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通货膨胀 费里德曼(转载)
米尔顿·弗里德曼访华演讲
一、 货币之速
这一讲和第二讲讨论货币理论和通货膨胀问题。
货币是一种社会性的手段,普遍地影响着广泛分工、生产与消费相分离的每一个社会。而货币
通货膨胀是货币体系发生故障的征兆。几千年来,各式各样社会都曾发生过,比任何其他经济
现象都更能吸引人们对之进行广泛的研究和了解。然而,通货膨胀还是继续不断地发生着,关于它
无论货币理论和通货膨胀都不具有意识形态的内容。在原始和先进的社会里,在资本主义和共
产主义的社会里,在民主和独裁的社会里,货币的运用大体上相同。对于这些社会通货膨胀都能成
为一个难题,而且往往就是一个难题。为了说明这些问题不具有意识形态的内容,不妨引用中国人
“我国经济建设的实践告诉我们,国穿发行货币,基本上应该很据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避免财
政性的发行,不能走资本主义国家通货膨胀的道路。……市场上票子过多,就要引起物价的波动,
影响人民生活的安定和生产建设的顺利进行。如果……市场上票子过少,就会形响商品流通,……
这对生产建设事业的发展也是不利的。只有按照客现要求来计划和调节货币流通,才能保持金融物
价的基本稳定,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地,高速度地发展,才在生产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
水平,巩固和发展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
这一段话简明而扼要地阐明了货币政策的基本指导原则,既适用于美国,也适用于中国。我和
李行长的唯一分歧,就是我不同意通货膨胀是资本主义国家所固有的这一含义。19世纪英、美资本
主义繁荣时期,并投有严重的通货膨胀。事实上,英国1939年的物价水平基本上和1739年差不多,
美国1939年的物价水平也和1800年大致相同。在这期间,物价水平也有过上下的波动,不过除了大
规模的战争中及战后短期,物价水平在任何一段长时期内,上下彼动很少超过年率3%的情祝。目前
,美国和英国都受到通货膨胀的困扰,尽管以南美洲的标准来衡量,还算是温和的通货膨胀,但对
这两个国家却是严重的,这是由于这两个国家有过长期物价相对稳定的经历。至于西德、日本、瑞
在共产主义国家,苏联早年曾经历过恶性通货膨胀,南斯拉夫过去几十年一直经历严重的通货澎
胀。
所以,通货膨胀既非资本主义所特有,也非共产主义所特有,而是与印刷机有联系的现象。同
理,一般的货币理论,不仅仅限于通货膨胀现象,并不涉及意识形态。马克思正是使用货币数量结
构来分析货币现象的,而美国经济学家费雪在几十年后才更加系统而广泛地发展了这同一结构。我
货币是个引人入胜的学科,不专攻此道的人们,往往乍看起来仿佛了若指掌,而经验证明,他
经济理论中最易于使人混淆的问题,就是个人和全社会的区别,因为对个人和对整体的效果并
不尽同。对个人而言,货币是财富,口袋里的钞票和手腕上的手表并无差异,同样是财富。如果口
袋里的钞票增多了,他很可能就认为他比别人有更多的财富,事实上,只这个人手中掌握的货币,
比别人的货币增加的百分比大一些,那么,他确是比别人更加富足。然而,这种情况对整个社会而
言却大相径庭。只有在这个意义上,对全社会而言,货币才是财富――货币作为商品交换的媒介,
促进社会分工,从而增进社会总的生产量。然而,仅仅增加纸币的数量,并不等就增加了国家的财
富。相反,纸币量增加得过于迅速,形成了通货膨胀的局面,对生产的效果,将适得其反,诚如李
葆华行长说的:“……对生产建设事业的发展一也是不利的。”
货币另一令人费解的问题,是它的虚构的重要性。设想两张同样大小的纸张,质量相同,也都
有图案和字迹,一张叫作货币,另一张却是从画报上裁下来的。一张纸可以给人们提供吃穿用的物
在全民所有制的国家,例如中国,上述的区别似乎是由于政府有法令宣布,规定法定的货币应
为人民所接受,与商品及劳务进行交换。这种解释有一些根据,不过还不全面,而且基本上是一种
肤浅的看法。即使是在这样的社会里,不仅政府单位,一般人民也乐意接受纸币,以与商品、劳务
进行交换。但是,如果纸币发行过多,纵使政府三令五申,人民对于纸币甘心情愿接受的情绪,也
是会消失的。
更加普遍的观察表明,在政府控制经济活动较少的社会,如香港、日本、美国、西德,绝大部
分商品交易是通过私人进行的,也有同样的现象。为什么在这些社会里的人们愿意提供商品和劳务
,而接受纸币呢?许多人甚至于经济学者认为,这是由于纸币可以兑换成金、银、铜等金属的缘故
。这样的答案其实也是似是而非,并且是肤浅的,因为纸币不仅不能兑换金属,连使用主要货币的
国家,如美元、英镑、马克,它们的政府对于兑换金属的承诺空文都付之缺如。简而言之,每个人
之所以接受纸币,是因为人们深信别人也会同样地接受纸币。作为纸币的货币,其所以具有价值,
是由于其他人也认为它具有价值。每个人之所以相信其价值,是由于自己的经验证明纸币是具有价
值的。这种相互加强的信念,就是根据现实而形成的一种虚构。我们大家既然都认为,其他的人一
定会接受纸币,我们从而也就确信其他的人必然会继续这样地去行事。
这种“虚构”对于社会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如果没有这样为人们所共同接受的交换媒介,美
国目前的生产能力,哪怕是极小部分,也不可能开动起来。这对于中国也是适用的,不过没有那么
严重,因为中国自给自足的农业远远超过美国。但是,中国如果没有一个为人共同接受的交换媒介
,不能指望经济上的发展,不能指望从以农业为主的国家过渡到以工业为主的国家,不能指望增加
这种习惯势力或“虚构”是不易破灭的。相反,人们对共同货币的价值如此坚信不移,即使在
极端不利条件存在的情况下,对于这种“虚构”仍迟迟难以动摇。这个特点却为钞票发行当局提供
