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集.诗词散文
《自述.梅花尼》
一袭旖旎雪衣身.­
一双百转清波目,­
一个玲珑陇翠僧.
《 南乡子.梅花?尼》
野寺野梅花.
听雪观音白素裟.
风袅霜飞烟淼淼,云涯.
遗世菩提自迩遐.­
年少伴孤衙.
一柱清香一盏茶.
苦海佛魂兰芷质,嗟呀.
生死泥鸿谁叹些.­
《 忆江南.梅花尼》
梅花寺,­
此雪风旧谙。­
浮生弃世红尘断,­
青灯古佛诵迦蓝。­
梦里到江南。­
《梅花引》
花纷飞。花沾衣。
一夜江南风雪霏。
蹙霜眉。蹙霜眉。
千里断魂,冰同云色灰。­
寒足布伞忍淹踏。
寒烟没路行迹阖。
曙光微。曙光微。
天莽野茫,似同离人悲。­
《艳歌行》
信知情最苦,
反是无情好。
妾为水萍草。
意与相归去,
愿君浮一瓢。
浪子四海游,
我作风翔翱。
行迹苔藓绿,
归来循此道。
公子思佳眷,
严子百宜娇。
山花插满头,
桃蕊何其夭。
牵牛与织女,
河汉何浩渺。
此心誓不渝,
不惧水迢迢。
浓淡情深浅,
只盼春归早。
又恐春尽时,
一夕红颜老。
阮郎兮阮郎,
妾心翻如潮。
信知情最苦,
不若无情好。
《山寺秋》
晚秋天气寒,
水落菡萏残。
丹枫争春颜,
僧采菊上霜。
由它来复去,
悠然如是观。
《惊梦》
觉醒春忽晚,
花开已入荼。
逢君梅柳下,
似药穿肠毒。
《中秋》
玉簟清秋听雨冷,
孤灯影暗小纱窗。
忽闻鸟叫天明也,
一宿难眠为阮郎。
《红尘三个》
尼姑庵
恐似前缘故,
今生伴古佛。
青灯明灭处,
漏夜念弥陀。
木鱼
世有娑婆木,
清音可静心。
流年翻覆乱,
只有笃声宁。
雨暗梧桐院,
檐前点滴听。
云低风舞袖,
手里数珠吟。
其一
转眼秋寒起,
君应更添衣。
倏忽春夏去,
未有尔归期。
其二
风轻云影暗,
天晚雨难晴。
坠我相思豆,
还郎此世情。
《 菊》
娉婷秋雨里,
郊野径旁栽。
不怨东君弃,
临寒自在开。
《石榴》
绯色菩提子,
玲珑为谁结。
盈盈纤手破,
染上燕支劫。
燕支:胭脂的别称,吴语。
《随手三绝.三朵花》
刹那芳华转瞬灰,
难留难舍最戚悲。
风流未必薄幸客,
云散高唐知为谁。
雪花
寒夜翩迁影儿轻,
漫野皑皑觅旧情。
随风暗入千家户,
未见伊人又往生。
浪花
涨落奔腾数亿年,
其威可毁万般坚。
一身正气侠骨女,
亦有春心盼尔怜。
《踏春》
摇落桃花看水痕,
泥壶绿蚁酒新温。
斜风细雨休撑伞,
散发痴狂只为君。
《临川四梦 》
牡丹亭
艳鬼春闺死,
书生画像啼。
风流情两处,
旖旎梦魂遗。
紫钗记
偶遇薄凉客,
红尘错许身。
人间情最贱,
露水恩难深。
邯郸记
功名流水物,
荣宠霎时灰。
生是黄梁梦,
腾云群玉归。
南柯记
离魂奇异域,
如意事双全。
醒悟身如蚁,
遂结般若缘。
《何满子》
飞天谛世明宫入,
生事玲珑曲乐知。
婉转身屈刀下死,
人潮小雨密如织。
《 荆柯刺秦》
一
漫漫黄泉路,
萧萧壮士情。
斜阳污血色,
短剑斗杀兵。
二
人头两个鸿毛重,
赤胆一副五岳轻。
赴死从容今古恸,
杀身取义鬼神惊。
《 雪》
雪子江南客,
牵风趁夜来。
凭窗物我忘,
怜见琼花开。
雪子:吴语。
《暑》
一寐春花老,
倏忽新绿浓。
斜阳流水醉,
粼浪燕支红。
《轱辘诗 桃夭》
春华若妾心,
曲水恨东君。
雾雨风烟袅,
流觞有梦痕。
飞逐行人去,
春华若妾心。
青衣油伞客,
未肯顾缤纷。
子规声婉转,
泣血望帝魂。
春华若妾心。
《莲桥》
莲
碧水青云叶, 荷风白鲤粼。
玲珑清净客, 欲赏恨无琴。
桥
苔藓石缝绿,岁月上阶痕。
几度斜阳老,谁将旧事温?
