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创新研究

创新经济发展的动力。

  ——“管理一个创造性破坏过程”的提倡者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熊彼德

  创新是一种选择;创新是一种人权。

  本文线索:

  一、创新代表明天;

  二、创新是社会进步真正的动力源;

  三、经营企业首先是经营创新;

  四、结语。

  一、创新代表明天

  本花?线索:

  1.什么是创新?

  2.“范型说”揭示科学发展秘密

  3.文化学揭示社会惰性的秘密。

  4.“物竞天择”突围死本能情结

  5.认知过程再次突现人的惰性。

  1.什么是创新?

  老子《道德经》里,宇宙诞生做出本源性阐释,他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是乃无中生有也。创新就是对“有”的突破、创新就是“无中生有”。

  1.1创新首先是面对“有”的规范

  人是群体的动物他们绝对离不开某种“规范”,人生而就在“规范”之中。从人的生活起居直到科学研究我们所以能享用其间、所

  以能纵横捭阖、所以能传承文明没有“规范”提供的某种“平台”,你将无所适从、莫衷一是。这就是老子所说的“天下物皆生于有”。有“有”的规范,就无所谓对“有”的突破、就无所谓创新。

  1.2规范乃是创新的“平台”

  比如说,一种制度、一种文化、一种信仰、一种范型、一种模式、一种方式、一种公式、一种格局、一种风格,甚至是一种规矩、一种法

  律、一种戒律、一种禁令,乃至于自然界的遗传机制也都是某种“规范”…对“规范”的认识古人有过很好的概括,这叫“没有规矩无以成方圆”。

  事实上,在一个混乱的社会、在一个不遵守秩序的社会里,创新也无从谈起。

  1.3规范乃是一种宇宙法则

  连自然界也不能例外,比如说广泛存在着的遗传法则,即便是自然美也得遵从此类遗传的配比法则。欧几里德发现,大自然美丽的奥妙在于巧妙和谐的数学比例大多接近1:1.618,从鹦鹉螺的外壳(每一条螺线都是上一条螺线的0.618倍)到向日葵上顺时针花瓣逆时

  针瓣数的比例(55:34)都是同一个比例。

  甚至连打破的花瓶的碎片之间,大的碎片与次一级碎片、次一级碎片与再次一级碎片大致会呈现出16:1这样的倍数关系,不然,这整个宇宙都将乱套!

  1.4创新是对规范的突破

  但是包括“规范”在内,作为一种普遍存在的宇宙法则,事物总有它的两面性。“规范”是某种对既往的概括,它代表昨天今天。因此,人类的进步无不是对“规范”本身不断予以“修订”、“補充”与“突破”的结果。这也正是库恩所归纳的:一部科学发展史实则是一部“范型”更迭史。

  研究创新,亦即突出对某个领域“规范”的某种“修订”、“補充”与“突破”。创新强调的是,我们要继承“规范”,我们更要突破“规范”——从既定的“范型”、权威们的“范型”中突围而出。

  2.“范型说”揭示科学发展的秘密

  美国科学史家托马斯•库恩(Thomas Kuhn 1922——),他在1962年发表的《科学革命结构》一书里指出,一部科学发展史实则是一

  部“范型”更迭史。

  某种学科的诞生大体上会经过下列四个阶段:前科学(或称潜科学、伪科学)期——成熟期——“范型期”——衰落期(或称革命期的

  到来)。

  2.1极致乃是衰落的开始

  所谓“范型期”,是指某种学科达到了“登峰造极”的阶段,它必然会有其杰出的代表人物,亦即俗称的“权威”。爱因斯坦有一回说,“因为我对权威的轻蔑,所以命运惩罚我,使我自己竟也成了权威。”看来,权威是事物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的产物。在这个阶段,人们会把相关似的种种发明与发现尽可能地“往里装”、“往

  里套”。

  就人的规范性认识而言,它对人类文明的传承与进步起到十分重要作用。但是,在这个近似迷信的阶段,也是该学科发展陷入停滞的阶段。

  2.2 科学发展

  ——挑战权威 突破规范

  挑战权威,更要挑战依附权威、仰仗权威所形成的大大小小的权威利益群体(或称“仆从类权威群体”),以及传统的更为广泛的从众群体。正因为如此,库恩才把“范型”的更迭称作“科学革命”。

  挑战一个往往由数十年、甚至数个世纪成的某种学说、某种理论、某种学科,他面对的是一个由权威为核心所形成的“权威崇拜群体”。当权威与权力与利益捆绑一起时候,这无疑是一支十二万分可怕的力量尤其是当这支力量又以传统作为它的盾牌的时候,就更其可怕了。

  2.3创新,胆略比智慧更重要

  事实上,不少学说,比如说托勒密的“地心说”、夫子的“儒家学说”在长达上千年数千年的时间里经久不衰,它们本身也就成了某种传统。今天的挑战者尽管不太会遭遇中世纪那种野蛮的虐杀、监禁与流放,但是,当舆论控制在权威、控制在维护权威的权威们手中的时候,失败的几率可能远高于成功的几率。在通常情况下,仅仅“舆论一律”就会消融掉挑战者的自信

  如果缺乏胆略,创新就会扼杀在摇篮中,明天也许只是永远梦想

  3.文化学揭示社会惰性的秘密

  “规范”代表“昨天”与“今天”,“规范”即传统。因此,“规范”就是某种文化。

  创新何以常常会停滞于“今天”?这正是作为文化的“规范”所具有的特点——传统所具有的超稳态结构使然。即此而言,我们首先要解

  决的问题在于确认什么是“文化”。

  3.1 定义文化

  美国文化学创始人克罗伯(A.L.Kroeber)和克拉克洪(Cl.Kluchhohn)他们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发表《文化:概念和定义的批判性回顾》一书。在这部著作里,他们把当时所见的一百六十个由

  人类学家、社会学家、精神病学家,以及其他学者所下的有关文化定义搜辑起来,经过综合提炼对文化学作出较为清晰的界定,为文化学的研究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3.2什么是“文化”?

  “文化是包括各种外显或内隐的行为模式,它通过符号运用使人们习得及传授,并构成人类群体的显著成就;文化的基本核心包括传

  统观念(即由历史演绎及选择而成),其中观念尤为重要;文化体系虽可被认为是人类活动的产物,同时也可认为是限制人类进一步活动

  的因素。”

  3.3 文化有五个要素

  A. 文化是某种群体的行为模式;

  B. 行为模式(不论外显还是内隐的)通过符号传递,由后天习得;

  C. 行为模式通过人工制品具体化;

  D. 由历史上获得并经过选择的价值体系是文化的核心;

  E. 文化既是人类活动的产物,又限制人类的活动。

  3.4文化的双重性

  不言而喻,“规范”正是人类经验的结晶,它也正是“由历史上获得并经过选择的价值体系”所形成的“文化核心”;而这种“文化核心”,它“既是人类活动的产物”,也是“限制人类活动”的某种障碍。这也正是创新何以会常常会停滞于“今天”的原因

  3.5传统文化制约中国现代化发展

  拥有四大发明”的中国何以无缘“工业革命”?

