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承玉:《金瓶梅》中的绍兴酒及其绍兴风物
潘承玉
有关《金瓶梅》中酒描写的争论,曾是金学研究中一件不大不小的公案。值得注意的是,迄今为止,绝大多数这方面的文字,主要关注的都只是“金华酒"”一名,至于此外各种酒,均鲜见论及。只要稍费思索,此一做法的合理性就大值怀疑。无论金华酒是浙江金华府之金华酒,还是山东峄县金花?泉所酿之金花酒,抑或苍山兰陵古镇之兰陵美酒,都很难将它和作者的家乡酒划上等号。作者既然要隐姓埋名,遁迹于世,又何必将自己家乡的标志之物,如此频繁、如此耀眼、如此直截地写入作品;那样做,不就等于公开了自己的籍贯,为卫道者寻找“真凶”提供了方便?《金瓶梅》多次写到金华酒,一方面,应是当世饮酒时尚的如实反映;另一方面,乃是故布疑阵的障眼法。疑阵之下有真正的家乡酒在,窃以为,就是绍兴酒。同时,只要放开视线,还可以看到大量其它绍兴风物。
一、绍兴酒名
老酒(第十五、七十二回)、南酒(第十六、三十九、四十、四十四十三、七十ニ、七十四、九十五、九十六、九十七回)、葡萄酒(第十九、二十七、三十五三十人、六十ー、七十五回)、金华酒(第二十十二、三十四、三十五、三十九、四十ニ、四十四、四十五、五十ニ、七十、七十ニ、七十五、七十八、九十五回)、双料業莉酒(第二十回)、莱莉花酒(第二十三回)、药五香酒(第二十七回)、白酒(第二十九、五十一、五十二回)、木樨荷花酒(第三十四回)、透瓶香荷花酒第八十四回)、艾酒(第三十三回)、河清酒(第三十四回)、烧酒(第三十人、三十九、四十九、五十回)、南烧酒(第五十回)、竹叶青酒(第十八回)、菊花酒(第三十八、六十ー回)、黄酒(第四十回)、金酒第五十ー回)、新酒(第五十二回)麻姑酒(第六十三、七十三、七十八回)、双料麻姑酒(第六十七回)、鲁酒(第六十七、九十三回)、浙酒第七十二回)、豆酒(第七十五、七十九回)、内法酒(第七十七回)折江酒(第七十八回)、黄米酒(第九十三回)、时兴橄榄酒(第九十六回)雄黄酒(第九十七回)。
上述各酒名,鲁酒系用典,源出《庄子・肤箧》,金酒或即金华酒之简称,其它,双枓茉莉酒与茉莉花酒,透瓶香荷花酒与木樨荷花酉,黄米酒与黄酒,双料麻姑酉与麻姑酒,浙江酒与浙酒均属同名异写。这样,实有酒名为22种。这22种酒名中,明显以地名相称的,为金华酒、南酒、浙酒3种。李时人先生曾根据第七十二回“两坛金华酒”即“浙酒两樽”“两坛南酒”的描写,得出了金华酒=浙江酒=南酒的结论,但是,这个结论的逆命题,即南酒=浙江酒=金华酒,是否也能成立呢?
去明未远的刘廷现于《在园杂志》中说:
京师馈遗必开南酒为贵。如悳泉、四并头、绍兴、金华请品,言方物也。
据此可知,明清时代所谓南酒并不专指金华酒,至少惠泉、四并头绍兴酒也称南酒。因此,全书多次出现的南酒一名,也可能就是指绍兴酒。事实上,尽管“绍兴酒”三字未曾出现,上述大多数酒名却正是或很可能是绍兴酒的酒名。
1.老酒。小说中分别为三个青衣圆社孝顺西门庆和乐工李铭孝顺应伯爵之物,均出小民之手,应为当地土特产无疑。袁宏道万历十五年《初至绍兴》诗云:“船方革履小,士比鲫鱼多。…家家开老酒,只少唱吴歌。”°老酒乃绍兴黄酒的本地名。《万历会稽县志》载:“酒,其品颇多而名老酒者特行。”《越谚》载:“在家名此,出外터绍兴酒。绍兴人酷嗜老酒,从其大量俗谚可见一斑。例如:
温州出棋手,绍兴出老酒老酒糯米做,吃了变肉肉
2.新酒。第五十二回应伯爵说,“新酒放在两下里,清自清、浑自浑”。新酒亦为绍兴酒的本地名。据介绍,新酒与老酒的主要区别在于酿制方法,老酒用雄饭法酿成,新酒则是用淋饭法酿成的。酸制方法的不同,造成了酒色的差异,老酒一般色如琥珀,透明黄亮,新酒则“澄清时,清冽如泉水,晶莹可爱;混浊时,则纯白如絮,宛若琼浆”;“因其成熟快,不需要陈酿就可以向市场出售,所以有新酒这一名称”新酒更多情况下为乡民家酿自用,而且饮用时均连糟带汁一起喝,故有“吃酒”之称。此风绍兴农村至今犹然。
3.豆酒。第七十五回写到,荆都监送来一坛豆酒,“西门庆呷了一呷,碧詫般清,其味深长”。此为谋升官职之具,当为上等佳品。第七十九回,西门庆等人在狮子街铺子里,吃“南边带来豆酒”。“南边”透露了此酒来自江南的消息。《万历会稍县志》载:“名豆酒者特佳,豆酒者,以绿豆为曲药也,邑壤多秫少粳以此。《万历绍兴府志》载:“府城酿者甚多,而豆酒特佳,京师盛行,近省地也多用之。《嘉庆山阴县志》亦载:“豆酒,一名花露,甲于天下。可见,万历年间正是绍兴豆酒声誉日隆,从地方名酒变为京师名酒,再变为天下名酒的时期。诸家论者多认定《金瓶梅》成书于万历前中期,恰值它盛名初张之时,对它有所反映也就极其自然。
