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资深股民的回忆路
92年办的股东代码卡。
开始炒股的股票还是有形的(现在还有一点,收藏品了),没有托管。500股一手,钱还不够买一手的,只能和朋友合作买上一手。
第一次股市扩容的时候,也有人排队的,但是排的人很少。那是周日,我正好要出差,去广州坐飞机(当时深圳机场还没开通),早上去坐民航班机的时候,看到稀稀拉拉二三十个人在排队,心想这回错过赚钱的机会了。要是当时知道我错过了怎样的一个赚钱机会,我就会立马辞职去排队了。这次才是真正的赚钱机会,远比广为人知的两年后的那一次厉害得多。
头两年炒股就是跟着起哄,本小利微,只是觉得这玩意儿赚钱挺容易的,根本没啥风险意识。
转眼到94年的八月行情。之前托人开后门办了个电话委托,再也不用去递单了。为什么要开后门呢?因为电话委托要五万,我那时候没那么多钱。94年的行情中,我是个做t+0的快乐傻瓜,每天开市就“挂篮子”,也就低买填若干个小单,同样高卖填若干个小单,隔一两个小时去查一次,要是成交了就再补单,这样下来一天也有个几十一百的收益,多的时候有几百,赚钱真是太容易了。直到最后改t+1,我买的深发展满仓被套。
94年开电话委托的时候,证券部给了我一张印着深沪两市股票代码的A4大小的一张纸,正面是深市的,背面是沪市的,当时整个市场加起来也就二百多股票吧。不像现在看着都晕。
94年被套的时候,我是把所有的钱都投进股市了,一共将近十万块,包括炒股赚的,更多是口里夺食攒的。想来现在这个时候,也有无数的新股民把所有的钱都去买股票或者是买基金了。当时我的平均进价是16块4。
接下来的近两年就是最黑暗的日子,深综指都破了100点。95年的时候,再没看过股票。什么是被套?这时候才知道。“提篮子”的美好时光遥远得一点都不真实。
96年的好时光终于到来了。这时候,我错过了成为百万富翁的第一次机会。我在6块3的时候把深发展全出了(96年未除权的价格!),那时候大约是四五月份。当时我特别高兴,因为解套了,还拿回了点利息。为了庆祝解套,我请几个朋友吃了次饭。当然,现在我们大家都知道,这顿只花?了百多元的饭实际的含金量有多高。
插上一句:到今天为止,我今年的利润率是150%,挺开心的,所以在这儿写简历。
96年炒股的时候,已经是夫妻档了。LP的深市股东卡的编码是7位数,算算排序也就一百多万号,在现在说起来也算是非常资深的股民了,但是当时也就只能算是94年才开始炒股的新股民。所以,那时候炒股还是以我为主,一个人炒两个户。
面对96年的革命大好形势,顾不上后悔把深发展卖了,两口子一心往前看,研究斗争策略问题,达成的共识是我们不能仅仅在深市一个战场奋斗,要到沪市开辟第二战场。于是马上行动,双双开了沪市代码卡。拿到手的是磁卡,比深市的纸卡牛多了。估计现在都已经是IC卡了吧?
说实在的,炒股这么多年来,赚也好赔也好,我觉得最幸运的一件事是:两口子从来没为炒股的事吵过架。比起股海中的沉浮来,人的感情才是真实的存在,这点真是很重要。
96年炒股,我最困惑的问题就是:根据什么理论才能指导好自己的炒股大计呢?当时的理论流派实在太多,连搞周易测市的都很有市场,更别说主流的数浪大师们了,每一个都数得不同(说实话,我到现在也没搞清楚如何数浪)。
当其时,本人都已经算是个半生不熟的老股民了,只是教训要比经验多,因此还是很希望有个放之四海皆准的真理专家来指导的,那心情,估计跟当年革命时代落草的绿林汉子投奔革命后希望党给派来个政委的心情差不多。
只是,正因为也乱炒过几年,对专家和理论总不至于听到一声炮响传过来就会接受,总要仔细观察一下,但一看之下,总觉得专家有骗子的嫌疑,自己恶补的各种理论专著呢(买了很多书,到现在还没一本全看完的),觉得跟我们中国的国情不是一回事(当然基础概念除外)。就在这半信半疑之中炒完了大半年。
96年真正是我炒股赚钱的一年。全年赚了12万8。那是多少钱呀!就跟小品里讲的:“我王老汉一辈子没见过这么多钱呀!”。当然,要是认真起来说,我不但放弃了成为百万款儿的第一次机会,而且,一年后回头看,我在96年上半年买的任何一只股票如果是满仓买入放到97年的话,都会比自己费那么大劲炒一年要强。
96年还有件大事:就是社论。
社论一出来,深沪两市全线跌停。绿油油的一片不说,股指的日线是一条跌停的水平线,就跟病人死亡后的心电图监视器一样。此情此景也许一生仅得一见,也希望别再见。
我在干什么呢?我在证券部。这是我开通电话委托以后第一次去证券部。我在证券部里仔细观察一张张悲痛、麻木或者不知所措的脸。我板着块脸,没有一丝笑容,心里却乐开了花。兴灾乐祸就是我当时心态最好的写照:因为在前一个交易日,我全部空仓了,账户里全是钱,一股股票都没有。想想那时自己够小人得意的。
为什么会空仓?原因很简单。之前几天,我去昆明。在昆明,闲来无事,找个的士司机说:“知道你们最大的证券部在哪不?”
于是,我便去昆明最大的证券部去参观(具体是哪,现在还真记不起来了,只知道是在个很大的广场边上)。
一去,我就被吓坏了:证券部的大厅根本进不去,无数的人围在门口盯着LED屏看行情。所有的人都兴高采烈。开户的人源源不断排着长队。我的第一个反应就是:如果昆明这样的内地城市都火成这样了,那么,股灾是不是要来了?回到深圳后的第一件事便是清仓。
这是我真正的第一次成功,完全靠自己的判断。当然,回想起来还主要是运气。
本想洗洗睡的。忽然想起,自己的记忆出现了错误(也难怪那么多前辈写回忆录时间上都出差错)。
我应该是91年的股民。而深市的第一次扩容是在1991年,这次是最赚钱的,只要想要表就可以拿到,当天上午就没人领表了;只要拿到表的就赚钱,正因为这样的示范效应,才有第二次的疯狂。广为人知的发股票抽签表的事,应该是1992年。这两次我都没赶上。
第一次的原因前面我已经说过了。
第二次的还是被我在的那个公司害的。发抽签表的前一个月,正好被公司派去长驻东莞。不过发完表的那天晚上我倒是回到深圳了,那些排队没领到表的人,在那晚上搞了把示威游行,前往市委市政府请愿,就从我们的宿舍旁边的街道上过,挺热闹的。后来好像是补发了一批抽签表才解决问题。
其实第二次的利润就已经不大了(对一般人来说)。记得当香港的报纸和电视还讽刺我们这些表叔:“为了千股,差点千古”。我一个同学和他的女朋友专门请了几个人排队,中了两签,除掉成本(包括人工、吃饭喝水、收集身份证费用),赚了五千块。当然在当时对我们这些穷人来说不算小钱,不过我同学的说法是:要有下次,打死也不干了,一辈子没受过这样的罪。
抽签之后,相关场所周围一片狼籍,跟战争过后差不多,有草坪的地方居然有的到了寸草不留的地步,其惨烈的盛况可以想像。
宝安是一百股一手,我第一次买股票,这是我唯一买得起的,呵呵。还记得22.5进的,25出的,赚了。
还真是这么回事。不过奇了怪了,我一直对深宝安的印象不好,居然从来没碰过。
深宝安造就了深圳一大批几十万元到百万元级的小富。原因是,当时宝安集团上市之前招工的时候,不管是清洁工还是勤杂工,一律要强行认购若干内部股,否则就别想要工作。估计这也算较早的乱收费了,印象中当时的标准是5000元。比起中国其他的乱摊派乱收费的受害者们,这些人是最幸运的了,对很多人来说,说是一生因此而变得美好也不为过,因为这些人为数不少,绝大多数本来就是穷人。可叹现在的穷人没这运气了。
中国高级官员中合法地成为千万富翁的事例也出在深圳。他就是在深圳官声不错的第二任市委书记李灏。当时深发展发股票的时候,根本没人愿意去买,需要层层动员。李书记作为一个老共产党员,带头把全部积蓄拿出来买了深发展股票。经过历次分红扩股,到九十年代末的时候已经有上千万之巨。有人眼红,告到中纪委,中纪委专门调查此事,结论是来历清白合法所得。
题外话是,老百姓并不是看不得官员们有钱,但是来路得正。象这样的千万富翁市委书记,我只有佩服,多少年之后,还能有我这么一个不相干的小市民想念他。
国信红岭营业部
如果留意现在每日的成交龙虎榜,国信红岭营业部肯定在榜上,而且一般会排在前三,有“涨停敢死队”之说。股评家们对这个营业都特别关注,常常根据它的表现进行很多推测想象,似乎很是神秘,里面坐着个蒙面的“主力”。
其实我觉得没什么神秘的。我开户就在国信红岭营业部,后来那么多年也都在这里。红岭聚集的资金多,关健在于它的位置好又开设得早,占据了先机;占了先机之后,赚了钱就可以把硬件和服务搞上去。行情火爆的时候,“跑道”通畅是最重要的,关键时刻“堵单”的话会把你害死,在这方面红岭营业部从来都表现得不错。
从心理因素上讲,因为在红岭开户的老股民多,发财的人就太多了。以至于大家都相信这里的风水好。这种东西的影响力不可小看,大家说、大家传,最后也就成了跟绝对真理差不多的东西了。
红岭的客户都比较稳定,大家轻易不动地方。这个营业部可赚钱了,可谓是坐地收钱。比如我,办了电话委托以后,其实到现在我去的次数不过十来次,一两年打次单,或者大额的钱进出才去,营业部提供的种种优惠和服务我都没有享受过。有一回去办事,跟服务小姐抱怨,服务小姐笑着说,你这样常年不露面的的客户太多了,要都来,我们这虽然地方大,但肯定站都站不下。
国信红岭营业部,其实是国信证券的风水宝地呀,那么多人给它送钱还不找它的麻烦。
网前时代的炒股工具
我自己是93年买的电脑,95年上的网,96年买的手机。股市进入互联网时代,应该是97年之后的事吧。
在这之前,炒股除了去证券部,最先进的手段就是电话委托,有的证券部一到行情好的时候就打不通电话。
信息方面,最普通就是证券报。有人发明了“饭盒”指数,就是数给股民送盒饭的数判断行情,还有一种就是“报纸指数”,每天调查报摊上证券类报纸的销量。这两种方法都很有效。
那时候,报摊上流行的还有一样东西,跟现在有的地方的六和彩码经一个样式,小开张的非法“股经”,卖得还挺贵,买的人不少,都是不知道哪门子的专家指点要大涨的股票消息。这种东西我是从来没碰过,但据说也有人根据这个买股票发了财。也许,某只股票本来是不涨的,但买的人多了它就涨,然后,大家就更信专家的话。这种循环,到现在也在发生,虽然已经不是地摊上的“股经”了,但本质是一样的。
重要的信息工具是传呼机。能拿个中文股票机的人,十有八九是资深股民。其硬件费用和服务费,可比现在的手机贵多了。一般的传呼台至少都会一天发几次公共信息,比如开市休市的指数等。我买手机前拿的是个数字传呼机,也有这种服务。
每天的某个时候,每个人的传呼机都会此起彼伏地响起来,所有的人都低头查看,这肯定是传呼台在发指数消息了。也是一景。
抢反弹的失策
96年我幸运地躲过了人民日报社论引发的大跌。
当我一个劲幸灾乐祸时,根本没有意识到其实我失去了一个绝好的短线获利机会。
凡大跌后必有反弹。在大跌的第二天,深发展就开始有异动,一度打开停板,虽然在最后仍然是以跌停报收,但如果是现在出现这种情况,我一定会在跌停板上去检货,因为这预示着短线的强力反弹随时会发生,这种钱不赚白不赚。
其实当时我心动来着。之所以没有行动,我想是两个原因阻止了我。
第一,那年我是6块多钱把深发展卖了的,而此时就算两个停板,它的股价还有15块多。好马不吃回头草,这是很多股民的习惯性心理,直到现在我也常被自己的这种心理困扰。
第二,保护胜利果实的心理。好不容易到年底了,当时又逃过了大跌,有着翻一倍以上的收益,这种时候,落袋为安的思想时不时地会从脑海中冒出来。这种心理也很普遍,比如说现在,为什么最近市场如此不稳,有个风吹草动就大跌呢?其实也是这种心理作怪。人真是一种奇怪的动物,12月份想着空仓,一到一季度就一门心思想着买股票,其实从道理上是一点都说不过去的。
就这样,我看着市场跌了两三天,看着开始反弹市场情绪稳定下来,满仓的钱一动不动,直到12月19号实在忍不住了再杀进去。这时候肉早就没了,最多还有点汤。最后的两周交易,也赚了点钱,有几个百分点吧。也挺不错了。
就这样,我胜利地走出了1996年。
一如既往的选择
看到现在一些80年代的新生代,天天诉苦,没钱买房啦,没钱买车啦,更没钱结婚啦。潜水的我只是一笑置之。
这个世界上有钱的人永远是少数。我看到过两个数字,都是关于现在中国富裕家庭的数字,净资产都以十万美元为标准,从中国大陆的范围看,低的数字是150万户,高的数字是300万户,都没有超过中国家庭总数的1%。10万美元是什么概念?在深圳这样的城市里,只是很普通的一套二手房的价,或许再加上一辆10万以内的车。80年代只不过刚刚进入社会,比他们年纪大的那么多人都没死,奋斗了那么多年,也只不过才300万户家庭净资产超过80万元罢了。难道比他们年长的人都是笨蛋?
