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弹新《三国》

昨晚,笔者终于95电视剧新《三国全部看完。比起罗贯中《三国演义》和电视剧老《三国演义》(简称老《三国》)电视剧来,感觉还是有些内容的。下面笔者聊将陈寿《三国志》、罗贯中《三国演义》、老《三国》新《三国》略加比较

陈寿《三国志》很明显是尊曹抑刘;罗贯中小说和老《三国》均尊刘抑曹;而新《三国》是平等地刻出袁绍、绍术、曹操、孙坚、孙策、刘备、孙权、周瑜、诸葛亮、鲁肃等一系列乱世英雄(或枭雄),不存在尊谁抑谁。惟有董卓以上所有文学作品中均保持原貌,除了传说中的蔡邕之外基本上无人他抱有好感以前我们欣赏文学作品,总习惯于被作者或导演牵着鼻子走,希望直接告诉我们孰正孰邪,新《三国》打破了这个习惯。

  新《三国》情节环环相扣,悬念迭起,在故事衔接、场景的切换和伏线的设置上均匠心独运。比如

  诸葛亮出山不久便收马谡为学生,此后马谡一直随其左右,为日后马谡失街亭埋下长长的伏笔,这便是“草蛇灰线,伏脉千里”;

  群英会上,周瑜接见蒋干,小乔舞剑助兴,周瑜顺带说江东女子多喜弹琴舞剑,为孙小妹带剑出场埋下伏笔;

  在周瑜的灵堂上,诸葛亮与众吊客都在放声大哭,却听到一个疯子在大声讥笑死者,说赤壁之战全是自己的功劳,故事不知不觉就转到一代奇才凤雏庞统身上去了;

  周瑜死后不久,陆逊便出现在孙权帐下,为日后彝陵之战大放异彩埋下伏笔;

  曹操以离间计使得马超与韩遂反目成仇,故事很快切换到西川的刘璋听手下两个谋士张松和法正来禀报此事;

  曹操刚死,趁新魏王曹丕立足未稳之际,汉献帝突然出来重新翻牌,为司马懿所阻。

  新《三国》还引入武侠元素,打斗场景十分精彩。令我感觉有点好笑的是,小说中许储跟马超交战是赤膊上阵,而他在剧中还是穿了一件较厚的青马甲

  不过,老《三国》依然有几点无法超越之处:

  一、片头曲以明代杨慎的《临江仙》直接谱曲,气势开阔浑厚,场面宏大;片尾曲则带有一股挽歌式的哀叹。

  二、诸葛亮出山时所唱的《卧龙吟》格调古雅,的确有几分汉代神韵。

  三、赤壁之战前,曹操在江面横槊赋诗,将流传千古的《短歌行》以唱和的方式表现出来,声势雄壮,格调苍凉;而新《三国》中的曹操只是将这首诗干巴巴地念出来,失色许多

  我私下猜测,新《三国》的导演或许不是没有想到将原书中的某些诗词直接谱曲,而是老《三国》已经这么做了,不能葫芦画瓢,这也算是创作焦虑吧。比如貂婵每次在起舞时,都反复咏唱一首诗:“红牙拍玉燕飞忙,一片行云到画堂。眉黛促成游子恨,脸容初断故人肠。榆不买千金笑,柳带何须百宝妆?舞罢隔帘偷目送,不知谁是楚襄王。”

  新《三国》成功地重塑了一系列英雄形象

  一、曹操

  在整个新《三国》中,曹操的戏份最多,他奸雄的性格也分外突出

  (一)蒋干游说周瑜失败反而使曹操误杀了蔡瑁、张允两员水军上将,曹操立刻秘密处死了蒋干,命曹植代他送给蔡瑁之弟蔡中、蔡和一黄金,许给他们高官厚禄,并游说二人去东吴诈降。这一手腕更符合奸雄的性格。

  (二)荆州刘表死后,刘琮立刻投降曹操,条件是永为荆州之主。曹操命人将他与其母押回许昌,关在金丝鸟笼里,这比《三国》原书中将母子二人于半路截杀高明得多。软禁一个人,比从肉体上彻底消灭他,在名声上更好听多了,以免世人都认为曹操不能容人。

