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风情

蒙古族风情(转载)

  蒙古族是内蒙古自治区主体民族有着待人热情诚恳的传统美德。一见客人总要握手问好:"塔,赛白奴!"(您好)。当家人进包后,家庭主妇向客人双手敬献喷香的奶茶,同时以丰富的奶食品招待客人。当客人告别时,全家走出蒙古包欢送,祝客人一路平安

  蒙古族居住的蒙古包,古代称"穹庐"或"毡帐"。它呈圆形尖顶,一般以柳木杆组合编制的若干篱笆状"哈"(围墙支架)和伞状顶篷内许多橡子为骨架,顶上及四周以一只至两层白色的厚羊毛毡覆盖,顶中央开有天窗,木门朝南或东南开设

  木栅蒙语称"哈纳",是用长约2的细木杆相互交叉编扎而成的网片可以伸缩,几张网片和包门连接起来形成一个圆形的墙架,大约60根被称作"乌尼"的撑杆和顶圈结则构成了蒙古包顶部的伞形骨架。牧民们用皮绳 鬓绳把各部分牢牢地扎一起,然后内 外铺挂上用羊毛氇成的毡子加以封闭,一个美观的蒙古包就建造完成了,可以说是用最简洁手法和最省料的工艺完成的一种极富表现力的创造。

  蒙古包是中国内蒙新疆西藏牧区的住房,也有人叫它"帐篷",搬迁方便,适于牧民生活。蒙古包一般呈圆形,直径约5米,面积约70平方米。它是由羊、牛毛纺成线、织成质地粗厚的氆氇,然后再缝成长方形的帐幕。包内有一根木杆支撑,外面用毛绳拉开钉在四周地上。地面铺着地毯,四周贴壁摆着小衣柜、碗柜、木床及其他日用品等。蒙古包四周底部用草饼或粪饼垒成墙垣,可以防风并防止昆虫潜入包内。这种结构严实,可防风雨、寒冷。包的一侧开有小门,呈长方形。白天把包布开向左右两边分撩,晚上把包布闭合。包内靠洞门的中心处置石台埋锅为灶,牧民用来烧水做饭。包顶上开有活动小口,用于通风阳光可射进包内。遇到刮风下雨,小口关闭,包内牧民依然可以谈笑风生,若无其事。

  牧民们使用的勒勒车,是蒙古族传统的交通工具,早先多以桦木或榆木加工制成。车身重约百余斤,载重可达数百斤乃至上千斤。 蒙古族的服饰 蒙古族是一个游牧民族。独特的生息环境,"逐水草而他迁徙"的游牧经济,造就了蒙古族人民苍劲雄健的民族气质和独具魅力草原文化。服饰艺术丰富多彩、璀璨夺目。 四季都穿长袍 内蒙古、新疆牧区,蒙古族男女老幼一年四季喜欢穿长袍,俗称蒙古袍。春秋穿夹袍,夏季穿单袍、棉袍。男袍一般都比较肥大,女袍则比较紧身,以显示女子身材的苗条和健美。

  不同颜色各有象徵 袍子的颜色,男子多喜欢穿蓝色棕色、女子则喜欢穿红、粉、绿、天蓝色,夏天更淡一些,有浅蓝、乳白、粉红、淡绿色等。蒙古人认为,像乳汁一样洁白的颜色,是最为圣洁的,多在盛典、年节吉日时穿用;蓝色象徵着永恒、坚贞和忠诚,是代表蒙古族的色彩红色是像火和太阳一样能给人温暖光明和愉快,所以平时多穿这样颜色的衣服黄色被看作是至高无尚的皇权的象徵,所以过去除非活佛,或者受到过皇帝恩赐的王公族,其他人是一律不能穿用的。 腰带防风抗寒 腰带是蒙古族服饰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多用棉布、绸缎制成,长三四米不等。色彩多袍子的颜色相协调。素腰带既能防风抗寒,骑马持 时又能保持肋骨的稳定、垂直,而且还是一种漂亮的装束。男子扎腰带时,多把袍子向上提,束得很短,骑乘方便,又显得精悍潇洒,腰带上还要挂上"三不离身"的蒙古刀、火镰和烟荷包。女子则相反,扎腰带时要将袍子向下拉展,以显示出娇美的身段。

  女子每逢花?庆探亲访友时,配玛瑙珍珠珊瑚宝石金银玉器编织头饰图案各异,珠帘垂面,琳琅璀璨。尤其是鄂尔多斯妇女头饰最为典型,选料珍贵,工艺精湛,一般达三、四十斤,为世罕见。