《情人节寄北》
一宿听风雪,­
消磨夜未央。­
银烛花小剪,­
零落为伊殇。­
《妙玉贺年词》
今夜春伊始,­
新年气象新。­
凌晨花火炮,­
妙玉贺年音。­
《海灯》
清欢一世忘输成,­
百转千回记佛经。­
十生积善方相伴,­
照守如来日夜明。­
另:此绝步韵红楼中,惜春所作之灯谜诗。­
记得有一小说《佛痛》,一只蝎子听经日久,幻化成精,爱上如来…­
《 春华》
水色清青碧,­
泥巴草叶香。­
小径满园芳。
《 卜算子》
秋夜透窗凉,独卧听风雨。聊把微光看旧词,叹羡书中趣。
可恼我身潦,难作桃源旅。惟借诗文付此心,一晌贪欢剧。
《情花(给公孙绿萼和郭襄)》
春华似水韶光溅,­
梦幻空花几日鲜。­
起落因缘穿肠毒,­
云涯一世误连年。­
《 桐江书院》
江南是一个远离政治的地方。虽然有学而优则仕的传统,但是,那些因为种种原因没有从仕的文人名士,除了教书、以替人作书画换取润笔谋生外,亦有另辟捷径,以开办书院的方式传播自己的思想和理念的教育先行者。最著名的是朱子理学,更多的已经在历史中沉淀,偏安一隅,泽被一方,没有名扬四海,却也不朽。
历代创建的大小书院,共有七千多座,可闻名天下的,不过区区几座而已,如,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嵩阳书院.其他的,大多在历史中消失,徒留回忆.剩下来的,也只默默地在风里雨里重温故梦,不为人知.安静而陈旧.
许多失意的文人,冷却了那份从仕的心后,最终避居在江南的山水乡野里,浮云白鹭,粗粗淡淡地打发岁月.
方干,号玄英,一次,因偶得佳句而欢喜雀跃,不想竟不慎跌破了嘴唇,于是,被人称为"缺唇先生"。
其样貌丑陋,屡屡被嫌弃.虽负有"身无一寸禄,名扬千万里"之盛名,但是宦途不顺.被拒于科举门外.后来,他别祖离乡,抵达台州仙居皤滩,板桥村.
在古镇的山水里,他兴办义塾,就在叫鉴湖的池塘旁。板桥鼎山叠翠,溪水萦回,环境清幽,钟灵毓秀,他的丑陋外貌,他的漂亮诗句,都付于把酒赋诗,自得其乐的安静岁月里沉淀。
晚唐,一个渐渐老去的糜烂的朝代,才华,并未带给他实质性的好处。
古人对才子总是有桃色的想象。瞧见一个丑陋如此的人,朝廷愣是一次次涮了他。没有给他丝毫机会发挥才干。
那些个高门文士,初见他,也是冷冷地不搭理。
他曾说“吟成五字句,用破一生心”,《载酒园诗话》记载,方干暑夜正浴,时有微雨,忽闻蝉声,因而得句。便急叩友人门,不顾人家已经入睡,生生把人家给吵醒。爱诗成痴,文才斐然,也给他加了分,弥补了他形象上的不足。
当年他去拜谒钱塘太守姚合。姚合是个名士,好酒,爱花,待人疏慢。见方干长得丑,于是对他爱理不理,可等他呈上诗卷,便立马转变了态度。不但好酒好菜相与款待,还一起登山赋诗,最后两人结成了忘年交。足见方干的诗才有多出众。要知道,这个姚合,是开元名相姚崇的曾孙,又是位名士,眼界甚高。
或与好友饮酒,或与诗僧往来,除去求仕的不顺利,他在这些人里浑着,也还算快活。 诗僧贯休很是羡慕方干悠闲的隐居生活,在《春晚访镜湖方干》里写道:“幽居湖北滨,相访值残春。路远诸峰雨,时多擉鳖人。蒸花初酿酒,渔艇劣容身。莫讶频来此,伊余亦隐沦。”
因方干喜爱园林名胜,到了山水绝好处,赏玩一番之外,离别时还要留下诗词几首。故而另一诗僧齐己就在《寄镜湖方干处士》中,写道,“闻君与琴鹤,终日在渔船。岛露深秋石,湖澄半夜天。云门几回去,题遍好林泉”。
后来待他裂唇修补完好时,年龄也老大不小,连续十来年的应举不中,早已看淡功名,隐居会稽鉴湖。《唐才子传》上说他,“每风清月明,携稚子邻叟,轻棹往返,甚惬素心。所住水木幽閟,一草一花,俱能留客。家贫,蓄古琴,行吟醉卧以自娱。”
方干布衣终身,潦倒而卒。《四库全书总目》称其“诗气格清迥,意度闲远,有盛唐诗歌恢宏气象,高坚峻拔”。他喜欢捉弄人,见到自己不合意的人就地拜三拜,有“方三拜”之绰号。晚唐纷乱的*面让他一生都浪迹于山水之间。
仙居是他好友孙郃的家乡。不仅山清水秀,也算是才子之乡。如“逢人说项”这个成语便是来自于唐杨敬之的《赠项斯》:“处处见诗诗总好,及观标格过于诗。平生不解藏人善,到处逢人说项斯。”项斯是仙居籍诗人。方干对仙居甚是心仪。然而,事实上,方干第八代孙时,方家才真正回到方干曾经侨寓的地方,并定居于此。书院的名称及周围相应的鉴湖都是纪念先祖方干而命名,因方干是浙江桐庐人。
