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记]去走云之南(28-39)[大理篇]

   去走云之南28-39)[大理篇]

   作者:驿路牧歌

   yilumuge@sina.com

  [说面的话]: 这是游记散文同样也是您游山玩水的导引。若您在自己旅途中能将此一卷在手,按图索骥欣赏美景,于欣欣然陶陶然之中有更多收获,便是作者最大的心愿了。倘若还能作者共享您的喜悦,不胜感激。

   (28)、梦回大理

   告别西双版纳我们便搭乘上了从景洪飞向大理的航班。当葱翠的绿色缓缓地从机翼下褪去的时候滇西大地裸露着青黛色山石的山脉便出现在了视野之中。从地图上看,那雄伟壮阔的喜马拉雅山从青藏高原逶迤千里而来,在滇西北伸入云南形成了蜿蜒起伏的云岭横断山脉。航班进入大理境内,就可以看到在这云岭西北部的山丛中,大理苍山顶上奇幻云海和那晶莹如玉的积雪白茫茫一片,那碧玉翡翠似的洱海象一条飘柔着的缟素沿着苍山脚下轻轻地舒展而去,荡漾着万倾的碧波。而把苍山与洱海相连的,是那苍山顶上19座山峰之间的溪流,象18条舞动的云龙,从苍山上倾泄而下,源源不断地注入洱海,把苍山和洱海融会贯通一起,糅合着凝固和流动的奇美弦律,形成了刚健与柔美的合一

   在云南这片红土地上,如果说,版纳是轻飘在蓝天上的一朵绿色的云,那麽,大理则是行走在大地上的一座巍峨的山。还是上中学的时候,我就从马可波罗和徐霞客的游记中认识了苍山和洱海,后来又从那一本发黄了的史书中读出了那汉习楼船、标铁柱、宋挥玉斧和元跨革囊的历史凝重。我知道,大理不但有着苍洱旖旎的风光和蝴蝶泉边盛开着的五朵金花?,大理还是我国古代“蜀身毒道”和“茶马古道”的交汇之处,多少年来,向往着去到大理,便成了自己深埋在心底里的一个梦幻

   远古时期,大理原是一片泽国水乡,到了新石器时代,白族的先民就已经这里繁衍生息了。秦汉时期,在这里设叶榆郡,大理成为汉王朝版图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大理真正的兴盛时期是在唐代,当时的南诏王在唐王朝的支持下,一统六诏,在这里先后建起了南诏国和大理国。如今存在这苍山洱海间的太和城、羊苴咩城、大厘城、龙尾城和龙首城遗址,便是那一个辉煌时期的真实写照。

   大理是五朵金花的故乡,是祖国西南边疆美丽神奇的白族之乡,曾被誉为中国瑞士东方的日内瓦。大理以“风雪月”和“峰溪云石”著称于世。这里的“风花雪月”是指下关的风、上关的花、苍山的雪和洱海的月。而“峰溪云石”中其“峰”是指苍山有19座奇异的山峰,其主峰马龙峰海拔在4120以上,峰顶积雪终年不消;其“溪”是指苍山的19座山峰间夹有18条溪流;其“云”是指苍山上每当冬春时节玉局峰顶出现的“望夫云”和夏末秋初雨后初晴之时苍山19峰的半山腰间出现的“玉带云”,其“石”则是指那被认为是苍山之魂的大理石了。

   我们乘坐的航班经过近一个小时的航程,在下午5点多钟降落在大理机场。大理机场是修建在洱海东边一座山顶之上,大理人把整座山峰削平,在这里建起了一座现代化的机场。航班从南向北掠过洱海,又掉头南飞,滑翔在长长的机场跑道上。

   刚出候机大厅,我们便领略了这下关风的厉害。从版纳到大理,明显感到了气候的变化,从版纳来时身着的一件衬衣现在感觉有些许凉意了。这穿街过巷、撩衣掀帽的下关风猛烈地吹拂着,洱海上掀起涟涟的波光。眺望着面巍峨的苍山,那山顶的积雪也似乎被这下关风吹拂的清清丽丽。

   大理辖有两个互不相连的城市,这便是下关和大理古城,市府设在下关。下关是有名的风城,从南亚刮来的季风顺着其西面的哀劳山和苍山两山间的西洱河谷呼啦啦地吹来,灌满了整个下关城,这便是那夏可披襟而冬不刺骨的下关风了。

   在候机大厅门外,大理茶花国际旅行社的女导游早早的就在门口迎候我们了。这个时候,大家才想起该怎麽称呼白族姑娘事情。在这里当然不能再称呼什麽“少多利”了,只是身着白族艳丽服饰的导游主动介绍说在大理应称呼白族姑娘为“金花”,称呼小伙子为“阿鹏”,这才使我们摆脱了称呼的尴尬境地。

   白族姑娘的服饰与傣族姑娘的不一样,差异也很大。傣族姑娘的服饰有非常浓厚的宗教色彩颜色款式相对来说要清淡雅致,而白族姑娘的服饰虽主要白色红色为主,但配上服饰上绣出的各色金边和花纹图案,看上去五颜六色,显得鲜艳夺目又端庄华丽

   据热情好客又青春靓丽的金花介绍,白族女性头饰便代表了大理“风花雪月”的四大美景:白色的流苏表示风,包头中间各色的绣花表示花,顶上的白色毛茸表示雪,而整个头饰的形状就表示弯弯月亮

   刚到大理,置身于苍山洱海的天地之间,看着这色彩明快和谐、粗犷与秀美并存的白族女性服饰,听着金花叨叨不休的介绍,你就会初步领略到这“文献名邦”的意韵。我知道,大理,这又不同于石林和版纳的另一种景观,又将在向我们诠释着这七彩云南的美韵。

   (29)、下关风中悠悠

   我相信,每一位来到大理的游人,首先感受到的是那猛烈的下关风。说起这下关风,在大理有这样一个传说故事据说在很久以前,苍山上有一只白狐变成美女来到洱海岸边与一位白族书生相恋,有一天,书生的先生发现了此事,愤怒地操起砚台将书生打落到了洱海里。白狐为救她的情人,跑到南海找观音菩萨求救,观音被痴情女子的举动所感,便送她6瓶风让她把洱海的水吹开救出书生,白狐临别时观音还一再叮嘱她途中不能说话更不能叫喊。可是人心切的白狐匆匆赶路来到下关洱海之畔时因不留意被脚下的石块绊倒在地,无意之间“哎哟”一声痛叫,结果6瓶风一下子跑了5瓶。从此,下关这个地方便有了经年不断的风声。

   这是在从机场到下关的路上,金花讲给我们的一个动人的传说,同事们在问,那还剩下的一瓶风能救书生吗?金花嫣然一笑,回答

   其实,下关风是下关这个地方特殊地势的产物。这里海拔在1974米,比它西边的漾濞高出近500多米,两地之间的大气环流受阻,在这里形成了不息的风源,再加上冬春盛行的平直西风气流和夏秋印度洋上孟加拉湾的季风通过哀劳山和苍山间的狭谷直灌下关,就更加剧了下关风的剧烈程度尤其是冬春季节更为猛烈,而我们来的正值这个季节。但是,这里的风不象北方这些年来的沙尘暴,这呼啦啦的风中,没有一丝尘埃,清清丽丽。

   说起这个季节下关风的猛烈,金花讲了这样一件事情,说是去年这个时候,从昆明来大理的一趟航班由于地面风大在大理机场几次试降都未成功,然后只好再飞回昆明。机上乘客不明其意,状告航空公司耽误了旅客的旅程,理由是当时大理机场的情况是,一无云,二无雨,航班无故返航。直到最后,旅客们才弄明白了是怎麽回事

   我们住进下关饭店,已近夕阳西下时分。刚打点好住处,我便匆匆走出饭店,想去寻找那曾记载进史册里的“唐标铁柱”。

   据历史记载,唐高祖李渊曾在云南设置管理机关,后来吐蕃势力曾一度扩展到大理。景龙二年(公元707年)唐王朝为打击吐蕃势力恢复对滇西的控制,派唐九征率兵讨伐吐蕃,并将吐蕃赶出了大理,恢复了唐王朝在洱海地区的势力。为纪念唐军凯旋,唐王朝便在洱海地区铸立铁柱,以示后人。问及金花,她却说这根铁柱如今不在下关,而在下关东南的弥度县城西的铁柱庙内。看来,这次来大理是无幸去目睹这根千年的铁柱了,但我还是离开了住所,想在下关城内走走,因为,这下关城与那大唐王朝有着太多的纠葛了。