4.南烧酒。第五十回,王六儿笑说:“爹老人家别的酒吃厌了,想起来又要吃南烧酒了。”可见其颇受主人公西门庆的青睞。“南烧酒”词和“南边带来豆酒”语意蕴相同,表明并非北方市场流行之烧酒,而系南方黄酒地区流行之物。南烧酒与北烧酒口感不同,酿造方法更不同。李时珍《本草钢目》所云“近时惟以橘米或梗米或黍或秫或大麦蒸熟,和曲酿瓮中七日,以甑蒸取的酿制方法,乃指北方烧酒。南烧酒可以说是黄酒生产的副产品,是用黄酒下脚料二度酿制而成的。这也是绍兴的一大特产。《越谚》載:“老酒……糟粕起蒸甑,流汽下为烧酒。《嘉庆山阴县志》亦载。邻邑则又多叫绍烧。据专门研究绍兴酒文化传统的著作介绍:“制完各种黄酒的酒糟中尚留下部分酒液,用蒸馏的方法仍能回收。这种蒸馏所得的白酒,因为它是从绍兴酒糟中蒸馏所得,而绍兴人又称白酒为烧酒,所以名“绍烧'或'糟烧’。
5.竹叶青酒。今天似已成为大路酒名。但“古代的'竹叶青'与今天作为酒名的“竹叶青'是完全不同的。古时的“竹叶青'以绍酒为酒基,浸以嫩竹叶而成。竹叶常青,古人用竹叶浸酒,取其长青不衰之意。而且竹有清香,能增加酒的香味”。早在南宋时代,绍兴竹叶青与蓬菜春、瑞露,即已成为都城临安的流行珍品。●明代,绍兴东浦出现一家盛产此酒的著名酒坊,其牌号“孝贞”还系武宗正德皇帝御题。大约从那时起,此酒始为各地所仿制,但此酒的正统风味却是很难仿制得了的。小说中西门庆称此酒“甚是峻利”,恰道出了绍兴竹叶青一般以高度糟烧为酒基所形成的正统风味。因此,有的注者将此酒注为“绍兴酒的一种”,是完全正确的。
6.雄黄酒。《万历绍兴府志》载:“端午日以角黍相馈遗,设蒲觞磨雄黄饮之,仍悬艾虎,女子或以茧作虎,小儿则彩绳系臂,缀彩符簪艾叶。”《康煕会稽县志》亦载:“端阳,用纨扇角黍相馈遗,家设蒲觞,屑雄黄其中,佩则用艾虎及彩符,云以辟恶。雄黄酒为绍兴人端午节所吃“五黄”(黄鱼、黄鳝、黄瓜、黄梅、雄黄酒)之一。据云“在糟烧中加上雄黄,即为雄黄酒。雄黄为矿物,含有有毒的硫化砷成分,又有强烈的气味”,“端午节饮雄黄酒,其目的是为了除去恶秽之气,谓之以毒解毒”。°小说中两次端午节活动描写,一次第五十一回提到李瓶儿“与孩子做那端午戴的那绒线符牌儿…并解毒艾虎儿”,一次即第九十七回所写庞春梅等人“吃雄黄酒”,与史志所载绍兴民俗极其吻合。
7.菊花酒。第六十一回重阳令节,“西门庆教开库房,去拿一坛夏提刑家送的菊花酒来。打开,碧靛清、喷鼻香。未曾筛,先搀一瓶凉水,以去其夢辣之性,然后贮于布甑内,筛出来,醇厚好吃”。首先“蓼辣之性”可以说是古代绍兴酒的一个突出品格。因为,绍兴酒在近代用麦曲釀酒以前,是用小曲酿酒的,小曲的主要原料就是米粉米糠、观音士和辣蓼草。(因成形曲呈颗料状,所以叫“小曲”,它是古代绍兴人民的一大创造。)辣蓼草带来了蓼辣之性。其次,酿制并于重阳节饮用菊花酒,至迟在南宋时期,绍兴地区已经形成了传统。《嘉泰会稽志》载:“重九,亦相约登高、佩萸、泛菊。”泛菊即泛饮菊花酒。
8.葡萄酒。从小说诸回所写饮酒场面来看,此酒从未被当作礼品馈赠与人,甚至也从未拿来席上招待客人,因此,此酒决非《酒小史》中所载之珍品“西域補萄酒”,而是西门庆寻常家饮之物。从小说所写浓厚的酿酒风气,如第三十三回写到刘太监家酿酒,第三十八回写到夏提刑家酿酒,第九十四回写到周守备家酿酒来看,此酒亦可能系西门庆家酿。如果考虑到小说对其它各种酒均有受贈或买来的交代,惟此酒仅见从库房拿来,这一点推测更应成立。实际上,绍兴人用本地葡萄酿酒,早在宋代就十分有名了。《宝庆会稽续志》载:“《广志》日:‘葡萄黄、黑、白三种,越中间有碧葡萄。王十朋《郯馆葡萄》诗:'珠帐累累挂,龙须蔓蔓抽。从渠能美酿,不要博凉州。木樨荷花酒。木樨即桂花,开在中秋,荷花开在仲夏,二者并不能同时人酒,且荷花只有极淡的清香,人酒后并无“透瓶香”的浓香,“透瓶香”只能来自桂花,因此,此酒实即桂花酒。桂花酒乃是绍兴的一种著名花色酒,和竹叶青一样,它也是用糟烧为酒基,浸以桂花,煎煮蔑而成。因为酒性较烈,故小说从未写到女性饮用此酒。至于作者故意称“木樨荷花酒”而不称“桂花酒”,应该是出于一种“陌生化”的考虑吧。
9.药五香酒。第二十七回写到天气十分炎热,西门庆要吃“药五香酒”。五香,并非烹调食物之茴香、花椒、大料、桂皮、丁香等五种香料,而是青木香的别名。《本草纲目》载:“五香者,即青木香也,株五根,茎五枝,一枝五叶,叶间五节,故名五香。”●青木香,又即马兜铃,其根入药,性寒,具有清热、解毒、止痛的功效。这是绍兴的一味传统中药。《嘉泰会稽志》载:“马兜铃,《本草》日华子注云:“越州七、八月采。"宋以后史志亦多有所载。第三十三回还写到吴月娘坐胎不牢,用艾酒吃药打下。艾,亦为绍兴的传统中药,《嘉庆山阴县志》有载。这两种药酒虽于史志无见,但药酒自古就是绍兴酒的一大门类,内中有此二酒亦是自然。