了以通货膨胀作为摄取财源的条件,从而也就总使之跃跃欲试,乞灵于通货膨胀,这在下文将子以
证实。然而,这种“虚构”也并不是坚不可摧的。每次恶性通货膨胀时期,有如20世纪40年代中国
的经历,都曾表明了它的脆弱性。
限制货币的数量,才能维持这种“虚构”的稳定。下文将要说明限制货币数量可以影响货币价
值的途径。所谓货币价值是指与之交换的商品数量。在现阶段的分析中,只要指出仅仅货币总量有
所限制,即可维持其价值于不坠,就已经够了。早期对货币价值的解释,认为是根据能兑换的金属
价值,是有它的道理的。采掘金属的成本,使作为商品交换媒介的金属货币数量,只能在小范围内
变动。正由于金属货币数量的限制,货币便不可能一钱不值,从而就证实了资币的“虚构”。然而
在目前,政府对货币的控制,取代了金属货币实际数量上的限制,这是极端靠不住的。
货币数量的变动,影响颇为广泛而隐蔽,也是使得货币现象深奥不易理解的另一原因。我可以
用两件事加以引申。首先要提到的是威廉·詹宁斯·布雷恩的政治生涯。1896年他是民主党提名的
候选人。这是因为他在1896年民主党大会上发衷了著名的讲演《金十宇架》。他提出疑同,美国是
否应该钉在金制的十字架上(即坚持金本位制――译者)。也就是说,他的竞选纲领的要点是,改用
银本位制,以白银代替黄金(他的意思是白银数量多而黄金数量少,改用白银后货币数量会比使用
黄金更为充足――译者)。尽份他1896年几乎当选,在以后的几届内也连续得到提名,但从未象
1896年那样得到接近当选的票数。在远离美国的南非洲,由于氰化方法的改进,使劣质金矿的成本
降低,黄金产量便可大幅度地增加,正足以填补布雷恩所梦寐以求的解放白银。促成通货膨胀的要
求。这时他的竟选纲领,因为在政治上丧失了感染力,经济上与实际脱节,他的政治生涯遂以失败
而告终。
第二个例子是与中国有关的,涉及到1939年富兰克林·德兰诺·罗斯福的白银收均法案。他主
要是为了其他纯属国内问题,须得到内华达两位参议员的投票支持,作为交换条件而支持这个白银
法案的。这对美国的影响并不大,而对远方的中国却有着深远的后果。如所周知,中国传统上是采
用金属本位的――大额货币是银元,小额辅币是铜元。从国际贸易的角度看,这是有效的银本位制
。由于世界各地大部分采用金本位制,所以经济大恐慌(指30年代的特大经挤危脱机—译者)初期
,中国得免于受到波及。从1929年到英国离金本位的1931年9月为止,全世界以黄金换算的物价下
泻,给金本位制的国家造成极大的困难。然而,这却使中国货币的对外汇价贬值,因为白银作为商
品和其他商品及劳务一样,同样降价。中国货币的对外汇价贬值,正好增强了中国出口商品在国际
市场上的竞争能力,同时还保持了国内物价的稳定。只是在英国脱离金本位后,中国才略感到经济
危机的影响,因为中国货币对美元的汇价贬值,而对英镑却是升值。不过,中国只受到轻微的影响
1932年后半年,以美元计算的白银价格,差不多降到每盎司25分。白银收购法案之后,银价陡
升至每盎司70分,几乎3倍于一年前市场流行的价格.换言之,中国货币对美元的汇价骤然上升,每
盎司白银可换回3倍的美元购买力,也就是说,3倍的美元才能换取同值的中国货币。美国和世界其
他各地的居民,感到中国商品价格昂贵,而中国居则感到舶来品异常价廉。中国唯一能出口的商品
,只剩下了白银;白银有如水之就下,倾泻而出,结果导致中国货币奇缺,和严重的经济恐慌。
1933一35年世界其他各地经济已经复苏,而在中国却正是经济恐慌严重的年代。这时中国政府为了
制止白银外流,曾采用严刑峻法,杜绝白银走私。然而这些都无济于事,不能阻挡白银的外流。
1933一35年的这一段悲剧影响深远,不仅限于这3年而已。由于白银外流,中国被迫改用纸币
本位制。本来在对日战争及内战时期可以起到作用的白银,几乎无偿地荡然无存,同时以后设置的
金融机构,给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恶性通货膨胀铺平了道路。
即使没有美国的白银收购法案,抗日战争和内战也会导致通货膨胀政策。中国迟早会脱离银本
位制,而改用不兑现的纸币本位制。很可能在没有白银收购法案的情况下,所有的这些副作用会推
迟一个相当时期,当然谁也不能预测它的最后结果。但白银收购法案是促成蒋介石政权覆灭的一个
重要因素,却是显而易见的。
二、货币理论的基本结构
现在简要地介绍一下基本的货币结构。这是卡尔·马克思、欧文·费雪和其他货币理论家所公
认的。这个结构就是货币数量公式。它是个恒等式。
(一) MV=PT
这个恒等式表示双方的文易金额。公式的一侧表示个人或许多人在某一价格的条件下所交换的
实物或劳务;另一侧则表示为进行实物或劳务交换,用以支付的货币易手的次数。这类的任何一笔
交易可以用公式(一)右侧表示:数量乘以价格。所有的人进行的各种交易,可以用物价指数P,乘
以总交易量T,而加以概括。公式的左侧表示每笔交易都包含着双方货币易手的问题。M是易手的货
币量,货币流通速率V就是简单的一。然而,同样的一张纸币,可以用来进行若干次的交易。因此
,在一段时期内,把全部交易加在一起,那么,V就是每张纸币平均易手的次数,也即是货币平均
的周转率。实际计算V的方法,是间接的面不是直接的,是用某时期内的商品流通总额除以流通中
平均货币量。
这一形式的公式就是马克思和费雪所指出的商品流通总额公式。近代的货币理论家则倾向于以
收入中的支出来代替个别的商品交换额,以避免重复计算。如果采用商品流通总额的公式计算一块
面包的交易,首先是小麦与货币交换,即面包店向农民收购小麦,继之面包店以面包形式向零售商
出售小麦,然后零售商又以面包的形式向消费者出售小麦。这样,小麦的价格经过一系列的过程到
达最后制成品――面包,重复计算3次。但如从另一角度看待这一过程,就是用收入中的支出计算
,一块面包的售价可以分割成3个阶段,由生产小麦的农民,到面包店,再从面包店到零售商,各
段的价值不重复计算,而是把每段由于劳务增加、增加的价值累积上去。这种形式的货币数量公式
,可以写成:
(二) MV=PY
Y表示实物计算的国民收入总额,而P是计算实物国民收入的物价指数。一般地说,为了便于分析,