  哈佛大学文化史专家兰德斯教授认为:

  ①没有成熟的自由的市场,并漠视私有产权,也没有专利权观念,扼杀了创新的动机;

  ②妇女的生产力未被释放,她们被局限于家庭作业

  ③统治者把最先进东西据为己有,不准民间普遍使用,抑制了创新。

  与此同时,西方的“工业革命”正是伴随资本主义革命而开始,两者相辅相成,形成了有利于创新的大文化机制。

  3.6传统观念很可怕

  前南非总统曼德拉在他的自传中说:“有一回上飞机,发觉机长是非洲人时,他居然不由自主地恐慌起来。惊吓之余,突然发现这种不信任发展中国家机长的成见,不正是自己一辈子立志消除的种族歧视吗?”

  眼下,中国人摇摆于传统价值观和“普世价值观”之间,处处强调“中国特色”,在国际上有较多的负面影响。对创新思维有更多的抑制作用。

  从生理学角度看“复制性思维方式” 。

  弗洛依德(Sigmund freud 1856-1939)奥地利人,精神分析学创始人。1920年,弗氏发表《超越唯乐原则》,提出“强迫重复快乐原则”。

  弗氏通过长期的临床观察与试验发现,作为生物的人的本能,具有两种“相反相成”的倾向——生本能与死本能。在相当一段时间以来,人们原先以为决定人的行为主要动力来自“唯乐原则”——人生而为快乐、为满足。而隐藏在“唯乐原则”之后,人的本能要求回到以前初始状态——重复过去。这种本能,它反映出人的生物惰性,因而是保守的,即通常所指称的“死本能情结”。

  4.1大自然崇尚“生本能情结”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生物必须不断进化,否则即遭淘汰。与“死本能情结”相对应的是“生本能情结”。“死本能”呈现的是生物起始之初的“无机状态”,人身上那种具有保守倾向的本能所要求恢复的正是这种无机状态。因此,人的“死本能情结”是一种倒退、

  是一种寂灭,它是一种“破坏性情结”。

  而“生本能”正好与此相反,它要抗拒死亡,要使生命得到保存更新。由于这两种本能作用相反,且又始终并存,因而,人的生命历程就必然一直处于动荡起伏的节律之中。

  5.认知过程再次突现人的惰性

  关于人的生物性本能导致他们的“双重性”终将不可避免的结论,我们还可以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的研究中得到进一步的证实

  Jean Piaget于上世纪60年代初创立“发生认识论”。他认为人的“认识结构”包括四个基本概念:

  图式(scheme)→

  同化(assimilation)→

  顺应(accommodation)→

  平衡(equilibrium)。

  5.1认知的过程是一个改变图式的过程

  人的认知结构形式:S →(AT)→ R。

  当新信息用于某个个体的人的时候,如果这项新信息与其人固有的“认识图式”相一致的时候,即为“同化”,此时仅是量的增加;如

  果这项新信息与其人固有的“认识图式”不相一致的时候,那就得调整固有的“认识图式”,此为“顺应”。

  人的认识是一个不断“同化”与“顺应”的过程,这是一个不断求取“平衡”从而做出某种必要反应的过程。

  5.2关键在改变“认知图式”

  由于人的本能,亦即生物惰性使然,大凡新信息的进入都会是某种排它性反应;只有当危及个体“生死荣辱”的时候方会“接纳”。因

  而,作为创新的基础——学习的过程、认知的过程,乃是一个需要不断克服“死本能情结”的过程。

  这就是为什么老年人,以及有了些成就的人显得忒顽固的原因,因为他们不再有改变旧图式的动力与愿望——当晚年到来、当功成名就的时候,也正是归于寂灭的时候。

  5.3罗宾的看图实验(图略)

  5.4图式就是框框

  在看图一时,所有的受试者无一例外,都明确指出线段AG全等于线段GD。在看图二时,两个组大多数人均认为,线段AG长于线段GD。尽管图一和图二的区别仅在于图二作了封口处理

  这个实验说明,即便是亲眼目睹,也会受到主观视觉经验的影响。多数人所以会认为图二中线段AG长于线段GD,主要是因为在封口后的图二中,线段AG和线段GD各自背景所产生的视觉上的误差,这和长期形成的主观经验有直接的关联:人们以为“大的总比小的盛的东西多”。

  5.6经验就是图式

  从上列两幅图片,人们不难发现,即便是亲眼目睹也会受到主观经验的“限定”。

  第一幅图“这是一只鹈鹕还是一只羚羊?”,很显然,只见过鹈鹕的人说它是鹈鹕,而只见过羚羊的人说它是羚羊。第二幅也与前一幅类似熟悉印第安人的观察者,他们会专注于此人突出的鼻子,然后看他的嘴、下颚,还有他的眼睛…这当然就是一个印第安人了。反之,你从此人的最下面的一双靴子看起,那活脱脱就是一个步行在风雪中的爱斯基摩人了。

  由此可见,经验使你快速找到方向、找到看问题的“入题点”,而与此同时,它也限制了你对新东西的认识,从而影响人的创新性思维发展。

  5.7波普尔命题:

  上世纪30年代以来,哲学界一直在争论,究竟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

  英国思想家卡尔•波普尔(Karl Popper)于1968年发表《猜想

  与反驳》,提出“观察渗透理论”,他把这项命题概括为“H﹠O” 之争。

  H:Hypothesis(假说)、Hen(鸡)

  O:Observation(观察)、Ovum(蛋)

  我们认知某个新事物的时候,是“假说”在先呢,还是“观察”在前?波普尔认为,所有的“结果”,无不是在“假说”制导下的“观察”得来的结果。

  由于观察者的价值观不同同一事物所得出的结果却并不一样。这就是为什么“有一千个观众,就会有一千个哈姆莱特”的原因。关于“H﹠O”之争至今并未结束,但是,科学发展证明了爱因斯坦的结论:“你能不能观察到眼前的现象,取决于你运用什么样的理论。理

  论决定着你到底能够观察到什么。”而什么样的“理论”则取决于你持什么样的价值观。观察到什么并不取决于你看到了什么。

  伦敦帝国学院的科学家约翰 • 查伦科利用最先进的生物医学设备画家普通创作与观察一幅肖像的方式进行比较

  “目力跟踪仪”显示,普通人的目光会在一张面孔上漫无目的地扫来扫去,画家的目光则更富有审视性。

  普通人在观察一张面孔时,通常每分钟150次,每次0.3秒或0.4秒;但是,当画家要描绘模特的面孔时,他观察的时间要长得多,眼神也集中得多:每次持续的时间约1秒钟,每次只看12次左右

