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医宗金鉴表札记

  进医宗金鉴札记

  ◇ 春风秋水

  照管醫書館事務和碩[1]和親王[2]臣弘晝[3]等奉敕纂修醫書[4],今已告成[5],謹奉表[6]恭進者:

  伏以帝德播生成易簡協陰陽之撰[7],皇仁大胞與中和關位育之功。斂箕福以敷民[8],統寒燠[9]、雨暘[10]而廑念[11];辨禹圖[12]而正位[13],合剛柔、燥濕以咸宜。體好生[14]之心以為心,五辰[15]順布;本博濟[16]之學以為學,二氣[17]均調。蕩蕩[18]難名,薄海[19]蘊恬熙之化;巍巍[20]莫並,普天蒙樂利[21]之休[22]。

  臣等誠惶誠恐[23],稽首[24]頓首[25]上言:竊惟醫書肇自《靈》《素》[26],方藥著于漢。倉扁[27]以前,禁方[28]每多不傳之秘;宋元而後,著述皆屬補救之文。乃法立理明,往哲示圓機之妙;而执方廢法,後世鮮淹貫[29]之儒。非有明鏡以燭其源流,萬物何以盡歸仁壽[30]?必比[31]玉策[32]以通其表裏,羣言乃能得所會歸[33]。

  欽惟皇帝陛下[34],道接羲軒[35],業隆參贊[36]。沛[37]膏雨[38]與山陬[39]海澨[40],蔀屋[41]春生;扇仁風[42]於雲牖松扉[43],瑤階[44]日麗。既已登斯民于衽席[45],更欲進斯世于吉康。念天時之寒暑不齊,人事之寢興[46]難節,將正醫門之旨,以昭愛養之方。爰[47]發宮府[48]藏書,遍集古今典籍,特命臣等纂修既往,以詔將來。誠億萬年未遇之鴻恩,千百世難逢之曠典[49]。臣等四診[50]未諳[51],五味[52]粗分。聞命[53]自天,悚惶[54]無地。慎選醫員,細陳綱目;焚膏繼晷[55],不辭午夜。丹鉛[56]分校合參,務竭一心研悅。飲蔗漿以解熱,旁搜摩詰之詩[57];進昌陽以引年,遠證昌黎之說[58]。理求精當,不尚奇斜;詞謝浮華,惟期平易。證詳表裏、陰陽、虛實、寒熱[59];方按君臣、佐使[60]、性味[61]、功能。酌古以准今,花?繁[62]而摘要。書凡九十卷,類分十一科[63]。恭輯書成,敬呈御覽[64]。經宸衷[65]之鑒定,彌覺義理精深;蒙聖主之披陳,益見微文燦[66]著。欽定嘉名:《醫宗金鑒》。赤文綠字[67],誠哉!壽世[68]鴻編,雲笈瑤函[69],允矣!仁民妙術,懸之九市[70],不妨家遇越人[71];寶[72]之千秋,正使代生岐伯[73]。實乃萬方之慶,誰云一家之言?

  伏[74]願澤永春臺[75],恩覃[76]夏甸[77]。修善政於六府[78],水、火、金、木、土、穀,大德常流;培元化於一心,知、仁、聖、義、中、和,神功默運。將見陽回天上,人歌舜日之舒長;瑞溢寰中,世堯天之廣大矣。臣等無任瞻天仰聖,激切屏營[79]之至,謹奉表恭進以聞。

  乾隆七年十二十五

  諸臣職名

  武英殿監理照管醫書館事務和碩和親王 臣弘晝

  太保議政大臣大學士三等伯總管醫書館事務 臣鄂爾泰

  經理提調官

  太醫院[80]院使加光祿寺[81]卿銜食三品俸紀錄[82]三次 臣錢斗保

  總修官

  太醫院右院判食五品俸兼經理事紀錄三次 臣吳謙[83]