用这个公式要方便得多。这两种公式中的v都表示流通速率,但它的数值却大不相同,因为任何个
别商品的交易额,和同一商品作为流通中一系列的交易额的总计不同,前者货币流通平均易手次数
要比后者多得多。
货币数量只是恒等式,重复、赘述事实而巳。对同一笔交易,从两个角度观察,象复式薄记一
样,除非计算借误,借贷双方总是相等的。也可以同样地认为,右方就是每年所估计的国民收入,
而左方的货币数量也可以直接估计出来,至于v则可以用使得公式双方相等所需要的数字表示。
正如其他恒等式一样,并无实质的内容,然而为了分析及预测,却十分得心应手。例如,影响
物价的因素,也可从影响公式中的其他变数,得到解释。
我们还可以进一步调整公式的双方,那时就必须区分观察到的量值和所要求得到的量值。例如
,对公式的两侧都除以V, 则可得到下列公式:M=PY/V。左侧M是人们所持有的现其数量将随着物
价水平腾踊和实物产品更加丰富而有所增加。货币易手的流通速度增加,或支付手段迅速有效,也
就是说V值增大,人们手中所持有的现金数量,乃趋于减少。
公式中每个变数――P、Y和V,都各自根据不同的因素而有所变动。V显然是根据持有现金所付
出的代价而变动的。在物价飞涨的情况下,人们持有过多的现金,会感到很不合算,乃尽量减少手
中的现金量,从而使v的数值增大。相反,倘物价稳定,而各项投资所能得到的利息很低,手中多
存储些现金并不合算,又何必在这上面精打细算,V的数值就将下降。
正如一切供需的经挤分析,我们也需要一个供给的公式。这要根据某一个社会的货币制度而定
,很难具体地加以规定。在银本位制的社会,货币童多少,要视白银和其他商品的生产成本比例和
货币以外全社会对白银的需求而定。在不兑现的纸币本位制度下,货币数量多寡,则取决于政治当
局。诸如,政府开支,税收及货币发行当局所要迫求的目标等。
倘若货币量的供需不能达到平衡就必须改变公式中的P、Y、V变数中的任何一项,以求得解决。货
币数量公式的实质是有关供需失调的原因及解决途径的经验主义的命题,它阐明,货币需求量是少
数变数的函数,而货币供给量是可以在相当短期内发生急剧变化的,因之,供需的不平衡主要是发
生在供给方面。在解决这一问题时,应该认为至少在长期内,Y基本上是由一个国家的生产力和组
织制度等等所决定的。而V则决定于金融组织系统,利率、通货膨胀率等等。总的结果是在长期内
物价水平P是个变数,直接为货币数量所左右。
在短期内,倩况却大不相同。物价水平一般地都较为稳定,所以货币数量最初对V和Y有所影响,
同时也比对P的影响大些。货币数量学说主要的结沦,就是长短期影响的差异,而且也是解释实践
经验的主要困难所在。
为了分析短期变化,尤其是通货澎胀,方便的办法是把货币数量公式,改成微分方程。为此目
(三)1/m*(dm/dt)+1/v*(dv/dt)=1/p*(dp/dt)+1/y*(dy/dt)
换言之,如以带下标的g表示带下标的变数――增长的百分率,则
(四)gm+gV=gp+gy
然后移项,则
(五)gp=gm+gv一gy
在长期间,实物的生产gy,决定于实际生产力,货币的流通速度可能是零,或者受到金融机构变化
的影响,结果货币增长率的变动影响通货膨胀的升降。
在短期内,Gp有着很强的惯性,Gp的变动大部分为gv和gy的变化所暂时抵销。这在下一讲再详为论
证。
三、通货膨胀的其他理论
有了上述的背景材料,我们将更能详尽地探讨有关通货膨胀的其他理论。通货膨胀在很早很早以前
就发生过。发生的原因,往往有两种解释:一种解释是所有的通货膨胀,都来源于货币数量的变化
,另一种解释则是根据各个不同的通货膨胀情况,而加以具体分析。下面我很就各种不同的不是由
于货币的原因引起的理论,给子评介。然后在第二讲再详细就通货膨胀的货币理论,详加讨论。
目前,在美国和西欧突出流行的不是货币原因引起的理论,就是认为通货膨胀应归咎于石油
输出国卡特尔组织的设置和强化,在过去5年期间对原油价格猛然抬高的结果。如果是这样的话,
通货膨胀应该是发生在最依赖石油进口的国家。日本和西德几乎百分之百地依赖石油进口,必然是
首当其冲。然而,近年来这两个国家的通货膨胀远逊色于不十分依赖石油进口的美国。更令人惊异
的是,1973一74年石油价格上升到了4倍,日本经历的通货膨胀率约为25一30%。过了5年之后,全
世界正在无不感到石油输出国卡特尔组织时沉重压力的时候,与此同时日本的通货膨胀率却下降到
约为5%左右。
原油价洛上涨导致物价上涨的看法,为何似是而非呢?错在哪里?这是由于这个见解把原油和
其他商品的相对价格,同平均物价水平相混淆。此外,它也把平均物价水平一次性的彼动,同物价
将续上涨趋势相混淆。
原油价格上涨,是造成石油昂贵的原因。但知人们在石油上面支出增多必然要在其他商品与劳
务上撙节开支。这样,其他商品的价格势将下跌,平均物价水平投有理由上涨,唯一的结果是油价
上价,其他商品价格下跌。反过来从另一现象观察,过去二三十年计算机服务的价格明显下降,可
在货币数量公式里,石油输出国卡特尔组织提高石油价。。。。。
以及由此而引起的若干工业的失业问题和许多工业的减产问题,作出了反应,更为迅速地增加货币
数量。这才是通货膨胀的真正原因。但有的国家如日本和西德,并投有这样的反应,所以他们得以
避免通货膨胀。而且,如果不持续长期保持较高的货币增长率gm,作为调整的措施,造成物价上涨
的影响,也只是替时的。
这个例子说明了一个极为常见的现象,即只有在货币数量公式中任何一个变数有所改动的倩况
下,物价才会变动,只有在(三)到(五)公式中任何一个变数受到影响的情况下,物价变动率才会改
变。除了简单的货币理论外,每种货币理论都要对货币数量公式中的任何变数的改动如何发生,尤
其是如何导致货币数量的改动,作出交待。油输出国卡特尔组织引起通货膨胀的说法,如果是指它
诱使许多国家政府当局提高了货币增长率(因为他们可以控制货币数量),可能是正确的。照此推理
,凡具有同样影响的任何事件,都足以导致通货膨胀。
人们往往也把农业歉收说成是通货澎胀的原因。严重的农业歉收也只能充其最引起一次性的物
