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一篇好文:日寇侵琼经济战略分析(转载)
海南省档案馆 李浩波
前 言
1937年7月7日,日本军队突然袭击北平西南郊的花?沟桥,进一步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中国驻军被迫进行抵抗。“七月七日芦沟桥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大举进攻中国本部的开始。芦沟桥中国军队的抗战,是中国全国性抗战的开始。”(毛泽东:《为动员一切力量争取抗战胜利而斗争》。《毛泽东选集》合订本,第324页。)日本侵略军于7月占领北平和天津,8月13日进攻上海,12月占领南京。5 万日军进入南京后,屠杀抢掠1个多月,30万人惨遭杀害,制造了震惊世界的“南京大屠杀”。1938年4月,日军侵占厦门,5月侵占徐州,10月侵占广州和武汉。1939年2月10日,日军又进一步占领了我国的海南岛,进而占领了西沙群岛、南沙群岛等南海诸岛。从而开始了长达6年零6 个月的对海南岛的殖民统治。
日寇侵琼期间,出于侵略战争的需要,在海南采取了一系列战时经济开发政策措施,动员了众多日本内地和台湾殖民地的农工商企业集团,直接为侵略战争服务。在日本军国主义者“大日本圣战”和“大东亚共荣圈”的侵略思想迷惑下,在超额战争经济利润诱惑下,日本各大株式会社纷纷投入海南岛开发,与日本海军勾结在一起,为日本侵略战争的胜利,为了永久统治海南岛,为了谋求最大利润,疯狂掠夺海南物产资源,同时为了长远的利益,也在海南奴役大量劳工开发建设了许多基础设施。
日寇侵略海南时期的经济政策有着明确的侵略性和殖民性,开发建设有着极端的野蛮性和掠夺性。给海南人民和全中国人民乃至东南亚各国人民造成了极大的伤害。同时也由于日本当时先进的科学技术、严密的管理手段和顽强的开拓精神,在短短的6年半时间内,完成了许多正常情况下难以完成的工程项目,有些至今还在发挥着经济作用。对日寇侵琼时期的经济战略进行深入细致客观准确的分析,对当前海南经济特区建设是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的。
一、日寇侵占海南后的经济措施
日本军部在战争期间和日本各企业株式会社保持着密切的联系。日本军国主义者发动侵略战争的目的是为日本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寻求海外市场和原料产地,因此侵略战争也得到了日本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经济集团的全力支持。许多日本大产业集团从日军侵占朝鲜半岛开始就像猎犬一样伴随日本侵略军左右,每当新的殖民地一经占领,就迫不急待地投入“新疆域”的开发。日军指挥部也设立专门机构负责占领地的经济情报搜集、经济开发计划制定、产业资源调查以及开发会社关系协调。在海南是“海南岛海军特务部经济局”负责全岛战时经济开发事务,先后下设七个课分别负责农林水电、工矿企业等项开发事业。海南日据时期经济开发主要侧重于农林业开发和工矿业开发。
(一)农业开发经济政策的实施
1939年(昭和十四年)2月10日,日军从海南岛北部登陆,2月14日从南部登陆,经过多次战斗占领了全岛。控制局面以后,陆军部队在那大、嘉积一带和东北部驻屯,其他地区由海军部队驻屯,警备任务由陆军逐渐向海军部队移交。占领之初日军就意识到海南岛的重要经济战略地位,为对抗英法美等国,而把海南岛作为其资源开发地,以农业开发和地下资源开发为其主要着眼点。日本入侵海南岛的海军部队为农业开发经济政策的实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1、农业管理机构的设置