  太醫院右院判食五品俸紀錄三次 臣劉裕鐸

  纂修官

  太醫院御醫加二級[84]紀錄三次 臣李毓清

  太醫院御醫加二級紀錄三次 臣武維藩

  太醫院御醫加二級紀錄三次 臣三格

  太醫院御醫加三級紀錄三次 臣施世德

  太醫院御醫加一級紀錄一次 臣鄧錫璋

  太醫院御醫加一級 臣樊君彩

  太醫院八品吏目[85]加一級紀錄二次 臣劉紳

  太醫院八品吏目加一級紀錄二次 臣甄翰

  太醫院八品吏目紀錄三次 臣何徵圖

  太醫院九品吏目紀錄二次 臣章垣采

  太醫院額外九品吏目加一級紀錄二次 臣金世榮

  太醫院額外吏目加一級 臣劉植

  原任欽天監博士 臣劉裕錫

  遴選廩貢生[86] 臣孫埏柱

  札记:

  [1]和硕:满语译语,汉译为“四方之方”、“角”、“楞”。清代亲王中最尊贵者常冠以“和硕”二字,皇女由妃嫔生的称和硕公主,亲王女称和硕格格。见《清会典事例·宗人府·封爵》。

  [2]和亲王: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雍正帝第五子弘昼封亲王,封号和,死后谥号恭,未得世袭罔替,每次袭封需递降一级,一共传了七代八位。

  [3]弘昼:爱新觉罗·弘昼(1712年—1770年),清朝雍正帝第五子,清高宗弘历之弟。雍正十一年(1733年)被封为和亲王。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薨,谥号恭。著《稽古斋全集》八卷。

  [4]敕纂修医书:清乾隆四年(1739年)十一月十七日,皇帝谕令太医院右院判王炳、御医吴谦“尔等衙门该修医书,以正医学。钦此。”

  [5]告成,宣告完成

  [6]奉表,进呈奏表。表,《释名》:“下言于上曰表。”南朝·齐·刘勰《文心雕龙·章表第二十二》:“秦初定制,改书曰奏。汉定礼仪,则有四品∶一曰章,二曰奏,三曰表,四曰议。章以谢恩,奏以按劾,表以陈请,议以执异。……表者,标也。《礼》有《表记》,谓德见于仪。其器式,揆景曰表。章表之目,盖取诸此也。”《文心雕龙·书记第二十五》:“战国以前,君臣同书,秦汉立仪,始有表奏,王公国内,亦称奏书。”

  [7] 撰:数,指天地阴阳等自然现象的变化规律。《玉篇》:“撰,数也。”《易·系辞下》:“阴阳合德,而刚柔有体,以体天地之撰,以通神明之德。”

  [8] 斂箕福以敷民:语出《尚书·周书·洪范》:“武王胜殷,杀受,立武庚,以箕子归。作《洪范》。……敛时五福,用敷锡厥庶民。”又“五福: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敷民,施于人民。敷,布施。

  [9] 燠(yù):暖,热。《说文》:“燠,熱在中也。从火奥聲。”《尚书·周书·洪范》:“庶征:曰雨,曰旸,曰燠,曰寒,曰风。曰时五者来备,各以其叙,庶草蕃庑。”《尚书正义》:“雨以润物,旸以干物,暖以长物,寒以成物,风以动物,五者各以其时,所以为众验。”

  [10] 雨旸(yáng):雨天和晴天。旸,《说文》:“日出也。”语本《尚书·洪范》:“曰肃,时雨若;曰乂,时旸若。”后用“雨旸时若”谓晴雨适时,气候调和。《魏书·天象志三》:“皆雨暘失节,万物不成候也。”

  [11] 廑(qín)念:殷切关注

  [12]禹图:语本《尚书·夏书·禹贡》:“禹别九州,随山浚川,任土作贡。禹敷土,随山刊木,奠高山大川。”

  [13]正位:《周礼》:“惟王建国,辨方正位,体国经野,设官分职,设官分职,以为民极。”《周礼注疏》:“‘正位’者,谓四方既有分别,又於中正宫室、朝廷之位,使得正也。”

  [14]好生:爱护生灵。《尚书·虞书·大禹谟》:“皋陶曰:……其杀不辜,宁失不经;好生之德,洽于民心,兹用不犯于有司。”