价上涨,无法使之持续上涨。只有在连年歉收情况下,才会使物价连年上涨。如果歉收导致货币发
行当局迅速增加货币数量,这倒是可以造成通货膨胀的局面。
石油输出国卡特尔和歉收造成通贷膨胀,只是这类理论的一小部分,都是企图从某一特定的物
价或成本所造成的现象出发,以自圆其说。石油输出国卡特尔组织影晌石油价格,歉收影响粮价,
其实二者所影响手只是相对价格,而不是绝对价格。
另外两个类似的例子,就是把通货膨胀解释为工会组织或工人们的政治力量要求增加工资,或
是个别商品垄断价格提高的结果。强有力的工会和垄断组织的出现,可能象石油输出卡特尔组织一
样,引起一次性的物价上涨。只有在工会和垄断企业组织不断地加强的情况下,才会出现物价持续
性的上涨,否则,就象石油输出国卡特尔组织一样,不会引起物价的持续上涨。正如石油输出国卡
特尔组织似的,上述各项因素都不足以形成带有普遍性的理论。英美的工会组织在通货澎胀和通货
紧缩时期,都是同样地强大。巴西是通货膨胀很突出的一个国家,然而出于政府的控制,工会大部
分是软弱无力的,而英国虽然工会强大有力,但通货膨胀也很严重。同样,通货膨胀既发生在企业
垄断很强大的国家里,也发生在垄断企业不崛大的国家里。
有的通货膨胀理论认为,赤字预算是通货膨胀的原因,这与上述各种说法有所区别。赤字预算
本身并不一定导致通货膨胀。例如,在1931年、1932年、1933年,美国都经历了赤字预算,而物价
却急剧下泻。目前,西德和日本预算赤字在国民收入中的比例,还比从前美国及英国为大,但两国
的通货膨胀却低于英、美的通货膨胀。预算赤字能否导致通货必胀,关键是要看赤字怎样弥补。如
以印发钞票来弥补,货币数量必然增加,的确就是造成通货膨胀的原因。如果是向群众借款弥补赤
字,象西德和日本那样,并不使货币量增长率过多,就不能认为是通货膨胀的原因。
另外一种理论认为,通货膨胀是经济成长的副产品,这就是南美洲各国流行的经济结构论。据
说,经济成长要求重新改组生产活动,吸引人们从某些职业转向其他职业,去从事若干有风险的投
资活动等等。吸引人们从一个行业转向另一个行业,那就要付给他们较高的报酬才行,形响所及,
物价乃趋于上涨。这也是混淆了相对价格和绝对价格的界线。历史经验证明,通货膨胀并不是经济
成长的必然副产品。19世纪和20世纪初英、美的经济成长颇为迅速,可是并没有通货膨胀。还有许
多国家,经历了通货膨胀,经济不仅没有成长,反而下降了。
正如我在一开始所着重指出的,几乎所有上述各类型的论点,都是混淆了个人与全社会的界线
,对于个人的影响不等于就是对全社会的影响。从个别企业生产者或经营者的角度看,通货膨胀体
现于成本的变动,如工资提高,进口石油涨价,小麦成本上升或应付的税款增加,所有以上种种都
构成物价高涨的理由,事实也就是如此。而从全社会的角度看来,问题是:为什么工资或成本增加
?如果这个企业的成本上升,而另一企业的成本下降,平均起来岂不是平衡吗?只有所有的企业成
本普遍提高的情况下,才可以发生通货膨胀。为此,我们的眼光就得超过个别企业,而集中在全体
企业上面。我们会发现,个别企业成本的增加,是其他企业的产品销路旺盛的间接结果,因为这些
四,成本推动说和需求拉力说
各式各样通货膨胀学说,通常的分类,是划分为成本推动说和需求拉力说。在这一讲里的各种
学说可归类为成本推动说;在第二讲我将要讨论需求拉力说。
我认为这样划分是很容易引起误解的。任意增加成本,不论是来自石油输出国卡特尔组织,还
是来自工会、垄断企业等等,如果可以导致货币当局增加货币流量,那就会导致持续性的通货膨胀
。如果不是这样,在一定的货币数量和人们像持现金的习惯条件下,也就是说,货币数量公式中M
和V是已知数,若干物价的任何增涨,只能使其他物价下跌,或生产降低。某些领域工资提高,而
在其他领域工资没有降低以互相抵销,会导致失业。然而只有在货币量增加的条件下,才会发生持
续性的通货膨胀。
一般的模式是,货币需求总量增加会使生产者倾向于增加生产,即MV扩大会使人们增加Y。在
人力、设备及其他资源充分利用达到某个限度以后,就再不能增产。这时任何增产的企图,就只能
提高成本。企业家面面相觑,似乎必须提价,因为成本增加了。
势头转折的短暂时期是唯一的例外。假设因通货膨胀而引起的需求增加缓和下来,而短期内工
资和其他成本还继续增大,这是由于早期需求增加的余波仍在起着作用。
其实,所谓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正是早期需求拉力引起的通货膨胀迟缓反应的作用而已。
二 货币与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是一种疾病,间或是危险而致命的疾病,倘不及时制止,可带来激烈的社会动乱。这
类例子俯拾即是。第一次战后俄国和德国的恶性通货膨胀,一日之间物价陡升一倍甚或超过一倍,
这为俄国的共产主义、德国的纳粹主义铺平了道路。第二次战后中国的恶性通货膨胀,也有助于毛
战胜蒋介石。1954年巴西的通货膨胀高达100%,遂出现了军致府。1973年智利特大的通货膨胀
曾导致阿连德的垮合。1976年由于同样的原因,阿很廷的庇隆夫人政府崩崩溃,都是由军政府接管
了政权。
没有一个政府肯于承担通货膨胀的责任,即使是不很严重的通货膨胀,也是如此。政府官员往
往寻找各种借口,把责任推诿给贪婪的企业家,贪得无厌的工会,挥霍无度的消费者,阿拉伯的酋
长,恶劣的气握以及风马牛不相及的理由。无疑,企业家是贪婪的,工会也是贪得无厌的,消费者
并不节约,阿拉伯酋长提高了石油价格,天气往往不正常。然而,正如我在第一讲所指出的,所有
这些只能提高个别商品价格,而不能使一般物价普遍提高,这些也可能使通货脚胀率发生短暂的上
下波动,却不能由于某一种原因而出现持续性的通货膨胀。所有上述的替罪羊,都不具备印刷出我
们放在口袋里的钞票的印刷机的作用,更无合法权力,通过帐面上的借方贷方纪录,创造出与钞票
等值的银行信用。
承认天论何时何地大规模的通货膨胀统统是货币现象,只是理解和防治通货澎胀的第一课。更
具有根本意义的问题是,为什么现代政府过速地增加通货数量,而且已经了解其潜在的危害性却偏
偏出此下策?