初入社会的头几年里,钱是最难攒的,好象这还与收入多少没太大的关系。月光族并非现在的发明。我刚到深圳的时候,刚入道的人收入从几百到几千的都有,但好象没人能在几年内攒出多少钱来。人总有种本能,挣多少花多少。
但是投资理财的原始种子资金只能靠攒,至少我不知道还有别的办法。可这个时期,成家立业却哪一样都要钱,总是有无数花钱的理由,却没有多少来钱的渠道。
我和LP认识得早,所以结婚也就早。我们结婚是租了间单身公寓,花了五千块钱买了点家俱杂物,开始连电视机都没有,唯一的电器是一个电饭锅。其实,当时我们是还有两万块钱的,双方的家里条件也都还不错,也可以支持的。可是我们一商量,一是不要家里的钱,二是不花太多自己的钱,钱可以生钱呀,投资要紧,日子总会好起来的。这是最早我们在投资与消费间的选择。
说到这儿,我要赞美一把我LP这一代中国女性。她们既有传统中国女性的品德,又受过良好的现代教育,里里外外一把手,对感情执着认真,没有那么势利和物质化。她们陪着当时还是穷小子的丈夫一路走过来,对应的这一代男人是从心底里感激她们的,觉得欠她们很多。所以,我们这一代男人就算是玩婚外情都和我们之前的男人不一样,口号是“家里红旗不倒,家外彩旗飘飘。”,为什么?就因为她们在家里的地位不一样,和丈夫在人格和精神上是完全平等的。
说走题了,回到选择上。94年的时候,我们又面临一次选择。有机会可以买到微利房了(相当于现在的安居房),二房二厅,不到七十平米,价格也很便宜,不到二十万。当时我们全部的钱足够交首期了,固定利率的按揭,一个月一千多也可以负担得起。这是个很大的诱惑。我们商量了很久,实在是舍不得把好不容易攒的一点钱买房子,何况,接下来还有装修,还有家俱电器,都要花钱,买了这房子,意味着今后多年我们的收入都要填进去。最后决定不买了,我们不相信今后住不到更好的房子。
96年的时候,也面临这样的选择。有孩子了,是不是要买房子?当时股票赚了不少钱,年底的时候我们又讨论了一次。这次,很快得出结论:还是投资要紧,先不买房!
我很庆幸我们当初的决定(最后是98年买的房)。如果当初是另外一种选择,也许我现在就是住在一套两房的小房子里,按揭都还没有交完。同时也很难想象,工薪家庭的我们现在还能达到10万美元的这个标准线。
世界上最难借的是钱
进入1997年的时候,股市在社论打压之后有点半死不活的样子。春节之前基本没有什么大的行情可言。但是在这个时候,所有的人都是看多的,每一个人都在准备年后大干一番。为什么所有的人信心这么足,其实还真说不上太多的理由,连续降息是实质性的刺激,还有就是香港要回归呀。香港回归股市就要涨,这其实是比08年奥运会股市就要涨更不符合因果关系的一个判断,可是大家都信了,股市就还真能涨上去。
我们当然也不例外,准备搜罗所有能找到的钱入市。除了相信大势看涨,还因为有一个可靠的消息(下文再谈)。
当时家里的总资产有二十多万,但并不全是现金,也不全是人民币。其中有94年三年期三万元的国债,年息将近13%高得惊人,只有几个月就要到期了,但是远水解不了近渴;另外在社论之后把96年的一部分利润换成了外汇,存定期当稳健投资的,这也有好几万。我们要首先解决这一部分资产的流动性问题。办法是找人借钱(也就是高利贷),把国债和存折当抵押品,借期三个月,利息10%。这一下,等于把自己的钱全部变活了。
当时深圳的非法集资盛行,各个单位也多有小金库,谁出的利息高就借给谁。我们一咬牙,想方设法,这样的钱借了十几万,当然利息付得很高,跟高利贷也差不多了。
本来没打父母的主意的。之前曾经多次向老爷子借钱炒股,每次都被骂个狗血淋头,老爷子认为炒股不是什么正路。但是事巧了,有次回去,老爷子问到我们买房的事(前文提到过,当时考虑过买房的),大概他老人家也担心自己的孙子没房子住。我期期艾艾地说,买了房也没钱装修呀(其实这时我们已经决定暂时不买房了)。老头这时挺大方的,装修的钱支援你们点。四万元到手,真是大喜过望。
没动过向朋友借钱的脑筋(但借别的钱的时候,很多朋友是帮了大忙的)。原因很简单,你是穷人的时候,你的朋友也不会多么有钱。
就这样,想了很多办法,最后凑成的一大笔钱离五十万还差一点。我们义无反顾地杀向1997年的股市。
内幕消息
炒股的人从不依靠消息的人很少。消息满天飞,但是准确的消息却是少之又少,多数都是有人故意放出来的、有很强目的性的,根据这种“绝对可靠”的消息去炒股,不吃亏的人很少。真正有价值的消息,一定会在一个很小的圈子里严格保密。
掌握这样的消息,在我只有一次,就是在97年。依我的性格,并不是那种冒砸锅卖铁孤注一掷的人。这种事我也只干过一次,也就是97年这次。
严格说来,这消息是由几个不完整的片段拚起来的。我有两个朋友在同一个上市公司,一个是财务P,一个是文秘L,和我一样,当时都是小爬虫级别的,不可能掌握很关键的东西。但是,P参与编制年报,L有时负责和上市公司勾结的庄家的联系,这两个凑在一起,就已经很有价值了。但是,我们并不知道庄家何时进何时出,庄家的手法太多样了,骗死人是不负责的。这时候,我有个朋友F,他的一个朋友A正好是庄家作为主要据点的证券部搞技术的,在后台随时可以看到庄家账户里的动作。
这下,情况就很清楚了:上市公司要做个非常漂亮的年报,然后搞个十送十的分红方案,在庄家需要的时候放出利好利空消息;庄家负责他自己和上市公司资金的运作,在年前建仓,年后来拉。我们唯一不知道的,是庄家准备拉到多高。不过一点都不要紧,不是还有A这只眼睛在盯着吗?
我们五个小爬虫,就这样悄悄地尽自己所能在97年1月建了仓。大家都知道,这有个专有名词:老鼠仓。除了这个小圈子,这消息没告诉任何人。想想,这种消息能告诉人吗?
我猜中了开始,那结局呢?
