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视瓦乌(二)

即视瓦乌(二)

假如我们外国来的游客,乘飞机进入这座漂亮城市必要选择那么,就从飞机场说起吧。城市的最北端是瓦乌机场,最初它是一座土质跑道简易机场,可以起降一些中小型的螺旋桨飞机。到了2012年,主跑道和主停机坪铺装了柏油,主跑道全长约2300,可以起降支线喷气式客机以下的各种机型。机场的服务保障设施比较简陋,只能满足昼间一般气象条件以上的飞机起降,比如,飞机降落时,飞行员主要靠观察风球来判断地面横风。机场设施主要分为东西部分,东部是民用设施,包含检票、安检和候机室,由一些简陋的平组成。安检厅(如果说也算是的话)里有个小隔间,是移民局查验外国人护照和签证地方所以瓦乌机场也是国际机场了。安检用的X光机坏了很多年了,旅客的安检主要靠手检。候机室大约能容纳180乘客,VIP区域普通区域的区别是有几台装墙上的摇头风扇。出了候机室往左走30米就是停机坪了,这里的机型以中小机型为主,如安-26客机,大约有60个座位,飞机已经老旧,我曾经乘座过,记得那个座位没有安全带,我旁边的座位更坏,连座椅靠背都有,一路飞行一路战战兢兢。还有一些联合国组织公务机,如湾流、庞巴迪等,从几座到十几座的都有。

这里值得一提的是,机场工作人员的举止。试想,在如此荒蛮之地,你遇上这么一群人,“请”总是放在开头语,耐心倾听的眼神,诚挚且有修养的手势,感同身受表示理解的神态,与原始陈旧的设施相比,让你感觉反差很大据说这是前英帝国的沼泽男爵们(百年之前赤道军团英国指挥官)留给这里的迷人作派。

西侧区域是联南苏团(UNmiss)的保障区域,安检室、候机室和简易停机坪一应俱全,房舍以板房和集装箱房为主,但条件比民用机场区要好一些,联南苏团的包机有如下几种,安-26、意大利的ATR-72巴西的喷气式支线客机,飞往拉加、阿维尔、科瓦乔科等地是米-8直升机,米-8也往朱巴和伦拜克飞,偶尔也会看到米-26庞大的身影,主要是用来运输集装箱的。机场西南角是航空油料基地,航空油料基地一路之隔是联南团瓦乌基地,驻有联南团基本防卫力量和保障力量,如防暴警察、孟加拉步兵营、中国工兵连和二级医院,西战区民事部门和司令部也设在这里,算是瓦乌现代程度最高的地方了。

机场的民用入口西侧有一门非常残旧的、炮衣破烂不堪的俄式双

-25高炮,是这座机场的主要防空兵器,有苏人解一个班驻守着,炮的旁边有一个估计没法用的对空警戒雷达,应该是57高炮的,在赤道炎炎烈日下一声不吭地锈着。

    机场大门通向市区的道路,是一条铺装有柏油的公路,也是瓦乌唯一一条现代化路面,这条路总长度约5公里一直通到朱尔河大桥,也是南苏丹境内为所不多的铺装道路。沿路前行右转向南,不远处即是铁路与公路交叉口,这条铁路由苏丹的巴巴努萨出发通向瓦乌,是目前南苏丹唯一一条铁路,这条铁路和瓦乌火车站已经在战火中废弃了。交叉口的北侧,是南苏丹步兵第5师师部所在地,一个简易的英式拱形门,门口放列一门105毫米榴弹炮,作为武装力量的象征。大门内侧是一架大型的军用运输机的遗骸,应该是伊尔-76的,残骸旁边是空空荡荡的训练场,以及几栋零零散散的兵营。这里邻近机场,在战争时期是部队重点戍卫的要害,特别是到了雨季,机场是唯一能够取得补给的枢纽,内战时期,这里是南北双方多次发生激烈战斗的地方,这么多年过去,仍能看到树干上弹痕累累,甚至偶尔可以找到锈迹斑斑的弹匣和弹壳。靠近火车站的住宅间的空地上,还有一架安-26运输机的残骸,残骸的周围是一些断壁残垣,在乱草杂木的掩映下,让人感受到一句词“废祠乔木,犹厌言兵”。

