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岁拾荒孝女感动济南(转载)
众多热心市民送来了新棉衣、水果、米、食用油,孙法菊和母亲在这个冬季第一次吃到香蕉。 王锋 摄
12日,和往年冬天一样,为了给95岁的母亲暖被窝,72岁的孙法菊特意起得很晚。
但和往年冬天不一样的是,她宁静而不为人所知的拾荒生活,正被越来越多的热心人关注。
12月12日,本报《72岁女儿拾垃圾孝养九旬母亲》的报道引起济南市民的强烈共鸣,孙法菊和她母亲居住的小屋里,涌来数不清的市民,人们给两位老人送钱,送物,送来祝福。本报的报道和相关视频上网后,一天里引起21万多名网友关注,百余人自全国各地打来电话,表示要帮助两位老人。
他们说:“我们不仅是来捐助的,我们更是来学习的!表达我们对最纯朴的孝的敬意,对最坚韧的生命的敬意。”
12月12日上午9点左右,记者来到济南文化西路西首徐家花园73号东侧附近的破屋时,这里已经挤满了前来看望两位老人的市民和媒体记者。
优酷网的记者来了,各电视台、各平面媒体记者来了……他们说,不仅仅是来采访的,也是抱着虔诚的态度来向孙法菊学习的。
济南公交恒生公司六队的九名星级驾驶员送来了花生油、大米、面粉和电热毯,还带来了500元钱;市民金先生送来了面条,一进门他的眼就湿润了,他说,他想起了自己的老娘。
市民李红梅住在济南炼油厂附近,转了两次车才赶到这里来。她说:“我身体不大好,已经两年没上班了。从报纸上看到两位老人的报道后,我被感动了。”她送来了很多食品和衣服,还留下了100元钱。她在孙法菊的母亲身边坐了一个多小时,和老人拉家常,帮老人生炉子,给老人喂面包……
面对众人的关注,孙法菊有一些拘谨。屋里只有一个马扎,她不知道该让大家坐在哪里。她说,周围邻居都搬走后,只有她和老娘住在这里,她们穷得连贼都不光顾。
记者给孙法菊带来了本子和铅笔,希望来捐助的好心人能留下姓名和联系方式。孙法菊也希望大家在此留名,她说:“也许这一辈子我和我娘都无法回报这些好心人,但是我们希望记住他们的名字。”
下午5点左右,记者再次来到孙法菊居住的小屋。市民穆先生正带着上小学六年级的女儿前来看望两位老人,并捐了数百元钱。几分钟后,一女士赶来,留下一箱熟食和300元钱。记者拿起上午留在小屋里的本子一看,上面空无一字。孙法菊对此说:“今天有50多人来捐款捐物,但没有一个留名。”
孙法菊说,弟弟“失踪”多年,她知道弟弟有难处,并不想责怪弟弟。“你看这么多好心人帮助我们,弟弟要是在这里,那该多好,他也一定会被感动的。”
孙法菊表示,她希望能找到弟弟。“我和我娘的户口本和身份证都在我弟弟那里,没有户籍证明,我不知道以后怎么办。而且,我和我娘都想他了。”
“你还想回江苏老家吗?”记者问孙法菊的母亲。“不想了,不想了。济南人对我这么好,你看看,这被子是新送来的,吃的还送了这么多。哎呀,真是太好了。”
孙法菊的母亲拉着记者的手,希望记者帮她劝劝自己的闺女。她说:“她腰都直不起来了,身体不好啊,不要再让她出去捡东西了!这些东西足够了,我太满意了。千万别让她再出去了啊,我不放心啊。”“你想你儿子吗?”记者问。“不想。”孙法菊的母亲说。“真不想吗?”记者追问。
泪水突然涌出老太太的眼眶,她用手摸着被子,低声说:“找不到他呀。”
11日,本报记者和优酷网的“拍客”联合在网上发布了视频,留下记者的联系方式。12月12日凌晨2点,记者就接到数名网友的电话,打听两位老人的联系方式。12日下午,记者看到,该视频的点击率已达21万多人次,其中有1.5万余人留言,表示感动。
12日上午,本报的报道被腾讯网全文转载,近7000人留言;本报的报道被人民网首页转载;打开百度、谷歌等搜索引擎,输入“72岁拾荒老人”的字样,会有关于此事的近万条新闻……远在国外工作的刘先生通过网络看到了本报的报道,他打来电话说,半个月后他将回国,会给两位老人捐款;一些网友表示,他们很同情老人的境遇,希望老人的生活状况能有所改观;另一些网友称,这里有最纯朴的孝,最坚韧的生命,他们被孙法菊的孝义精神和自食其力的精神所感动,要向孙法菊学习,并反思自己的日常行为;还有一些网友希望有关部门能够出面,彻底解决老人的生活问题,“个体的帮助只是暂时的,只有相关机制的保障才是长久的。”
(记者黄智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