我在这只股票10元钱左右建了仓。我们几个人商量,买单都不要太大,一小笔一小笔买的。其实现在看来也没必要这么小心,几个人加起来又能有多少钱?也太看得起自己了。不过小心没大错,谨慎一些总是好事。我们的成本比庄家低多了。庄家9块多的时候才开始动手建仓。
建仓的时候股票就开始涨了一点。过完年,果然是一路小涨上去。形势一片大好。
但这个时候,我吃不住劲了。最重要的是思想压力太大。毕竟有一半钱是借的,另一半自己的钱里面,其中的一半又相当于抵押贷款。我开始睡不好觉。赚钱了以后就更睡不好,毕竟才二十多岁,心理承受能力有限。普通人罢了,还真不是空手创下亿万家财的传奇人物,这心理素质就不合格。客观原因是借的钱快到期了,想着要还。回头一想,这其实是给自己卖出的一个理由,如果真下定决心守下去,其实是完全办得到的。
我从13块多就开始卖,最后一笔是18块多卖的。算下来,平均一股赚了五块来钱。这时候是97年3月份,仅仅两个多月的时间,我就赚了50%!赚的钱就够还债的了。从这个角度讲,真是成功。
可是这股票后来如何了呢?5月份的时候,达到了近30元的高位;7月份10送9。5,达到次高位;除权以后放量到过12块多,这个时候庄家才基本出完。
结局是:我赚了很多钱,从来没一次赚过这么多钱。但是,我又一次失去了一举成为百万富翁的机会。当然,这次还是比上次强多了,毕竟是赚了钱,长进多了。
小圈子的后来
对于参与此事的五个人来说,这一次都赚了不少钱。
财务P,一直奋战在股市,直到2001年一下子亏了几十万,然后彻底退出股市了,今年行情这么好也没下水。P转战地产,现在已经有多套房,一个月租金收入就有1万多,净资产至少在500万之上。
文秘L,依然奋斗在股市,不过战场已经转移到H股。历年收益都不错。孩子才几岁,已经给小孩开了股票账户,从小培养理财能力。
朋友F,是97年那次收益率最高的,只有他坚持到接近最高点卖出。后几年有段时间试图成为职业股民,短炒两个月损失了几十万,然后,满仓买入啤酒花离开了证券部,该干嘛去干嘛,从此以后形成了捂股的风格。在熊市那几年,啤酒花是极少的几只可以赚大钱的股票。他现在捂着的是sst春花,两块多进的。
朋友A,在某证券公司一直呆到2002年,多的时候月入超过30K,所有节余的钱都投到股市,都算不不清楚一共投了多少钱到股市。最后离开的时候,卖掉所有的股票,市值不过20余万,买房还得按揭。他的作风是短而凶悍,大起大落,今年我们几个里大玩权证的也只有他,且大有斩获。
我的故事后文还会说。只是借钱炒股的事情,这辈子不打算再干了。
给伟人送行
97年2月19日晚小平同志逝世。
对股市的影响是:18日消息灵通的先知先觉者们几乎把股市砸到跌停板,19日反弹了一些。
当时我是满仓。20日一早和几个同事聊天,分析后市会如何走,七嘴八舌之下,达成的共识是:股市问题不大。理由很简单,如果股市不跌停,岂不是不把小平同志当回事?但是如果一路跌下去,那又不是显得股民们对新核心一点信心都没有?我们的估计是,几天之内就会站稳涨回来。
几乎是话音刚落,股市就开盘了。果然几乎以跌停开盘,但随即就开始反转向上。我们谁也没想到的是,指数当天不但从跌停板上拉回来,而且最高点基本与前一日平盘,只跌了一点点告收,次日更是高开高走,基本收复了18日以来的失地。
仔细想想,一切都在情理之中。中国的股市是个消息市,连小平同志逝世这样的消息都可以提前出来;中国的股市还是个政治市,在中国炒股,一定要讲政治。股民们首先应该是个政治分析员,然后才是投资者。之前之后的无数次经验教训都证明了这一点。
20日晚的深圳是座悲伤的城市,无数的市民自发地拥向深南路小平同志的巨幅画像前献花追悼,我们一家人也在其中。公安们如临大敌暗中戒备,但人群秩序井然,我从来没见过中国人在无人组织的情况下这么自律。人们的悲伤和怀念是发自内心的,全国可能没有一座城市像深圳这样对小平同志充满了感激之情。这座城市因他而兴,绝大多数人的命运因此而变得更好。
人流之中我在默祷:希望小平同志是中国人民追思的最后一位英雄和伟人。我们苦难的民族历史上救民于水火的英雄和伟人总是层出不穷,在这背后是无数平民百姓的苦难和血泪。我祈祷上苍让我们这个国家和民族在历史的洪流中能够安宁祥和,哪怕因此而进入一个没有英雄和伟人的平庸时代。对于平民小百姓而言,平庸而安宁的生活就足够了。
昏了头
每个人都知道的一个简单道理是:要做金钱的主人,不要成为金钱的奴隶。
但是知易行难。其实,做金钱的主人不是件容易的事。大人们常说到的一句话是不要给小孩子太多的钱,他们会乱花。但是说这话的大人们很少想到:我自己能掌控多少钱?超过多少钱我就会乱花?一般的人肯定会觉得多多益善,钱还怕多?小孩子们从一角一块的零钱开始学习理财,到了高中大学,他们就可以掌控一个月几百块的生活费了,然后毕业参加工作,可以管理四位数的工资;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可能会有五位数左右的积蓄。这个过程大部分的人都能顺利及格。但对很多人来说,一生财富增长的速度从此就开始放慢了,因为管理金钱的能力已经接近极限,无能的主人会放任金钱以各种方式溜走。
97年的时候,我和LP就是这样的无能的主人。在一年的时间里,我们的净资产增长了近五倍,50万的净资产,如何管理成为一个大问题。我们的父母从来也没有这么多钱,在长辈那里得不到经验的传授;虽然我们都受了十几年的教育,可是大家都知道,一直到现在为止,中国的学校会把政治课从小学开到研究生阶段,让每个人的政治理论水平超过国外的政客,却舍不得开上一门让每个人都终生受益的理财课程,哪怕是以选修课只值一个学分的方式。
当时我们的全部理财知识,就是知道不要把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虽然这些鸡蛋的大部分都是股市这只金鸡下的,我们却毫不犹豫地从股市里抽出了相当多的资金。其实这事从96年就开始干了,在对汇率走向根本没有任何认识的基础上,我们就抽出一部分钱换成外汇存起来,多年后回头看,这部分资金的收益相当有限。
这还算好的,因为基本实现了保值和增值;我们还和一个朋友合伙做生意,我们出钱朋友出力,结果货到异地根本卖不出去,这也算好的,毕竟钱不多(2万),而且还贱卖回收了一部分资金。我们接下来要做的事是血本无归的事。
随着97年股市的走强,深圳也成了一个“人傻,钱多,速来”的城市。一系列非法集资(这是后来定性的,当时政府可没说)的把戏在深圳也形成了一个高潮。最有代表性的是广东化州高州两地的果园庄园认购。这套把戏,其实和股市里发生的一系列故事也有高度的相似性。
首先,骗子(股市里是庄家)会和某地主管招商引资的部门与官员(相当于股市里的上市公司)勾结起来,找一家策划公司(相当于股市里的咨询研究机构),包装出某地一个收益诱人的庄园投资项目(相当于股市里的题材和概念),然后通过媒体(相当于股市里的股评家和媒体)广为宣传,开展第一期的招商(相当于股市里初步建仓),在不久之后(一般只有几个月),加强宣传攻势,开展后续的招商行动,同时给第一期招商的客户以丰厚的回报树立榜样(相当于建仓后的拉升,吸引“涨停敢死队”),后续的投资者就会源源不断地把钱交出来。当若干次招商之后,骗子早把钱想方设法转移走了,留给一心想发财的“庄园主”的,只是一片不值任何钱的遥远的山地(相当于庄家出货股民套牢)。
现在,我和LP还拿着一份高州“天湖庄园”时值10万元的果园权属证书呢。这地方我们从来没去过,也不知道长了多长的野草,或许是寸草不生的石头坡也不一定。这点,是不是也很像那些买了退市的“高科技”或者“重组”概念的公司的股民一样?他们对这些个公司也是一无所知(除了庄家想让他们知道的以外),也许,这些个公司已经停产很长的时间了,设备都在生锈结蛛网。
97年年初赚了一笔钱以后,在股市里我的感觉就是基本失去了方向。那么有把握的股票都提前出了,再去看别的股票,感觉什么都贵。
这个倒也是真实的感觉,估计不是我一个人有。市场在上半年几乎一路上涨,所有的股票都在涨,可不是如今的“二八”现象。有筹码就会赚钱,不怕被套,就怕踏空,是当时大部分股民的心态。而大部分此时的股民,都是入市不超过一年的新股民,还真不知道熊市是什么滋味。
我那个时候,已经算是经历不少的老股民了,至少认识到一点:在市场上所有能买到的股票,都是别人赚了大钱的品种,无一例外,这样我买进的话,成本会比别人高很多,什么品种都不适合长期持有。估计现在新发的百亿基金经理的感觉也是这样的,当市场上所有持股的人都在等着后来者抬轿子的时候,后来者的心情真是郁闷。这里说句题外话:别把人家400亿基金经理当傻瓜,如果像我这样的小股民在将近十年前都能意识到这个问题并且采取自己的对策的话,没理由他们不会采取相应的措施,那样的话股市中就不存在搏弈了,他们一定会有对策的。
当时我的对策就是三条。
第一,撤出部分资金,这在前面已经说过了。基本退出来40%的资金。
第二,设定止损线,轻仓介入多只股票,短炒,不求有功,但求无过,赚一点就走;如果亏损到达止损线也坚决斩仓。这样的操作很频繁,标准的短线投机,因为仓位轻,赚钱的期望值也不高,因此心态特别好。当然,这种方法赚大钱是很难的。
第三,就是参与打新股。我中的第一只股是小天鹅,上市抛出就赚了一万五千块钱(1000股)。印象实在是太深刻了,之后也中过,但再也没赚这么多钱了。
事后总结,在97年的下半年,以上三条措施中最有效的应该是打新股,如果全部打新,应该会有30%以上的收益。
关键的一条是,人们并没有等到香港回归的大涨,相反,从五月底开始市场就一路下跌,总是有些人会打提前量逃跑的,我也算其中之一。97年余下来的时间中,我手头资金的收益率差不多百分之二十,虽然不高,可是比很多在下半年亏钱的人,已经强太多了。
九七年底的时候,我曾经在香港呆了一段时间。
很多人都知道97年亚洲金融危机,但最多也只是知道有这么回事罢了。毕竟当时的中国大陆开放程度还没有现在高,常常是境外括台风,我们睡我们的安稳觉。就算当时国内股市在97年下半年下跌,也跟这场金融风暴没有直接的关系。
只有真正处在风暴之中,才会身临其境感同身受。在汇市、股市、楼市三重下跌的影响之下,临近传统的圣诞新年假期的香港,市面从来没有这么萧条过。人们都不敢花钱,而不花钱,又造成了更多的失业和更大的萧条,在经济学上有个说法,叫做财富递减效应。雪上加霜的是,来自东南亚的游客及其消费能力也大大减少。也正是从这个时候开始,香港开始重视一直被他们看不起的大陆“表叔”们,看重他们日渐增强的购买力和消费能力。