   历史上,南诏在唐王朝的支持下统一了洱海地区以后,在这里建都太和城,而在今天的下关这里修建了太和城的外城龙尾城,这是古太和城的一道固若金汤的南大门,那雄踞在龙尾关上的鼓楼,居高临下,易守难攻,唐代那极其惨烈的天宝大战就是在这里拉开帷幕的。

   经金花的指点我与同事来到了西洱河南岸,如今,这里的古城墙已经坍塌,而高耸入云的龙尾城门鼓楼却依然屹立在原地。一抹残阳被苍山衔于峰尖,落日的余辉映红了整个洱海的水面,猛烈的下关风将洱海掀起万倾的波涛。迎风而立,烈风呼啦啦震动着耳膜,我仿佛听到了千百年前这座城里的巫士为保佑南诏不受侵犯,在大敌压城的紧急关头,伴着粗犷的壮士临阵舞而敲响的那单调低沉的铜鼓声。

   在我国古代的唐天宝十年(公元751年),南诏王阁罗凤因不堪姚州都督张虔陀的欺凌,曾谴使去往唐都长安连表控告而是年的唐王朝以从鼎盛时期开始了衰落,朝廷听信奸相扬国忠的谗言,反派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率兵8万顺灵管道南下讨伐。面对唐军的逼近,南诏国被迫反戈。就在这龙尾关城内,具牲牢、设坛祭,数十名巫士齿咬短刀,手操利剑,面涂彩画,身饰各种凶兽形象,昼夜击鼓而舞,鼓舞士气。南诏将士在阁罗凤的指挥下,迎着猛烈的下关风出城迎敌,一场恶战撕杀声震撼苍洱,唐军残遭失败,尸骨遍于野地,鲜血注入洱海。但奸相扬国忠反而邀功取宠,在唐庭面前竭力陈述鲜于仲通战功卓著,继而又在唐天宝十二年(公元753年)派贾灌率兵8万南来,而不畏强敌的南诏将士又趁贾灌立足未稳之际,又使唐军受到重创。穷凶极恶的唐庭在奸相扬国忠的鼓惑下,又于唐天宝十三年派成都留侯李宓率兵二十攻击南诏,但又在龙尾关前全军覆没,积尸壅水,李宓毙命。在如今下关西洱河畔的天宝街还有使人发思古之幽思的唐天宝战争遗址---万人冢。这原本是和睦相处的唐南关系,由于听信奸相扬国忠的谗言,从此便蒙上了一层阴云。一直到唐元贞10年(公元794年),唐派出使臣崔佐来到南诏国,与当时的南诏王异牟寻会盟于点苍山,失和了42年的和睦团结才重又得以恢复。

   夜幕降临了,我和同事们徜徉在西洱河的黑龙桥上,眺望着夜幕笼罩下的苍山斜阳峰,我知道,那里有曾是白族人手下败将却又被白族人奉为其本主的李宓将军庙和叙述天宝之战的“南诏得化碑”。置身于下关城的夜幕里,今天仍可以感受到这古代龙尾城的险要之势。当年的龙尾城曾是南诏国都太和城的卫星之一,它依仗西靠“冰雪封锁千仞立”的苍山,东临“此水可挡十万兵”的洱海,南傍西洱河特殊的地理位置,成为南诏国的“一将挡关万敌摧”的南天屏障,也是中原历代王朝攻击大理的必克难关。

   大理白族人民善良和宽厚的,他们除了把战死的唐军将士的白骨堆起了万人冢,又在李宓战死几百年后,在风景秀丽的斜阳峰下,建造庙宇,奉为本主。可见,中华民族的统一团结,始终是根深蒂固的呀,这一点,在大理特别能感受的到。

   (30)、人在苍山洱海间

   苍山,又名点苍山,古时称为熊苍山、玷苍山,象一道天然屏障,耸立在洱海之滨。北面与宏伟的横断山脉相连,南面与一望无际的哀牢山相通,东面是波光粼粼的百里洱海,西面被一条银带似的漾濞江环绕。公元8世纪,南诏王异牟寻曾仿照中原王朝的做法,把南诏境内的名山大川敕封为五岳四渎,而苍山是为中岳。

   苍山“内极如弛弓,峰各夹涧涧,自山椒悬瀑,注为18溪”,因此,苍山有19峰,并且每峰夹一溪,一共夹了18溪。不知是什麽人,竟给这峰这溪起了那麽多好听名字,峰名有云弄、沧浪、鹤云等;溪名有霞移、绿玉、清碧等。仅听听这些具有灵性的名字,也会使人醉倒在这苍山洱海的天地之间。

   早就听说大理银沧玉洱的自然风光是迷人的,今天来到大理,苍山顶上的积雪已经不象有关书籍里描绘的那麽旖旎了,也许是由于近年来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吧,如今只能远远地望到那马龙峰上依稀有着白白的积雪在夕阳光照下泛着银光。而那18溪水,却象18条银龙,穿云破,从巍峨的苍山顶上奔流而下注入洱海。在电影《五朵金花》里,我曾目睹过苍山的云景,那云聚云散的景色,有时淡如轻烟,有时浓如泼墨,而在这些变幻多姿的云景当中,最神奇最美丽的当属那苍山上的“望夫云”和“玉带云”了,可惜我们来的不是时候,问及金花,她只是说若是有幸的话,这个季节说不定还能看到那神奇的“望夫云”。因为这种云景是每年冬春季节出现的,而那美丽的“玉带云”则是在夏秋之际的雨后才能看到。

   每年的冬春季节,万里晴空下的苍山玉局峰顶常会忽然出现一朵孤单的白云围绕着玉局峰忽起忽落上下飘动,柔美轻盈的若顾若盼,不多时,这朵洁净而绮丽的云朵便会跃上峰顶越升越高,颜色由白猛然变黑,在这天地间把自己的影子拉的很长很长,形似一个身材窈窕的女人,披头散发,罩一件黑色丧衣,象是俯视着洱海大哭大喊。奇妙的是,当这种云景出现的时候,即使是再好的天气,苍山上也会骤起风暴刮向洱海,洱海水面顷刻间波浪滔天,大有吹不开海水誓不罢休之势。这就是那名传遐迩的“望夫云”。

   “望夫云”,仅听着这个名字,就会使人感到其中的凄惨的,而望夫云那凄惨动人的传说故事,在大理则几乎是家喻户晓的。传说望夫云是南诏国阿凤公主的化身,她与苍山上的一个年轻猎人相爱,因父王反对,请来法师罗荃将猎人打入洱海变为石螺,公主因此而愤郁死于苍山玉局峰上,其精气化为一朵孤单的白云,每年的冬春季节便会出现在苍山之上,携风夹暴,要把洱海水吹开与情人相见。金花讲,有时望夫云会很快消散,消散后洱海就突然会风平浪静,据说这是阿凤公主见到了自己的情人。而有时,望夫云会延续很长时间,更有苍山顶上涌出更多的乌云与望夫云溶为一体,乱云竟渡,电闪雷鸣,风雨交加,据说这是阿凤公主一直未见到自己的情人而愤怒不止

   如果说望夫云是一位因愤郁而死的白族公主的化身,那麽,每年夏秋之际出现的玉带云则是一位窕窕淑淑、文静甜美的白族少女的形象。每年夏末秋初的雨后晴日,在苍山的19峰之腰往往会出现朵朵的白云,从北至南慢慢拉开,逐渐变浓、变白、变窄、变长,宛若一条洁白的玉带横束在苍翠的山腰,从苍山北面的第一峰---云弄峰一直延伸到南端最末一峰---斜阳峰,长约百里,竟日不散。而雄健的苍山在这条玉带的衬托下,显得更加巍然壮丽。遗憾的是,与这玉带云相连的竟没有美妙的动人传说,也许是有而我没有听到,也许是望夫云的传说太沉重了,沉重的使人没有心情再来编织这玉带云的传说了。只是,在苍山洱海之间,望夫云的凄惨与玉带云的奇美年复一年地相互消长着,使得这里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都充满诗情画意