一、通货膨胀的直接原因
在尚未转到这个问题以前,不妨再论证一下,通货膨胀是货币现象这一命题。这个命题的重要
性和大量历史资料的佐证,本来是无可置疑的,但主要是由于各国政府放出烟幕以掩盖其通货膨胀
的责任,却广泛地为人们所否认。
如果供应市场的商品和劳务(或简称之为产品)同货币量的增加如影随形,物价是会平稳的。较高
的收入可以使人们以较多的比例,用现金方式保存财富,这还可以促使物价逐渐下跌。通货膨胀是
发生在货币量增加的速度,超过产品增加的速度,而且,每单位产品所配合的贷币量增加得愈快,
通货膨胀率就愈速。
在经济学中恐怕没有任何其他命题,比这个命题更牢不可破的了。
这个论点并不是简简单单地把第一讲所介绍的货币数量公式译成文宇。根据那些公式,例如公
式(五),即使货币量和产品以同等速率增加,只要货币的需求量单独变化,也就是说货币流通速度
改变,通货膨胀也可以发生。经脸证明,货币流通速率变化并不是构成通货膨胀的单独原因。货币
流通速率的变化是有规律的。在经济早期发展中,有下降的趋势,而在金融组织发达的经济中,随
着电讯交通事业的发展,则有上升的趋势,不过这一趋势不那么常见,但在货币量增长率发生巨大
变化之后,总伴随者货币流通速度的骤然改变。一旦形成通货膨胀,货币流通速率必然由于持有现
金的成本增加,而汹涌起来;反之,其结果背道而驰。总之,在通货膨胀声中,货币流通速度确实
起到重要作用,只是它不是第一性的而是第二性的。
原则上,通货膨账既能反映产品生产增长的望犯,也能反映货币量的增长情况。事实上并非如
此,货币是主要因素而产品生产则是次要因素。
产品生产受到物质资源、人力资源、技术力量和生产开工率等等的限制。充其量,产品只能相
当缓慢地增加。19世纪美国的生产,年平均增长率为3%。第二次大战后,就是在日本生产商速发展
阶段,生产的年增长率也不过是平均10%,金属货币量也同样受到实物的限制。然而现代的纸币和
存款却没有实物的限制。名义上的数量,例如,美元,英镑、马克或其他货币单位数量,可以任何
速率增长,甚至于间或能以惊人的速度增加。
第一次大战后,德国恶性通货膨胀时期,有过一年多的时间,货币平均易手的速度每月招过
300%,物价也是以同一速度增加。第二次大战后,匈牙利恶性通货脚胀时期,有过一年的时间,货
币平均易手速度超过每月12,000%。而物价上涨速度更高,竟超过约每月20,000%。(见1956年芝
加哥大学出版社出版、弗里德曼编《货币数量学说研究》书中第26页非利普、凯根论“恶性通货膨
胀的货币动力”一文。)
在1969一1979年期间,美国远为缓和得多的通货膨胀时期,货币量以年平均率9%增长,而物价
每年平均只上涨7%。两个百分比的差,正好反映同期的平均生产增长率2.8%。
从上面例子中可以看到,产品的变化与货币量的变化比较起来,几乎是小巫见大巫,因之,对
于生产不必附加任何修饰词句,就可以认定通货膨胀是货币现象。
我们说货币是主要原因,不只是由于商品生产有其物质的局限性,还由于另一不易察觉的原因
。生产率的大幅度变化本身,典型地就是货币变化的结果.然而往往会因此而冲淡了货币变化所形
成的通货膨胀。货币增长率最初增加时,本身即会促成通货膨胀,而最终更是如此。但在最初阶段
由于促进了生产,而使通货膨胀有所缓和。同理,货币增长率最初减低时,本身会减缓通货膨胀,
而最终更是如此。但在最初阶段却会抑制商品产量的增长。
在经历过通货膨胀的社会里,人们很自然地要想到用迅速增产的方法,抑制通货膨胀。他们的
愿望是令人赞佩的,源则上也未可厚非;然而,事实上却是一条歧路。原意本是要减少货币的增长
率,结果却为加速的货币增长率所抵销了。
我的夫人与我合著的《自由选择》一书有些插图,重印在本文后面,这一小部分证明材料可以
说明:无论何时何地,通货膨胀永远是货币现象的命题。
每个插图的实线,是某一个国家白1964年到1977年各年度每一单位产品的货币数量。另外的虚
线是清费品物价指数。为了使两个序列相互可以化较,两者都是用全期内(1964一1977=100)平
均值的百分比表示。这两条线必然会有同样的平均起点,但在算术值上并不需要这两条线于任何一
年相等。图1中美国的两条曲线趋向一致,几乎不能分辨清楚。而其他各图表明。这一精况并不是
美国所特有的。尽管有些国家这两条曲线的差别比美国大,但从每个国家而言,这两条曲线还是非
常相似的。不同加国家经历了异常不同的货币增长率。每一次这种差异异配合着不尽相同的通货膨
胀率。巴西是一个极端的例子(见图5),所经历的货币增长率和通货膨胀,其迅猛程度为各国之冠
我也重印了最近发表在《亚洲货币笺言报》有关亚洲太平洋地区若干国家或地类似的插图,如
图6。这些插图和其他插图唯一的区别,是这些图里的实级表示物价,虚线表示其实际国民生产总
