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金珠:在传统丹青世界里攀缘穿行的画家

  应该说,我是先读懂金珠女士的画,再认识金珠女士的。由画而人,再由人而画,仔细揣摩,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共性,似乎这样作品出自金珠的素手,简直绝妙天然

  一幅幅古朴厚重的山水画里,我仿佛看到了李成、范宽、荆浩、巨然和元代四家、明代四家的影子,大师们正穿越时空画卷中走来,笔墨色彩韵味一齐跃然于纸上。无独有偶,金珠笔下的花卉、白描牡丹、双勾梅花、勾填菊花,又无一不是古人前贤的风格,在这里你会自然而然地想到陈淳、恽寿平、吴昌硕,想到石涛、金农、华岩,这些大家的风骨和笔法都活现在金珠的画里,渗透于经络和血肉之间。虽望不见大师,却是沿着大师的踪迹来追寻,一路行吟,象虔诚的信徒一样修心礼佛,在传统丹青世界攀缘穿行

  金珠爱画,是从儿时的爱美开始的,小时候农村生活贫瘠,一株草的油绿,一束花的嫣红,都会注入她纯洁的心灵。生性富有创作天分的她,自己动手叠几个纸玩具或者用黄泥巴捏几个小动物,都能够让她感受到生命的鲜活情趣。再大一些,又受到爱好书法京剧父亲影响,从帮助父亲拉平红纸写春联的时候起,传统的文化就在金珠的心底扎了根。父亲就是一个普通乡村文化人,在她幼小的思想中,感受到了别人父亲的尊敬,于是她发现有文化是一件多么美好事情

  和许多古代画家一样,金珠学画,却不是她在学院里完成的,更多的是随缘拜师和自学成才。在她的记忆里,除了上中学时接受美术老师先生启蒙外,另外就是读师范学校时受到美术老师李永臣先生的教诲虽然学的是一些素描油画水粉画,还有一些基本的美术知识,却将金珠入画的基础夯实了。也就是从那时开始,在金珠的教书生涯中就多了一个当画家的梦,并一直追寻到如今

  取古人法,向世人师,这是金珠学画的一向观点。中华文化纵深数千年历代名家名作可谓浩如烟海,而画家们的章法取舍、推陈出新,无一不以传统为根基,他们又无一不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每一次技法的变革和艺术演绎,要破法,就必须先得法。在艺术的领悟中开始延伸,在精髓既得的同时做到张驰有道,这才是一切创新的前提。而在脱离传统下恣意求新求变,到头来只能是徒劳无功,让艺术的生命昙花?一现。

  画为心声,书为心画。九十年代初期,金珠在北京教育学院中文专业读书时,系统学习中国古代文学史、现代文学史,这对她的人生影响很大,从而也对她解读中国传统绘画艺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金珠的画,全是内心世界的吞吐反应,是生活养分的提炼融结。她生性静逸,也淡泊,也清雅,古人云,非宁静无以致远,非淡泊无以明志,非清雅无以脱俗。她这样的处世为人心态就潜移默化地表现在她的画里,日久弥真,时远愈深。细品金珠的画,你是需要屏气凝神的,是需要聚焦如一的,才能够领悟那份神韵,那份淡定,那份心澄镜明,那份大道至简。

  明月素心。金珠笔下的梅绝非大红大紫,在这里你看不到魏紫姚黄般的脂粉气,有的只是水墨运用的灵气,在浓淡干湿之间墨分五彩,或双勾,或圈点,或墨晕,便似王元章的笔意简逸,似金农的高古奇趣,似汪士慎的清淡秀雅。从整体风格来讲,她的梅花则更接近清代“扬州八怪”之一的金农,其笔墨、线条、气韵、布局、章法的逼真,加上对金农的一手漆书临摹得惟妙惟肖,若不是印铃题款,一时间倒让人难以分辨。金农以梅花为题材的绘画常给人一种清新脱俗的感觉,在画面构成上,对“点、线、面”关系处理达到了很高水平,其作品很好地体现了对比与和谐、对称与均衡的形式规律作为扬州八怪之首,金农的梅花师法古人之意又不拘于古人之迹,他独辟蹊径所画的梅花古拙纯真,于平淡中饱含新意,观之超凡绝尘,读之如对旧时朗月,那种天空如洗、繁花如簇的映衬总是相得益彰,让人感觉萤满纸。其特点是老干以淡墨润笔画出顿挫,有如篆法,花朵细枝用笔俊秀,而极其稚拙清绝。他的作品以墨梅为多,以线圈花,淡墨发干,浓墨点椒、点苔、画花丝很少敷色而用笔简约,体现古拙疏朗清新幽冷之感,格调中透出梅花的冷艳之趣,完全符合梅花傲雪凌寒的坚贞品格。冬心先生的这些特点,在金珠的梅花作品里处处可寻,每一幅画都极尽地追求文人画的形式之美,艺术之美。

