驾车走新疆【作者 谢语冰】(20)(转载)
2013年9月7日 乌尔禾——布尔津——喀纳斯
早睡早起,7点20分就出发了,向北经过过昨天的玉石市场和恐龙公园,几分钟就出了市区,10分钟之后就到了世界魔鬼城,这里也称乌尔禾风城,蒙古语称“苏鲁木哈克”,哈萨克语称“沙依坦克尔西”,意思都是“魔鬼出没的地方”。它的造型似城非城,似堡非堡,每当大漠风刮起来的时候,魔鬼城便会尘土飞扬,黄沙弥漫,飞沙走石,四下里一片幽暗空溟,大风穿过“城堡”的声音怪诞凌厉,万籁齐发,或为狼嚎狗叫,或为虎啸马嘶,更有女人的嬉笑和婴儿啼哭之声,阴森而又恐怖,令人想起狰狞的魔鬼,好像只有魔鬼居才会居住在这里,当地人称之为“魔鬼城”。
魔鬼城距乌尔禾市区也就两三公里,在217国道的东侧路边,魔鬼城的大门修建的有些出乎意料,本应该有些雅丹地貌的特点,或是带有些恐怖的气息,结果是一个现代化的风格,门道上空是四面斜拉着的一个风帆棚顶造型,下面是开放式的栅栏门,像是海边沙滩上的某个景点。由于我们出来的太早还没到开放时间,大门紧闭空无一人,通过栅栏远眺,晨曦中的魔鬼城还未苏醒,整个城堡笼罩在淡淡的逆光里,可以看到“城内”那高高的“城垣”峻拔的“碉楼”,一座座天然雕刻的“古堡”和高高的“宫殿”。
乌鲁木齐与北京的时差为两个小时,这里还在乌鲁木齐的西边,7点半只相当于北京的5点多一点,按8点开城也要等两个多小时,我们只能“望城兴叹”,为了赶路只能再次放弃,在门外照了几张相后我们继续北上,几百米外有一条右转向东的土路,直通魔鬼城的北侧,魔鬼城方圆近60平方公里,想起北京人投资拜城魔鬼城破产的原因,这里肯定是逃票攻略的一条路,能在开门前迂回进入魔鬼城。但想到出门时给自己定的座右铭,“守规矩 尊民俗 慎言行 不贪恋”,我还是不提这个建议为好,继续走吧。
不一会太阳在我们的右侧升起来了,给整个戈壁罩上一片暖色,尤其是路两边那些本身就是红色的抽油机,在朝霞中更是格外亮丽,我们停下车走下公路,远处隆起的魔鬼城披上了金色的朝阳,新的一天开始了,我们情不自禁的走到戈壁中,享受着初生太阳的洗礼,突然看见在向阳的坡地上有些闪亮的石头,这些些美丽的石头就是戈壁玉吧,大家像小孩子似地贪婪的捡起来,黄色的、白色的、红色的、青色的五颜六色的玉石,在朝霞中越发明亮,越捡越多。由于没背包多了不好拿,只能不断的淘汰那些不好的,留下自己认为最好的玉石,就像狗熊掰棒子,一路捡一路丢,大家的脸上不一会就沁出晶莹的汗珠,实在拿不了了大家才回到车旁,交流着各自的收获,其实我们都知道,我们所捡的玉石可能还不如恐龙公园路里的铺路石好呢,但大家仍然是乐此不疲,有着不小的成就感,毕竟这是我们在准格尔盆地劳动成果,是自己亲自“发现”和“采掘”的玉石,它将被我们带往京城,见证着我们新疆之行的意外收获,我们发达了,大家在自嘲自乐中上了车。
路两边仍然是一片一片的抽油机,只是这里的抽油机型号比南边的略大一些,这说明这里的油井也要深一些。过了塔城地区的小镇和什托洛盖以后,一直到布尔津,这段217国道上又有很长一段在断断续续的修路,这里的风特别大,估计在七八级以上,用飞沙走石来形容也不为过,大风袭来卷起的小石子打的汽车蒙皮叮当作响,我们亲眼看着飞起一个石子儿打裂了我们前风挡的钢化玻璃,由于是西风,南来北往的大小车辆每辆车都横拖着一条长长的沙尘尾巴,我们又加入了“彗星”群里的队伍,我们是向北靠右行驶,每次会车,我们又被淹没在对方汽车扬起的沙尘中,好在土路较宽,我们又是久经考验,一路上有惊无险。
