甪直名门望族(一)梅花墅许家   

  甪直名门望族梅花许家

  甪直历来“地以人重”,风水宝地人文鼎盛,交相辉映,滋润着这一方水土。甪直古镇有民谚云:“许家的园子,严家的房子,沈家的银子,金家的方子,殷家的儿子。”形象地概括了甪直古镇“许、严、沈、金、殷”五大望族及其特点

  按五行方位来说东方木,充满生机,所以达官贵人大多居住于东部;南方火,金神入火乡,南方蕴含着机会,但也可能之一旦,变数较大;西方金,适合,因此西部大多设有商业区,易出富人北方水,财来财去似流水货运码头和红灯区大多开设于此;中央土,土生万物,居中而四通八达,互为调度。

甪直名门望族(一)梅花墅许家   

  四百多年前明朝万历年间,甪直东市下塘街的许自昌家,“财雄于吴”。许自昌的父亲许朝相,字国用,号怡泉,手下有建筑队,靠着精打细算和乐善好施,积累了财富与名声。据陈继儒《怡泉许公墓志铭》载,许朝相记忆超群,精于心算,曾揽下修葺苏州城墙和文庙两大工程,慷慨捐资数千金。老许曾说:“我积善为子孙,捐建学宫,能让子孙世世代代到这里读书,我就心满意足了。”

  许朝相与原配夫人沈氏,婚后多年没有生育。老许感情专一,尽管有钱,却有包二奶、养小三。他四十八岁时,沈氏逼着老公娶陆氏为妾,为的是延续许家的香火。“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没有子嗣,这贯家财谁人继承?终于在万历六年(1578年),许朝相五十岁时,宝贝儿子许自昌出生了。老来得子,自然宠爱有加。老许虽然是个商人,却很有远见,他不希望儿子是个啃老族,他希望儿子能自己开创一番事业,所以给儿子取名“自昌”。

  许自昌,字玄祐,自幼喜欢读书,还喜欢结交文朋诗友,做事有条不紊。十六岁时,他翻刻了《分类补注李太白诗》。十八岁时,娶昆山诸氏为妻,此后相敬如宾,一生恩爱。二十岁时,游学南京国子监。二十四岁时,自费出版了《百花杂咏》和《咏情草》。二十五岁时,刻印了作品集《卧云稿》,并与董其昌、陈继儒等名流交往。二十六岁时,编刻《前二十家诗》,重刊唐代陆龟蒙《甫里集》。许自昌三十岁时,由于多次参加科考都名落孙山,父亲不得不出手助他一臂之力,出为他捐了个官,“选授文华殿中书舍人”,相当于文化部的一个秘书,负责起草文件编写宣传资料之类,从七品的官衔。

  据野史记载,自明代成化始,生员纳百石(音dàn)以上,入国子监,军民纳二百五十石,为正九品……古代一石为今天120左右,秀才要进国立中央大学读书,需赞助一万二千斤粮食,军士或良民想要个九品的官衔,需交纳三万斤粮食。许朝相给儿子捐的七品官衔,必定花?不少钱。政府卖官鬻爵,是因国库空虚,万历皇帝不理朝政,全国的财路都让利益集团霸占了,国家反而成了空架子。后来李自成打到北京,崇祯皇帝没有军饷,组织不了军队抵抗,明朝就灭亡了。当时,有个官衔,或许便于做生意,也或许比较受人待见,许朝相给自己也捐了个“四川龙安府照磨”,是个九品小官,相当于龙安府审记所所长。本就是个虚职,有合适的机会才去补缺。老许一把年纪了,自然不会离开苏州去千里之外的四川赴任。

  许自昌“放荡不羁爱自由”,他在文华殿上班不久,倍觉无聊。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三十一岁的许自昌,借着父亲八十大寿之机,“以养双亲为由”,递上辞职报告,告归故里。许自昌是个率性的人,难以适应尔虞我诈的官场,从挤进体制内到潇洒辞职,他只当了一年不到公务员。许自昌回到甪直之后,如鱼得水。自此,家族隆昌,事业兴旺,开创了人生的鼎盛时期

