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挺奋: 山东——泰山与孔子故居
李挺奋
在省城济南,我游览了大明湖和趵突泉。大明湖是一个繁华都市中罕见的天然湖泊。它有一个广场,一个亭子,三个花园,三层,四个神社,六个岛屿,七座桥和十个亭子。“四面荷花,三面柳树,半山半湖的城市”是它的风景特色的写照。大明湖是国家5A级风景名胜区。趵突泉是以泉为主的国家5A级旅游景区,是特色园林、国家首批重点公园。趵突泉位居济南七十二名泉之首,被誉为“天下第一泉”,与济南千佛山、大明湖并称为济南三大名胜。
但,在山东,我最向往的、专程前往踏访的,是泰山和曲阜孔子故居。
我在山东的好朋友赵先生陪我前往泰山。他是个作家,对当地历史也较有研究,一路上给我讲了了好多有关泰山和孔府的历史知识。
泰山——帝王之山
泰山位于山东省泰安市境内,在五岳中为东岳,古今对它有“五岳独尊”的赞誉。
泰山海拔15.5米,在中国五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恒山、中岳嵩山) 中,泰山不是最高的;其中华山2.54.9米、恒山2016.1米,都比泰山高。我故乡海南岛乐东县的尖峰岭也有1.12米,泰山仅比尖峰岭高出133米。但泰山是五岳中名声最大的和地位最重要的。泰山有“五岳之首”、“天下第一山”之称。泰山于1982年被国务院列为首批5A级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1987被联合国定为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遗产。
为了登泰山,我们前一天就从济南来到了泰安市,住在泰山脚下的一个小旅店,推开窗就能看到泰山上山的路。
虽然还很早,但登山的人已经很多了。不少中老年人手里都拄着拐杖,我自觉体力还行,没有拄拐杖。
我们乘车到了山下的的“红门宫”,才开始登山。 红门宫是攀登泰山的起点,是泰山中溪的门户;因西北悬崖上有两块红门,形似门扉而得名。
红门宫再往上,是万仙楼。万仙楼是万历皇帝为纪念其母李太后眼疾痊愈,感念泰山圣母有功而敕建的。这座门楼式建筑,雕梁画栋,庄严雄伟,一派皇家风范。传说泰山是华北地区的两大神山之一,有名有姓的神仙在泰山有112位。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因此泰山的一草一木,一石一水都具有灵气,富含神韵。楼上有“景会群真”的匾额,泰山是道教名山,称“仙”为“真”。
斗母宫显得较为幽静。斗母宫古名“龙泉观”,分前、中、后三院。院中有清光绪年间赵尔萃所建的天然池,精雕石狮蹲列门下。后院有正殿、配殿及禅房,供游人小憩赏景。亭下涧内有“三潭叠瀑”如龙飞舞,名飞龙涧。游人立于潭间,流水声似丝竹奏鸣,处于美妙悠闲的境地。
经石峪是位于“斗母宫”东北方向,上面刻有隶书《金刚经》,也称“晒经石”。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的佛经摩崖刻石。
四槐树是一棵真正老朽的槐树,横躺在路上方。壶天阁位于“四槐树”北,“阁”名取自道家以壶天为仙境之意,明代称升“仙阁”。门洞有从墙中横生出来的双柏,盘旋而上,堪称一绝,是一个纯自然的景象。
老赵告诉我,泰山是一种道教山,更是一座“帝王山”、一座“政治山”。古往今来,来登泰山的不乏帝王将相、达官贵人。尤其特别的是,古代大凡新皇帝登基,都要不远千里,来到泰山顶上,行封禅大典。
封禅,“封”是指在接近天的泰山最高处,用土筑成圆坛祭天;“禅”是指在泰山前的小山用土筑成方坛祭地。