值。插图所表示的内容完全相同,只是有些国家的数据不尽令人满意。
哪个是原因?哪个是结果?货币数量增长迅速,是由于物价增长迅速呢?还是倒过来?有一个
线索表明,大部分插图曲线表示货币数量发生变化的时间比相应物价发生变化的时间,每一年度都
提前6个月。如果考察一下这些国家和地区决定货币数量的制度规定,以及能清楚地说明货币数量
和物价的因果关系的大量的历史事件,就可以得到更为确凿的证明。
美国的内战是一个突出的例子。南方全靠发行钞票支援战争,从1861年10月到1864年3月,通
货膨胀的过程约为每月10%。南方邦联为了制止通货膨胀曾公布了货币改革方案。1864年5月,币制
改革付诸实行,货币量减低了。尽管北方部队已经入侵,军事挫败指日可待,对外贸易停滞,政府
陷于摊痪,士气低落,而物价却急剧下降,货币量减低对物价的影晌比上述其他力量都较为显著。
(见勒纳.《1861一65年南方邦联的通货膨胀》,收于弗里德曼著:《货币数世学说研究》)
二,通货膨胀设想的历史过程
货币与通货膨胀的关系,容易引起误解,原因就在于整个过程中,时间顺序发生拖延。虽然,
无论何时何地通货膨胀总是个货币现象,但货币增长率的变化不能立刻变为物价的变化。因此,观
察家看到同时发生的现象,往往错误地得出结论,认为货币量和物价变化之间,很少关系或根本没
有任何关系。如前面所指出的,另一引起误解的原因是:即使我们将时向顺序的延缓估计在内,货
币增长率与通货膨胀率也不可能其有一比一的比例关系。我们可以迫溯一下设想的通货膨胀过程,
以澄清这些问题。
为了使问题简化,我们设想有这么一个社会,物价平稳,货币量是配合着生产增长的节奏而变化
的,两者都是以年率5%增长着。再假设由于某种原因,货币量骤然变化,年率由5%珍增到20%,并
维持在这一高水平上。经过几番调整,通货膨胀率最后为年率15%。问题是,从通货膨胀率零点,
如何过渡到通货膨胀率15%。
最初,手中持有视全的人们,只是发现手中的现金有所增加,并未采取行动。手中的现金,毕
竟是在买和卖或收支间暂时存储的购买力。在收入与支出过程中,难免发生顺逆的差额,这种手中
现金因此就具有上下波动的性质。写在下面的第一讲中公式(五),可以帮助解释;初期gM的增涨可
以为同时减低的Gv所抵销。
(五) gp =gM+gv一gY
手中现金增加,而没有抵销它的流通速度,情况才发生变化。持有现金的人们企图使手中现金
,恢复到原有的即他们认为合适的水平。为此,支出必须大于收入。这并不意味着,他们的消费将
超过他们的收入,那是性质很不相同的问题。而此处的支出是指物质资产。如生产资料或证券上面
的支出。持有现金的人们要重新安排他们的资产,以减少手中持有的现金,就必须使支出的现金多
于收人的现金这是应给予注意的要点。然而,甲的现金支出是乙的现金收入,复式簿记表明,支山
总额应与收入总额相等。现金持有者,作为一个整体,并不能改变规金的总额,只能对之进行重新
分配。但是,支出多于收入的这种作法,却是成了总的支出流量增加。
最初的冲击力量是落在商品生产和销售上面,而不是物价上面。在支出货币的人们争取更多的
商品与劳务的同时,收入货币的人们还没有意识到他们正面对着普遍的通货膨胀现象。每个个别的
销售者都认为人们对他的商品或劳务确有更多的需要。他必然努力延长工时,提供更多的劳务或减
少库存,以应付新的形势。用公式(五)说明,gM增加后,主要是gY增加,而gV或保持常数,或有
增长倾向,以使之恢复原有的水平,从而使压力集中于gY和Gp。
等到货币支出影响到每个人,成为普遍化的时候,出售商要想增加生产或补充库存的企图,将
使人他抬高物价,额外支出的形响所及,大部分将落在物价上面,小部分才落在生产上面。生产者
任何增加产量以适应增加了的需求的企图,只能限制在现有的劳力和物质资源限度以内,用高价争
取。这会推动成本上涨,当然的结果便是提高物价以配合高价的成本。
在这个阶段。物价上升的程度将超过15%的货币增长率,因为物价感受到货币流通速度和商品
生产的双重压力。初期货币流通率减速只是暂时现象,现在则倒了过来。同样,初期的商品增产只
是对现实的短期错觉。
即使货币流通速度和商品生产已恢复到原有的水平,物价水平的增加程度还会超过原货币增长
程度。这是由于另一根本性的原因。通货膨胀使得持有不带利息的现金付出商昂的代价。例如,物
价每年上涨15%,这无异于使持有现金者付出15%的税金。因此,每个持有现会者乃尽量减少现金在
总收入中的比例,换言之,15%的通货膨胀率,其相应的均衡货币流通速率远远超过零点的通货膨
胀率。有些实际资料表明,零点的通货膨胀,其相应的货币流通速率是对称的,但等到通货膨胀率
高达15%时,货币流通速率可能超过30%。.