   我想,要是今生有幸的话,我会在这苍山洱海之间从春住到夏、从秋待到冬,泛舟洱海,登临苍山,尽情地去领略这山水壮丽而神奇的景色。

   (31)、洱海上的一弯新月

   还是在来昆明之前,我就阅读明代诗人冯时可的《滇西记略》,其中说到大理四景中的“洱海月”,说洱海之奇在于“日月与星,比别处倍大而明”。我们的住所离洱海公园不远,晚饭后没事,今夜又逢新月之夜,夜空被那下关风打磨的无一丝云彩,也算是欣赏洱海月色的良机,热情好客的金花便约我们去洱海公园。

   金花是一位文静天真而又美丽大方的白族姑娘,出身于书香世家父母均在云南民族学院任教,她毕业于父母所在的学校,大理是她的老家,如今是回老家实习期间。她说她毕业后还是愿意回到家乡,最大的愿望就是想撰写一部白族的历史典籍,把这苍山洱海的自然风光以及大理的人文景观介绍给所有的人们,让人们更加了解大理,了解大理的苍山洱海。

   从飞机上俯视洱海的时候,你可以看到,洱海西面有苍山横列如屏,东面有玉案山环绕衬托。它西纳苍山18溪水,东汇波罗江、挖色河,北面有弥苴河、永安江水注入,南面经西洱河流入漾濞江。它是一个既有河水流入,又有海水流出的吞吐湖泊。

   洱海全长近百里,它弯曲在苍山脚下,两头窄中间宽,因其状形似人耳而得名。古时候,洱海还有叶榆泽、昆明池的名称。说起昆明池,使我想起了司马迁在《史记》中述说的那段“汉习楼船”的历史。

   早在我国的汉代,洱海这个著名的高原湖泊就已载入了史册。西汉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张骞出使西域回到长安,他说在大夏国(今阿富汗)曾看到蜀布和邛竹杖,经了解是从身毒(今印度)贩运去的。他极力陈言:从蜀郡(今成都)通身毒,道路近便,有利无害。因此,汉武帝便下了决心派使者始柏昌、王然于等人去西南地区寻找那“蜀身毒道”。使臣来到洱海地区被昆明族(白族的先民)所阻拦,未能探通这条道,使者回到长安,禀报汉武帝说,洱海很大,昆明族十分强悍,于是在公元前120年,雄才大略的汉武帝便征调人力在都城长安西南的一片洼地上开凿出方圆40里形似洱海的昆明湖,建造战船,训练水兵,准备征讨洱海地区的昆明族。当然,汉武帝征服云南高原其在长安昆明湖训练的水军不可能派上用场,但是,这段“汉习楼船”的历史却永远留在了司马迁的《史记》中了。汉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汉王朝还是借熟悉水战的10万巴蜀兵卒在这里征服了洱海地区的昆明族部落,汉王朝也便从此开展了三击昆明的大战,最后一战取得昆明,终于打通了那条被誉为“西南丝绸之路”的“蜀身毒道”。

   历史知识很丰富的金花把大理这段历史讲的头头是道,她说,我们头顶上的这弯新月,便是这段历史的见证。千百年前,那行走在这条古道上的商队就与我们今天共照着同一弯新月。我不想把我们赏月的心情弄的这般深沉,便一人先行登上了洱海公园团山上的望海楼。据说,如果在月圆之夜泛舟洱海或在望海楼上观景赏月,你会感觉这里的月亮格外的亮、格外的圆。水中,月圆如轮,浮银摇金;天空,玉盘高悬,清辉灿灿。月亮仿佛是刚从洱海中洗浴而出。这水天相映的夜景,能使人分不清是天月掉海,还是海月升天。只是可惜,我们这次是没有这样的机会了,不过,能在这洱海上看到那一弯清丽的新月,也感满足了。

   今夜,洱海上的风力很大,幽暗的月光下,隐隐约约可以看到黑蜮蜮的洱海水面波涛涟涟,缺乏一定光度的新月把自己的青辉泼洒向洱海,在这静谧而幽深的望海楼和观海长廊上,夜幕上一弯新月衔于苍山,夜幕上簇拥着那麽多的繁星,夜幕很底很底,仿佛一伸手就能摸到那一颗一颗美丽的星星。眼前,百里洱海奔来眼底,下关风吹拂起衣襟,在这样的时刻,你会感觉到自己竟静若处子,心里有一种如释重负般的轻松与超脱。

   洱海的新月之夜,伟岸而又深邃、博大而又浩瀚。不知怎地,那蜀身毒道上的沧桑往事不由地又跃上了心头,望着这弯新月,遥想古蜀身毒道之上,也是这弯新月,照着远行的商队,清脆的马玲声响遍苍山洱海之间,如今,千百年前的繁华已经全部浓缩进了洱海上空这弯新月之中了。而我们今夜就是在这古蜀身毒道旁,正在与古时的商旅共享着同一弯新月呀。也许这就是隐匿于山水之间的那历史的帷幕吧,于不经意总是会把它悄悄地撩起。而当你感觉到它的时候,那是无法把它躲避开的。

   人在旅途,置身于奇丽的山水之间,心会自然而然地去感受那与之相关联的历史的深邃的,除非你对那些与之相关的历史一无所知。我想,这决不是自找情绪的故弄宣泄,这是一种心情的使然。

   (32)、畅游洱海

   来到大理的第二天一大早,我们便起身去到洱海公园旁的游船码头开始了畅游洱海的行程。目前,洱海上有四艘豪华游船,而我们乘坐的杜鹃号游船据说是最大的一艘,可以乘坐900多人,隶属于大理茶花国际旅行社,船头上有“全国青年文明号”的标志。上的船来,在船舱内专门辟开的展览室里,挂有好多位国家领导人乘做该游船畅游洱海的巨幅照片

   游船从洱海南行至洱海北这段近百里的游程需要4个多小时,中间停留两座岛屿,一座是洱海南面的金梭岛,另一座是洱海北面的双廊金梭岛,之后,游客在洱海北面的码头上上岸,徒步去到蝴蝶泉,在规定的时间里观赏完蝴蝶泉之后,再登上游船经过4个多小时的行程返回洱海公园。我们为了节省时间,决定在观赏完蝴蝶泉后,不再乘船回下关,而是先去上关看花,然后再乘车回下关。这样,就不会受时间的限制而尽情地观赏大理的景色了。

   今天是个绝好的晴空,一大早,便有那下关风在吹动着百里洱海的水面。在登船的过道上,有工作人员在给游人发着印有游船名称的桃型香包。一开始我们不知其意,也许是由于我们怕被人宰客的警惕性高的原因吧,想必这又要收费不敢去接,后来才知道,这是一种标记,因为洱海上的游船有时会在同一时间里在同一处停留让游人弃船上岛去游览,那麽,有这样的标记,就不会在返回船上时有乘错船的事情发生了。

   早上的洱海,由于下关风力还不大,象一块兰色的宝石镶嵌在黛色的群山环抱之中。朝阳把缕缕的金辉洒在水面之上,闪闪烁烁,绮丽而悦目,碧波荡漾的百里水面,随着距离的远近,会交替呈现出各种不同的迷人色彩。游船上有白族的三道茶表演,因表演场地有限,把船上的游人分为三拨,每拨一个小时,我们拿到的是第一场的票。在品尝完美丽的白族少女送上来的那“一苦、二甜、三回味”的三道茶之后,最后一个节目是掐新娘。白族有这样的习俗,在新娘入洞之前,亲朋好友都要来用手狠狠地掐新娘,把新娘掐青掐紫,取“青”和“紫”的谐音“亲”和“子”,意为掐的越青就表示越亲,掐的越紫就意味着能早生贵子。好有趣风俗,但船上的游人任凭节目主持人怎麽“鼓动”也没有一个人去这样尝试,舞台上那位扮演新娘的白族少女也因此免去了被掐的肌肤之疼。