也许文人心里都有这样的隐居情结吧。那时候的仙居,永安溪,水涨船高,在皤滩形成内河码头,是水上交通要塞,浙东重镇。仙居境内的仙晋古道[壶镇(缙云)-----横溪-(仙居)---------蟠摊.(仙居) ]是东部与内陆联系的要道之一。丝绸,盐,瓷器等通过它运输。
但是仙居却又是相对封闭的一个山城。大好的田园风光,乡野江南的美景,并不广为外界知晓。通年安静闲适。颇有道家的气派......这里的麻姑积雪等,是道家十大洞天名山之一。
所以,仙城里隐藏着许多文人才子。也有耕读世家。落魄的簪缨朱门。甚至皇族血裔。
仙居默默无闻了千年。正是这一份沉默,才不曾亏对众人隐居于此的那心意。
皤滩古镇现在作为一个旅游项目来开发。许多尘封的往事试图被解读,而桐江书院成了一个文化地标。
一个归隐居此的家族,无意间,成就了古镇古城。古镇古城,也成就了他们。
当年,方斵以方氏族产创办桐江书院。当时“旁置义田数十亩,以备四方来学膏火之费,一时文人荟萃”。郑公鲤《韦溪先生祠堂记》称“在绍兴间,蔚为诸儒领袖,学者尊之,号曰韦溪先生”,“惟先生志益固,守益坚,潜心六经,卓然屹立于众醉独醒中,遂为东南学者表正之师。”
方斵门徒众多,如淳熙二年(公元1048年)年特科进士方刚,张布、黄宜等。出自书院的仕宦儒者代之不乏其人。如端平二年(公元12.5年)特科进士方一新;景定三年(公元1262年)武科进士方初;咸淳元年(公元1265年)武科进士方裕等。
在当时,桐江书院以民间学术机构的出现,不单促进仙居科举的成就,且培养出众多的文人儒士。
借以桐江书院为载体,方斲以其个人的人格魅力和学术修养,吸引了南宋当时一流的学者。朱熹、吴芾(后官至丞相)、王十朋、陈庸等人与方斵的交往,形成相对固定的学术圈,相互砥砺,成就佳话一段。
淳熙九年(公元1182年),朱熹提举浙东茶盐公事兼主管台州崇道观,慕名遣子从学于桐江书院,手书“桐江书院”,“鼎山堂”两匾。并亲自送子入学,作《送子入板桥桐江书院勉学诗》:
“当年韩愈送阿符,城南灯火秋凉初。
我今送郎桐江上,柳条拂水春生鱼。
汝若问儒风,云窗雪案深功夫。
汝若问农事,晓烟春雨劳耕锄。
阿爹望汝耀门闾,勉旃勉旃勤读书。”
没有桐江书院,仙居也就不会是才子之乡。
今日之古镇皤滩,已是名扬一方之旅游胜地,蜿蜒的小巷,陈旧的建筑,光阴静静地流淌过去,成为历史。
跋:
桐江书院位于浙江省仙居县皤滩古镇。为江南名士方干所创办。
仙居括苍山是道家十大洞天之一,1007年,宋真宗因仙居:"洞天名山,屏蔽周卫,而多神仙之宅"赐名永安县为仙居。
魏晋时,仙居便已设郡,名乐安。为东越发祥地,有与河姆渡同时期之下汤遗址、蝌蚪文石刻崖。仙居乃乡野江南之代表,不仅有市镇,乡村,亦有原始森林,为才子之乡,归隐圣地。
《 浙菜勘误考 》
川菜、粤菜、清真菜湘菜大肆流行,深究起来也另有深层原因。川菜湘菜重辣,其流行与其极重之口味不无关系。粤菜重汤,并且中西结合,是现当代才兴起的新菜系,多有港菜的影子,是崇拜西方文明之心理,小资情结及奇特做法饮食法将其推广。­
京菜,其做法原始,尽显满族鞑靼风彩。烤鸭、豆汁、宫煲鸡丁,寻常吃吃尚好,至于精致、独特则无。用来做场面菜是抬举它。北方饮食之粗糙,毋须再辩。­
既然江南(长江文明,已考证其早于黄河文明)自古为华夏文化中心,那么饮食便不得不提浙菜。­
浙菜重卖相,做法着重强调形与色,如松鼠黄鱼,其做法难便难于要将鱼烹成尾巴上翘。­
浙菜多用白糖,因白糖能上色使肉类色泽明艳。且,白糖能加鲜,作用有如味精。不部分浙菜均可添白糖入味。­
故浙菜偏甜。形色具美。­
浙人食川菜,多嫌其油而辣。食清真菜,则厌其香料。浙菜除煮蛋外,绝少使用姜葱蒜陈皮以外之香料。­
食粤菜,感其制法用料矫揉,食之又过于多汤。无味。脱离现实生活节奏。­
京菜,只喜烤鸭。浙江极少有烤制菜式。叫花鸡虽是浙菜,然制法麻烦,荷叶与炉灰亦难全。浙菜奇便奇在甜与咸可调和于同一菜式中,汤汁多黏稠,冷却后能成冻。­
浙式红烧肉:一、三层肉,切方块,姜切片,白糖三分之一小碗,黄酒,酱油、盐、味精、植物油。二、热油锅下白糖炒至糖成糖浆,再下肉翻炒上色。接着放酱油、酒、姜片、一点醋和盐翻炒。­三、先放黄酒,再放水,比例随意,液体没过肉即可。慢火炖至筷子可戳过肉皮。此法外,皆非正宗。­