香港闹市区一间接着一间的金店,此时称得上门可罗雀。香港的金店一直到现在都对大陆游客有吸引力,何况当时正值不景气的时候,各个商家的折头都打得很大。我一连几天在各个店里转来转去,服务生和服务小姐的态度好得不得了,正好我又有大把时间,真是过足了眼瘾。
我其实是想给LP买件首饰。LP嫁给我的时候,别说送她现在流行的钻戒之类的东西,就是一条金项链都没有,她不是个计较的人,可是我心里一直到现在也过意不去。所以,有机会就会给老婆买点首饰,虽然我不喜欢陪她逛街,可是陪她逛首饰店我一直都是乐意的。
有人说,玉是讲眼缘的,这话一点都不假。回深圳前的最后一天,我例行逛街,到了周大福的一家店子里,一眼就相中了一枚翡翠平安扣。这是枚镶铂金的全色老坑料的平安扣,虽然不是玻璃种,但水头极好,放在那里如一泓春水,极其温润。讲了半天的价,花了5000港币拿下,回来后LP也非常喜欢。
别看我前面把这块玉的品质介绍得头头是道,但这都是后来学的,当时完全是门外汉,一点都不懂,只是觉得周大福这种店信誉好,不会作假,看着喜欢就买了。
过了好些年,有一次我和LP逛首饰店的时候,无意中拿这个平安扣和店里的玉进行比较,服务小姐老是盯着这个平安扣看,我们就问她为什么。她问这多少钱买的,我说几千块钱吧。她说这绝对不可能,除非这是B货,要是A的话,会值很多钱。
我当然知道这不会是B货。直到今年,遇到一个行家,向他请教。他告诉我们,这种种水的玉料,现在基本已经没有了。要是有,也不会去做平安扣这种简单的首饰,所以那位服务小姐会怀疑是B货。这几年高档翡翠的价格涨了十倍不止,而且就算是在十几年前这块玉也不会比我买的价低,我是买了个最低价。
可见收藏也是条致富的路呀。理论上,97年的时候我到香港买上一堆翡翠首饰,现在也会大大地发了。这算不算我又错过了一次成为百万富翁的机会呢?我认为不算。因为当时我没有哪怕是一丝一毫的收藏意识,同时也没有一点相关的知识。机会永远只给有准备的人。所以我现在也在恶补。
至于我LP,虽然有人说这枚平安扣能值台车了,她依然经常戴着出门。管它呢,既然专业卖玉都会认成是B货,小偷也不会认为它值钱的。
一地鸡毛的1998
我在1998年的股市交割单打印出来有厚厚的一叠,比哪一年的都多。猛一看吓一跳,以为自己在这一年炒了多少只股票。细细一看,其实不是那么回事。
交易记录中有很大一部分是申购新股和新基金的记录。这一年里我只要账上有钱,就不放过任何一只新股。但这番努力,却应了我们老家的一句俗话:今年的鸟儿不会在去年的旧窝里。打了一年的新股,收益还不及97年的一只小天鹅。最好的一只是秦川发展,赚了不到4000块钱,中了基金就赚得更少,1000份赚几十几百的都有。由于看到了97年打新股的收益诱人和股市炒作的风险,很多股民和机构投入大量资金在98年专业打新,这时候新股上市的数量又大大增加,使得中签率和新股上市收益率同时大幅下降。在股市里只有先人一步站立潮头才能有丰厚的利润,留给跟风的后来者的,总是只有更大的风险和可怜的一点赚头。说到这里想到当下跟风的买开放基金和新入市开户的人,去年的这个时候做这些事该有多好。现在进来,真的还有十年牛市可赚吗?得打个问号。
在股市交易方面,我的作风开始变得保守。种类倒是开始拓展,除了股票,也开始做基金和转债,但这一年里我所有涉足的股票基金和转债,也不过十来只。但是有些股票我做的时间很长,进行波段操作10手20手的交易来摊低成本,这样累积起来交易次数就很多了。全是赚的小钱,这一年我赚得最多的是在丝绸转债上,200多一点进的,300多出,总共赚了4万多,而且还是分多次进出的。这年的钱赚得真不容易,就像个鸡毛小贩,一点点的赚。
另外在个股的选择上,越来越看重基本面,不了解的不做,哪怕赚不到更多的钱。这年我做的广东福地、赛格三星之类的股票,都是比较了解公司基本面的,虽然没赚很多钱,但也没亏。
也许是多亏了我这份小心。98年的大势并不好,指数最后在年终的时候又回到了年初的起点,中间好像也最多只涨百分之二三十。很多人在这年里亏了钱,我还是赚的,有个十一二万,挺不错了。
519与我无关
99年的519行情,给众多老股民留下的印象是极为深刻的,这是一波典型的政策市行情,来得凶猛,却也结束得迅速,从五月十九日启动开始,到六月三十日见顶,指数涨了差不多百分之七十。今年一年的指数涨了百分之百,人人叫大牛市;可是519行情一个多月的时间里指数涨百分之七十,这才叫超级人造大牛市呢。
但是这么大的行情,留给我的印象却极为淡漠,因为我基本上没参与这个行情。原因在于,之前的熊市我做得很是成功,在五月十九号行情开始的时候,我手头没有一股股票,只有极为安全的180张南化转债(市值40000多元)。
事情从头说起,回到1999年年初,当时我的心情非常好,前一年大家都亏钱,我还赚了不少,新一年开始的时候,仓位很轻,也没有套住的股票,因此在新的一年中势必延续以往成功的战术。在操作上,多看少动,轻仓介入,品种选择最安全的防御性品种,“大练钢铁”赚点就走(如果几分钱一角钱一股也叫赚的话),就这样,我还在4月初相对的最高点清仓出货,当时的感觉是,继续玩下去就要亏钱了。果然,我出货后股指一路走低,直到519。
我的主要精力还是放在打新股上,因为这种收益最保险,而且主要申购基金,那年封闭基金发得特别多,申购了就能中签,虽然利很薄,一份基金最多几分钱甚至1分的赚头,但比起申购股票那么低的中签率来,有赚和没赚差别还是很大的。只有在不发基金的时候,我才会申购新股。别说,无心插柳柳成荫,本来对新股中签完全不寄多大希望的我,却捡了一只金元宝。这里还要更正一下,前文说我中的小天鹅并不是我中新股赚钱最多的,这两天查单才发现,这只金元宝才是赚钱最多的:这就是当初申购的时候叫浙大辰光,上市改为浙大海纳,当时红极一时的高校高科技概念股(现在是S*ST海纳,其落魄之态让人感叹)。八块二的申购价,我是三十一块多均价分两次出的,1000股就赚了两万多块。如果我是在上市不久以四十四块多的最高价抛出的话,可以赚三万多。
所以,519来到的时候,解套的股民在欢呼,踏空的我在一边郁闷。天天看着涨,越涨越疯狂,越疯狂就越不敢去追涨。毕竟此时已经是老股民了,不会像新股民一样头脑一热就一头扎进去,不管当时市场如何疯狂,内心如何煎熬,却始终提醒自己:这时候入市,搞不好就是别人赚钱我买单了。
这一个多月,大部分的时间就是一边郁闷地打新股,一边看着人赚钱。实在不甘心呀。还会有什么机会吗?天天想,天天看。可这行情却是个普涨行情,没涨的股票根本没有。整个大市连像样的回调都没有。琢磨来琢磨去,终于让我看到了一个品种:基金。
当时的封闭基金,在市场里是一个边缘化的品种(其实一直到不久前还都是这样),根本没人注意它,大家关注的是股票,基金像个小丫头一样藏在不起眼的角度里,价格每天一分钱两分钱地波动着。有天我突然想到,我错过了行情,可基金们没有错过行情,基金的净值一定在大幅增长,而且,到最后股票炒无可炒的时候肯定会人注意到它。二话不说,我顺手就以1.05元的价格买了2000手看起来有点异动的基金普惠,然后决定,所有新申购中签的基金一份也不抛(当时的基金的中签率非常高,因为盘子大,也没有多少钱赚),这时是六月九日。
行情继续发展,市场也越来越疯狂,新开户的股民又开始排队了。我手头的基金也开始疯涨。这时候,我不安的感觉越来越强烈,因为这种场面太熟悉了。在六月二十九日,我抛空了手头的所有基金和转债,只保留已经错过了最高点没出的新股浙大海纳。我空仓了。基金普惠我也是一手出货,成交价是1.69元。我最初虽然踏空了,但最后终于赶了上来,相比大盘涨幅,收益率也相差不太远。
众所周知的是,519行情在六月三十日见顶回调。想想也够神的,几年里我居然逃了几回顶。故事如果这样讲下去,大家一定会认为是在讲一个小股神的故事。可惜呀,真实的生活永远不会像成功故事那么简单。
英雄总是在胜利后中冷枪,黎明前上刑场
所有的故事中,悲剧往往是最能打动人心的。它常常让人扼腕叹息,事情为什么会那么巧,只要细节稍微变化那么一点,一切结果就不会那么糟糕,也许结局就是喜剧了。比如哈姆雷特,比如罗密欧与朱丽叶。
我有个好朋友B,是个学者型的人物,长于战略分析。我们最喜欢的一个游戏就是对大小中外的各种事件进行分析预测,立此存照,过一段回头看看准还是不准,结果往往非常之准。比如今年初,我们一起分析,认为下半年粮食将会上涨,主力品种是玉米,他因此投入玉米期货市场,小赚了一笔。当然,这都是后话。
在99年的时候,他是证券业人士,是当时有名的一家财经媒体的后台撰稿,当年还出了一本有关股票的专著,也通过了全国第一次证券从业资格考试。他出的研究报告,一向偏重于基本面分析,从事实出发,从不玩概念之类的玄虚。中国市场上一直很缺少这样的股评人士,黑嘴太多了。
我看股票,也喜欢从基本面出发。519行情中,我们关注到了一只涨得不多的股票,经过研究,发现基本面非常不错(一直到现在都还可以),这就是川投控股。其实在大市上涨的过程中,我就很动心的了,但是大盘一直没调整,我也就一直没动手。
前文提到,我在6月29日空仓。6月30日大盘冲顶后转头向下,跌了很多。无论是从抢反弹还是长线的角度出发,我觉得问题都不会太大,于是开始买入川投控股。从这天开始,到七月初,我重仓介入了川投控股,一共500手,均价大约在8.10元。
99年的下半年行情就一个字:跌。我用剩下的钱打新股,收获还不错,收益上千到几千的也有几次。但这一切都无事于补,川投控股一直在跌,年底的时候到了六块多钱。
其实它跌得不算很多的。关键的问题是,量非常之小,明显是无人关注的样子,而且趋势一路向下,根本看不到止跌的希望,估计也就只有一批散户在里面上蹿下跳。这种股票是挺可怕的,哪怕基本面再好,因为没有机构和主力,不会有人护盘,在牛市不涨,在熊市里不断阴跌。大家看看现在市场上的股票,其实有很多基本面还可以的小盘股就处于这种状态,这也是很多散户认真选股,却始终不赚钱的原因之一。
在年底的时候,我把它斩仓了,一共亏了十万。在一只股票上赔这么多钱,我是从来没有过的。加上其它的亏损,99年下半年我亏了十一万五。本来全年是赚了二十万出头的,这一下子,全年的利润还差几百元才到十万整数,为几年之中赚得最少的一年。
就在我抛出川投控股没几天,它就开始活跃起来。也许是有主力进去了?也许是长时间休眠的庄家醒来了?这都不得而知。给人的感觉好象是有人就等着我这500手出来,一出来就开始启动。这股在2000年涨了一年,最终在2001年元月达到最高点23.67。