最后,手中持有的现金已经降低到必要的水平后,刺激货币流通速度的压力也就消失了,通通
货膨胀率就会降低下来。正如初期通货膨胀率曾超速上升,当其下降时,也会出现超速现象。一次
性的裔速货币增长率,其最可能的结果是通货膨胀要经历若干次上下波动的周期。
现在我再从头重反一遍,更精确地引用一些统计上有关时间和数值的估计。有些国家,如美国
、英国、日本,数据表明,他们有过长期稳定物价的背景,因此反应是相应迟纷的。如果相同的情
祝发生在南美洲各国,由于这些国家经历过急剧而变化幅度很大的通货膨胀,变化和反应便大相迳
庭,极为迅速。
还需要作一点朴充,这是比较符合实际的,我是在假定,货币增长是突如其来的,非现金持有
人始料所及。如果货币的增长是经过长期缜密计划,而且先期公布.为众所周知,情况当然会两样
。不过,我还不知道有哪一次货币大幅度增加,是事先公布的实际例子。
如果货币增长率最初从5%向20%迈进。那么,在6至9个月内,货币流通速率都会有所下 降,
从而几乎全都抵销了货币量增长的冲击。约6个月之后,总的购买力乃开始增加,从最初的5%向20%
增长,甚至超过这个百分比,初期购买力的增长,也许只有1%到3%才反映在物价上面,而反映在商
品生产上面的百分比要高一些。总要经过一年到一年半甚或接近整整两年的时间,全部增加的购买
力才能体现为通货膨胀。在这期间,通货膨胀率是从1%至3%向差不多20%过渡,而商品生产率则是
先从5%上升到15%至20%,然后再回到5%左右。这时的货币流通速度将继续下降一段时候,然后趋于
稳定。从货币增比率开始上升,经过一年半到二年后,通货膨胀率肯定耍超过15%,而商品生产率
肯定要下降到5%以下。工人、企业家、银行储蓄存款户,面对所发生的基本通货膨胀率,重新认识
,并安排他们的活动,这就是滞胀局面的来临。人们将纷纷议论成本推动通货膨胀说,因为有过这
么一段时间,作为应付新形势的紧急措施,工资、成本、物价陡升,而商品生产可能实际下降。由
于货币流通速度复增加,不仅抵销了最初的下降率,而且还使人们为了适应新形势而减少手中保持
的现金量,同时,商品生产增长率又有所减缓,所有以上种种都反映为暂时的高度通货膨胀,可能
是20%,25%或30%的增长率。
两年以后的模式,要比初期阶段,难予肯定,因为经验表明,货币增长率并不稳定。然而,很
可能在3,4年后,通货膨胀率才能到达其最高峰。在那一点上,即使货币增长率的年率停留在15%
上面,也会于货币流通速率增长情况告一段落时,才逐步减弱。这时,货币流通速率可能稳定下来
,也可能反其道而行之,降低一个时期。究竟如何变化,关键完全在于人们手中现余的保存量,是
要适应15%以上的通货膨胀率,还是认为这个一百分比是反常的。
在通货膨胀率下降的同时,疲弱的商品生产率还要低落一个时期,最后到商品生产所受的冲击
,经过全过程而得到排除为止。通货膨胀对商品生产的刺激作用,证明只是暂时的,而且远远为以
后的减产所抵销。这是由于最初的通货膨胀经过上升和以后的下降阶段,增加了经济的不稳定性,
企业家往往举棋不定,而对于资源的使用,投资方面等等不能恰如其分。在整个社会恢复到均衡的
途径以前,经济结构的失调,还要充分发挥其反作用。
倘若20%的通货膨胀率,竟无限期地持续下去,最后的通货膨胀率的落脚点可能是15%,而商品
生产率可能在低水平上每年增长5%,这个低水平是由于通货膨胀所引起的经济结构失调而造成的。
同时,尽管通货膨胀率是年率15%,而物价水平却要在比原来水平较高的基础上,另加由于货币流
通速率增加的15%。货币流通速度之所以增加,则是由于人们手中保持的现金本来是适应没有通货
膨胀情况的,而现在却需要适应15%的通货膨胀率,所以手中现金比以前减少了。
三、典型通货膨胀过程的重要性
通货膨胀的典型复杂过程虽然颇为重要,其一般性的特点尤其应特别注意和重视。货币增长的
初期冲击迟缓发生作用,同时商品生产还有所增长,这样造成的假象是通货膨胀发生的重要诱因。
我个人认为,历史上通货膨胀每次都招致不利的后果,而通货膨胀还是不断地发生,这是最主要的
原因。民主社会的政治家和集体社会经济管理人员,很容易短视。他们往往认为,短期所得可以弥
补长期所失而有余。
制止通货膨胀的困难症结所在,怡恰就是通货紧缩过程有着正好相反的影响。货币数通减少,
初期是减低商品生产,而不是平抑物价。
我常常把通货膨胀比作酗酒问题。刚喝酒的时候,短期影响是令人鼓舞的,兴致勃勃,精神抖
擞。宿醉的不快感,到了第二天早晨才表现出来。通货膨胀亦复如是。初期影响是顺利的,正如饮
酒一样,每干几杯,只能增加异常的欣快感,到了第二天早晨,始觉不适,但就通货膨胀而言,倒
不是象征性的第二天了,而是需要几年的时间去克服后遗症。
制止通货膨涨和戒酒,最初阶段非常困难,若有所失的感觉表现强烈。戒酒需要坚强的毅力,
始克有济,而且还要持之以恒。然而,只要能逾越成瘾的困难阶段,最后的结果将会非常称心如意
。同理,一旦经济走上通货膨胀的道路,就象戒酒似的,很难急流勇退。
还有一点值得着重指出。如果我所描绘的通货膨胀过程,反其道而行之,货币增长率骤然下降
,原来通过高速的货币流通率调整成高速的通货膨胀,现在则改为通过低速的货币流通率调整成低
速的通货膨胀。在这个期问,较高的货币增长率比符合稳定物价的货币增长率,与下降的通货膨胀
更为协调。其中的奥妙是这样的:每逢通货膨胀缓和下来时,手中所持现金的代价即行下跌,持有
现金的人们往往要增补手头现金。这是制止通货膨胀最微妙而最容易步入歧途的阶段。因为货币当
局很容易对此误解,而认为这时的货币增长率是符合下降的通货膨胀要求的,并且可以长此继续下
去,殊不知他们已又跨入了一个新的通货膨胀阶段。
以上所描述的是一个有条不素的通货膨胀历程。在真实的世界里,事情不会那么简单而肯定
,我们几乎从来也役有过这样象我在上面所举的平铺直叙、清清楚楚的实例。事实上,不同的货币
增长率接踵而来,而且彼此间差异很大。我所叙述的通货膨胀开始以后,继之而来的可能是一个新