机场南侧附近是瓦乌达官贵人的别墅区,我们不得不承认这句俗话:再穷的地方也有富人,再富的地方也有穷人这些别墅都是独院,50米见方,院内建筑一层或是两层,屋顶用的是红色的彩钢瓦,院里种植着高大的棕榈树其它景观植物

    让我们继续向前行进,这里的公路变成南北走向,路面高出路两边地面2米左右,沿街商铺汽修厂、百货店和宾馆比较集中,门面房后的居民区,比起别墅区的显贵要差一些,但也已经算是富人区了。途经一座加油站之后,路的东侧是瓦乌市体育场,它有阶梯看台,400米环形跑道,跑道围起来的是一个标准足球场,可惜没有草皮,球门也很简陋,应该说这里的孩子身体素质非常棒,能做出一些令人艳羡的动作,虽然他们基本上都是光脚踢球。开封刘丙辰医生开设的华谊医院,以及郑州王新华先生开办的鸿蒙建筑建材公司也在体育场附近,这里算是瓦乌的经济开发区了。体育场北侧一片密如蛛网的小土街道,街道的两旁是用木棍、竹篾和草席搭建的遮阳棚区,这里交易的一些粮食、肉类和鱼(有鲜鱼也有干鱼),有摆着地摊卖着针箍状或钟型的烟块,市场的名子叫Hai Jadid,商贩以本地人为主。体育馆的街对面,路的西侧是瓦乌市最豪华玫瑰宾馆(ROSE)了,它是一座折尺形两层的小楼,一楼临街作为店面出租给商户。

 路的两边,零零散散的是一些路边摊小贩,卖一些时令水果,4个一堆的花?果,还有一些百香果、木瓜等,到了六七月份西瓜上市了,一个足有二十多斤。还有一些卖散装汽油的,用矿泉水瓶子盛装,主要客户是一些摩托司机。由于战争和地理原因,这里有可能世界上最闭塞的区域,落后外部世界30年甚至更长,这里的富二代的象征就是有一辆摩托车。当然,城市里也有一些机动车,不是很多。城市市民的生活燃料是木炭,城市周围村民有以烧炭为业者,他们的原材料木材在稀树草原上很容易获得,烧制成木炭后,用自行车、驴子等运进城市,摆在路边或市场等着市民购买

  这时,我们到了那条把城市分割开的小溪,小溪上有座桥梁(或许只是涵洞),这座桥的名子叫Dr John Garang(约翰.加朗博士),是为纪念南苏丹国父加朗所起。过了桥是一个三叉路口环岛,过了环岛就到了瓦乌的传统市区。绕过环岛沿着柏油路继续前行,这里是约翰.加朗大街,大街的北侧是Lianor市场,沿路有很多酒类饮料店,老板和店员很多来自乌干达、肯尼亚、埃塞等东非国家,一座小而精致的清真寺掩映在芒果树浓密的绿荫当中,从早上每天好几遍的祷告,悠扬悦耳的声音可以传很远很远。

 清真寺的东边是长途汽车站,说是车站没有院墙,只是更宽一些的街道罢了,公共汽车也只能在上世纪七十年代的老电影中才可以一见。从这里到朱巴需要三天时间,700公里的路路费约700镑(合人民币20元)。汽车站附近也是瓦乌市的高端商务金融中心,有几家银行营业点(象牙银行、南苏丹国家银行、农业银行)、手机卡办理中心、唯一一家黄金饰品店,还有一家没有几本象样书的尼罗河书店