  许宅位于东美桥南堍,许自昌在许宅南面圈地近百亩,修筑私家园林梅墅。梅花墅宏伟壮丽,结构精巧,被誉为仅次于杭州西湖、苏州虎丘的“江南第三名胜”。《吴郡甫里志》记载梅花墅“山水亭榭为吴中奇胜”。朱之蕃《梅花墅二十二咏》所记,有得闲堂、竟观居、杞菊斋、映阁、湛华阁、维摩庵、滴秋庵、流影廊、烧香洞、小西洞、招爽亭、在洞亭、转翠亭、碧落亭、涤砚亭、漾月梁、锦淙滩、浮红渡、莲沼等诸多景观。许自昌在梅花墅写作、排戏、藏书、刻书、会客等,结交天下名士。当时有点名气的江南文人,如陈仁锡、姚希孟、马万、陈履端、申时行、马玉麟、杨廷鉴、尤侗、徐乾学、盛符升、钱谦益、王时敏、吴伟业、李维帧、夏之鼎、钱希言、胡汝谆等,几乎都与许自昌有过交集,或在梅花墅喝过花酒,作过诗文。

  陈继儒在《许秘书园记》中说:“玄祐好闲适,治梅花墅于宅址之南。广池曲廊,亭台阁道,石十之一,花竹十之三,水十之七,弦索歌舞称之,而又撰乐府新声,度曲以奉上客。客过甫里不访玄祐不名游,游而不与玄祐唱和不名子墨卿……”言下之意,到了甫里(甪直)若不去梅花墅,等于没来游览;去了梅花墅若不与许自昌交游唱和,就算不得文人。蒋钦在《梅墅诗》的诗题中说:“许中翰张灯梅花墅……昼宴夜游,极声伎灯火之盛。”梅花墅门庭若市,可见一斑。

  明代钟惺《题梅花墅》诗云:“闭门一寒流,举手成山水。动止入户分,倾返有妙理。修廊界竹树,声光遍远迩。从来看园居,秋冬难为美。能不废喧萋,春夏复何似。何以见君闲,一桥一亭里。闲亦有才识,位置非偶尔。”对于梅花墅的布局意境,作了恰如其分的描写。过了两年,钟惺又洋洋千言写了篇《梅花墅记》:“地广百亩,漪水蓄鱼,榆柳纵横,花竹秀摧,辈石为岛,攒立水中……闲者静于观取,慧者灵于部署,达者精于承受……”于梅花墅的美景,可谓推崇备至,浮想联翩。

  许自昌能诗善文,对于昆剧的传承与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他亲自操刀,改编了《水浒记》《橘浦记》《报主记》《弄珠楼》《临潼会》《百花亭》《灵犀佩》等10余种传奇,又改订汪廷讷的《种玉记》及许三阶的《节侠记》。为了检验戏剧效果,给文朋诗友助兴,他办有家乐班,不时表演新编曲目,名闻江南。《水浒记》是许自昌的代表作,写宋江与阎婆惜的故事情节改编自《水浒传》,其中《借茶》《前诱》《后诱》《杀惜》《活捉》等几出,在昆曲舞台上久演不衰。钟伯敬、文震孟、董其昌、张凤翼、张采、王稺登、侯峒曾、陈子龙、陈继儒等一批文人,是许家的座上宾。雅聚梅花墅作诗听戏,是令当时文人赏心悦目的交游活动

  侯广成有“浮白奏来天上曲,杀青搜尽世间书”的诗句,说的是许自昌好酒、好戏、好书三大爱好。许自昌收藏了数万册古籍,编选刻印了晚唐皮日休的《文薮》,还刻印了《太平广记》《李杜集》《甫里先生文集》等。不久,沈母去世。许自昌是陆氏所生,但沈母对他视如己出,许自昌甚为悲痛,亲自写了《先母沈太孺人行略》。陈继儒写了《许母沈孺人行状》。董其昌写了《明故龙安府照磨怡泉许公元配沈孺人墓志铭》。

  万历三十八年(1.10年),许自昌三十三岁,父亲许朝相去世了。许自昌悲伤泣血,亲自写了《先考怡泉府君行略》。陈继儒撰写了《明故四川龙安府照磨怡泉许公墓志铭》。钱允治写了《明故例授四川龙安府照磨怡泉许翁行状》。请名人给亡者“盖棺定论”,除了不菲的交情,还要支付相当可观的润笔费。

  万历四十年(1612年),三十五岁的许自昌,完成了《樗斋漫录》。“樗斋”是许自昌的书房,这本笔记体的文集,记录了许自昌交往过的各色文人的轶事趣闻,颇有可读性,还有一定民间史的参考价值

