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谈随感]从书法说起 浅议王力宏周杰伦谁高谁低(转载)
兼回珐琅与雕玉的文章“书法近于乐”
作者:am13hq
前言:有点长,请你耐心看,虽然不娱乐,但是很营养。你能耐心看完就是好样的,你能给予真诚的回复就更是好样的,我在此谢你了!
好文章!本人也是酷爱书法和音乐之人,有很多同感,只是没有这么用心研究过。
补一点个人的感想:总认为多数人,特别是国人,又特别是国人中的女人,绝对多数都是喜欢阴柔的、秀气的、相对静态的、小情调的。。。。。。总之,是在第一时间就能触动其情感神经,从而迅速获得审美愉悦的艺术表现形式的。换言之,绝对多数人对于艺术的感知和认知皆囿于线性思维,止于线性的审美观或审美情趣。窃以为,书法和音乐等听觉视觉艺术,除了感性美还有理性美,除了形象美还有抽象美。阴柔的、秀气的相对静态的固然好,但不一定最好,更不是唯一的。这个观点是否不被大众认同?另外,就书法艺术而言,除了常态的平衡美对称美以外,还存在非常态的不平衡不对称的美,亦即变形的美、夸张的美。而后者是更高层次更耐人寻味的美。当然这种美不是胡乱变形或夸张而来的,一定是有很深的功力后的变形与夸张。这也正是书法艺术并非人人可以领悟的原因。我一直觉得这正是对于无论是视觉还是听觉艺术而言,那些真正的好作品不被大众认同的根源所在,也是我一直认为艺术并不属于大众的认识论依据。
以流行音乐为例。是否可以说,百分之九十九的人都钟情于抒情慢歌,因为旋律性强(旋律线性化或显性化),听觉的直接感受好,对情感的诉求亦最为直接,最能引起听众情感上的共鸣。也因此,情歌最容易流行,唱情歌者也最受欢迎。就连写乐评的也多爱拿它做文章。当然,这样说并不意味着用音乐抒发情感不好,亦非说情歌就都是肤浅的。爱永远是人类最美好的情感!其实本人也喜欢听旋律养耳的作品(但喜欢不等于一定欣赏或最欣赏)。但问题不在于此,问题在于是否养耳就是好音乐的唯一标准或最高的标准?换言之,应以怎样的审美视觉鉴赏作为艺术的音乐作品。是从小情怀出发以表浅的审美愉悦为目标,还是以更宽广的视野更深入的触觉更多棱面更深层地挖掘作品架构的博大和艺术的精深?当然,说到深层次审美,是需要天赋的艺术感悟力的。
亦以流行音乐为例,且以当今华语歌坛最为眩目的王力宏、陶吉吉、周杰伦三位音乐才子的音乐及其际遇为例。
首先说王力宏。由于体现在他身上的典型性与复杂性,所以以他为例,不得不概略地说一说他的经历(也因为有许许多多的人在完全不了解他的情况下胡乱发言),文字也会多一些。三人中,王力宏出道最早,1995年,年仅19岁,还在美国麻州Williams College大学主修古典音乐(兼习爵士钢琴)的他,就试验式的发了第一张专辑《情敌贝多花?》。之所以说是试验式,是因为他生长在美国,虽是龙的传人,却对华人的家园异常陌生,对于自已能否做一名华语歌手,心中没底,只是一次试探,并且是在别人确定的框架下的试探。他特别的出生和经历,特别是当时的音乐环境也预示了他要做一名华语歌手,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很成功,更不会一日暴红。后来的经历正说明了这一点。这是因为,那时的音乐背景决定了他不能自由地做自由的音乐,在唱片公司的硬性要求下,只能走模仿当时国语歌模式的路子。虽然唱片中也挤入了少许王力宏自已创作的作品,但改变不了整张唱片的基调。从1995年至1997年三年中,王力宏仅在1996年底发片的《如果你听见我的歌》专辑中比较多地取用了自已的作品。而从专辑总体上的音乐走向来说,依然受限于公司的安排。这使得他很难在别人的影子下突围出来(虽然第一张专辑就获得第八届金曲奖[海外最佳男演唱人]提名,但毕竟影响不大)。
与此同时,一开始公司就要求他模仿张学友,希望打造一个歌神似的唱将,他本有崇拜歌神之情并兼有歌神的歌风(虽然他无意做一个情歌歌手),加上他的外形和天生纯良的品性,公司将他定位为新好男孩(亦称优质偶像)。所以,从一开始,他就被人们视为偶像歌手(直至后来的实力偶像创作歌手)。然而,被视为偶像歌手的他,虽然唱起情歌来颇有歌神之风(其实那时的他真正的底蕴是在学校唱歌剧的歌风),但毕竟不是歌神第二,也没想做歌神第二,他最想作的还是自已最熟悉的欧美音乐。而他还在读书,公司也无意花大本钱为他作超常的包装和宣传,甚至连唱片都没到大陆发行。所以,前三年,他只是在1996年发行第二张专辑《如果你听见我的歌》后(在中国只有少量引进,没有正常发行),让人们开始对他刮目相看了(本人也是那时才知道他的),也因此在台湾开始红起来了。但因为前述原因,在中国知名度还不是很高。当然,如果那时他不读书,按唱片公司的定位继续走情歌路线,或许早就是第二个歌神或情歌王子或什么情歌诗人情歌教父了(事实上,前三年他也确实唱了许多很好的情歌,只是中国不知道)。但是,那不是他,他注定了要走自已的路。其实前三年,还是学生歌手的他,就已经在自已的作品中挤入了一些自我的东西,如他自已开始制作的《白纸》专辑中的《四月也会下雪》,就是一首比较诡异的作品。还有爵士风的舞曲《在每一秒里都想见到你》以及几首英文歌等等。
1998年,他转投新力后,公司给了他相对大的音乐自主权,首次担任了专辑大半的制作人,他终于可以主要以自已的音乐理念创作音乐了。憋了三年的他,在1998年的《公转自转》中,比较痛快地玩了一把他最熟悉和擅长且开始铬下个人印记的西式音乐,顺带将14岁时的创作变成了唱片,并因此一举拿下了华语歌坛最具标志性的金曲奖上最重要的《最佳制作人》和《最佳男演唱人》两项大奖,22岁的音乐硕士生就那样创造了金曲奖最年轻的双料王的历史。一只脚还在学校一只脚已踏上音乐征程的王力宏一得势(相对的自由)就势不可当。这张专辑中最让人吃惊的是他14岁时创作的R&b结合Rock的《我的情歌》,好有味道的抒情摇滚,竟然出自于14岁时的创作!最带劲又有味道却一下子不容易接受的就是那首华丽奇幻舞曲的《2000年》,好品的还有融合爵士摇滚意味的另类的《梦想被冷冻》以及其它几首英文名的歌。