泰山封禅是历代帝王炫耀显赫业绩的政治大典,曾经让很多皇帝心驰神往。古代帝王无不说自己是“受命于天”,封禅是帝王表示自己与天沟通的方式。古代封禅泰山需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天下太平,国家兴盛。二是天降“祥瑞”。国家兴盛说明帝王功高德显,天降“祥瑞”说明上天对帝王的表彰,这时帝王要用一种方式回告上天,就是封禅大典。
老赵告诉我,相传史前有72位帝王来过泰山封禅;传说曾来过泰山封禅。司马迁的《史记•封禅书》保存了关于封禅起源的一段珍贵史料:齐桓公既霸,会诸侯于葵丘,而欲封禅。管仲说: “古者封泰山禅梁父者七十二家,而夷吾所记者十有二焉。”史上曾封泰山的有怀氏、虙羲、神农、炎帝、黄帝、尧、舜、禹,禅、汤、周成王曾封禅。”真正载入史册的有秦以后的12位皇帝。大多数新登基的国王、皇帝都要来泰山膜拜。泰山主峰玉皇顶气势雄伟磅礴,自秦始皇封禅泰山后,历朝历代帝王不断在泰山封禅和祭祀。他们在泰山上铭功颂德、扬名显号,也因此给泰山留下了许多惊心动魄而又耐人寻味的故事。其中秦、汉、唐、宋、清五个朝代的封禅故事记载最清楚。
一、秦始皇封禅。秦朝统一中国后,始皇帝于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巡行东方,来到泰山。始皇帝自定礼制,整修山道,自泰山之阳登山。在岱顶行登封礼,并立石颂德。二、汉武帝封禅。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四月,汉武帝率群臣东巡至泰山,自定封禅礼仪:至梁父山礼祠“地主”神;其后举行封祀礼,在山下东方建封坛,高九尺,其下埋藏玉牒书;行封祀礼之后,武帝泰山,行登封礼。封禅结束后,汉武帝在明堂接受群臣的朝贺,并改年号元鼎为元封,割泰山前嬴、博二县奉祀泰山,名为奉高县。此后,汉武帝又曾五次来泰山举行封禅仪式。三、汉光武帝封禅。建武三十二年(公元56年)二月十二日,光武帝率群臣至奉高,遣派役夫1500余人整修山道,二十二日在泰山下东南方燃柴祭天。礼毕登山至岱顶行封礼。二十五日禅梁父山,改年号为建武中元。四、唐高宗封禅。麟德二年(665年)十月,高宗率文武百官,武后率内外命妇,十二月云集泰山下;派人在山下南方四里处建圆丘祀坛,号“封祀坛”;在山顶筑坛,广五丈,高九尺,四面出陛,号“登封坛”;在社首山筑八角方坛,号“降禅坛”。次年二月高宗首先在山下“封祀坛”祀天;次日登岱顶,封玉策于“登封坛”;第三日到社首山“降禅坛”祭地神。封禅结束后在朝觐坛接受群臣朝贺,下诏立“登封”、“降禅”、“朝觐”三碑,称封祀坛为“舞鹤台”、登封坛为“万岁台”、降禅坛为“景云台”,改元乾封。五、唐玄宗封禅。唐玄宗于开元十二年(725年)十月率百官、贵戚及外邦客使,东至泰山封禅。封禅礼沿袭乾封旧制。封禅后,封泰山神为“天齐王”,礼秩加三公一等,玄宗亲自撰书《纪泰山铬》,并令文臣撰《封祀坛颂》、《社首坛颂》、《朝觐坛颂》,均勒石纪德。六、宋真宗封禅。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十月,宋真宗自汴京出发,东封泰山。改乾封县为奉符县,封泰山神为“天齐仁圣帝”;封泰山女神为“天仙玉女碧霞元君”;在泰山顶唐摩崖东侧刻《谢天书述二圣功德铭》,文臣撰《封祀坛颂》、《社首坛颂》、《朝觐坛颂》,各立碑山下。现《封祀坛颂》碑存于岱庙院内。
宋真宗是帝王中最后一位封禅的皇帝。宋真宗之后,帝王来泰山只举行祭祀仪式,不再进行封禅。
泰山封禅是泰山最重要的历史文化特色。可以这样说,正是由于历史上历朝皇帝对泰山的顶礼膜拜,才使得泰山在中国历史上起到了一种举足轻重的政治象征作用,泰山才逐渐演化成为中国的的“国山”,从而在名气上凌驾于其他名山之上。
我心想:古代中国的都城大多在中原地区,离泰山遥远;为什么选择在泰山封禅 ,而不是在其他高山呢?