  (三)黄奎勾结西凉马滕攻袭丞相府,事败之后撞剑身亡。他在临死前写下同党名单其中有次子曹丕。为了诱使曹丕说出事实真相,他命在隔壁做成审讯的假象,命一人鞭打墙壁,另一人大声叫喊,而他自己则跟曹丕下棋。曹操以棋子的单双来判定曹丕的生死,说是全凭天意:若他手中抓的是单,就饶恕曹丕;抓的是双,就将曹丕处死。曹丕吓得浑身直抖,左手手指将掌心抠出血痕,曹操将桌上摆出四枚黑子,趁曹丕不注意,又抓起一颗排了下去。可见并不是天意,而是人力。曹操在临死前,又试探了曹丕一番,才放心地将王位传给他。由他吩咐所建的72座疑冢,我想起当今依然有人不屈不挠地四处寻找其主墓所在,感觉他的在天之灵仍在窃笑。

  (四)曹操渐有篡汉自立之意,公然晋爵为魏王,而依照汉制,异姓是不能称王的。可是满朝文武竟然无一人出面阻止,只有其帐下第一谋士荀彧站出来反对。在许昌城中,只有天子才能进出白马门,曹丕故意撞门,被荀彧坚决阻止。曹操却下令只将开门的士卒斩首,并拆除白马门,让所有人都能进进出出:连门都有了,还守什么门;连规矩都没有了,还守什么规矩?

  我发现剧中的曹操有个习惯,他喜欢谁或想收买谁,就给谁系鞋带。在整个《三国》中,他一共三个人系过鞋带:董卓手下的张辽被缚后,曹操想让他归降之前;二、千方百计捉到关羽之后,想感动关羽;曹操赤壁之战新败后,西凉军马滕韩遂提师八万星夜来袭,曹操路上犯头痛,却令荀彧在南门大张旗鼓迎接,只有他最喜欢的四子曹冲独自前往西门迎接,曹操为了表示自己的喜爱

  依照西川张松对曹刘的评价:“若说刘备是贤主,曹操便是雄主。乱世之中,雄主胜于贤主。天下人都骂曹操,可他却成就了大业。世上谁人不骂人,世上谁人不挨骂?”

  二、刘备

  我一直不太喜欢刘备,此人满口仁义道德,实则暗藏奸诈。导演一再借孙权、周瑜、鲁肃之口评论刘备和诸葛亮:“刘备虚伪明奸诈。”他的糜夫人去世后尸骨未寒,他就迫不及待地跑到江东做女婿去了。攻取西川时,刘备那副仁义的假面终于被无情地扯下:刘备应刘璋之邀入川拒张鲁,可是等他打退张鲁之后,刘璋便不再供应给他粮草,目的是逼他自己回荆州去。刘备想吞并刘璋,却又苦于师出无名。他又想给世人树立仁义的形象,又想做一个霸主,这两者偏偏水火不容。还是庞统以出卖张松和自己的牺牲为代价,让他有了反戈一击的理由

  刘备终其一生都以“兴复汉室”为己任,这个借口其实很可笑:曹操经历了大大小小多少次征战,才挣得半壁江山,使治下的人民能够安居乐业,凭什么拱手送给献帝?就算送给他,他有本事治理吗?曹丕篡汉自立不到一年,刘备也迫不及待地称帝——分明是自己想夺天下嘛,还说什么“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难道除了姓刘的,其他人都是贼不成

  三、孙权

  孙权(182252)整整比曹操(155~220)小27岁,比刘备(1.1223)小21岁。老《三国》中的曹、刘、孙的年龄似乎没什么区别,而新《三国》在出场时就明显地拉开了距离,这不能不说是新《三国》的出彩之处。由于孙策的意外被刺,孙权刚成为江东之主时年未满18岁,因此江东很多老将都不服,尤其是都督周瑜权势过大,直到吕蒙死后,他才成为真正的江东之主。

  剧中曾屡次提到孙小妹比刘备小30岁,因此可以推测她比孙权小9岁。而恰恰在孙权9岁那年其父孙坚被刘表暗杀,也就是说,孙小妹刚出生不久孙坚就去世了,或者她原本就是孙坚的遗腹子。

  赤壁之战后,孙权为了谋得荆州,杀害刘备,起初利用孙小妹作钓饵;后来不得已,只好假戏真唱,试图以美人计软禁刘备;9年之后,孙权为了对荆州用兵,谎说吴国太病重,将孙小妹骗回来;再过五年,关羽、张飞相继被害,刘备为了给关羽、张飞复仇,起倾国之兵讨伐东吴,孙权又想将孙小妹送还刘备。在他眼里,孙小妹不是一个活生生的人,而是一件可以随意送去索回的礼物。他这样做分明是为一己之私,却口口声声说是为了江东的基业。此外,孙权将妹妹嫁给刘备,又想给儿子娶关羽的女儿如果这件婚事真的成功,其妹又该如何称呼其子?可见为了江山,他连起码的伦理道德都丧失了。

