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设色的文化溯源及艺术魅力
内容提要:
《红楼梦》的无尽魅力在于其艺术上的高浓度,她展现了一个色彩纷呈的世界,给读者的视觉、心理造成极大的冲击。本文从以下三方面对《红楼梦》设色的文化溯源及艺术魅力加以论述。一、《红楼梦》设色的三个层面;二、红和绿的意象;三、《红楼梦》《金瓶梅》设色艺术的比较。
正文:
摄影机的镜头在物象的表面游走,随时记录事物当时的颜色和状态,如果需要,它可以尽量避免艺术家的个人情感,而更加客观地还原事物以本来面目,色彩在这个时候更重要的作用是辅佐摄影机恢复被摄物的一部分属性,而不是喧宾夺主地去表现。
操纵文字--这一古老的符号工具,即使是纪实,也会留下操纵者的情感痕迹。色彩,在艺术家笔下,往往不再是单纯的色彩。所谓“以我观物,故物我皆着我之色彩。”①世界的色彩纷呈,这一点人类被造就的一天就感觉到了,颜色给视觉、心理造成的冲击,让远古的艺术家激动不已--岩石上朴拙的画,随兴哼唱的歌仔,神秘的陶器等宣泄情绪的媒介物,在供艺术家完成了宣泄以后,作为伟大的文化遗产被保留了下来。等到人们学会利用文字这一抽象的符号来叙事、绘色、抒情时,透过这些象形的符号,我们看到了一个被提炼过的世界:神话传说、诗词歌赋、剧本小说中的世界--一个高纯度的意象世界。此时,色彩除了愉悦我们的视觉,更加愉悦我们的心灵。
《红楼梦》的无尽魅力在于其艺术上的高浓度,诗词曲赋、酒令灯谜、诔赞偈语以及书画、工艺、建筑、园林、服装、丝织、中医、巫术等不同的艺术样式与小说的散文性主体部分互相渗透,交相辉映。
我在《红楼梦》中迷走,从视觉到心灵一再地受到浸淫,与生俱来的,对于色彩的敏感和需求,都在《梦》中得到满足。就如大快朵颐之后的回味,我也思考,《梦》的色彩魅力究竟来自哪里呢?
一 五色石瑰丽的神话,戏曲色调的冷暖交锋,尽态极妍后的回归;
二 《梦》里飞花?逐水流,泪尽痴人空悼玉--红和绿的意象;
三 此曲只应天上有,羡煞凡间《金瓶梅》--《红楼梦》《金瓶梅》设色艺术的比较。
一 《红楼梦》设色的三个层面
五色石瑰丽的神话-- “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炉灰以止淫水。”
和大部分远古神话一样,这也是个接近原始状态、解释万物起源和人与自然关系的的神话。极简的文字中蕴涵了丰富的色彩。其实除了“苍”和“黑”以外,神话并没有给我们的眼睛提供确定的颜色。“五彩”究竟是哪些颜色构成的?这不要紧,人们可以凭自己的喜好去想象;而“鳌足”、“炉灰”、“淫水”等“无色”的描述,更是给人们的心灵提供了无止境的空间,去填补所需要的色彩。
夜黑昼白,天亮时,人们看到白色的光,可是光的本来面目却是七彩的,需要雨后初晴的日子,经过折射,才能还原它的本来面目。我国的文化是智者的文化,像光一样睿智平易,从远古艺术繁衍的各种艺术样式,无不以“空”为最高境界。诗词的意在言外,国画的留白,明式木器的朴素简约,给人们身心带来的愉悦,已经远远超越了艺术品本身。
《红楼梦》是一幅令人叹为观止的长卷,她呈现给我们的既是斑斓的云彩舞蹈的天空,同时又是一种干净的对白茫茫大地的回归。
这种回归,不是一朝一夕便可以达到的境界,这是走进古国文化以后,再走出来,吸收以后,再释放,饱食以后,再通透,正所谓“见山是山,见水是水”--“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见山是山,见水是水”②的“悟”的历程。
儒、释、道三家,看来,《梦》的空灵更得益于释道。但也不是愚钝地食之不化。贾敬炼丹致死,尼姑道士之流种种的作姿作态,“槛外人”妙玉的为情所困,《梦》并没有主观地发表评论,而是冷静地叙述,点缀以不同的色调,表现不同的意象,归结各自的命运……处处看出《梦》的博大精深。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何以“解味”?
第一回 “甄士隐梦幻识通灵, 贾雨村风尘怀闺秀”中,空空道人“将《石头记》再检阅一遍”,从此“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莫非这“悟”的过程,即是“解味”的过程?