日本海军方面根据既定的开发方针,决定将多数有力开发会社招致海南岛进行资源调查和农业开发。一切岛上企业进出与开发事务的管理机构,在1939年(昭和十四年)2月10日占据海南岛当时,由日本海军第五舰队情报部部长前田大佐处理。该情报部1939年(昭和十四年)2月14日撤销。第二天(12 月15日)开始,海军特务部部长前田大佐(后为松永大佐、兼田大佐)成为农业管理方面的权威者。作为海南日据农业的前期管理者。
(1)海南岛农政委员会
1939年(昭和十四年)4月31日日本内阁以陆海外三省大臣的名义发布的“三省会议关于海南岛政务处理要项”中,就海南岛问题处理作出了明确批示:在当地三省会议下设置“海南岛农政委员会”。负责海南岛农政关系企划、指导、监督等事务的管理(参见昭和十四年七月三日付海南连6001号文)。
①第一次海南岛农政委员会会议
1939年(昭和十四年)7月6日在日本东京芝山内水交社召开。参加会议的有三省会议方面代表、农业经济学者以及各农业开发会社。主要讨论研究了“海南岛农林业开发大纲协议”,制定了农业资源调查研究计划,并安排了计划的实施。
根据计划,1940年(昭和十五年)1月至2月有关会社和大学研究机构分几路赴海口、文昌、澄迈、三亚、万宁、儋县等地实地调查。
②第二次海南岛农政委员会会议
1939年(昭和十四年)9月23——25日在海口大日本帝国总领事馆召开。出席会议的有当地三省会议方面官员、开发会社方面的农政委员(主要有较早上岛开发的台湾拓殖株式会社、海南产业株式会社、南国产业株式会社、日东拓殖农林株式会社、南洋兴发株式会社、伊藤产业合名会社、东洋纺绩工业株式会社、田中商事株式会社以及台湾总督府技师等代表。会议制定了《海南岛农业计划》、《海南岛农业实施计划》和《海南岛移民计划》。并指导付诸实施。
③第三次海南岛农政委员会会议
1940年(昭和十五年)2月6——8日在海口“ホテル”(海口饭店)召开。出席者有三省会议方面代表、农政委员和台拓等32个会社的代表以及台湾总督府官员。会议商讨了反经济封锁农业战略物资生产问题,确定了各株式会社经营地区、经营品种,制定了进一步调查计划。
1940年(昭和十五年)5月和9月分别召开了海南岛农政委员会第四次和第五次会议。
(2)海南岛海军特务部经济局
第五次农政委员会会议以后,根据当时预定,海南岛农政委员会自然结束,农政管理事务由海南岛海军特务部统辖,部长以下40名,负责各种开发业务处理,实地调查、派遣各方面调查员。特务部于1941年(昭和十六年)5月25日下设经济局统辖全岛经济,并充实内部机构,先后下设7 个课,其中有2个课负责农林业务。“课”下又设“系”一级机构具体管理单项农业经济事务,如水利系等。直至战败都是日本在海南岛的农业经济管理机构。负责协调斡旋日本内地、台湾和海南岛之间的农业关系。
(3)农业联络机构与训练所
①农民训练所
最初计划为了海南岛农林业开发,对“挺身”来海南岛的日本青年,在岛内进行一定期限的教育培训。修业结束后,向岛内各开发会社分配。农政委员会计划将来不需解散而由日伪临时政府接管,准备五年内培训200万人(每年40万人)。1940年(昭和十五年)4月业务开始,招募日本内地60人,10月第1期毕业生分配到各会社,训练所也随农政委员会结束而自然取消。
②产业试验机关
1941年(昭和十六年)5月特务部农林系设置农业及畜产综合试验场。
1939年(昭和十四年)12月22日以三省会议名义规定向海南岛运输的种苗,在输出港要进行检查消毒,以防东南亚各地植物危险病害虫带入海南岛。但输出港检疫消毒时间过长,造成种苗死亡,根据各会社意见于1941年(昭和十六年)7月在海南岛设置植物检查所。
④农业苗圃
为引进培育日本内地和台湾以及其他地方的各种优良种苗,1943年(昭和十八年)南洋兴发株式会社在海口委托丰盈治安维持会经营原种圃,进行水稻良种培育。另外嘉积、崖县等地也有原种圃。
⑤招聘农业义勇团
1942年度(昭和十七年度),为满足侵琼日军和当地民用需要,制定了“米增产计划”,要求达到十万石(似为日石,因原文为日方日文文件,1日石=1.94华石)蓬莱米生产目标。万宁(南洋护谟)、三亚(台拓)、崖县(南洋兴发)三个栽培地开发4,300町(1町等于16华亩),预想收获量43,000石(似为日石,因原文为日方日文文件,1日石=1.94华石)。作为指导生产的应急措施,急需农业指导员,于是在台湾资深在职技术员中由各州选出组成农业义勇团。于1942年(昭和十七年)1月11日携带必要农具类渡琼。总数在60名以上。完成两期栽培指导后于1943年(昭和十八年)2月26日出发返台。