  四、诸葛亮

  新《三国》将诸葛亮淡化了许多,他不再是神人,平生也冒过两次险:一、草船借箭,假如天上没有,或者曹军来追杀,诸葛亮将死无葬身之地;二、空城计,当司马懿十几万大军逼向新城,城中只有两千老弱兵。他将城门大开,自己则在城上镇静自若地抚琴,吓退了司马懿。倘若他弹错了一个音符,都将被司马懿活捉。

  有些事情也是他未曾料到的:一、赤壁之战曹操败后,诸葛亮安排关羽埋伏于华容道上,还是有几分担心他被关羽所杀;二、周瑜想使借道伐虢之计取荆州,诸葛亮起初还真以为周瑜会取西川来换荆州,如果处于这样腹背受敌的境地,将于刘备极为不利。三、诸葛亮平生最大的过失,莫过于派马谡去镇守街亭,被司马懿夺去。

  诸葛亮曾失去数次北定中原的机会:一次是攻取两川之后,荆州失守,刘备不去北伐,反而东征,致使百万大军毁于彝陵的一把火;二次是平生太过谨慎,稳扎稳打,不求速胜,只求百战不殆,因此他没有听从魏延的计谋,出一道奇兵,入子午谷,穿秦岭,直取长安,中原的一半就是他的。他的谨慎既是他的优点,也未曾不是他的缺点;三次是花?节胜利的时候,遭司马懿散布流言的陷害,不得不火速搬师;四是好不容易将司马懿引入上方谷绝境,不料天降大雨,使之逃脱。

  诸葛亮一生谨小慎微,料敌先机,但毕竟是肉体凡胎,总有算不到的地方。我觉得以上这些失误对他作为智慧的化身并无多大损害,反而令人感觉更真实。他北定中原的失败,半因人力,半因天意,诚如他刚从卧龙岗出山时水镜先生言:“孔明虽得其主,奈何不得其时。”笔者想起前人题武侯祠的一副对联已知天定三分鼎,犹竭人谋六出师。奈何奈何!

  五、关羽、张飞、赵云等一干虎将

  新《三国》还使我重新审视关羽、张飞、赵云等一干虎将。比如赵云救阿斗,在传统的小说和戏剧中,往往将他的忠义和胆略渲染得无以复加。当我重新审视这一节,忽然感觉很滑稽,倘若曹操真想杀他,直接用弓弩手把他射成马蜂窝不就完了,用得着那么费事么?难道他还真能把手中那杆枪舞得跟电风扇一样,刀枪不入?所以说以前的文学作品中的赵云等猛将等是神,新《三国》中的是人。

  新《三国》中的几个重要女人貂婵、大乔、小乔、孙小妹等不管戏份多少,都十分精彩,不再简单地以红颜祸水而论:

  一、貂婵与孙小妹

  美人自古爱英雄,有着闭月之称的貂婵对“马中赤兔,人中吕布”的少年郎情有独钟,应在情理之中吧!貂婵与吕布是真心相爱的,无奈司徒王允以近十天的绝食苦苦相逼,使她不得不答应侍候董卓,趁机离间他父子二人。王允说服貂婵时说道:“欲擒禽兽,必先献身于禽兽。”这是我听到的最无耻一句话简直要呕吐起来。董卓死后,天下还不是大乱?而且比以前更加乱;假如王允不使美人计,他还可多活几天呢!由此可见,靠美人计来扭曲乾坤是不现实的。吕布在白门楼兵败之后,剧中貂婵也是为他殉情而死,这样具有几分自我意识的死法,比原著仅仅将她作为一个杀人工具,而后功成身退亮丽得多,也壮烈得多。

  由貂婵的悲惨身世,我想起了政治中的另一个牺牲品——孙小妹。不同的是,貂婵是由王允养大的。王允为了挽救东汉于既倒,不惜采取最龌龊的手段谋害董卓,根本不顾惜貂婵的个人感受和终身幸福。貂婵为报王允多年的养育之恩,不得不强咽下这杯苦水。王允与貂婵之间与其说是父亲与女儿的关系,勿宁说是债权人和债务人的关系。作为一个丞相,王允养大貂婵不过花了几斗而已,而貂婵却要用自己的全部来偿还,代价是何其惨重!