宝玉“一落胎胞,嘴里便衔下一块五彩晶莹的玉来”(引第二回 “贾夫人仙逝扬州城, 冷子兴演说荣国府”)这瑰丽而辉煌的“落尘”,何等炫目?怎奈何“乃祖母便先爱如珍宝”(引文同上)呢?然而这是一种虚幻的辉煌,只是凡人见色迷情罢了,就连“蠢物”③自己都执迷不悟。原本是“女娲氏炼石补天之时,于大荒山无稽崖练成高经十二丈,方经二十四丈顽石三万六千五百零一块.娲皇氏只用了三万六千五百块,只单单剩了一块未用,便弃在此山青埂峰下.谁知此石自经煅炼之后,灵性已通,因见众石俱得补天,独自己无材不堪入选,遂自怨自叹,日夜悲号惭愧。”然一落红尘,通身“五彩晶莹”之时便目色迷离。
第五回“游幻境指迷十二钗,饮仙醪曲演红楼梦”中,警幻仙子要给这梦幻中的“蠢物”一个警示,可他品了“千红一窟”茶,只觉“清香异味,纯美非常”,饮了“万艳同杯”酒,又感“清香甘冽,异乎寻常”,“称赏不已”。演出“怀金悼玉”的《红楼梦曲》时,更是感到“甚无趣味”,警幻“因叹:‘痴儿竟尚未悟!’”
这“蠢物”被“红”“艳”等色彩迷了目,他势必要经历一番“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的过程,势必在“赤橙黄绿青蓝紫金银”的瑰丽色彩中翩迁狂舞一番,才能最终领悟“飞鸟各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的宿命。(引第五回“游幻境指迷十二钗, 饮仙醪曲演红楼梦”,《红楼梦》曲〖收尾·飞鸟各投林〗)
且看续四十回“甄士隐详说太虚情, 贾雨村归结红楼梦”中,他是如何了却尘缘的!
“那天乍寒下雪”,贾政“抬头忽见船头上微微的雪影里面一个人,光着头,赤着脚,身上披着一领大红猩猩毡的斗篷”,“倒身下拜”,“作歌曰:‘我所居兮,青埂之峰.我所游兮,鸿蒙太空.谁与我游兮, 吾谁与从.渺渺茫茫兮,归彼大荒。’”“贾政还欲前走,只见白茫茫一片旷野,并无一人。”
万境归空,五色复白。
《梦》从远古的五彩补天石化出,交还白茫茫的一片净土。
戏曲色调的冷暖交锋--生命世态的炎凉体验
“贾不假,白玉为堂金作马。
东海缺少白玉床,龙王来请金陵王。
丰年好大雪,珍珠如土金如铁。”(引第四回“薄命女偏逢薄命女, 葫芦僧乱判葫芦案”中的“护官符”)
何等的盛况空前!几句打油诗敲响了《红楼梦》热烈非凡的开场锣鼓。色彩靡丽张扬,人物粉墨登场。然而明眼人看到了什么?
“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蛛丝儿结满雕梁,绿纱今又糊在蓬窗上.说什么脂正浓,粉正香,如何两鬓又成霜?昨日黄土陇头送白骨,今宵红灯帐底卧鸳鸯.金满箱,银满箱,展眼乞丐人皆谤.正叹他人命不长,那知自己归来丧!训有方,保不定日后作强梁.择膏粱,谁承望流落在烟花巷!因嫌纱帽小,致使锁枷杠,昨怜破袄寒,今嫌紫蟒长:乱烘烘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他乡是故乡.甚荒唐,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④
衰草枯黄,蛛丝结梁,绿纱红粉,白骨风霜。灰蒙蒙,白茫茫,写不尽人情世态炎凉。
全盛家族五彩辉煌的热闹喜剧,以素白凄惶的悲剧收场。
鲜艳跳脱的人物,各怀五彩的梦想,遍尝甜美酸辛后,终是回归白茫茫一片净土。
[恨无常][分骨肉][乐中悲][世难容][喜冤家][虚花悟][聪明累][留余庆][晚韶华][好事终][飞鸟各投林]……从这些《红楼梦曲》中作者自拟的曲牌名中,透出两股争锋的气流,两种对抗的色调,冷与热的抗衡。
张竹坡在《金瓶梅读法》提到”冷热金针。⑤所谓“是知祸福倚伏,寒暑盗气,天道有然也。虽然,热与寒为匹,冷与温为匹,盖热者温之极,寒者冷之极也……噫嘻,一部言冷言热,何啻如花如火!”
盖一部“盛到极点则衰败,艳至迷情归素白”的《红楼梦》中,“何啻言冷眼热,何啻如花如火?”