不过这都跟我没有任何关系了。我已经在黎明前倒下,不仅损失了十万,也第三次失去了赚够百万的机会。这可不比买玉,这次是有实实在在的研究和准备的机会。
处江湖之远
中国的多数证券公司都有个坏毛病:行情不好的时候就装孙子,对客户笑脸相迎,比对亲爸亲妈亲爷爷还亲;行情一来就是大爷,什么服务质量都下来了。举个例子,深圳的某个小券商,刚成立时恰值牛市,号称300万资金才可以开户;混到后来几个难兄难弟合并重组了,连零资金财户都帮人开,还屁颠屁颠给你办好一切手续送上门来,就指望你能存进点钱交易,给他们贡献点手续费。
所以,什么时券商开始进行大量优惠活动了,不用说,这时候行情就肯定不好,看券商的熊样就知道熊市来了。记不清是98年还是99年的时候,反正是行情不太好的时候,各个券商开始了争夺客户的大战,最有吸引力的一招是开户(或转指定交易)送电脑,一家券商说保证金50万送,我就40万,30万,最低的20万就送。当然也不白送,要和你签个协议,规定总交易量到多少后产权才归你。不过,一般的也没写要是你不做到规定的量的话要收回电脑,估计券商也知道,用了一段时间的电脑基本不值钱,回收了也没用。虽然电脑不会是啥好配置,基本上属于便宜的大路货,但再怎么算也值几千块钱。我认识个人,按能拿电脑的最低标准配置资金,拿了一堆电脑,自己用不了可以送人,送不了就放在那儿看着玩。玩这手最积极的是小券商,大券商一般条件没有小券商那么优惠。
按我们两口子当时的条件,还真可以搞上几台电脑玩玩。动过这心思,也对国信一部的无动于衷不满,后来想想还是算了。一来我们自己有电脑,二来转户挺麻烦的,三来也不知道那些个小券商会想什么法来阴你,至少天天想办法让你多交易是肯定的,羊毛最后一定会出在羊身上。与其如此,还不如认真炒炒,几台电脑用不了多久都能赚回来。可气的是,过了很久我去国信打单,才知道后来国信也送过电脑,我们完全是有资格的,但你自己不去问,它就不通知你,反正能省一点是一点。当时我就问,那现在还能不能补?回答说,现在活动已经结束了,过了这村没那店了。靠,真黑呀。
老股民里我们两口子真算是另类。除了刚开始时递单交易的时候以外,自从办了电话委托,就很少去证券部,而且电话委托一直用到21世纪(当然现在不是了),虽然我在95年就上了网。后来资金量大了,也够大户至少是中户标准了,但这辈子我就没有踏进过大户室中户室一步,有时候自己想想都奇怪。自然,券商提供的优惠也是一样没有享受过,大到电脑,还有以前的股票机,小到饭盒矿泉水;就连可以商量的交易费用、交易的内部消息都没有享受,就更不用说透支之类的好处了。
不过我是一点都不后悔。也许正因为这样,我才和这个股票市场始终保持了必要的距离,让自己的分析判断始终能占据主导地位,没有被海量的信息分散了精力冲昏了头脑。印象中天天呆在证券部的人还真没有多少赚钱的,被洗干净的人倒有不少。
离这个市场远一点,可能还能看得更清楚一点。
不经意间到来的胜利
2000年我重仓做的品种只有三只:大亚股份、鞍钢转债、东方航空,都是采用酌情建仓,逐步出货的方式。所谓酌情,就是建仓可快可慢,但一般不会在一天之内完成;逐步出货,就是在盈利或亏损触及目标线后,以每笔10手以上(转债是百份以上)的规模逐步出货,这样在出货时机上虽然卖不到最好的价格,但一般都能得到比较好的价格。
一直以来,相对自己的资金不断增长,我每年操作的品种却逐年减少。主要原因是频繁换股的短线操作少了很多,我的短线一般是在自己持有的股票上波段操作。与此同时股票持有的时间不断延长,拿上几个月的很多。但是我不认为这样做是长线,可能叫中线比较合适。
2000年的行情也不小,我操作的品种如此之稀少,除了我的操作习惯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客观原因。当时我在内地一个比较偏远的地方投资了一个项目,在深圳的时间比较少,不能跟以前一样经常照看。这就迫使我尽量去选择一些比较安全优质的品种持有,而且还不能太多,不然照顾不过来(想想,不是在网上,是电话委托呀)。
我在元月份进的大亚股份,均价十一块多,从三月底十四块多的时候开始出货,中间十五块多卖了不少,但到四月中旬时出完时,价格已经下降到不足十四元了。这就是逐步出货的好处,虽然没有全部卖在十五块多的高点,但均价十四块五以上,已经很不错了。如果只想着卖到最高点,那也许在十五块多的时候还不会出货,最后只能低于十四块卖了。
初战告捷,得利10万以上。中间还抽过新股,不过一无所获,这块的利润已经薄得可怜了,于是从2000年5月开始,我就结束了持续多年的打新生涯。
因为“五一”后我要出去几个月,因此,选择一个安全又能得利的品种就成为摆在面前的重要课题。此时的我对股市已经很不放心了,放眼一看,真没多少值得买的股票。思前想后,仍然决定从边缘品种入手。目标锁定在鞍钢转债上。原因首先是转债安全,其次市场轮炒的习惯决定钢铁类的股票总是在后面才动,鞍钢(当时好像是叫鞍钢新轧?)如果涨了转债会联动。我从四月中旬开始进鞍钢转债,我从100元左右开始进起,它却在后面几天最低被打压到97块多钱,这种明显不合理的现象更坚定了我的信心:很可能有人要打它的主意。我决定两个账户都满仓杀入。做股票至今,满仓杀入一个品种的事只有两次,一次是97年那次,另一次就是这回了。我的想法很简单:比面值还低的价格进转债,从买的时候我就赚了,风险为零的情况下丰厚的收益还可期待,这种好事哪里找去?(最坏的情况下相当于长期储蓄,要说鞍钢破产还不出钱,有谁会信?)
带着炒股以来从来没有过的安心我去了外地。放心到什么程度?放心到不闻不问的程度。以往出门,会让LP盯住股市,这回还特意交待让她也不要管了,我们在电话里也从来不谈。再加上事多,忙得昏天黑地,过了很长一段时间,只是偶尔看电视知道股市在涨。就这样我也没去查我的鞍钢转债到什么价位了。
说实话,到这时候我除了确实对鞍钢转债比较放心之外,还有一个心理,是怕自己听到转债没涨影响自己的心情。一个股民最痛苦的只有两件事:踏空和套牢。尤其,象这样自己没办法参与行情而踏空(而不是自己判断失误),会是更痛苦的一件事情。
7月份的某一天,接到朋友B的一个电话:鞍钢转债到了130了,你知不知道?接电话的时候我正在车上,收好手机呆呆地看着窗外楞了半天神。就在这不经意间,在股市里打滚多年之后,我终于在股市赚足了一百万。这是一开始炒股都不敢梦想,后来经常想想却也没太当真的一个目标。狂喜,然后迅速冷静下来:毕竟,钱还没有到手。
鞍钢转债到130,和之前不足百元被低估相反,明显已经开始被高估了。虽然我当时不不清楚市场的情况,但只要我赚到我能赚的就可以了。当下决定开始出货。但是出货也不意味着一次性出光,我出得很有耐心,全靠打手机(别人的座机不放心),每天出一点。出了一个多月,八月份才出完,最高价格1.1.7元,有三分之二均价出在140元,其余的在130多。最后出货的时候,它的价格已经回到130多了。因为现在已经没有这个品种,我也查不到它的K线图,但当时我大部分至少是出在了阶段性高点。
我回到深圳以后还介入过东方航空,不过这回没赚到钱,但也没亏多少,一股两角左右,看到势头不对,一走了之。
2000年是那几年炒股赚得最多的一年,而且在股市中赚的钱累计超过了100万,圆了一个梦。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以前炒股的时候,有个习惯,在年底的时候去把全年的交易单打出来,然后再慢慢分析总结。
这样的单我有厚厚的一大包,最后的一份是2000年的。之后改网上交易,就没继续这个习惯了。
把单打回来以后,会抽时间慢慢地看,细品这一年操作的得失,还有就是把资金的进出去向,以及当年的盈亏,大的决策当时的心态在交易单上记录下来。也多亏了这样,多年以后,我再回忆这段时间的事情,总是有线索可寻,想想,很多事就想起来了。
在这里发这个贴子,也是边看以前的资料边写的。在自己,认为有必要系统地总结一下,否则随着时间的流逝,总有一天会把这些事全部忘记的。温故而知新,把股市多年经历过一下,对现在的操作也是极为有益的。
要说是股市小结,还不如说是理财小结更合适。用笔记下来,就不会再丢失了,老话还是说得对,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接下来可能会写一些股市里的感悟,不知道大家还有兴趣没有,因为故事肯定没有前面精彩了。如果没人看,也就没必要发了。
逃亡
记忆中2001年的股市充满了不确定性,股指游移不定,热点换个不停。炒了这么多年的股票,那一年让人感觉特别累。我手头已经没有那年的成交记录,具体操作已经不可考。上半年多少赚了些钱,但肯定不超过10万。在资金很多的情况下,这个成绩显然不让人满意,于是在不知不觉之间,仓位重了不少。
2001年6月开始,和上一年一样,我连续有几个月在外地。不过,这回可是放不下心来,经常要查一下情况。狐疑,老祖宗的这个词发明得真好。当时我应该就是这种心态,想到股市,心中就充满了各种各样的念头,想得最多的是就这样了结空仓算了,但利益的引诱却使人始终下不了决心。跟很多朋友谈过,发现老股民在大市崩盘之前常会有这种坐立不安的感觉,虽然没多少人能够提前跑出来,但是这种心理状态显然也是诱发大跌雪崩效应的原因之一。
大约是6月底或者7月初的某一天,听到股市创了新高,专门去了一趟我在那个县城新开的证券部。那是阳光灿烂的一个下午,已是夏季,气温到了三十多度。证券部是君安开的,租的房子,装修都没好好搞一下,显得很不正规。一进大厅,感觉气温比外面还高几度,里面挤满了看盘的散户,个个汗流满面聚精会神,头上只有几把吊扇全力运转,吹的全是热风,一点也不解凉。
我东张西望,看到一个穿着气质明显和当地人不一样的小伙子,上去打个招呼,居然是君安从深圳派到这儿来的。算是他乡遇故知呀,他又正好没事,我们找个角落聊天。
他说,这个县城的点,君安就派了三个人过来,一个头,一个负责客服,他负责技术支持。严格说也没办好合法的手续,用的是他们在这个县所在的地级市的执照。营业网点扩张太快了,一切都不能按常规走,现在正是券商跑马圈地的时候,几个人就拉起一个摊子,难的在于没有人。像他,刚到君安几个月,就被派出来独当一面了。
我说怪不得你们这里条件这么差,连空调都没有。他说哪来得及呀,里面有个中户室,有空调的。
“中户要多少钱?”