快到布尔津时路况才有了改善,基本上都是2级公路,11点我们来到了布尔津西边的额尔齐斯河边,额尔齐斯河源于阿尔泰山西南坡,然后自东南向西北流出我国,汇入俄罗斯鄂毕河注入北冰洋,是我国唯一流向北冰洋的河流,全长2969公里,在我国境内546公里,从喀纳斯过来的布尔津河在布尔津的西侧汇入额尔齐斯河,这里的额尔齐斯河河滩宽阔,河水湍急,水量充沛,河滩与河边茂盛的树林,勾画出一派江南景色。对于我们刚从隔壁沙尘中挣扎出来的人来讲,有着太大的吸引力,看到公路上有一个小豁口,我们就毫不犹豫的开下公路,开到满是石子儿和树林的河滩上,穿过一段长着茂盛灌木的小道,几经辗转来到河边。这是一个美丽的河湾,河边有榆树、胡杨树、梭梭林以及一些不知名字的灌木,这里水面宽阔,岸边宁静,碧水蓝天,植被茂盛,在视线中除了我们和我们的车以外,再没有任何人工的痕迹,对我们这些每天在钢筋水泥丛林中穿行,呼吸着雾霾的北京人来说,算是个意外的享受,我们在树荫下的草地上席地而坐,从车上弄点吃喝,点上一支烟,轻松而惬意,我从没见过流向北冰洋的河流,更没去过北冰洋,看着眼前清澈的流水,想到它们将要经过2000多公里的异国之旅,最后迎接它们的是那个洁净冰封的世界,此时很想做一个漂流瓶送上我们的祝福,祝福世界和平,祝福北冰洋的冰面夏天不会消失,祝福北极熊全家安好,祝福我们的环境有一个更美好的明天……,总之有很多想祝福的话。半小时之后,带走除了我们脚印之外的所有物品,恋恋不舍得上路了。
没想到路边还有更美的景色,这是布尔津河与额尔齐斯河的交汇处附近,成片的古树散布在宽阔的河滩上,一片片水面,在正午的阳光下泛着刺眼的光花?,不知名的各种鸟儿在水面上嬉戏、在空中飞翔,如此自然美景的风景,如此和谐安宁的氛围,实在令人惊诧,令人难忘。
过了布尔津不久就开上山,这是阿尔泰山的南缘,阿尔泰山呈西北东南走向,长约2000公里,中国境内长约500公里,山脊线海拔约3000米,是新疆最北边的山脉,也是同蒙古、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的界山、最高峰是我国与蒙古、俄罗斯交界的海拔4374米的“友谊峰”。阿尔泰蒙古语意为“金山”。 这里从汉朝就开始采金矿,到清代采金人曾达到5万多人,阿尔泰山有72道沟,沟沟有黄金,据历史资料记载,阿尔泰山曾挖出重达170两的狗头金。阿尔泰山动物种类也极为丰富,有雕、鹰、红隼、旱獭、紫貂、跳鼠、羚羊、熊、猞猁、鹿、松鼠、石山羊、山羊、雪豹、狗鱼、哲罗鲑、细鳞鲑、北极茴、江鳕等各种动物。阿尔泰山森林资源丰富,是世界上泰加林分布的最南端,主要的树种有西伯利亚云杉、西伯利亚红松、西伯利亚冷杉和西伯利亚落叶松。阿尔泰山还有稀有金属博物馆之称,蕴藏着六七十种稀有金属和各种矿藏。
上山的路很好,大部分是60公里限速的三级公路,弯道很多,弯道最低限速30公里,公路两侧有着宽阔的山谷和平缓山坡,除了林地均为高山牧场,有成片的羊群、牛群甚至是极为罕见的马群,散布在谷底和山坡上,一些蒙古包点缀其中。
在一段下坡之后,来到了一个叫冲乎尔的小镇,首先迎接我们的是一个检查站,同样检查的是身份证、驾驶证、行驶本,放行前一个警官神秘地凑过来问我们,想不想开车进喀纳斯,(指喀纳斯国家地质公园)我说当然想呀,同时我也知道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便问需要多少银子?那个警察犹豫了一下,好像给了个优惠价似的:“1800元,保证带你们进去”,我们相互交换了一下眼色,摇了摇头,这个警官不解的看着我们走了。
过了检查站便是一个极为美丽干净的小镇,整体是西式的建筑风格,均是一至四层的小楼,飘窗、尖顶、哥德式框架,很多还是颜色明快设计淳朴的木质结构。街道旁种满花草,路边没有一点杂物,可以说是一尘不染,与其说个小镇,倒不如说是个童话般的小城,就连摊贩市场,都给统一安排在一个彩色漂亮的蓬子里,只有一点让我们两位女生不尽满意,就是这里的东西太贵了,一个很小的煮玉米都要10元,虽然都过了2点,还是想找一个便宜点的地方吃中午饭,继续走吧。
