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内传闻]第五次年度调查:中国IC设计业如何走过“七年之痒”?(转载)
“七年之痒"是个舶来词,意思是说许多事情发展到第七个年头都会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出现一些问题,感情如此,工作也是如此。2006年,中国IC设计业也遭遇到“七年之痒"。
2000年国务院发布了对中国IC设计业具有里程碑意义的“18号”文件,那一年可以算是中国IC设计业进入迅猛发展之元年。2006年正好是18号文件发布以后的第七个年头,而这一年中国IC设计业面临着诸多问题,笼罩在层层阴云之中……
汉¥花?事件使得中国IC公司,特别是海归派IC公司的形象大打折扣;汉¥芯事件也导致人们对中国IC公司是否能设计出DSP、CPU等高端处理器再次产生怀疑,事实上几年前经常出现在人们视线中的众多“X芯”和“X号”都已如过江之鲫,目前就剩下“龙¥芯”还在苦苦挣扎,而且还面临着与MIPS产权纠纷的传闻。还有,在明媚的阳春三月中国IC设计业的旗舰珠海炬力接到美国ITC专利侵权的初裁通知,并且其对手SigmaTel公司表示要对所有非该公司芯片的MP3收取4%的专利费,这些专利大棒使业界不得不为炬力2006年的业绩捏一把汗,并且担心下一个专利大棒会砸向谁。最后,本土老牌半导体厂商士兰微电子、友旺电子以及希格玛晶华微电子等公司正面临着2000年后新起的众多同行者的恶性竞争,日子越来越艰苦。
从IC设计公司的总数量来看,2006年也将遇到了一个坎儿,更多的公司将会倒闭或被兼并。据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数据显示,截止2005年底中国IC设计公司的总数量约为479家左右,与2004年相比略有上升,18号文件发布以来IC设计公司总数量迅速上窜的势态已悄然而止。在本刊近期展开的第五次年度调查显示,一些IC公司或由于定位不准、或由于经营不善已被淘汰,比如北京地区去年关闭的IC公司约有10家,深圳地区关闭的IC公司有6家,上海则有宏锐微电子、矽创电子、敏勤电子以及一些小的设计服务公司倒闭。
除了关闭的公司外,中国市场上去年首次出现了外资收购中国IC公司的事件,即法国Thomson SiliCon components(TSC)收购了以研发H.264/MPEG4多模编解码芯片为主的北京中芯联合公司。原中芯联合总经理边晓春表示:“收购的原因一是因为我们的技术先进,二是TSC也需要在中国组建设计团队,而我们提供了现成的团队。”他分析道:“在硅谷,衡量一个企业成功有两种方式,一是上市,二是被收购。被收购说明你有价值。硅谷中有很多技术公司,从设立之日起就是希望被大公司收购的,是‘养小猪’,是为了拿出去卖,这是硅谷文化。如果真的有中国‘小猪’被卖了好价钱,市场就会活跃起来,就会吸引更多的资源(资金、人才)投入。”
中芯联合开了头炮,预计2006年将会发生更多的收购与兼并案,其中将有海外资本对中国的收购,也有本地IC公司之间的牵手,那些进入“七年之痒”的公司,将会演义一些精彩的故事。因此,2006年中国IC设计公司的总数将会出现下降的可能。半导体行业协会统计显示2005年IC设计公司的总数与2004年仅略增三家,我们认为现阶段479这个数应该是到了一个峰值,2006年IC设计公司的总数会呈下降趋势。表一所示为近5年来中国IC设计公司总数变化情况以及对2006年的预测。
虽然遭遇到“七年之痒",但在近期对中国IC设计业的调查与采访中,我们看到中国IC设计业群体正在进行自我调整,经历“汉¥芯事件”后的中国IC设计业正在反思,他们正朝着更务实的方向迈进。“经过一系列的教训,中国IC设计业整体正在变得更加务实,他们由冲击高科技、高技术含量的产品转向从应用层面寻求突破、从产品层面寻求突破。”深圳集成电路设计产业基地管理中心周生明表示。