1999年,王力宏在(硕士生)休学状态下继续掀动西化音乐的风潮,第一次将王力宏式俏皮的美语rap引入华语音乐,除了延续上一张唱片中爵士摇滚节奏布鲁斯以及杂糅另类的乐风外,唱片中加入了HIP HOP的元素,整张唱片更显动感多元,并开始关注和思考东西方音乐的相融性。这张唱片中最炫的作品要数《Julia》,融合重力摇滚节奏的爵士舞曲,古典的旋乐炫出现代摇滚的重力节奏,小提琴拉出的华彩,极富创意的响指,漂亮至极。(只是,从1995年就开始的硬朗风格的r&b,使他的音乐与晚两年出道的陶吉吉和后来的周既有联系更有区别,也使他的作品更难被更多人所认同)。这张专辑使他再次入围金曲奖[最佳男演唱人]。那一年的年底,在与日本天王制作人小室哲哉的合作中,王力宏得到了小室哲哉不同寻常的赏识(对音乐的一些见解自叹不如),并在由小室哲哉制作的一张欧亚美三大洲同步推出的公益单曲「 Happiness*3 Loneliness*3 」中担任中文版的编曲及主唱。
出众的音乐才华和优质偶像的定位(这个定位对他而言却是好坏参半,甚至成为了人们对他音乐的认知障碍),令那时的王力宏,与当时红极华人世界的新生代偶像谢霆锋、陈逸迅、陈晓东等人并称亚洲四小龙,在亚洲地区广受业内人士赞赏,并拥有了大批铁杆歌迷。那时的王力宏,红得令人艳羡,就连同样优秀的陶吉吉也少闻其名(我正是那时通过了解力宏才知道他的)。其时,华语歌坛虽然仍然存在着强大的抵制王式西化音乐的习惯势力,但是,在他的音乐无形魅力的潜移默化影响下,华语歌坛接受另类西化音乐的氛围到底有了很大的松动。
是否可以这样说,1998年--1999年这两年的唱片,是王力宏前五年中相对自我的唱片(虽然从第一张唱片开始就初显个人的创作灵气)。音乐的自由开放性和自然真实性更符合他的个人特质。他不管不顾商业需要,无意经营旋律讨好大众听觉神经,忠诚于音乐的自主精神,那种坚持那份潇洒那种特男人的气质,都在他跳动的音乐中任性地张扬着。即使是经历感情创伤后的“失去了你”,也是那样洒脱地在痛苦中勃发着撼动人心的力量。
但是,不同凡响的王力宏,虽然取得了非凡的成功,却不愿躺在成功的模式上吃老本,那不是他。况且,已经成功的模式,依然有公司的经营理念相左,《公转自转》特别是《爱你等于爱自已》比较亲近大众的r&b不是他自已的。玩旋律取悦大众,那不是他的追求,他要完全地做自已音乐的主人,虽然在商业化的音乐环境下永远不可能。一个音乐硕士生,难得一种少有的对于商业的反叛精神和对于音乐的忠诚。是的,王力宏是不同凡响的,他不会在取得一定成功之后轻松地复制自已,从而轻松地在人们的记忆里刻下一个固定的符号。他要继续突破前行,哪怕前路布满荆棘(这正是他有别于其它成功者最本质的地方)。
2000年,标志王力宏个性化音乐的《永远的第一天》,没有继续成功的模式,呈现出更加王力宏式的动态的音乐个性。一曲创意改编的豪迈之作《龙的传人》,一露中西音乐交融回归华人精神家园的锋芒;《狂想世界》里他自由狂野地地摇滚着爵士风;五音阶作曲的俏皮中国味的《欢喜城》前所未有的新奇曲式,功夫游戏的配乐和着电声模拟的打斗声,首创乒乓球声编曲元素,中国民乐(二胡与古筝)与黑人节奏(HIP HOP的)完美结合的崭新创意(堪称绝妙的中国嘻哈,可惜中国版未予收录);《感情是舞台》里来自马勒(Gustav Mahler)第4交响曲的乐章,使用模拟合成(analog synthesizer)表现的部分,倾泻心灵的声音,使这首极端魔幻摇滚的歌,具有一种与众不同的超越听觉享受的心灵震撼。这张唱片的奇思妙想令更多业内人士对他刮目相看(后来者从中学到了多少?)
《永远的第一天》是王力宏继1998年《公转自转》和1999年《不可能错过你》大获成功后,第一张真正意义上的个人全创作及制作的唱片。这张唱片也是王力宏做得最辛苦耗费了大量心血和体力的一张唱片。这张唱片,王力宏更多地展示了他的音乐想法,特别是ABC的中国心。一条音乐的龙真正要腾飞了!带着振兴华语音乐的理想。非常棒的一张唱片,人们开始记住了这个不同凡响的龙的传人。这张专辑也让他入围了第12届金曲奖[最佳男演唱人奖]。同时,因《欢喜城》获得马来西亚第一届亚洲金曲奖[最佳作曲人]奖。(关于这张唱片的音乐创作,详见附后的王力宏的亲笔信)这一年,他还抱着玩的心态,与郭富城、藤原纪香共同演出了唐季礼执导制作的国际大片[雷霆战警],并为电影创作演唱英文主题曲《China White》。
然而,不愿走老路的王力宏,不断地在商业锁链中挣扎不断地自我突破,终究抵不过习惯势力,人们的记忆顽固地停留在昨天。大众需要的并不是他那不断变化的开放性动态化的音乐,大众需要的是相对静止的亲吻耳朵的声音,纵然年年月月不改变。即使说人们也需要换口味,但只是甜水换甜汤罢了。那一年的一场雨淋湿了龙的传人的翅膀。
不同凡响的王力宏,音乐一直比较西化又富于个人创意,多元杂糅另类的曲风,铬下深深的个人印记,呈现出极具个人特质的超前的开放性跳跃性多重性自我性包容性和延伸性,特别是不确定性,而最显著的特征是无视大众最喜闻乐见的旋律性(后来的周杰伦就以本土化的蓝调突出的旋律性很快地取得了更多的认同),他的作品除少量情歌外,大多呈现出朦胧意味甚至抽象的意象,使得王式个性化的音乐辩识度较低,也因此使他的音乐呈现出与国语歌坛长期以来形成的约定俗成的模式及欣赏氛围不相融的尴尬,一直进入不了大众的视野(这也正是他一开始就被大众排斥在外的直接原因)。这种情况到2003年最具标志性的《不可思议》时,达到了极致,直到2004年《心中的日月》发行后才稍有改观。