这里离喀纳斯国家地质公园很近了,从导航上看还有68公里,准备到了目的地再吃午饭。这段路都是弯弯的山路,路上的大轿子车像是从哪里冒出来似的,突然多了起来,一队队都是开向喀纳斯,从车牌上看几乎都是乌鲁木齐来的。公路两边依然都是高山草场和一片片的冷杉林,可能是审美疲劳,也可能是真的饿了,大家一直打不起精神来,到了一个乱哄哄的丁字路口,所有的车都被路边的一群人拦了下来,看看路标,才知道贾登峪到了。
这是一个丁字路口,向北不到2.5公里就是喀纳斯国家地质公园的大门,向右拐大约30多公里就是禾木喀纳斯蒙古族乡。这里主要居住着图瓦人,图瓦人是蒙古族性格强悍善骑射的一支, 我曾看过新疆作家王族写的《科克盟科克》一书,所谓科克盟科克 指的是成吉思汗军队中敢死队员佩戴的一种蓝色的领带,这些敢死队员就是图瓦人,荡气回肠的血性故事留下了太多的谜团,宛如这神秘的喀纳斯。也有人说他们就是成吉思汗的后裔,图瓦语是我国现存的稀有语种,图瓦人居住在山林地带以放牧、狩猎为生 ,被称为“林中百姓”,“云中部落”。400多年以来,世世代代生活在这里的图瓦人,保留着古老完整的部落和较强的氏族血缘观念,喀纳斯也是图瓦人唯一的聚居地。
丁字路口有一个岗亭似的门房,路口的东边都是一到三层的旅馆、饭店,一直延伸到一公里以外,我们今天的目标是喀纳斯国家地质公园,自然是想一直向北住的能离公园近一些。拦车的几个小伙子喝三幺四,看装素既不像保安更不像警察 过来就要拉车门强行上我们的车,给我们安排住宿,我们明白了,这就是一群依仗地方权势,强行给游客安排旅馆“特殊”的托,我们也不含糊,锁上车门拒绝他们上车,他们自然也不让我们的车过去,好几辆车都被栏在这里谁也走不了了,我突然想起奎屯市收费站的警官给我们那张武警招待所的名片, 心里踏实了不少,名片介绍招待所距公园大门500米,招待所肯定就在前方。我让老董准备好那张名片等待机会,不一会儿我们前后的小车都强行上了人,趁前面的车开动之计,我们也跟着过了丁字路口向公园开去,路两边没有任何建筑和岔道,我们只好一直跟着前面的车,不到两公里就看到了喀纳斯国家地质公园的大门,离大门100多米的时候,有一条左转的路口,几辆车鱼贯左转,这是一个缓坡,路两边都是草场和树林,约500米后拐过一个漫弯,看到五六栋别墅式的楼房,随着道路和地形分布在一片草地上,这些小楼都是两至三层的,唯一一座四层的的楼房格外显眼,我们一眼就看到楼房上红五星的标志和院内武警的车辆,这就是名片介绍的那个招待所了,巧的是那几辆被强行带来的车也进了武警招待所的院子,停车,进大堂经确认就是这里,每个标准间280元,那几个拦车的人正和前台的工作人员清点着他们带来的“战果”,清点到我们时,我们拿出名片告诉前台的工作人员我们是自己来的,那几个人对我们这个北京牌照的车早有印象,见我们又拿出名片也不好说什么了。我们很快以名片上标注的每间120元的价格包下了两间房,而且都是一楼的(高海拔地区上楼会是个体力负担)。
武警招待所的房间宽敞,设施齐全,干净整洁,安顿好了后,这才感到肚子早在咕咕叫了,招待所就坐落在公园门西侧的山坡上,除了那条通向公园门口的柏油路, 其余三面环山,山上林木茂盛绿草如茵,一小群黄白混色的花牛正在路边悠闲地吃草。这里完全是一片田园风光,想在这里建房肯定要有过硬的关系,除了这几栋漂亮的小楼外再没有任何建筑。招待所的楼前就是一个餐厅,一部分在露天,旱伞、藤椅、烧烤设备样样俱全,一部分在半地下的室内,能同时供几十人同时用餐,由于已经过了用餐的时间,我们商量着每人要了一盘荤素搭配的菜盖面,每份40元,价格不便宜,这里的特色美食是烤全羊,烤炉旁吊着一只硕大的腌制好的绵羊,可挑选绵羊任意部位,120元1公斤, 然后根据不同部位用不同的方法在炭炉烘焙,我们四个人有两个不吃羊肉,一个只吃瘦的,只有我一个人肥瘦通吃,实在是不好意思张口要烤羊肉。