   第一场表演完毕,游船停靠在金梭岛码头上,一下子从游船上下来那麽多游人,竟把这个小岛的入口处围了个水泄不通。这个岛的形状酷似织布用的梭子,传说织女在没有见到牛郎之前,曾来到这里,看见洱海这个美丽的湖泊,就停下来在这里洗了一个澡,不慎将自己随身所带的梭子丢进了洱海,这里便隆起了这座酷似金梭的岛屿。

   游览完金梭岛后,我们便登上船顶占据了观赏洱海的最佳位置。在这徐徐前行的游船上,近眺洱海,水天茫茫,一抹清淡,水色空明。蓝天之下那马龙峰上的积雪倒映在洱海之中,令人舒适爽心。有人说,洱海之美,美在海水;海水之美,美在纯净是的,洱海的水是纯净的,它没有半点的污染。它的美是天生的,没有人为的雕琢,没有额外的浮饰,这天然雕画情景交融的洱海苍山,是无与伦比的浑然天成,它那清澈的水质就象白族少女那细腻的肌肤,而那吹拂在洱海水面的下关风则似白族少女们那轻纱般的裙裾,在这天地间飘动的柔柔如仙。

   游船行驶去到的下一个岛屿是双廊金梭岛,这个岛屿是古南诏国王的行宫,如今已被开辟为白族风情园了。在南诏行宫的旧址上,今人仿造当时的样式在这里建起了南诏国王的行宫,供游人休息和游览。岛的东面塑有世界最高汉白玉福星观音像。金花一再提示我们,说这尊观音塑像很特别,它是女首男身。在岛的西面,塑有白族祖先信奉的各种雕塑,从这里伸入洱海中的一块礁石上还建有一个小亭子,从这里眺望苍山和洱海便是另一番秀丽景色。对面苍山马龙峰上洁白无暇的苍山雪与海边的沙滩一起在闪烁着银辉,洱海水面像一块千年的琥珀纳苍山雪景于一怀,白云淡淡,银帆片片,水色天光,相映成趣。坐在这小亭子上,蓝天白云下,在苍山青翠欲滴的深处,半隐半露的一幢幢古塔庙宇,不断扑进眼帘。这是怎麽样的一幅图画呀,苍山洱海,一个是凝固的画,一个是流动的诗,茫茫山水之间,仿佛有一种无言的诉说,牵动情怀。

   (33)、蝴蝶泉边好梳妆

   “大理三月好风光,蝴蝶泉边好梳妆。。。。。。”,在走进蝴蝶泉公园的大门后,就有歌声从路旁的音响里飘忽而出,这是电影《五朵金花》里的曲,而这蝴蝶泉也是当年电影《五朵金花》的拍摄之地。这部反映白族风情的影片曾轰动海内外,而这仙境般美丽的蝴蝶泉也就随之而名扬天下了。

   从公园门口到蝴蝶泉边,是一条约有数里的翠竹大道,高高细细竹子抱成捆簇成堆地植根于石板大道的两旁,午后的斜阳把自己温和的光辉透过竹林的缝隙洒在路面之上,从云弄峰上吹来的凉风拂动着路旁的竹林,吹拂在游人的脸上,感觉是那样的沁心和惬意。

   蝴蝶泉,传说叫无底潭。相传在很久以前,苍山云弄峰下有一位如花似玉的白族少女霞姑,与云弄峰上的一位英俊的猎人霞郎在三月三的朝山会上相逢,两人一见钟情,随之便互赠礼物订了终身。谁知霞姑的才貌被白族王宫得知,又适逢王子选妃,于是霞姑便被抢进宫内关了起来。在云弄峰上打猎的霞郎得知后,借着夜色潜入王宫救出了霞姑,一路朝云弄峰直奔而去。发觉后的王宫派兵追杀霞郎,并将他们围困在无底潭边。一对情人终究抵挡不住追兵的围攻,弹尽粮绝之后,眼看着追兵步步逼近,二人只好抱在一起殉情于无底潭中。顷刻间从无底潭中飞出一对大彩蝶在空中翩翩翻飞,后面还跟着飞出成千上万只小蝴蝶,遮天蔽日,绚丽无比,辉映苍山,从此,无底潭便改名为蝴蝶泉。因为霞姑和霞郎跳潭殉情的那天是农历四月十五所以,这一天便成了这里有名的蝴蝶会。每年的这一天,缤纷的蝴蝶从四面八方聚集而来,绕潭而舞,而来此观蝶的人也络绎不绝。苍山云弄峰下,大理蝴蝶泉畔,便成了蝴蝶的世界。

   初识大理蝴蝶泉,是在徐霞客的游记中:“泉上大树,当四月即发花如蝴蝶,须翅栩然,与生蝶无异。又有真蝶万千,连须勾足,自树巅倒悬而下,及于泉面,缤纷络绎,五色焕然。游人俱从此月群面观之,过五月乃已。”据说,每当农历三四月间,苍山云弄峰上各种奇花异草之间纷飞着各色的彩蝶,又因蝴蝶泉边的那株巨大的合欢发出的那特有的清香,招引来云弄峰上成千上万只蝴蝶,翩翩而来,漫天飞舞,聚于合欢树上成簇成团,更有许多蝴蝶以大排小连须勾足成串地由树顶垂于水面,阳光之下,五彩焕然,景色绮丽而壮观。特别是农历四月十五这一天更是盛况空前,不仅蝴蝶多的惊人,而且品种也多的惊人,如凤尾蝶、玉带蝶、小粉蝶、什锦大彩蝶等等应有尽有,在这里汇成了一个蝴蝶的海洋。这一天便是大理白族的传统节日蝴蝶会。赶会观蝶的人,身着艳丽多彩的白族服饰与五彩缤纷的蝴蝶相得益彰,一队队来来往往的观蝶人群象无数条彩色的河流向蝴蝶泉边聚聚散散,景色颇为壮观。

   我们来得不是时候,到了蝴蝶泉边,没有见到一只蝴蝶,心中一直感觉是一种遗憾。问及金花如今在蝴蝶会上的盛况,她只是笑着说,不知是什麽原因,这些年来,来这里的蝴蝶越来越少了,更少见徐霞客笔述的那连须勾足的奇观,只是每年这个时候来到这里的游人有增无减。白族的青年男女,仍在这里延续着那源远流长的白族情爱习俗。每年的蝴蝶会,他们便会双双而来,在这里续写着祖先传下来的爱情故事

   今天来到这里的游人很多,想必他们与我们的心情一样虽然明知此时不是蝴蝶纷飞的季节,但能来到这苍山云弄峰下,看看自己心仪已久的蝴蝶泉景,也算是对自心的慰藉吧。

  眼前的蝴蝶泉清澈如镜,20多平方米的水面上被两株粗壮弯曲的百年大合欢树浓阴遮盖,虽然水深丈余,但游人丢入泉底的硬币依然清晰可见,透射过树影的阳光直通泉底,被那散落在泉底的硬币折射出奇目的光辉。

   四周都用大理石栏杆围着的蝴蝶泉,在其泉潭西壁下的大理石上,刻写着郭沐若亲笔所书的“蝴蝶泉”三个大字。这里是游人拍照留念的最佳位置,有当地的白族少女,身着彩色的白族服饰,五个一组意为“五朵金花”陪游人拍照留念。我们每人花上五元,与这奇彩靓丽的五朵金花把这美丽的蝴蝶泉摄入了自己的心里,再到公园内的蝴蝶馆里买几本蝴蝶标本回去送给友人,也算是没有辜负三月大理旖旎的风光,满足了自己对这蝴蝶泉心仪已久的期盼。

   (34)、上关有盛开不败的花朵

   大理“风花雪月”四景中的上关花,原指上关的“十里香奇树”,此花原在上关沙坪街的和山寺内。花硕大如莲,年开数百朵,香气飘溢四方,花开时节,观者如云。又因此树结果壳坚,可做朝珠,故又称“朝珠花”。后来,此花绝迹了,前些年,据说有人在苍山的原始森林中又找到了它。不过,今天所指的上关花,其范围要广泛的多。在上关附近的花甸坝,便是今人观花赏景的绝好去处

