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初学者谈谈王兆山的词

初学者谈谈王兆山的词

  记得笔者上中学的时候,也特别喜欢诗词一心想学之写上一两首。可惜没有此类普及读物,不知如何着手开写。只好照葫芦画瓢,模仿而已,因此不合规矩。古语说得好,有规矩不成方圆。你不懂得诗词知识,自然就不能写好诗词,更写不出真正的诗词。象山东作家协会副 王兆山发表《齐鲁晚报》2008年6月6日《青未了》副刊上的所谓两首词,可以说,笔者在中学时的模仿作品,为同类产物。为什么呢?因为这两首词不合规矩。不妨抄录如下,略加分析,你就明白个中道理了。

  (一)江城子

  废墟下的自述

  天灾难避死何诉, 唤,总理呼,党疼国爱,声声入废墟。十三亿人共一哭,纵做鬼,也幸福

  银鹰战车救雏犊,左军叔,右警姑,民族大爱,亲历死也足。只盼坟前有屏幕,看奥运,同欢呼。

  (二)钗头凤

  川之吟

  山青秀,水碧透,峰塌须臾河毁骤。城飞歌,乡飘乐,楼崩灵折,村消屯破。祸。祸。祸。

  国殇忧,八方吼,令发京城动九州岛。红旗烁,军歌越,救川举国,不弃一个。魄。魄。魄。

  在分析这两首“词”之前我们先弄清楚一些基本概念。

  诗词是讲究格律的,也就是说,诗词句中用字要分平仄,且有一定排序规则什么是平仄呢?拿现代汉语来说,字有四声,即阴平、阳平、上声、去声,这在小学一年级就已经学过。其中,阴平、阳平统称为“平声”,上声、去声统称为“仄声”。于是,汉字就被分为两大阵营:平声字与仄声字。古汉语亦有四声,那时平声不分阴、阳,另有上声、去声、入声,后三者统称为仄声,所以古汉语平仄两大阵营与现代汉语略有差异。古时有“韵书”,就是按汉字之“韵”,分为若干“韵部”的书。什么是“韵”呢?用汉语拼音来说,一个字的拼音有两部分:声母与韵母。在声韵学领域古人谓声母曰“声”,谓韵母曰“韵”。今人总喜欢将名词两个表示,所以就叫做“声母”与“韵母”了。由此可知,同一韵部里的字通常都是“同韵字”。古人规定写诗“押韵”,同一首格律诗中,句子的“韵脚”必须使用同一韵部的字。何谓“押韵”?何谓“韵脚”呢?一般人都明白,如果诗句尾字都使用“同韵字”,读起来感觉特别顺口和有音乐感,这就是“押韵”。这些使用“同韵字”的诗句尾字,就叫做“韵脚”。一个句子的所有字,从头到尾数下去,字位序号为“奇数”者谓“奇序字”;序号为“偶数”者谓“偶序字”。同理,一首诗的所有句子,从头到尾数下去,序号为“奇数”者谓“奇序句”;序号为“偶数”者谓“偶序句”。格律诗通常都是“偶序句”押韵。对于词来说,则必须按“词谱”规定的“韵脚”进行押韵。填词押韵,韵脚用字比较宽松,允许用邻韵。什么是“邻韵”呢?古人所编“韵书”中,“同韵字”往往被归于几个韵部,这几个韵部就叫做“邻韵”。清人戈载所著《词林正韵》一书中,将原“诗韵”(俗称“平水韵”)一百零六韵部,基本采取邻韵合并的原则,分为词韵十九大韵部。后人基本按该“词韵”押韵填词。初学者来说,可以按《国语今韵》进行押韵。

  《国语今韵》共分十二大韵部,按汉语拼音韵母划分如下:

  韵部序别 韵部名称 汉语拼音韵母

  第一大韵部 啊韵 [-a,-ia,-ua]

  第二大韵部 韵 [-ai,-iê*,-uai]

  第三大韵部 安韵 [-an,-ian,-uan,-üan]

  第四大韵部 昂韵 [-ang,-uang]

  第五大韵部 凹韵 [-ao,-iao]

  第六大韵部 额韵 [-e,-o,-ie,-uo,-üe]

  第七大韵部 诶韵 [-ei,-uei]

  第八大韵部 恩韵 [-en,-in,-un,-ün]

  第九大韵部 鞥韵 [-eng,-ing,-ong,-iong]

  第十大韵部 一韵 [-i ,er**]