  女子平时多用红、绿色绸子缠头,男子冬季戴尖顶大耳的羊皮帽。长至膝下的袍子宽大袖长,下端不分岔,领子较高,纽扣左右侧腰带是袍子的必备物,布绸均可。紧扎腰带,显得魁梧、剽悍,姑娘穿上蒙古袍,腰间系上红绿绸带,衬托出苗条身躯和青春之美。蒙古靴脚尖部向上翘,配有衬毡。马靴是用皮革制成,防寒防水两种靴子都适用于骑乘。

  祭尚西 尚西是蒙古语,神树的意思过去蒙古族群众有祭尚西的习俗通常是在一棵孤独的神树下,用五颜六色的布条把树枝装饰特别艳丽。一位扮装的尚西老人盘膝坐在神树之下,男女老少汇聚在周围,拜祭尚西,并推选几名主祭人手捧哈达美酒、奶食品,向尚西老人敬献。仪式结束后,便进行蒙古族人民喜闻乐见的传统文体活动。年青的健儿们,有的赛马,有的射箭、摔跤。祭祀大会充满了欢乐的景象。

  祭成吉思汗陵 是蒙古民族最隆重、最庄严的祭祀活动。简称祭成陵。成吉思汗是蒙古族崇敬的民族英雄。他在十三世纪统一了蒙古各部,建立了蒙古汗国,横跨欧亚两洲,震撼世界成为"一代天骄"。蒙古族祭奠成吉思汗的习俗,最早始于窝阔台时代,到忽必烈时代正式颁发圣旨,规定祭奠成吉思汗先祖各种祭礼,使之日臻完善。现今鄂尔多斯伊金霍洛的成吉思汗祭典,就是沿袭古代传说的祭礼。祭礼一般分平日祭、月祭和季祭,都有固定日期。祭品齐全,皆供整羊、圣酒和各种奶食品,并举行隆重的祭奠仪式。每年阴历3月21日为春祭,祭祀规模最大、最隆重。各盟旗都派代表前往伊金霍洛成陵奉祭。 那达慕大会 又称蒙古游戏节,是蒙古族的传统节日,每年大致在农历七、八月份这一水草丰茂、牛羊肥壮的季节举行。那达慕是蒙古语,意思是"娱乐"或"游戏"。蒙古族在长期的征战生活和狩猎游牧生活中形成了尚武、崇敬英雄的风俗习惯至今仍保留了一些古代竞技比赛规则,如摔跤中一局定胜负,远距离越野赛马一次见分晓等。

  蒙古族的艺术   

  蒙古民歌长短调两种体裁。长调字少腔长,嘹亮悠扬,体现了草原的辽阔无际和牧人宽广的胸怀。短调节奏规则,节拍固定。不论高吭嘹亮,还是低吟回荡,都表现出蒙古民族质朴、爽朗、热情、豪放的性格。

  "好来宝"是内蒙古民间流传很广的一种演唱形式,有固定的曲调,唱词均是触景生情的即兴创作,一般是22人对唱,或一人自问自答,或一人唱,众人合,或多人合唱。

  蒙古族舞蹈久负盛名,传统的马刀舞、鄂尔多斯舞、筷子舞、盅碗舞等。节奏明快,舞步轻捷。艺术地再现了蒙古族劳动人民纯朴、热情、粗犷的健康气质。

  马头琴是蒙古族众多乐器中最富有民族特色的乐器,以琴杆上端雕刻的马头得名。马头琴有梯形、方形、八方形等几种形状。共鸣箱的框箱用硬质木板做,从两面蒙着马皮。演奏方法其它拉弦乐器不同,它的弓是在两弦外面拉奏的。马头琴演奏者多半是独奏,或自拉自唱,旋律深沉悠扬,音色宽广优美,与塞外草原苍茫辽阔的自然风光融为一体。 蒙古族的禁忌 蒙族人民热情好客,当你在主人的毡里做客,主人必以银碗盛酒,双手捧上,高唱劝酒歌,直到客人一饮而尽更鞠躬致谢。往往须连干三碗。客离去时,主人拦在车前、马前重又敬酒,祝君一路平安,欢迎再次光临。但在体验内蒙人民热情好客的同时,应特别注意当地的风俗和民族禁忌。

发表评论

访客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