  [15] 五辰:五星。《尚书·虞书·皋陶谟》:“抚于五辰,庶绩其凝。”传:“言百官皆抚顺五行之时,众功皆成。”孔颖达疏:“五行之时即四时也。”黄生《义府·五辰》:“五行之精,上为五星。 五辰,即五星也。五行旺于四时,故谓四时为五辰。”按,古代谓五星分主四时(木主春、火主夏、金主秋、水主冬、土分属四时),故称四时为“五辰”。

  [16]博济:广泛救济。《三国志·魏书·高堂隆传》:“始自三皇,爰暨唐、虞,咸以博济加于天下,醇德以洽,黎元赖之。”

  [17]二气:指阴气和阳气。《周易·咸卦》:“二气感应以相与。”北宋周敦颐《太极图说一》:“二气交感,化生物。”

  [18]荡荡:广大、广远貌。《论语·泰伯》:“荡荡乎民无能名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何晏集解引包咸曰:“荡荡,广远之称。”

  [19]薄海:语本《尚书·虞书·益稷》:“外薄四海。”薄,逼近。薄海,谓及于四海。后统称海内外为“薄海”。明末清初陆世仪《乙酉元夕》诗:“敷天犹有泪,薄海但闻歌。”

  [20]巍巍:崇高伟大。《论语·泰伯》:“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与焉。”何晏集解:“巍巍,高大之称。”

  [21]乐利:语本《礼记·大学》:“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此以世不忘也。”

  [22] 普天蒙乐利之休:即谓天休,上天降予的喜庆。《尚书·书·汤诰》:“各守尔典,以承天休。”《国语·周语下》:“其何德之修,而少光王室以逆天休。”韦昭注:“休,庆也。”

  [23]诚惶诚恐:诚,的确实在。惶,害怕。恐,畏惧。谓十分惶恐不安。它是封建时代奏章中常用的套语。《后汉书·杜诗传》:“[臣]奉职无效,久窃禄位,令功臣怀愠,诚惶诚恐。”《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臣寿诚惶诚恐,顿首顿首,死罪死罪。”

  [24]稽首:古代的拜礼,为九拜中最隆重的一种,常为臣子拜见君父时所用。行礼时,双膝着地,叩头至地,并且要让头在地上停留一段时间,以示恭敬。《周礼·春官·大祝》:“辨九捧(拜):一曰稽首,二曰顿首,三曰空首。”郑玄注:“稽首,拜头至地也。”贾公彦疏:“一曰稽首,其稽,稽留之字。头至地多时,则为稽首也。稽首,拜中最重,臣拜君之拜。”《尚书·舜典》:“禹拜稽首。”孔颖达疏:“稽首为敬之极,故为首至地。”

  按,顾炎武《日知录》卷二十八:“拜稽首,古人席地而坐,引身而起,则为长跪。首至手则为拜手。手至地则为拜。首至地则为稽首。此礼之等也。君父之尊必用稽首。拜而后稽首,此礼之渐也;必以稽首终,此礼之成也。”

  [25]顿首:古代的一种拜礼,为九拜之一。行礼时,双膝着地,叩头至地,立即举起,头在地上停顿的时间极短,故称顿首。顿首可用于上或平辈之间行礼,也常用于书信的开头或末尾。《周礼·春官·大祝》郑玄注:“顿首拜,头叩地也。”

  按,顾炎武《日知录》卷二十八:『稽首顿首,今表文皆云稽首、顿首。蔡邕《独断》:“汉承秦法,群臣上书皆言‘昧死言’。王莽盗位,慕古法,去‘昧死’,曰‘稽首’,光武因而不改,朝臣曰‘稽首顿首’,非朝臣曰‘稽首再拜’。”』

  [26] 《灵》《素》:《灵枢》和《素问》,即《黄帝内经》。《黄帝内经》包括《素问》和《灵枢经》两部分,每部分均是八十一篇。《汉书·艺文志·方技略》已著录此书。晋皇甫谧《甲乙经》中认为:“《黄帝内经》十八卷,今《针经》九卷,《素问》九卷,乃其数焉。”后世医家多认可此观点。全书一人一时之作,成书年代历来未能确说,至今仍有成书于战国时期、战国末期至秦汉之际、西汉前期不同考论。一般认为,该书主体内容成于战国时期。