又是老赵告诉我:首先泰山为黄河下游地区第一高山,传说泰山地区是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黄河流域经常发生大水,先民形成了依靠泰山的心理,泰山的保佑使古人产生敬畏,渐渐被神话。其次,古人由于对自然界的认识狭窄,认为一切都是天地日月所赐,从而产生神秘崇拜;在先人的活动区域中,泰山是最高的山。以后的封建统治者都认为泰山是能通天的神山,中国古代帝王为加强自己的统治,不约而同地宣传“神权天授”的理论,为了使这种理论得以证明,便要借泰山的名气了;久而久之使泰山祭天的作用地位进一步强化,随后成为每代帝王一生追求的大事之一。
我又问封禅的实际意义是什么?老赵说:《五经通义》中说“天命以为王,使理群生,告太平于天,报群神之功。”封禅纯粹出于政治目的,表示帝受王命于天,向天告太平天对的佑护之功表示答谢,当然更要报告帝王的政绩如何显赫。封禅的种种目的与象征,都包含着一层更为深潜的意识:沟通天人之际,协调天、地、神、人之间的关系,使之达到精神意志与外在行为的和谐统一。
我们边说边走,就到了中天门。中天门是泰山登山东、西两路的交汇点,以及上下山的必经之地。到这里已经登到泰山的一半。在这里通过望远镜可以看到南天门和玉皇顶峰。
登泰山的前一夜,我专程去观看当地创作演出的一场大型实景歌舞剧演出《中华泰山•封禅大典》。
实景演出,就是演出的剧场设在泰山东麓,实景是泰山的山脚和山腰。主演区的基本形态像是一个巨大的封禅台,在演出灯光的作用与周围山形林相背景的配合下,给观众呈现出典型的泰山自然环境与历史的意境。随着演出的进程,舞台和巨大的LED显示屏依次呈现远古的混沌洪荒、秦的金戈铁马、汉代的儒风雅乐、盛唐的万国朝冕、北宋的艺术情怀、大清的民族融合……现代的声光技术,给观众带来无限的想象空间。
演出总时长约80分钟,整个演出共分为七个篇章,包括序幕、金戈铁马——秦、儒风雅乐——汉、盛唐气象——唐、艺术王朝——宋、康乾盛世——清、尾声。演出穿越了中国5000年的历史时空,共有500名演员、5000套霓裳华服,演绎了中华民族的历史故事,真实再现了古代五朝的市井文化和帝王封禅场景。演出规模宏大,气势磅礴,音画一体,封禅演绎与泰山春夏秋冬的景观变化,合成了泰山辉煌的交响,表现了华夏民族敬畏天地的精神导向 ,弘扬和歌颂了中国历史文化上所呈现的“天人合一”精神。
大型实景演出《中华泰山•封禅大典》已成为山东省文化旅游重点项目,由泰山封禅大典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投资建设,一期投资达到2.1亿元。
从中天门往上,经过了云步桥、五大夫松、望人松,到了登山陆上重要的花?点——十八盘。据说,十八盘之于泰山,正如八达岭之于长城,是泰山登山盘路中最险要的一段,也是泰山的主要标志之一,更是泰山最值的一走的景点。从对松山谷底至南天门的山路统称为“十八盘”,共有1600多级台阶。前393级称慢十八盘,中767级为不紧不慢十八盘,后473级为紧十八盘。当地有“紧十八,慢十八,不紧不慢又十八”的顺口溜。三个十八盘,不足一公里,垂直高度却有400余米,坡度约70至80度,需爬约2个多小时,它的陡峭可想而知。
我在十八盘全景的石标前照了个相,稍作休息,接着继续往上攀登。
在十八盘的山路两边设有攀援铁索,方便于游客攀爬,泰山上只有这段设置了扶栏。远一点,可见到青山迭翠,山石在云中嵯峨。石壁谷两侧还有“天门长啸”、“层崖空谷”、“天门云梯”、“如登天际”等石刻。攀爬十八盘需全神贯注,整个过程犹如“前人踩着后人的脑袋,后人顶着前人的脚板。”实在走不动时,我就扶着栏杆慢慢走,四肢同行。