  许自昌在许宅西侧的东市河上,出资修建了一座太平桥,是甪直古镇上独一无二的三石桥。当时桥栏杆皆是红木朱漆,俗称红木桥。许虎柄的《红木桥》诗云:“市尘两岸竞朝昏,架石为梁坚作墩。想见当年多甲第,危栏曲曲映朱门。波心红影映朝霞,上下塘听晓市哗。村女趁虚平步去,栏杆红映甏边花。多少人烟倚彩虹,波心朝暮一舟通。里桥卅二间行遍,短木栏杆独此红。”鸡鹅桥一带是个集市,人潮拥挤,此红木桥既有方便东市上下塘居民往来,也有利于疏解密人流,相当于“安全通道”,故称太平桥。当然,这也寄托了许家期望天下太平、家族平安兴旺的愿景。

  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四十岁的许自昌,校对再版了《唐皮陆从事唱和集》,搜罗整理了陆龟蒙和皮日休的大量唱和之作。两年后,许自昌出版了自己的一本诗集《樗斋诗钞》,还编了本《捧腹编》。许自昌先后出版过《笑林广记》和《捧腹编》,收集古今笑话,供茶余饭后谈资,在市场上很是畅销。

  天启三年(1623年)四月,许自昌的生母陆氏去世。许自昌悲伤过度,抑郁成疾,于当年六月十日与世长辞,年仅四十六岁。甫里自唐以来一代风流人物,英年早逝,悲乎哀哉!

  《吴郡甫里志》卷十五“庙宇”载:“许公祠,祀许中翰自昌也。中翰父子行谊著于里,万历间祠于仁寿庵西。康熙辛未督学许批行两世崇祀郡学乡贤。”基于许朝相和许自昌在地方上所作的贡献,父子二人同入苏州文庙乡贤祠。甪直镇上也建有许公祠,乡民缅怀他们的功德。清同治《苏州府志》卷三十七“坛庙祠宇二”有载:“许中翰祠,在甪直镇,祭祀明中书舍人许自昌……国朝康熙三十年督学许汝霖建。咸丰十年毁。”太平军所到之处,烧毁了不计其数的房屋文物,这也是他们不得人心、遭致失败原因之一。

甪直名门望族(一)梅花墅许家   

  许自昌有六个儿子,分别是:许元溥、许元恭、许元任、许元方、许元毅、许元超,个个不是等闲之辈。

  长子许元溥(1596-1645),字孟宏,号鸿公。喜购书,自号千卷生。崇祯三年(1630年)举人,是熊开元的门下。清初有名的学者,又是有名的藏书家、刻书家。他痴心于书,连家族生意都懒得过问。他与当时大学问家黄宗羲、刘伯宗结交,成立“抄书社”,刻印了许多秘籍、典籍。家中藏书室就叫“梅花墅”。他创立高阳社,课授子弟。选辑古文佚》,张采、张博作序。他又是应社、复社的重要成员。他的著作大多散佚,仅有《吴乘窃笔》《孟宏诗残稿》行世。明清交替之际,许元溥在离乱之中遇到散兵,损失了很多藏书。朋友劝他卖掉一些子,他说:“吾先人一生心力悉注于此,何忍弃之?”他不想梅花墅败在自己手里,“以梅墅作灵隐下院,名海藏庵”。他捐出梅花墅部分房子,辟为海藏禅院。清乾隆年间的“甫里八景”,其中的“海藏钟声”与“浮图夕照”,即与此有关。许元溥人品端方,与杨廷枢、陆垣、郑敷教并称“四孝廉”。卒年仅50岁,友人私谥“孝书”。

  次子许元恭,字仲谦,在许自昌去世后,因大哥许元溥不问经营,他就继承了父亲开创的刻书事业。陈继儒是许自昌的老朋友,他的孙子陈仙觉,娶了许元恭的次女为妻,陈、许遂为亲家,关系更近一步。陈继儒给许元恭的出版事业,出谋划策,提了不少建议。“今读《化书》,字字皆灵,句句皆有益于身心家国,此学士大夫未尝教儿读者,节短转快,此举业之径路,容寄老亲家刻之。”何谓《化书》?这是举子们的科考参考书,相当于现在公务员考试辅导读本,陈继儒认为本书不愁销路,让许元恭大量印行。崇祯九年(1636年),许元恭捐资重建正阳桥。正阳桥又名青龙桥,俗称东大桥,位于甪直古镇最东端。明成化年间陆惟深倡建板桥,取名东板桥。万历年间陈双萱募建石梁桥,初名青龙桥,后改名震阳桥。崇祯九年,许元恭重建,并镌刻桥联,东侧阴刻“甫里金波绕玉梁,双黄旧迹更新象”,西侧为“西迫淞水源流远,东接昆冈钟毓繁”。