二十二回“听曲文宝玉悟禅机,制灯谜贾政悲谶语”中的几出戏文在这里不能不提到。这是一个由五彩到素白,由热闹到空寂,由“情不情”的困扰到“赤条条,来去无牵挂”的“悟空”的过程。
宝钗先后点了一折《西游记》和一出《鲁智深醉闹五台山》,凤姐点了一出《刘二当衣》。出场序依次为《西游记》、《刘二当衣》和《鲁智深大闹五台山》。
《西游记》是一出五彩缤纷的戏,孙行者一身金黄色行头,光闪闪的金箍棒只晃人眼目。一路演来,仙、佛、道、魔、妖粉墨登场,赤、橙、紫、黑、白各色披挂绚丽多姿,天宫金壁辉煌,彩云缭绕,人间四季交替,花草树果,色彩各有不同,情节又是热闹取胜,所以贾母自是欢喜。
这是薛宝钗生日家宴上第一折戏,热闹亦是热闹,五彩亦是五彩,然而种种潜在的因素却冷漠地提醒读者:“没有不散的筵席”。这是色彩上一冷一热的反差。
“山中高士晶莹雪”,“任是无情也动人”。服食由“白牡丹、白荷花、白芙蓉、白梅花”配制的“冷香丸”,住在“雪洞一般,只吊着青布幔”的闺房,一身素服追逐“玉”蝴蝶的宝钗,她的冷色调,暗暗和热闹的色调较着劲。
同时,宝黛钗三者又是各怀心事,借戏说事,暗藏机锋。这也是热闹的基调中,由地底深处洇出来的冰雪之色。
此时,戏外的贾府何尝不是“白玉为堂金作马”,而内中却慢慢地如遭虫噬般地腐蚀出来了。最终《西游记》一折,预言了“树倒猢狲散”的破败结局。
这里,色调的冷热较量传递出来的是无可奈何的宿命观。
《刘二当衣》一出,是凤姐知“贾母喜热闹,更喜谑笑科浑”而点的。引人发笑的滑稽动作和对话虽然讨巧。然而,在色调上和气氛上,却突然由《西游记》的璀璨辉煌转而萧条惨淡下来。戏里的破落户刘二,行头颜色浑浊,早早候在当铺门前,天光欲亮未亮,青白惨淡,当铺门又未开,白惨惨的墙壁,黑苍苍的铺板,灰扑扑的刘二黑着脸,百无聊赖,唱戏解闷。
冷则冷已,暗中却又有一抹暖色忽悠悠升腾。这是凤姐。凤姐点了这一出《刘二当衣》,真是黑色幽默。这个凤姐是个鲜艳的人物,“打扮与众姑娘不同,彩绣辉煌”,“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髻,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项上戴着赤金盘螭璎珞圈,裙边系着豆绿宫绦,双衡比目玫瑰佩,身上穿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袄, 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下着翡翠撒花洋绉裙”,她所处的环境也是五色迷离,“猩红毡帘”,“云端里一般”,“满屋中之物都耀眼争光”。(引第三回“贾雨村夤缘复旧职 林黛玉抛父进京都”)
凤姐的光鲜,却掩盖不了内里的晦暗。她点了《刘二当衣》,和当铺结下了“缘”,她曾经巧妙地用典当她的金项圈来打发借钱的太监。这样一个“机关算尽太聪明”的伶俐人儿,却偏偏“凡鸟偏从末世来”,“哭向金陵事更哀”,(引第五回“游幻境指迷十二钗 ,饮仙醪曲演红楼梦”中判词) “荡悠悠三更梦”,“昏惨惨似灯将尽”。(引《红楼梦曲》[聪明累])
如果说《刘二当衣》还算是尘世间的破落事,昏暗则昏暗,但也算是人间烟火色。那么《鲁智深醉闹五台山》呢?则是一个“由色悟空”的注脚。
戏由钗点,话题却由宝玉引起,宝钗的解说,黛玉的奚落,红绿白的交替,心领神会者自会在色彩的变幻中,抛洒“辛酸泪”,解读“其中味”。
宝玉是“从来怕这些热闹的”,宝钗笑他“不知戏”,“你过来,我告诉你,这一出热闹戏,是一套北《点绛唇》,铿锵顿挫,韵律不用说是好的了;只那词藻中有一支《寄生草》填得妙极……”不用宝于玉央求,钗便念道:
“漫揾英雄泪,相离处士家。谢慈悲,剃度在莲台下。没缘法,转眼分离乍。赤条条,来去无牵挂。那里讨,烟蓑雨笠卷单行?一任俺,芒鞋破钵随缘化!”