王力宏耗尽了五年的努力,虽然令曾经极度排斥他音乐的一部分业内外受众认同了他的音乐,但是,终究由于前述原因,依然被大众排斥于视野之外,这种境遇并没有因为他不断丰足的音乐容量而得到根本的改观。这也是他尽管最优秀,却不能如后来的周杰伦那样迅速暴红并被大众奉上神坛的根源。一切皆源于他的音乐的辩识度较低(作品旋律的非线性化疏离了大众,歌唱的硬朗性亦是疏离小女人情怀的重要因素),尤其他不走快捷方式,不断寻求音乐上的自我突破,其音乐处于不断流变状态令人不可捉摸,那种执着追求音乐理想的信念和精神,与流行音乐的娱乐精神和氛围格格不入。
[乐评] 从书法说起 浅议王力宏音乐—2
作者:am13hq
唱片公司是要赚钱的,尽管王力宏已经够红了,但是相对他的才华及音乐的品质,他所受到的际遇依然是不相称的(应该说前几年一些包装偶像的大肆炒作也在很大程度上淹没了他)。受制于公司更是受制于商业化的大环境,2001年,王力宏在无奈的情形下进一步尝试大众化的曲风。一曲《唯一》,虽亦未改一贯硬朗激情稍带摇滚意味的呐喊之风,但到底有别于过去的抒情摇滚之风,偏于抒情,特别是一首多少有些小调抒情的《爱的就是你》,竟然成了中年妇女也会哼唱的流行歌。说实话,这样的作品我是不欣赏的,但是,它比较合大众口味,就连一部分宏迷也偏爱这样的歌。这张专辑让王力宏连续入围第十三届金曲奖[最佳男演唱人]。《唯一》让他再一次尝到了成功的滋味。可是,尝试大众化的《唯一》毕竟不是完全意义上的大众化,王力宏的音乐永远有更多小众的东西,《唯一》中融合了爵士摇滚节奏蓝调和嘻哈元素充斥着诡异奇幻色彩的《戒不了你》《"If you Knew》《不必问别人》都被人们所抛弃,至于变异的朋克摇滚的《谢绝推销你的爱》及《变坏》就更不用说了。其实,单就偏大众的情歌而言,虽然说《唯一》称得上唯一特别动人的激情男声,但赛马般的《安全感》及福音式的《我要》亦很棒,且别有一番味道(王力宏自已写的词也体现了不俗的胸怀)。可是,整张唱片似乎就前面那两首歌流行开了,其余的全都没影了。这且只是王力宏进一步尝试大众化曲风的唱片,之前之后的专辑淹没了多少好作品就可想而知了。
大众只能听浅显化的旋律。你的旋律不是符合既有听觉习惯的却是变异的,或者不是连绵的流畅的却是断裂的、跳动的、生涩的,你的唱腔不是温柔的轻巧的明亮的养耳的,却是硬朗的激情的低沉或沉重的甚至是嘶吼的吵闹的,她(他)就不能接受。你在编曲上搞那么多层次那么多花样,有的甚至与主旋律似乎不搭或不协调,就不仅仅是大众了,连一些专门家们也不能接受。王力宏的音乐不被大众认同,不是他的音乐不好,恰恰是太好,好得不对大众的路子。
忠诚于音乐的王力宏,受制于公司及商业化大环境,亦受制于他西化的人生理念和过于单纯的秉性,出道多年在音乐上不免左冲右突,完全不明了国人的园滑世故顺势而为,除了音乐、善良和爱,他有太多的不明白,他的精神世界是与我们的现实脱离的。他太忠诚于音乐艺术,无视市场需求,他的努力和成就总是进入不了大众的视野,就连那些与他打了许多年交道的媒体对他也是陌生的(那些娱记几乎没有一个是真懂他的音乐的,所以他“她”们几乎把所有赞美的语言全都送给了别人,而不是他,浑然不知别人的成功里都有他走在前面的影子,只是做得更讨巧一些)。尝试大众化,不是他所要的,这只是一个无奈的插曲。他需要放开手脚做自已的音乐,推进《永远的第一天》至更新的层面,他也要思考多年的梦想如何化为现实。
他需要梳理静思,他需要时间。于是,2002年,他没有新的创作辑,公司适时推出 95-02 新歌+精选《王力宏的音乐进化论》95-02Evolution(新力), 此精选集中收录的新歌--《W-H-Y》《两个人不等于我们》,或顽皮嘲弄,或忧郁深情,都是少有的佳作。十足嘻哈的“W-H-Y”里,力宏自我的顽童本性显露无遗,貌似不经意的哼哼哈哈,很吊的饶舌大曝演艺圈和唱片界的黑暗内幕。。。歌词尖锐大胆,可惜因此而被中国版禁录;《两个人不等于我们》是王力宏最内心的自我倾诉,令我这个大男人也为之动容;而他同年为电影[蜘蛛侠]创作并制作的亚洲主题曲《Like A Gunshot》(收录在蜘蛛侠影音辑)大有给人空前绝后的惊艳,曾经有摇滚发烧友说没有第二人会唱到他这样的。和法国天后劳拉菲比安合唱的英文歌曲“Light Of My Life”,则彰显了王力宏最具国际风范的不俗唱功,着实令人赞叹。
两年的时间说长也长说不长也不长,对于一个绝对忠诚于音乐的音乐仆人来说,时间不是唯一的,音乐才是唯一的。他要的是自我,是执着向前,是突破了再突破。于是,在沉静了两年后,他依然我行我素,不仅没有“改弦易辙”,而且“变本加厉”了。2003年,他以不可思议的音乐才情交出了一张令业内人士惊叹的杰作--《不可思议》,再次入围了最佳男演唱人,捧回了《最佳制作人》大奖。《不可思议》--华人世界操弄西乐的顶峰之作(即便是欧美乐人又有几人能做到这样?);《不可思议》--龙的传人大爱胸怀的真诚展示;《不可思议》--音乐的能量不是吹出来的!这是一张博爱的专辑,心灵的厅堂里一直驻守着灿烂的太阳的王力宏,在这张音乐性极强的专辑中,进一步彰显出他一以贯之的爱他人爱世界爱自然爱和平爱一切美好的事物包括爱自已的大爱胸怀。然而,正如前述,他的音乐太过另类超前,音乐多元变异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冷僻,他更加被大众离弃。令业内人士惊叹的激进改革版魔幻爵士嘻哈风的《LOV LOV LOV》,使一部份爱他的人胜过爱他的音乐的宏迷特别是女宏迷们也无法接受。还有富于奇幻色彩印度风情的嘻哈《女朋友》,也是相似的命运。一部份因《唯一》而爱上他的歌迷也似乎离他而去了。这就是一个只属于音乐的王力宏,不懂得妥协,入圈子多少年依然不解国情不服水土,他注定了只被少数人欣赏(更多的人恐怕只是爱他优质偶像的特质甚至只是爱他的外表)。若非长得太帅,或许再过十年都不会拥有那么多歌迷(虽然与别人相比,与他的才华相比,依然太少)。经典的《不可思议》就这样成为了少数知音的经典。