  你只是观看他却在思考

  通过功能磁共振成像仪扫描,画家和普通人作画时,画家的大脑右前部与创作有关这一区域活动很多,画家用这部分脑区进行思考;而受试的三个普通人,只有主视皮质——与视觉有关的脑区活动较多。

  事实是,普通人花了大量时间仅仅是观看不同的面孔,而画家则在对这些面孔进行“思考”——他们能迅速抓住视觉信息并将其传送到大脑的其它部分。

  二、创新是社会进步真正的动力源

  本节线索:

  1.新经济时代创新超速致富神话

  2.新经济时代创新的三大支柱;

  3.新经济时代创新的三大区分

  1.新经济时代创新超速致富神话

  以近百年聚敛财富速度为例:

  卡内基世家产业资本成为百万富翁,用了近百年;

  洛克菲勒家族靠资源资本成为千万富翁,用了50年;

  比尔•盖茨积聚第一个10亿美元用了12年;

  雅虎的发明者杨致远、维•菲洛只用了3年;

  电子港湾公司(eBay)皮埃尔•奥戴尔仅用了五个星期,并且,他在接下来的两周内又创收了第二个10亿元。

  1.1新经济主导财富大转移

  2005年《福布斯最新财富排行榜

  比尔·盖茨以510亿美元第11次蝉联世界首富之冠。在前五位中,除第二的位置被沃伦·巴菲特占领外,其余均为信息产业所占据,依次是保罗·伦、迈克尔·戴尔和甲骨文软件公司的拉里·埃利森。

  世界财富大转移,标志以制造业为基础的传统经济正在快速向以信息业为主导的新经济转换。

  1.2新兴国家创新财富

  爱尔兰奇迹再次证实切入新经济创新改变国家。就是在80年代中期爱尔兰犹如一艘破船,人人都想离开。1840年时爱尔兰有800万,到1960年锐减到不足300万。但是在加入欧盟30年之后,它从最贫穷国家一跃成为仅次于卢森堡的第二富国。实际上只有美国和挪威的人均GDP高于爱尔兰。据《经济学家》周刊最近的一次调查,爱尔兰是世界上生活质量最好的国家。

  爱尔兰已经超过美国,成为世界上最主要的软件出口国,欧洲出售电脑1/3是爱尔兰生产的。显然这得归功于自由化政策。

  2.新经济时代创新的三大支柱

  创新是一个平台,它有三个支柱:

  技术创新+市场经济+全球化新商业模式 ( 推动21世纪发展的“三驾马车” )。

  创新体系的核心→新思想可被转化为某种价值(专利数量只是衡量标准之一)。

  结果:要么全球化,要么边缘化。

  2.1技术创新乃是第一支柱

  1995年,OECD发表《世界经济200年史》。统计证明,世界作为一个整体,200年来处于经济增长期,而此前的300年里则几乎没有什么变化1820年左右,世界人口为10亿多一点,而1992年则增加到54亿。但人均收入在这172年里,还是从650美元增加到5145美元(按1990年的数值计算),即增加了8倍。这段时间里,世界产值甚至增加了40倍。世界的出口量,自1872年以来增加了540倍。

  显然,技术创新和市场开放互动大大促进了全球化进程,而这种进程回过来又进一步推动了技术创新和市场开放。

  2.1.1 20世纪创新的加速度发展

  7年等于工业革命200年

  据美国世界观察研究所统计,全世界制造业与服务业的产值,从1950年的5万亿美元增长到1997年的29万亿美元,增长了近6倍。

  光是1990年至1997年间,总产值就增长了近5万亿美元,等于在7年间达成从18世纪工业革命至1950年的经济速度。

  2.1.2几乎与此同时人类的智商惊人提高

  更为令人称奇的是,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人类的智也惊人地提高了——自1942年以来,英国提高了27点,1918年以来美国提高了24点,阿根廷提高了22点,同样在西欧、加拿大、日本、中国、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也出现了类似的提高。

  这说明环境和智商之间存在互为影响的关系:具有高智商倾向的基因促使人们寻找那些发挥他们基因优势的环境,回过来这又促进了环境的优化。

  2.2市场经济是第二支柱

  英国《经济学辞典》对市场经济作了精辟的分析:自由市场经济,作为一种配置资源的经济制度,它是由自由市场中的供给和需求所独立决定的。通常,市场经济被视为资本主义的同一语。

  当前的全球化大趋势,其实是经济规律的体现。自由市场经济无疑是全球化的一大通道。显然,解决供求关系自由变动的最大化,就必得有一个全球化经济市场。

  2.2.1市场经济明显优于计划经济

  奥地利学派的领军人物哈耶克说:“自由市场的优势是允许成千上万的人面对价格自由地做出个人的决定,实现劳动、资本和人才等的资源配置,而这种配置方法是中央计划模仿不了的。”

  经过长达半个世纪磨合终于诞生的欧盟,此乃市场经济全球化最好的明证。计划经济是一小部分人试图操控市场的经济;市场经济是人人都可能参与的经济。

  2.2.2市场经济创新全球经济

  现在为什么能出现经济规模甚至超过一个国家经济总量的大型跨国公司来呢?这正是在全球范围内自由配置资源的结果,尽管在当前存在着那么多相互对立的政治体,然而跨国公司的全球化投资、经营、生产与贸易,它们却仍然成为扰动与均衡全球经济的一支不可或缺的伟大力量。

  2.3全球化新商业模式是第三支柱

  新商业模式,是在全球化条件下的自由市场经济产物。它既是新经济创新的结果,它本身又是创新的“孵化器”。

  在过去的20年里,美国造就的亿万富豪有史以来的总和还多。但是,新科技却并未让那些穷国摆脱贫穷。关键是这些国家,不具备吸纳、转化并加以应用新科技、经营新理念所必须要有的超越“国界”、“主权”的新商业模式。

  2.3.1新商业模式乃是创新的转化平台

  创新并非仅仅指发明,抑或是发现,把 “发明”与 “发现” 转化为商业应用、让更多人受益应用,这就是创新。为什么今天的“七年”可以抵上工业革命以来的“两百年”?关键是“两发”的转化速度,而此类转化并非纯粹的技术问题,因为技术受控于某种社会制度。

  2.3.2商业转化是时代进步的飞轮

  与十九世纪相比,今天的技术转化可在瞬间实现。过去一个国家采纳另一个国家的技术,需要几十年甚至几百年,现在,微软开发的软件在西雅图制作完成,然后马上北京孟买投入应用。

  但是,可能发生的事并不等于一定发生。它的发生需要有相应的市场机制,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新商业模式。

  2.3.3美国是最善于应用转化机制的国家

  早在1930年英国发明家弗兰克·惠特尔就设计并取得了燃气涡轮喷气发动机专利,可是,今天却是美国支配喷气发动机制造业。美国的发明家、创新者和企业家,他们不仅善于发明创新,这些天才还善于将新东西引入市场。