花和尚耐不住清寂,下山索酒醉破寺门,为师傅驱逐下山。看起来和尚破戒,斩不断酒肉情分。然而,这一个“无牵挂”的境界,若不是大彻大悟的通透之人万万到达不了的。此时,《梦》里无一子着色,然又无一处不是“白茫茫”的大地干净之色。
宝玉,“一落胎胞,嘴里便衔下一块五彩晶莹的玉”来,周岁时“只把些脂粉钗环抓来”(引第二回“贾夫人仙逝扬州城,冷子兴演说荣国府”) ,素喜红绿二色,穿戴更是花团锦簇,初次亮相时:“头上戴着束发嵌宝紫金冠,齐眉勒着二龙抢珠金抹额,穿一件二色金百蝶穿花大红箭袖,束着五彩丝攒花结长穗宫绦,外罩石青起花八团倭锻排穗褂,登着青缎粉底小朝靴。”(引第三回“贾雨村夤缘复旧职,林黛玉抛父进京都”) 在女儿国里如鱼得水,《红楼》“情榜”中宝玉被封为“情不情”,他对待女儿有情,对待花草也有情。但这个“绝代情痴”在悲剧面前免不了“幽微灵秀哭千红,无可奈何悲万艳”,最终“自色悟空”,“遁入空门,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点绛唇》和《寄生草》这两个曲牌名,一红一绿,幻化出一株人形仙草来。不由不想到“木石前盟”。可是这棵绛珠草,此时正在冰天雪地里飘摇。那块石头,虚幻的影子扮演了“情痴”,归根结蒂,是一块无情的石头--被女娲抛弃的石头。
雪--宝钗点了这出戏,说了这出戏,念了这曲词,她的冰冻雪寒和温暖的情色抗抵,《梦》借她一语道破梦中人,可惜那两个,包括她自己都沉迷其中,执迷不悟。宝玉虽然“喜得拍膝画圈”,却也仅仅是赞赏字面上的超脱。黛玉干脆道“还没唱《山门》,你倒《妆疯》了。”她沉迷在“醉””和“疯”的境界里,痴情不已,终身不悟,最后“花落人亡两不知。”(引第二十七回“滴翠亭杨妃戏彩蝶,埋香冢飞燕泣残红”中黛玉《葬花词》)
雨过天晴,彩虹挂天,转而,回归单一的白。
“为官的,家业凋零;富贵的,金银散尽;……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引第五回“ 游幻境指迷十二钗,饮仙醪曲演红楼梦”中《红楼梦曲》[收尾.飞鸟各投林])
《红楼梦》这种戏曲色调的冷暖交锋恰恰是对生命世态的炎凉体验。
《梦》的这种设色和宿命的交媾,是大胆而又温和的。是在古国文化的浸淫后开放的奇葩。
落尘“烟柳繁华地”--“俗缘已毕”归大荒
“烟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引第一回“甄士隐梦幻识通灵,贾雨村风尘怀闺秀”)
桃红柳绿,缱绻富丽。“那正邪两赋而来一路之人”⑥,各有各的途径纷纷下凡。第一回交待了石头下凡前的心态:“……此石因见众石俱得补天,独自己无材不堪入选,遂自怨自叹,日夜悲号惭愧……一僧一道……说到红尘中荣华富贵.此石听了,不觉打动凡心,也想要到人间去享一享这荣华富贵。道:‘适闻二位谈那人世间荣耀繁华,心切慕之……得入红尘,在那富贵场中,温柔乡里受享几年,自当永佩洪恩,万劫不忘也。’”对于声色的倾慕之心真是绘色绘形。那
《梦》中其余各色人等的思凡之心想必也可见一斑。
对于“昌明隆盛之邦,诗礼簪缨之族,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的表现,《红楼梦》在设色上是浓墨重彩,衣食住行,花草鸟虫,季节变幻……正是这样缤纷的色彩,那一干“风流孽鬼”才会落尘下世,演出空前绝后的“风月故事”。
不得不提到大观园。园中色彩是用画笔画不完的。
第四十二回“蘅芜君兰言解疑癖,潇湘子雅谑补余香”中,惜春因画大观园要向诗社告假,众姐妹对画少不得一番议论。薛宝钗此时展现了她在绘画方面独特的艺术见解。在商议画大观园行乐图该用什么纸时,宝玉说:“家里有雪浪纸,又大又托墨。”而宝钗却冷笑道:“我说你不中用。拿了画这个,又不托色,又难滃,画也不好,纸也可惜。我教你一个法子。原先盖这园子,就有一张细致图样,虽是匠人描的,那地步方式是不错的。你和太太要了出来,也比着那纸大小,和凤丫头要一块重绢,叫相公矾了,叫他照着这个图样删补着立了稿子,添了人物就是了。”可见她对绘画的用纸很有研究。
再看她一口气为惜春开的绘画工具和原料的单子,就更能看了宝钗对绘画的精熟了:“……箭头朱四两,南赭四两,石黄四两,石青四两,石绿四两,管黄四两,广花八两,蛤粉四匣,胭脂十片,大赤飞金二百帖,青金二百帖,广匀胶四两,净矾四两。……”
从薛的画论,我们可以看出《红楼梦》作者对绘画的精熟,对色彩的敏感,反映不朽的审美思想。姚燮在万有本《石头记》中批道:“观宝钗一番议论,直是一个老画师。门外汉断不能道其只字。”
作者在这里大谈绘画,对所需的颜色不惜笔墨,除了展示出了设色的艺术魅力,还有更深的意思在里头。大观园,画何容易?“山石树木,楼阁房屋”,色彩眩目,巨大恢宏,极尽“富贵繁华”之能事。
然而,作者又运用色彩来展现豪门的衰败,人物的流离。脂砚斋批语中多次暗示若干年后大观园的衰败图景:“落叶萧萧,寒烟漠漠”(脂批),风寒草枯,物是人非。黄,褐,灰是衰时的主色调。
而园中这一干娇红翠绿,冰雪资质,水一般柔和洁净的女儿们和怡红快绿的多情公子?在尽享荣华富贵后,“瞬息间则又乐极悲生,人非物换,究竟是到头一梦,万境归空”。(引第一回二仙师言)
《红楼梦曲》演绎得好:
“喜荣华正好,恨无常又到。眼睁睁,把万事全抛。荡悠悠,把芳魂消耗。”(引[恨无常],预示元春命运。)
“终久是云散高唐,水涸湘江。这是尘寰中消长数应当,何必枉悲伤!”(引[乐中悲],预示湘云命运。)
“气质美如兰,才华阜比仙……可叹这,青灯古殿人将老,辜负了,红粉朱楼 春色阑。到头来,依旧是风尘肮脏违心愿……”(引[世难容],预示妙玉命运。)
劫难,死别,孤独,黑,青,灰的色调笼罩,“红楼一梦”,醒来后“万艳千红共悲歌”,“白茫茫净土”归大荒。
二 红和绿的意象
什么是意象?
