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雙燕用韻分析

史達祖(生卒不祥),生於開封,字邦卿,號梅溪。是南宋使金作北行詞最多的宋代詞人,如<水龍吟.陪節欲行留別社友&gt;:“歌底眠香,酒酣喝月,壯懷無撓。楚江南,每爲神州未複,闌幹靜,慵登樓。”寫盡了詞人內心深沈的遺憾與感歎,《滿江紅.過汴京》:“老子豈無經世術,詩人不預平戎策。“寫盡了詞人內心對複國無望的諸多無奈與悲憤。但更著名的是他的詠物詞如:《綺羅香.春雨》:“驚精粉重,蝶宿西園,喜泥潤,燕歸南浦。”“隱約遙峰,和淚謝娘眉嫵。臨斷岸,新綠生時,是落紅,帶愁流處。”又如:《留春令.梅花》:“聞說東風最多情,被竹外,香留住。”《齊天樂.白髮》:“暖雪侵梳,晴絲拂領,栽滿愁城深處”作者對主觀之景和客觀之景,體會與觀察均十分細膩,用筆尖新,捕捉細節眼光更爲獨到。故劉熙載說:“周美成律最精審,史邦卿句最精煉”張玉田最推重:“史梅溪之句法”。作爲詩人,他因愛國熱情參予韓侘胄北伐,不幸失敗,可惜死於被貶之地。畏後人留有《梅溪詞》,最爲同時的姜白石所賞。《雙雙燕》:還相雕梁藻井。又軟語,傷量不定。幾成千古絕唱。縱觀《雙雙燕》一詞史達祖之後宋代只吳文英填過《雙雙燕》,詠燕一首,與其同時的高觀國也是善於詠物的詞家,如他有《金人趼侗P》詠水仙:淩波步弱,被人羞整六銖輕。也有詠燕的詞:《清平樂》:春蒲雨濕,燕子低飛急。也有和梅溪酬唱的詞《東風第一枝》數首,但卻沒有填過《雙雙燕》;姜白石,王沂孫,張玉田均是精通音律善詠物而推崇史達祖的南宋詞人,也都沒填過雙雙燕;爲何?

  詩詞雖是小道,但需雜糅百家之術,以情修身而後發,正所謂:紛吾既有內美兮,又重之以修能。詩詞是抒情之作,故尤重內美,同時強調修能----將百家雜學用於詩詞中,兩者缺一不可,白石雖無內美但有修能,詞格尚可清新,騷雅,梅聖俞有內美而無修能,詩成枯槁。由此觀之學詞之道當涉獵越多越好

  細讀《雙雙燕》發現:此詞用韻有諸多講究,填之不易,須對音韻學有較多認識。沈寵綏《度曲須知》收音總訣說:“先天真文,抵舌舒音,寒山桓歡,亦抵舌端,若不抵齶,便犯閉口三韻,成閉口“真文”犯“侵尋”; 閉口“寒山” 犯“監鹽”; 閉口“先天” 犯“廉纖”;曲度庚青,急轉鼻音;江陽東鍾,緩入鼻中。“史達祖精通音律巧妙地利用了收音時吳語庚青,真文不分地缺點,而詞韻中真文不入鼻與,庚青,急轉鼻音之間是有區別的。收音時由於抵齶與不抵齶,轉鼻音與不轉鼻音産生的差異,使音雖從口出而口中著力部位不同,産生了頻率相近似的“拍音”,拍音在旋律基本和諧地基礎上,又含有極其輕微地不和諧成分,發音時強弱相同,起伏有序具有微微地波動感,就會使音色鮮活,明亮。而吳文英,姜白石,王沂孫,張玉田雖精通音律,善詠物卻在吳地久居,難分庚青,真文兩部韻的差別。史達祖,因生於開封,又常出使金國對庚青,真文韻是分得很清楚的人。比較史達祖和吳文英的詞便知:史詞的韻律:上片全用11部韻,下片是11部與6部及聲調有規律地迴旋起伏,産生強烈地環繞音效,吳文英只是上下片用傳統的向下行反復式旋律而已。後來填此調的詞人我只發現黃遵憲在:題蘭史《羅浮紀遊圖》和張伯駒在《題趙飛燕玉印拓本冊》使用了類似史達祖的用韻方法

   我們具體的分析幾首前人填的《雙雙燕》一詞,作下比較就清楚了:

  史達祖----詠燕 依臨桂派讀音

  過春社了,度簾幕中間,去年塵冷。(11部上聲) 11部陰上聲:lang

  差池欲往,試入舊巢相並。(11部去聲) 11部陰去聲:bing

  還相雕梁藻井。(11部上聲) 11部陰上聲:zing

  又軟語,傷量不定。(11部去聲) 11部陽去聲:ding

  飄然快拂花?梢,翠尾分開紅影。(11部上聲) 11部陰上聲:jing

  芳徑。(十一部去聲) 11部陰去聲:ging

  芹泥雨潤。(六部去聲) 六部陽去聲:joen

  愛貼地爭飛,競誇輕俊。(六部去聲) 六部陰去聲:zoen

  紅樓歸晚,看足柳昏暝。(十一部去聲) 11部陽去聲:ming

  應是棲香正穩。(六部上聲) 六部陰上聲:wen

  便忘了,天涯芳信。(六部去聲) 六部陽去聲:soen

  愁損翠黛雙蛾,日日畫闌獨憑。(十一部去聲) 11部陽去聲:ping(兩讀)

  *國際音標注音

  史達祖:雙雙燕“過春社了” 用韻依次:冷,並(去聲),井,定(去聲),影 ;---上片第十一部上聲三個韻去聲兩運交錯;徑(十一部去聲),潤(六部去聲),俊(六部去聲),暝(十一部去聲),穩(六部上聲),信(六部去聲),憑(十一部去聲)。----下片是11部與6部有規律地交錯迴旋---産生環繞音效----旋律的一種形式。上片第三拍用(十一部去聲)“定”字韻,下片第三拍用(六部去聲)“信”字韻,兩字發音含有極其輕微不和諧成分----(鼻音的差異),但聲調強弱相同,上片第三拍“井”字(11部上聲)與下片第三拍“穩”字(六部上聲);兩字發音時強弱也相同,也用含有極其輕微不和諧成分,兩個句中韻巧妙地黏合上下片的音色,使全詞具有微微地波動感,讓音色在迴旋環繞時顯得更鮮活,明亮,完美。這是史達祖在《雙雙燕》中有意識地運用悸音===拍音的結果。用臨桂派的讀法會發覺規律就更明顯了。

  吳文英---詠燕

  小桃謝後,雙雙燕,飛來幾家庭戶?===第四部去聲

  輕煙曉暝,湘水幕雲遙度。===第四部去聲

  簾外餘香未卷,===第七部上聲

  共斜入,紅樓深處。===第四部去聲

  相將占得雕梁,似約韶光留住。==第四部去聲

  堪舉。===第四部上聲

  翩翩翠羽。===第四部上聲

  楊柳岸,泥香半和梅雨。===第四部上聲

  落花風軟,戲逐亂紅飛舞。===第四部上聲

  多少呢喃意緒,===第四部上聲

  盡日向,流鶯分訴。===第四部去聲

  還憐又過短牆,誰會萬千言語?=== 第四部上聲

  吳文英:雙雙燕“小桃謝後”用韻依次:戶,度,卷(第七部上聲----16銑:簾外餘香未卷。).處,住;-----上片均是,第四部去聲。舉,羽,雨,舞,緒(第四部上聲----六語多少呢喃意緒,),訴(第四部去聲---七遇,),語----下片六韻均爲上聲。上片“卷“(第七部上聲----16銑)是抵齶音與下片“緒” (第四上聲----六語)不抵齶音兩字發音時強弱也相同,又用含有極其輕微不和諧成分的兩個句中韻黏合上下片的音色,處,訴兩韻同是第四部去聲共振,除第三拍的特別安排外,上片全用去聲,下片全用上聲;全詞上下片形成他特有的波浪式音韻規律。

  兩詞共同點是:1。上下片第三拍:定,信----史詞,處,訴----吳詞---均用去聲,2。上下片拍中韻,不同韻部時也需:同聲共振促成同韻共鳴形成旋律,如:井,穩---上聲;卷,緒----上聲;3。上下片要形成有規律的聲樂旋律。