  1794年,伊莱·惠特尼发明了可以提取绿色种子花的轧棉机。他的这个发明仅用了十来天的时间,可是他为了保护自己的专利不被别人剽窃却费了很多年的时间。

  2.3.2竞争力表现为转化的速度

  当全球化新商业模式的平台愈筑愈高的时候,一项新技术、一个新发明,可以在同一时间普及开来,美国创造财富的速度与他们利用新科技的速度几乎一样快。

  据美国《商业周刊》(2004/10)统计,自1995年以来,美国国民产值投入商业投资的比率平均只有11.3%,与上两个十年基本持平,大大低于日本的水平。然而,美国的生产率却实现了飞速增长,原因就

  在于对个人电脑和因特网新科技的迅速应用。

  2.3.3转化需要有一个全开放的金融市场

  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的经验来看,这种转化的活力应该与一个国家具独特创新能力的金融资本市场相匹配。

  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在金融市场取消管制条例之后,金融产品不断创新,股票和债券市场、共同投资基金、套期保值基金、机会基金、高收益基金、过渡基金、风险资本基金,以及初次公开发售股

  票的数额和种类都增加了,这大大超过所有国家的总和。因此,美国中产阶级把越来越多地把资金委托给新兴的金融机构,而非那些日趋保守的大银行、大的保险公司。

  2.3.4新商业模式弘扬风险精神

  在90年代,美国通过初次公开发行股票的办法,为大约4000家公司提供了资金,金额高达2500亿美元。而整个欧洲在同期仅为几百家公司

  提供了资金,金额不到美国总金额的10%。这种自下而上的企业家经营意识、敢于一搏的“美国式”资本主义风险精神,使整个美国编织出了一个又一个创新神话。

  2.3.5硅谷+华尔街=新商业模式

  “硅谷”就是一个现实中的神话。与其称“硅谷”,还不如称之为“华尔街之谷”更为贴切——它把专业科技人材与企业经营最有效

  嫁接起来,从而制造出众多的托马斯•爱迪生这样的人物——既是企业家又是科学家,这无疑是新商业模式最具有创新力、最富有魅力,也是最具有说服力的地方

  2.3.6大商业模式小政府格局

  小政府大社会,小政府大市场,全球竞争看哪国的政府小得快。前世行行长沃尔芬森于1997年发表的一份报告称,自70年代以来小政府小得快的国家经济增长提升了3%,小政府小得慢的国家只提升了0.5%,

  两者之间的差距相差六倍!所谓“小政府”是说“总统”、“总理”、“议长”、“执政党”,他们只是国家管理者,各级政府也都需要实行成本核算、实施企业化管理。国家的事政府可以做,民间也可以做。

  从一些国家的实践来看,政府的事由民间办以后效率大幅提升经济增长,模糊了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之间的界限,对抗性矛盾少了,社会和谐程度也相应提高了。

  2.3.7美国创新三大支柱

  制度创新,进一步拉大富国与穷国之间的差距。

  小政府大社会、小政府大市场,里根政府从创新政治开始,实施“政府企业化”管理。美国于70年代率先进行全方位改革,推动劳工市场和商品市场的自由化,以及取消社会福利从而使美国人变得更加独立。人们向实物资本和人力资本投资重新得到高额利润和丰厚回报,而国家并不从中巧取豪夺。

  1970~1998年,美国私营企业创造了几百万个新工作岗位,使就业人数增长了70%,而欧元区的就业人数只增长了5%。

  美国得力于新商业模式

  2005年1月20日,乔治•W•布什在他的第二任总统就职典礼上宣称,美国要把自由撒播到“世界上最黑暗的角落”。从以前的“引领民主”到今天的“推进民主”,布什的口气越来越大,究竟是什么支撑着他如此“牛气”?一言以蔽之:美国的经济。

  在世界工业化国家中,美国创造的价值最大。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这个头号经济大国最近一个时期以来创造的价值,平均年增长率为3.1%。较之日本、欧洲,美国的新商业模式确实领全球化之先。

  这个“领全球化之先”,得力于制度创新。

  2.3.8印度直逼中国启示录

  印度遵循“美国经济发展模式”——低投资率、低储蓄率、处事公平的政府及高赢利企业,直逼采用“日本模式”的中国。

  印度政府几乎不采取如税收优惠、直接贷款与隐性补贴等各种产业政策,而是在赋税上一视同仁。它们扬弃干预市场的政策,改用私有化及放松监管的产业政策,使得印度不光只有制造业获得发展,就连服

  务业也开始具备全球竞争力。德里致力于发展“世界办公室”的形象,主要提供增值服务出口——印度的劳动力以低成本和高技术水平引人注意

  2.3.9中国尚未形成新商业模式

  创新是无法计划的;

  创新是需要承担风险的。

  中国把创新计划于某个时间段、某个科研院所,民间得不到任何资助;金融只服务于大型国企、或是国家级大项目,个人很少得到资助。以2002年为例,根据国家统计局数字,国有银行系统向私营企业和个人发放了400 亿元短期贷款,还不足发放贷款总额的1%。

  中国市场无人愿意承担风险

  中国经营者当前只做“看得到生意”。

  2004年10月,深圳中国高新技术成果交流会上举行两院院士项目推介活动。五位院士向在场人士大力推介七个领先世界的中国原创尖端科技项目,主要涉及生物科技、信息技术、纳米技术等多个国际最前沿的学科方向。但是,现场无人做任何回应

  即如,太阳能的开发利用,在我国已经有五六年的历史,然而它市场转化却始终打不开局面

  3.新经济时代创新的三大区分

  区分两类国家;

  区分两类企业;

  区分两类人

  3.1创新加速两极分化

  要想集体致富就必须要有一个社会的创新平台:这就是同时拥有科技、市场和全球化新商业模式“三大支柱”。

  三个世纪以前,一个莫桑比克居民与一个瑞士居民的收入之比大约是1:5,现在却是1:400。

  1995年,最富裕地区北美与最贫困地区非洲之间的差距大约为19:1,现在是40:1。

  目前,全球所有最不发达国家的国内生产总值的总和,还不及全球最大的3位亿万富翁所拥有的财富。

  3.1.1创新区分两类社会

  目前,按人均获取专利的数目衡量,只有美国、加拿大、西欧、日本、韩国以色列新加坡台湾等20来个算得上创新型国家和地

  区。这些国家和地区的所有发明专利加起来占世界总数的99%。

  它们善于将新思想转化为新的经济价值。

  3.1.2创新使美国成为超级大国

  美国的经济增长有大约80%来自技术创新、管理创新、营销创新,只有20%左右属于资本积累。美国GDP超过10万亿美元,而整个非洲GDP只有2000亿美元,是美国的1/50。但包括技术在内的全方位创新,其差距则远远大于1/50。

  3.1.3是美国经济繁荣的基石

  自1803年美国商务部专利与商标局成立以来,已经批准630万项专利,平均每周3500项。目前,每年收到32.5万份专利申请

  2000年在纽约注册登记的发明专利:

  美国8.5万项;日本3.1万项;德国1万项;韩国3300项;中国119项目;非洲2项。

  2003年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注册的专利110114项:

  美国39250项,占35.7%;日本16774项,占15.2%;德国13979项,占12.7%;中国1205项,占1.2%。

  3.2创新区分两类企业

  先知先觉型-经营创新——发现市场、制造市场、创新市场;

  不知不觉型-经营模仿——经营盲目、挤占市场、终结市场。

  3.2.1先知先觉型企业——美国Atari游戏公司

  一个新产品造就一个新行业

  1972年11月29日,由美国Atari游戏公司推出“乓”的游戏机以来,10年内,便有上万电子游戏机拥入市场,至80年代,随着家用电脑的普及和相关技术的发展,电子游戏机产业的势头更是蓬勃发展。

  今天,全球游戏软件厂商每年的销售额近200亿欧元,硬件销售额也超过70亿欧元。目前游戏机行业与电影业已经联袂,其产业容量将难以估量。

  3.2.1先知先觉型企业——巴伦奇公司

  一个新产品造就一个新企业。

  1992年,杰克•巴伦奇看到一则矿泉水电视广告。当微量元素溶入水中发出“扑扑”的声音时,一个灵感也在他的头脑中冒泡了,“我们为什么不制造一种能投入水中的固体清洁剂呢?”于是,杰克在化学家的帮助下,他的“一休”牌全效清洁剂便诞生了。这种形似子弹的药丸,它能将一夸特水变成清洁液,清洗地板到镜子、甚至宠物的污迹等各类东西。

  目前,他的产品销售毛利超过200万美元。

  3.2.1先知先觉型企业——新鲜速递公司

  即便创新服务也能创造一家企业。

  史帝夫•泰勒开办Fresh Express。他和他的伙伴卖的只是某种“方便”——洗净、切完、包好莴苴。该公司已从80年代末的一文不名,发展到1999年价值14亿美元的大生意。

  你也能给莴苴安上奔腾芯片吗?如果人家能在一种蔬菜上取得这样的成绩,我们还有什么借口?永远不要以为你在从事一种成熟的行业。没有成熟的行业,只有成熟的经理。只有超越常规的创新,才能带来长远的财富。

  3.2.2先知先觉型乃是

  不断调整战略定位的企业

  印度舍麦思公司原本生产的是一种适合印度本土需求的小锅炉,而且根据市场调查,有着极大的内需市场。但是,因为这个小锅炉比国际产品要求的尺寸小,如果进军国际就要重新设计。经过审慎评估,公司领导人决定,宁可割弃占了全公司生意80%、利润100%的国内市场,而将心力投入欧美市场。他们重新进行战略定位的豪赌终于成功,因为今天的舍麦思公司已经成为世界第六大小锅炉生产公司。

  创新——区分天才与庸才。

  天才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具有无限的创造力、坚强意志与乐观态度。

  托马斯.爱迪生拥有1093项专利。这个记录迄今仍无人打破。他给自己和助手确立了提出新想法的定额,以此来保证创造力。

  据称,巴赫每星期都要创作一首大合唱,即使在他生病的时候也不肯停顿。莫扎特一生中创作了600多首乐曲。爱因斯坦最著名作品是关于“相对论的论文,从而终结了经典物理学的统治地位。此外他还发表了2.8篇论文。他是20世纪论文与观点被引证最多的科学家。

  3.3.1创新乃是个人权力的体现

  20世纪“以人为本”精神最大的突破在于:个人的自我实现比忠于任何团体,比如家庭、宗教、民族、王朝或国家等更为重要。

  民主政体和自由市场经济的内涵都是赋予个人高于团体的权力。民主、民权和人权都源于如下观点:

  个人权力高于团体权力,每个人都有权对效忠团体的观念持异议而仍然受到尊重,掌握社会、政治和经济权力的团体应不断接受个人为寻求不同权力体制而提出的挑战。

  3.3.2人权就是选择权

  可选择性是社会文明与进步的标志。而个人只有通过选择才能得到权力,也就是要看是否有能力反抗传统观点和表述自己的策略——亦即创新的能力。

  因而,创新就是一种选择;

  因而,人的权力大小也因人而异;

  因而,没有创新就没有选择,没有选择就没有享受到与生俱来作为一个人的权力。

  3.3.3创新乃是“天赋人权”

  创新是一种“生本能情结”,它与生俱来,所谓天才,只是把这种“情结”发挥出来幸运者而已。发明创造乃是某种完善与改进。我们要善于“指引自己的大脑”,坚信“我可以”、“我能行”。这就是乐观者、成功者的信念。

  任何存在都存在缺陷,完善它、改进它,乃是我们的职责。仿生学的出现,表明人类社会比自然界有更多的缺陷,只要稍加模仿,就有了创新、有了完善与改进。

  3.3.4创新人人有份 机会处处皆有

  创新是一种选择,小到一个主意、一个念头、一个行动、一个判别,大到一个决策、一个影响到历史进程的发明与发现等等…重要的是你得不断地进行选择。

  哪一天你停止了选择,那意味你的事业走到了头、你的生命也走到了头…因为你放弃了生之权利——人权。

  计量时间的那“玩意儿”安哪儿不行

  1904年,巴西人阿尔贝托 • 桑托斯在一次飞行中,因为无法腾出手来看怀表,他的一位朋友想了一个办法,说,何不把表戴在腕上

  呢?于是第一块手表便由此产生。

  把自然界的刺果变作生活中的“搭扣”

  1948年,瑞士工程师乔治•德梅斯特拉尔带着狗去打猎,在经过牛蒡草丛时,狗毛和他的呢裤上都沾上了许多刺果。梅斯特拉尔对刺果沾得如此之牢感到奇怪,他用显微镜观察,只见千百个小钩子钩住了毛呢的绒面和狗毛。

  他忽然想到,如果用刺果做扣子,一定举世无双…于是今天的尼龙搭扣——“纬格罗”(Velcro)便诞生了。

  他只是增加了一种买卖的方式而已

  2005年,英国《金融时报》评选出来 25 位全球最有影响力的亿万富豪第三名是皮埃尔·奥米戴尔(38岁)。年仅28岁时便写出了创造性的规则,从而成立了世界上最有价值的网络公司eBay。

  自1995年创立以来,这个网站改变了传统拍卖模式,连5万年前的猛犸亦可网上拍卖。他成功地让每个使用电脑的人都可以参与网上拍卖,创造出数十万个靠网络发财致富的企业家。

  她只是改变了一下看待员工的方式而已

  玫琳·凯说:我们关心别人的信念,其实并不会和我们追求利润的公司目标相冲突。对我来说,P和L不仅代表“利润”(Profit)和“亏损”(Loss);同时也代表“人”(People)和“爱”(Love)。她只是改变了一下看待员工的方式,就把她的化妆品公司管成世界上最有成长性的企业之一。