10.时兴橄酒。《酒小史》中有“南蛮槟榔酒”,橄榄、槟榔均为南方沿海果品,二酒当为同类物,小说所写决非北方酒名。绍兴酒中颇多此类酒名,如“福枯桔酒”、“荔枝酒”、“杨梅烧”等,它们都以糟烧为酒基,浸以相应果品而酿成。⊙橄榄酒可能也是绍兴的一种果酒。如此说来,全书22种酒名,除了河清酒、内法酒、金华酒、麻姑酒即佚名《酒小史・酒名》中所载之“兰溪河清酒”、“燕京内法酒”“金华府金华酒”、“建章麻姑酒"外,绝大部分酒都是或可能是绍兴酒的酒名。
绍兴酒名目
《金瓶梅词话》中,不仅酒名多是绍兴的,连饮酒名目也多是绍兴的,请看:
1.会亲酒。第十九回,西门庆娶李瓶儿,“一般三日摆大酒席,请堂客会亲吃酒"。第二十回,先是西门庆与李瓶儿商议,“二十五日,请官客吃会亲酒”;果然,“到二十五日,西门庆家中吃会亲酒”。第四十ー回,西门庆嫌乔大户与自己结亲不般配,对吴月娘说:“到明日会亲酒席间……”。第九十七回,春梅替陈经济娶了葛翠屏后请亲眷吃会亲酒”。吃会亲酒为绍兴传统婚俗之一。《越谚》载“会亲,初结婚姻两家设筵相会也。“前述专门研究绍兴酒文化传统的著作,对“会亲酒”的名目有详细介绍。·2.上坟酒。第四十八回写到,西门庆“清明日上坟”,预先“推运了东西酒米下饭菜蔬”,“官客请了…约二十余人”,“堂客请了也有二十四五顶轿子”,连同家人、奴仆、乐工、戏子,倾巢而动;须臾祭毕,“西门庆邀请官客在前客位,月娘邀请堂客在后边卷棚内”,大摆筵席,分别由四个妓女和四个丫环“轮番递酒”,作尽日畅饮。第人十九回,吴月娘“清明节寡妇上新坟”,也是“早在杏花村酒楼下边,人烟热闹拣高阜去处那里,幕天席地,设下酒肴”。同回还写到守备府,也是“大奶奶孙二娘并春梅,都坐四人轿排军喝路,上坟要子去了”。名为祭祖扫墓,实为合家游乐饮酒,这是唯有绍兴オ有的一大奇俗。张岱《陶庵梦忆》卷一《越俗扫墓》对此有详细记载。《康熙会稽县志》与《嘉庆山阴县志》亦有所载。《越谚》并有“上坟酒”的专条。前述专著对“上坟酒”的名目亦有较详细介绍,据说此俗自东汉时就开始了。
3.看灯酒,即元宵酒。小说写到第二十四回,西门庆“正月十六合家欢乐”,“赏灯吃酒”,第四十一回,乔大户家“十二日请吃看灯酒”第四十二回,西门庆请“花儿听扎缚烟火,在大厅卷棚内挂灯”,“正月十四日请吃灯酒”,第七十八回,吴月娘说,“趁着十二日看灯酒。《陶庵梦忆》载:
绍兴灯景为海内所夸…自庄速以至穷檐曲巷,无不灯无不者…市廛如横街轩亭、会稽县西桥,间里相约,故盛其灯,更于其地斗狮子灯,鼓吹弹唱,施放烟火…城中妇女多相率步行,往闹处看灯。
这与第四十二回“豪家拦门玩烟火,贵客高楼醉赏灯”、第四十六回元夜游行遇雪雨”等的描写非常一致。《嘉泰会稽志》载:“元宵前前后三夕,比户接竹棚悬灯,朱门华屋,出奇炫华,豪奢相矜。°元宵前三タ,即十ニ、十三、十四三タ,这与第十五回所写“十二日……扎缚烟火,在大厅卷棚内挂灯”,第四十ー回所写“只在十ニ三挂起灯来"亦极吻合。《康熙会稽县志》与《嘉庆山阴县志》均言元宵庆祝活动“五タ乃已”,上引文字中看灯酒从正月十二吃到正月十六,确乎“五タ乃已”。前述著作亦曾拈出此酒名目。·4.寄名酒。第三十九回写到,西门庆趁在玉皇庙打釀,将官哥儿“就寄名在这吴道官庙里”,预先送了两坛南酒、鸡鹈豚羊等大量菜肴和十两银子,“与官哥儿寄名之礼”。寄名之时,吴道官先“将官哥L的生日人字,另具一文书,奏名于三宝面前,起名叫做吴应元”,吴道官即成为官哥儿的师父;因西门庆怕唬着官哥未带他来,吴道官又“拿他穿的衣服来,三宝面前摄受过,就是一般”。事毕,吴道官面派人给西门庆家里送去一坛金华酒、大量斋僎和官哥儿的道衣道履,以及刻有“金玉满堂,长命富贵”八字的一付银项圈条脱等护身物,一面就在玉皇庙“摆了许多桌席”,“谢将吃酒”。西门庆、吴大舅、花大舅、应伯爵、谢希大等,在此“整吃了一夜酒”。第八十四回,据泰山石道士所说,徐知府小姐、公子亦“寄名在娘娘位下儿”。寄名之俗和寄名酒的名目均为绍兴所有,前述著作就有介绍说旧时的绍兴,有关为小孩子而举办的酒席,还有“寄名酒和“认干亲酒”。孩子出生后,一般要请人算命排八字,如果算出他命中有克星、多厄难,就要把他送到附近的寺庙里,作寄名和尚或道士。所谓寄名,即让孩子拜寺庙中的住持僧为师,让师父给他一个法名。把装有孩子生辰八字的红布袋挂在佛橱上。这个红布袋称作过寄袋,挂了过寄钱,即算是寄了名。鲁迅幼年时,曾给城内的长庆寺寄过名,拜长庆寺住持为师,法师给鲁迅取的法名日“长根”,并送给他一块铸有“三宝弟子,法名长根”的银饰。现在绍兴鲁迅纪念馆内记有此事。一般的大户人家,给孩子寄名的仪式十分隆重,先要亲自带着孩子上寺庙烧香点烛,求神拜佛,并许下愿心,布施钱物,发愿今后年年来寺庙烧香磕头。有的还要过寄给神佛,在家中,还要大办酒席,祭祀神明,并邀请亲朋好友,三亲六眷,痛饮番。此段文字与小说所写何其相似!