“20万”。
“那中户有些啥待遇?你们在深圳的中户可是管饭的。”我问。
“管啥饭呀。就是单独用一台电脑,有空调。”
“你们可真黑,人家可是拿着几十万来的。”
“就这样还没位子呢,里面早满了,这几天来的都没办法安排。”
和他还谈了些其它的。他说,现在县一级基本都有证券部了,好一点的县几个证券公司设点,都是今年的事。我问到交易量,他说基本都是进来就满仓,换股也很频,因此他们营业部的收益还不错。我很奇怪,这些股民根据什么去操作呢?他说,他们有人负责讲盘的。
这时收市了。只见股民们大多没有离去,在等着“老师”讲盘呢。
记不清是如何告别的,我心中极其不安。在街上找了个网吧,细细了解各方面的情况,一直到晚上。
结论是:应该又是到最后的疯狂了。市场已露出疲态,创新高也很勉强。最重要的是,我认为市场后续资金不够了。中国的股市,什么时候都是资金推动型的,全靠钱往上堆,什么时候没钱了,就崩掉。从那个小伙子那里了解的情况看,在短短的几个月时间里全国的县城都在开设证券营业网点,如果县城里的人都开始大量炒股,那他们之后新的资金从何而来?农民是不可能钱玩这个的。事不宜迟,得撤了。
第二天,我什么也没干,一上午就在抛股票。这时候才发现,手里的股票实在太多了。两个户不说,品种也不少,数量也多,很多都不能一笔出。我基本上都报低几分钱出。开始还查是否成交,到后来烦了,也不管了,最多查一下回笼的资金量,大致确认一下就是了。休市之前终于长出一口气。原来空仓是这么爽的一件事,好象心里的大石头给搬掉一样。
接着就忙我的去了,再没看股市。后来我才知道,终于我还是在股市里留了条尾巴:我LP账户里有70手维维股份没有成交,虽然我当时是填低了几分钱的,但当天这股就开始往下走了,可能正好我报单的时候差个一两分钱,虽然我已经是打算低抛的。记得这些维维股份的成本是十七块多一点,我在今年它股后才抛出,价格是2块5,算上送股还有股改除权,还有历年现金分红,按当时70手算,每股损失了十块钱。算上这个损失的话,我在2001年基本是交了白卷。
之后的几年里我是不看不问不谈不想股票。开始的时候是因为厌倦,特别累,身心俱疲。总算基本完整逃了出来,连填个单把那70手处理掉都没兴趣。后来呢,对股市极其失望,前几年的股市,实在是太黑了,一点信心都没有。我LP倒是有兴趣,后面会谈她的事。
股市中的感悟之一
认清自己的角色:是投机者还是投资者
股市如戏,每个人都是其中的角色,当不了主角,起码也是一个群众演员吧。入市之初,就应该想清楚,自己到底扮演的哪一类角色,搞错了,就一定演不好。
我在股市的前十年,从来就坚定地认为自己是个投机分子,我关心的是如何炒作股票赚取差价。因为我如果是个投资者的话,我应该关心这个公司在二十年以后是否存在,是否会稳定发展,每年的现金分红是否比银行强。我关心过吗?有人关心过吗?甚至于上市公司自己关心过吗?这个股市大多数都是投机分子,关心的都是如何从别人口袋里抢钱。投机分子就要有投机分子的自觉,重要的是要随时准备好一双跑鞋,不要想着跑赢大市,跑得比别的投机分子快就行了。股市里投机分子的正确理念就是没有理念、只有博奕,以变应变者恒胜。
安身立命的根本
这个根本就是:不亏比赚钱更重要。市场总是周期性的,个股的表现也是周期性的,所谓10年以上的大牛市还只在人们的理想中,反而司空见惯的是从终点又回到起点。如果同意这点,那么就应该相信上升和下跌的概率基本相等,可是下跌和上升的后果却又完全不同。比方说,十万元的资金,上涨50%是十五万,可是下跌50%后是五万。从五万涨回十万需要涨100%,这样的机会是很少的,就算有这样的机会给你,你也只不过平本,但是如果你在前一次下跌中逃过了的话,哪怕当时你没有赚到钱,涨上一倍你已经有二十万了。为什么牛市中总是见到新股民赚钱?那是因为他们比老股民少经历了一次下跌。上一次牛市中的当时的新股民,也曾经像如今的新股民一样意气风发不可一世的,只不过他们后来经历了一把熊市成为了老股民,在新的牛市中还在等着解套呢。
连自己的成功经验都不要相信
如果连自己都不信,就更不会信股神了。
很多人都知道一个故事,就是关于投资顾问使用EMAIL或者是短信发展客户的故事:最终成为投资顾问客户的人,总是那些连续收到极准确的预测行情或是个股走势的人,他们因此就信了。其实他们不知道,投资顾问每次都把完全相反的预测结果发给同样多的人,而下次,他们只给收到正确结果的那一半人发新的信息,如此多次,总有一批人收到的信息每次都是对的。
其实把这个案例引申一下,在由几千万股民构成的人海里,其实是什么样的人和事都有可能出现的,哪怕是概率极小事件。所以,你看到几个年收益率达到百分之几百,赚了几百万几千万几个亿的人一点都不奇怪,甚至这个人就可能是你自己。这样的人很厉害吗?厉害,但完全也可能只是运气罢了,而不是因为他独特的理论或者操作方法。前些年曾经有几个经济学家,号称发现了完全可以指导对冲基金赚钱的公式(运用了极为高深的数学工具),而且他们的理论经过了市场多年的检验。所以,最后他们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结果呢?现在他们是经济学界的笑料。
所以证券市场没有铁律,没有绝对的权威,没有什么事情是不可能发生的,也没有什么事情是一定会发生的。连自己都怀疑,可以多一点成功的机会
我的股市感悟之二——设计打新股抽签方案
昨天晚上我很开心,这么多年来第一次打新股,中了两签了广深铁路,不枉我专门出了一部分股票,还动了点小心思的一番功夫。
我一向是两个户抽签。对于两个户以上抽签的人,其实中签率是可调的,比如,可以调高同时中两只签的概率。可惜上帝是公平的,它让你在有可能多中两只签的同时,也会让你冒一只都不中的风险。真是富贵险中求呀。
还是举例说明吧,简单点的例子,但基本原理是一样的,有心人可以根据实际的情况进行调整。
假如有两个户,一共有抽140个签的钱,中签率是百分之一。如何分配最为有利呢?
如果集中在一个户中抽签,60%可能中一个签,中两个签的概率是40%;
如果一个户中放90个签,另一个中放50个签,这时候,中两个签的概率增加到45%,中一个签的概率是50%,但是,此时一个签都不中的概率出现了,有5%;
如果两个户中各放70签,这时候,中两个签的概率增加到49%,中一个签的概率是42%,同时一个签都不中的概率会增加到9%;
我喜欢增加中两只签的概率,但我认为一个签都不中的概率应该控制在5%以下。这次广深的方案,我就是把一个都不中的概率控制在5%以下,但把中两个签的概率提高到50%以上。
当然,如果抽签的次数相当多,根据概率理论,你如何设计方案都是没有用的,总的概率会是一样。但是,事实上我们每个人都没有接近无限次抽签,而且每次抽签面临的情况都不一样,我觉得合理设计最符合自己愿望的方案还是有意义的。
反正,也许是运气(概率本来就是运气的科学表达),之前多年我用自己优化的方案经常得手。因为一签不中的概率很小(不大于5%),我还从来没碰上过。
以上的运算过程没有写出来。对于受过理工科教育的朋友,应该是很简单的事吧?其实一般人不需要动这份脑筋的,老老实实放在一个户里抽吧。我喜欢玩这把戏,纯属于个人恶趣味。也许,网上也有同好,没准的事。
我的股市感悟之三——乱侃股市中的大中小散户
为什么小散户好赚钱
手里几千几万资金的小散户,其实收益率容易做得很高。我收益率最高的就是这个阶段。究其原因,无外乎三点:
A、 本钱小,钱来得也不容易,也不可能买很多品种(往往只有一两只),因此上选股的时候分份外小心,跟相亲似的;成交了,也天天看着想着,比对自己的老婆老公还上心。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用这样的态度对待股票,不说赚大钱,起码亏是不容易的。
B、 一笔就可以进出,用不着设计些个常常是画蛇添足、弄巧成拙的建仓出货方案,容易把握到最佳时机。
C、 散户买了卖了,在分时图上往往连痕迹都没有。虽然现在不流行传统的坐庄方法了,但谁敢说市场里的庄家绝迹了?大资金做事比我们认真多了。说两件我知道的真实的事。一是某年某月某日某庄,动手之前把市场里所有持有100手以上某股的账户全部调查了一遍;二是有回有个朋友听到消息进货,别人交待它的原则就是一笔不能超过20手,而且不要是整数进。虽说庄家有钱,但地主家也不容易不是?他们只会更小心,狐疑,这词又用一次,完全有可能因为某个二楞子大中户自主判断决策的大笔进出,引起了庄家的过度反应。
为什么中户容易被洗白?
手里有了几十万,算中户了吧?这时候是最容易亏钱的。我自己也好,朋友也好,在这个阶段吃的亏最多。原因我看也是三点。
A、 这钱不管是是在股市里赚的还是别的地方来的,能有几十万的人都是有点本事的人,因此最不少的就是自信心,自信过头就容易自负,自负了就要犯错误,犯了错误就要交学费。
B、 几十万比上不足比下有余,没散户那么灵活了,也不太敢只赌一只了,买的股多了,看不过来了,时机错过了,钱就少了。
C、 草原上狼最喜欢吃的是兔子,好抓也有肉;田鼠多但没有肉,黄羊肉多太狡猾。中户们就可以享受所谓一对一的专业理财服务了,可以听到很多的消息,这消息一般还都是有点价值的。可是券商们凭什么对人这么好呀?说单纯点是希望你多交多贡献点手续费,说复杂点需要大家给他们的大金主抬轿子打掩护。
大户们都到哪儿去了?