  斯隆创新仅仅多立了一间办公室

  他放言,“你们可以拿去我的资产,但将组织留给我,在五年里,我一定可以将那些资产赚回来。”

  这是什么样的组织?在个人权力至上的时代,他主动把权“分发”下去,让有权有责的各事业部组织“独立行事”,围绕一个目标——赶

  超福特。

  让它不那么容易得到

  牲畜跟人似的,食不厌精。冬天的草料当然比不得精饲料。农民往往会把草料撂到让牛勉强能够到的小茅屋的屋檐上,牛伸出舌头一次卷不了多少,牛吃得很费劲。因为吃得很费劲,所以,才吃得津津有味,直至努力吃光为止。如果放到食槽里,它才懒得吃呢。

  在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创新喂牛的办法应该是有许多启示的。

  法国推广种植土豆的绝活

  地球上没有一个地方的农民是不保守的。

  因地制宜,改换品种、推广良种在农民可是一次革命。当年土豆传到法国时,法国农民当然不愿接种。当局为此想了一招。第一年,他们在各地种植土豆的试验田边,派全副武装的士兵日夜把守,周边农民见此阵势,认为地里种的一定是精贵无比的东西,于是便偷着溜进去,把偷回的土豆种在自家地里…由此土豆便在法兰西种植开来。

  好东西要与好朋友分享,还得有一个分享的好办法。

  控制节奏就是创新

  打市场要懂得“伺机而动”。选择时机、控制节奏,把握市场,赶早不如赶巧。

  德国汉高早在10多年前就发明了一种适用于黑色衣服特殊洗涤剂,但是,德国人长期以来除了白色的洗涤剂而外从不接受其它颜色的洗涤剂。只到竞争对手宝洁把黑色洗涤剂放到柜台上的时候,汉高方才推出它们的新产品,公司因此节省了大量的市场开发资金。今天该产品是汉高最赚钱的产品之一如果你承认这世上不存在100%…

  早在上世纪80年代法国为了抑制具高不下的犯罪率,决定启用有犯罪前科而确已悔改的犯人当警察。尽管公众抗议,但是效果却十分明显。目前欧美一些国家也效仿法国的做法,颇有成效。

  如果你承认这世上并不存在100%的完美,那么,你的思路要比现在开阔得多、你解决问题的办法将会多得多。

  创新惩罚

  酒后驾车,是交通事故的重要的因素之一。比特尔•孔特尔是美国加州的一名法官,他发现绝大多数肇事者被控后依然故我。于是他决定改判犯人“参观”因交通事故而丧命者的停尸,并在现场解剖这些殒命者的尸体。此举果然奏效,凡参观者,此后无一人再因酒后驾车而被控。

  在企业管理中,任何奖罚都应当抓准当事人的“第一利害”。

  3.3.5人权=行动+梦想→创新

  这世上有三种人——

  第一种人:只愿意躺在床上做白日梦的人(在想象中攫取权力的人);

  第二种人:只知道埋头苦干的人(在现实生活中放弃自己权力的人);

  第三种人:干七小时活做一小时梦的人(在行动中增加自己权力的人)。

  三、经营企业首先是经营创新

  1.寻找“阿里阿德涅彩线”;

  2.美国企业的创新机制;

  3.请预留创造空间

  4.中国还没有找到创新的阿里阿德涅彩线。

  1.寻找“阿里阿德涅彩线”

  有一个美丽的希腊神话,故事说克瑞忒国王米诺斯设著名迷宫,欲加害于阿提克王子忒修斯。但米诺斯之女阿里阿德涅爱上了忒修斯,暗中给了他一团彩线,线的一头拴在迷宫的门口,从而引导忒修斯安然走出了迷宫。这是爱情的阿里阿德涅彩线。

  市场就是个“迷宫”,企业经营是否也有它的“阿里阿德涅彩线”呢?

  回答是肯定的——有,它就是创新!

  1.1什么是经营创新?

  什么是经营创新?把新思想转化为新的经济价值。创新不单是科技上的发明创造,它还包括通过开发新产品、新工艺、新的方法、新的服务方式来吸纳新思想,并将这些新思想转变成为新的经济价值的能力。创新,无疑是经济发展的动力。

  创新,显然要比发明的含义广泛得多,它是新思想、新思维、新方法和新发展、新格局融合的产物。

  1.2创新是抑制衰退的唯一法宝

  2002年,麦肯锡发表一份调查报告,他们统计了400家企业在过去30多年里所取得的经济成就。结果是:每获得3~7年的高速发展后,“高增长的企业”总是降到工业企业的一般水平上。显然,竞争优势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减弱,它需要不断创新。

  从许多相关的调查报告来看,企业的繁荣阶段平均持续3.1年,企业的衰退期平均持续2.9年。将来这种基本的周期也不会有任何改变。

  2.美国企业的创新机制

  创新,乃是与生俱来、人皆有之的“生本能情结”,关键在于,人们是否享有一个创造发明的共享空间?

  美国企业提倡全方位的互动式参与,搭建创新平台,激励机制领先全球,这也是美国经济持续增长的动力源之一。

  2.1美国企业善于利用创新机制

  统计调查显示,在美国“一些大型工业集团中,2/3的营业额都是由一些与两年前的外形不一样的产品来实现的。”

  这种完善往往是由许多不同的角色,如研究者、供应商、顾客和营销部门之间,在整个互动过程中最后实现。其间,顾客的作用越来越大,他们设想出产品的新的功能,完善一种产品的使用等。

  2.2个人权力高于一切的硅谷文化

  全球何以出不了第二个“硅谷”,因为,尤其是在亚洲,还缺乏“宽容失败”、更缺乏“鼓励冒险”的机制。

  事实上,任何事情都与失败有关,失败是进步的必经之路、失败是策划未来时必然会遇到的一道坎。如何面对失败,这是人类最宝贵然而又是最少被提及的经验之一。其实,最大的失败乃是不敢尝试。

  有失败的权力,才是享有个人最大的权力。

  2.3“硅谷文化”并非孤立现象

  鼓励冒险-允许出错-宽容失败是美国文化最为强劲的一个组成部分。比如说,在强生公司,出一次差错可能是一位创新者获得荣誉的标记。

  60年代,公司总裁伯克推出一项新产品失败了,但是,他却得到公司董事长伍德的祝贺,因为他为此项革新承担了风险。得到激励的伯克,后来取得了许多次成功,为强生公司的拓展立下了汗马功劳。

  3.请预留创造空间

  一流企业无不预留创造空间 ——

  没有天使哪来的上帝

  IBM 有一个叫 “ 国际商用机器公司研究员计划”参与这项计划的技术人员都是在公司工作了15~20年极富创造力和富有成果的典型工程

  师。他们拿总裁一样高的工资,这些人有5年的时间,可以调配人力物力从事他们希望进行的工作。这就难怪他们是全球获取专利权最多的公司了。

  3.1 3M公司创立公司诺贝尔奖

  3M每年要颁发几个公司诺贝尔奖 —— 金步奖,授予那些开发的新产品所获收益和利润达到可观水平的员工。

  此外,公司还制定了双梯提升计划。一个是为管理人员设立的;一个是为奖励专业上的成功设立的。

  3.2内外互动共同参与

  百时美施贵宝制药公司设专职创意寻人”他们首先发动“内部顾客”征集点子。如,当某个专利药品即将到期时,他们会让员工挂着三明治式广告牌走上街头,广告牌上写着“我们正同xx病作斗争,我们需要你的帮助!”