  [27]仓扁:即仓公(淳于意)和扁鹊,二人均为名医。《史记》一百五为“扁鹊仓公列传”。南宋文天祥《病愈简刘小村》诗:“风月真仓扁,招呼入屋频。”宋·何梦桂《赠术士邵易庵》诗:“得医为仓扁,得法为轨革。”

  [28]禁方:指秘方。《史记·扁鹊仓公列传》:“(长桑君)乃呼扁鹊私坐,间与语曰:‘我有禁方,年老,欲传与公,公毋泄。’”

  [29]淹贯:渊博而贯通

  [30]仁寿:语出《论语·雍也》:“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邢昺疏:“言仁者少思寡欲,性常安静,故多寿考也。”谓有仁德而长寿。《汉书》卷五十六“董仲舒列传”:“故尧、舜行德则民仁寿,桀、纣行暴则民鄙夭。”《资治通鉴》卷二十六:“谏大夫王吉上疏曰:……驱一世之民,跻之仁寿之域。”

  [31]比:并列,并排。

  [32]玉策:传说中的神秘典籍。汉·应劭《风俗通·封泰山禅梁父》:“俗说岱宗上有金箧玉 策,能知人年寿修短。”晋·左思《魏都赋》:“窥玉策于金滕,案图录于石室。”

  [33]会归:共同归依。语出《尚书·周书·洪范》:“会其有极,归其有极。”

  [34]陛下:古代对帝王的尊称。陛下是群臣对皇帝的尊称。东汉蔡邕《独断》卷上说:“陛,阶也。天子必有近臣,执兵陈于陛侧,以戒不虞。谓之‘陛下’者,群臣与天子言,不敢指斥天子,故呼在陛下者而告之,因卑达尊之义。天子自称曰朕,臣民称之曰陛下。”按,秦以前用于对人的尊称,非皇帝所专用,秦以后才为专用于对皇帝的尊称。宋·高承《事物纪原一·朝廷注措部·陛下》:“周以前天子无陛下之呼,《史记》秦李斯议事,始呼之耳。”

  [35] 羲轩:即伏羲氏和轩辕氏。伏羲氏,中国上古神话传说中位居三皇之首、百王之先的中华始祖。一作宓羲、庖牺、伏戏等,又称羲皇、戏皇、太昊、大皞等。相传其母华胥氏怀孕12年,因风而生,故为风姓。《艺文类聚》卷十一“帝王部一·太昊庖牺氏”:“《易》曰:古者庖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於天,俯则观法於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於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结绳而为网罟,以畋以渔,盖取诸离。《礼含文嘉》曰:伏羲德洽上下,天应以鸟兽文章,地应以龟书,伏羲乃则象作易。《帝王世纪》曰:太昊帝庖羲氏,风姓也,蛇身人首,有圣德,都陈,作瑟三十六弦。”

  轩辕氏,即黄帝,《汉书·律历志》:黄帝“始垂衣裳,有轩冕之服,故天下号曰轩辕氏。” 《艺文类聚》卷十一“帝王部一·黄帝轩辕氏”:“《易》曰:黄帝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乾坤也。……《帝王世纪》曰:黄帝有熊氏,少典之子,姬姓也,生寿丘,长于姬水,龙颜,有圣德,受国於有熊,居轩辕之丘,故因以为号,治五气,设五量,及神农氏衰,黄帝修德抚民,诸侯咸去神农而归之,黄帝於是乃扰驯猛兽,与神农氏战于版泉之野,三战而克之。”

  [36]参赞:参赞化育。赞,佐助,辅助。《小尔雅·广诂》:“赞,佐也。”语出《中庸》:“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37]沛,通 “霈”。霈,《玉篇》:“大雨。”《广韵》:“霶霈,雨多貌。”