事实上,本次采访中我们已看到众多务实的IC公司,我们为他们所取得的成绩而骄傲。例如圣邦微电子、双竞科技、思旺微电子、美芯、泰德半导体、长运通等这些默默在电源IC市场耕耘的公司,他们的产品早已从低端替代走到高端替代,有些产品的性能已超过国际品牌,因此他们的产品已被市场广泛接受,包括难以进入的顶级通信设备厂商所接受。“通用电路如74、755、325、339和324等有几十年的历史,利润很薄,常见于赛格电子市场,但非常奇怪的是,包括10大巨头在内的所有大型半导体厂商都没有放弃这个市场。秘密在于,一是销售额稳定,可以维持一个机构的运转;二是通过卖这些产品,公司的名字在市场不断地重复,品牌也建立起来了。双竞科技希望成为赛格电子市场上家喻户晓的品牌。”北京双竞科技总经理屈祥生解释说。这些公司除了通过低端替代的收入来维持一个机构的稳定运转外,他们也已在高端市场显山露水。比如深圳美芯公司的PLL产品已达非常高的性能指标。该公司总经理袁远表示:“我们最新推出的一款低频锁相环产品MCD2926,当中心频率为26.9950MHz,所测得的FM偏差仅为22Hz,这一数字已是世界先进水平。”
我们还看到凯达电子、艾科微电子、剑拓等公司没有走高端CPU的路线,没有申请什么国家攻关项目,但他们在嵌入式CPU市场走得很好。他们可以提供客户需要的所有应用软件和技术支持,以让客户不得不服的性价比赢得了订单,赢得了市场。比如凯达电子基于其64位RISC CPU开发出针对税控机市场的SIP方案,不但将元器件数目大幅减小,使价格仅为市场上流行方案的1/3,而且它还集成了税控机独有的应用软件。“对于税控机最关键的应用软件,我们已请了国家税务局的专家编写,用户只用花10元/套的版权税就可以获得。”该公司总经理董涛博士说道。这正是中国特色的方案,也是中国的嵌入式CPU厂商要走的道路。在本次专题的其它文章中将会讲述这些务实公司的故事。
其实,回顾18号文件后的这六年,除了少数公司是通过不断立项目从国家拿钱且不做实事外,更多的中国IC设计公司是在踏踏实实的做事。这从中国IC设计业的整体销售收入可以看出来。在我们2001年的调查中,销售额收超过亿元人民币的仅有5家,上千元人民币的也仅有20家,2002年前10名销售收入总和仅为6.8亿元。但从2003年起(因为从开发IC到产品成熟再到量产至少需要2年时间),前10名IC设计公司的销售收入已超过17亿元,同比增长率达157%;2005年前10名IC设计公司的销售收入已超过50亿元,中国IC设计业的收入逐年以非常健康的增长率在成长。表二是过去5年排名前10的IC设计公司的销售收入总量变化趋势。
通过连续5年的调查,我们还发现中国IC设计公司的整体设计水平、经营方式、产业链环境都是一步一个脚印地在前进,这为他们顺利走过第七个年头创造了条件。
在工艺水平设计方面,如表三所示,2001年设计线宽在0.25μm以下的公司所占比例(含0.25、0.18和0.13μm)仅为20%,而2005年比例已上升至71%;而设计线宽在0.18μm以下的公司所占比例(含0.18和0.13μm)也由2002年的35%上升至2005年的58.9%,许多公司已在新的产品设计中普遍采用0.13μm的工艺。至于90纳米的工艺技术,他们表示并不是设计能力不够而没有采用,而是目前90纳米的制造成本仍高昂,所以采用0.13μm具有更好的性价比。
在产品的设计规模方面,他们也是逐渐在提升产品的复杂度。如表四所示,2001年能设计超过100万门ASIC的公司仅有15%,而2005年这一数据已上升至43%。这表示已有近一半的公司能设计出100万门以上的ASIC产品,其中已有不少公司在设计500万门以上的复杂产品,2005年数据显示有13%的公司在进行超过500万门ASIC产品的设计。