此味,咸香醇厚,非江浙人人可能觉得带点甜味。名菜暂且按下不表。单说家常菜风味菜。­
炖,是浙菜常用烹饪法。如:鸡鸭猪肉,莲子,萝卜肥肉,芋奶排骨,猪肚猪脑猪心,各类汤,都用炖法。­
烧 ,也是烹饪法之一。鱼多用此法。此法非炒非炖,非烤,非煎,为传统古法。­
煮:小馄饨、大馄饨。二者皆浙菜。川菜兴起有云馄饨红烧肉为川菜,教人怡笑大方。汤圆与北方元宵做法不同。汤圆与桂圆腌桂花同煮,是地道浙江甜点。­
炒:首推下酒菜螺蛳。用料只葱姜酒蒜油盐。绍酒可加瘦肉冰糖炖食,很滋补人。也是可与鸡蛋一起加热。腐乳、豆腐干、油豆腐水煮花生,花生米、猪头肉等浙江小吃均是下酒名菜。­
说至下酒菜,得提蟹。蟹并非民间首选酒菜。浙江沿海地区人家,有生腌海鲜,腌好生吃之习惯。­
新闻曾言台州人冒死吃织纹香螺,其实,在台州是寻常事。海鲜须单独品尝,热绍酒以佐之。至于红酒白酒,蔽人觉得不搭。­
腌笃鲜:有言云其为沪菜,然沪历史短,恐怕浙人食腌肉炖笋时间更久。­
年糕台州称水浸糕,因其制作前后均须浸于水中而得名。疑为浙菜。­
麻糍则是台州独有,红糖麻糍,台州名点。­
八仙菜:仙居菜。仙居之括苍山为道教十大洞天,故此八菜:仙姑肉皮泡,采何莲子,国舅泡响,铁拐敲肉,洞宾烧鱼,钟离翻碗肉,果老豆腐…仙居为正一道之仙地。全真道在江南并不流行。­
仙居经常王母菩萨同庙,文曲星之职由她俩代劳。充分实践儒释道三合一之精神。­
浙菜不是和文学结合,就是合宗教结合。浙江人好给菜肴起诗名。在酒店挂字画真迹。包厢名字古色古香。有来历的,会给自家菜式按个历史。­
浙江人潜意识里,爱把一切和文学历史宗教挂钩。追求水墨画般的意境。­
浙江的文化一定程度上也是儒家文明的传承重镇,比如,和服,日本老人称吴服,除去那个背包,其他的服饰正是从吴越古国传承而去。比如,佛教天台宗,远传日韩。
传说中的江南是艺术化了的浙东浙北和苏南。历史几经变迁,浙江人的口味仍然保持了淡雅的传统,不论是着装、居家、听戏,还是饮食。这个地方,就是寻常的酒水吃食,也是一道古老的风景。浙菜融入了江南的文化。无法分割。它们总是随着各种文化形式出现,最终成为艺术的一部分,比如,龙井。­
不需任何操作推广,它和越剧一样,来源于生活,基于生活,却终究沉淀成文明的一部分。­
《 古代名人的风流雅趣 》
古代的时尚达人特别的温文,讲究含蓄委婉。那些香艳的事情,足以叫我们现代人自愧不如。“投之以木瓜”是著名的关于情色的诗句,一说到木瓜,便不由自主地想像到暧昧的男女之情。木瓜可以说是古代著名的定情信物了。连它的气味都是那么的诱人。若美人在彼。 但是它又和挑逗联系在一起。有时候也会显得太过于露骨。它既被误解也被视为爱情的一种象征。如果现代人也学古人,给自己喜欢的人送木瓜。那实在是一件很有情调的事情。其实,中国的恋爱方式是非常浪漫而且委婉的,我们不用去羡慕外国人或者去模仿他们。中国这个古老而伟大的文明国度,不论哪一方面都内涵丰富。 ­
古代的交际场里,诗人才子为名妓写诗词是普遍的事情。婉约派的词人柳永,就靠为妓女们作词为生。最后,连丧事也是靠着妓女们出钱才办好。柳永可以说是“牡丹花下死,做鬼也风流”。虽然他一生潦倒,然而从某一种角度来看,也算是体现了文人的浪漫生活与情怀。有词《点绛唇》:“花知否?人消瘦。长忆同携手。”和“自作新词韵最娇,小红低唱我吹箫。” ­
朱熹是鼎鼎大名的大文人。文章写得美。除此之外,恐怕没有几个人知道他的另一件事情。台州的严蕊,是南宋时期浙江台州军营里的一个妓女,色艺具佳,琴棋书画无一不精,声名远扬.即使有名有才,最后也逃不过红颜薄命的悲惨命运。最主要的原因之一,就是朱熹的迫害。因为早就听闻严蕊的美名,又听闻台州知府唐与正和她关系暧昧。便拿了他们,严刑拷打,甚至闹得严蕊的追随者们一拨一拨地到衙门抗议。连皇帝也知道了。最后严蕊还是被调来的岳霖给放了。浙江则从此对朱熹过敏. ­
在公堂上,她一曲《卜算子》:“不是爱风尘,似被前缘误。花落花开自有时,总赖东君主。去也终须去,住也如何住!若得山花插满头,莫问奴归处。”倾倒了岳霖,被准予从良。此后,严蕊就不知所终了。一说是嫁给了一个商人。一说是她潦倒至死。不论怎么样的传说,她都没有和唐与正在一起。也没有和岳霖在一起。她和他们三个都没有关联了。下落不明。成了一个迷。她那首《如梦令》:"道是梨花不是,道是杏花不是。白白与红红,别是东风情味。曾记,曾记,人在武陵微醉.依旧在流传。" ­