继续艰难往上走,到了“升仙坊”。 “升仙坊”为两柱单门式石坊,此处山势陡峻,悬崖峭壁,上临岱顶天庭,咫尺仙境,似有飘然升仙的意境,故名“升仙坊”。我回视山下,似有腾身云霄之感。举首仰望,南天门近在眼前,奋力攀登,岱顶在望。历来人们也确实把爬泰山看做登天。回头看看来路,一天门、中天门,都是上天的门。
终于登上了南天门。从南天门经过一条著名的天街,总长有约600米,是供古代帝王封禅时住行所用,现在都是小商铺。往前就到了碧霞祠,里面供奉着碧霞元君,人称“泰山老奶奶”,正对面有四个大字“万代瞻仰”。
从碧霞祠左转而上到达唐摩崖石刻,整个唐摩崖遍布题字石刻。崖上那篇《纪泰山铭》是唐玄宗封禅所制,用金泥所填,在日照下熠熠生辉;“云峰”二字为康熙登泰山时所题。泰山是历代帝王、文人墨客的往来胜地,留下了众多文物古迹。除了庙宇、塑像之外,山上共有2000多处摩崖石刻,其中“五岳独尊”就是众多古迹石刻中最具代表性的杰作,在泰山极顶(玉皇庙东南)去往玉皇顶的必经之路上,现已成为泰山的标志,并被设计进人民币5元纸币的背景图案。“五岳独尊”四个字是正楷书体,系清光绪丁未年间(公元1907年)由泰安府宗室玉构题书。“五岳独尊”景观石群位于海拔1545米。在其右侧有楷书“昂头天外”题刻。
终于到了玉皇顶!玉皇顶是泰山主峰之巅,因峰顶有玉皇庙而得名;为泰山绝顶,海拔1545米,气势雄伟,有“天下第一山”之美誉。玉皇庙殿内祀玉皇大帝铜像,殿前有“极顶石”,标志此地是泰山的最高点。极顶石西北有“古登封台”碑刻,证明这里是历代帝王登封泰山时的设坛祭天之处。现在,玉皇顶已成为登泰山观看日出的绝佳地,是人们登高望远、凭眺祖国大好河山的地方。
泰山上古树名木众多,其中有汉朝皇帝种植的汉柏6株,树龄已达2100多年;还有1300年前种植的槐树、500年前种植的松树,等等。
历代文化名人纷至泰山进行诗文著述,留下了数以千计的诗文刻石。如孔子的《邱陵歌》、司马迁的《史记•封禅书》、曹植的《飞龙篇》、李白的《泰山吟》、杜甫的《望岳》等诗文,成为中国的传世名篇。
泰山文化遗产极为丰富,现存古遗址97处,古建筑群22处,对研究中国古代建筑史提供了实物资料。1987年,泰山被联合国评为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重遗产。
2019年11月16日
曲阜孔府—— “东方圣城”
2016年6月初,我来到有“东方圣城”美誉的山东曲阜。
曲阜位于山东省西南部,有着5000多年悠久历史,是一个孔姓人口占五分之一的县级市。曲阜之所以享誉全球,是与孔子的名字紧密相连的。曲阜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的故乡。
到了曲阜,进入城市核心区的旧城区,我就注意到,周围的建筑物都不高,而且大多是古色古香的旧建筑物。经了解才知道,曲阜是中国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孔子故里又是世界文化遗产地,所以原有的建筑物不能拆除,一般也不新建。曲阜是一座因孔子而扬名海内外的东方圣城,一座因儒家思想而泽被后世的历史文化名城。它曾是神农故都、 黄帝生地、 少昊之墟、商殷故国、周汉鲁都、孔子故里、孟子诞生地,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全国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是东方文化的重要发祥地和世界历史上最古老、最伟大的文化胜地之一。曲阜是古代鲁国的国都,现是山东省的一个县级市,北距省会济南市135公里,总人口约65万人。
