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视89式120毫米自行反坦克炮(图文)
一九一六年,第一批坦克投入战场之后在各国军队中引起极大的震动,它们纷纷研究自己的坦克和各种反坦克武器。在此后不久,法国就制造出了世界上第一种反坦克炮,起名为“乐天号”。“乐天号”反坦克炮可视为加农炮的同族兄弟,它的特点是炮管较长,炮膛压力较大,因而其实心的穿甲弹出炮口之后,动量很大,具有足够穿透坦克装甲的能力。但是当时主要都是穿甲弹,小口径,也不能发射榴弹。
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随着坦克的普遍使用,各国专用反坦克炮相继问世。最早的坦克装甲厚度仅有6~18毫米。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某些中型和重型坦克的装甲厚度已达70~100毫米。同时,反坦克炮的口径也从20毫米加大至57~100毫米,而次口径钨花?超速穿甲弹,钝头穿甲弹和空心装药破甲弹等甲、破甲策力更强的弹种的诞生,也使反坦克炮的性能得到提高。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为粉碎德国的集群坦克曾装备使用了上万门反坦克炮。同时,由于在战争中后期苏联的新式坦克在火力、防护能力等方面超过了德国坦克,而德国一时难以研制和生产出在性能与数量上策与苏军相抗衡的坦克,于是将一些大口径反坦克炮安装在坦克底盘上,变牵引式反坦克炮为自行反坦克炮,并加以较厚的防护装甲,它当时被称为“强击炮”,可以打击坦克等装甲目标,也可以象坦克一样以直射火力打击步兵、掩蔽部等地面目标。
进入七十年代以后,一些国家用反坦克导弹取代了反坦克炮,还有一些国家则用自行反坦克炮机动性和防护性较差的牵引式反坦克炮。后者是坦克发展的新趋势,近年来,由于安装在轮工装甲车辆底盘上的自行反坦克炮的成本只有坦克的三分之一左右。其机动性又远胜过其他反坦克兵器,所以它又有东山再起之势。自行反坦克炮外形与坦克很相似,但不象坦克那样注重对步兵进行火力支持的能力,而强调反坦克能力,因而在某些国家里它又被称作“歼击坦克”。它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强击炮又有区别:“歼击坦克”火炮口径与坦克相近,装甲厚度和总重量一般比坦克大,炮塔多为固定式,比较笨重。战时研制的自行反坦克炮几乎百分之百比坦克轻,装甲薄,火力最多与同期坦克持平,往往强调机动和价廉,便于大量生产。
89式120毫米自行反坦克火炮(滑膛炮)是我国自行设计的填补国内空白的武器平台,这种火炮的出现表明了中国军队的防御作战特征,带有浓厚的对抗当时苏联的装甲威胁的背景。在多年的整合和实验后才定型生产,当五十周年阅兵隆隆的自行火炮编队威武的通过广场的时候,吸引里无数国内外军事爱好者的眼光。现在杂志上和网络上不乏评论该种武器的文章,本人也一时手痒,于是也写了一篇。
在六九年中苏珍宝岛战役后,军方通过缴获苏联T-62坦克的装甲分析,惊讶的发现当时国内的穿甲武器基本不能穿透T-62的正面装甲,一时间反装甲武器的性能提升和新品研制提上了。当时有篇文章当时说过某研究部门在穿甲弹头瞬间接触装甲的时候温度的计算公式上出现问题,而这是一个关键技术问题,于是到处调研,找了很多学校和军工企业,但都不能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法。有人推荐军队干部去找一个当时下放农场的老头,说可能解决这个问题,当找到这个老头后,居然发现这老头是当年二战德国克鲁伯兵工厂的火炮专家,二战结束后回到中国的。老头刷刷几笔将计算公式写完,于是一年后在国家兵器实验场上,新型号的穿甲弹将模拟T-62的装甲厚度的钢板打的到处是窟窿。当然这是野史,不过证明了一点,当时是一九七○年,我国的穿甲技术已经和世界平行,比国外水平不差很多,到现在也是如此。所以说许多军友别开口闭口美国M1A1如何如何,他再厉害来中国实验一下看看,到时候也就多堆费铁而已。
回到正题,120自行反坦克炮于八十年代初开始研制,是一种具有强大火力、较高机动性和一定装甲防护能力的履带式自行反坦克炮。主要用于摧毁敌坦克、自行火炮和其它装甲车辆,还可用来破坏敌野战工事和永久防御工事,压制或歼灭敌有生力量和火器。当时的兵器工业部长邹家华极为重视,难能可贵的是,研制人员没有全盘引进L-47火炮(当时从英国进口了几门L-47线膛炮来测试,效果不错。但为了民族的军事工业,还是自行研制了120滑膛炮)。
89反坦克自行炮的作战对象主要是当时苏联的T-72、T-80美国的M1系列坦克。本来89式的120毫米炮是用来作为中国新型坦克上的主炮,但由于当时国内由于多年的改革开放,许多中国的科技人员接触和了解到了西方先进的坦克技术(其实,中国已在这条道路上迈出了相当的步伐,如引进105毫米线膛炮和155毫米榴弹炮,研制120毫米滑膛坦克炮,装备在向西方标准靠拢)。由于火力系统包括火炮和炮塔两部分,火炮是一门口径为120毫米的滑膛炮。其炮身安装有抽气装置和均温护套。抽气装置可抽出炮膛后部的火药残渣和气体,以防有害气体进入战斗室影响乘员操作。均温护套可防止身管因受热不均而变形,以致影响射击精度。曾经有我国专家编制出全世界第一本炮管变形角度和温度的列表,创造世界超一流精度测试,这方面国内技术与世界技术比较是高水平的,曾经发生过美国通过各种手段让台湾偷窃此列表的反间谍事件,可见先进程度。然而已经这么多年了,可否想象是否更进一不了呢?