  孙小妹虽然也是政治斗争的牺牲品,但她至少没像貂婵那样生前男人肆意蹂躏,死后还背上红颜祸水的千古骂名。吴国太一听说18岁的女儿要嫁给48岁的刘备,就感觉二人年龄不般配;当她听说这只是周瑜的钓饵,又担心女儿的名声被败坏,以后嫁不出去。可见只有自己的亲生女儿,父母才会真正为她着想。在历史上或现实中,父母为了政治或经济利益,把正值妙龄的女儿嫁给糟老头子的倒也不少,但同时献给两个男人糟蹋的却绝无仅有。

  二、大乔与小乔

  大乔在孙策遇刺身亡后,为防止江东分裂,带着尚在襁褓中的儿子默默退出江东隐居去了。小乔似乎暗恋诸葛亮,诸葛亮七星坛祭风之后,是小乔用轿子将他接到江边。后来周瑜从她那幽怨的琴声中,听出是小乔放走了诸葛亮。周瑜醋意大发,一怒之下差点将小乔斩于剑下,结果把她赶走了。由此我又想起电影《赤壁》:大战前夕,刘备还若无其事地编草鞋,周瑜和小乔在中军帐里颠鸾倒凤。比起这些肉麻的镜头来,新《三国》的情节显然合理得多。

  新《三国》中精彩的桥段比比皆是:

  曹操出场:曹操刺杀董卓拉开了全剧的序幕,给人一个任侠尚义的阿瞒形象。世人均称曹操为奸雄,但是导演借用他两次所说的台词,对他作了论定:“在乱世之中,老老实实地做人,往往不能实现自己的抱负;而假如能够通过一些手段来达到目的,即使被称为奸雄也无所谓。不管世人怎么评价我,我还是我。”

  孙权出场:孙权年仅9岁就在剧中亮相,尤其是其父孙坚被刘表暗算后,他只身前往刘表的帐中索要其父的尸体,其勇气和谋略已初露锋芒,远非有勇无谋的其兄孙策可比。

  司马懿出场:曹操赤壁之战大败后,给将士们鼓气,只有一个不起眼的小人物呼呼大睡,这就是化名马横的司马懿,感觉其人深沉如狐狸,狡诈若毒蛇。新《三国》借曹操等人之口,评价司马懿之才不在诸葛亮、周瑜之下。

  曹冲之死:曹冲是曹操最喜欢的、最聪明的儿子,其死因一直是千古之谜,剧中大胆猜测他是死于曹丕争储的阴谋。

  鲁肃的形象:在书中,鲁肃像是一个单纯的和事佬,夹在周瑜和诸葛亮之间左右不是人;而新《三国》中数次表现出他以江东大局为重,其才能不下于周瑜。按照孙权的话:“有此人在,可保江东二十平安。”

  庞统之死:为了报答刘备的知遇之恩,庞统自愿在落凤坡受死,使刘备名正言顺地攻取西川。世传庞统与诸葛亮并列为凤雏卧龙,得一人者便可得天下,倘若庞统那么冒失地枉送性命,也不配与诸葛亮齐名了。

  吕蒙之死:小说原文中的吕蒙是突然发狂而死。罗贯中解释为,是关羽的阴魂向他索命,显得神神道道的。而新《三国》则突出孙权与大都督之间的矛盾,由于孙权执政时年不满弱冠,一直大权旁落。这次吕蒙虽然夺取了荆州,却不听孙权的命令擅自追杀关羽,致使刘备起倾巢之兵为关羽复仇。剧中暗示孙权害死了吕蒙,他此举的目的一则收回兵权,二则向刘备有个交待。需要多提一笔的是,关羽托梦给刘备是合情合理的,因此剧中保留了这一节。因为日常生活中,有些人离世前后,也往往会托梦给他(她)最思念或最放心不下的人。今年年初,笔者就曾遇到类似事件醒来后立刻凭直觉感到一位亲人刚刚过世,经证实果然如此。

  献帝退位:献帝刘协被贬为山阳公,恰恰是司马懿来为他送行。刘协说了句意味深长的话:“前人田土后人收,后人收得休欢喜还有收人在后头。”颇有几分谶言的味道,因为我们知道几十年之后晋篡魏,再过几十年宋又篡晋,风水轮流转,谁也逃不脱这个宿命。刘协从九岁那年被逼上皇位,32年后又被曹丕废除,这个亡国之君一生中最辉煌的壮举,就是在退隐时自沉漳水,还是很令人叹惋的!