  朱彜尊----<曝書亭詞.茶煙閣體物集>

  別淚

  問銀海水,有多少層波,斂愁飄怨?==第七部上聲

  含辛欲墮,轉目把人凝盼。==第七部去聲

  沾向長亭早晚。=第七部上聲

  定減了,輕塵一半。==第七部去聲-

  安排玉箸離筵,伴我樽前腸斷。==第七部上聲

  偷看。==第七部去聲

  夜來枕畔。==第七部去聲

  傍鏡影初幹,袖痕重按。===第七部去聲

  心心心上,總是別情難慣。===第七部去聲

  縱遭絲垂縷綰,==第七部上聲

  穿不起,南珠盈串。==第七部去聲。

  裁得幾幅榴裙,點點行行都滿。==第七部上聲

  朱彜尊是清代浙西派的代表,填詞效法吳文英----格律派,但它畢竟久居江浙,又值清代文人作詩填詞都遵循吳方言用韻,缺乏其他地域方言的比較,謝元淮晚年說:“知有粵語,方明入聲可分陰,中,陽三聲晚矣。”久居吳地的文人似今京派文人,都把自己的語言看作優勢語言,對其他地域方言瞭解很少。看朱彜尊如何用韻。怨:(第七部上聲---13阮),盼:(第七部去聲----16諫),(晚)=第七部上聲---13阮,半:(第七部去聲----15翰),斷:(第七部上聲---14旱);看:(第七部去聲----15翰),畔:(第七部去聲----15翰),按:(第七部去聲----15翰),慣:(第七部去聲----16諫),(綰)=第七部上聲---15潸,串:(第七部去聲----16諫),滿:(第七部上聲---14旱)。朱詞用韻簡單基本遵循吳文英的方法,因 慣使用吳方言不易分辨抵齶音,轉鼻音,可能朱自己也沒把握,故只用了一部韻。旋律就顯得單調了些。但他用韻嚴格遵循了江南小調的 慣。

  顧貞觀---本意用史梅溪韻

  單衣小立,正秋雨槐花,鬢絲吹冷。

  鏡含如水,長憶畫眉人並。

  殘葉暗飄金井。問燕子,歸期未定。

  傷心社日辭巢,不是隔年雙影。

  香徑。芹泥猶潤。只一縷紅絲,誤他嬌俊。

  幾多恩怨,絮徹杏梁煙暝。

  傳語別來安穩。待二十四番風信。

  時重試輕狂,肯放雕闌獨憑?

  顧詞完全步史詞韻,只是比史詞內容更出新意:待二十四番風信。那時重試輕狂,肯放雕闌獨憑?----用思婦之口寫出對清政府“懷柔”政策地看法,是大家手筆,實屬不易。但對音韻的使用上沒有甚更新

  黃遵憲----題蘭史《羅浮紀遊圖》

  羅浮睡了,試召鶴呼龍,憑誰喚醒?==十一部陰上聲

  塵封丹竈,剩有殘星月冷。==十一部陰上聲

  欲問移家仙井。==十一部陰上聲

  何處覓,風鬟霧鬢。==六部陰去聲

  只應獨立蒼茫,高唱萬峰峰頂。==十一部陰上聲

  荒徑。==十一部陰上聲

  蓬蒿半隱。==六部陰上聲

  幸空穀無人,棲身應穩。==六部陰上聲

  危樓倚遍,看到雲昏花暝。==十一部陰去聲

  回首海波如鏡。==十一部陰去聲

  忽露出,飛來舊影。==十一部陰上聲

  又愁風雨合離,化作他人仙境。==十一部陰上聲

  黃遵憲詞:字公度,廣東梅州人,維新變法中的重要人物之一,歷任清朝駐美英日使館參贊,與丘逢甲都是當時“詩界革命”的領袖。他的:七言古風曾震動當時詩壇,如《下水船歌》:風聲水聲相鼓蕩,舷傾桅側終無恙;風乘我耶我成風,便淩霄漢遊天上。《哀旅順》:最高峰頭縱遠覽,龍旗百丈迎風颭;長城萬裏此爲塹,鯨鵬相摩圖一啖。具是膾炙人口之作。因與丘逢甲在潮州領導閩南詩壇閩南話四聲陰陽分明,我估計他是循閩南話上去分陰陽用韻地。試看:醒(十一部陰上聲—24迥),冷(十一部陰上聲—23梗),(井)==十一部陰上聲—23梗,鬢(六部陰去聲---12震),頂(十一部陰上聲—24迥);徑(十一部陰去聲—25徑),隱(六部陰上聲---12吻),穩(六部陰上聲---13阮),暝(十一部陰去聲---25徑),(鏡)==十一部陰去聲---24敬,影(十一部陰上聲—23梗),境(十一部陰上聲—23梗)。全詞具採用陰上陰去聲調,決不是偶然,再由11部轉鼻音與六部不入鼻,與同是更相似的陰聲調,形成拍音,組成委婉向上的旋律來表現內心悲恨交加的情緒,十分上口。在音韻使用上也很有特點。