通俗地说,“意象”是由文字构成的图象,其中有感知的情意。来自于艺术家的感官经验,让读者感受到各类的美感,主要是视觉。
这里红和绿的色泽的绝配,在视觉上已经给了我们一定的冲击了,透过这个表象,我们可以感知到什么?
绿是草叶之色,流水之色,是发散自然清香的颜色。《红楼梦》里谁最配这个颜色?林黛玉。双木成林之绿,黛--树林的颜色,一块树林颜色的玉。她又是一株仙草,她还是一位女诗人,具有晶莹剔透的思想,像绿草一样自然与感性,从不含糊其词,掩盖自己的率真。
她是最洁净的,“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引第二十七回“滴翠亭杨妃戏彩蝶,埋香冢飞燕泣残红”中《葬花词》)她即使在“幻想自由幸福而不可得时”也表现出“不愿受辱被污、不甘低头屈服的孤傲不阿的性格。”⑦
色彩中的绿色是最不能和其它色系调和的(除了白和黄),一旦和别种颜色混合,呈现出来的将是污浊一片,而绿色则不堪忍受这种人为的侮辱,悄声隐退。孤标傲世如黛玉,绿色不属于她,属于谁?
《梦》中的黛玉是最不具象的,怕把个“世外仙姝”写俗了。这是怎样的一幅图象呢?
“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
“罥烟眉”,像笼着烟锁着雾一样织着愁绪的眉,黛青色的烟……
“娇花照水”,点点娇柔的红,映照在一片碧水上……
“弱柳扶风”,一株瘦柳,垂下丝绦,叶叶嫩绿,风中起舞……
青烟,碧水,绿柳,画就一个绿美人。
初进贾府,贾母将她安置在碧纱橱内。
潇湘馆内,“凤尾森森,龙吟细细……湘帘垂地,悄无人声……一缕幽香从碧纱窗中暗暗出。”绿竹,绿纱窗,绿色的线香,绿色的烟,湘帘翻卷绿色的影。
绿鹦鹉,绿竹林……
一色的绿中还有一枚红色的珠。绛珠仙草攒成的绛红的珠。
林妹妹是容易脸红的,“自觉忘情”的羞红,读《牡丹亭》《西厢记》被宝钗道破“羞得满脸飞红”,这抹羞红在一色的绿中添上了娇艳的一笔。
第四十会“史太君两宴大观园,金鸳鸯三宣牙牌令”中,贾母携众人“先到了潇湘馆。……只见两边翠竹夹路,土地下苍苔布满……”过后,见“窗上纱的颜色旧了”,便提议用银红的“霞影纱”替她糊窗子。
“红香绿玉”,“怡红块绿”,“怡红院”,“绛红轩”都表现了宝玉的审美和爱情倾向。惜红怜绿,对这两种色彩的喜好,也正是宝黛爱情的见证。
“木石前盟”,“滴水之恩涌泉相报”,“三生石畔,甘露灌溉”之时,那红,那绿,那香,就已经深深地刻下了。
“木石”初次相遇凡间,一个“吃一大惊”:“好生奇怪,倒象在那里见过一般,何等眼熟到如此!”一个“笑”道:“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
一个是“娇花照水,弱柳扶风”的“红香绿玉”;另一个“身上穿着银红撒花半旧大袄,……下面半露松花撒花绫裤腿,锦边弹墨袜,厚底大红鞋”,且嗜尝“胭脂膏子”,留下一身的脂香,还是“红香绿玉”。(引第三回“贾雨村夤缘复旧职,林黛玉抛父进京都”)
第十七回“大观园试才题对额, 荣国府归省庆元宵”中,贾政一行来到日后的怡红院,只见“院中点衬几块山石,一边种着数本芭蕉;那一边乃是一颗西府海棠,其势若伞,绿垂碧缕,葩吐丹砂。”宝玉评花曰:“花之色红晕若施脂,轻弱似扶病,大近乎闺阁风度,所以以‘女儿’命名。”真是对这“红香绿玉”“体贴得切,形容得妙”,“十字若海棠有知,必深深谢之”(脂砚斋语)。命他题字,他道:“此处蕉棠两植,其意暗蓄‘红’‘绿’二字在内。若只说蕉,则棠无着落;若只说棠,蕉亦无着落。固有蕉无棠不可,有棠无蕉更不可。……依我,题‘红香绿玉’四字,方两全其妙。”
这“红香绿玉”既表明了他的审美趣味,更是对“木石前盟”的忠贞,对爱情所表白的态度。