  这些活动往往在全球发动,很快就有数千条建议汇集起来。在通常情况下,创意搜寻人每年都要发起数十起类似的活动,极大地提升了公司对新药的开发能力。

  3.3以全新的方式让顾客参与

  创新创新的方法是最重要的创新。

  以市场为导向、以顾客需求为导向是创新的前提——灵感来自对顾客的追求。

  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的研究人员研究表明,新产品大多来自顾客的创意,而不是内部的献计献策,也不是由研发部门研发而来。

  3.4为顾客预留创造空间

  宝马公司设立“虚拟革新机构”,直接听取顾客意见。全球的车迷都可以上该机构的网站,相互交流看法,其中的新创意还会受到保护。2001年开创的第一个星期,就收到4000个创意。

  戴姆勒-克莱斯勒2000年推出的PT Cruiser在北美一上市便大为成功,就是设计师听取了顾客的意见,提升外观的保护性,而非像玩具

  的结果。

  3.5顾客需求造就企业

  松下幸之助创业之初,有一次他在市场闲逛,听到购物者在议论说,眼下的电源头都是单用的,如果一个插头能接上几种电器那就好了。松下听到这些抱怨,回去后便开发出“三通”电源插头。松下公司也由此而壮大起来。

  创新一个电源插头——仅是加大了一点使用的功能,即成就了一家跨国公司。请生活到顾客中去你就能倾听到“上帝的旨意”。

  3.6顾客需求造就新型产品

  一天,富士胶卷销售部长看着堆积如山的库存胶卷发愁,无意间听人说,“为什么不在这些胶卷上加装镜头和快门呢?”其人一听便立即

  组织进行市场调查,发现有70%的人一年中至少有三次面临想照而找不着相机。于是,富士推出即用即弃型相机。

  3.7市场卖点由谁说了算?

  总部设在洛衫矶的KB公司,在丹佛建造的公寓房子都有壁炉和地下室。但是,当地购房者大多为外来者,对他们来说,如果没有地

  下室房费可以省20%,因而购房者宁可不要。随后,公司立即改进设计,推出“简易房型”。与此同时,则又按愿意多付钱的购房者的需

  求,增添了其它设施。

  成功营销永远要细分“目标公众”。

  4.中国还没有找到创新的阿里阿德涅彩线

  中国经济并非创新型经济;

  中国绝大多数企业并非创新型企业;

  中国社会仍然处在模仿的阶段。

  4.1经济总量上升竞争力却在下

  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1400多亿美元,迅速提高到2004年的1.65万亿美元,经济规模居世界第6位。但是,仅以单位产值的巨大能耗和无数资源的浪费来看,中国经济难以持续发展。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中国创造单位GDP所需石油是美国的4.2倍、日本的7.6倍、印度的1.5倍。

  从全球两大榜单世界经济论坛的“全球竞争力排行榜”和洛桑国际管理学院的“国际竞争力年度报告”来看,中国的竞争力已经连续4年下滑。

  四、 语

  1.发明创造是人类社会共同活动的结果

  2.创新是一门“思维技术”

  3.创新的三大前提

  1.发明创造是人类社会共同活动的结果

  世上有许许多多的发明创造,很难确认它的首倡者。塑料传奇故事就是一部创新的故事。它的许多名称:莱克拉、特氟隆、聚本乙烯泡沫、阿斯特罗草皮、有机玻璃、人造荧光树脂、赛璐珞、赛纶、尼龙等等,足以说明一项科学突破如何在几十年的时间里逐步得到改进和完善。

  这项偶然诞生于19世纪50年代实验室中的合成材料非常雄辩地证实,发明创造乃是人类社会共同活动的结果。

  1.1创新产品永远是企业的第一竞争力

  亚洲的新兴企业正在对日本消费电子产品的统治地位发起挑战。但是,创新高端产品,日本公司仍然领先世界。

  DVD录像机,松下在日本的份额为43%,在美国占28%;世界上30%的数码相机都在使用三洋的传感器、芯片和电池;可拍照手机,夏普和三洋正在依靠手机和图像微传感器、高分辨显示屏等部件占领市场;等

  离子电视,松下、先锋和日立依靠处理器的专利技术取得了巨大的销售量;液晶电视,在美国20英寸以上的,夏普独占49%的市场份额。

  2.创新是一门“思维技术”

  一次,委内瑞拉马拉开波市,为设立“市医疗中心”聚集了政府官员、医生、市民代表20来人举行讨论会。会议持续了三个小时,却一无结果。

  此时,被与会代表带来的一个10岁大的小男孩起立要求发言。他建议:先做一个AGO(Aims,Goals and Objectives 可能性的选择),接着是FIP (First Important and Priority提出优先考虑的问题),当然还要考虑OPV(Other People ‘s View 他人的观点)。不

  一会,一个计划就形成了。

  2.1创新是一门可通过教育学会的思维技术

  通过评估创意的有效性,以及研究如何改进从产生创意到取得成果的过程来积极进行创意管理。可以请创意专家来讲授,比如产生突破性创意的可复制、可量化的过程,包括游戏、“感觉超载”以及精确分析,目的在于尽可能多的产生新的创意。

  当然,根本性的问题在于“制度创新”、“观念创新”。

  2.2公司创新培训制度

  越来越多的公司训练员工进行创新的方法,并鼓励他们使用这些方法。

  美国科宁公司已培训了26000名员工掌握这些技术。埃克森公司培训了7000人。这些公司通过培训,训练员工的创造力,大大提升了竞争力。

  2.3更重要的是创新思维方式

  以创造科技为己任的杜邦公司培训它的所有员工运用五种思维方式:

  横向思考、比喻性思考、正面思考、联想触发性思考,以及抓住和解释各种梦想。

  运用上述五种方法对个人和公司都产生了直接的效益。

  2.4实现自我才是人的最高追求

  比尔•盖茨将公司文化建立在授予权力的基础之上,经理人员把权力授予编写和设计软件的开发者。整个公司也更像一个大学校园,以充分发扬员工的创新精神。

  微软在IP操作平台上始终保持领先地位,最大的关键在于她给了员工以创造的空间。

  3.创新的三大前提

  有利于创新的大文化机制;

  有利于创新的小文化机制;