1982年,曲阜被评为中国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1991年,被国家旅游局评为中国旅游胜地之一;1994年,孔庙、孔府、孔林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1998年12月,曲阜被命名为第一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2004年,被评为中国文物工作先进市;2007年,孔庙、孔府、孔林被评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
一、孔子。
孔子又名孔丘,字仲尼,生于公元前551年,卒于公元前479年,享年72岁。孔子是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曲阜)人,是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50岁后才开始走上仕途,由鲁国中都宰升任司寇。55岁离鲁国周游列国,返鲁国后继续致力教育。晚年,删改《诗》、《书》,修订《春秋》,订礼乐,在整理古代文化典籍和兴办私学方面有重大贡献。他在政治思想上大力宣扬“仁”的学说,提出“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以实现“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为最高境界。他的政治思想与教育思想对后世产生很大影响,成为中国两千余年封建文化的正统,被历代封建统治者推祟为“圣人”。孔子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中国儒家的创始人。在两千多年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儒家文化逐渐成为中国的正统文化,并影响到东亚和东南亚各国,成为整个东方文化的基石。
孔子对后世影响深远,虽说他“述而不作”,但他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千古圣人”,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后世并尊称他为“至圣”(圣人之中的圣人)、“万世师表”,认为他曾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论语》的语言简洁精炼,含义深刻,其中有许多言论至今仍被世人视为至理《论语》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
中国历史上被皇帝正式追封为“圣人”的有6人,孔子是其中之一。1988年,75位诺贝尔奖的获得者在巴黎发表联合宣言,呼吁全世界“21世纪人类要生存,就必须回到2500年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2005年美国出版的《人民年鉴手册》,列出世界10大思想家,第一名就是孔子。美国诗人、哲学家爱默生认为“孔子是全世界各民族的光荣”。
在曲阜,有著名的“三孔”,那就是孔府、孔庙、孔林。曲阜“三孔”因其在中国历史和世界东方文化中的显著地位,于1994年12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曲阜“三孔”也被世人尊崇为世界“三大圣城”之一。
