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舰》重炮狂鲨:图解法国海军“絮库夫”号巡洋潜艇。(转载)
1922年《华盛顿条约》对缔约国主力舰、巡洋舰的吨位和主炮口径都做了限定,但对于驱逐舰、潜艇等舰艇的性能未作规定,从而刺激了这些辅助舰艇的发展。法国海军受到一战时期德国海军无限制潜艇战的影响,对于发展潜艇极为热心,计划到1939年时打造一支拥有79艘潜艇的水下舰队,其中包括一级续航力长、武备强悍的大型远洋潜艇。法国海军赋予该型潜艇的任务是:1、保障法国本土与海外殖民地的联系;2、配合水面舰队打击敌方舰队;3、远洋破交。在执行第三项任务时,法国海军要求潜艇的打击手段既有效又经济,于是设计部门选择203毫米舰炮作为新型潜艇的主要武器,同时仍配备鱼雷。
■高速航行的“絮库夫”号巡洋潜艇,是世界海军史上著名的重炮潜艇之一,堪称奇葩。
大型远洋潜艇的首艇于1927年7月1日在瑟堡海军造船厂开工,1929年11月18日下水,以法国历史上的著名海盗罗伯特·絮库夫命名,这倒是与它未来破坏海运线的任务挺契合。就在“絮库夫”号舾装时,1930年《伦敦条约》签订,规定潜艇的最大排水量不超过2800吨,主炮口径不超过155毫米,“絮库夫”号的吨位和武备完全超标,最后在法国海军部长乔治·莱格的坚持下才得以继续建造,但后续舰全部取消,成为一根独苗,于1934年4月16日建成服役。法国海军实际上将“絮库夫”号当作“水下巡洋舰”,将其归类为巡洋潜艇,它不仅可以攻击商船,还能凭借强大的炮火与水面舰艇交战。“絮库夫”号服役时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潜艇,这项记录直到1943年日本海军伊-400型潜艇服役才被打破。
■1934年4月16日,“絮库夫”号举行入役仪式,注意主炮塔前部的整流罩尚未安装。
在世界潜艇设计史上,“絮库夫”号和英国皇家海军的M级潜艇是仅有的两个以重型舰炮为主要武器的特例,在技术上极具特色,尤其在主炮的配置和实际运作上颇为独到,此外在鱼雷武器和航空设施的配备上也很有看点,下面就通过“絮库夫”号高清结构剖视图加以解读。
艇首部分。
“絮库夫”号的艇首遵循潜艇的传统设计,配置了艇首鱼雷发射管和鱼雷舱。“絮库夫”的艇首安装了4具550毫米鱼雷发射管,发射550毫米24V型鱼雷,鱼雷长度6.6米,重量1490公斤,装药310公斤TNT,射程3000米/45花?或7000米/35节。后期改进型号的射程增至4000米/45节或8000米/35节,装药增至415公斤。“絮库夫”号的鱼雷舱内可携带8枚备用鱼雷。与同时代的其他潜艇一样,“絮库夫”号的艇员住舱设在艇首,在鱼雷舱内也安排了床铺。
203毫米主炮。
“絮库夫”号最引人注目之处莫过于203毫米双联装主炮,这是二战时口径最大的潜艇搭载火炮,也是《华盛顿条约》中规定的巡洋舰主炮口径的上限。“絮库夫”号装备2门50倍径M1924型203毫米舰炮,为同期建造的迪凯纳级和絮弗伦级重巡洋舰使用的同款舰炮,说明法国海军将“絮库夫”号视为“水下重巡”。M1924型203毫米舰炮可发射134公斤重的穿甲弹,炮口初速820米/秒,45度仰角时最大射程为30000米。由于“絮库夫”号的主炮安装方式较为特殊,其主炮的有效射程达不到理论数据。
■“絮库夫”号潜艇的203毫米主炮,注意炮口的防水塞及其连杆装置,可以从炮塔内部控制开合。
“絮库夫”号的2门主炮安装在司令塔前方一座特制的耐压水密双联装炮塔内,炮口装有防水炮口塞,可以通过连杆机构从炮塔内部开启或关闭。在炮塔前部安装有半球形整流罩,以减少潜航时的阻力。“絮库夫”号的炮塔可以向左右两舷旋转90度,但在艇体横摇超过8度时则不能转向任何一侧,否则可能造成艇体倾覆,这极大限制了火炮的使用。炮塔战斗室内备有28枚待发弹,并可通过炮塔基座内的扬弹井从艇体内的弹药库提取炮弹,主炮备弹量为600发。“絮库夫”号在潜望镜深度航行时,从下达上浮命令到主炮开火最快需要3分35秒,加上炮塔转向和瞄准目标,实际开火准备时间将更长,射速为3发/分。
为了配合主炮作战,“絮库夫”号也和水面舰艇一样配置了旋转式射击指挥仪,安装在主炮塔后方、司令塔前方的上层建筑内,使用5米测距仪进行目标观测,由于安装位置远低于水面舰艇,最大观测距离为11000米。“絮库夫”号还能使用潜望镜进行辅助火控,使观测距离延伸到16000米。此外,潜艇搭载的水上飞机也可以负责目标观测和校射,从而使火炮能在最大射程上开火,但基本上只存在理论可能。由于缺乏夜间观瞄能力,“絮库夫”号的主炮无法在夜间进行有效射击。
艇体中部。
“絮库夫”号的艇体中部是全艇的指挥中枢,设有舰桥、司令塔、控制舱以及军官住舱。在司令塔后方设有机库,用于存放水上飞机,机库上方为防空甲板,安装2门37毫米高射炮,型号为M1925型,初速为850米/秒,射速仅为30~42发/分,作为防空武器效能很差,因此在1941年改装时更换为2座双联装13.2毫米机枪。