120毫米炮的技术并非向很多人说的是引进以色列的技术,而是研制当中吸收奥地利的技术(69坦克的105炮就是奥地利技术)国产化后再加上本国的技术生产的。120炮取消作为当时新型号坦克的主炮后,少许增加了炮的长度作为反坦克炮继续存在(50倍口径)。一九八四年春天,我国通过秘密渠道从阿富汗搞来三辆T-72整车,连同买来的L-47和自己的120炮进行了靶场实验,我120炮穿甲能力远远超过T-72,也比L-47好些。因此口径的选择就这样定下来(实际上一九八二年贝卡谷地的叙以战争已表明,装在梅卡瓦Ⅰ型坦克上的105毫米L-7线膛炮也能击穿T-72的正面装甲,但由于战争规模较小,没有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而已。但我们国家军工专家发现了这个问题,很重视。我是看过叙利亚装甲兵给中国军方的内部资料而得知的)。
89式120毫米炮的炮弹是八五年的技术状况是采用分段式钨芯穿甲弹(弹身前部是两个短的穿甲块,中后部是一个长的钨芯穿甲棒——最近韩国推出所谓世界上第一中钨芯穿甲弹。可笑,我们数年前就投产的东西,他也敢叫第一?)。连80式坦克的105炮发射的长杆式尾翼稳定高密度合金穿甲弹都能击穿1000米距离上北迹笕阒匦桶谢颍保担昂撩祝叮刀染拾校环⑸涞目招难b葯破甲弹可穿透178毫米/60度均质靶;碎甲弹可使50~60毫米厚的均质眩饧變缺砻娌倒镏氐谋缆渌槠涣竦纳鄙税刖洞笥冢玻懊住O胂耄停焙停裕罚玻勖堑模保玻盎故强梢缘陌伞?
我前面说的150毫米标准装甲靶,极限穿透距离1000多米是采用还是老式穿甲弹,现在可有好几个新产品了。八五年研制人员就提出将穿甲弹改为整体钨穿甲棒可以近一步提高穿甲威力;采用贫化铀穿甲弹后性能如何自然不用我说。
不过120炮弹在前些年演习的时候出过问题,当时是连续射击问题,当到了第六发炮弹的射击开炮栓的时候,从炮尾飞溅出残留燃烧物,引燃输弹机左侧储弹仓内的可燃烧药筒产生火灾,导致成员烧伤,整炮损毁严重。那时候评估报告说到曾多次发现不同实弹发射时候产生炮尾焰和炮尾喷火,造成火炮损伤和人员伤害和炮塔内的自动灭火抑爆系统运转,灭火性能不错,炮弹的可燃烧药筒还是质量不行,不过最近听说已经改好了。
总之120炮超过了德国的120和苏联的125炮是有大量证据的。
火力控制系统:TSFCS型光点注入简易火控、微光夜视仪、激光测距机由激光测距瞄准镜、主控箱(主要是一台弹道计算机)、方向角速度传感器、炮耳轴倾斜传感器、弹种显示器和操纵台等部分组成。由炮长和瞄准手两人负责操作。火控系统的功能是:对目标进行观察、瞄准和跟踪;测量距离、角速度和有关修正量;自动解算修正量和射击诸元;自动装定射击谱元;自动拾炮;与炮控系统相配合,完成对固定或活动目标的直瞄射击。这种火控系统是在80式坦克的光点投射式火控系统的基础上改进的。而且价格听说只有80的采购价格一半多一点,物廉价美。具备在250~5000米距离内对目标测距,250~3000米距离内自动瞄准的功能。能在静止时对运动目标进行快速射击,反应时间为10~7秒。而且具有夜视夜战能力。
机动性:采用的是改进型的自行火炮中型通用履带式底盘。主要的改进项目包括履带发动机由刚性支承改为弹性支承固定;发动机与传动箱之间,以及各传动部件之间的连接,由刚性连接齿套改为膜片式弹性联轴器;增加了变速箱换挡操纵液压助力机构;托带轮改为托边轮;筒式减振器改为旋转叶片式减振器;驾驶室内壁的单层隔板改为多层隔音隔热板。
该底盘由车体、发动机、传动系统和行走系统组成。发动机的最大功率为383千瓦(530马力)。传动系统为机械式,变速箱和行星转向器都装有液压助力机构,能大大减轻驾驶员操作时的劳动强度。行走系统采用小负重轮结构,每侧有6个负重轮和3个托边轮。挂胶履带板对公路路面无破坏作用,并能减轻履带板在行驶中的噪声。
综合来说,89式120毫米自行反坦克炮确实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可以想象未来我国的坦克火力是如何强大了。在他身上充满了中国特色(有色冶金总院和钢铁研究总院都突破了脱壳穿甲弹的高性能钨合金技术,穿甲能力达到或接近德国120滑的水平。有趣的是,120滑的命运和红箭-8反坦克导弹的命运有些类似,都是由装甲兵首先提出,然后被炮兵接收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