二、孔庙。
孔子死后的第二年,鲁哀公将孔子在曲阜住的房子改建为庙,每年在此举行纪念活动。西汉以后,历代帝王不断对孔庙进行扩建,使其成为一处伟大的建筑群,也是我国最古老的一座庙宇。孔庙的主体建筑大成殿,是历代祭孔的场所。孔庙殿阁峙空、浮光耀金、桧柏苍郁、规模宏大、气势雄伟,它与北京故宫、承德避暑山庄并称为中国三大古建筑群。曲阜孔庙集历史、建筑、文化、艺术、书法、石刻、古木等文物遗迹于一体,是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汉高祖刘邦过曲阜,以三牲“太牢”祭祀孔子,开历代帝王祭孔先河。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各地纷纷建孔庙,至直县县有孔庙的盛况,孔庙逐渐演变成封建朝廷祭祀孔子的礼制庙宇。公元17世纪以来,中国周边国家越南、朝鲜、日本等国家和地区也兴建了许多礼制孔庙。18世纪以来,随着孔子思想的对外传播和华人的外移,在欧洲、美洲和亚洲的其他国家也出现了许多孔庙。全盛时期,世界上共有孔庙3000多座,其中礼制孔庙2000余座,是世界上最多的礼制庙宇。有专家认为:文庙有重要的三重社会作用:崇德、报本、教化。通过孔庙教育人们学习儒家思想,推崇德义,砥砺伦常,加强道德修养。这类文化设施作为一种文化精神的传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今天的社会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和保护。
我来到曲阜孔庙时,恰巧碰上孔庙前广场举行祭孔大典表演。
祭孔活动可追溯到公元前478年,孔子卒后第二年,鲁国国王鲁哀公将孔子故宅辟为寿堂祭祀孔子。祭孔大典是山东省曲阜专门祭祀孔子的大型庙堂乐舞活动,亦称“丁祭乐舞”或“大成乐舞”,是集乐、歌、舞、礼为一体的综合性艺术表演形式。祭孔大典一般于每年阴历八月二十七日孔子诞辰时举行(2004年起祭孔大典由家祭改为政府公祭)。现在因为孔庙已成为重要的旅游景点,所以每天上午都模仿祭孔大典进行一场祭孔典礼表演。
祭孔大典是专门用以祭祀孔子的大型庙堂祭祀乐舞。在开城、开庙、启户、敬献花篮、恭读祭文、行鞠躬礼等仪式后,开始了表演祭孔舞蹈《八佾舞》。八佾舞的舞者身着古代制式礼服(红衣黑官帽),男女各一组,每组32人;使用8种古典乐器,如编磬、编钟、胡琴、笛子等。八佾舞动作庄严齐一,节奏平稳,无快慢之分,是纯礼仪的祭祀舞蹈。祭祀乐舞的乐、歌、舞都是紧紧围绕礼仪而进行,有“闻乐知德,观舞澄心,识礼明仁,礼正乐垂,中和位育”之谓,自古以来具有巨大的文化和艺术价值。
从西汉至清朝,先后有12个皇帝19次来曲阜祭祀孔子。自唐玄宗于公元739年封孔子为“文宣王”后,祭祀孔子的活动开始升格。宋代后祭祀制度扶摇直上,明代已达到帝王规格,至清代,祭祀孔子更是隆重盛大,达到了顶峰。清朝仅乾隆皇帝一人就先后8次亲临曲阜拜谒孔子。乾隆皇帝特别尊孔,一生又喜欢游山玩水,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他特别钟爱的女儿嫁给了72代衍圣公孔宪培。这样,祭孔加看闺女,可以公私兼顾。因此,乾隆皇帝凡南巡或东巡,都必定到曲阜来。衍圣公孔昭焕为此专门在古泮池旁建了豪华的行宫,对乾隆皇帝招待极为周到。乾隆皇帝每次来曲阜也都特别恩赐。因此,可以说乾隆年间是孔府的黄金时期。
祭孔大典是世界祭祀史、人类文化节史上的一个奇迹。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三、孔府。