   从蝴蝶泉公园出来,我们没有去搭乘返回下关的游船,在公园门口搭车,去往上关方向的花甸坝。

   上关在苍山云弄峰脚下,旧时设龙首城,为大理都城的北大门。那时,这里坚固的城池自山峰高处直达洱海岸边,古代历史上那“元跨革囊”的惨烈战役首先就是在这里拉开帷幕的。

   “元跨革囊”是元朝的事,而在之前的宋代,还广泛流传着一个“宋挥玉斧”的故事。那时,在宋政和7年,宋王朝打算四川的大渡河外建筑城邑,设市与大理国进行贸易购买大理马用于北方的抗金战争。当朝廷向黎州(今四川汉源)刺史余文常了解情况时,余文常说:世祖皇帝赵匡胤)曾手执玉斧(文房古玩)沿着地图上的大渡河一划说,宋与大理国以大渡河为界,大渡河以外的地方宋王朝不要了,这样大宋王朝可以保150年没有西南边藩的战乱,这就是当时广为流传的“宋挥玉斧”的故事。

   这大宋王朝虽然采用了割地求安的策略,确保了南方无战事,但开国皇帝赵匡胤哪里想到,数百年后,大宋王朝却被北方的蒙古人所灭。

   当宋王朝丢下半壁江山退居江南之后,位于中国北方的蒙古王朝却逐渐强盛了起来。这一个王朝却不象宋太祖那样“大度”,它的目标是要入主中原。从公元13世纪初,就对偏安江南的南宋政权不断地发动战争,但遭到了宋军的顽强抵抗。为了取得入主中原的全面胜利,蒙古王朝果断做出了从西南迂回包抄南宋的决定性战略,并派骄勇善战的忽必烈率领中路军从木里出发,经宁蒗到达金沙江。在这里乘一种当地人用的被称做“革囊”的渡江工具渡过金沙江。这种“革囊”实际上就是将剥下的完整的牛羊皮的四肢、肛门等处扎紧,然后充做漂浮器材。忽必烈“革囊”渡江,所到必克,但在如今的上关(当时为大理的龙首城)遭到了大理国士兵的顽强反抗。久攻龙首关不下,便采取留下小股兵马在这里佯攻,而把主力转移到从苍山背后,越过苍山天险,出其不备,直捣大理国都。

   如今翻开史书,在繁卷浩瀚的史册中,仍可以寻觅到那惨烈的一页。公元1253年12月23日深夜,大理国都内寒风袭袭、鼓息人静,大意轻敌的大理国王段兴智依靠“西依苍山之险,东夹洱海之厄”的天然屏障,远远没有料到北方蒙古族的铁蹄能踏破这固若金汤的天然屏障。谁知就在这样的夜晚,蒙古劲旅突然从天而降,只见苍山顶上火光冲天、鼓钲大作。角上悬挂着灯笼的羊群导引着忽必烈的骑兵从苍山顶上突袭而来,大理国便在一片火海中顷刻间土崩瓦解了。生存300余年的段氏大理国就这样被蒙古人画上了句号,忽必烈拔掉了西南最硬的一个要塞,完成了对南宋的包围。公元1276年,南宋灭亡,中国又实现统一。

   可以说,元跨革囊是云南历史上的里程碑,此后,云南就以一个行省的形式被纳入了元朝的版图。同时也是大理国历史上的转折点,它标志着自唐以来,大理作为云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时代已经结束

   我很想去上关看看当年抵挡住蒙古铁蹄的那座城池的旧址,不料车子却在从蝴蝶泉出来不久,便左转朝苍山脚下驶去。这时我才知道,花甸坝离下关还有很远的距离。花甸坝是在南诏大厘城所在地的喜州镇对面的万花溪,说起万花溪,明代文学家李元阳曾在《游花甸坝记》中这样地描述过:“入万花溪,异卉奇葩,名不可辨。。。。。。”这便是自古就有名的花甸坝。

   花甸坝是苍山顶上一块美丽而富饶的盆地,坐落在苍山云弄峰、苍浪峰之间。从万花溪而上,便可到达花甸坝哨口,闪进这一哨口,眼前景色忽然开朗,一块铺碧飞霞的宽坝猛然展现在眼前。这里真可谓是一个花的海洋,又是一处人间仙境。

   来大理旅游的游人很少来这里,所以这里的游人不是很多。一进花甸,同事们就被这绮丽的景色感染的不由自主地狂喊了起来。金花告诉我们,整个花甸坝,从春到秋都怒放着五颜六色的奇花异卉。在这片花的海洋里,你环顾四周,群峰环绕、翠竹满山,耳畔有溪水的叮咚和小鸟的欢鸣,整个花甸坝不染凡尘,显得是那样的静谧和秀丽。坝子的北面,在这个季节盛开着的山茶花、迎春花、海棠花等等,等等,把整个坝子点缀的五彩缤纷。据说,英国皇家植物园里的杜鹃,就是从花甸坝移植去的,如今,这种花甸杜鹃,已经传遍了欧洲

   我走过许多地方,细细想来,还真没有一处能象这七彩云南的红土地所呈现出的天然之美如此这般地牵动着情怀。那些奔波劳顿于茫茫尘世中的日日夜夜,确实需要这纯粹而天然的景致来荡涤呀。只是可惜,风世俗尘,茫茫众生,难得这样的风景、这样的心情。

   置身于这花的海洋里,遥想那宋挥玉斧、元跨革囊的丰功伟烈,确实感到那历史上曾显赫一时的风云人物正如写下昆明大观楼上180字长联的孙髯翁所说,费尽了移山的心力,最后也只是天光一泄,都付于了那天地间永恒的苍烟夕照之中了。而惟有这坝子上盛开着的花朵,年复一年地金灿灿、红彤彤地绽放在这亘古无边的时空之中。我仿佛听到了这远离尘嚣的坝子上花开的声音,望一眼身边的同事,你可曾听到?

   (35)、马玲摇春光

   大理花甸坝,确实是一个人间仙境,以至于我忘情地忘了归途。只是在金花的一再催促下,我们才恋恋不舍地登上了返程的车子。

   脚下的这条路是滇藏公路,它向北过云南的丽江中甸进入西藏,是那有名的茶马古道的一段。说起这些古代曾以物质商品交换为载体的文化古道,最有名的便是那曾誉为南方丝绸之路的“蜀身毒道”和这条“茶马古道”,因为它们纵横着呈十字形交汇于大理,因此,大理也被誉为“亚洲文化十字路口的古都”。

   被当今学术界所公认的我国对外交往最早的国际通道---蜀身毒道,是我国秦汉时期就已经由四川各地商人沟通了的一条民间商道,到汉武帝“汉习楼船”之后,中原王朝便由官方控制了这条古道。它从成都出发,过川西渡金沙江入滇西,又跨澜沧江、越博南山、经保山、腾冲进入缅甸和印度,又从印度翻山越海抵达中亚后直通地中海沿岸。当时我国境内的这条通道又由相关的几段分段道名组成。从成都过雅安、西昌、会理至大理一段称为“灵关道”;从成都过乐山、宜宾、昭通、曲靖、昆明、楚雄又绕回大理的这一段称为“五尺道”,当年诸葛亮平南中时的战事主要就是在“五尺道”上展开的;由大理至永平过澜沧江越博南山的一段称为“博南古道”;再从保山至腾冲然后分两路出境到缅甸的一段成为“永昌道”。翻开地图,就可以看出,古城大理就恰恰处于这条南方丝绸之路上的灵关道、五尺道和博南古道的交汇点上,是南方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古道枢纽。由于它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大理便早早就成了滇昭各民族接受来自巴蜀地区汉文化的影响的古都,同时也把来自南亚、西南亚及地中海地区的经济、文化、宗教带入了大理,以至于在大理古代文化的诸多方面都留下了印缅文化的痕迹

   如果说蜀身毒道是横穿大理的一条中外交流的文化古道的话,那麽,另一条自唐以来逐步形成的沟通川、滇、藏三角地区的茶马古道便是纵贯大理的。

   茶马古道是藏族地区以藏马为主包括鹿茸、藏红花和虫草等特产与川、滇地区交换以茶叶为主包括糖、盐、布等生活必需品的商业通道,主要靠马帮在山谷、驿道上成年累月地长途跋涉来进行,故称茶马古道。它是商人、探险家和马帮踏出的路。