那个美丽多才,不畏惧强权的奇女子。是台州的骄傲。 ­
就事论事,朱熹确实太强求了。不过,这一件事情,就和“爱杀诗人”一样,虽然有过错有争议,然而也成就了一个文化谈资。是在追求自己理想和幻想时,走火入魔的表现。文坛里多的是这样的事情。是一种文化畸形现象。不仅仅是因为妒忌还更因为“爱”。 ­
说到“爱”,又有另一件事情,也是文人和妓女之间的.没有朱熹与严蕊的针锋相对。有的只是趣意和柔情。 ­
古时不仅仅有木瓜传情,香草传情,首饰定情......还有用头发,指甲,绣品,小衣等传情留念的。比如《红楼梦》里晴雯死前,把自己的衣服与宝玉的换了,还把自己的指甲剪下给他,做纪念。 ­
古代时,手帕是必须品,所以,围绕着手帕也有许多的趣事。比如,女子之间的密切交往,叫“手帕交”。女子如果把自己的手绢给某个直系亲属外的男子檫洗,就是和“投之以木瓜”等同的示爱表示。不免使人联想万千。 ­
更加浪漫的是,女子在手绢上印上一个唇印,然后托给或交给自己的意中人。这就是最直接也是最隐蔽的最情色的示爱了。如若男子回以情诗一首,题于素娟上,染了花香,就更情意绵绵。难解难分。 ­
虽最终无缘,也只叹一句人生只若初见。不要学鱼玄机。堕落风尘,死于风流。留下不甘和误解。 ­
陆游与唐婉的故事被一遍遍地咀嚼。柔肠百回千转.两首词《钗头凤 红酥手》:“红酥手,黄藤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邑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和《钗头凤 世情薄》: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晓风干,泪痕残,欲笺心事,独语斜槛。难,难,难! 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秋千索。角声寒,夜阑珊,怕人寻问,咽泪妆欢。瞒,瞒,瞒!”成了爱情的绝唱。 ­
南宋才女朱淑真因为父母之命,媒灼之约,而所嫁非人。抑郁而终。死前用圆圈,点和线作了一首绝命词.大意是,你情我侬,鹊桥永隔,思念无限,恨不能见......表述了忧愤感伤相思的情绪。命人刻于她墓碑上。后来就有另一位才女也模仿着作了一首图画词。古代死于爱情的女子都是情深意切的,性格坚贞的。 ­
唐朝步飞烟。步飞烟因丈夫是武将,嫌弃他鲁莽不解风情,竟不念夫婿对其的百般爱惜,而与临家男子相互通好,被发现后坦然供认并据不认错,其夫盛怒下,失手鞭打其致死。而步则至死不悔,邻家发现步的死,欲报官。却发现自家儿子在步的坟头祭奠痛哭。就只好作罢。步飞烟的情人呢,则年年去祭奠她。 ­
步的夫婿也是极其爱她。只是武官出身,不能和她琴箫相合。而邻家的书生却是个斯文的通音律的才子。爱情就是这样的不顾一切,不可理喻。步飞烟的故事徒劳地为人间添了个悲伤的传说。 ­
古代的情色故事美丽极了。会叫人迷醉。就以朱淑真的《清平乐》作结。 ­
恼烟撩露,留我须臾住。携手藕花湖上游路。一霎黄梅细雨。娇痴不怕人猜。和衣倒人怀。最是分携时候,归来傍妆台。
《妙玉的行为艺术》
“今宵便有随风梦,知在红楼第几层?”。当林妹妹宝姐姐甚至晴雯香菱等一大群姑娘,闹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地演绎一出又一出折子戏时,只有妙玉,在陇翠庵里独自品味寂寞。《石头记》中被误解最多的就是她。其实,一切都只是一场戏,导演是她,演员是她,观众也是她自己。她所有看似造作的行为,都是演给她自己看的。­
她活在自己的梦里。不肯醒来。未曾醒来。­
妙玉其人,雪芹和高鹗都着墨不多。她只是一个配角。第十七回末,她才在在林之孝家的回王夫人的话里,悄悄登场。­
一出场便交代了她年方十八,文墨极通,模样极好,是苏州人氏,仕宦之家,父母双亡。因自小多病,买了许多替身皆不中用,亲自入了空门方见好。又说她师父去冬圆寂,还额外提及她师父说她“衣食起居不宜回乡”。看来,她是注定了要做那无根的浮云。­
本是候门公府的娇小姐,未必会因为多病而出家,黛玉便是一例。能让贾府下帖备轿去请的姑娘,定然来头不小。况且,她是带发修行。除了陇脆庵,其他吃穿用度,都是她自己的。这些表明,她更像是避难,而不是主动出家。这正是判词里欲洁何曾洁的来由。­