第十九回“情切切良宵花解语,意绵绵静日玉生香”一回,宝玉胡诌的“耗子精”“偷香芋”的故事,更是对“红香绿玉”中“香玉”的注解。
“红香绿玉”何其香艳醉人?依然玩不过“宿命”。
《葬花吟》一吟成谶。
“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独倚花锄泪暗洒,洒上空枝见血痕”……
“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抷净土掩风流”……
“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葬花词》)
这是何等凄艳的画面?落红阵阵逐流水,怎不怨宝玉听得“恸倒山坡之上,怀里兜的落花撒了一地。”试想“黛玉的花颜月貌,将来亦到无可寻觅之时,宁不心碎肠断!”……“推之于他人,……亦到无可寻觅之时……则自己又安在哉?……”他反复推求了去,“真不知此时此际欲为何等蠢物,杳物所知,逃大造,出尘网,使可解释这段悲伤。”(引第二十七回“滴翠亭杨妃戏彩蝶,埋香冢飞燕泣残红”)
“红消香断绿凋零”,这两个痴人在葬花之时分明已经看到了“大限之时”天地间除了一色的白,还是一色的白的场景。“一别秋风又一年”,“宝玉在次年秋天回到贾府,所见怡红院已是‘红瘦绿稀’(脂批),潇湘馆更是‘竹叶萧萧,寒烟漠漠’的凄凉景象,黛玉的闺房和宝玉的绛红轩一样,只见‘蛛丝儿结满雕梁’……”(脂评谓指宝黛住处)“艳极始知悲花谢”,这种色彩变化所表现出的宝黛爱情的悲剧境界,所呈现出的意象带给读者视觉和精神的冲击,更甚于“三生石畔订前盟”的具体传说。
《梦》里飞花逐流水,泪尽痴人空悼玉。
《梦》中的红和绿,只在《梦》中吟颂爱之歌!
三 《红楼梦》《金瓶梅》设色艺术的比较
《红楼梦》的“意淫”,《金瓶梅》的“欲念”,本没有高下之分。精神的和肉体的需求也是人类必须兼顾的食粮。无所谓雅,无所谓俗。都离不开男女,离不开“色”和“情”。
《红楼梦》的诗化,《金瓶梅》的写实,读来都过瘾。“色”字当头,人们乐也为之,祸也为之,《红》《金》都在书中对这个字佐以善意的譬解。《红》要你“解味”,要你“自色悟空”,《金》更偏重于警世,“色字头上一把刀”,贪色的没一个有好结果的。《红》含蓄地暗示人物的悲剧结局,而《金》则是干净利索地因果报应。《金瓶梅词话》篇首附有一组《四贪词》,就揭露“酒色财气”的危害。如咏“色”云:
“休爱绿鬓朱颜,少贪红粉翠花钿。损身害命多娇态,倾国倾城色更鲜。莫恋此,养丹田。人能寡欲寿长年,从今罢却闲风云,纸帐梅花独自眠。”
这是对“贪色”这种人性弱点的咏叹。
“《金瓶梅》是对当时世情的直观性显现--对‘财’与‘色’的贪恋与追求,‘金瓶’加‘梅花’不正是‘财’与‘色’的象征吗?家有‘金瓶’,富贵雄毫,它是财的象征。‘花’本身就是‘色’的代码。在枯寂之季开放的‘梅花’,更觉色泽明艳,香气袭人,再将之置于‘金瓶’之中,更加粲然焕然,无与伦比。因此,《金瓶梅》典型地表现了普遍性的欲望追求和感觉性的生存情状。它的富贵秾丽挟带有几分铜臭气和酸俗气,这逐财竞争正是当时市民社会的世风所向和时尚追求。”⑧
同样是写梅花,《红楼梦》第四十九回“琉璃世界白雪红梅,脂粉香娃割腥啖膻”的意境完全不同。且看雪景:
“…… 只见窗上光辉夺目……日光已出……原来不是日光,竟是一夜大雪,下将有一尺多厚,天上仍是搓绵扯絮一般……出了院门,四顾一望,并无二色,远远的是青松翠竹,自己却如装在玻璃盒内一般。”
且看梅红:
“……走至山坡之下,顺着山脚刚转过去,已闻得一股寒香拂鼻。回头一看,恰是妙玉门前栊翠庵中有十数株红梅如胭脂一般,映着雪色,分外显得精神,好不有趣!”