王力宏的经历让我想起了黄家驹(还有黄舒骏,黄大炜。但黄大炜更糟糕),起初的黄家驹也是自顾自地做自我的音乐,受到了市场的无情打击后,迫于公司的压力,不得不违心地做起商业化的流行歌来,但尽管如此,他的呐喊依然是那样的真诚。在香港那个金钱铺地的商业天堂,只有娱乐没有音乐。不过,繁华的香港还是孕育了一些不错的艺人的。其中有三个人最令人佩服,一是忠诚于音乐艺术的黄家驹,一是忠诚于表演艺术的张国荣,一是忠诚于歌唱艺术的张学友。
王力宏的音乐际遇也让我想到了窦唯,复出的窦唯依然故我,乐队的名字也从不一定到不一样,他要的是更多的可能,但是他又把大伙吓跑了。王力宏还没有走得那么远,公司不让他走那么远,他也不会走那么远,他一直在艺术和市场的两难中做着艰难的平衡。我们也不希望看到一个生存维艰的艺术家。
好,偏题了,说回来。
拥有高贵品质的王力宏身在俗界而不俗,他生就了是个艺术家!他做的音乐是流行音乐中的艺术音乐,他注定了只属于少数知音。
《不可思议》虽然只是成为了少数知音的经典,但毕竟充分显示了王力宏不同凡响的音乐才华,也因此受到了更多业内人士的肯定和赞赏,也因此聚集了更多真正懂音乐的人们(出去了该出去的进来了该进来的),如果依此模式继续狂轰乱炸地批量生产,形成一种品牌,那么,王力宏也就理所当然地成为这个品牌的领军人物或什么王中之王了(其实公转自转后就可以这样)?然而,王力宏终究是不同寻常的王力宏,他做音乐不是为了要做什么领军人物或王中之王,他要继续音乐的探索,他要继续前行!
音乐是艺术,不是换取荣耀的筹码。忠诚于音乐艺术的王力宏,不在乎别人怎么想怎么看怎么说,他需要的是不断的突破和进步,不!确切地说,他需要的是不断地推陈出新,创造出更多的可能。当创作《不可思议》的同时,他也强烈而清晰地感到园梦的时机到了!ABC的中国心比我们这些生于斯长于斯的人要强烈得多,《龙的传人》2000年畅游《欢喜城》的中国风已经在胸中有了更大的蓝图!他终于下定了决心,将西乐玩至颠峰时,回到民族风上来,要园那个多年的梦:让华人拥有自已的听觉身份,为世界音乐作出华人应有的贡献!
2004年,根植于1999年以来的思考,酝酿于2003年的高原采风,终于让他于2004年底交出了第一张以国际化为基础明确华人听觉身份的唱片--王力宏首创“chinked-out”中国式嘻哈音乐的代表作《心中的日月》。这张专辑里,除了主打歌浓烈的朝圣意味,《竹林深处》的心灵洗礼,《放开》的洒脱,《星座》的俏皮外,一个不被很多人认同的《在那遥远的地方》在我看来是其中最有创意的中国嘻哈(虽然是改编作品),限于篇幅不多说。一个ABC,一个靠背新华字典学习国语的人,做起民族化的国际大流行的音乐来,同样具有别人没有的大家之风,大视野的音乐理念给我们的启示是划时代的。2005年,当惯于内斗的同胞质疑他还能变出什么花样来的时候,他又出其不意地交出了令世人瞩目令华人骄傲的“chinked-out”中国式嘻哈第二章--群英会式的《盖世英雄》,国粹终于开始以国际大流行的方式走向世界,走向年轻一代,这样的创举委实了不起!令人钦佩!对于《盖世英雄》想说的话很多,不在此喧宾夺主了。
中国风,一个众多音乐人多年梦想并探索实践的华语音乐的崭新标识,于他,在《龙的传人》2000年畅游《欢喜城》时就初显端倪,至《心中的日月》特别是《盖世英雄》后终于真正成形。是的,只有他才能让中国风的音乐成为一种概念完整形式与内容高度统一的国际化大音乐,这不仅仅因为他的中国心之强烈,更在于他艺术家的胸怀和能量。不论无知而无耻的媒体怎样将中国风的开创之功硬拉到别人头上,历史都将铭记王力宏《心中的日月》及《盖世英雄》对创立真正意义的中国风的历史作用。
曾有人说王力宏的音乐太过匠气。虽然持此说者本意是否定他的,我倒认为这样的说法是有见地的。这也正是他与众不同之处,也是我最欣赏他的音乐他的人之所在。一个能把流行音乐做得既具匠气又具有流行品质的人本身就是了不起的,这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以为流行音乐只需要娱乐性或娱乐功能即可,显然是一种对音乐不敬的认识和态度。流行音乐不是必然的低级品,它也要有品质,也要有自已的大视野、高格调。
也有人说王力宏不善于做旋律。我认为这话对错参半。对在他确实不会经营旋律(注意是经营,不是作),错在他又是会写旋律的,除去他自已近几年那些比较大气比较学院气(这一点正是尽管他的情歌格调最高却不及那些情歌什么什么的臭大街的情歌吃香的原因)的情歌外,他早期如1996年的《如果你听见我的歌》《是你》《预约你的爱》等等,都是旋律性很强很动听的作品。还有他这几年为别人写的歌。比如他为阿妹写的《爱,永不消失》,为戴爱玲写的《为爱做的傻事》,为梁静茹写的《丝路》,为蔡依林写的《独占神话》,为萧亚轩写的《HONEY!HONEY!HONEY!》,为徐若暄写的《因为你》,为玺恩写的《I’ll Love You Forever》等等,都是旋律流畅富于抒情质感可听度很高的作品。特别是曲式意境富于创意的《丝路》,堪称抒情类作品中的奇葩。还有为莫文蔚写的《那可不一定》,funky的曲风格外俏皮可爱;至于为阿妹写的《火》,那就不仅仅是旋律好不好了,而是音乐的味道太好了。音乐也可以很性感,这是你没法理解的吧。但是,无知浅薄和嫉妒使这个上上佳的作品一出世就横遭想当然的抄袭指责,直至被窒息。我只能感叹人言可畏小人太多(关于这首歌,烦请有意者详见附后的王力宏的亲笔说明)。最可贵的是,王力宏为别人写歌,不从自已喜好出发将自已的风格强加于人,而是根据各人特点量身定作,对照他为不同歌手所写的作品不难看出。