4.满月酒。第三十ー回写到,李瓶儿坐褥一月将满,“许多亲邻堂客女眷,都送礼来,与官哥儿做弥月”,“西门庆那日在前边大厅上摆设筵席,请堂客饮酒”。第七十二回,应伯爵“要请西门庆五位夫人,二十人日家中做满月”,第七十五回,吴月娘等人“径往应爵家吃满月酒去了”。做弥月,吃满月酒,亦为绍兴极具特色的一大生养习俗。做弥月的主要内容是剃头,故满月酒又叫“剃头酒”。剃头并非如今之一般理发,而是程序十分复杂的一个准宗教仪式。它以请菩萨、拜祖宗为主要内容,由专门的“剃头同务”主持;仪式中所用物品则由外婆家送来,亲友邻居均要送礼;主家则大摆酒席,以示庆贺,并答谢各位。《中国民俗大观》上册《绍兴生育习俗》一节,●以及前述著作,对“满月酒”的名目均有详细介绍。
5.卡轮酒。第二十三回,吴月娘提议,“只当大节下,咱姐妹几个人,每人轮流治一席酒儿,叫将郁大姐来晚间耍耍,有何妨碍?强如赌胜负,难为一个人”。对此,孙雪娥说:“你每有钱的,都吃十轮儿酒,没的俺们去赤脚绊驴蹄。”孟玉楼乘机以此向吴月娘告了一状可见此酒名目不雅。姚灵犀注为“轮流作饭饮之主",未甚确。十轮酒当是结拜为十弟兄者,轮流作东所饮之酒。小说中西门庆一伙饮的就是十轮酒。第十回西门庆与应伯爵等人结为十弟兄,第十ー回即写到“一日正轮该花子虚家摆酒会茶”第二十回写到“西门庆在常时节家会茶”,即由常时节摆酒;第二十五回写到“西门庆有应伯爵早来邀请,说孙寡嘴作东”,在郊外摆酒。结拜十弟兄,吃十轮酒,在古代绍兴,乃是公认不齿的市井恶ヨ。《越谚》载:“结拜十弟兄,此无赖恶。。
6.寿酒。即生日酒。小说二十余次写到西门庆家人做寿,并多次提到“寿酒”、“生日酒”的名目。如第二十三回,潘金莲说,“那日又是我的寿酒”,第五十八回,“周守备家请吃生日酒”,第六十八回,西门庆“往谢希大家吃生日酒”等等。前述著作介绍说,“绍兴习俗,五十岁以上要做寿,五十岁以下也要做生日”,“寿筵,又称为“寿酒亲友祝寿,称为'吃寿酒。
此外,第十八回“前边上梁,吃了这半日酒”,第十九回花园卷棚盖成,“庆房整吃了数日酒”,第六十回段子铺开张,摆了“十五张桌席”,中餐刚罢又“从新递酒”吃晚餐,所写饮酒名目分别为上梁酒、进屋酒、开业酒。上节所述雄黄酒、菊花酒,从饮酒名目角度看,又即端午酒、重阳酒。前述著作对这些名目均有介绍。以上绝大部分名目还见于《中国民俗大观》上册《绍兴的女儿酒及其它》一节。
第三十ー、六十ニ、七十五、七十八诸回,还有“吃庆官酒”的描写。庆官酒的名目亦为绍兴所有。这样看来,全书几乎所有饮酒名目,均为古代绍兴人所有,尽管可能不是专有。这些名目“以酒代筵”的命名方式,与全书男女老幼、主仆官民每日必酒、每饭必酒的描貨表里互证,透露了嗜酒如命的酒乡人消息。绍兴正是这样一个全国罕见的酒乡。
酒坛的包装。第三十八回写到“一坛白泥头酒,贴着红纸贴儿”,第四十九回西「门庆招待胡僧,又写到“打开腰州精制的红泥头”。酒以坛装,用泥头封口是绝大多数绍兴酒的包装方式。据介绍绍兴酒装坛前先要放酒…煎酒后迅速将酒灌入已杀菌的荷叶覆盖。荷叶上又用小瓦盖(俗称“灯盏头”)盖住。这“灯盏头”像一只小碟子,刚好卡在坛ロ。再包以沸水杀菌的箬壳,用细蔑丝扎緊坛口,外而还要用黏土、盐卤和者糠三者捣成的泥封上,再涂以石灰。这种包装虽然嵥重,但有它的好处:一是不易倒翻破损,二是开坛后,泥坛头还可以压住沙袋等当封口更主要的是,这个包装,使酒不见光,不会坏不会酸,而且有微量空气,经过滤进入坛内,起促进后熟的作用。这就是绍兴酒酒度不高,酒液中又有较多的营养成分,但却能够贮藏几十年不坏,而且越陈越香,口味越美的原因。从明清以来,绍兴酒独行天下,在当时的情下,这种包装无疑是比较先进的。
本色泥头为黄色,称“黄泥头”,涂上石灰即成白泥头;红泥头则是因酒坛陈放时间长,黄泥头颜色变暗而成。魏子云先生曾就第三十八回所写解释说:“这是绍兴酒坛子的样式,北方的白酒似非如此封坛。酒家人必能正说。信哉斯言。
7.热酒的方式。与《水游》相比,小说这方面的描写,突出地多了一个“筛”字。筛并非斟的同义语,而是斟之前的一道步骤,如第三十七回所写“筛上酒来,妇人满掛一杯”,第五十回所写“筛酒上来,赛儿拿钟儿斟上”等等;而且,最奇特的是,“筛”字还往往与“热”字连在一起,如第五十一回所写嫂子你既要我吃,再筛热着些”,第七十五回所写“绣春前边取了酒来,打开筛热了”等等。“筛热”一词在其它小说中绝难觅见,它实质上反映了一种必先筛过热过方始饮用的特殊的饮酒方式。这就是绍兴人的饮酒方式。众所周知,绍兴以黄酒为大宗,一般黄酒以麦曲为酵母就有灰,《本草纲目》诸注家就留下了“黄酒有灰”、“有灰不美”的遗憾,绍兴黄酒以小曲为酵母,故灰质和酒脚更多。梁绍王《浪迹续谈·绍兴酒》載:
今医家配药用酒,必注明“无灰酒”,金言绍兴酒有灰。近闻之绍兴人,力避绍酒有灰,其偶有灰者,以酒味将离,用灰制之。
这是清代改良的情况。明代绍兴酒的灰质成份当更多,饮酒之前先加筛过,也就十分必要。第三十五、四十二等回有“用铜布甑儿筛酒”的描写,盖出于此。酒必热饮的描写,较之《水浒》亦相当特殊。《水浒》凡烫酒描写,均在冬天或初春时节。《金瓶梅》第五十一回来保要王六儿把酒“再筛热着些"的描写,发生在端午前后,暑热正起第六十ー回西门庆“教春梅筛热了烧酒”的描写,时令亦不过九月初。酒须热饮乃是绍兴人的传统习尚。上书又载:凡煮酒之法,必须热水温之。…。凡酒以初温为美,重温则味减。若急切供客隔火温之,其味虽轻,而其性较熟,于口体非宣。至北人多冷岬,据云可得酒之真味,则于牌家愈有碍。第三十五、四十ニ、五十一诸回所写即“热水温之”,第四十六回所写“火盆上坐着一锡瓶酒”,即“隔火温之”。