“……这枝梅花只有二尺来高,旁有一横枝纵横而出, 有五六尺长,其间小枝分歧,或如蟠螭,或如僵蚓,或孤削如笔,或密聚如林,花吐胭脂, 香欺兰蕙……”(第五十回“芦雪庵争联即景诗,暖香坞雅制春灯谜”
好一个冰清玉洁的琉璃世界!映着冰雪,红梅傲然,花吐胭脂!
洁净的女儿们,身披猩红袍毡,在白雪世界和红梅相映成趣。她们即景联诗,咏红梅花,都是诗的化身。
颜色点缀人物和环境,愉悦读者感官。《红楼梦》的设色更接近传统诗书画,读者用眼感受,更要用心灵去感受,各种颜色互相作用,上升到了高处,留给你的不再是简单的色彩,而是意象。因而,《梦》中的人,《梦》中的场景,走不到凡尘,是理想化了的虚幻世界。而《金》对色彩的描写,是为了人物更加接近现实服务的。《金瓶梅》的人物可以活泼泼地跳出来,散发着热烘烘的肉香和你靠近。因而设色的不同,人物的内涵也不同。
如《红楼梦》中对宝钗的肖像描写:
“脸若银盆,眼似水杏,唇不点而红,眉不画而翠。”
“银”,“杏”“红”,“翠”,好不妩媚风流的颜色,只能用在《梦》中人身上吗?当然不是,同样可以用在潘金莲身上。然而,宝钗的形象并不是这几种颜色就能够表现全的。别忘了,她服用“白牡丹”“白芙蓉”“白荷花”“白梅花”配制的冷香丸,就让她区别于普通女子。她是“金簪雪里埋”的“山中高士晶莹雪”,这就更加理想化了。再看她诗中的颜色。“珍重芳姿昼掩门,自携手瓮灌苔盆。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来露砌魂。 淡极始知花更艳,愁多焉得玉无痕?欲偿白帝凭清洁,不语婷婷日又昏。”(《咏白海棠》)这是她自身的写照,清冷高洁的雪白。这就是乌托邦世界中的女子。
而《金瓶梅》中潘金莲的多处描写:
“脚下穿着大红鞋儿,手弄白纱扇儿摇凉。”
“妇人止着红纱抹胸儿……云鬓斜軃,酥胸半露,娇眼乜斜,犹如沉醉杨妃一般……”
作者也是惜墨如金的,深昧传统美学精髓。寥寥几字,把个媚态十足的金莲写得吊足胃口。“大红鞋儿”“白纱扇”,“红纱抹胸儿”,还有酥胸的肥白,眼梢的艳红,醉酒的娇颜……这些,我们可以通过作者的留下的空间,自己去补白喜欢的色彩。金莲不同于《梦》中女子,所以,写她的衣物和容貌,就要抓住“敏感”的来写,特别注重眉梢眼神的姿态。
那么,在环境描写中的设色,也是《红》更如世外桃源,《金》更似富家后院。
且看薛宝钗的住处:
“一同进了蘅芜苑,只觉异香扑鼻。那些奇草仙藤愈冷愈苍翠,都结了实,似珊瑚豆子一般,累垂可爱。及进了房屋,雪洞一般,一色玩器全无,案上只有一个土定瓶中供着数枝菊花,并两部书,茶奁茶杯而已。床上只吊着青纱帐幔,衾褥也十分朴素。”
“异香”,“奇草仙藤”的“愈冷愈苍翠”,“珊瑚”的红,“雪洞”的白,“菊花”惨淡,帐幔朴素的青。这些无不符合“任是无情也动人”的宝钗的“山中高士”的气质。
再看《金瓶梅》中对葡萄架的描写:
“转过碧池,抹过木香亭, 从翡翠轩前穿过来,到葡萄架下观看,端的好一座葡萄架 。 但见: 四面雕栏石……,周围翠叶深稠。迎眸霜色,如千枝紫弹坠流苏:喷鼻秋香,似万架绿 云垂绣带。缒缒马乳,水晶丸里……琼浆;滚滚绿珠,金屑架中含翠渥。乃西域移来之种,隐 甘泉珍玩之芳。 端的四时花木衬幽葩,明月清风无价买。”
《金瓶梅》也有很多诗词,但是,在设色和意境上和《红楼梦》完全不同。
各举一诗来比较:
“几日深闺绣得成,看来便觉可人情。
一弯暖玉凌波小,两瓣秋莲落地轻。
看花又湿苍苔露,晒向窗前趁晚晴。”
(《金瓶梅》)
并不着一个带色的字,但是女子小脚的绵白,月色的暧昧,苍苔的墨绿,还有“两瓣秋莲”的娇红……带给人一种荡漾的感觉,这是一种袭击人的感官的刺激。
“嫩寒锁梦因春冷,芳气袭人是酒香。”(《红楼梦》第五回)
这首假托秦少游手迹的《海棠春》,是宝玉在秦氏房里所见。同样是暗示“色”和“淫”的词,却也含蓄不直露,春的冷冷的嫩绿,和醇酒的醉红,暗示了青春的寂寥,对“淫欲”的思渴。但感觉上非常符合此时宝玉似梦非梦,如真如幻的心态。其实,这也是虚幻,那也是虚幻,一切全在《梦》中而已。