出了孔庙,我来到了孔府。孔府本名“衍圣公府”,位于孔庙东侧。孔府历代长子世袭衍圣公,官居一品,是文官之首。孔府是北宋政府为孔子后代建立的,是孔子嫡裔长孙居住的地方,也是官署和私邸,世称“天下第一家”。现存孔府院落创建于1377年,经明清数次扩建。占地200余亩,有楼轩厅堂463间。过了重光门及两侧的东西六厅,其后就是宽敞的正厅,即孔府大堂。孔府大堂是当年衍圣公宣读圣旨、接见官员、申饬家法族规、审理重大案件,以及节日、寿辰举行仪式的地方。大堂为五间,堂内梁柱彩绘,布置威严煊赫,气势森然。大堂正中上方,悬挂着一块“统摄宗姓”的横匾。此为清朝顺治皇帝于1649年给孔子66代孙孔兴燮下的圣旨。厅内摆放着一套木质座椅,材质高档,据说是古时一位皇后所赐赠。
我在孔府的厅、房中浏览。我对那些珍贵的家具珠宝饰品无鉴赏能力也无多大兴趣;我尤其对孔府中众多的楹联感兴趣,我对许多楹联细细品味然后抄录下来。
孔府正门的楹联是:“与国咸休,安富尊荣公府第;同天并老,文章道德圣人家。”这一联相传为明朝宰相李东阳所撰,清代学士纪晓岚所书,书法遒劲端庄。重光门对联:“爵列三公荣衮黻;身通六艺绍箕裘。”这是对孔府至高无上的官职爵位的炫耀。此联意在颂扬孔府高官厚禄,代代传承,绵延无边。看起来儒家上下尊卑的名位意识极强,整个孔府都弥漫着精神和身份上的巨大优越感。孔府前上房有清代大学士翁方纲撰写的对联:“彝鼎宝书罗几席;珊瑚碧树交枝柯。”这是对奇珍异宝的展示,极言孔府陈设之雍容华贵。末代衍圣公孔德成题写东偏房楹联:“宝剑古书,商彝禹鼎;玉楼金屋,美女名花。”除渲染陈设奢华之外,还带有一股名士风流,如花美女自能红袖添香,这种趣味的楹联在此前的孔府中极为少见。据称,新中国成立后,孔府中被国家列为一级文物的就多达三百余种,当年自然堪称金玉满堂了。
孔府里更多的楹联承载的是正统的儒家精神,颂扬的是所谓“道统”。若干对联表达了对孔子的极度尊崇之意。“万化所基,人伦冠冕;二南之业,家学渊源”,“东溟量深西华测峻,秋月俪洁春风酿和”,等等,褒扬其名位的尊贵,赞美其人格的伟大,崇拜其知识的渊博,褒奖其思想的高深,颂扬其影响的深远。前上房东里间西墙壁有这样一副对联:“承道统于两千载;祝冈陵者亿万人。”如冈如陵,本义是高冈和峻岭,寓意事业宏伟,根基坚固。此联盛赞了孔子思想在化育人心、凝聚精神方面的功绩。西偏堂有对联:“蔼若春山,澄如秋水;仁为人德,吉是鸿义。”另一副于孔府前上房的对联:“道德为师,仁义为友;礼乐是悦,读书是敦。”此二联虽写了“仁义道德”,特别强调后天的教化作用,既有“礼乐”规训,又有“诗书”敦促。在儒家看来,此类楹联也强调社会环境、人际关系的重要影响,特别是朋友之间的相互浸染。通过这些方式的教化,最终是为了塑造一种“温良恭俭让”的理想人格,从而真正获得“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能力。前上房孔庆熔所撰写的长联几乎涵盖了这些内容:“居家当思清内外、别尊卑、重勤俭、择朋友,有益于己;处世尤宜慎言语、守礼法、远小人、亲君子,无愧于心。”从这些楹联中可以看出,在所有的教化方式中,撰联者们最为倚重的是“礼教”。重光门有一联:“交友择人,处世循礼;居家思俭,守取宜勤。”该联中的“礼”大概同时包含着这三重内涵。前上房那联“道德为师,仁义为友;礼乐是悦,诗书是敦”中的“礼乐”就是指《礼记》《乐经》,“诗书”则指《诗经》《尚书》,泛指通过学习儒家经典提升精神人格。后堂楼正堂有一联:“彝训承先,闻诗闻礼;名宗衍庆,宜室宜家。”是教导孔氏子孙继承孔子的精神内核,弘扬以“诗”“礼”为核心的教育传统,以“齐家”为目的,延续宗族的名望和荣耀。