  [38]膏雨:滋润农作物的及时雨。《诗·曹风·下泉》:“芃芃黍苗,阴雨膏之。” 《左传·襄公十九年》:“小国之仰大国也,如百谷之仰膏雨焉。”《汉书》卷五十一“贾邹枚路传”:“是以元年膏雨降,五谷登,此天之所以相陛下也。”

  [39] 山陬(zōu):山角落。《广雅》:“陬,角也。”西晋束晳《补亡诗·白华》:“白华绛趺,在陵之陬。”明·高道素《上元賦》:“洵山陬之寂寞,亦炎熱之喧填。”

  [40] 海澨(shì):海滨,海边。澨,水滨,水边。《楚辞·九歌·湘夫人》:“夕济兮西澨。”西晋潘岳《秋兴赋》:“菊扬芳于崖澨。”南朝·梁·江淹《谢临川游山》:“且泛桂水潮,映月游海澨。”南宋陆游《书叹》:“伏枥天涯老,吞舟海澨横。”

  现在“山陬海澨”是一成语,指偏僻遥远的地方。清·王晫《今世说·德行》:“宦辙所至,山陬海澨,有以读书能为文者,必枉车骑过之。”清·王先谦《续古文辞类纂〉序》:“山陬海澨,弇陋寡俦,有志之士,生于其间,谁为祓濯而振起之乎?”

  [41] 蔀(bù)屋:以草席覆顶之屋,极言所住房屋之阴暗简陋。北宋王安石《寄道光大师》诗:“秋雨漫漫夜复朝,可嗟蔀屋望重霄。”宋·胡寅《和单普》:“肯临蔀屋相辉映,自愧常谈只老生”。按,清代周梦颜(一名思仁,字安士)自号“蔀屋书生”。蔀屋,蔀通“蔽”,障蔽居室。《周易·丰卦》:“上六,丰其屋,蔀其家,窥其户。”

  [42]仁风:古代美化帝王或地方长官的谀词,谓其恩泽如风之遍布。东汉张衡《东京赋》:“仁风衍而外流,谊方激而遐骛。”《后汉书》卷三“肃宗孝章帝纪”:“仁风翔于海表,威霆行乎鬼区。”又“功烈光于四海,仁风行于千载。”

  [43]云牖(yǒu)松扉(fēi):指高大华美的屋宇。牖,窗户。《说文》段注:“在墙曰牖,在屋曰窗。”扉,门扇。《说文》:“扉,户扇也。”

  [44] 瑶阶:玉砌的台阶。

  [45] 衽(rèn)席:卧席。《礼记·曲礼上》:“请衽何趾。”郑玄注:“衽,卧席也。”《庄子·达生》:“人之所取畏者,衽席之上,饮食之间,而不知为之戒者,过也。”

  [46]寝兴:睡下和起床。《诗·小雅·斯干》:“乃寝乃兴。”西晋潘岳《悼亡诗》:“寝兴目存形,遗音犹在耳。”唐代孟郊《隐士》:“寝兴思其义,澹泊味始真。”

  [47]爰(yuán):于是。

  [48]宫府:皇宫和官府。

  [49]旷典:前所未有的恩典。

  [50]四诊:指望诊、闻诊、问诊、切诊四种诊断方法,是中医辨证的重要内容。四诊必须结合运用互相参照,所谓“四诊合参”,才能全面了解病情,为辨证和治疗提供充足依据

  [51] 谙(ān):熟悉,精通。《说文》:“谙,悉也。”《玉篇》:“谙,知也。”

  [52] 五味:即辛、酸、甘、苦、咸。《礼记·礼运》:“五味、六和、十二食,还相为质也。”郑玄注:“五味,酸、苦、辛、咸、甘也。” 《老子上篇:“五味令人口爽。”《庄子·天地》:“五味浊口,使口厉爽。”成玄英疏:“五味,谓酸、辛、甘、苦、咸也。”药物以味不同,作用便不相同。辛味能散能行,酸味能收能涩,甘味能补能缓,苦味能泻能燥,咸味能软坚润下。近人认为药物味的不同,与所含的化学成分有关。其实,五味之外还有一类味淡之品,虽为六味,但一般仍称为五味。