  梅花之外,牡丹、墨竹、菊花也是金珠绘画领域主要题材。捕捉古人之笔,抒发今人之意,这正是金珠的特点。她笔下的竹子,近似郑板桥,劲挺孤傲,清儒淡爽,虽瘦削也凌云,完全不象文与可的妩媚俊秀,注重写实。一个是胸有成竹,一个是胸中无竹,神性兼备而过于精准,就未免矫作了些,而只有把主观与客观、现象与想象、真实与艺术有机地融为一体,才能够做到师承自然又高于自然的境界。这一点,板桥是做到了,金珠也在致力于这个目标上苦苦探索,她的竹是要有君子之风的。金珠画竹,虽是无法,却也有法,意似板桥节操,笔由自己抒发,或个字穿,或介字布局,最后是笔笔写来得精神。她笔下的竹,不特为竹写神,亦为竹写生,瘦劲孤高,是其神也;豪迈凌云,是其生也;依于石而不囿于石,是其节也;落于色相而不滞于梗概,是其品也。在这一方面,金珠也是追寻板桥公的,努力做到“画如其人”,从画面构图布局上做到有疏有密,繁简得体,从而抓住自然界的规律,通过去粗取精,简练概括,创造出竹子的动感、气节和生命力。

  观阅历代之花卉画,金珠最爱南田,观其形,会其神,捕其影,无一不得南田之妙处。清代大师恽寿平,最拿手的就是花卉画,其画作用笔爽利而含蓄,设色洁净而秀润,题字清丽,诗句超逸,时称“三绝”,名盛一时。他的花卉画,以五代徐崇嗣的没骨画为宗,作画时以写生为基础,必对真花极力摹写,力求得其活色生香。其作品力主“惟能极似,才能与花传神”。他善于用色渲染,点染并用,创造出一种明丽淡雅,如笼薄纱,似沐雨露,赏心悦目的境界,观之让人心醉。金珠的牡丹清新淡雅,不勾不描,用没骨淡敷颜色,直如轻云出岫,薄纱笼袖,娇女欲飞,春池霏雨。金珠的菊花时用淡墨勾花丝,时用焦墨勾花丝,然后蘸色带水深入浅出地渲染,其深处本来也是淡的,淡处则更淡,层层剥落,直到全无,满染而不染尽,这是她菊花作品的又一大特点。而菊花的叶子直接用没骨法,水墨相融,由远及近地浓淡点染,浓处如云山含黛,淡处如薄迎晨,或用浓墨勾叶筋,或不勾叶筋,看了直叫人赞叹。这样的菊花柔美秀雅,婀娜多姿,天然恬静,一面如天竺少女舒袖善舞,一面如逸人隐士淡定从容,真有“人淡如菊”的境界。齐白石大师曾经说:“学我者生,似我者死”。金珠学南田,近南田,趣味意境也似南田,然而却是不死的,她笔下的花卉五分是南田,五分做回的还是她自己。

  中国画分十三科,自古称山水打头,界画打底。而在行家看来,书画也是有品级的,历代人们推崇的文人画无疑是中国画中的极品。从风格上说,文人画是画中带有文人情趣,画外流露着文人思想的绘画。它不与中国画三门中的山水、花鸟、人物并列,也不在技法上与工、写有所区分,但它却是中国绘画大范围中山水、花鸟、人物画的一个交集。金珠的作品,无论山水,还是花鸟,就具有这个特点。虽然是纸上的笔墨功夫,却融入了文学、生活、思想、心态于一炉,追求一种平淡、向上、积极的真善美,哪怕是一方世外桃源,哪怕是一树花香,一径草绿,都有它存在价值意义。在热爱生活的同时,寻求一种艺术高度上的大雅,雅了便不凡不俗,既是人生情感寄托,也是内心世界的着落国画大师陈师曾先生解释文人画时,讲到“不在画里考究艺术之功夫,必须在画外看出许多文人之感想”,这也许就是文人画与众不同的特点。画者金珠,能够在绘画人生的早期就有这等见识,就为自己的笔墨找到了范畴和归依,不能不说是她的一大幸事!有见地,有目标,然后跋涉前行,再远的天涯又能有多远呢?“知画之为物。是性灵者也,思想者也,活动者也,非器械者也,非单纯者也”。秉承一个“雅”字,在文学性、哲学性、抒情性兼而有之的绘画作品中,与工匠画、院体画区别开来,走一条独树一帜的路,这正是金珠探索的路,也必定是她将来学有大成的成功之路