  当然,新《三国》的改编和发挥并非每个地方都那么出色,也有少数瑕疵和硬伤:

  一、貂婵的戏份过多,显得有些做作和拖沓。

  二、打斗的场景也过多,比如赵云救阿斗、许储战马超、张飞斗马超等。

  三、赤壁兵败后曹操回到许昌,令曹洪镇守荆州。曹洪使吴军损兵折将,还将周瑜射成重伤,荆州却让刘备夺走。荀彧将荆州比作一根骨头,孙权和刘备则是两条饿狗,曹操当场学了两声狗叫,这一举动有失身份

  四、汉献帝刘协念退位诏书,其中有一句:“承文武之大业,昭列祖之弘烈。”前半句断句应为“承/文武/之大业”,他却念成了“承文/武之大业”,还念得一板一眼,煞有介事,令人不禁捧腹。

  五、曹皇后刺杀曹丕时,曹丕分明喊她“姐姐”;可是刘协被贬为山阳公之后,却在船上对她说“天下都是你哥哥的了”,分明前后矛盾。

  六、静姝的女间谍身份值得榷。剧中说静姝是何进之女,由曹丕赠送给司马懿,作为皇帝在司马懿家的眼线。可是剧作者欠考量的是,静姝凭什么要帮曹丕、曹叡、曹芳祖孙三代盯着司马懿?中国自古有“女心外向”之说,就是说女子出嫁之后,一般都是向着夫家的。司马懿对静姝并不差,如果没有另外迫不得已的原因(如亲人的生死被对方牢牢捏在手里,或者索性被高官厚禄所收买),或者深仇大恨,静姝根本不可能出卖司马懿。

  最后聊一聊魏、蜀、吴三方临终托孤的题外话:

  我发现,大凡被托孤的孩子年龄过于幼小,十有八九会大权旁落,要么是外戚当政,要么是朝臣专权;只有极少数例外,比如周公旦辅佐年幼的周成王姬诵,清孝庄太后辅佐康熙皇帝。曹、刘、孙三方将接力棒交给子孙们的方式各不相同,其结果也是千差万别:

  魏方:曹操死时,曹丕(187~226)已32岁,自然谈不上什么托孤;曹丕死时,太子曹叡(204--239)已22岁,也已成人;只是曹叡死时,其子曹芳(232~274)才8岁,因此临终前将曹芳拜托给曹爽和司马懿。司马懿(179~251)足足活了72岁,历经曹氏四代,寿命真够长的,从曹操到曹芳,他算是熬到头了。

  蜀方:刘备并不完全信任诸葛亮,因此临终前让李严分权,当阿斗的老师;却又让阿斗拜诸葛亮为亚父。其实以诸葛亮之才,他若想自立为王,是完全有能力的,不会因为一个“亚父”之名而退缩;他一生为蜀国鞠躬尽瘁,那是因为他的忠心

  后主刘禅(207~271)为什么显得奇蠢无比?我想很可能有三方面的原因:第一,刘备生阿斗时已是46岁,长年兵荒马乱的生活致使营养不良,因此生下的儿子先天不足;第二,曹操火烧新野,赵云从敌军中抢出阿斗后,阿斗被刘备摔成了弱智;第三,或许是他被俘后自觉回天无力,索性装疯卖傻吧?否则司马昭怎能容忍他活到62岁呢?这就是苏轼所说的: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

  吴方:孙坚(155~191)被刘表暗算后,江东的基业自然由其15岁的长子孙策(175~200)接任;孙策死时孙权刚好18岁,孙策深深地明白自己的儿子太小,难免继承大业的道理,因此果断留给孙权。事实证明,孙权以其诡谲多智,果然将东吴的王业霸图推向顶峰。

  近来笔者正在阅读陈寿《三国志》,发觉从《三国志》到新《三国》几乎达到八九分虚构。在《三国志》中,曹操刺杀董卓纯属子虚乌有;汉献帝根本没有在贬为山阳公之后死去;曹操其实将三个女儿都嫁给献帝了,其中一个名叫曹节的被立为皇后……当然小说并不等同于史实,如果有谁拿着史书《三国志》去揪小说《三国演义》或电视剧《新三国》的错,就未免过于迂腐了。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访客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