8.相关菜。第二十回写到红糟鲋鱼,第二十七回写到糟鸦胗掌,第四十四回写到糟蹄筋,第四十五回写到糟笋,第四十九回写到糟鸭,第七十八回又写到糟鱼;第三十四回还写到糟鱼的制作方法,把鱼“打成窄窄的块儿,拿他原旧红糟儿培着,再搅些香油,安放在个磁罐内”。《嘉庆山阴县志》载:“酒糟,诸物迎其味即甘美。”°据介绍,在古代,“绍兴乡人多自酿酒,制造黄酒的糟,与烧制白酒的酒糟不同,里面还有许多酒的成份,一般就取黄酒糟,加上盐放在酒坛里闷上一年,用这糟餬的糟鱼、槽鸡、糟鸭、糟鹅、糟肉,放上餐桌、酒桌,就糟香四溢,令人垂涎。
四、其它绍兴风物
1.服饰和器具类。小说3回4次写到毡帽。第五十回,玳安嫆游蝴蝶巷,在虔婆曾长腿屋里看见“两个戴白毡帽子的酒太公”;第六十七回天气下雪,应伯爵“头戴毡帽,身穿绿绒袄子”,进入西门府第九十三回王杏庵接济陈经济,“拿出一件青布绵道袍儿,一顶毡帽”等物绐他穿戴,未过几天,就见他“身上衣袜都没了,止戴着那毡帽……冻的乞乞缩缩”。毡帽可以说是绍兴人的标志。鲁迅笔下的土就从小到老都戴着毡帽;阿Q也有一顶破毡帽。毡帽在绍兴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除了有关史志的介绍,民俗学者还采录到有关绍兴人发明毡帽的神奇故事。
小说2回4次写到冰盘。第二十三回,宋蕙莲烧烂猪头,“将大冰盘盛了”,端到李瓶儿房中;第二十九回,西门庆吩咐春梅“有梅汤提一壶来,放在这冰盘湃着”,春梅答应“把这梅汤放在冰盘内湃着你吃”,把梅汤倒进去一会儿,即从“冰盘倒了一瓯儿梅汤”出来,拿给西门]庆喝。《越谚》载:“冰盘,最大之盘。古之簋也。”小说写得最多的日用饮食器具是瓯子。第二十回写到“一瓯顿烂鸽子维儿”,“两银厢瓯儿白生生軟香稻粳米饭”,西门庆“吃了两瓯子”金华酒;第三十三回写到潘金莲一边叫陈经济“呵瓯子酒去”一边“取了个茶瓯子流沿边斟上”;第六十二回写到王姑子“拿着瓯儿”,给李瓶儿喂粥吃等等,菜、饭、粥、酒、茶皆可用瓯子盛放。《徐文长三集》卷四《修柱杖,修发网,胶漏磁壶及哥窑瓯》诗内云:“双磁越窑翠,物菲人易求。”可见,瓯子乃是常见的越瓷产品之一。
2.花卉与果品类。首先小说所写绝大多数花果,绍兴都有出产。例如,第十回的玉簪花,第十ー、十九、二十七回的瑞香花,第十十九、二十七、三十四、五十ニ、八十二等回的木香花,第五十二回的紫薇花,第八十二回的风仙花和木槿花,以及第五十二回的枇杷,第十七、五十八回的杨梅,第三十ー、七十三、七十七、七十八的柑子等,就均见于各种绍兴史志物产志;第三十三回提到的十姊妹花除了见于史志,还见于《越谚正续集》。
其次,有些果品名目乃是绍兴特有。例如,第三十ニ、三十三回写到玉黄李子,第四十九回又写到流心红李子。实际上,前者即黄蜡李,后者即腮脂李,均为绍兴李子中的名品。《嘉庆山阴县志》载越有黄蜡李、麦熟李、迎瓜李、皱李、白淡李、紫茄李、胭脂李、夫人李。第五十八回写到癜葡萄。此即绍兴玛瑙葡萄的别称,因其个大、色泽橙黄而不均匀,状若痢头而得名。《嘉泰会稽志》载:“葡萄,……会稽有浆水、玛瑙二种。此品绍兴地区至今尚种。值得注意的还有第三十五回提到的榧子。同上志载:“《平泉草木记》日:木之奇者,稽山之榧。"《平泉草木记》为唐代名相李德裕所著,据此,绍兴地区产榧,唐代即已驰名。明清两代各种史志或作“火柤”,或作“榧栗",均有记载,说明明清时期绍兴地区仍然盛产此果。今人史志对此亦有介绍。
3.食品与菜脊类。先看一种小吃。第二回王婆子的“风”话中提到饺窝窝;第七回写到杨姑娘送给孟玉楼乡里来的几个艾窝窝,孟玉楼又转送十个给薛嫂。艾窝窝、绞窝窝二名合一,即绍兴民间的著名小吃艾饺。《越谚》中有“艾饺”词条。小说第二至第七回的情节时间为清明前后。绍兴民谚说:“清明吃艾饺,勿怕阵雨浇。”“清明吃艾饺,立夏吃樱桃。”
再看一种小菜。第二十、四十五、五十八、六十ニ、七十人、七十九诸回写到酱瓜、甜酱瓜茄、十香瓜茄、十香甜酱瓜茄等名目,实为甜酱瓜一物,乃是明清两代绍兴的八大贡品之一,至今尚为绍兴人嗜食。据介绍,此瓜用青瓜制成:
将刚长到六寸左右的上等青瓜,洗净沥干,用甜面酱拌和一层一层地装入坛内,装满后用黄泥封住坛口。酱浸半个月左右。瓜成青红色,即可取出,洗去酱泥,切成薄片,就可佐餐…它肉质鲜嫩,咸中略带甜味,清脆爽口,拌以香麻油,确实是味胜鱼肉。
小说中李瓶儿、西门庆重病临死之时,家人皆以此瓜喂其吃粥,可见此瓜极受人们青睐。此外,第三十四回还写到曲湾湾王瓜拌辽东金虾的一道菜。王瓜除见于史志物产志,还见于《越谚》:“王瓜,有家园者皆种。
再看一种鳋肴。第二十三回丫环笑话宋惹莲,说“五娘教你腌螃绶”;第三十五回写到西门庆将剩下的螃蟹腌了,不久,应伯爵来了要吃,“画童拿了两盘子腌蟹下来”。腌蟹是绍兴名菜“醉蟹”的前身,也为绍兴人所发明:
相传绍兴有个师爷在两淮衡门作幕,当时两淮流城河蟹为患,当地百姓不知食用。这正如鲁迅先生所说:“敢于第一个吃螃蟹者是勇士。”眼见伤害庄稼而又驱赶乏术,于是向官府求救。这事落在绍兴师爷之手,他忙下令捕捉,并教以捉蟹窍门。捕来之缰,统统放入他准备好的百口已配有盐水的大缸内,多捕者多奖。他把这批腌装篓运回浙江,特别是绍兴行销,结果是大赚其钱,获致巨资…由于腌蟹以盐为主,所以咸而失鲜,于是有位美食家,用绍兴老酒、姜末来“醉”。果然,醉蟹膏黑肉白,肉质咸鲜,味美无比。…外地劁作醉蟹的不多见,有的话也是在外定居的“绍胞”。·绍兴师爷明清两朝遍散天下,绍兴人发明腌蟹的时间,与小说的成书时代晚明亦相距不远。
