挑滑车》式的戏剧改编的,而他的老搭档刘镇伟也同样如此。在《挑滑车》中《闹帐》的一场戏中,高崇有段念白:“……为武将者,临阵杀敌,生而何欢,死而何惧!”这句经典的念白先前曾被刘镇伟改编到了《大话西游》里,成了那句极为经典的:“……生亦何欢,死亦何苦!”

  音乐处处通玄机

  关于《功夫》的电影音乐,曾有人单独罗列了一个表格,看了后,没想说什么,我想既然是评论咱就得说说它实在的功用,至于其他的那些资料,直接买一盘《功夫》的原声大碟就知道名头与出处了,不用费那么大的工夫,当然,也与电影欣赏无关紧要。

  不再说废话,只说《功夫》的音乐,事实上除了开始时已经浅薄讲到的变相爵士版《我不入地狱》之外,它的主题音乐还有一个,就是黄圣伊后面唱的那首《只要为你活一天》。我在这里先抛砖头,再引大家的玉,对不对大家帮忙看看再说。

  《只要为你活一天》是个老歌,是翻唱刘家昌当年创作的同名歌曲,刘家昌在六七十年代的华语歌坛,可是个教父级的人物,不仅能包办作词、作曲,而且也拍过一些电影。很多年里,他都为琼瑶电影专门创作电影音乐,代表作有《庭院深深》、《一帘幽梦》等等,我们早期听到的邓丽君大多数的歌曲,都是出自他的手笔。

  影片援引了他的名作,除了彰显怀旧韵味,向早年的大师致敬之外,还别有用心地对它进行了一番改编。音乐在配器上延续了八十年代的风格,以吉他、小号、提琴、交响音乐组合为基本元素其中也夹杂了一些定音鼓、木琴等敲打乐的辅助,使得原有的音乐风格完全变异了味道

  听这段被改编了的音乐《只要为你活一天》时,首先入耳的旋律是一段慢板的吉他,弹奏的很迟疑的样子,有一种无奈而几乎无法预知下文的颓废味道。对照于剧情,这是很合乎逻辑的编配,吉他是弹拨乐,曲风多半是浪漫热情,而在这种无奈的压迫式弹奏出开篇之后,我们似乎就已经能够感受到主人公是在如何的一个压抑而矛盾的心理下开始的这一段故事。

  而后的吉他以弗拉门各式的弹拨一加指速之后,低沉的定音鼓则声声震耳,以悲怆沉重的背景音强力压迫住了吉他旋律的更易。此时的旋律,则在浪漫热情的弗拉门各与黑色的爵士风格中徘徊不定,最后终于被小号抢走了这段旋律的主题,以一段暗藏爵士个性色彩的小号作为独白,而低沉的定音鼓在背后渲染它的悲怆,一下子把乐曲的主旨按抑在一个黑色、郁郁的空间范畴内。在小号作完独白之后,交响乐与人众的和声群起,随着定音鼓的一声声催促,而把曲子渲染到一个小小的高潮,最终,却在一段木琴的打击乐中将这一小节终结,重新把吉他的旋律唤回,作为收尾

  事实上,这段音乐完全可以简单的理解,就是浪漫、热情的吉他象征着主人公内心的炽热,定音鼓则代表了生活的压力与时代的悲情色彩,而小号是黑色心理造成的阴影,交响乐与和声,是这个世间悲惨的生活景遇打压住了人们的激情,而木琴的加入则象征着童心的呼唤,而最终的吉他旋律则代表了回归的浪漫。这原本是很简单的情节式编配,却使这一段音乐产生了与众不同的超凡魔力。它让音乐的欣赏开始如电影一样直观,不得不说是电影音乐最为崇高的一种境界,是在最简单的组合实践中作到了最不简单的超戏剧效果。

  这一段音乐的编配,事实上就是第一次做音乐监督的周星驰自己。

  补漏

  这个补漏是针对影片中的一些细节,比如说一些其他电影的桥段对它自身的影响等等。先前说到了动画片,把渊源扯到了欧洲早年的艺术派动画手段上。回头再说好莱坞,说说好莱坞动画片在哪里给予了《功夫》创作影响。

  在《功夫》中,包租婆有一段追逐周星驰的戏,两人瞬时间脚底生风,如踩飞轮一般奔跑。很多人看到这一幕,就说与日本动画片相似,这其实是排错了个头,事实上这个段落的灵感来自于美国好莱坞的诸多经典动画片,比如说《老鼠与唐老鸦》、《猫和老鼠》、《兔八哥》、《大土狼》等等。这样的追逐动作最早出现在美国经典动画影片《胖小弟猎鸭记》中,这是华纳公司在1937年制作发行,并第一次推出了达菲鸭这个可爱的动画角色。在片中,达菲鸭为了躲避猪小弟的追捕,则与他玩了这么一幕大风车般的追逐。而随后,这样的段落逐渐被大家效仿,1940年又被如法炮制在《一只野兔》里。迪士尼也不甘示弱,在《猫和老鼠》的系列电影中把这样的追逐发扬到了极点,可以说,这是一种极为美国式的卡通幽默,它为前后几代人带来了各不相同的愉悦与快乐

  再说影片对库布里克的致敬,先前说过在斧头帮老大施暴的行为里,引用了一些《发条橙子》中的角色概念。而后也没有休止,在中段周星驰潜入精神病中心解救火云邪神时,同样也复制了经典恐怖电影《闪灵》中的一段。也就是在幻觉中,鲜血如潮水一样从四外里涌出来,沿着走廊冲向画面。

发表评论

访客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