第五回的判词“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可怜金玉质,终陷淖泥中。”和曲子《世难容》里的“天生成孤僻人皆罕…好高人愈妒,过洁世同嫌…到头来依旧是风尘肮脏违心愿”是妙玉被指责和垢病的铁证。也难怪。这世上,出身候门宦家的美才女,偏偏去做什么尼姑。做了尼姑却带发修行,起个活色生香的法名,生活用度小资奢侈,可性格却又冷若冰霜,拒人千里之外。­
黛玉的冰清玉洁,终究只是玩玩情调,而已。可她,始终把自己锁在自己的世界里。显得高高在上。不符合社会的幻想,自然是极讨厌的。­
四十一回里,贾母把自己吃了半盏的茶给了刘姥姥。后来妙玉说如果那杯子她吃过,砸碎了也是不给刘姥姥的,所幸她未曾吃过。这样的话,成了靶子,被无数人攻击。可是,并非她嫌人家穷,而是,刘姥姥说了句“好是好,就是淡了些,再熬浓些更好了。”。试想,黛玉都被她称为俗人,刘姥姥说这话,在她听来,还不知道俗到哪里去了。茶贵清雅,怎么会是越浓越好。有种说法是,如果单是贾母吃了那盏茶,妙玉不会要砸了杯子,但别忘记,贾母一干人走后,她让人挑水洗地。从谈话中可以看出,这并不是头一次这样做。­
她要清高,与人家贫富无关。宝玉生日时,妙玉曾下帖相贺,落款是,槛外人妙玉。宝玉被这样奇特的落款难倒,不知怎么回帖。欲问黛玉去,碰巧遇见邢岫烟,宝玉问她去哪里,她说找妙玉下棋去。最后还是她告诉宝玉:你只需自称槛内人便合了她意。宝玉正奇她怎么能和妙玉熟络,原来,妙玉于她有半师之情份。还道出妙玉喜欢以畸零人自喻。­
邢岫烟出身贫寒,如果嫌贫爱富,妙玉怎会与她有师徒情份。可见妙玉挑剔的是品味。只是她为人秉性实在怪异。不讨喜。从她的诗中也能看出。­
第七十六回,她请黛玉湘云两人去吃茶,嬷嬷找来,妙玉忙命小丫头引他们去歇息吃茶,然后提笔作了首排律《右中秋夜大观园即景联句三十五韵》…振林千树鸟,啼谷一声猿。岐熟焉忘径?泉知不问源。钟鸣陇翠寺,鸡唱稻香村。有兴悲何继无愁意岂烦?芳情只自谴,雅趣向谁言!彻旦休云倦,烹茶更细论。­
这诗不像钗黛的闺阁诗,虽有各自风格,却终归说的是儿女情长,本质都温软可人,讨人喜。它和她本人一样,婉如空谷幽兰,隐于寂静的深山之中。这是种闲云野鹤般的境界。她的心,寂静而清淡。­
邢岫烟有句诗,浓淡由他冰雪中。用来诠释妙玉的性情也妥帖。­
她处世太讲究,被指为不像出家人。其实,她从未出家。她只是入了空门。一切,都是虚空的梦境。最后不知所终的结局,也算是她缥缈的一生,云散高唐的句点。­
一个畸零人,一场孤独的行为艺术。来去都悄然。­
雪落无声。惟余茶心。­
《红叶传情》
古代,后宫佳丽三千,而能做皇帝的妻妾的不过寥寥。所以便有了“含情说宫中事,鹦鹉前头不敢言”这样的冤词,和白首宫女,闲说玄宗,这这样的怨事。爱情,婚嫁,只是奢望。青春尽付岁月。­
宫娥们往往会想出许多办法来打发寂寞,排解忧思。唐时,社会风气开放,妇女性意识空前开化,可想而知,深宫里见不到皇帝的宫女,该有多苦闷。于是,除去半明半暗地玩“对食”这样聊胜于无的游戏,作诗吟歌是少不了的。宫中的河,与宫外相通,秋时,落叶缤纷,宫女们便在落叶上题诗,放在流水中任其漂向宫外,希望能得到回音。而宫外的骚客,也会在拣到的叶子背后题上诗,放回河里,任它漂回去。通常,这只是一个偷偷进行的寂寞的游戏而已。­
可是有时候,上天偏要制造些意外的惊喜。其中一张红叶被一位将军捡到了。之后不知怎的,被皇帝知道了。和对食一样,叶上题诗也是半公开化的,不出什么事就合理,出了什么事就是违法犯罪。所以,一干人拿了那张后来留名青史的红叶,召集了众嫌疑女犯,一遍遍高声询问:这是谁题的诗。众人皆屏息沉默。
官宦几遍询问过后,一三十许宫女低首出列。­不知当时她是怀了怎样的心思,勇敢地承认自己做了背叛皇帝,有违宫规的事。恐怕谁也想不到,她不仅没有获罪,还收获了婚姻。­
也许诗歌的盛行,使唐代的一切都有了浓厚浪漫主义的色彩,那个宫女,被赐婚给了那个将军。­
如果,不是那首题在红叶上的诗,这个故事不会发生。红色的枫叶,也不会和浪漫的爱情挂钩关联。正是那首没有流传下来的诗,承载了一个女子的心,感动了拾到了它的将军。未曾谋面他却爱上了那个题诗的女子。把那张红叶珍藏于怀中。