今天导航计算的路程是405公里,实际上只有360公里,导航计算的目的地是喀纳斯湖,而我们只能到公园门口。吃完饭看表才下午4点,招待所周边都是林地草场,对我们来说已经是司空常见了,只好加点衣服到公园门口转转。
这是一条朝东的下坡路,远远就能看到公园门口停车场反射着阳光的成片的轿车,公园大门区域的建筑都是尖顶红瓦木制门窗,像是俄罗斯风格,公园大门设在一个山口,两侧都是不算陡峻的山坡,山坡上都是茂密的树林和地毯似的草场,没有一点裸露土地和山石,山顶的上方是那每天都能见到的蓝天白云,我们四个人背着背包,披着阳光,顺着下坡的公路鱼贯而行,我走在最后,看着他们披着阳光的背影就像几个放学回家的小学生,瞬间我仿佛回到了无忧无虑的童年,同时伴着一种光阴急逝与这个美丽的大自然渐行渐远莫名其妙的伤感。
来到公园大门口了,这里有依坡而建的4个停车场,一个颇具规模的小商品市场和一个门前广场,漂亮的大门内还有一个停车场 ,停着公园里的摆渡车。我们随意走进了小市场,这里除了一般哪里都有的那些旅游纪念品的行货外,还真有些当地特色的商品,在我认识的东西里有当地产的松子、白色蜂蜜、冬虫夏草、鹿茸、柴胡、裘皮、蘑菇、奶酪、玉石、牛角制品和小蒙古刀等特产,这是我一路看到的最有特色的小市场,我们只买了点零食,边走边吃边看,几块儿云彩从头上飘过,洒下几滴细雨,打在脸上很是舒……。
广场中央横卧着一块巨大的花岗岩原石,上面刻着:新疆《喀纳斯国家地质公园》,石头的地面上雕刻着公园的地形图和中英文简介。喀纳斯国家地质公园的范围远远超出我们所熟悉的喀纳斯湖区,它是一个南到我们面前的公园大门,北到阿尔泰山的主峰——友谊峰,东到蒙古边界,西到哈萨克斯坦边界,面积达875平方公里的广阔地区,是以第四纪冰川遗迹、地质构造遗迹、冰川地貌和其他地质遗迹景观为主的国家地质公园。阿尔泰山的现代冰山群主要集中在喀纳斯保护区内,共有374条,总面积达260多平方公里,其中最长的喀纳斯冰川发源于友谊峰,长10.8公里,面积有31.85平方公里,是喀纳斯河的主要补给源。
我是个钓鱼的发烧友,有50多年的钓龄,对全国的湖泊河流基本状态和鱼情有着特殊偏好。友谊峰南麓布尔津河的上游有一个叫阿克库勒的人字形湖,阿克库勒哈萨克语意为“白湖”,白湖的白色是因为人字湖的入水口距冰川很近,注入湖中的大量冰川融水富含冰川运动过程中,与白色岩石挤压研磨出的白色岩石粉末,这白色的岩石粉末在流动的水中来不及完全沉淀,所以整个湖面为白色,俗称白湖,白湖还是深切割峡谷中的冰川堰塞湖,湖边周围峭壁林立,峭壁上端有众多的由冰川刨蚀而形成的悬谷和冰斗冰川,人从湖边根本无法通行,湖中盛产一种叫“花翅膀”的高山激流冷水鱼,据说味道及其鲜美。喀纳斯湖在白湖的下游,从喀纳斯湖的北岸骑马到白湖需要两天的时间,同白湖一样喀纳斯湖同样是堰塞湖,同样是布尔津河的一部分,也是河湖一体。
我记得《光明日报》在1980年最早登载了喀纳斯“水怪”的消息,相传曾有在湖边饮水的马匹被湖中的“水怪”拖进湖里,根据那次报道,新疆的林业部门(也可能是渔业部门我记不太清了)和有关专家在1980年,对喀纳斯湖的“水怪”进行了一次科考性的捕捞,专家们在湖的中下游区域布下了一张百米长的大网,第二天早上发现大网已经无影无踪了,开始以为是被水流冲走,便在下游寻找,两天过后一无所获,他们又向上游寻找,在距下网处两公里的上游,惊奇地发现了三天都没找到的那张大网,好不容易把网拖上来,却发现圆圆的浮子变得又小又褶,明显是深水极大的水压造成的,说明大网曾被拖拽到上百米深的湖底,同时发现网上有个巨大的破洞,这些情况证明喀纳斯湖中存在体量巨大的生物。