  張伯駒(兩首)

  叢碧詞:詠新燕—依夢窗韻

  掠煙翦水,參差趁東風,乍窺庭戶。

  香巢覓定,相認應非前度。

  楊柳樓臺靜鎖,問門掩,梨花何處。

  江南又是殘春,怕說天涯同住。

  輕舉,鳥衣單羽。簾卷待歸來,亂紅如雨。

  新妝初試,解向玳筵歌舞。

  憑寄離思倦緒,念身世,飄零誰訴。

  還愁更對夕陽,一片江山無語。

  張伯駒雖是步吳文英韻做詠燕詞,但他在兩句中韻上沒機械地模仿,他有自己的用法,吳文英用卷===緒,而張伯駒是河南人精通京津滬三地語言,他用同聲調地合口與嘬口呼:鎖(第九部上聲)===緒(吳語此兩口型在一些字上幾無差別)又是一創新。

  春遊詞:題趙飛燕玉印拓本冊,和慧遠

  漢官姊妹,可憐倚新妝,捧心情綣。===第七部上聲

  繒囊寵錫,酒疊鳥文魚篆。===第七部上聲

  歌舞輕盈掌上,===第二部去聲

  羨邀得,君王恩眷。==第七部去聲

  昭陽玉體橫陳,似認風流何限。==第七部上聲

  留戀。==第七部去聲

  當年雙燕,==第七部去聲

  早寶繪堂空,紫桃塵斷。==第七部去聲

  金輪天子,小璽舊時同看。==第七部去聲

  黏粉紅泥印遍,==第七部去聲

  算尤物量珠羞換。==第七部去聲

  惟恨一入侯門,此日無緣重見。==第七部去聲

  此詞:綣(第七部上聲---13阮),篆,(第七部上聲---16銑),[上]---(第二部去聲--23漾;帶鼻音),眷(第七部去聲---17霰),限(第七部上聲---15潸);戀(第七部去聲---17霰),燕(第七部去聲---17霰),斷(第七部去聲----15翰),看(第七部去聲--15翰), [遍]--- (第七部去聲---17霰;去聲無鼻音),換(第七部去聲--15翰),見(第七部去聲---17霰)。此詞:1. 上,眷,遍, 換四韻,去聲重疊;2. “上”, “遍”兩字一有鼻音與一無鼻音韻重疊-----(吳語少用鼻音韻).3.上下片:除特指兩韻外, 上片上聲與下片去聲形成迴旋向上的旋律..這又是活用詞韻的一種創新。