[乐评] 从书法说起 浅议王力宏音乐—3
作者:am13hq
还有人说王力宏一直没有自已鲜明的风格。是的,除了最初的三年,他在音乐上一直比较自我,没有想过要集中能量用一种音乐去征服大众直至引领乐坛,他没有那样的意识,只是为了尽情做自已喜欢的音乐,虽然也有妥协于公司商业上的考量。他总在寻求突破自我,他的可贵之处就在于不断突破自我,创造出更多的可能。即使在首创了chinked-out中国式嘻哈音乐新风格之后,他也会继续前行(这也正是他不可能一下子跃居成功顶峰而只能是持续发展的根本原因)。但是,他又是有鲜明的个人风格的,一个无法复制的王力宏式的动态进化的音乐本身就是独特的,唯一的。
王力宏《心中的日月》《盖世英雄》出世后,关于中国风的概念风起云涌,别有用心的跟风说也接踵而至了(即中国风早有人作在前了)。是的,中国风早有人做过。尽管王力宏2000年发行的唱片中《龙的传人》特别是《欢喜城》就已经是中国风了,但此前确有许多人都做过,比如中国九十年代初的戏歌和西北风,比如崔健比如窦唯比如郑钧,比如张国荣,还有台湾和中国更早的校园民谣等等。可是,近年来(就从2000年龙的传人和欢喜城开始),将民族音乐做得这么精深这么富于国际性和时代气息,特别是理论明确体系完整形成一种华语音乐品牌的,当属王力宏(当然那些前辈们在前面的开路功不可没)。至于那种自已做不到,却以绝对排外的狭隘民族主义为荣的所谓儿化“中国风”,就只能是井蛙的狂妄自恋了,与放眼和牵手世界的大中国风毫无关系。
自1995年以来,王力宏的音乐作品一直涉猎很广,各种音乐元素几乎无所不包:学院的乡土的;典雅的搞怪的;百老汇的街头的;朋克摇滚的、爵士蓝调的、嘻哈饶舌的、自然的电子的、乡村或民谣、拉丁或中东之风、爱尔兰或印巴风情、或福音或灵魂或雷鬼或西班牙之风等等等等。显然,贯穿他音乐的一条主线就是不断地求变。仅就抒情慢歌而言,他就经历了最初的百老汇歌舞剧的歌风,到模仿歌神张学友且酷似歌神的歌风,再到比较自我的抒情摇滚的歌风,再到融合百老汇歌舞剧歌风及抒情摇滚歌风及爵士风于一体的宏式歌风,再到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融入美声气声(之前也有时隐时现的美声气声)的新型宏式歌风(一种独一无二无人可以模仿的歌风)这样的演变过程(不过,他的音乐作品和他的唱腔,自始至终一直伴随着最主要的元素--Jazz和Rock之风,近年则主要是嘻哈风,这也是他的音乐有别于陶和周的音乐的因素之一,虽然从1995年第一张专辑就已涉足R&B,但r&b多数时候不是他音乐的主线)。他总在变,而不变的是对音乐艺术执着追求不懈地探索拓新的精神和大爱的心灵。这或许正是大众无法适应和接受他的音乐的重要原因。另外,他虽然大量做西乐,却从不盲从照搬,常常不按牌理出牌,在他的作品里,常有搞怪式的元素交融和声音表情出现(蓝调唱腔也不是纯黑人的)。最早就独立编曲的他,多有不按常理的做法,令有的乐评家们也搞不懂。如前述,书法艺术,除了常态的平衡美对称美以外,还存在不平衡不对称的美,亦即变形的美、夸张的美(而后者是更高层次更耐人寻味的美)。另外,以形式美为表像的书法艺术除了形式美以外,还有抽象美。王力宏的许多非情歌作品就有这样的变形与夸张和抽象的意象。许多当时接受不了的作品,经过一段时间后或反复多次后,不仅接受了,且感觉越来越有味道,越来越喜爱了,就象上品的茶,苦涩在前,余香在后,一如醇厚的酒,愈陈愈香(现在听原来的作品真是越来越有味)。十年来,本人就有许多这样的体验。应该说,他的作品除去商业需要的部份情歌外(即使情歌也是有血有肉且特别富于典雅气质,绝非无病呻吟的附庸风雅或极端大众的甜歌小品),全是小众音乐,是大众无法理解和接受的。不过,音乐人中欣赏他的大有人在,其中就包括陶吉吉,也包括后来红极的周杰伦。对于他的音乐不被大众认同,他们最清楚其症结就在于他作品的音乐能量太过分散作品的变量太多让人捉摸不定,而最显著的症结就表现在旋律的非线性化,亦即音乐的辨识度低这一点上(情歌除外),这或许正是他们选择不同的音乐路线的重要原因吧。
十年来,他的音乐忽而如山呼海啸电闪雷鸣,忽而如温馨缠绵的微风涟漪;忽而是连天的大海忽而是山间的溪流;忽而是睛空万里的洒脱与快乐,忽而是自我疗伤的深情咏叹;忽而是优雅的绅士忽而是调皮的顽童;忽而是古典的大家忽而是流行的嘻皮士;忽而是狂野的愤青,忽而是悲悯的心灵。我时常百思不得其解,到底该怎样定义他的音乐呢?6岁学乐,11岁就作曲,算不算莫扎特似的神童呢?可是,他的音乐给我的感觉似乎更有贝多芬的英雄豪迈,马勒的细腻深刻,门德尔松的生动严谨和精巧,德彪西的意识流,李斯特诗化的浪漫,舒伯特的艺术精神。或者还有凡高超现实的纯粹心灵,毕加索伟大理想的抽象。或许还有王羲之的妙化,欧颜柳的方正厚实,章草的自由,苏东坡的恣肆豪放。然而,又似乎都是似乎都不是,他就是他,一个似乎捉摸不定的王力宏的似乎捉摸不定的音乐,真正的灵魂在于自由,在于世界的大同和人间的大爱,而简单随性直接真诚就是他最本质的特征。
丁文隽《书法精论•自序》曰:“......深于乐者,阳而不散,阴而不密,刚而不怒,柔而不懦,四畅交于中而行于外,言行动定而无不中节......”以此解构王力宏的音乐是否比较贴切?马勒之妻阿尔玛说:“马勒的音乐总是有幻火之感。”,我忽然有了顿悟的感觉。他的音乐并非仅止于听觉美,更具有无形的牵引力,延伸性;感性中蕴涵理性;青春热烈而厚实;自由中秉持着艺术主旨;亲近生活而不流俗;天真率性而不失优雅高贵......西洋风东洋风中国风汇成别具一格独一无二的“宏风”;油画泼墨画板画国画、篆书隶书行书草书楷书熔于一炉……然而所有的描述似乎都不重要,亦不尽然。就用一句话作结吧:激情、理性、自由和艺术性交织着博爱的理想与永恒的信仰,使他的音乐具有一种超越听觉享受的高贵魅力。