         从长途汽车站南侧转盘出发,向东走是瓦乌传统行政中心,向南走是瓦乌的老居民区,先让我们向东走,看看行政中心是什么样子的。瓦乌是加扎勒河大区的中心城市,从土埃苏丹时起,这里陆续设立一些管理机构,到了英埃苏丹时期,这里的统治机构成体系建立起来了。苏丹独立之后,由于内战的缘故除了变得更老更旧,没有什么变化

传统的行政中心沿路走过,主要是广播电视信息中心、林业部、野生动物保护中心、警务、司法、州部长会议、教育、水资源中心、州长官府邸等,这里的公共建筑比较简陋,年久失修,风化严重有些是英国殖民统治时期的建筑。富有维多利亚时代气息,有尖尖的塔状屋顶,窗户伸出房屋墙壁,房屋的外面有漂亮的回廊和阳台,用圆形方形的廊柱支撑,建筑物整体感到精雕细琢有些行政机构被高高的院墙围起,垒起院墙的红砖片片斑驳风化,一两支红得夺目的凤凰红花意外地伸出墙来,轻轻拨响心底深处沧桑的琴弦。

行政中心区接近朱尔河大桥的一条南北街道,宽广的土质路面,被雨水冲出道道沟壑,露出风化岩般硬实的路基,路的两边是一株株非常壮观的大榕树,硕大的树冠呈圆形,遮天蔽日,树高十几米,树围数人合抱,盘根错节,枝繁叶茂,气根如株株小树,这里是非常独特的榕树街。榕树街附近是瓦乌教学医院,目测建于60年代,建筑风格非常没有特色,院墙是用风化土做成的大砖垒成,在烈日和暴风雨下已经残破不堪。医疗用房和病房都是小小格格房,屋顶是铅皮做成,窗户连窗棂也没有,我国陕西省卫生厅曾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向这里派出好多批医疗队,也许是因为这个缘故,瓦乌人对中国人颇负好感

现在我们回到长途汽车站南侧转盘,向南走进传统的居民区,这条街是土质路面,斜向西北方向,是通向代姆祖贝尔和拉加的道路的出发点,在贾拉巴市场有起点的里程碑。沿街前行3百米路路左侧,我们将看到瓦乌最引人注目的建筑--圣约翰2世大教堂,该教堂历经两个牧首了30年募资建造,最终于1909年在教区牧首伊端木松手里落成。这是一座哥特式建筑,座南朝北,气势恢宏,整体用红砖砌成,内部为拱形圆顶,外部建有高低5个尖塔,正面中间为高高的钟楼,钟楼上有十字架,大堂装饰雕花彩色玻璃窗扇,只是看起来也是比较残旧了。

沿街继续前行,这里是瓦乌最繁华的传统商业区--HAI JEBEL(贾巴尔市场)。从功能上看,大至可以分为建材区、副食蔬果区、机电设备区、面粉饮料区和百货区,百货区位于传统的街市,由一条条纵横巷道密密织成上面覆有明瓦天棚,可以遮阳挡雨。巷子两侧是一家家商户,门洞很像蜂巢,商户店内的地面比巷子路面高出很多,应该是防雨季的积水倒灌入室设计的。百货商品中的服装鞋帽主要来自中国,针对非洲特点生产,价格不高但质量不敢恭维。有一条巷子是香水专卖区,香水在这里非常受欢迎味道越是浓烈越受欢迎。在副食蔬果区,有几个作坊用简陋的柴油机作动力加工花生酱,然后灌装入玻璃瓶里,花生酱和干秋葵可是这里非常关键食物。他们售卖的水果很有特点,都是4个堆成一堆论堆去卖,主要的水果是芒果、木瓜、百香果、佛佗果、西瓜、香蕉,也有不少水果如柚子苹果之类是从乌干达运过来的。