然后,皇帝知道了此事。差点招来私通后宫这样的罪名。她肯定是被他的珍藏之情感动了,权衡之下,勇敢地往前一站,即使死亡,那又有什么可惧怕的,至少,那样的情谊,千古难遇。正是他和她的勇敢,感动了君王,也感动了无数后世人。这个诗歌般浪漫的故事,没人知道结局,永远以诗歌的浪漫主义的姿态被传说。
它告诉世人,未曾谋面的爱情,比诗歌更美。
只是,浮躁如当今,那样的故事,发生机率微乎其微。在这个物欲至上,诗歌被抛弃的年代,红叶传情,显然太过浪漫。所以,很多时候,那样的故事,只能是一个古老的传说。
然,假使邂逅那样的爱情,一定生死不离。­
《黯然销魂饭》
今天去赶集。路遇叫卖金华火腿皮。三块半一斤,绝对白菜价。心动之下,加入抢购。江南人最喜欢腌肉。烧笋,做汤煮花式粥,等,加腌肉才味鲜。过年没有腌肉,或其他腌的酱的肉类,那是另类人家。烧鲜肉鲜鱼一般都要加白糖,所以浙东北的菜都是甜的。川菜渝菜湘菜都重辣,粤菜多汤和甜点,少民菜寒碜。京菜满夷化。普通北方人则吃的粗糙。­
江南分江浙地区,和皖北苏北浙南。及江西、闽北小部分地区。江浙是:浙东、北,苏南皖南,上海。苏北皖北江西一小角都不值一提,浙南与闽北混杂。­
江浙说北吴语,是江南中心地区。弹评越剧昆曲黄梅戏绍剧沪剧都出自于此。苏杭沪宁徽绍…每个城市都是历史名城。是中国自古最繁华的地区,一直是经济和文化的中心所在。江南本为江南行省,怕它坐大而强行分拆为三省一市,与其折腾长三角城市群,不如重新合并成一个省。­
因为江浙地区不仅文化共荣,风俗相近,语言相同(北吴语),相互间认同亲近感强烈,且历史上都一同抗击北方,同一政治阵营。至于饮食,都一个类型:江南菜系。­
精致菜多出江南。如狮子头,红烧肉,西湖醋鱼,莲子羹,耦粉,桂花汤圆,嘉兴粽子…­
名菜先按下不提。专讲仙居菜。仙居是道教第十大洞天。民众多信奉道教(不是全真道,而是东清道)。仙居菜最著名的是八仙菜,因与八仙有关而典故命名。如,采荷莲子,铁拐敲肉,钟离翻碗肉。­
酒是果酒:杨梅酒。杨梅得名于道教典故,是一下凡仙女之名。仙居地名,也得于一个关于因施善行而得道成仙的故事,还是皇帝御批的。­
有一道家常菜,鱼汤麦饼,永安溪鱼和水、姜一起煮,水沸后加调料小火慢熬。汤白而鲜,一人一碗,配麦饼和米酒。不论烹调方法还是食物本身,都简单而安逸,与道家的无为思想契合。­
虽然精细到在盘子上摆不能吃的装饰物的菜肴很流行,但是仪式化的做法做出来的食物没有心意可言。精致不代表繁琐累赘。美味可口的东西都有情有意。­
大米磨浆炊成的米浆糕,蘸酱油吃,是小时候的记忆,难得吃一回,想起来都要流口水。浙菜都不用重料刺激味蕾,它们往往有美好的传说,美丽的名字,并且与文化有关,在江南,一道菜也有思想。董小宛的西瓜膏桃花膏便是如此。而西湖的楼外楼,更不消说,不仅有名人名事还有不尽的诗。­
东坡肉,其实就是黄酒酱油生姜煮五花肉。因与大词人有关,所以引得无数不断改进烹饪技术,更多人则慕名求食。垂涎不已。­
美食与文化从来都不分家。如果食物单是可口,那就好比一个人,只是有点漂亮,但是也就如此而已,因为同类不只一个,难以勾住众生心魂。风华绝代的人,才是美人,风华绝代的食物,才是美食。­
能倾倒一个人的食物,都承载了温暖的记忆和美好感情。比如,儿时的馄饨,撒了葱花虾皮和紫菜,味道很鲜,通常是冬天的早晨和奶奶一起去现在已经拆了的那个早点店吃。­
小时候五毛钱的雪糕,五分钱的橡皮糖,长鼻王,娃哈哈,皮蛋…这些都承载了深厚的感情。记忆里的零食总比当下买得到的可口。­
所以,美食是有感情和记忆的。它是温暖的。­
相同食物,不一样的时间地点,不一样的人,甚至会让人热泪盈眶。­
买回家的菜里,有火腿也有香菇,家里现有土鸡蛋。忽然就想起《食神》和我看过的一篇小说,都提到黯然销魂饭:上好的东北大米蒸出来的饭,配上香菇,火腿,荷包蛋,一棵小白菜。­
其实就是盖浇饭。但是它有一个深情如海的名字。令人黯然心动,念念不忘。­
民以食为天,吃饭,吃的不只是饭,还有故事和感情。五千年文明,衣食住行,娱乐交际皆成文化。­
一方水土一方人,在他乡尝到儿时的食物,那味道,叫故乡。­
《蜡笔小新》里有一个桥段,小新做的太咸太硬的寿司,令美食家泪流满面,他说,这是妈妈的味道,他妈妈的寿司就是这样:太咸太硬,他妈妈已经过世了。美味的是温暖的回忆,是妈妈的味道,而不是小新幼稚园水准的饭团。­