王力宏《心中的日月》及《盖世英雄》出世后,一部份偏执的杰伦迷(特别是一部份娱记)对于王的诋毁攻击愈是花样翻新甚嚣尘上,明白人都明白是咋回事。其实,王力宏与周杰伦两人在音乐上的分野,高度概括来就是:一个比较学院一个比较本土,一个比较大气一个比较小巧;一个比较激情阳刚一个比较纤秀阴柔;一个比较立体一个比较平面,一个比较流动一个比较静止,一个比较抽象一个比较具象,一个比较精神化一个比较听觉化......当然,说王力宏的音乐比较阳刚并非意味着没有温柔细腻的一面,他的音乐在宏观架构上是阳刚的豪放的,但阳刚中蕴含着更深层的温柔,豪放中有更深层的细腻,只是人们不易参透罢了。其实,这个音乐的仆人多数时候是寂寞的,而他寂寞的心声格外令人动容。总之,王和周的音乐在音乐表现上一个更自我丰厚一些一个更平面讨巧一些,换言之,一个的辨识度低一些一个的辨识度高一些。显然,本土的阴柔的平面的相对静止的小情调的东西更直接一些,在我们的国度里,也更受宠一些,这是我们传统的文化意识审美意识所决定了的。当然,这样说,决不意味着阴柔的小巧的纤秀的相对静止的小情调的就不好,我们面对的世界和人生应当是多姿多彩的。只是你不要动不动就是周杰伦顶了天,我就看不过眼!老实说,西乐做不出《不可思议》,中国风又做不出《心中的日月》及《盖世英雄》的周杰伦,在明白人心里本就不是神(只是被一部份混迹于媒体的枪手神吹上天的。当然,周的人气和唱片销量确实无人可及,但这不是最好的标志。关于他成功的原因,后面有详述)。这或许正是一部份人仿佛要了他(她)们命似的跳出来胡说八道的原因吧。不喜欢王力宏的人或心理有障碍的人,尽可以继续不喜欢,也尽可以把周杰伦吹上天(但不要扯上王力宏,拿他反衬周),但一个人不把良心放在该放的地方,为了畸形心理需要,就对一个对音乐那么忠诚的人鸡蛋里挑骨头,甚至恶意诋毁,就少了人味了。说实话,你要鸡蛋里挑骨头,这世界上没有一个事物是合格的。我这人虽不是什么行家,但就爱抱不平,看不过眼的,一定要出来说几句,没别的,就为了公平。当然,王力宏的音乐也不是好到完美无瑕了,当然需要正常的批评,但批评不是可以胡说一通。我年初所发的系列杂谈是用最通俗的语言写出来的(本篇也是),看来真是没有人看明白了,真是白费了我的灯油了,此文就算是再续篇吧,多少有些重复的意味,没办法,只能如此了。
结语:王力宏置身于娱乐界,却不属于娱乐界;他生长在这个时代,却不属于这个时代;他无意做乐界领袖,却最具领袖气质和风范;他不是音乐的指南针,他只是流行音乐迷雾中的一缕阳光,启发着我们的视线;他不会定义一个时代,因为没有人可以定义一个时代;他没有标榜自已是英雄,因为他知道英雄是群体,不是个体;他要作的不是一张张可以很卖钱的唱片(当然不排斥希望卖得好),他要做的是具有整体标志性意义且处于不断流变进化中的音乐;他需要的不是小聪明小火花,他需要的是大智慧大手笔;他需要的不是迎合市场的小心眼,他需要的是放眼世界的大胸怀。
好了,该罢了。关于王力宏的音乐及其际遇,只能写到这。对于他的作品,我这一辈子是不可能全面展开来赏析的。因为如果那样做,至少需要百万字。而我既没有那样的时间和精力,也无意尽那样的义务,更是能力所限。再说,写那么多,谁看呢?所以,对于他及其音乐,只能是根据心情及多方面情况如此蜻蜓点水般想到哪写到哪了。
附1、王力宏拥有的第一:第一个14岁就创作出R&b结合Rock的作品;第一个大学毕业就获得全校师生票选年度音乐家并独立创作出570多页曲谱的音乐剧(毕业论文并编导演出);第一个从事流行音乐创作的音乐硕士生;第一个优质偶像;第一个最年轻的金曲奖双料王(也是第一个学生歌王);第一个连续七次入围金曲奖并两次夺冠的歌王;第一个在华语音乐中引入王力宏式俏皮的美语rap;第一个将民谣摇滚爵士饶舌舞曲电声交融成豪迈的华语乐章;第一个在歌唱中采用舌打音;第一个创造一人单口七部和声的历史记录;第一个将乒乓球声功夫游戏和响指创意为编曲元素;第一个以贝多芬为“情敌”,挥洒最富于大音乐气质的豪迈的流行音乐;第一个以《不可思议》的才情将西化音乐(特别是爵士音乐)打造得令人叹为仰止(或许也是最后一个);第一个以音乐家的使命感,不计个人安危高原采风,将沉睡于深山高原的乐器乐音汇入流行音乐的洪流,最具深度地将京剧唱腔与蓝调唱腔有机融合浑然一体,绘制出中西一体灿烂的画卷,让人信服没有什么不可以;第一个将国粹与现代嘻哈音乐有机融合,以国粹为元素以中式嘻哈的形式呈现,以大音乐家的胸怀创立放眼世界立足中华象征华语音乐身份的“chinked-out”华人嘻哈新音乐;第一个在年轻一代中使流行音乐匠心独具彰显大音乐艺术风范又具有流行品质;第一个在年轻一代中以歌唱家的底蕴运用最丰富多变最富于质感的唱腔令流行歌曲不至于沉溺于平俗甚至于低俗;第一个不论什么风格的音乐都能做,不论什么风格的歌都能自由驾驭的全能创作歌手;第一个玩转数种高难乐器的音乐大玩家;第一个翻腾360度打鼓的音乐玩童;第一个创造小巨蛋个人演唱会七宗最;第一个视音乐为生命,为了音乐可以三天三夜甚至五天五夜连轴转的音乐铁人;第一个音乐上的陈景润,为了音乐吃泡面睡地铺甚至忍饥挨饿,忘我到近于自虐;第一个相对完美的男人(或许也是最后一个)--既有良好的学养和人文素养,又有非凡的才华;既有宽广博爱的胸怀,又有包容谦和的绅士风范;既有洒脱快乐的个性,又有艺术至上严谨自律的艺术家品格,既善良单纯又阳光健康,既优质又俊美。