  三子许元任,一名元礼,字叔尹,早年在嘉兴府读书,科举不第,此后“以编书、种菊为乐”。热心乡里公益事业,镇上马公桥失修坍塌后,独自捐银重建。顺治八年(1651年),吴地水患,农民缺粮断炊,他设“粥厂”于高真道院。康熙九年(1670年)江南出现大饥荒,他又在保圣寺设“粥厂”救济贫民,还慷慨救助贡生金继夔赴任江西司训。许元任一生宽厚仁慈,乐于助人。因其小儿子许定升任禹城知县,赠封文林郎,卒年72岁。

  许自昌的四子许元方、五子许元毅、六子许元超,均为府学庠生,也就是苏州的秀才,政府发给口粮和生活津贴。虽然未能进入仕途,但在地方上有一定的名望,尤其乐善好施,成为美谈。所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许自昌的孙子辈,也是人才济济,各领风骚

  许王俨,字孝酌,一作玉俨,是许元溥的长子,曾加入复社、听社、慎交社。他喜藏书,室名“闻樨轩”。他的妻子,是大姚村陈允坚的孙女,陈礼锡之女。顺治十二年(1655年),他与昆山友人共倡“桂子轩文社”。他著述丰富,有《轫园杂志》《闻樨轩文集》《沧浪亭集》《代萱集》《予怀集》《蔗庵诗草》《孝酌诗存》等。顺治十七年(1660年),苏州才子金圣叹评选七律诗时,寄信给许孝酌,在信中说:“弟比日随手抄得七言律诗六百余篇,尽是温柔敦厚之言,甚欲先生为我一订正之。”言甚谦恭,可见他对许王俨的敬重。《吴郡甫里志》称其:“父子俱负重名,四方孥舟造谒者,日夜相望。”到甪直造访许元溥、许王俨的船只,接二连三,停满了河埠头。地方志又赞其:“积善著书,文名遐播,从游者甚众。赈饥民,赎难妇,建桥梁,创育婴,孳孳以终。”康熙十三年(1674年),他与堂弟许定升首创苏州育婴堂(苏州儿童福利院的前身)。

  许定升(1622-1700),字升年,号香谷,是许元任的第三个儿子。顺治十一年(1654年)秋中副榜贡生,入太学,后选为镶红旗官学教 期满还归家乡,力行善事,他与堂兄许王俨、同乡蒋德峻等,“悯穷民遗弃子女”,在城内雷尊殿西建育婴堂,“收养遗孩,月给乳母,好善者迭司其事,刻有《出入汇记册》”。不但做好事,收支帐目也是清清楚楚。康熙十六年(1677年),任山东济南府禹城县令。劳心淳淳,视民如子,廉平不苛,办案“决断明敏”,政绩卓然。韩菼是科举状元,他在《禹城行》中盛赞许定升的政绩:“香谷许先生令禹城三年,县大治。世言县难为,上官难事,例难破,令一摇手不得。香谷为之,绰绰有余裕,令而尽香谷若也,民其有瘳乎?”许定升为官廉洁,行事有方,令世人敬佩。他著有《高阳社近言》《归田杂志》《香谷林文集》《清荫阁诗集》等。他的儿子许廷鑅作诗追忆先父:“林居三十载,乐善日不遑。晚出膺民社,单骑走岩疆。”