我真不知道现在券商的标准多少钱算大户,希望有朋友跟贴告诉我一下。
我倒是认识些个有钱人,真是忙呀,哪有时间天天呆在股市。不算他们的生意,就讲理财,股票、基金、收藏、期货、外汇、保险一大堆花样,哪一样都要花点精力。关键的是,这时候钱可以自己生钱了,有大把人围着他们转,希望给自己一个委托理财的机会。
希望看贴的朋友在不久的将来都有这么一天。
后面那几年
2001年前后,股市有多黑估计不用我多说,这黑是化都化不开,能让我这样一个奋战十年而且赚了不少钱的老股民退出江湖,那原因就只有一条:实在没法混下去了。金盆洗手,回头是岸,我是真的彻底跟股市断绝关系了。我的很多朋友,包括在证券界混的,也陆续离开了这个伤心人成堆的市场。
还是有很多股民不信这个邪继续奋战。常言道:有人辞官归故里,有人漏夜赶科场。我老婆就是这样的人。
说起她,其实炒股挺有天份的,很早开始就习惯自己分析炒股,很少听消息。她是如何分析的,我到现在也不太清楚,因为我们俩的习惯是炒股各管各的,要是一方不主动说的话,另一方不会主动问。为什么这样?看看现在股市bbs上就行了,100个人有101种以上的观点,两口子意见要是不统一,还不得一天到晚吵架呀。也许我的存在影响了她的发挥,没准她的天份没充分表现出来也不一定。
在很早的时候,她一个户我一个户,由于我的表现比较好,最后一商量我就共管两个户了。考虑到行情好的时候股民都有瘾的实际情况,会在她名下的户里指定一小部分资金由她操作。这样实在也很麻烦,97年的时候利用岳母的身份证在联合证券开了个户,这下有三个户就方便多了。当然,她操作的钱少,最多也不过几万块钱,不影响大局,志在参与。别说,LP在A股上还真没吃过大亏,水平还是不错的。今年她九月二十几号才入市,5万元的资金,到今天收益也有百分之三十几了(刚问的),这个战绩我觉得已经非常不错了。
2001年我退出股市以后,股市里的钱大部分转了出来留作它用。剩的钱已经不多了,后来她说要继续炒,我说反正也没多少钱,你就炒吧,有空把你那个户里的维维股份给卖了,这样钱还多点。按她的性格,当然是舍不得,结果最后还是由我自己在今年处理掉。熊市几年里她陆陆续续炒A股,居然没有亏,有时还赚一点点,真是让人佩服,也许她的经历写出来更有意义,我到现在也不太清楚她是如何做的。
她有个最大的毛病,估计也是很多股民的通病:套牢以后就地卧倒一动不动。这个毛病她多次犯,最后终于在B股上吃了次大亏。
好象是2004年初吧,开放了国内居民炒B股,B股马上疯涨。家里正好有三万港币,LP在第二天就开了户,奋战在B股战场。中间的过程我不知道,反正有天她告诉我她被套牢了,不做了。我在去年底重出江湖的时候才发现,她买的ST中鲁跌得不成人样,账户中全部市值加资金只剩下一万二千多港币。
战略与战术
在股市中,所谓战略就是炒股的思路,比如何时当入市、何时当退出、在当前阶段应该做哪一类的品种,这都是战略性的问题;战术则是选择个股的方法、决定买点和卖点的时机、仓位的控制和持股权重的分配等,一切技巧性的问题都属于战术性问题。
战略的层面一定重于战术的层面,十次战术的成功往往抵不住一次的战略失败,战略决定你赚不赚钱,战术决定你赚多还是赚少。很少有战略和战术俱佳的人,这样的人可以成为传奇般的高手,我没有遇见过;战略与战术中有一方面强大的人,在市场上往往可以取得骄人的战绩,遇到这样的人当以师礼待之;两者都一般的人,其表现往往和大市相差不远;市场上最多的是战略与战术皆差却不知自省的人。
战略的功夫应该下在股市之外,战术的锻炼只能在市场之内。两者都需要勤奋,还有积累。
长线与短线
长线与短线无所谓优劣,都有人从中赚了大钱,同样有人损失惨重。牛市利于长线,平衡市利于短线,熊市什么线都容易是死线。
不擅于长线的,会声称自己爱做短线;拙于短线的,会强调自己做的是长线。我两者都稀松,所以对朋友们说我喜欢中线。不管做的是什么线,在股市里都要具备一根敏感而坚强的神经线。
房间里有两种吃蚊子的动物:一种是壁虎,一种是蜘蛛。壁虎依靠的是自己的技巧,一只蚊子一只蚊子地抓,有多少看自己的本事,没准儿也会饿死;蜘蛛依靠的是概率,网越大,收获就越多,但结网的蜘蛛多了也分不到几个蚊子。夏天里壁虎和蜘蛛都多,冬天里就少多了。
蚊子就是我们在股市里的利润,炒股的股民是壁虎,打新股的股民是蜘蛛。牛市里两种人都多,熊市里人就少多了。
我的股市感悟之五——“学术”乱谈
股市不适用的“木桶原理”
都知道“木桶原理”,一只桶的容量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
但在股市里,每个人赚钱的本事却往往取决于你最长的那块板子。样样都平均的人只能随大流。
资金量大?时间比别人多?大局观好?看盘厉害?心理素质好?分析能力强?消息灵通?更用功?独门暗器?股市里是人与人的竞争,你总得有一门比大多数人强才有可能出头吧。发现并培养自己的特长并擅于运用它,是股市赚钱的必要条件。
话说回来,木桶原理不适用,不等于基本功上不下功夫。在基本功上不能有缺门,样样都要知道一些。有缺门的人是要吃亏的。
中国股民应该具备的最基本文化程度
结论是高中毕业,而且要是合格的高中毕业。
高中生大约学过这么些主要课程吧:语文、外语、数理化、史地、政治生物。我发现高中课程就是为了方便我们炒股开的,对找工作倒是没什么用。这些课程哪一门都重要,尤其是当初我们不太重视的所谓副科。没有高中的基础,我们基本没办法看懂和分析我们炒股所需的资料。还别不服,随便出几个刚想到的题,为难一下大家。
1、 纤维乙醇和粮食乙醇有何区别?我国政府对此的政策如何?与美国政府的政策有何区别?为什么?哪一个的技术含量高?
2、 什么是火电的超临界机组?为什么它的效率较高?
4、 煤变油是新技术吗?谁开始大规模应用的?它的原理如何?
5、 什么是燃机电厂?国家对它的政策如何?优缺点呢?
以上是随机想到的与今年大家关注的能源粮食热点相关的几个问题,因为与我的专业背景毫无关系,为避免贻笑大方,就不给出答案了。一个有高中文化程度的人,应该是能找出答案并能理解其内涵的。
如果做不到,我们就很容易被很多“概念”所骗。
不精通大学数学就不要在技术分析上费太多力气
因为永远也没办法知其所以然。
市里所有预测工具的建立都需要建立数学模型,而建立这样的数学模型中等数学是无法应付的,需要很多高等数学的推导运算。
要建立一套有效的算法模型,哪怕就是理解它,这种事的难度其实超出很多人的想像。我也算是理工科大学出来的,可要我搞清楚股市里技术分析各种指标的精确内涵,我是没这个本事,算我对不起大学数学老师了。
所以我在技术上从来一般。只知道概念和大概就行了。要深入进去就要精确定量分析,要定量分析就要好的大学数学功底。有这功夫,还不如发挥我中学数学的底子去好好看年报,看财务报表来得实在。
我听说过的技术高手都有一套秘而不宣的独门工具,但没听说谁是只有中学数学底子的。
我的股市感悟之六——也说技巧
长短结合
呆在股市里,真正经历大牛和大熊的时候其实有限。单边牛市可遇不可求,熊到家了不跑是傻瓜。大多数时间是平衡市或者震荡市。这个时候单纯的长线或者短线都很难赚到钱,安全的做法是长短结合。
其实这种做法和以前很多庄家的坐庄方法是很像的。长庄不会只捞一把就走,会反复利用一切机会做一只股票,同时任何时候都不会空仓。在高抛低吸的过程中不降低成本,到最后手里的股票全是利润了。
我的方法是选一个基本面和增长性都适合做长线的品种,尽可能低成本地进货。在自己认为的高点出一部分,但如果判断错误也不追高补回,大不了一路高一路出,就当分批出货算了;回调到低位的时候补回,补也只补一部分,一路低一路补,把出货的钱补完为止。这时候如果还跌,就当套牢算了,千万不要再加资金以图摊低成本。
我说的是一种最简单最好掌握的方法,但不是利润最大化的方法。确实可以设计更精细化的方案,但如果不是职业股民,我觉得没必要,靠每天多收获一条蚊子腿的办法赚钱,太累。
只有量不骗人
所有的指标和图形其实都有可能被误导。骗线是职业操盘手的基本功。
但是现在的时代,靠做出成交量来骗人越来越难了,一方面是现在的股票盘子大市场中的钱也多了,另一方面监管对倒的手段也多了,处罚也严了,信息透明度和及时性也高多了。所以,看图的时候成交量是基本可信的,大资金的进出很难瞒住人。有心的人可以注意一下,最近些天很多股票在量上有异动,用脚趾头都可以算出基金进货的品种及成本。喜欢短线的朋友可以试一下。抽完广深铁路以后,一时手痒,也动了几只这样的股票。不贪的话,24小时之内有几个百分点的利润不难。
割还是不割永远是难题
套住了,割还是不割?这个是难题。
说实在话我被套的次数少,套住以后割肉有经验也有教训,没办法总结一个一般性的操作思路,勉强说的话会误导大家。
其实被套住了和被套牢了区别是很大的。一般是开始被套住,然后被套牢,最后套死。真正被连续几个跌停板套死的人还是很少的,所以大多数被套牢或者套死的人,其实都有解脱的机会,只是被错过了。
开始被套住人的心理上反应是比较大的,这个时候最容易做出割肉出局的决定;但怕的是时间一长,尤其是连续的阴跌,搞得人麻木了,损失多了也是产生放弃的心理,这样会越套越深,不可收拾。跟温水煮青蛙相反,这相当于冷水冻青蛙,开始的温度并不太低,但到最后把你冻成冰块。
还有一种就是热衷短线的次新手,喜欢玩的自我凌迟游戏也很危险。
说是次新手,那是因为新手一般是不会割肉的,新手喜欢的是将主动的短线变成被动的长线的游戏。学会割肉,已经提高了一个等级了,这个等级不妨叫次新手。他们喜欢玩的游戏就是不断地斩仓换股,每只股票上也只损失一点点,都不致命,但到最后一看,钱少了一截。是不是跟凌迟处死一样?