说实话,我真想能够找出他的缺点,可就是找不到。别怪我这么夸他,因为即便是他胡子拉碴一脸倦容孤独而颓废满屋子乱糟糟,在我看来,都是那么可爱的真实。他拥有亿万财富不知道享受高贵,却为了伟大的理想和永恒的信仰吃泡面睡地铺;当别人将豪车当玩物,他却不曾拥有;当别人轻松地享受着名利的时候,他却不顾生命之忧高原采风,怀抱着大世界却遭小人之心的误解和诋毁。当别人一脸的自负满世界都不在眼里时,他却总是那么谦恭地赞扬他人。他是寂寞的,然而这个寂寞的灵魂才是真正高贵的。他不是什么天王,不是什么偶像,他就是王力宏,一个独一无二的王力宏。他早出生了500年,他不属于这个草根出“英雄”的时代。但是,他才是我心中唯一的盖世英雄,一个才华无比内外兼修的精神贵族。或许他真该有缺陷,是的,他应该有缺陷。他的缺陷就是太过完美,完美得近于虚幻,以至于人们不愿意相信他的真实存在。
[乐评] 从书法说起 浅议王力宏音乐—4
作者:am13hq
关于陶吉吉,不会多说,他是我非常尊重的音乐人,也是王力宏非常好的朋友。他也说过,他为力宏的音乐而骄傲,也说过从力宏身上受到了不可想象的启发。他出唱片比王力宏稍晚一点,但音乐路线不一样,以蓝调音乐为主,作品的旋律性非常强可听度极高,他在1999年就已经与王力宏同时成为当时台湾地区也是华语歌坛最受瞩目的创作歌手,直至周杰伦的出现。他的音乐与王力宏的音乐在气质上比较接近,虽是以蓝调(比周杰伦的更显洋气)为主,但作品依然比较大气。我最爱他的摇滚曲风的作品,有与王力宏的同类作品不一样的味道。他的音乐味道之醇厚之历久弥新就不必多言了。
关于周杰伦,也要多用一些文字了,这一方面,因为从周杰伦出道至今,方方面面都爱拿他和王做比较,且在许多方面存在着很大的认识误区。无端地乱说一气,对双方都不公平。另一方面,因为至今仍有一部分杰伦迷们(特别是一部分娱记利用媒介的平台)以王力宏为诋毁攻击物件,放肆地扬周抑王,将他(她)们那些不值一驳的浅薄的论调强加给广大的受众,严重误导人们的认知。我实在看不过眼,觉得必须出来打抱不平(坦白地说,我并非真正的宏迷)。本来我是对周杰伦比较欣赏的,我也在自已的生活圈子里多次对别人解说他的音乐,肯定他的音乐才华。我也在年初的杂谈系列中劝解大家各爱各的都没错,但没有必要打内战。虽然我更爱王的音乐,但我也欣赏杰伦的音乐,我在我的文字里没有说杰伦半个不字。可是,我却总是看到一部分杰伦迷们(特别是传媒中的杰伦迷)大做文章扬周抑王。我的这篇文字,只是从比较客观的角度从宏观上解构他们的音乐及其际遇,为的也只是让更多人明白,各有各存在的道理,不要再在那儿争什么谁高谁低了。一辈子只听一人的声音,不是最好的选择吧。英雄是一个群体,不是某一个个人。任何人的作品不能涵盖全部,对于流行音乐艺术而言,尤其如此。
话说正题。周杰伦之所以能后来居上,红得一塌糊涂,并非他太杰出,亦非因为他呈现出什么新鲜的东西,而是因为大众(特别是小女人)在听了许多年大波浪式(也是大嗓门的)曲调后,突然听到了他那轻柔于猫儿撒娇的抒情小调(应该说他的蓝调唱腔比陶吉吉的唱腔更乡土化更具有小鸟依人的味道),感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鲜。说实话,听多了大嗓门的歌唱,初听他那呢喃软语的轻吟浅唱,不要说最爱小情小调的小女生们,就是我等最爱男性化硬朗声音的大男人,也会觉得有几份新鲜。另外,他受王力宏《龙的传人》和《欢喜城》的启发而作的比较民俗化小儿化的《双截棍》(还有后来的龙拳),歪打正着,正中孩子们的下怀;他受外语所限改做的中式饶舌,也歪打正着了,人们过去听得熟的只有美式饶舌,突然听到他的这一个,又是一种新鲜感,他的作品中比较多地含有令小孩子们兴奋的东西,一个最好的例子就是他为蔡依林写的并助她一炮而红的舞曲风的《看我72变》(尽管红得令人吃惊,却是一首很丢杰伦脸的“儿歌”,《看我72变》与《独占神话》不可同日而语),是我们家族里孙子辈们最爱的一首歌(还有双截棍和she的歌)。还有,他受陶吉吉的启发,精心经营旋律(客观地说,旋律确实没得说),使作品的可听度很高,很养耳;更有长于文字的方文山(其实方的词与周毫无关系)和编曲高手钟兴民的强大助力。多重的因素促成了他的成功。当然,他的音乐才华也是不可否认的,但不是杰伦迷们所吹捧的那么神。
下面,不妨对他成功的原因作个总结。我们知道,任何面对受众的事物,要得到认同,首先就是要让对方知道(方法上也多采用多次反复的手法,以产生规模或聚合效应,也就是广告效应),然后,就是要有能引起受众强烈兴趣的兴奋点。商家做广告,艺人或媒体炒作,都是遵循这个规律的。周杰伦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无意抓住了这两点。首先,他所推出的唱片基本统一在一个风格上,这样产生的规模效应聚合效应尤为显著(他前期的密集出片亦是,这或许正是唱片公司的策略),客观上给受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强化了受众的记忆。第二,他的作品有许多引起受众强烈兴趣的兴奋点:1、受王力宏《龙的传人》和《欢喜城》的启发而作的《双截棍》(以及之后的龙拳和东风破),击中了小孩子们的兴奋点(中国功夫本就是中国人的骄傲,孩子们看得最多的也是功夫片);2、同样受王力宏美式饶舌的启发,周在认真揣摩了大量黑人作品后,也掌握了饶舌技巧,但限于外语基础,于是就索性改作了中式饶舌,这一改又歪打正着了,让听多了欧美饶舌的受众突然见识到一种新的饶舌,感到格外的新鲜(还有他台湾本土的语言风格),东风破中采用民乐和中国式唱腔是否受王力宏《欢喜城》的启发(只不过王是嘻哈舞曲风周是抒情小调更容易取悦耳朵一些)?3、他受陶吉吉作品旋律性强可听度高的启发,选定了蓝调这一最富于旋律性的音乐品种,并一直坚持下来;4、很重要的一点,他为了区别于陶吉吉,将陶式多少有些大气的蓝调唱腔演变为一种缩短了拖滑音且几乎没有转音的归于抒情小调的周氏吟唱式的蓝调唱腔,于是,一种更女性化的情调产生了,于是,对女性受众特别是小女孩们具有极强的杀伤力。