  [53]闻命:接受命令或指导。《左传·襄公三十一年》:“又不获闻命,未知见时。”《孟子·万章上》:“舜之不告而娶,则吾既得闻命矣。”

  [54]悚(sǒng)惶:既害怕又恐惧。

  [55]焚膏继晷(guǐ):语出唐代韩愈《进学解》:“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膏,油脂之属,指灯烛;晷,日影。后以“焚膏继晷”形容夜以继日地勤奋学习工作等。

  [56]丹铅:丹砂和铅粉,古人多用以校勘文字,故称考订之事为丹铅。韩愈《秋怀》之七:“不知觑文字,丹铅事点勘。” 明代杨慎编集其考证诸书异同为《丹铅录》。

  [57] 饮蔗浆以解热,旁搜摩诘之诗:唐·王维《敕赐百官樱桃》诗:“饱食不须愁内热,大官还有蔗浆寒。”王维,字摩诘,曾官尚书右丞,故又称王右丞。

  [58] 进昌阳以引年,远证昌黎之说:唐·韩愈《进学解》:“若夫商财贿之有亡,计班资之崇庳,忘己量之所称,指前人之瑕疵,是所谓诘匠氏之不以杙为楹,而訾医师以昌阳引年,欲进其豨苓也。”(按,唐·张籍《寄菖蒲》:“石上生菖蒲,一寸十二节。仙人劝我食,令我头青面如雪。逢人寄君一绛囊,书中不得传此方。君能来作栖霞侣,与君同入丹玄乡。”)

  北宋·苏轼《石菖蒲赞并序》:“生石碛上概节者,良。生下湿地大根者,乃是昌阳,不可服。韩退之《进学解》云:‘訾医师以菖阳引年,欲进其稀苓。’不知退之即以菖阳为菖蒲耶,抑谓其似事而非不可以引年也。”苏东坡指出菖蒲为石菖蒲,菖阳为水菖蒲,纠正了韩愈的错误。《本草纲目》卷十九“菖蒲”条:“时珍曰∶菖蒲,乃蒲类之昌盛者,故曰菖蒲。又《吕氏春秋》云∶冬至后五十七日,菖始生。菖者百草之先生者,于是始耕。则菖蒲、昌阳又取此义也。《典术》云∶尧时天降精于庭为韭,感百阴之气为菖蒲。故曰尧韭。方士隐为水剑,因叶形也。”《本草纲目》卷十九“白菖”条:“时珍曰∶此即今池泽所生菖蒲,叶无剑脊,根肥白而节疏慢,故谓之白菖。古人以根为菹食,谓之菖本,亦曰菖歜,文王好食之。其生溪涧者,名溪荪。”(按,菖歜(chù),用菖蒲根切制成的腌制品。《左传·僖公三十年》:“冬,王使周公阅来聘,飨有昌歜、白、黑、形盐。辞曰:‘国君,文足昭也,武可畏也,则有备物之飨以象其德。荐五味,羞嘉谷,盐虎形,以献其功。吾何以堪之?’”晋·杜预注:“昌歜,昌蒲葅。白,熬稻。黑,熬黍。”)

  水菖蒲,为天南星科植物水菖蒲ACorus calamus L.的根状茎;石菖蒲,天南星科植物石菖蒲Acorus tatari-nowii Schott.的根茎。九节菖蒲(京菖蒲),为毛茛科植物阿尔泰银莲花Anemone altaicaFisch.的根茎。

  [59]表里、阴阳、虚实、寒热:即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类证候,亦指辨证的八个基本纲领。明代王执中《东垣先生伤寒正脉》卷一:“治病八字,虚、实、阴、阳、表、里、寒、热,八字不分,杀人反掌”。清代程钟龄《医学心悟》卷一:“病有总要,寒、热、虚、实、表、里、阴、阳八字而已。”