的通货澎胀浪潮,也可能是暂时的缓和。过去30年,在西方国家,是.沿着陡升的趋势,步步升起
,膨胀的货币增长率产生了增长的通货膨胀率。这种通货膨胀率的增长,使当局惊慌失措,群众怨
声载道,于是当局设法制止通货膨胀,在制止过程中却又带来衰退(指经济危机—译者)。这时当局
对于衰退,又矫枉过正,再一次增加货币增长率,使衰退的经济回升。这样,每次新的货胀率最高
点都高于前次的最高点,同时每次通货膨胀率的最低点也都高于前一度的最低点。群众坑议的呼声
愈演愈烈,节节高升的通货膨胀率很可能不得不悬崖勒马。我相信美国最近于1984年初,短期暂时
的通货膨胀率介子15%与20%间,很可能已经到了没有余勇可贾的地步。今后的10年或20年,我们将
会看到通货倩况有如水之就下,而不是向上攀登的趋势。
四、货币增长率发生超速的原因
无论何时何地通货膨胀永远是个货币现象,这个命题虽然很重要,但对于通货膨胀发生的原因
及其补救方法,只能价予初步的解答。其所以重要,是由于这会引导我们去探索可能的原因,及可
能补救的各种办法的范围。然而,这仅仅是初步的解答。我们还需要找出更为深刻的问题,即货币
增长率何以会超速。
历史上,货币增长的原因很多。最重要的而最明显的原因,就是贵重金属的新发现。16世纪起
源于西班牙的欧洲物价革命,是因为新大陆发现了大量白银,而西班牙进口的白银,又通过西班牙
分散到欧洲各地。18世纪70年代,比较近代的时期,通货膨胀是来源于加利福尼亚和阿拉斯加黄金
的新发现。从1890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由于完善的氰化方法减低了黄金贫矿的采掘成本,使南非
成为黄金的主要产区,这导致了世界性的通货膨胀。
上述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的原因,在近代已基本消失;世界上己不再有任何主要国家也几乎没
有其他任何次要的国家,继续采用金属货币本位制。所有的币制都已是不兑现的信用币了。
不兑现的信用币增长率大幅度地上升,和早几个世纪硬币贬低成色,如出一辙。国王为了进行
战争,或其他大规模的事业,而财政拮据,遂不得不乞灵于降低硬币成色,以劣币代替良币,由于
表面相似,蒙混群众,比公开增税办法方便得多,同样可以取得必要的物资。罗马帝国便是一个著
名的例子。古罗马银币来源于古希腊,是十足成色和分量的银币,也是古罗马的主要货币。到了狄
俄克里先大帝时,据某历史学家记载,银币只是铜币镀上一层薄薄的白银而已。名称完全一样,但
不复是十足成色和分量的银币了。我相信中国货币史上也有过类似的经历。在优点和缺点方面都具
有巨大潜力的纸币,原是中国的发明,这是欧洲旅行者在约700多年前发现的。
今天已不再使用降低硬币成色的办法,而仅仅印刷更多:的纸币以支付政府的用款。无疑,这
是现代通货膨胀的主要泉源。突出的通货膨胀总是发生在战争期间,几乎每一个政府都是以通货膨
胀为支付战费的最方便手段。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经验与过去有所不同。这时,贬值的压力即增发信用币的通货膨胀
,来自不同而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首先是政府受到了压力,开支名目繁多,使一部分人的财富转
到另一部分人的手中。最初可以用较高的税收开支。大部分人民所交付的小额税金,可以用作小部
分人的补贴。但当领取补贴的人多起来的时候,情况就越来越困难;付税的那一部分人,抗议的声
音愈加激烈。
议会认为最好是用隐的征税办即无需投票通过的那种“税”。最简单的形式就是通货膨胀,这
使政府可从多种途径得到收入。首先,所增加的货币本身,就是财政收入一。其次,象多数西方国
家那徉,所得税是高度累进的,通货膨涨可使财政收入的增加速度超过物价。例如,在美国,10l%
的通货膨胀率,可以使联邦政府取得15%的财政收入增长率。第三,通货膨胀等于削减过去的国债
。尽管事实上美国于过去20年中,大部分年份都有财政赤字,而国债在国民收入中比重却在下降。
通货膨胀实际上还掉了一部分国债。
上面所说的,战后通货膨胀来自两方面的压力。这第二方面是指西方政府对于充分就业承担的
义务。这是30年代特大经济危机在人们思想上的反应,使人们对失业比对通货膨胀怀有更大的恐惧
。因此,每逢经济上略微出现衰退的端倪,政府立即采用通货膨胀的措施,从政治上看,是得民心
的。于是政府的开支和货币增长率,你追我赶,从而以突飞猛进的通货膨胀的代价,结束衰退。
五、通货膨胀的制止
制止通货膨胀,往往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只有一种办法而且是最后的办法可以制止通货膨
胀,那就是减缓货币增长率。如果货币增长率最后下降到接近商品生产增长率,大体上物价可望稳
定下来。
能否作到这一步是个政治问题。如果从短期的影响来看,制止通货膨胀的必要措施可能带来
不利的后果,这就是在政治上产生不得民心的问题,关键是如何解决这个问题。虽然政府是通货膨
胀的最终源泉,但任何政府的负责人都会否认这个责任。因此,正如上面所指出的,对于通货膨胀
的各种错误解释,全是烟幂,以混淆视听,使人摸不着头脑,更难以找到唯一正确的制止通货膨胀
的途径。
虽然通货膨胀是通过政府发生的,但从根本意义上来讲,政府还不能承担责任,因为它只是对
公众压力所作出的反应而已。公众一般地都是赞成政府增加财政支出,而反对增加显而易见的税收
的,政治家正是利用了这种情绪。只有在公众对通货膨胀感到厌恶,克服了从前的种种压力的时候
,在政治上才能认真采取制止通货膨胀的办法。1973年在日本,1979年在英国,这个时机曾经成熟
,也许1980年在美国,也可以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