此外,第二十一回写到柳蒸的勒鲞鱼,第八十回写到四尾白羞。勒鲞即鳓鲞,和白鲞一样,都用海鱼干制而成。《越谚》中有“鳓鲞“白羞黄鱼”的词条。绍兴名谚还有:“带鱼格下巴,鳓鲞格尾巴。“偷白鲞,咬奶头。
最后尚需一提的是,作品尽管写到了绍兴酒及大量其它绍兴风物,却不见绍兴府县之名;相反,绍兴周围地名,如海盐、杭州、湖州明州、金华、严州等却一再出现。这使人们有理由相信,作者以身边的生活为依据来进行文学描写的时候,故意将家乡府县名回避了。这也就是小说写到绍兴酒,很多人却看不到绍兴酒的真正原因。
明绍兴府城的花儿匠高手。二,观赏花灯时的伴随活动。从第四十二回“戏文扮了四折”,又“教李铭、吴惠席前弹唱了一套灯词”,第四十三回“教做《王月英元夜留鞋记》",“吹打了一套灯词《画眉序》”等描写来看,西门府观灯必伴随有演剧和吹打弹唱等曲艺表演。《陶庵梦忆》又载绍兴元宵节俗:“灯不演剧,则灯意不酣;然无队舞鼓吹,则灯焰不发。三,粘梅花。小说多次写到灯市中“粘梅花的粘梅花处”等语,以陋见所知,研究界似一直未明何指。实际上,粘梅花即剪梅花,乃绍兴元宵古俗之一;指把梅花剪下插于草捆之上而卖,就像今日常见之卖糖葫芦一样。徐文长三集》卷七《元タ首》之一云:“家家促柱学调弦,处处剪梅争带蕊。”一般人家剪不着梅,只好到灯市中去买;粘梅花处就是设在灯市中的梅花站。清明习俗,见前文上坟酒一节。
七月十五日习俗。第十八回写到“七月中旬时分”,李瓶儿使冯妈妈“往门外寺里鱼篮会,替过世二爹烧箱库”;第八十三回又写到次日,却是七月十五日,吴月娘坐轿子出门,往地藏庵薛姑子那里替西门庆烧盂兰会箱库去”。前“鱼篮会”当即后“盂兰会”的诙谐写法。《万历绍兴府志》载:“七月十五日,古谓之中元节,俗谓之鬼节僧舍营斋,供间里作孟兰会。”绍兴此俗极盛,明以后逐渐呈现出与元宵灯节不相上下的隆重勢头。今人史志载:“明末清初,绍俗盂兰盆会在寺院和民间同时举行,时间只限于七月十五日一天…此后,会期延长至五日,仪式亦日趋复杂。民间于七月十三日起,开始在城隍庙、土谷祠等庙宇内,大演其《目连救母》《调吊》、《调无常》等鬼戏,颇为热闹。●小说所写都是七月十五一天,在僧舍做孟兰会,说明此俗尚未发展到在寺院和民间同时举行的明末清初阶段。这与小说的成书时代亦相合。
二、婚育习俗
小说中共有五次婚姻描写,其中,西门庆与孟玉楼、潘金莲、李瓶儿的3次属男子娶小、寡妇改嫁,李瓶儿与蒋竹山的1次属“倒踏门”,比较正常的只有陈经济最后与葛翠屏的1次(其实,陈经济是毁弃旧家庭后重建新家庭,与一般的正常婚姻仍然不同)。小说的描写揭示,寡妇改嫁与正常结婚的婚礼是绝不相同的。撇开第九回西门庆偷娶潘金连,也即潘金莲偷嫁西门庆的一次不论,第七回孟玉楼明媒正娶嫁到西门府,迎亲的队伍只有“一顶大轿,四对绛纱灯笼”和几个小所;第十九回李瓶儿嫁到西门府,也只是“一顶大轿,一匹段子红,四对灯笼,派定玳安、平安、画童、来兴四个跟轿,约后响时分,方娶妇人过门”。全程均不见鼓乐、鞭炮和新郎官身影。第九十七回陈经济娶葛小姐,则是“鼓乐灯笼,…陈经济骑大白马,拣银丝鞍辔,青衣军牢喝道”,隆重热闹,气象迥异。绍兴婚俗即特别强调寡妇改嫁与一般正常婚姻的礼仪区别。据介绍,按历来的规定,“到了寡妇出门的那天,既不鸣锣放爆竹,又不得坐花轿”。°西门庆胆敢用一顶大轿,自然只是市井土豪的越礼之举。此外,小说第二、二十三回还把再嫁的寡妇称为回头人,这也是绍兴的叫法。《越谚》载:“回头人,夫亡改嫁。
第九十七回写到葛小姐进入大门后,“先参拜家堂,然后归到洞房,春梅安他两口儿坐帐,然后出来,阴阳生撒帐”。拜堂、撒帐为绍俗正常婚姻中的重要仪式。《越谚》载:“拜堂,新妇初至宅堂参拜也。"“撒帐果,新妇入房,羽士祝婚者撤之。
小说中的有些描写,无意中反映了古代绍兴地区流行的畸形婚俗。第六十七回,应伯爵因小妾春花生产,向西门庆借了五十两银子。西门庆说:“实和你说过了,满月把春花那奴才叫了来,且答应我些时儿,只当利钱不算环了。”“到那日好歹把春花儿那奴才收拾起来,牵了来我瞧。”虽是玩笑话,却也带有半真的意思。据介绍旧时,在绍兴城乡,特别是山区和诸暨、新昌、嵊县等地还有典妻、租妻、卖妻的陋俗恶习,一般发生在下层社会,这也是吃人的社会制度釀成的悲剧。
把妻子典(或租或卖)给他人,主要原因是:(1)本人或亲属病魔缠身,为了求医救命;(2)偾台高筑,偾主逼迫,为了还债(或抵债)…受典人主要出于两种考虑:(1)没有能力娶妻,典租他人的妻子作为一种暂时的安排;(2)纯粹为了生儿育女,传宗接代,不断香火。
官哥儿第五十九回已死,会“下蛋”的李瓶儿第六十二回也已不在,西门府偌大的家业正愁后继乏人;而应伯爵的小妾春花偏会生产。西门庆的话极像典妻制度下一位有受典需要的人所说。育儿习俗中的寄名习俗,见前文寄名酒一节。
三、丧葬习俗
小说第六十二回至六十五回,用很大篇幅描写了李瓶儿的丧葬过程,为我们考察小说的民俗属性提供了一个相当完整的标本。为直观起见,下面将小说描写与有关绍俗的介绍,分阶段列表对照,并作简要说明:
送终阶段:
小说描写