5、更有长于用时空交错的文字概念吸引受众进而征服受众的方文山的词作,使周杰伦的音乐如虎添翼。6、如同方文山的作词,编曲高手钟兴民更是给他的作品增了光添了彩;7、视他如神的和对他不屑一顾的两大人群都有意无意地恶炒了他(当然更有公司砸钱取得的效果),使他更加“深入人心”,人疯子的媒体(传媒中已有大批杰伦迷)在这种“深入人心”的表像下,唯恐落后似的每天必写必颂周杰伦,且已成职业习惯,而由于传媒的公信力,使大众以为周杰伦真的就是当今华语乐坛的第一个,于是,对别人一概不入眼。如此循环往复,这样的认知就成为一种定势,并形成一种大众化的习惯,而习惯的效应是无比的。最后,王力宏和陶吉吉在前面铺好了环境的路,使r&b这种音乐的消费氛围大为改善也是十分重要的因素。综上述,可以说,所有成功的因素和契机全都被周杰伦遇到和抓到了,这就是周杰伦大获成功的重要秘密。当然不可否认他个人的音乐才华。
周杰伦为什么能无意击中那么多兴奋点呢?首先,他虽然受王力宏的启发,但他的音乐理念只在于好听好玩,加上他的音乐基础有别于王力宏,于是,他不可能做王力宏《龙的传人》或《欢喜城》那样的作品,加上他对中国功夫的喜爱,所以他做《双截棍》和《龙拳》是他本身条件所决定的;第二,中式饶舌产生的原因如前述,就不重复了;第三,他在蓝调唱腔上有别于陶吉吉,或许并非有意区别于陶吉吉,而是他的声线受限以及本土化的语言习惯所决定的,换言之,也是他自身的条件所决定的。周杰伦的声线很细,又几乎唱不了高音(周唱东风破和夜曲之类的游走在中音区的作品状态最好,他一拉高音就象杀鸡子的叫声,对不起杰伦了,确实不能接受你拉高音),而且他也几乎不能拖长音,这既与他天生的条件不足有关,也与他后天唱功不足有关,然而,正是这样的缺陷,成为了他大获成功的独特而无形的法宝之一(当然,他很聪明,善于扬长避短)。因为大多数人都爱软而柔的抒情小调。当然,客观地说,抛开好听是否是好音乐的唯一标准或最重要的标准不说,亦抛开旋律的显性化和隐性化的话题,单说旋律,周杰伦的作品确实做得不错,旋律的流畅性都很强。
杰伦迷们爱杰伦没有错。只是问题在于,你喜欢的不等于是最好的,更没有理由要以攻击诋毁别人为爱的代价。你爱的只是你爱的那种味道,并不意味着你爱的就是最好的。所以,尽管在我的心目中,王力宏的音乐更好,更立体,视野更宽广,品位更高,但我还是可以面对你们说,我们只是爱的口味不同罢了。他们的音乐只是不同风味的音乐,无所谓谁高谁低了(王陶周三合一是否才是最好?)。至于为什么一个很红一个不是很红,其原因都在音乐之外,正如前述。其实,我们只要看看炒作也可出“明星”以及平民秀中最好的不一定夺冠以及五花八门的网络神话就不难领悟:在这个快餐的时代,最红不是硬道理。话说回来,我也不希望王力宏太红,因为太红的王力宏一定不属于我了。我爱的王力宏是不可复制的并不属于这个时代的艺术家!
很多人说周近几年一直在重复自已,其实是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他其实必然如此,这是因为:一方面他是总结了王和陶各自的长处为已所用的集中出击一步到位,另一方面,他,确切地说是他唱片公司的经营策略就是要规模效应聚合效应,因为这样的成功能给人们更牢固的记忆,从而使他的成功在人们的视野中成为一种习惯,而这样的习惯效应更是惊人的。周杰伦能够大红这么久,除去他的音乐才华外,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娱乐机制成就了他(当然也是公司的策略迎合了娱乐机制)。所以,周杰伦往后可能主要从话题上作文章,当然音乐上也还可以来一些小插花,但不太可能有实质性的拓展。他的胸怀他的音乐理念限定了他,而他的自身条件限定了他的胸怀他的音乐理念(他是否有此概念?)。不客气的说,《依然范特西》令《范特西》也蒙羞了。虽然依然是不错的中式饶舌,依然是小鸟依人的呢喃软语轻呤浅唱,可除了这些个可以永远依然下去的“依然”还有什么?是杰伦迷们很兴奋的80年代的甜歌?还是中医药话题?之前那首平庸的《发如雪》红遍网络,不知是好评还是俗评?现在的《千里之外》(还有《菊花台》)又被某些杰伦迷们当作香饽饽津津乐道,令我无语。我还是比较欣赏过去的周杰伦的,如今的他意得志满眼里尽是居高临下的神色,自已到底有多重,想没想过?
也有一部分杰伦迷们总是很炫耀地说张三是周的接班人,李四是学周杰伦的,赵五特象周杰伦,总之,象周的多了是(意指周引领了潮流)。殊不知这正好说明了周是最容易复制的,事实上,他也确实最容易复制。他的音乐本来就是黑人音乐本土化的产物,无非是运用了一些极具兴奋性的话题罢了,聪明一点的年轻人都会,加上他的唱功本就不咋样,学他很容易的。当然,他很红,许多人都想抱着他的腿脚走直径,人疯子的媒体也几乎成了他的御用秘书团队。那些只认得钱的商家也纷纷拜倒在他脚下,甚至于他只演了他自已也可以获大奖,于是眼睛原来只是长在镰刀上的大导演们也对他青睐有加。利益的连带效应真是惊人!钱真是个好东西啊!
完了。暂时不再说了。杰伦迷们可以反驳,但不得张口骂人。因为骂人无品,且有辱杰伦名声。实在要骂,请你带回去,我不会理睬的。
最后也要补一句:除了王力宏和陶吉吉,周杰伦在音乐上还是杰出的。其实论做音乐的灵气,他和王力宏还是比较相似的。只是不知他现在到底在想什么?本文是针对那些仍在攻击王力宏的文章而作的,本不在计划中,实是出于无奈,希望这样的无奈不再继续。
(宏迷们也很不爽拿王力宏与别人比较,但本文看似比较,实则只是在说他们的不同,意在希望人们不再作比较。只是因为他们一个不被更多的人所认知一个已为大众乱熟于胸,所以文字就有多少之别了。当然,我是偏爱王力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