  许虬,字竹隐,别字敏庵,号湛庵,是许元方的儿子。顺治八年(1651年)辛卯举人,顺治十五年(1658年)戊戌科进士,授贵州思州府推官。康熙五年(1666年)升思南府知府。为政宽仁平稳,精通科举应试所用文字,时常在办公闲暇时,召进生员讲授读书作文方法,思南地区文风为之振兴。康熙八年(1669年)因丁忧离任。康熙十五年(1676年),授浙江绍兴府同知。许虬惩治不法的老吏,使属吏不敢对诉讼案件上下其手,公府风气为之清澄。康熙十九年(1680年)授湖南永州府知府,三年后离任。晚年与汪琬、尤侗等人亲善。著有《竹隐小品文》《万山楼诗钞》《周易注解》等。《万山楼诗集》十四卷收录于《四库全书》。其诗清新平和,在民间颇为流行,如《折杨柳歌三首》:“柳条三尺长,明日清明节。江南小儿女,采作流苏结。”“千树宫墙柳,万朵道旁花。折柳在侬手,花飞到谁家。”“居辽四十年,生儿十岁许。偶听故乡音,问爷此何语。”他官至四品,无论为官还是为文,颇有见地,可谓许自昌后代中的佼佼者。

  许自昌的曾孙辈中,也有一些杰出人物,比如许廷鑅、许心康、许名崙等。《吴郡甫里志》中提到的许氏族人有39人,卓有成就

  许廷鑅(1675—1760),字子逊,号竹素,是许定升的儿子。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中举人,后授官福建武平知县。为官廉正,百姓称颂。后应好友高文良的聘请,到广东担任粤秀书院山长,培育后进。后来历官布政使、巡抚、总督、东阁大学士兼工部尚书的陈弘谋,便是他的学生。他先后执教于潮阳韩山书院、三山鳌峰书院、江阴澄江书院、太仓娄东书院等。著有《竹素园诗钞》《竹素园集》等。热心公益,逝世时家徒四壁,然“一片冰心在玉壶”。

  许心康,字安臣,一字朗山,是许虬的儿子。天资聪颖,淡泊名利。苏州遭受兵灾人祸,他招抚流亡,尽心做安抚工作官方援例要授为县令,亲友劝他接受“任命”,而他“笑而谢之”。生活节俭,乐于助人,当地人尊为长者。他的兄弟许心扆,住到老丈人昆山叶家(叶昼家族),叶家也是藏书家,许心扆把梅花墅的藏书大多搬到老丈人家了。后来,在“破四旧”和“文革期间,从昆山叶家流散出不少许自昌家族的家谱、著作和藏书。

  许名崙,字蕴源,号访槎。少时即以孝闻名。博览群书,过目成诵。雍正元年(1723年),清世宗心腹西林觉罗、鄂尔泰开藩江南,搜罗博雅、能文之士,许名崙以文章拔为冠军,文章收录于《南邦黎献集》。许名崙入聘相府,不久,告病归乡,杜门教子。爱好诗歌,擅长书法,著有《松鳞集》《悲秋诗》《涉淮草》《钧天遗响》《访槎骈体》《访槎尺牍》《访槎诗余》《访槎诗存》等十余种。

  晚清时期,甪直人许起编纂《甫里志》,一为继承先祖遗志,许自昌在明万历年间也参与修订过地方志,二为续补清乾隆间彭方周的《吴郡甫里志》。许起,字壬甫,又字壬瓠,元和县贡生,精于诗文、书法,是王韬的好朋友。少年跟随同里顾惺游学,得医学真传。晚年和儿子许玉瀛一起编纂甫里志,志书记事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虽然这本《甫里志》没有出版发行,但民间的传抄本较多,通常叫《甫里志稿》,只是内容有缺失。四百年来,梅花墅许家出了许多有名望的人物,为地方建设作出了卓越贡献。

甪直名门望族(一)梅花墅许家   

  风云变幻,物是人非。许氏一脉星移人散,梅花墅渐次荒芜。清代蒋韶《海藏钟声》诗云:“梅花寺古白云封,有客临风听晚钟。清响一声吹不断,隔溪烟树碧重重。”在故人的诗中,透过岁月的纱缦,依稀看到梅花墅昔日的荣光。清光绪年间,王韬在《古墅探梅》一文中感叹道:“梅花今已半株无,为念梅花展旧图。回首故园悲寂寞夕阳一抹下平芜。”文中,王韬回忆年少时,与二三好友踏雪探梅,梅花墅虽已凋零,尚余“秋水亭”“樗斋”等旧景,叠石引泉,回廊曲折,犹有遗迹可寻。海藏禅院的僧人为了自给,将一些空房子出租给乡民,勉以度日。

  再后来,许家宅第和梅花墅,做过甪直镇的粮库,还开办过饼干厂,后为民居。现许氏梅花墅部分场院,修复后辟为美术基地。

发表评论

访客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