孔府中的对联多充满儒家文化精神,有时不免带有浓重的说教味道。也有部分对联摆脱了训教的口吻,流露出撰写者的个人性情。后堂楼西二间西墙壁有联:“镂玉裁冰著句;高山流水知音。”这一联表达了对友谊的重视,认为人若能在高品位的艺术表达中和友人形成心灵契合,实乃人生幸事。“十月偏如春气暖,三秋雅爱月光寒”一联,借对大自然的体悟和热爱,表达生命的活力,颇有“万物静观皆自得”的韵致。孔府后堂楼有两副对联都别具洞天,其一是“红叶诗成,催汝染翰;黄花酒熟,合成传杌。”“红叶”之诗,传达的是青年男女间的浪漫情怀;对“黄花”而把盏,透着的是隐逸心理。其二是“歌咏于是,风雨不出;主翁常定,客感自清。”任性而为,恬静散淡,身心自在,分明是作联者在独抒性灵。这些楹联更接近孔子“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的境界,代表着儒家生活艺术化的追求。
四、孔林。
孔子死后,葬在曲阜城北,经历代帝王不断赐田,成为占地3千亩、有古木2万余棵的孔氏家族墓地,世称“孔林”,又叫“至圣林”。
在孔林大门口有一个很大很气派的门楼,上镶“至圣林”金色大字。我在门楼前有个留影。门楼右边竖立着一块花岗岩石碑,碑上刻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孔林”落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一九六一年三月四日公布”。
孔林是孔子及其家族的墓地,孔林内墓冢累累、碑碣点点、古木参天。孔林是世界上延时最久、面积最大、迄今仍在使用的一处家族墓葬区。孔子死后即葬于此。后来随着孔子地位的日益提高,孔林的规模越来越大。东汉时桓帝勅修孔墓,在墓前造神门一间,在东南又造斋宿一间。当时的孔林“地不过一顷”。明洪武十年(公元1684年)将孔林扩为3000亩的规模。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大修孔林,耗国库帑银25300两重修孔墓,并派专官守卫。据统计,自汉以来,历代对孔林重修、增修过13次,增植树株5次,扩充林地3次。整个孔林总面积为2平方公里,比曲阜城要大得多。
我庄重地来到孔子墓前拜谒。孔墓是一个大圆土堆,周围是苍壮的古树。墓前是高大的墓碑。
历朝历代,对孔子都有所加封。东汉汉和帝封孔子为褒尊侯,北魏静帝封孔子为邹国公,唐朝武则天封孔子为文宣王,宋朝加谥至圣文宣王,元朝加号大成至圣文宣王,明朝改称至圣先师,清朝谥号为大成至圣文宣先师孔子,后改为至圣先师孔子。据介绍,这个墓碑是明正统八年(1443年)所立,墓碑上刻的“大成至圣文宣王之墓”,正是元朝朝廷所授的谥号。
明朝后,凡是来祭拜孔墓的皇帝,都会来到孔墓祭拜。现在当地还流传着康熙皇帝祭拜孔墓时的一段轶事。
那天,在一群士大夫的簇拥下,康熙来到孔墓前。康熙刚刚在孔庙行了三跪九叩的大礼,不出意外,在孔子的墓前应该也是行此大礼。站在孔子墓前,康熙盯着墓碑久久不愿下跪,场面尴尬无比。孔子六十四世孙孔尚明立刻明白事情原委。原来康熙祭拜孔子时,墓碑上刻的是“大成至圣文宣王之墓”几个大字。康熙万人之上的帝王,来孔庙祭拜的是“老师”孔子,一个文宣王哪有什么资格让康熙下跪?孔尚明马上孔子墓碑上“文宣王”的“王”字遮住,康熙立马眉开眼笑,乖乖给孔子下跪!此事过后,孔子后人在孔子墓碑前砌了一座矮墙,将“王”字遮住,再也没出现过这种尴尬情况。
2019年11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