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路2
2. 集体跳水井
——死去活来之二
中国人民解放军广州军区生产建设兵团第四师第四团指战员的驻地,就在海南西部的昌江县十月田。而十月田地区,自古以来就流传着这么一句民谚:“十月田,十月田,十月下雨才种田。”缺水让人几近疯狂。驻扎在这里的404部队官兵们,中心工作一之便是找水。看过张艺谋的电影《老井》的人能感受得到陕北人对水的渴望,看了下面这段文字,你也许更了解海南十月田人对水的疯狂了……
人民解放军历来十分重视政治思想工作,也十分关心指战员的业余文体生活,在生产建设兵团也不例外。由此,404部队的篮球队、宣传队也就应运而生了。就在这个时候的他,自己也搞不清为何能进入了这个“白领”队伍――404部队宣传队,而且还混过了不少时日。
不久,也就是在1971、72年吧。他和他的男女战友们奉命在404部队的政治、文化中心——团部(现在称场部)打造一口特大型水井。再通过水泵抽水到水塔,作为自来水供给整个团部领导机关和职工饮用。
一声命令,二十几位宣传队的靓男靓女满怀革命豪情(那个时候,干什么都喜欢冠以“革命”两字,生怕工作起来没有大目标),不懂就学,边干边学。经过“自学”,没过几天,队员们打炮眼,抡大锤,装炸药,点炮,清理淤泥、石块,样样“精通”。
不知奋战了多少个日日夜夜,功夫终于不负有心人,直径4、5米宽的水井初具雏形了。“井”越来越深,团首长也十分重视和关心,经常前来现场视察、指导,夸我们既能文亦能武。我们深受鼓舞,干劲也就更大了。
井越打越深,清理淤泥石块起落时就变得十分不便,需要吊机支援。可惜,那个年月根本没办法找着。苦干加巧干,人民群众有无限的创造力。他(她)们就找来几根大大的杉木横在水井中间,铺上木板犹如一座小桥,留着一个口子作为上下起吊淤泥杂物的通道,口子周围再用三根大缘木支起一个架子,用一根铁链套在滑轮里,再把滑轮挂在架子上,人工吊机就算造出来了。
接下来的几天,工效大大提高,劳动强度也有所减轻——毕竟算是半机械化了嘛!
又接下来几天,随着炮声连续不断的爆炸,那飞起石块的尖牙利爪,把横架在水井中间巨大杉木底部打得遍(半)体鳞伤,“小桥”上面却又完好无损,障人耳目,这给整个工程造成了隐患。此时,在炮响之后,负责“井”底装淤泥、石块的几位宣传队员,下到井底继续按部就班地把石块、淤泥装进用铁丝编织成的“铁笼子”。 “小桥”上面的战士们也按操作规程一笼又一笼地拉、吊、倒,又放空笼子下去再装……。
这个时候,井底下还剩下一个大家伙,它,已经不算是石块,而是一个大石头了,足有一、二百公斤。桥下的他,与战友们齐心合力,劲往一处使,把那个大家伙老老实实地推进了铁笼子,并且以防万一,四面散开紧紧贴在井壁朝桥上战友们喊“加油!”“加油!”
因为这个大家伙确实沉重有加,桥上兵力不足,又扩充了几位宣传队员集中兵力打歼灭战。“准备——起吊!”与此同时,“轰”的一声大响,遍体鳞伤的杉木经受不住人多、石头重的考验,拦腰折断,桥上的战友们集体掉下“水井”。桥上、桥下的战士,准确地说,这个时候桥上已经没有宣传队的战士了,因为都掉在桥下了。有的折断了手,有的摔伤了腿,有的割破了衣裤,有的吓得不省人事,毫发不损的一个也找不到了……重伤员有郭志忠、卢尚志、陆向阳、蒲国华、李文华(女,不是唐杰忠那搭挡李文华哦)、罗建环、林少云、石庆祥、陈克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