  [60]君臣、佐使:系中药方剂配伍组成的基本原则。《素问·至真要大论》:“主病之为君,佐君之为臣,应臣之为使。”“君一臣二,制之小也。君二臣三佐五,制之中也。君一臣三佐九,制之大也。” 《神农本草经·序录》:“药有君臣佐使,以相宣摄。合和者,宜一君、二臣、五佐,又可一君、三臣、九佐也。” 古代医家用以比喻方中主要和辅助药等。“君”即指处方中起主要作用的药;“臣”是指帮助主药以加强其功效的药;“佐”是指起辅佐作用、减轻主药毒性或与主药的药性相反的药;“使”是指引导药直达病之所在的药。

  [61]性味:指药物性质和气味,即四气五味。四气,指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本草纲目》中解释道:“凡称气者,是香臭之气,其寒、热、温、凉是药之性。”“但自《素问》以来,只以气味言,姑从旧尔。”五味,指辛、酸、甘、苦、咸五种药味。

  [62] 芟(shān)繁:芟,本为割草,引申为除去。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熔裁》:“权衡损益,斟酌浓淡。芟繁剪秽,驰于负担。”芟、剪,删削、剪除;繁、秽,繁冗、杂芜,包括意杂、事繁、语繁三个方面

  [63] 类分十一科:《医宗金鉴》一书除了《订正仲景全书》和《删补名医方论》三部分外分成十一类:《四诊心法要诀》、《运气要诀》、《伤寒心法要诀》、《杂病心法要诀》、《妇科心法要诀》、《幼科杂病要诀》、《痘疹心法要诀》、《幼科种痘心法要旨》、《外科心法要诀》、《眼科心法要诀》、《针灸心法要诀》和《正骨心法要旨》。亦即,《医宗金鉴》包括“一论二要旨,两注十要诀”。

  按,斗保乾隆四年十二月初二日奏:这一修书计划“上自三皇以至我朝,分门聚类,删其驳杂,采其精粹,发其余蕴,补其未备,成书二部。其小而约者,以便初学诵读;其大而博者,以便学成参考。使为师者必由是而教,为弟子者必由是而学,则医学昌明,寿民于万万世矣。”

  [64] 御览:皇帝阅览。

  [65]宸(chén)衷:帝王的心意。唐·白居易《贺雨》诗:“庶政靡不举,皆出自宸衷。”

  [66] 燦:同“灿”。

  [67]赤文绿字:亦作绿文赤字,《梁书·武帝纪上》:“兼以三正迭改,五运相迁,绿文赤字,征《河》表《洛》。”《艺文类聚》卷十一引《尚书中候》:“帝尧即政,荣光出河,休气四塞,龙马衔甲,赤文绿色。”《宋书·符瑞志上》:“《龙图》出河,《龟书》出洛,赤文篆字,以授 轩辕。”《宋书·符瑞志上》:“又有黑龟,并赤文成字,言夏桀无道,汤当代之。”

  [68]寿世:使世人长寿,造福于世人。

  [69]瑶函:珍贵的典籍。

  [70]九市:古代宫中买卖货物的场所。《汉书·东方朔传》:“夫殷作九市之宫,而诸侯畔。”颜师古注引应劭曰:“纣于宫中设九市。”长安九市,汉都长安九个主要商业市场。《《文选·班固<西都赋&gt;》:“九市开场,货别隧分。” 李善注引《汉宫阙疏》:“长安九市,其六在道西,三在道东。”《三辅黄图》卷二引《庙记》:“长安市有九,各方二百六十六步。六市在道西,三市在道东,凡四里为一市。”

  [71]越人:秦越人,即扁鹊。战国时著名医学家。精于望诊和切脉,临证各科兼长,治病随俗为变,医术超众,故时人以“扁鹊”名 之。又因家于卢国,号曰“卢医”。著有《扁鹊内经》、《扁鹊外经》,均佚。今有《难经》一书,盛传于世,题“秦越人撰”,据考证,乃出于后人依托。

  [72]宝:珍爱,珍视。《韩非子·解老》:“吾有三宝,持而宝之。”

  [73]岐伯:相传为上古黄帝之大臣、医官,被尊为“天师”。黄帝曾使岐伯主持医病,并与之谈医论药。《黄帝内经》乃以黄帝与歧伯之问答敷叙而成,是以后世或称医学为岐黄或轩歧之术。后世托名岐伯之著作甚多,计有《岐伯灸经》、《岐伯经》多种。