   因为藏区高寒不生蔬菜,多肉乳之类食物,在松赞干布一统藏区之后,社会进入了农奴时代,大部分藏民变生食为熟食,维C的供应不再取之于生肉而加倍依赖于茶,茶与盐一样成了藏民生存的必需用品。中原王朝就利用这一点,以茶和盐等物品换取中原急需的战马,并以此作为安边的主要政治举措。这茶马古道中,其中有一条便是从云南的普洱到大理,再过丽江、中甸、察隅、波密到达拉萨的。

   这条以汉茶易蕃马为主的交易通道,自唐代(公元7世纪)开始,一直持续到上个世纪,而且完全由官方控制,并用极为严酷的刑律来保证其实施,就连当朝的驸马犯了刑律也不能逃脱酷刑。无论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如何更替变换,这条官家独营的茶马交易从不衰竭变异,并且一直保持着这种贸易独特的、浓烈的政治色彩。其持续时间之长(约1300多年)、影响效果之深远、作用功能之巨大,在人类贸易史上可谓是独一无二的。这条古道在汉藏经济文化交流、民族团结甚至可以说在中华民族的形成完善与巩固上曾起过巨大的作用。而我们今天从花甸坝返回下关的这条滇藏公路基本上就是沿着当年的茶马古道修筑的。

   坐在返程的车子上,同事们都被一天游程的劳顿在颠簸的座位上昏昏睡着了,而我却难奈那翻滚的思绪,拿出随身携带的旅行地图想把这些古道上的城市勾连在一起,怎奈此时已夜幕降临,车内光线极度昏暗,抬头把目光放逐窗外,又见昨晚的那弯新月衔于苍山之顶。遥想古道汇集之处的大理古城,就在今天我们的脚下,也是这弯新月,照着从四面八方汇聚而来,又从这里四散而去的商旅马帮,清脆的马玲声响边清冷的苍山洱海之间,而今我又夜行于此,竟与古时的商人共享同一弯新月,心中的感慨无从说起。

   这些从滇、藏、川的高山峡谷、草漭丛林中纵横交贯、绵延盘旋着的神秘古道,以频繁往来的马帮商旅做媒介载体,进行着汉、藏、白、彝、傣、纳西等民族及中外文化、宗教、艺术的交流,增进着边疆各民族之间的友谊团结。而对于汇集这些古道于一处的古城大理来说,正是形成其历史、宗教、文化和艺术的多元性及白族文化的开放性的重要历史原因,也造就了白族善于吸收各民族先进技术和文化的的民族特性

   如今,古道上那马帮阵阵悠远的繁忙玲声虽早已被历史的烟云所湮没,但今天置身于大理这特定的夜色下,仍会使人体味到那祖国西南独特文化所具有的一种慑人心魄的内核。据说,茶马古道至今仍有它的生命力,虽远远不及当年的繁华,但仍有马帮穿行在那蜿蜒坎坷的山道之上。它从远古至今天仍在延续着古道上的土著血脉文化,包孕了那麽多的民族群体文化、那麽厚重多彩的宗教文化、那麽多的“个体”文化以及“混合”文化,虽如今绝大多数地区已被现代化的交通工具所取代,但古道仍在发挥着它不同民族之间文化交流大动脉的作用,它仍将摇动着清丽的玲声在那现代化交通工具所不能及的崇山峻岭间把春光摇出,伴着春夏、送走秋冬走向未来

   (36)、数千年往事注到心头

   今天的游程是这样安排的,从下关出发,先到大理古城、三月街、平云南碑、再到三塔寺之后,便从滇藏公路过蝴蝶泉经上关去往丽江。所以,一大早同时们便纷纷打点行装,办理了退房手续,乘上了去到大理古城的旅游巴士。

   在从下关到达大理古城的这段苍山与洱海之间的坝子上,唐代的南诏国和宋代的大理国曾先后建造过自己的都城。出下关不远处,就是南诏国太和城遗址。太和城是南诏王统一六诏之后最早建立的都城,如今这座曾经辉煌一时的宫城由于战乱仅剩下了断碣颓垣,而那南诏后来放弃太和城迁都到太和城北玉局峰重建的都城---羊苴咩城,如今也早已不见了踪影。而我们今天要去的大理古城,却是明代洪武年间所建,距今也有了600多年的历史了。

   车子行驶在下关至大理古城的路上,仿佛穿行于苍茫的历史烟云之中,那悠悠的往事便不时地袭上自己的心头。

   在古代的洱海地区,并没有“大理”这样的叫法。“大理”一词最早的来源源于南诏国第11世王世隆的国号“大礼国”,“礼”与“理”谐音,为“大治大理,富国兴邦”之意。

   在我国的唐朝初年,洱海地区曾分布着六个较大的原始部落,史称“六诏”。“诏” 为“部落”之意,六诏便是六个部落。六诏中的南诏依仗唐王朝的支持,在公元728年,一统六诏,在洱海地区建立起了南诏王朝。但南诏王朝传至其11世王世隆时,南诏国已是气脉已尽,世隆以改国号为“大礼国”想效法中原王朝的“以礼治国”之策,力图维护摇摇欲坠的统治,但也无回天之力了。南诏国在11世王世隆前后,王宫内便相互倾扎,最高统治者昏庸无能,到公元902年,权臣郑买嗣杀了南诏第13世王舜化贞,灭亡了存续近200年的南诏国,建立大长和国。

   洱海地区从大长和国建国初至其后的36年间便一直动荡不安,就在这短短的36年间,便有三个小王朝先后被更迭。先是大长和国建国后26年,东川节度史扬干贞杀大长和国第3世王郑隆旦灭大长和国,拥立清平官赵善政为国王,改国号为“大灭兴国”,过了10个月后,扬干贞便迫不得已的废赵善政由幕后走到了前台而自立为王,改国号为“大义宁国”,10年后,通海节度史段思平联合滇东37部,灭亡了扬干贞,建立了“大理国”,而此时,中原王朝已是唐代到宋王朝过度期间的五代十国末期了。

   段思平建立大理国后,“大理”便开始了以国名在史籍中出现。而大理国的由来,在古代洱海地区却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据说在段思平进攻扬干贞的军队时,找不到渡口,这时,上天便派下一“披缨浣纱妇”指给他一条渡河之路,并嘱咐段思平将天下更名为“大理”。传说虽为野史,但它却真实地反映了洱海地区百姓厌恶战乱,渴求和平的愿望,而段思平确实吸取了其前三个短命王朝的教训,改革旧制,推行新法,实行礼治,减税赋、免徭役,并解放了大批的奴隶,缓和了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矛盾,稳定了大理政权。

   公元1253年,忽必烈率大军南来,乘革囊、渡金沙,奇袭大理,次年初国王段兴智被执遂亡,大理国传至22世,共315年,几与中原宋王朝相始终。

   从南诏国到大理国这500多年期间,在苍山洱海之间这块坝子之上,南诏国依仗苍洱天险击灭了中原王朝的数十万大军,而段氏王朝的大理国却没能挡住忽必烈的铁蹄。作为这500多年历史风云见证的古太和城与羊苴咩城,如今都在这片土地不复存在了,仅有后来建造的大理古城还巍然耸立在苍山洱海之间,传承着古往今来的苍洱史实,把那段沧桑的历史从这残壁颓垣的瓦砾之间拣起,垒进了自己的砖缝瓦隙之中,无言于天地间。

   巍峨肃穆的大理古城,楼门上有郭沫若书写的“大理”二字,在阳光的照射下闪烁着历史深邃的光泽,而与之相对的文献楼上由清代云南提督偏图所书的“文献名邦”的匾额,又似乎在轻风的吹拂中逶迤出一缕来自中原的文脉。我想,这便是古城的无言诉说。不用言语,无须诉说,“大理”、“文献名邦”足以包容那历史的兴废、足以说明古城那曾经的辉煌。

   来到大理,是需要了解这段历史的,而感受它,却需要一种无言的心境。走完古城内那棋盘式格局的街巷,我与同事们登上了巍峨的古城城墙。放眼四周那山水风脉,这东临洱海、西枕苍山的古城确有其威严肃穆之灵气,苍洱环抱,蓝天笼罩,轻风微拂,白云缭绕,城内葱翠掩映之下隐约闪现出的那黛瓦白墙式的白族民居、悠闲徜徉在九街十八巷之间的大理人,又使这今天的古城显得是那样的安静而祥和,这里才是大理的真迹。