  第十一大韵部 偶韵 [-ou,-iu]

  第十二大韵部 午(雨)韵 [-u ,-ü]

  [注: ①以上除了基本韵母e与o合为一个大韵部,eng与ong合为一个大韵部(汉语中o音实乃中介音u与元音e的拼合), i与er合为一个大韵部,u与ü合为一个大韵部外;十六个基本韵母中的其它基本韵母均独自构成一个大韵部。 ② -iê* 为与j、q、x相拼的字音中,接近-ai音的那些字音,如“街”、“蟹”字等,而“结”“截”不属此音。 ③ er** 指与“儿”字同音的各声调的字音。er韵母字仍按“平水韵”惯例并入i韵母字之韵部。]

  《国语今韵》每个大韵部按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又划分为四个“韵部”,故共有48个韵部。有人认为,应当保留“入声韵”,如果把“入声字”单列,则韵部会更多,约有60 个韵部。其中,阴平韵、阳平韵为平声韵;上声韵、去声韵、入声韵为仄声韵。

  上面,我们已经大体明白了什么是平仄声、诗韵、词韵、韵部、平声韵、仄声韵等概念。现在我们来分析,上列两“词”何以不合规矩。

  词,实际上是唐宋时按曲谱演唱的歌词只是填写这些歌词时,要按照一定的平仄格式来写。宋以后,词已经失去了“歌词”的功能,而作为一种长短句诗体被保留下来。清代“康”“干”盛世,词作为长短句诗体,一度得到复兴,因此传承至今

  词,通常按字数的多少分为小令、中调、长调。58字及其以内的短小词称之为小令;59至91字之间的词谓之中调;92字及其以上的长词谓之长调。此外,词在音乐形式上,有的又分为若干乐章,对于小令与中调来说,对应于每一乐章的歌词,又称之为“片”或“阕”;对于长调,则称之为“迭”。只含一个乐章的小词,谓之单片。通常小令与中调含有上下两片(阕),两片(阕)词,又称之为“双调”。而长调除了“双调”外,尚有含三乐章、乃至四乐章者,通常谓之“三迭”或“四迭”。“迭”,在古乐府中谓之“解”,在今戏剧中谓之“折”,用字不同,读音近似,都是一个概念。一首词的平仄格式叫做“词谱”,词谱中“韵脚”位置是一定的,是古人根据乐句韵律所需设定的。每一首词的词谱都有一个名称,被称作“词牌”。如《江城子》、《钗头凤》都是词牌。宋时,乐工一看词牌,就知道什么样的曲谱演奏。也就是说,一定的词牌,有一套固定的演奏曲谱。但今天来说,词牌只是用来区别不同词谱的名称而已,已经失去了与演奏曲谱相关联的功用,原因就是这些演奏曲谱,宋代以后早已失传

  《江城子》,又名《江神子》,有两种格式:一是“单片”,二是“双片”。单片35字,属小令,分为八个词句,五平韵(五个平声韵脚),不换韵,即都押同一韵部之韵。双调70字,属中调,格式乃“单片”格式的二次重复,不换韵。单片的平仄格律形式如下:

  《江城子》(单片)格式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

  双调之格式如下:

  《江城子》(双片)格式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

  词牌《钗头凤》,又名《折红英》,双片,60字,属中调,上下两片格式重复。每片又分两韵段。首段含仨词句,三仄韵;末段六仄韵;且上下片,首段与首段同韵,末段与末段同韵。各片最后三个单字句,均为韵句。其格式如下:

  《钗头凤》格式

  平平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仄*,仄*。

  平平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仄*,仄*。

  [注: 在上述格式中,①[平]表示该字位可用平声字亦可用仄声字(可平可仄);[仄]亦然。②带“**”者为平声韵脚,带“*”者为仄声韵脚,即句尾押韵者。]

  现在我们来分析上列王兆山两“词”(仅分析《江城子》余者你不妨试做分析):其一,不合押韵规则。就其所安排的韵脚来看,“诉”为去声,“呼”平声,“墟”为平声,“福”为入声(今语为阳平声)。即使按《国语今韵》,亦未按词谱填写。该词谱要求首三句,句句押韵。其二,不合平仄格律。上片的用字情况如下(以各字位所用字之声调代之):

  平平平去上平去,上入去,平上平。上平入去,平平入去平。上平入平去入,平去上,上上入。

  将“上”“去”“入”均改成“仄”字,则为

  平平平仄仄平仄,仄仄仄,平仄平。仄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平仄平仄仄,平仄仄,仄仄仄。