  唐宋元明风景里,无边烟雨爱登楼。古往今来,凡在绘画艺术上集大成者,无不是博览群书,通透古今,阅览历代名画名贴,察天地之情怀,悟世间之造化,与丹青大师当时的情感心性相融。金珠读画,可谓勤苦,只要是古代大师们的书画展览,她都要想方设法地去靠近古人,在作品前一呆就是一天,悉心地揣摩,于心底潜移默化地吸收,有时吃饭也顾不上。回来之后,就对着范本一遍又一遍地临摹,直画到滚瓜烂熟,自己满意为止

  自唐代王维开创山水“南宗”以来,到李思训、李昭道父子金碧山水、青绿山水,继而到五代两宋时期的荆浩、巨然、董源、李成、范宽、马远,他们的代表作品,金珠可谓是一一读之,心细如发。再到元四家、明四家、清四家,翻开历史的烟尘,吸取笔墨的养分。在金珠的山水画里,或多或少都有他们的影子,晴峦、近山、远树、溪水、板桥、雪霁、云暮、山石、草、楼阁,都妙笔生花地跃然纸上,有今人的色彩,也有古人的气息。在众多隔世师中,金珠最喜欢元代倪云林的作品,并终日临摹师法。倪瓒擅画山水、竹石、枯木等景物,其山水师法前代巨匠董源、巨然等,并在前人的基础上加以发展,开创山水画独特境界,其画法萧疏简淡,格调天真自然,以淡泊取胜。他主张画作应注重抒发主观感情认为绘画应表现作者“胸中逸气”,不求形似,在《答张藻仲书》一文中,他写道“仆之所谓画者,不过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娱耳”。可以说,金珠是读懂了倪瓒的,虽时空隔断了六七百年,却可以心境相通,神交古人。和倪瓒一样,金珠的山水画,也多描画江南太湖一带的山水风光,擅长画枯木平岭、竹石茅舍,景物极简。其构图平远,景物简淡,蓄意地追求神似。她的画多以干笔皴擦,笔墨极简,所谓“有意无意,若淡若疏”,形成荒疏萧条的格调。如若倪云林还活着,我想一定乐意收金珠做关门弟子,也或高兴地结个忘年交吧,这个是不需要判断的。抛开富贵江湖,云岭红尘一草庐。烟雨生涯心放鹤,归来倦后卧孤舟。——这就是倪瓒的淡泊心境,而金珠醉心于天真幽淡的山水画,虽身在滚滚红尘又物欲横流的世界,她也一定会淡泊明志而自得其乐的。

  生活中的金珠,喜欢古典东西常常个人静静地欣赏那种持久经典的美。因为只有那些东西,经历过无尽的岁月磨砺,而依然能够保持她的魅力。在好的作品面前,才能找到自己的差距,让人难以割舍。用金珠的话说,能够遇到美,欣赏美,享受美,是人生在世的一种福气。二十多年来,前人的《芥子园画谱》,也一直是画家金珠高屋建瓴的奠基之石,是她学画入画的源泉,在里面徜徉静修,吸收枝枝叶叶又细微末节的养分。

  蓦然回首,积寸成匹,如今的金珠在画界已经业有小成。近年来,她经常参加国家省市各级的大型画展,并被相关媒体机构报道和关注,其作品受到一些收藏人士的追捧和青睐。每一点成绩,对于金珠来说,都是一次无声的激励,都是一个美好的开端。

  在传统丹青世界里攀缘穿行,这是一条继承发扬和摸索开拓的路,不是一条新路,但肯定是一条好路。越过坎坷曲折,一路披荆斩棘之后,一定会看到康庄的坦途迎接朝霞和曙光。我们看好画家金珠,在丹青纵横的漫长道路上,她的人生必将象她的名字一样,织金缀玉,玉润珠辉。(陈鸿波)

发表评论

访客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