更重要的是,我们连续5年的调查还发现中国IC设计公司的经营方式正变得多样化,经营技巧正变得娴熟,很多公司开始利用分销渠道来推广产品和拓展市场,甚至海外市场。调查显示现在已有82.7%公司在采用分销方式进行销售,虽然多数公司还同时保留了直销模式,但他们对分销带来的增值服务感受越来越深切,比如珠海炬力、北京思旺等目前已有90%以上的产品是通过分销渠道销售。深圳长运通总经理古道雄则表示:“短期内我们可以自己直接找客户,找切入点。但进入市场后,要上量就必须找代理商。这是中长期计划必须做的事。”目前该公司在深圳有3家分销商,韩国有1家分销商,他们还在寻找更多的分销商。其它公司如深圳天利半导体、上海埃派克森微电子、圣邦微电子、深圳芯微技术、中星微等公司更是借助国际分销商在进入国际市场。但是回顾我们2001年的调查,仅有20%公司表示将尝试采用分销渠道。表五是2001年至2005年IC设计公司销售方式的变化趋势。需要说明的是不仅越来越多的中国IC设计公司在与分销商合作,并且他们通过分销渠道的销售比例也在逐年增加。在与本地IC公司的合作中,本地的分销商表现非常积极,比如深圳的北高智已代理了多条国产IC产品线。
综上所述中国IC设计业的稳步发展,与18号文件以来产业链的建设成就分不开,这从我们五年来的调查数据也可反映出来。在2001年的调查中仅有37%的公司表示他们的主要代工伙伴在大陆,而现在近7成的公司都表示他们主要的代工伙伴在大陆,封装测试伙伴也在大陆,不需要转道境外。表六是近五年中国IC设计公司选择主要代工伙伴的变化情况。此外,中国IC设计业的稳步发展还与七大IC产业化基地的作用不可分,其中尤以北京、上海和深圳三大IC产业基地的作用不可分,本期有专文探讨在成立基地后的第七个年头,他们在各自如何实现梦想。
另外,我们看到中国IC设计公司的构成比例也趋于稳定,如表七所示,100人以下的IC公司占比例基本保持在60%左右,这表示在一些公司倒闭的同时,不断有新兴的公司成立,新成立的公司主要是以海归派为主。
采访中我们还可喜地发现,通过一些专利事件的教训,不少中国IC设计公司已通过申请专利在保护自己了,并且已有成效,这是中国IC设计业真正成长起来的一个标志。正如埃派克森微电子(上海)有限公司总监杨洁所说:“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中国很多IC设计公司鉴于研发水平等方面的限制,多做一些跟随与替代产品,因此很少有自主专利的申请。现在,很多公司已经开始意识到知识产权的重要,开始自身的产权保护。埃派克森作为一家定位国际、以技术创新作为企业发展根本的公司,在知识产权方面近几年每年投入数十万美元,申请和保护知识产权,达到了预期的目标,已构建起自己的专利壁垒。”珠海炬力也表示目前已获审批的专利数达15个以上,还有30几个在审批中。虽然由于资金等方面的原因,大多数公司的知识产权状况还处于保守状况,但这些先行的公司会给其它公司以鼓舞和信心。
其实,知识产权保护本身是一把双刃剑。知识产权保护不到位,长远来说对国内IC设计公司反而有害。“这使得我们无法同国外公司进行竞争。这种对国内企业的整体印象使得一些遵循知识产权保护的企业也受到牵连,没有得到应有的待遇。知识产权保护是一个必须要解决的问题。好在在IC产业并不像软件方面那么难以解决。”一家不愿透露名字的IC设计公司受访人表示。汉¥芯事件正促进政府和整个业界更严肃的看待知识产权问题,虽然短期内中国IC公司的形象会受到一些影响,但从长远来看,汉¥芯事件对业界来说敲了警钟,也是一件好事。
还有件对中国IC设计业来说具有重要意义的事件是,在18号文件发布的第七个年头,一艘中国IC业的航空母舰开始起航,它就是从华为技术独立出来的海思半导体。它的规模、技术、投资从一开始就是以领导者的姿态出现。采访中该公司表示到2006年底将达到1500人的规模,产品则是面向全球销售,覆盖3G手机、可视电话、数字图像监控、机顶盒、PMP、IPTV、以及网络和国民安全IC等多个领域。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这一航空母舰定将为中国IC设计业带来新的动力,也为面临“七年之痒”的中国IC业注入了一剂强心剂。
七年是一个坎,跨过去了,柳暗花明,前景无限好。
作者:孙昌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