   我觉着,有了这大理古城,那苍洱旖旎的风光,才那麽的有分量、才那麽的有底蕴,而这些,只有用心才能感受得到的。

   (37)、滚滚英雄谁在

   在大理旅行,当旖旎的苍洱风光使自己忘情于这方山水之间时,脚步所到之处,所触及到历史遗留在这方土地上的片片残砖碎瓦和道道颓垣残墙之时,那历史的凝重之感又不时地在侵浸着自己的情怀。

   沧桑的历史都一页页地翻去了,今天到大理,若不刻意地从大理这片土地上去拣拾那历史的碎页,你很难想象,这令人怡情悦目的大理风光,其底蕴里竟还藏掖着那麽多的历史恩怨。了解这些,最直接的载体我看当属那些如今还留在这片土地上的那座座碑刻文字了。惟有它们,还在吟诵着大理久远的过去,也使游人在尽情饱揽大理风光之际,还能感受大理那一段段完整的历史。

   从下关出来过太和城遗址不久,我们去到过太和村后的南诏德化碑处。也许今天大多的游人不会专程再来这里,但我却不能。因为,在那浩瀚的史书里,我对它太熟悉了,更因为,这块看似毫无生命的石头,实际上蕴涵着白族人民那麽深厚的民族情感,以及在这碑文石刻的字里行间如今还浸露着白族人民那宽厚善良的情怀。

   这块石碑据说有5000余字,建于唐大历元年(公元7.6年),为南诏宰相王蛮胜做,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了。今天来看的时候,由于长年累月风霜雨雪的剥蚀,能看清的碑文仅剩700余字了。

   古代的南诏国先前曾臣属中原唐王朝,后来失和,经历了“天宝之战”后,南诏虽然取得了胜利,但却给南诏国民留下了痛苦的思索,而民族大家庭的统一,依然是南诏不愿弃置的大业。因此,碑文中除了歌颂南诏王阁罗凤治国抚民的功德外,同时也追述了对唐王朝无端发起战争的反思:这场同室操戈的流血冲突确属无奈,南诏并无反叛之心,实因姚州都督张虔陀背离朝旨,胡作非为,无视民族的团结,对南诏过于苛求,才引起交兵。这里,更感人的是,南诏人认为征战的将士是无罪的,南诏一贯心向唐王朝,往事已经成为了过去,愿捐弃前隙,协力团结享乐太平。

   实际上,大理由于历史和地理上的特殊位置,曾有过许多沧桑的过去,而生活在这里的白族先民们都把这些刻进了如今还在这里竖着的碑文中。大理曾是一个碑林世界,只是在明洪武15年(公元1383年),明军攻克大理后在建造现今大理古城时,才把竖立在这块土地上的大理国时期和元代的古碑拆搬来建造了五华楼的房基。如今这些藏于新建馆亭之中的所谓五华楼碑群就是在1972年拆除五华楼时所发掘出来的。在这些碑刻上记载着大理国长达300多年的历史风云,可惜这次无幸看到这些碑刻了。据说,在大理还收藏着一块已有500 多年的山花碑,这块独特的石碑避开历史而不述,专去记载描绘苍洱风光,也实属难得。

   大理的历史,是云南这块红土地历史的重头戏。那个孙髯翁曾在昆明大观楼上对此长叹:“数千年往事,注到心头,把酒凌虚,叹滚滚英雄谁在?”是啊,在大理这片土地上,那苍茫的历史烟云都已把那在这里曾经显赫过、曾经伟烈过的“英雄好汉”们淹没了。但是,真的诚如他说,这苍洱大地上的“断碣残碑”就都付于苍烟落照,只赢得几许疏钟、半江渔火、两行秋雁、一枕清霜了吗?我记起了一个人,那就是受太平天国影响、联合滇西各民族人民举起反清义旗的大元帅杜文秀。

   凡今天来到大理的游人,大理人都会自豪地向你讲述着他,并且带着满怀的深情。我看到,与我们同行的金花,在向我们讲述杜文秀时,特别是讲到杜文秀在自己生命的最后一刻愿意以自己的头颅换取全诚百姓性命的义举气节以及他在结束自己生命之时那惨烈的场面时,表情是那样的沉重。

   在今大理古城南门内不远处,就是杜文秀的元帅俯所在。在这座黛瓦白墙的四合院内,你可以读到关于杜文秀的一切。

   杜文秀是回民,是他领导了我国历史上那场声势浩大的滇西回民起义。在这遥远的西南边陲,呼应着席卷大江南北的太平天国义军。他团结回、汉、白、彝和其他少数民族,率先攻下大理古城,又从大理出师,很快就攻占了除昆明滇东之外的50多个州府城池,动摇了岌岌可危的满清政权,竟还吓的那个满清的云南总督上吊自杀

   杜文秀是个成就事业的人,他提出口号:“族分三教(回、汉、其他民族),各有根本,各行其是,既同营干事,均宜一视同仁,不准相互凌辱。”实际上,即或民族之间有了矛盾,他也是严待己族,宽待他族。他知道:“欲做大事必须收捂民心。”同时他又是一个顶天立地气吞如虎的英雄豪杰:“天生英雄夺回汉朝世界,地出豪杰戳破胡儿乾坤。”

   只是太平天国的失败,使得他孤军作战,最后只好回师大理隅守。清兵大军压城,义军内部的动摇分子又受清军的鼓惑自相残杀,在大势难以逆转,取胜无望的情况下,他令下属将畜养的孔雀宰了,先安排全家老小饮雀胆自杀,又按自己民族的习俗,用白布缠身上下素裹,请来阿訇念过古兰经,镇定自若地服下剩余的孔雀胆,从容地坐进黄尼大轿,嘱咐兵丁抬送出诚去亲自面见攻城的清将扬玉科,愿以自己的一命换取全城百姓免遭劫难。他这样的义举,使得全城官吏百姓哭声震天。

   在扬玉科面前,杜文秀因毒性发作而不能言语,只是可恶的清军还是残忍地取下了他的首级。一代英雄豪杰就这样悲壮地结束了他年仅49岁的生命。但他那能料的,背弃诺言的清军,依然血洗了大理古城。

   杜文秀死了,他没有在这片土地上给自己留下一座碑刻,但他却没有被历史的烟云卷走。就在这今天的大理城内,在当年这个兵马大元帅府的遗址上,今人已把它修茸一新,从络绎不绝地来到这里凭吊的游人群中,可以看出,杜文秀已经永生在了人们的心中,后人在自己的心中为他竖起了一块永恒的丰碑。

   在就要离开大理的时候,回眸这片红土地,望着这众人瞻仰的古城帅府,我只是想问那孙髯翁:滚滚英雄谁在?!

   (38)、苍山洱海的塔影

   说起来很有趣,以前我常常西安的大雁塔和大理的三塔混淆,想必其名字的前面都有一个“大”字吧,仰或是它们的形状相似。今天来到大理,去到崇圣寺时,同事中有人竟也与我犯有同样的错误

   还是在昆明时,忙里偷闲去民俗村时,那里竟也有仿造的大理三塔。还是在洱海的游船上时,远远地眺望苍山,那三塔的影子就时时地出现在广阔的视野里。

   据说,大理的古塔之多举世罕见,只是历经了千年的战火和风霜雨雪的侵蚀以及一次次的地震,仅有很少的古塔幸免于难地留下来了。以前,苍山19峰,峰峰有塔,还有那大小不一的白族村寨,寨寨建塔。古之大理,可谓是古塔之国。

   现今留存在这片土地上的,除了三塔之外,还有位于下关城北不远处的蛇骨塔和弘圣寺的一塔。三塔中的大塔和蛇骨塔均属唐代建筑,而三塔中的小塔和弘圣寺的一塔则是建于宋末元初。来到大理才知道,三塔与西安的大雁塔均属于唐代建筑,有许多相似之处,难怪常常让我混淆呢,这也算是找到了一点理由吧。