  创新来自个人确定的目标高低。

  3.1有利于创新的大文化机制

  首先要承认一个国家、一个社会是一个开放系统。只有开放的系统才能具有活力、也才能具有相对稳定性。在一个开放的系统内,任何国家、政党、宗教和团体的利益都只能是系统整体利益的体现。任何逾越系统利益的做法,不论以什么名义,终将导致失败。

  一个充满活力的开放系统,也必然是一个包容性很强的多元化系统、也必然是一个对传统文化具有批判精神的自更新系统。今天,凡是主张全球化的国家,也就具备了有利于创新的大文化机制。

  3.2有利于创新的小文化机制

  系统的开放性、整体性、包容性必需具有相应的科学机制。从上世纪70年代全球改革开放以来,凡是实施放松管制、开放门户、强调双向交流的国家,它们的经济政治、人文环境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升与改善。

  因此,所谓有利于创新的小文化机制,主要是指有利于创新的“政策环境”。这种政策环境大到国际条款、国家政策,小到企业经营策略等。

  3.3创新来自个人确定的目标高低

  对传统持永不疲倦的批判精神;

  对社会持有高度责任感;

  并乐于挑战自我。

  3.3.1对传统持永不疲倦的批判精神

  创新最大的障碍在于传统观念。

  自古以来,精耕细作已是传统农业的宝典。但是,现在发现犁地也会损坏土壤的肥力,增加土壤的侵蚀。而且,不用犁翻耕的土地在总体上也有益于地球生态环境。因为,未翻耕的土地,可以紧紧地控制住碳,否则当有机物腐烂时,碳就会跑到空中形成二氧化碳,如果一公顷土地不耕地,则每年可以吸收一吨碳,这样可以使土地成为扼制全球变暖的关键因素。现在,数百万拉丁美洲人已不再用犁翻地。

  3.3.2创新是对常规的否定

  比如说餐饮业——

  如果在餐厅里没有了服务员;

  如果在餐厅里没有了厨师;

  如果在餐厅里没有了食品……

  我们会开出什么样的新餐厅呢?

  3.3.3创新来自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琼玛卡若线”的发明者并非交通专家,而是一名职业医生。1917年,琼在美国布拉斯加州从医经历中,车祸造成的一个个患者让这名大夫开始考虑高速公路安全问题。琼发现行驶在高速公路上,人们都乐意在靠近中间的部分行驶,她自己驾车也曾与其它车辆擦边相撞

  的事故。为此,琼建议在公路的中间划上一条醒目的线。当她将想法提供给有关部门时,却无人理睬,经过长达7年的苦斗,她的建议方才得以实施。

  1924年,加州高速公路管理委员会同意在99号高速公路进行试验,在公路中间画上一条醒目的线之后,事故发生明显下降。不久,全加州的高速公路都以画上琼玛卡若线引以自豪。之后,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采用了这种做法。

  3.3.4挑战自我创新思维

  这是一个挑战思维定势的故事:

  如果我们去摸一个袋子,第一次摸出一个红玻璃球,第二、三、四、五次接连摸出的都是红玻璃球,我们会想,这袋里装的是红玻璃球。可是,当我们继续摸第六次时,摸出的是一个白玻璃球,此时我们会想,袋里装的是一些玻璃球。倘若再往下摸,结果是一个小木球,此时我们会想,这袋里装的是一些球。如果,我们再往下摸呢…

  显然,在一个有限的范围内,接触了一定的类似的概念之后,往往会形成一种思维的定势。而这种思维定势,久而久之,则会形成某种既定的观念,阻碍我们对新事物的认识与探索

  3.3.5连爱迪生也摆脱不了“死本能情结”

  上世纪20年代中期,无线电广播开始崛起,当时,他的子女和公司的同仁都劝他投资生产收音机,爱迪生却固执地认为,人们更愿意听自己所选的音乐,而不是广播电台强加给他们的那些音乐,尽管留声机销量不断下降,至死也没听别人的意见。

  类似爱迪生这样的“大家”类似的问题,简直可以罗列出一长串来。

  令人惊诧的“杜尔主张”

  1899年,美国专利局局长查尔斯 ∙ 杜尔提议关闭自己所在的 “ 专利局 ”,因为他深信 “所有能被发明的东西都已经被发明出来了”。

  事实上,世界充满了各式各样的缺陷,它需要不断地完善,创新,是上帝赋予人永也不可停歇的劳作。

  在电话发明之初人们对它并不看好

  1876年,西方工会的一份内部备忘录称:“电话缺点太多,这种设施本来就没有一点价值。”

  即便到了20世纪,20世纪福克斯公司负责人德利尔∙扎纳克1946年还说过这样的话:“电话无法占有任何市场半年以上,人们很快就会

  厌倦每晚盯着这种夹板做的盒子。”

  飞机只是有趣的玩具而已

  1911年,法国陆军元帅、军事战略家、第一次世界大战盟军总指挥、

  罗斯福总统的崇拜者费迪南德 ∙ 福煦元帅认为,飞机是有趣的玩具,但没有军事价值。

  科学家的非科学论断

  192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罗伯特 • 米利肯宣称——“ 根本不存在人类利用原子能的可能性。”

  1967年2月25日,三极管、有声电影和电视的发明者李•佛瑞斯特博士认为——不管未来的科学如何进步,人类永远也上不了月球。

  错失商机的市场预测

  1943年,IBM董事长托马斯•沃森宣称——“我想,5台计算机足以满足整个世界市

  场。”

  1977年,迪吉多电脑公司创办人及前任总裁肯尼斯•奥尔森坚持认为——任何人都没有理由买台电脑摆在家里。

  “范型说”揭示商业运行的秘密

  前科学阶段

  产品开发阶段

  成熟期

  明星升起阶段

  范型期

  金牛阶段

  衰亡期

  1980年生态学家埃利希担忧原材料供不应求,价格会持续上涨;经济学家西蒙则认为人类的才智将会克服资源匮乏,因此,价格将会走

  低。两人决定就锡、铜、镍、铬、钨五种贵金属打赌,以1000美元的储备物资为准,从1980年到1990年,如果上述五种金属在这一期间增值了,输者将把其中的差价付给胜者。

  埃西之争——

  乐观主义战胜悲观主义

  结果埃利希输了

  截止1990年9月,上述五种金属全部贬值,由此,埃利希付给西蒙一张556.07美元的支票。埃氏认为全球经济衰退导致工业对金属原料需求有所减少。西氏则强调因为塑料、光学纤维和硅酸盐工业等一些更高级材料的开发替代了原有的材料。

  埃西之争——

  有限的认知导致有限的发展

  已经载入科学史册的 “埃西之争” 它给后人的启示是深刻的——

  社会学家艾德蒙•史宾瑟说:“ 造成好和坏,悲惨和快乐,富有和贫穷的是思想。”

  经济学家马克•萨加夫说:“ 有限的认知导致有限的发展。”最终导致创新的停滞。

  黑格尔说——人是靠思想站立起来的。

  爱因斯坦说——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要难一万倍!

发表评论

访客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