(众人发现李瓶儿刚死,全家痛哭。)玉楼道:“娘,我摸他身上,还温温儿的,也才去了不多回。咱不趁热脚儿,不替他穿服上衣裳,还等什么。”…西门庆又向月娘说:“多寻出两套他心爱的好衣服,与他穿了去。”都装绑停当,西门庆率领众小厮在大厅上收卷书画,固上帏屏,把李瓶儿用板门出,停于正寝。下铺锦褥,上纸被,安放几筵、香案,点起一盏随身灯来面使玳安,快请阴阳徐先生来看时批书…王姑子且口里喃喃呐呐,替李瓶儿念《密多心经》《药师经》《解冤经》、《楞严经》并《大悲中道神咒》,请引路王菩萨与他接引复途……徐先生批将下来“一故锦衣西门夫人李氏之丧。生于元祐辛未正月十五日午时,卒于政和丁西九月十七日未时。今日丙子,月令成成,犯天地,往亡日。重丧之日,煞高一丈,向西南方而去…人殓之时,忌龙、虎、鸡、蛇四生人,外亲人不避。”…打发徐先生出了门…然后分班差家下人各亲眷处报丧。第六十二同)
西门庆交温秀才起孝帖儿,要开刊去,令写“荆妇奄逝”…西门庆令温秀才发贴儿,差人请各亲眷,三日儆斋诵经,早来赴会到三日…阴阳徐先生早来伺候大验。祭告已毕,抬尸人棺。西门庆交吴月娘又寻出他四套上色衣服来,装在棺内,四角安放四锭小银子儿…仵作四面用长命钉齐钉起来,一家大小放声号哭温秀才举荐北边杜中书来题名旌一一名子春,号云野,原侍真宗宁和殿,今坐闲在家……于是用白粉题毕,“诏封”二字贴了金,悬于灵前。又题了神主……・那日乔大户、吴大舅、花大舅,门外韩姨夫、沈姨夫各家都是三牲祭桌来烧纸…(第六十三回)…七光景,玉皇庙吴道官受斋,请了十六个道众,在家中扬幡修建,请去救苦…道众绕棺转咒,吴道官灵前展拜…(第六十四回次日发行,先绝早抬出名旌、各项幡亭纸札,僧道鼓手、细乐、人役都来伺候…那女婿陈经济跪在柩前摔盆…先是请了报恩寺朗僧官来起棺…果然好殡,但见……狰狰狞狞,开路鬼斜担金斧;怱忽洋洋,险道神端秉银戈……清清秀秀小道童……动一派之仙音;肥肥胖胖大和尚…排大钱,敲大鼓,转五方之法事。
乘引魂轿扎百结黄丝…吴月娘坐大轿在头里,后面李瓶儿等本家轿子十余顶一字儿紧跟材后走走出大街口,西门庆具礼请玉皇庙吴道官来悬真…将李瓶儿大影捧于手内………陈经济扶柩到于山头五里原。原来坐营张团练带领二百名军,同刘、薛二内相,又早在坟前高阜处搭帐房,吹响器,打铜锣铜鼓,迎接殡到…坟内有十数家收头
绍俗介绍
[换衣裳]家属连忙为垂死者洗手脚,揩脸面,并拿出早已准备好了的衣服给他換上。这套衣应该整洁,是本人平时爱好者,或符合其身份的。
[移尸]送无常后,循例由长子捧头,幼子抬脚,其他人予以协助,将尸体抬放到厅堂在大厅上收卷书画,围上帏屏,把中央的门板上。
点明灯]移尸到厅堂后,这个堂也就成了灵堂。…死者脚后务必点燃一盏油灯,俗称“明灯”,又叫“脚头灯”其目的和来历说法不说是供死者阴间照明用。写斜角纸]将死者的生卒年月抄给道士,请其推算生肖冲克和接煞时刻。
[报丧]移尸后,即遣族人或近邻向亲友家报丧。
[拜路头忏]“寿终正寝”的当天,丧家就要请道土到灵前诵经拜忏,即“拜路头忏”,据说是替去冥府的死者送行。…(阮庆祥等《绍兴风俗简志》
死后三日左右,丧家须请道土择单日往殓
[放殓物]殓衣多数是生前早已准备的…丧家还要整理出死者生前喜爱的东西,让其带到阴间去享用
[成主]成主,就是写“木主”(或称“神主”、神位”)。孝子穿戴素衣冠伏在“木主”前,请一位科举出身的人任其事
[转煞]二七前后,由道僧推定日期,雇三或五个道僧到灵柩前诵经、唱戏和“解结”。所谓“解结”,由丧家用黄线穿钱币,打成若干不易解开的死结,道僧一面通经,一边解结,意在为死者解开生前
绍俗,出丧时间多数在拂晓的时候。起灵前,要延礼生襄礼,在灵柩前设供祭祀…起灵时,孝子贤孙把事先摆在材头上的一只粗碗摔得粉碎。出丧时,要有“开路神”、“引路幡”在前…“开路神”是比人还高大的纸人,面目狰狞可畏灵柩前一般都有“像亭”和“主亭”,内悬(供)死者的遗像、神主。出丧用的乐队差异较大,一般用吹鼓手,也有用“三班头”或更多的班头。所谓“三班头”,即指“和尚班”、“道士班”和“尼姑班”灵柩后面是送丧的眷属、亲友绍兴还通行路祭、船祭,即在出丧的必经之地,如大路口或祠堂前搭棚设供,柩至祭之…
说明:出丧时间都在早上;出丧队伍中亲眷都在材后;朗僧官起棺当即礼生裏礼;孝子(第六十三回已写西门庆“强着陈经济做了孝子”)摔盆与摔粗碗无区别;开路鬼险道神重言,即指“开路神”;吴月娘所坐轿在队伍开头,且内有神主,当即“主亭”;李瓶儿大彩即李瓶儿迹像,悬真即悬遠像,吴道官所坐轿当即“像亭”;小道童、大和尚当即“道士班”、“和尚班”;张团练等迎接殡到,当即路祭;嫽火而入当即跨“坟烟堆”:左右丝丝入扣。
此处“燎火而入”的习俗值得特别一提。以陋见所及,迄今为止,一直没有人能明白它是怎么回事,博学如魏子云先生亦坦言:“吾亦不知流行何地。●有了绍兴习俗的介绍,这个疑团可以完全消除了。
四、文化习俗