   从三月街出来,到达崇圣寺,引着我们急匆匆地左转右拐的前行的金花说,在前面有一个人工修筑的水池,要我们先去那里拍照,因为那里依托平静的池水,塔影倒映水面,蓝天白云置于水下,是游人来三塔拍照留念的绝好之地。谁知,今天池面上风大,风吹皱了一池的春水,塔影怎麽也不能在水面上出现,只好匆匆地迫下几张留念的照片,还是去领略三塔的神韵吧。

   三塔耸立在苍山应乐峰下,一大两小,大塔又名千寻塔,位置居前,两座小塔在后,分南北而立,成三足鼎立之势,气势磅礴,雄伟壮观。金花讲,这三塔之间的距离为等边三角形,但我知道,大塔与小塔间的距离为70米,而两座小塔间的距离为97米,这怎能成等边呢?这也许是作为导游来讲是故意这样宣弄罢了。

   从远处眺望时,这三塔就象模型建筑一样只是感觉它们是苍山洱海风景的点缀,而今来到塔身之下,才感觉它们是那麽的宏伟和巍峨。大塔高约64米,就连两座小塔也在40米以上。这样高的塔身,昂首翘望,似乎感觉这空间有一种压迫之感,直觉着三塔竟那样一致地向着游人一方倾倒过来。有洱海波光涟涟,有苍山葱翠一片,塔尖直刺瓦蓝瓦蓝的天幕,白云悠悠地飘动,不,是塔身在移动。看的久了,仿佛我们与这三塔同乘在一艘船上,一齐在前行。

   我一直在想,这麽宏伟的建筑,在那没有现代化建筑设备的古代是用什麽方法建造的呢?一种今人都认可的说法是,当年曾用的是一种土堆石砌的办法。就是堆一层土,建一层塔,因此,塔有多高,土堆就有多高。土从远处运来,四周堆成土坡,由地面直达塔顶。建造这样高的塔身,据说当时建塔的土坡远及十里之外,而塔建成之后,又将土运走,可见当年工程的浩大。同事中有人又在调侃了,说用这样的办法,在这同一块地方,唐代建了一座大塔,宋代建了两座小塔,可见古人没有一个统筹的观点,若这三塔请一位总设计师的话,在唐代一次性建成,也就免去了宋代再次土建塔的浩大工程了。

   调侃归调侃,唐时的南诏人建大塔的时候,是为镇水患而建,但不知宋代的大理人建小塔时是出于何种想法

   三塔位于“元世祖平云南碑”不远处,这里当年曾是忽必烈攻陷大理城的主战场。三塔能躲过古代战乱的劫难实属不易,而千年的风霜雨雪的侵蚀也未伤及古塔一根毫毛。据说,明代大理地震,千寻塔曾“裂二尺许,形如破竹”,而后居然又在十天后“旬日复合”,安然无恙。1925年大理又发生强烈地震,城内房舍倒塌无数,独三塔岿然不动,实属罕见。问及原因,今天的大理人都会这样说,这是塔的神灵之所在。

   金花约我们登塔,我这才知道,原来这大塔为空心,内有楼梯攀爬。与金花一齐登上塔顶,极目原眺,苍山逶迤远去,洱海奔来眼底,蓝天白云之中衬托着塔檐角上叮当作响的风铃,所有这一切,直使人感到,原来是这耸立在亘古时空里的古塔,成就着古都大理这一片可谓叹为观之的风景。

   (39)、苍山之魂

   到大理,大理人都会向你讲起一种石头,那就是被人称为苍山之魂的大理石。这种石头,是一种以碳酸钙为主,间含少量氧化硅、镁、铁等金属及非金属杂质的石灰岩。这种色彩斑斓、叼风弄月的瑰丽奇石,世界上许多地方都有,但惟独大理的最奇美。郭沫若曾在《咏大理石》一诗中写下过这样赞美的诗句:“苍山韵风月,奇石吐云烟。”

   走进大理,你便走进了这奇石的世界。大理的地面,铺的是大理石;大理的街巷,砌的是大理石;大理城市里的楼厦、乡村里的民舍也全部用的是大理石。大理石雕花的门窗、大理石雕琢的门头、大理石登椅、大理石桌子、大理石文房四宝、台灯、盆碗等等,等等,大理石已经溶入了大理人的日常生活之中了。

   初看,似乎觉着大理人竟是这样的奢侈,被人们视为这样奇贵的石头却让大理人如此地随意堆砌,但细细想来,大理人没有不“奢侈”的理由。因为,大理是苍山的家乡,而方圆数百里的苍山,是大理石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库。从唐代以来,一千多年过去了,苍山向人们贡献出了千千万万件大理石制品,而从今天起,即使用现代化的设备进行大规模开采,再过几千年,也依然无穷无尽

   大理石大体上可分为三类:彩花石、中灰石和白玉,而自然图案精美的当属前两类了。作为大理游览的最后一站,我们从崇圣寺出来,去到了位于大理古城北门外的大理石厂。

   进入厂门,路两旁堆满了大理石的各种毛胚和加工后剩下的碎片。迎面就是大理石工艺品展销大厅,偌大的展销厅内,一排排、一列列高大结实货架上摆满了各种各样的大理石制品。那用大理石制作屏风、桌面以及挂画,经人工打磨后的断面上,有的是气壮山河的苍山云海,有的是妙趣横生的断岩古松,有的是直泻千里的山涧瀑布,有的是怒涌的云涛、五彩的花卉,有的是缤纷的落英、苍山的夕照,还有那用汉白玉雕刻的石狮、石象、石猴,憨态可掬、活灵活现。这里,间直就是大理自然风光的博物馆,更有甚者,大理人把那神奇的大理石壁画与那古老的史实相连,有什麽汉习楼船、唐标铁柱、宋挥玉斧、元跨革囊、古道马帮。。。。。。,仿佛这种奇石早就在苍山顶上把那远古历史的一幕幕摄入了自己的胸怀,而被今天的大理人一页页地翻出,向人们讲述着那一段段沧桑的历史。

   金花讲,这大理的苍山就是一个以黑白条纹的大理石堆砌而成的山,传说中最上等的大理石是玉带云出现的地方。我们跟着金花去到了大理石厂的加工车间,这里堆满着刚刚从苍山上采集来的石胚,石匠师傅们正在全神贯注地切割加工。真难以想象,这外表黑乎乎的石头,经过机器的切割,竟在那麽粗糙不堪的外表里面孕育着那麽丰富而神奇的图案,在那或浓或淡或疏或密或深或浅处,竟然浓墨淡彩酣畅淋漓地涂抹着苍洱之神韵,这神奇的大理石,竟携苍山之魂、纳洱海之韵于一怀,把苍洱之美凝固于一方天地,作为了今人永久的珍藏。

   我不得不感谢这些默默无闻的大理石匠,是他们在用自己的智慧和双手在这里年复一年地描绘着苍洱旖旎的画卷呀。据说,大理的石匠一代代地相传,那种技艺和神工简直就是一种不可破译的遗传密码,他们靠着这遗传基因一代代地传承,学是学不到的。他们采到大理石后,先要用心去于它感应,用一种无言的交流在勾勒着最美的图画。一块大理石,横切是苍山风月,竖切就变成了洱海碧波。而这一切,不就是这一代代祖辈相传的精道之所在吗。

   在元代,马可波罗来过大理,在明代,扬升庵、徐霞客也先后来过,他们都用自己的笔触拼尽自己最后的才思为后人留下了描述苍洱风光的华丽诗章,更有趣的是那徐霞客写尽苍洱还嫌不过瘾,竟摇起笔来着色这苍山的奇石,说大理石“着色山水,危峰断壑,飞瀑流云,雪崖映水。层叠远近,笔笔灵异,云皆能活,水如有声。”也许徐霞客到了最后才有了些须的感悟,那些穷尽神思的写在纸上的文字,怎能敌得过这些默默无闻的大理石匠手中的大理石呢?可能,当时的徐霞客是硬撑着面子不好挑明罢了,也许他已经感觉到了他以及他的先辈们所描述苍洱的文字,在这些一代又一代的大理石匠面前,在一代又一代大理石匠为后人留下的这一件件奇石的精灵面前,显得是那样的苍白无力了。

   是啊,真正能写出苍洱华章的是这些默默无闻的大理石匠,真正的苍洱风光是他们留存于世的这些充满着灵性与活力的苍山奇石。

发表评论

访客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