如果有那么一个心爱的人,我愿意为他用心烹调一辈子的食物,管它叫:黯燃销魂饭。后记:随笔写下这么多,其实是儿大了想郎。女人一生,以夫为家。以子为生。做的每顿饭,都情深意重。­
《春末说花事》
已是初夏。天气逐渐严热起来。由于一直隐居家中,故而今年连最平常的杜鹃,亦不曾见过。­
路边瞧见别人院子里边的桃花,开得很美。可惜春天来去都太匆忙。那桃花,仿佛一下子就调谢了。­
倒是家里后门不远处的一株泡桐,淡紫色的大喇叭花,直开了很久。全树光兀兀的无一片叶子,只有硕大的花朵。别具一格。在荒芜的空地基里秀丽撩人。现在,它也谢了。枝叶繁茂。是另一番风景。­
樟树在这时热闹地散发清香,要比往常更浓些。花枝满当,淡绿花簇,深绿树叶,风的香味也被染成了绿色。­
镇政府院墙外有深紫色的花一簇簇地怒放,丰硕鲜妍。从院内探身到院外,点缀这村庄灰暗的角落。生机蓬勃。­
胡柚的种子在花盆里发了芽,幼小的叶子艰难地破土而出。等它长成一颗树,开洁白的花,结出清香的柚子,还要很久。­
也不知哪来的种子,在水泥地的薄土里发芽,长成一株植物。随手栽到盆中。竟是一棵小小的杏树。于是常想起“春日游,杏花吹满头”这样的词句来。­
天气再热些,山上的野栀子花就开了。有淡黄的蕊。很是雅致。之后,覆盆子熟透,红珊瑚珠一样诱人。即便弄得满手是果浆,也十分快活。­
然后是仙梅节。满山遍野都是红得黑亮的杨梅。这些小浆果,酿成的酒,是真正的江南独有的酒。绯红色的酒液花一般妩媚。甘甜香醇,妖娆似美人。此之后,是紫藤。可,花再夭夭,酒比花美。­
《苦夏》
悄然地­
悲欢,以孤独的姿态­
入驻每一天­
疼痛,沉默地救赎­
遥远的相爱­
不可测量­
断翅的蝴蝶­
不惧苦旅­
《夏》
清晨的露水微凉
风在绿叶间穿行
我闻到苦涩的清香
我听见树的轻吟
斑驳的阳光
落在手心
仿佛岁月苍苍
正似人生清淡
且行
且唱
悲喜只当今
这一个人的如歌行板
宛如寂寥的青春
盈盈地在夏日里张扬­
青色的夏天
在秋来临时死去
只有菊花
在寒雨晚风中盛放
冷落的季节里
只有清越的虫鸣
回荡在枯黄的田野里
只有月亮
照着荒芜的大地
等到白露为霜
一切都埋葬
而我
也已经远离
无法和你告别
《晚凉》
水里的倒影
是青色的夏景
雨后的云低风轻
菖蒲香气微熏
绿蝉儿清
等到月夜昏昏
碧草流萤
玉簟纱窗坐看明星
闲度光阴
《近体诗入门》
作者 :妙玉
古代汉语里,有“平上去入”四声,平分 阳平和阴平,上声就是现代汉语里的第三声,入声现在只存在于南方方言里。
现代汉语的四声是第一声,第二声,第三声,第四声。
古代声平声:现代汉语第一、二声,古代仄声:现代汉语第三、四声。
近体诗又称为“格律诗'.
近体诗的韵
近体诗在民国前,只用“平水韵”,因为此韵的编撰者是平水人,所以叫平水韵,没有别的意思。平水韵,除非是吴语,粤语区的人,不然,绝大多数人都是强记,并不知道它的发音。是习惯用韵,而不是因为它的正确性。现代人,用之或不用之,都可。
在民国时,因为汉语的改革,所以,又兴起了中华新韵,中华新韵就是普通话韵,人人能懂。所以新韵广泛运用于当代的古诗词写作。
新韵不需韵表,只要会普通话就可以了。
近体诗的两种格式
1、五言平起,七言仄起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如果第一句押韵,第一句应作;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2、五言仄起,七言平起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如果第一句押韵,应作: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上面两种格式,单独用是律绝,一起用是律诗,律诗的第五句只能是:平平仄仄平平仄
关于格律和意境,一直争论不休,作为我们初学者,最好的办法就是,严格遵守两种常见样式的格律,就能避免格律出错。
而意境,唯一的办法就是多读唐诗,和古文,并多练。此外,没有其他捷径。
学诗词没有真正的师父,只能靠自己摸索。
基础就是这些了。
剩下的。就是苦练勤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