  显然,不合词谱格式。其它不必再分析,亦不言自明了。

  下面我们欣赏一下《江城子》与《钗头凤》的名作。一首是苏轼怀念亡妻的词,一首是陆游怀念离婚别的前妻唐琬的词。

  《江城子》 苏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词中有下横线者为平声字(以下俱同)。该词上片乃苏轼对妻子的话语,是说:你已去世十年了,茫茫然阳冥两隔(十年生死两茫茫)。就是不去想你(不思量),亦难忘怀(自难忘)。我为官身在任上,而你却在千里之外家乡的孤坟之中(千里孤坟),让我去何处诉说人生的惨淡凄凉啊(无处话凄凉)。纵然是你我能够相逢,也应该是认不得了(纵使相逢应不识)。为什么呢?风扑尘尘,鬓毛若霜(尘满面,鬓如霜),人已老矣,你那还认得我呢!

  昼有所思,夜有所梦。下片乃写梦见妻子的情景,依然是苏轼的诉说。是说:昨夜做了一个幽长的梦,梦中回到了家乡(夜来幽梦忽还乡),见到你在闺中小轩窗前正梳妆呢(小轩窗,正梳妆)。两人相见,只是你瞅我,我瞧你,不知从何说起(相顾无言),唯有四目相对,泪流千行也(惟有泪千行)。最后是苏轼的感慨:料想中的事,令我年年肠断魂销的地方,就是你长眠之处:每年回家一次,在明月照耀夜晚,去短松冈(明月夜,短松冈),拜谒你的灵丘。

  该词语言质朴流畅,感情真挚动人,如诉衷肠。令人读之,不觉潸然而涕零。

  再看

  《钗头凤》 陆游

  红酥手,黄滕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该词为陆游在绍兴沈园邂逅前妻唐琬而作,时年二十七。陆游二十岁与其表妹唐琬结婚,因唐不讨母欢,二十三岁迫于母命,忍痛仳离,将唐休出家门。后唐琬嫁人,陆游亦另娶,但感情依旧。沈园相遇,陆游即兴写下此词。选取“钗头凤”词牌,便有痛惜分离之意。“红酥手,黄滕酒,满城春色宫墙柳。”写其相遇时的情景,“红酥手,黄滕酒”指唐琬当时为其斟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乃写沈园春色。隐喻唐琬之美青春不减。“东风恶”,乃怨恨其母之逼迫。“欢情薄”,因陆母不喜欢唐琬,曾将其多次赶回娘家,故云“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此乃陆游诉说自分离后,满怀忧愁,孤苦伶仃。离索,本指离群索居,此处陆游借意为“离别而孤单”。最后用三个“错”字,表达了陆游自己的悔意,然亦无可挽回矣!

  下片“春如旧”,一写春色,二写唐琬,一语双关。“人消瘦”,乃写唐琬比分离前消瘦多了,有一种疼惜之感。“泪痕红浥鲛绡透”,写唐琬当时的悲伤之情,泪痕,指流泪。红浥鲛绡透,言泪血把鲛绡都湿透了。此处引用了“泣血”典故,“红”指泪血也。浥,浸湿也。鲛绡,绡帕也,言鲛人所织之绡帕也,形容珍贵。《述异记》:“鲛人水居如鱼,不废机织,眼泣则成珠。”“桃花?落,闲池阁”,表面写景,实则将两人的心情比作春暮之悲也。大有“泪眼问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之慨。“山盟虽在,锦书难托”,是因为两人都已再婚,尽管旧情依在,但难再以书传情了。最后三个“莫”字,表达了天大的无奈,只好如此而已矣!

  以下乃笔者所填两首,以抛砖引玉:

  《江城子》

  浔江风恶

  桃花细雨江南,燕双翾,舞翩翩。千里相逢,情动挑琴弦。日日幽林相聚首,心若醉,两缠绵。

  浔江风恶卷狂澜,拆鸯鸳,断良缘。不尽相思,无计寄婵娟。更恨春光空自老,流水去,落花残。

  《钗头凤》

  风花月

  郊河阔,曾相悦。柳丝依旧蜩声咽。蒙蒙雨,思伊屡。一川流水,满漕愁绪。苦!苦!苦!

  清秋节,分离别。人生堪对风花月。情如故,和谁诉?一腔烦恼,满头丝缕。误!误!误!

  戊子年五月廿六

发表评论

访客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