1.宣卷。第三十九回写到,吴月娘等“众人围定两个姑子在中都听他说因果”;第四十回写到,薛姑子“会讲说《金刚科仪》各样因果宝卷”;第五十一回写到,吴月娘等“要听薛姑子讲说佛法,演颂《金刚科仪》”;第七十四回写到,吴月娘“请了《黄氏女卷)来宜”,“这薛姑子展开《黄氏女卷》,高声演说”;第八十二回写到众人“听王姑子宣卷”,又写到陈经济说“大娘后边拉住我们听宣《红罗宝卷》”。多次宣卷描写以《黄氏女卷》的宣卷描写最为详细,《红罗宝卷》未直接写出,但有学者考出它的主人公也是女性。民俗学者业已指出,宜讲以妇女信佛为主题的宝卷,是明代吴越地区最流行的一道文化风景。其实,在吴越地区,又以绍兴的宣卷历史最悠久,明清以后还逐渐成为民间曲艺的大宗之一。堪称集绍兴历代史志之大成的今修《绍兴市志》,有《绍兴宣卷》专节记载绍兴宣卷系具有宗教色彩的唱说文艺,主要用于祀神祈福。自唐以来即有,至清代发展成为曲艺…绍兴宣卷的卷本,总数百本左右,宣卷的内容,有的与佛教经籍有关,如《目连宝卷》《刘香女宝卷》…宝卷的格局,有唱有白,韵文与散文相间而以韵文为主…唱辞的基本格式为七字齐官对偶或十字齐言对偶……每当某神诞辰,宣卷往往通宵达旦。一般徒歌清唱,称“平卷”;若加丝弦伴奏,称“花卷”。演唱“平卷”最少须三人,分任生、旦、净、丑诸脚色,一人须兼效种不同行当。演唱时围桌而坐,一人面南,称“禄位”,亦称“书位”,其职为翻卷本,多任旦角;ー人东向,称“福位”,亦称“鱼位”,以高音木鱼击节,多任杂色;一人西向,称“寿位”,亦称“醒位”,击醒木以助演唱声势,亦以示唱调转换或结東,多任生脚。若有四人演唱时,则尚有“茶位”,与“书位”并坐,司掛茶。
小说第三十九回“已是四更天气”,“月娘方令两位师父收拾经卷第七十四回“薛姑子宣卷毕,已有二更天气”,第八十二回陈经济“三更才睡,…听宜《红罗宝卷》,与他听坐到那咱晚”:这与绍兴宣卷的时间长度一致;第五十一回宜卷有薛、王二姑子及妙趣、妙风等共4人,第七十四回有大师父及薛、五二姑子等共3人:这与绍兴“手卷”的人数定制一致;第三十九回王姑子念通的是十字齐言对偶韵文,第七十四回薛姑子念通的是七字齐言对偶韵文:这与绍兴宣卷的唱辞格式一致;《黄女卷》与《刘香女宝卷》的名字也极相似。
2.莛花落。第五十ー回写到“先是郁大姐数了回《张生游宝塔》,第六十ー回写到申二姐“连数落都会唱”,“数落倒记的有十来个”。有的注者把此“数落”注为“套数”。从小说把“套曲”(套数的又名)与“数落”并列,“套曲”重抒情,而“数落”重叙事来看“数落”决不是套数。魏子云推断为“曲儿以外的莲花落一类的歌唱”,是正确的。莲花落亦为明清时代绍兴民间曲艺的大宗之《越谚》即有“唱莲花落”词条。而且,绍兴莲花落的特色就在于,它以若千“节诗”构成,表演时须一个“节诗”、一个“节诗”地唱具有明显的“数”的形式。《绍兴市志》也有《绍兴莲花落》专节,据介绍绍兴莲花落初期,多演唱恭喜发财、吉祥如意之套辞;其后方逐渐形成有故事情节的段子,称为节诗。这类节诗据称有18只半,每一节诗的唱辞各用一韵,共有18个半韵……初时,节诗内容大多取材于民间生活,故事主人公多为农夫村妇或手工业者,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继而开始说唱长篇书,内容仍以民间轶事、传说为题材,如《闹稽山》、《马家抢亲》、《天送子》等;以后借鉴和吸收戏剧及其他唱说文艺的本子,如《何文秀》《百花合》、《顾鼎臣》、《游龙传》、《龙灯传》、《珍珠塔》《后游庵》等……°
后两个作品名字,一个有“塔”,一个有“游”,与小说所写《张生游宝塔》的名字命名方式非常接近。3.道情。第六十四回写到两个太监不愿看南戏,要“唱个道情儿耍耍到好”;于是,两个“唱道情的上来”,“打动渔鼓”,唱了《韩文公雪拥蓝关》和《李白好贪杯》两个故事。道情亦为绍兴曲艺之《越谚》即有“唱道情”的专条。队舞、最弄。第七十六回写到,在宴请侯巡抚的席间,“先是教坊间吊上队舞、回数一一都是官司新锦绣衣装,撮弄、百戏,然后才是海盐子弟”;三天后席间,又是“下边教坊回数、队舞、吊舞、撮弄杂要、百戏、院本之后,四个唱的慢慢オ上来”。回数不明所指;吊舞或即巾舞误刻,巾舞乃隋代宴享之乐;队舞原为唐代官廷歌舞,宋始流入民间;撮弄乃勃兴于宋代杭州地区的杂技之一。队舞、撮弄明清时期又均流行于绍兴地区。《陶庵梦忆》即载作者张岱在故乡绍兴的戏剧活动云:“灯不演剧,则灯意不酣;然无队舞鼓吹,则灯焰不发。余敕小串元剧四五十本,演元剧四出,则队舞回,鼓吹一回,弦索一回。”《越谚正续集》有“撮弄”词条,与“影戏”等并在乐器类。4.墨刻。第七十二回写到,温秀才所任堂上,“挂着一轴《庄子惜寸阴图》,两边贴着墨刻,左右一联书着:瓶梅香笔研,窗雪冷琴书”。墨刻即木刻,绍兴这方面的文化积淀非常深厚,鲁迅先生在木刻艺术上有很深的造诣,即与此相关。今日兰亭书法展览馆还保存着不少宋、元、明代各代绍兴人士的木刻作品,其中就有木刻对联。
五、其它习俗
这里仅提两点。
一是“跳马索”的家庭游戏。小说第十八回写到:“月娘、玉楼、大姐三个,在前厅天井内跳马索儿”,“跳马索”魏子云先生引《帝京景物略》,疑为元宵节童子之跳绳;又引《留青回札》,疑为唐清明节拔河游戏之遗存。°本回情节时间为七月中间,非元宵、清明,人物为妇女,非童子,可见魏解有误。实际上,此即《越谚正续集》乐器类所载之“跳迫索”;因仿追马动作而跳,故跳追索又可称为跳马索,小说又写为“跳百索”。
二是席间劝客之道。第三十七回写到西门庆到王六儿家做客,“厨下老姑将嘎饭果菜一一送上,又是两筋软饼,妇人用手拣肉丝细菜儿裹卷了,用小碟儿托了,递与西门庆吃"。第五十九回又写到,西门庆在郑家妓院吃饭,丫环端上众多菜肴,“然后拿上两筋赛团圆、如明月、薄如纸、白如雪、香甜美口,酥油和蜜饯、麻椒盐荷花细饼,郑爱香儿与郑爱月儿,亲手拣攒各种菜蔬肉丝卷就,安放小泥金碟儿内,递与西门庆吃”。用薄如纸的小圆饼(上等面粉做成),卷上各种细菜、肉丝(非大块鱼肉),置于碟内,推到客人面前,是绍兴人(至少在府城)传统的席上劝菜方式,至今犹然。每个在绍兴做过客的人,对此都会有亲切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