■“絮库夫”号操纵舱内景。
■“絮库夫”号潜艇的军官们在军官舱内开会,可见舱内陈设非常考究舒适。
“絮库夫”号机库下方是动力舱段,主机为2台苏尔寿大马力柴油机,用于水面推进,输出功率为7600马力,最高航速为18.5节;潜航时使用2台输出功率3400马力的电动机推进,水下航速可达10节,其航速指标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潜艇中是非常突出的,有利于在破交作战中追逐低速商船。“絮库夫”号在设计上特别强调续航力,在满载燃油时以10节航速航行时可达10000海里,在水下以4.5节航速潜航时也能达到70海里。为了与破交作战相适应,“絮库夫”号上还设置了大量的储物空间,可以装载280吨物资,以支撑100多名官兵在海上作战长达90天,此外还辟有关押俘虏或搭载乘客的舱室,可容纳40人。
“絮库夫”号的最大安全下潜深度为80米,继续下潜至110米也没有任何问题,其艇壳结构的承压能力能保证更大的潜深,极限下潜深度为491米。
艇尾部分。
“絮库夫”号的艇尾部分最特别的地方在于尾部鱼雷发射管的布置和形式,采用安装在耐压壳体之外的外置式鱼雷发射管,而且是潜艇上较为罕见的旋转式鱼雷发射管,2座三联装鱼雷发射管呈纵向安装在潜艇上甲板的延伸部分,可以向两舷旋转,射角较艇首的固定鱼雷发射管开阔得多,理论上具有更好的作战灵活性。鱼雷发射管本身的结构也很有趣,采用1具550毫米鱼雷管和2具400毫米鱼雷管混合的“三明治”结构,后者用于发射400毫米26V型鱼雷,长5.14米,重674公斤,装药144公斤TNT,射程2000米/44节或3000米/35节,艇上载有4枚400毫米备用鱼雷。
■停靠在港口的“絮库夫”号,机库舱门敞开,可以看到机库内部呈圆柱形。
为了强化搜索能力,同时配合主炮射击,“絮库夫”号搭载了1架贝松MB411型水上飞机,全重仅1140公斤,最大速度190公里/小时,航程400公里,乘员2人。飞机经过部分拆解后可放入司令塔后方的圆柱形水密机库内,使用时沿甲板轨道从机库内拖出,组装完成后由飞机起重机吊放到海面上自行启动起飞;回收时则反向操作,飞机降落在潜艇附近,由起重机吊回甲板,拆解后移入机库。“絮库夫”的水上飞机操作繁琐,受天气海况影响较大,因此法国海军在1938年计划以新型旋翼机取代水上飞机,可以直接在甲板上起降,不过这项计划并未实现。
■“絮库夫”号艇员们在拆解水上飞机,以收容到机库内。
涂装变迁。
在很多模型和绘画作品中,“絮库夫”号的水上部分采用橄榄绿色涂装,实际上在其服役生涯中从来没有涂上这种颜色。“絮库夫”号最初的涂装与法国海军水面舰艇一样,为深灰色,之后改为被称为“普鲁士蓝”的深蓝色涂装,以提高在远海航行时的视觉隐蔽性,直到1940年底才更换为由深灰和浅灰两种颜色构成的迷彩涂装。
■自上而下分别是“絮库夫”号在1932年、1934年和1940年采用的涂装。
服役简历:
“絮库夫”号服役后以编入法国大西洋舰队,以瑟堡为母港,在日常巡航中度过了平淡的战前岁月,1940年5月德国入侵西欧时,“絮库夫”号正在布雷斯特接受改装,为避免被俘于6月间逃离布雷斯特,横渡英吉利海峡,前往英国朴茨茅斯避难,但在7月3日被英军武力控制,在冲突中有3名英军和1名法国水兵死亡。
■1940年秋季,自由法国领导人戴高乐将军视察“絮库夫”号后沿舷梯离开。
1940年8月,“絮库夫”号在英国完成改装后加入了自由法国海军,除了军官所有艇员都被撤换,之后奉命执行护航巡逻。然而,由于英法之间的紧张关系和缺乏熟练的艇员——其人员需求远大于普通潜艇,“絮库夫”号始终无法达到正常的执勤状态。从1940年秋季到1941年初,“絮库夫”号在英国和加拿大之间的跨洋航线上进行巡逻警戒,一艘为破交作战而生的潜艇却在执行护航任务,多少有些讽刺,不过其强大的舰炮火力至少在理论上对于德军潜艇和伪装袭击舰还是有一定的威慑力。
■1941年9月正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朴茨茅斯船厂干船坞中接受改装的“絮库夫”号。
1941年4月,“絮库夫”号在德文波特遭空袭受伤,同年7月前往美国新罕布什尔州的朴茨茅斯海军船厂接受为期三个月的改装。1942年2月,自由法国高层决定将“絮库夫”号派往太平洋战区,于2月2日从哈利法克斯启航,前往百慕大群岛的英军基地进行补给,之后计划通过巴拿马运河、经塔希提驶向澳大利亚悉尼。2月18日到19日夜间,“絮库夫”号在驶向巴拿马途中在加勒比海上与美国货船“汤普森·莱基斯”号相撞沉没,艇上130人无一幸存。也有一种说法是,“絮库夫”号是被1架“卡塔琳娜”巡逻机误认为是德军潜艇而遭击沉,其沉没真相至今不明。
■描绘“絮库夫”号与“汤普森·莱斯基”号货船相撞的画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