虽说没有冰柜,肉店里肉的新鲜和卫生条件让人也是可以接受的,这里售卖的肉主要是牛肉和羊肉,这里的牛羊都是纯粹吃草长大,这里的人都吃不上抗生素,所以牛羊肉连一点点抗生素和农药残留也不会含有。从百货市场前行右转,我们到了粮食和饮料区,在一座座大的搭有天棚的院子里,饮料主要是苏丹生产的芒果汁,一点也不掺假的纯芒果汁,浓得必须加水才可以饮用,这是我喝过最良心的水果汁了。除了芒果汁,还有可乐雪碧醒目等一众饮料。粮食主要是面粉、大米、花生米、白糖等,这里的人非常热爱糖类。靠近贾巴尔市场东侧是学校区,加扎勒大学就在这里了,按照国内通行的标准,勉为其难称为大学,但值得重视的是南苏丹的成年人识字率非常低,估计不到7%,就读这所大学的人,往往家庭条件良好未来必然成为社会精英。

在这座城市中,从事商业的很多都是苏丹人,他们虽然皮肤也比较黑,但与本地人截然不同肤色浅了很多,鼻梁更高一些,他们穿戴着穆斯林式的长袍和白帽,做起生意非常讲究诚信,没有贪占小便宜习惯。除了苏丹人,其他的商人来自乌干达、肯尼亚、埃塞、厄立特里亚等国,他们与本地人相处得非常融洽。

现在我们走近瓦乌的平民区去看一看,长期的英殖民统治,也给这座城市的管理留下不少值得称道之处,比如城市建设,虽然如此贫穷落后,但比较守规矩,一户人家25米见方,一个长方形的方格住着6到8户人家,背靠背排成两列,确保每家每户都可以邻街靠路。富人的院墙一般都是红砖垒成的里面建有坚固的房舍,院里绿植非常讲究。一般人家的院墙是用一种藤条的篾编成的墙,院内一般种有芒果和其他热带水果树,有的是高高的棕梠树,院内搭建着圆顶的传统房屋。这种房屋用一个粗壮的木柱撑起,伞形屋顶用长长的干草一层压一层密密编织而成,雨季时保证雨水能够顺坡流下而不至于渗进屋内,圆形的墙壁用篾编成,有的还在篾上细细抹上河泥,干燥之后防风挡雨。房内的地基较高。有的先用木柱搭建起一个平台,平台用树干排得密密麻麻,有如木质地板,上面抹上厚厚的细细的河泥,然后在平台上搭建上草屋,有点湘西少数民族的吊脚楼,这种房子凉爽透气,又能防蛇进入,很适合当地的气候。

城市有两个主流宗教,一个是天主教,一个是伊斯兰教。天主教加扎勒河牧区的牧首就驻在圣约翰2世大教堂,信众以本地黑人为主,黑人居住区一般都建有简易教堂,就是一座长条状的房子,由砖块和混凝土建成,房子建得比较牢固但又很粗糙,一般社区的教堂旁边还配有人工压水井。从教堂建筑式样及压水井的结构来看,应该是西方教会团体为争取信众筹资建成,因为这座城市里可以找到好几座一模一样的社区教堂。伊斯兰教的信仰者多是苏丹商人,这里毕竟已经不是他们的祖国,他们低调生存着,顽强地遵守着穆斯林的教义,每天早晨,伊玛目用苍凉、略带嘶哑的赞圣把这座原始的城市从睡梦中唤醒。

    芒果树下咖啡小店和烟馆是城市重要休闲、社交中心,在炎热的中午,市民坐在树下,手里捏着一小杯咖啡,眯着眼睛像雕像一样,任蚊盯蝇爬而一动不动,半天时间啜上一小口,这种安适和休闲,让来自东土快节奏的我们非常艳羡。一般的市民都是去烟馆抽一种阿拉伯水烟,烟灯用造型很漂亮的玻璃和金属做成,有着长长的烟管,在烟草中会放入很多香料,烟民半躺在简易躺椅上,悠然喷出的烟里弥漫着浓浓的甜香。

发表评论

访客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