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礼》结婚礼节中“六礼”都有什么?

就《周礼》中结婚制度的“六礼”来说分为纳彩、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六个程序

一、纳彩:就是男女双方互赠礼物。即男方家请媒人去女方家提亲,女方家答应议婚后,男方家备礼前去求婚

二、问名:就是男女双方互通姓名,出生年月。即男方家请媒人问女方的名字和出生年月日。至于男子之问名,纳采时先已通报,故问名只问女名而不及男者。问名之目的有二:一是防止同姓近亲婚姻;二是利用问名得来的生辰年月日,占卜当事人之婚姻是否适宜

三、纳吉:就是男女双方互通姓名、出生年月之后,占卜两人是否合适。即男方将女子的名字、八字取回后,在祖庙进行占卜。卜得吉兆后,备礼通知女方家,决定缔结婚姻。

四、纳征:亦称纳币,即男方家以聘礼送给女方家,民间说法就是送彩礼定亲。

五、请期:就是男方家择定婚期,备礼告知女方家,求其同意,民间称“送好”。女方在接到婚期后也要再看看是否合适,如婚期恰好是新娘月经期、或女方家什么冲撞时,就会通知男方修改日期

七、亲迎:新是到婚期时,新郎亲自到女方家迎娶新娘,即娶媳妇。亲迎是最重要的一环,也是礼节最复杂的一环。

《周礼》结婚礼节中“六礼”都有什么?

《周礼》是周公制定的,他制定了三大婚姻原则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同姓不婚。“六礼”规定的是婚姻成立的条件,婚姻解除的条件则是“七出三不去”。其中,七出是解除的具体条件,三不去则是七出的限制。

七出:一是无子,二是淫,三是不顺父母,四是口多言,五是盗窃,六是妒忌,七上恶疾。但是,无子是在妻子五十岁以后有效,即过了生育期,而此时男方一般有妾生的子女,休妻很难出现,况且还有三不去的限制条件。口多言指拨弄是非,离间亲属。妒忌实际是指自己不生育又不许丈夫纳妾的那种妒忌。恶疾是指耳聋、眼瞎、腿残疾疾病

三不去:三不去是对七出的限制,一是有所取无所归,二是与更三年丧,三是前贫贱后富贵。第一是指结婚时女方父母健在,休妻时已去世,原来大家庭已不存在,休妻等于是无家可归。二是和丈夫一起父亲或母亲守孝三年的不能被休。三是结婚时贫穷后来富贵的。

《周礼》结婚礼节中“六礼”都有什么?

结婚“六礼”基本固定古代汉族的的结婚程序,但是不同朝代还会有不同变化汉代时结婚比较庄重,分婚前礼、正婚礼、婚后礼。婚前礼即前五个礼,正婚礼即新迎,婚后礼即婚后拜见男方亲属等礼。唐朝比较开放,在沿用“六礼”的基础上有所简略,出现闹洞合欢酒等。

到了宋代比较富裕,在议亲时出现“相亲”,即男女双方提前见个面,看看是否能看对眼。在迎亲时出现“通资财”,即讨喜。到了明代结婚习俗又有新变化,凤冠霞帔和九品官服是明朝标准婚服。花?轿出发时,燃放鞭爆,新郎头状元帽,身着龙凤大红袍,腰挎大红花迎娶新娘上轿。清代沿用明朝结婚习俗。

《周礼》结婚礼节中“六礼”都有什么?

这里说明一点,“六礼”是娶正妻所用只有正妻才能享受“六礼”,娶妾是不能享受“六礼”的。古人实际上也是“一夫一妻”制,正妻只有一个,妾不算妻子。妻子负有生儿育女、教育子女、管理家庭的责任。妾只有开枝散叶、传宗接代的责任,说白了妾只是替代品,是替代正妻生孩子的,替代正妻伺候丈夫的,在家没有地位

由于“六礼”过于麻繁,基本上只有贵族、官僚阶层、文人士大夫严格遵守,民间老百姓就有了许多简化,把“六礼”变成“四礼”,把前面的“纳彩、问名、纳吉”简化成“提亲”,“纳征”变成“定亲”,“请期”变或“送好”,“亲迎”变成“过好”,即提亲、定亲、送好、过好。婚姻习俗也因地域、文化不同而有很大区别,也就有了“十里不同音、百里不同俗”之说。

现代已经不在遵守“六礼”了,连媒人也不再要了,只是个“介绍人”,但是相亲、定亲、告诉婚期、迎娶结婚这四道程序还在,只是形式变了,结婚仪式变成现代婚礼。

发表评论

访客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