《红楼梦》的色彩王国带你在空灵的境界里神游,《金瓶梅》的靡丽纷扰使感官在色欲的世界里得以蠢动。这是灵魂和肉身不同的享受。
《红楼梦》人物在理想世界里吟诗,《金瓶梅》人物在自家后院放纵。
《红楼梦》艳极归白,热闹和冰寒之色交锋,暗示乐极生悲,“一场欢喜忽悲辛。叹人世,终难定!”(《红楼梦曲》)《金瓶梅》冷热金针,“见热未极而冷已极”,“见冷欲盛而热将尽也。”(张竹坡《金瓶梅读法》同样演绎了世态炎凉的悲剧。这是异中之同也!
总之,《红楼梦》设色的艺术魅力是离不开博大精深的文化氛围的。不是浸润其中很久,当染不上这层隽永的色,当熏不上这旷日持久悠远古老的香。
注释:
① 王国维《人间词话》“无我之境也。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我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古人为词,写有我之境者为多,然未始不能写无我之境,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树立耳。”
②《五灯会元》卷十七有青原惟信禅师一则语录:“老僧三十年前未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及至后来亲见知识,有个入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而今得个休歇处,依前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
祁志祥在《〈佛教美学〉导论--在反美中建构美》中对此作了阐释:“这段话分三个层次:第一层,当初参禅时,俗见未破时,“执色者泥色”,“见山是山,见水是水”。第二层,及至参禅有日,俗见已除,悟出诸法皆空的真谛,则“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然而这时又落入“说空者滞空”的偏执,而“滞空”也是一种有,尚不是“毕竟空”。第三层,经过不断否定,达到“毕竟空”的真知,这时,无空无色,亦空亦色,亦俗亦真,非真非俗,由此观照山水,山非山而山,水非水而水。这是一种真正的大彻大悟。”
③指“无才补天,枉自嗟悼”的通灵之石。“蠢物”的说法系出自第一回“甄士隐梦幻识通灵, 贾雨村风尘怀闺秀”,此石“口吐人言:‘大师,弟子蠢物,不能见礼了。’”
④第一回“甄士隐梦幻识通灵, 贾雨村风尘怀闺秀”中“有宿慧”的甄士隐听了跛足道人的《好了歌》后,“早已彻悟”,便对《好了歌》作了如许解注。
⑤张竹坡名道深,字自得,号竹坡,铜山(今徐州市)人,生于康熙九年七月二十六日,卒于康熙三十七年九月十五日,享年二十九岁。于康熙三十四年刊刻了《皋鹤堂批评第一奇书金瓶梅》。在“读法”中,有“冷热金针”一说。
⑥第二回“贾夫人仙逝扬州城,冷子兴演说荣国府”中贾雨村言:“……正不容邪,邪复妒正,两不相下,亦如风水雷电,地中既遇,既不能消,又不能让,必至搏击掀发后始尽.故其气亦必赋人,发泄一尽始散……置之于万万人中,其聪俊灵秀之气,则在万万人之上,其乖僻邪谬不近人情之态,又在万万人之下…… 你我方才所说的这几个人,都只怕是那正邪两赋而来一路之人,未可知也……”
⑦摘自蔡义江《红楼梦诗词曲赋评注》《葬花吟评说》。
⑧摘自冯文楼《〈金瓶梅〉书名试释》,文刊于《明清小说研究》总第六十五期。
《脂砚斋甲戌抄阅再评石头记》(上海古籍出版社)
《八家评批红楼梦》(文化艺术出版社)
《金瓶梅》(张竹坡批评)(齐鲁书社)
《会评会校金瓶梅》(天地图书)
《红楼梦诗词曲赋评注》(蔡义江编著)
《红楼梦大辞典》(冯其庸 李希凡编)
参考期刊:
《红楼梦学刊》
《明清小说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