  我寫給朋友的一首《雙雙燕》 潮州讀音

  帝鵑泣盡,驟霜落枝頭,臘梅初綻。===第七部去聲 陽上:deng---e加點

  西風昨夜,夢入一聲誰喚?==第七部去聲 陰去:huang

  攜手遨遊閬苑,==第七部上聲 (陰上):uang

  竟也是,飛紅片片。==第七部去聲 陰去:piang

  當年待嫁雲英,怎地藍橋重見!==第七部去聲 陰去:giang

  休歎!==第七部去聲 陰去:tang

  來鴻去雁,==第七部去聲 陽上:nang

  念竹影留痕,苦寒相戀。==第七部去聲 陰去:luang

  人生如此,莫道水長山遠。==第七部上聲 陰上:iang

  橫笛齊煙九點,==十四部上聲 (陰上):dim

  更難把,癡情吹斷。==第七部去聲 陰去:duang

  回望雨潤江南,紫禁夕陽照眼。===第七部上聲 陰上:ngang

  我這首是學黃公度試用潮州聲韻來填:綻(第七部---去聲-16諫潮州音:陽上聲),喚(第七部----15翰,陰去聲),苑(第七部---13阮,陰上聲),片(第七部---17霰,陰去聲),見(第七部---17霰,陰去聲);歎(第七部----15翰,陰去聲),雁(第七部---去聲-16諫,陽上聲),戀(第七部---17霰,陰去聲),遠(第七部---13阮,陰上聲),點(十四部----28儉,陰上聲),斷(第七部----15翰,陰去聲),眼(第七部---15潸,陰上聲-。)很明顯:1.詞起過兩拍具用陽聲韻,聲調渾厚洪亮,是刻意借韻爲景壯色,以下各拍均用陰聲韻是爲使情更加婉約纏綿;2.上片除起拍,句中一韻外,全用去聲形成向上式旋律-----有利於借景融情,下片除句中一韻外,形成上去聲反復有序環繞式旋律---就使情婉約有致,纏綿不絕。3.兩句中韻:苑== uang—含n是不閉口抵齶音,點== dim—不含n,是閉口不抵齶音-----對這兩部所屬字的尾音,凡說京津滬粵方言地人均易混淆他們間的區別。4.詞樂一般以甚聲調起,以甚聲調收,婉約抒情詞多是以上聲起,上聲收----回復本調.本詞亦是遵循此規律。

  從比較上述七首詞來看,

  1. 宋.沈義父,張炎所說楊守齋作詞五要:第一要擇腔.腔不韻則勿作.-----所謂腔不韻就是韻不合腔,清.戈載在<詞林正韻>發凡中開宗明義說:“填詞之大要有二:一曰律,一曰韻,律不協則聲音之道乖;韻不審則宮調之理失,二者並行不悖.韻雖較爲淺近而實最多舛誤.” 由此看來填詞擇韻是由來已久的傳統。所以,從宋代的史達祖,到清代的黃遵憲,到現代的張伯駒都在《雙雙燕》一詞中精心安排了韻律,使詞的聲腔吟誦起來就更加委婉動人心魄。

  2. 從上述詞中我們看到:史詞,吳詞,黃詞和步韻的顧詞與張詞及張伯駒的<題趙飛燕 玉印拓本冊>均巧妙的利用了吳方言發音的舛誤與詞韻間細微的差異産生的“拍音”-----靈活地運用於詞的擇腔選韻中增加了詞的韻律美和音色美。

  3. 從上述7首詞看:詞家均熟練地運用了中國傳統樂理的和聲邏輯,而和聲進行的基礎是各個聲部曲調要按一定的邏輯程式進行。中國傳統音樂樂調進行時共有兩種邏輯,即:a.線性邏輯,主要曲調進行中構成:反復,環繞,上行,下行,波浪5個方式呈線條狀,次要曲調用平行手法對主要曲調進行襯托;b.調性邏輯—----如在徵調試中,徵爲調頭,爲穩定的主音時,宮,也相對穩定(詞中陰平,陽平字的聲調)羽聲則不穩定。在羽調試中,羽爲調頭,爲穩定的主音時,角,商也相對穩定,宮,徵則不穩定。

  看史詞:調頭韻是“冷”字---陰上,也就是說;徵音是穩定的主音,羽聲---去聲不穩定。詞上片以上聲爲主與去聲形成反復,環繞,,下片去上聲形成反復,環繞,上行,全詞韻律呈波浪式,最後結拍用去聲“憑”字韻----《古今韻會》濁音,陽去聲--合中音6。一則符合樂理,二則符合江南小調的收音原則。三則用韻符合吳方言韻文演唱 慣。

  看吳詞:以陽上“ 戶”字起調,入五字調===G調,上片形成以上聲==語調爲主音的旋律,下片以徵犯羽調兩片間形成向下,反復式曲調,結拍用陰上“語”字,(我門知道在古箏的第十三根弦上輕按爲“工”===3重按爲“凡”===4)陰上==和—4,吳地的江南小調整正是以4或6兩聲收腔結音的。

  由此我們從兩首《雙雙燕》可以看到詞人填詞時的良苦用心,他們的韻律美,音色美不是憑主觀感覺來說的,而是依中國傳統樂理編織起來的。

  有些人在填此詞時用入聲韻,如果能區別出入聲的陰,中,陽三聲也未嘗不可,但如今北方人填詞區別入聲韻已難,更別說進一步明辨陰陽了,無他,若想合江南小調的旋律與最後一小節收腔用韻地規則---須以4,6收腔,而入聲不可與上去通押,除非對入聲韻陰,中,陽三聲十分純熟方可(從入聲中分出#4),故從宋到清再到而今填此詞的人很少,用入聲填此詞的成名之作幾乎未見。我想原因可能也就在於此。----個人管見而已.

发表评论

访客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