其实这部分原来是感悟的第七部分,因为涉及到当前的某些现实情况,所以提前到今天发了。
很多新股民没有见过牛市的调整,也是很可怕的,以现在的点位打比方,跌个几百点都正常。老股民们心慌,就是怕这种级别的调整,总觉得该来了,但就是始终不来,跟神经衰弱的人等楼上那第二只皮鞋摔下来的故事一样,只有等到第二只皮鞋摔下来了才能睡个好觉。
新股民看到今天的盘中跳水,心理就开始不稳定起来,可能有各种想法,这都正常,如何处理,希望今天的感悟能提供一点帮助。
个人的看法,这只皮鞋还不到摔下的时候,就是来了,也没啥大不了的。但是在今后的几个月之内,这只皮鞋一定会摔下来,而且时间越晚动静越大。
我的股市感悟之七——再说技巧
不开杂货店
如果你喜欢买上一堆各式各样的股票放在账户里,列个清单都要满屏的话,我有两个建议供选择。如果你的收益超过基金的话,应该想办法成为基金经理,因为阁下只操作这么点资金有点屈才;如果你的收益还不如基金,那干脆当基民算了,没必要这么辛苦。
如果说还有第三条路的话,就是精选两三只股票操作,别把自己的账户搞得像个杂货店一样,什么都有,什么都只有一点儿。
以前我炒股开“杂货店”,无外乎是因为两种心态:一种是想分散风险,所以搞一堆篮子放鸡蛋。可是分散风险的同时势必也会摊薄收益,而且如果你连精选一两只个股的把握都没有的话,选择十几二十只股之中不赚钱的肯定是多数;第二种心态是觉得很多股票多不错难以取舍,于是就一样来一点。可是同样的资金,就算选的都是同样翻倍的好股,买十只和买一只的效果不也一样吗?
其实开“杂货店”的最大问题是会分散你的精力,让你照顾不过来每一只股票。管理也是有成本的,同时还会降低效率,这样的傻事真没必要做。
我自己同时做五只以上的股票的时候就会手忙脚乱失去从容,感觉最从容的是做两三只股票,甚至有时候只有一只股票。这个时候,对已经购入的品种看一眼的时间很快,可以有更多的功夫去关注大盘和候选名单上的品种。
只有一种情况例外:你建了一个长期持股的组合,准备放在那里多少年不动的,这样品种有多少也不会分散你的注意力。
卖一价上进买一价上出
我现在的操作从来如此,有必要的话甚至会填高填低几分钱进出。
开始的时候我不是这样的。总是想着,这一分钱之差也是不少钱呀,100手就是100块,要是低价品种,比如2块来钱的票,按现在的税费一分钱可是快抵得上一进一出的费用了。
这种“颗粒归仓爱惜芝麻”的心态,让我不知道少赚了多少钱,我用了很多年才改掉这个坏习惯。为这一分钱,有时候要付出几角钱甚至几块钱的代价;而且就算得手,我们的大脑和心脏也要因此损失很多细胞,一点都不合算的。
其实,既然已经决定买进卖出一只股票了,那么在你预期收获的大西瓜面前,一分钱的小芝麻算什么呢?
买与卖
我喜欢分两到三笔买进,卖出视情况而定。
一般买进的时机比卖出好把握,如果有把握的话一笔吃进也干脆。如果把握性不大,还是在一两天之内分两到三笔吃进较好,这样虽然总是把握不到最好的机会,但总比错失良机或者买进就套住好。试验过各种吃进的方法,还是发现这种等额分两到三笔进的方法比较好掌握。
卖出比较麻烦。如果计划调仓,还是一笔出掉算了;如果计划在短时间内(比如一天内)了结,也建议一笔出掉算了。但如果是已经达到赢利期望值又怕错过高点,却担心变盘下跌(比如最近的情况),那么以每天多笔小量出货为好,可以持续很长的时间,只是这种出法很累人。如果是手中的股票下跌担心套牢,又怕是诱空,这种情况下出掉一半再说,而且轻易不要回补。
以上说的都是小资金,如果资金量足够大,比如持有上千手某个品种(除非拿的是联通这种超级大盘),那进出还是分拆了好,别一笔下去把人吓倒了。
急跌不放量并不可怕
炒股最怕听到的一句话是“放量大跌”。如果在自己满仓的时候,大盘或者自己持有的个股来这么一下子,一般来说,就意味着真要少一大堆钱了。
要注意这话之中,“大跌”和“放量”是联在一起说的,也就是说,如果仅仅大跌而不放量的话,事情并没有看起来那么可怕,尤其是在牛市之中。
原因在于,中小散户总是比大资金灵活。下跌的时候跑得快的一定是中小散户(死多头除外),大资金是没那么快的。只有中小散户在跑,量是很难放得很大的,但如果大资金也参与进来,那才会形成多杀多的惨烈场面,这个时候价跌量增,如果胆小,就赶在跌停之前出货吧,可能还可以逃出去。
可以想象这么一个场景:有一天,基民们像现在踊跃买进基金一样,同样急切地去赎回基金,基金经理人就只好不惜一切代价抛出手中的股票,结果是越抛越跌,越跌越赎,越赎越抛没完没了直到跌停。这时候的量一定会很大。
因为担心这种情形,所以我不愿意成为基民,哪怕现在的基金回报也很高。我希望命运还是掌握在自己手里,所以还是做个辛苦的股民好了。
这一天会到来,但肯定不是现在,所以现在没必要操这份心。就跟人一定要死的道理是一样,没死前还有大把好时光,该干嘛干嘛。
抢反弹先看看前半个月的量
急跌后必有反弹,哪怕在熊市也一样。抢反弹肯定是有短线利润的,这钱不赚白不赚,记得我以前说过。
抢反弹第一件要做的事大家都会,就是判断支撑在哪里,哪一条均线可以把个股撑住,这个判断其实好做。
但是第二件事很多人会忽略:看看前半个月的量。别人家都跑了,就你还把这个漏了气的皮球捡到手里,那肯定是弹不起来的,你还得花钱买单。
夫人的招数
前几天问及LP在熊市炒股的招数,她说我哪记得住呀,又没打单。我说大概的情况总记得住吧,随便说说总可以。下面就是根据LP所说的总结出的招数。
“行情好就炒,不好就不炒”。在过去的熊市几年里,她也不是一真在奋战,虽然每年都动一动,但休息的时间更长。我觉得这个办法比我的彻底离开股市更好。
“和盐田港比,我就不相信它涨不上去”。在2003年底的时候,她和几个朋友研究了很久,觉得深赤湾和盐田港的基本面差不多一样,而且都在深圳,没理由盐田港二十多块钱了,它还只有十六块多。于是就在这个价位重仓杀进。
“多亏了深赤湾呀,其实别的股都没赚什么钱”。按我们一个朋友的话说,她真是走了狗屎运了,居然在上千只股票都跌的情况下,找了一只大牛股。这股上她赚了几万块钱。看来熊市里还是有好股,熊市里想不亏钱,就只能想办法找一只牛股了。
“可惜还是抛早了,只赚了几块钱”。这就跟我们大多数人都有的痛心经历一样:“曾经有一只大牛股握在我的手里,我没有珍惜——”。教训呀。
“那么多人买车,汽车股肯定不错”。那几年,正好是汽车开始火起来的时候,我们家的车也是那两年买的,她炒汽车股,也赚了点小钱。可见,如果直观上发现哪个行业红火,就去进相关的股票,女人的这种直觉也不比理性的分析差多少。
由于我从去年年底开始接管了所有的账户,让她在今年的牛市里长期没有表现的机会。这对她这个老股民也挺不公平的。于是在今年9月下旬的时候,凑了五万块钱,杀入了深市(沪市由于某种原因没有有开)。在只能炒半个股市的股票前提下,她的收益也不错,深市调整了两天,还有差不多40%的收益。
今年她的做法,感觉更上一层楼。9月21号入市以来,她只买过4只股票,多看少动,持股待涨,除11月中旬将手头的三花股份换成深中集以外,就都没有动过。以下是她买卖这些股票的理由:
深赤湾:熟悉了解,基本面优良,与东莞合建的新码头没有实际投入资金而占有权益,有增长潜力;
深天健:深圳市政股。深圳国资委愿意拿出10个亿现金增持股份,足见大股东信心。
三花股份:买入时的理由是基本面和财务状况优良。卖出的理由是:发现大股东没有实现股改承诺,有欺骗小股民之嫌;此外有笔重大关联交易让人生疑。
中集股份:老绩优股。听了点消息。
声明:以上理由均为本夫人所言,在下如实转录,不负核实责任,如有正误,纯属巧合。
夫人在今年炒股,对基本面极为重视,仔细研究目标股的财务报表,这是一大特色。据说看盘的时候还没有看财务报表的时候多,从战绩上看应该说效果不错。另外,套住不割肉的习惯终于改了,三花股份是十八块多买了,十七块多出的,前一阵子夫人还得意地说:“看,它现在还不到十八块钱,多亏我斩掉了。”
夫人对07年年初行情有个预言,说是一定会因为实施新会计原则而产生牛股,说不定是下波行情的主题。
再次声明:本人和LP都没有股评资格,有关预测,就当没说。
所有的选择都是有机会成本的,哪怕在现在看起来很正确的事。做了这行,投入大量的精力,那么你就失去了做另外一行的机会,你永远也不会知道在另外的行当里会有多成功,因为它从来没有发生过。
在股市里投机也罢,投资也罢,它只是一个小行当甚至只是一个品种罢了。人可做的事很多,没必要吊死在一棵树上,尤其是在前景不太妙的时候,当机立断见好就收是一个投机者必备的品质。的确没见过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到证券部的人发财,从这个意义上说对股市从一而终真不是啥好选择。
这世道其实赚钱是很难的,不管是做生意还是炒股票。前面提到过,不同的机构用各种方法调查的结果都表明,当今的中国家庭净资产超过10万美元的也不过就是几百万户,而且大多集中在北京上海深圳这样的特大城市里。有钱的人远没有我们感觉的那么多,同时也说明钱并没有想象的好赚。就象前面有个贴子,建议LZ去写书,似乎出书也是条赚钱的路,要真做了你才会发现,就算卖了十万本,你自己也得不到几个钱。我有几个朋友都出了书的,有的还卖得不错,但在钱上,不亏损就算不错了。
所以,这就引出另外一个问题:为什么那么多中国人会认为自己是失败者?如果单从权和钱上看,中国人最有权的只有一个人,最有钱的也只有一个人,那是不是其他的人就都是失败者?在中国成功的这两个人,是不是跟世界一比也觉得是失败者?账是不能这么算的。成功应该要有多元化的标准,是一种个性化的体会,而不是根据这个什么都可以商业化的社会以广告洗脑的方式强加给我们的一个统一标准(想想,中国和美国老太太的故事害了多少人?)。
我觉得,起码笔者和各位看贴朋友的父母就是成功者,他们生养了我们,并且想方设法让我们受到了必要的教育,可以上互联网,可以投资炒股票,还可以有那么多的闲暇关注成功与失败标准这样高度哲学化的问题。
一年以来和朋友讨论股票的时候,总是有个问题具有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