此后30多年来,一直有游客亲眼看到,甚至用相机、摄像机拍到“水怪”的消息报道,但大多由于图像不清或没有过硬的物证,最终都没有得到证实,倒是有些大鱼被打捞上来,主要有细鳞鲑、北极茴鱼、江鳕、哲罗鲑等冷水鱼,尤其是哲罗鲑,俗称大红鱼,属鱼纲,鲱形目,鮭科;是北方一种珍稀冷水型食肉鱼类,在我国主要分布于黑龙江、鸭绿江、额尔齐斯河等地区,这种鱼生性凶猛机警,繁殖季节体呈红色,成年鱼体重一般在50公斤以上,体长约2米。也有人曾在喀纳斯湖边的山上拍到过很大的个体,根据勾股定理和湖边参照物的计算和推测,最大的长达5米,只是没得到实物验证,这种大鱼常吃水面的野鸭等水禽,也吃水中的水獭、水貂等哺乳动物,我曾在钓鱼杂志上看见过1999年一个钓鱼人垂钓的一条哲罗鲑的清晰照片,照片说明:“哲罗鲑,46.6公斤,长1.68米”。这次我来新疆,明知不可为却仍不死心,带了全套的路亚钓具,钓竿带了2.1米、2.4米、2,7米共三把,鱼轮4个, 还有包括 “铁板” “铅笔” “软虫”“米诺”等在内的大小拟饵有上百个,还有鱼线、抄网、钳子、铅坠等附件,不乏有钓上百斤鱼的重型装备(我最大的鱼获是,2010年在印度洋的安德漫海钓过一条1.8米的马林鱼),梦想在喀纳斯试一试身手,以了我几十年的心愿。今天看来是不可能的,原因很简单,哲罗鲑肯定是我们国家的保护动物,而喀纳斯湖也绝不会允许垂钓,不远万里能把钓具带到这里,也算在某种程度上圆了自己的一份心愿,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嘛。
我很早以前就拜读过新疆民俗旅游作家沈苇的一些小说与诗歌,其中有2007年写的《喀纳斯颂》,作家是这样描述的:“喀纳斯,当我轻声念诵你/盛大的风景转过身来——/如同仁慈目光下的一个襁褓/再一次,将我轻轻托举、拥抱/风景的爱意,被风景的四季承继/在风景的心情和表情中绽放/……。”巧的是在售票大厅走廊的南面,一面黑色的花岗岩正是上刻着作家的《喀纳斯颂》,诗的结尾时这样写的:“星子们的回旋,绕膝于一个光芒中心/ 汲取了永不枯竭的母性甘泉、星光甘泉/——喀纳斯不是别的,不是景色的大地/而是景色的星空,一个风景的宇宙。”我们生活的这个星球的时间空间都是有限的,人们对它的感知和探索也在不断在深入,而宇宙对人们来说则是一个无穷无尽的神秘多维的空间,尤其是在夏季,人们面对晴朗的夜空与繁星,想象会为自己的思维插上梦幻的翅膀,在广阔无垠的星际中翱翔,我记得有个德国社会学家说过这么一句话:“世界上只有两件事能震感人心,一个是你头顶上漫天的繁星,另一个就是人们心中高尚的灵魂”。作家心目中的喀纳斯就是这样一个震撼人心的宇宙,一个博大,神秘,慈祥,包容,充满生机有着无穷创造力,令人产生无限遐想的宇宙。喀纳斯,等着我们吧,明天将和你有一个时空交错的“约会”。
太阳落山了,在山上留下了一朵朵粉红色的云彩,云彩亲吻着云杉的树梢,拥抱着驻地的小洋楼,这景色就像格林童话故事里某个故事,温馨而富有诗意……。为保存体力,天刚黑我们回招待所了,露天餐厅音乐响起,彩灯绽放,在一阵阵烤羊肉的烟火中,从公园回来的人们在院子里共进晚餐,好像是快乐的篝火晚会。
因为要在这里住宿两个晚上,这是洗衣服的一个好机会,吃完晚饭在服务台买肥皂时,发现标准间的牌价已经涨到每间800元了,就是这个牌价也已经没有房间了,几个刚来的客人正在大堂里等着服务员的安排。此时我们心里暗暗庆幸在奎屯收费站与那个警官的邂逅,为什么将超低价的房源推荐给给我们,到现在也没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