  [74]伏:下对上的谦敬之词。伏作谦辞,还有如“伏惟”“伏望”“伏祈”“伏乞”“伏冀”“伏蒙”“伏念”“伏想”等。

  [75]春台:春日登眺览胜之处。《老子》第二十章:“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登春台。”唐代杜甫《王十五前阁会》诗:“楚岸收新雨,春台引细风。”

  [76]覃(tán):延长,延及。

  [77]甸:古时都城的郭外称郊,郊外称甸。

  [78] 六府:六种生产、生活资料。《左传·文公七年》:“水、火、金、木、土、谷,谓之六府。”《尚书》之《禹贡》、《大禹谟》都有“六府”之说。蔡沈注:“六府,即水、火、金、木、土、谷也。六者,财用之所自出,故曰府。”

  [79]屏(bǐng)营:惶恐貌。《国语·吴语》:“王亲独行,屏营仿偟于山林之中,三日乃见其涓人畴。” 《广雅·释训》:“屏营,征松也。”王念孙疏证:“屏营、征松,皆惊惶失据之貌。”后汉·蔡琰《悲愤诗》:“不能寐兮起屏营,登胡殿兮临广庭。”

  [80]太医院:太医院始设于金代,隶属于宣徽院。太医院的最高长官是太医院提点(正五品),下设使、副使、判官等,“掌诸医药,总判院事。”设立于顺治元年(1644年)的太医院,历经清宫十朝,一直主掌宫廷医疗之事。初设时,置院使一人,左、右院判各一人,以掌院事。后于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又特简管理院事王大臣一人领院务。院判以下属官数额,历代多经添裁,至光绪年间为:御医十三人,吏目二十六人,医士二十人,医生三十人。职官品秩原定为:院使正五品,院判正六品,御医正七品,吏目八、九品各十三人。至宣统元年(1909年),经时任院使的张仲元疏请,晋院使以次各官品秩为:院使正四品,院判正五品,御医正六品,吏目八品改为七品,九品改为八品。职官中除管理大臣为满族官员外,其余均为汉员。具体参见《清史稿》卷一百十五“志九十”之“太医院”。

  [81]光禄寺:《清史稿》卷一百十五“志九十”:“顺治元年,设光禄寺,置满、汉卿各一人。少卿,满洲一人,汉二人。”

  [82]纪录:清代吏部奖叙制度。凡官员考核成绩优良,或有功绩者,得以纪录。分为三等,即纪录一次、二次、三次。与加级合计则共分十二等。可抵销降罚,纪录四次抵降一级,记录一次,抵罚俸六个月。官升则准随带,有级则改为纪录,准随带加级者不改。

  [83]吴谦:字六吉,安徽歙县人,清代医学家。乾隆时,曾任太医院院判,主持官修书《医宗金鉴》编纂工作。其中《订正伤寒论注》、《订正金匮要略注》二种,为吴氏自编

  [84]加二级:加级,乃旧时官员之奖叙制度。清制,凡官员考核成绩优良,或有功绩者,均交吏部议叙,以资奖励。论叙之法分为两种::一曰纪录,一曰加级。纪录分三等:加级亦有加级一次,加级二次,加级三次之别。纪录三次之上为加一级,两者合之,共有十二等。

  [85]吏目:明代太医院内一般设吏目十人,其职位一般在院使、院判之下,御医、医士之上。官阶一般为从九品。清代太医院一般设吏目三十人(八品十五人,九品十五人)。其职位在院使、院判、御医之下,医士、医员之上。

  [86]廪贡生:廪贡,明清指府、州、县学的廪生被选拔为贡生。明清科举之制,凡地方儒学生员取得升入国子监肄业的身份,谓之贡生。明代贡生有岁贡、选贡、恩贡和纳贡之分。清代则分为岁贡、恩贡、副贡、拔贡、优贡、例贡六种。前五种贡生均属正途出身,合称五贡。例贡由捐纳而得,不算正途。

发表评论

访客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