⑥农业指导挺身团
1942年度(昭和十七年度)蓬莱米十万石生产计划确定以后,各个开发会社划定了实施任务,伴随着开发会社种植面积扩大,发现蓬莱米在许多地方不适合种植,于是一方面鼓励海南本岛居民种植土产米,另一方面积极引进台湾改良蓬莱米和在来米,计划引进良种23万斤,置换当地品种。这就要求改进耕作方式和技术,以提高产量,满足岛 内食用需求。因此于1942年(昭和十七年)8月3日由台湾总督府募集农业挺身团成员112名以上到海南。分派海口、嘉积、北黎、那大等地区,指导优良品种种植技术。1943年(昭和十八年)9月5日和1944年(昭和十九年)1月10日大部分团员先后两批返回台湾。剩余团员在日伪临时政府管理下继续指导各地农业。
⑦农林事务打合会
在海南岛海军特务部的组织下北部各农林开发会社于1941年(昭和十六年)12月15日在海口“海军俱乐部”召开了“农林事务打合会”第一次会议,相应南部各开发会社在三亚“海特三亚支部”召开同样会议。到1943年(昭和十八年)12月10日共召开9次会议。商讨甘薯和其它粮食作物种植、蔬菜和甘蔗种植、土壤肥料、畜类增产、家畜传染病等方面的联络协作事项。
⑧农林业联合会
1941年(昭和十六年)1月和3 月海南岛海南岛北部和南部的“农林业联络会”成立。1942年(昭和十七年)6月1日和1944年(昭和十九年)7月17日改称南部和北部农林业联合 会。与此有关联的日本东京海南岛进出农林业开发会社和海南岛开发协会议还出版杂志《海南岛》。
⑨日伪琼崖临时政府农业开发机关
日伪“琼崖临时政府”是日本侵略军登陆海南岛 后设置的政权机关。农业开发方面的事务由其下属的实业科管理。在其指导下,海南岛北部伪政权方面 农业开发首先是1940年(昭和十五年)4月成立的流水坡“琼崖临时政府农事试验场”。同年11月设置了种畜繁殖场。并于1942年(昭和十七年)6月28日开始设置了白沙模范乡等若干个农林业示范乡。1943年(昭和十八年)7月,日伪琼崖临时政府机构扩大强化,增设了建设厅,加强农业开发指导奖励,各县也设立相应机构充实。
2、日伪时期的海南农业开发机构
自从日寇1939年2月10日侵占海南岛以后,日本各农业开发会社尾随而至。最先进入海南岛进行农业开发的是台湾拓殖株式会社于1939年(昭和十四年)5月4日创办的“秀英苗圃”。台湾拓殖株式会社1944年(昭和十九年)改称台拓海南产业株式会社。其他较大的开发会社有南国产业、日东拓殖(后改称三井农林)、南洋兴发、海南产业、伊藤产业、明治制糖、南洋护谟、东洋纺绩等株式会社。前后共有40家开发会社进出海南岛投资开发。
3、农业调查
(1)入侵海南岛之前的调查
1941年8月1日《中共中央关于调查研究的决定》中指出:“党内许多同志,还不了解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这一真理。还不了解系统的周密的社会调查是决定政策的基础。还不知道领导机关的基本任务就在于了解情况与掌握政策,而情况如不了解,则政策势必错误。还不知道日本帝国主义对于我国的调查研究是如何的无微不至。”(原载1941年9月8日《解放日报》,摘自1975年8月杭州大学历史系《中共党史教学参考资料》)
事实确实如此,日寇早在入侵海南岛之前的整个三十年代中就先后多批派遣农业和工业技术人员来到海南岛进行过资源调查,编著书籍资料,为日本军部提供了有关海南的详细资料。为日寇侵略海南和开发掠夺海南农业和矿产资源准备了先期条件。
(2)农业调查的详细与深入
日寇占领海南岛以后,为了掠夺重要的橡胶、木材和农产品资源,立即组织进行农林业资源调查,以便为具体的农林开发提供可靠详细的数据。主要的农业调查项目有:
①《农林业调查概要》
与《农林业调查概要》相关联的调查活动自1939年(昭和十四年)5月至1941年(昭和十六年)2月前后共进行了20次左右,主要由野口农学博士、护谟调查班、水力电气调查班、台拓农业调查班、帝国制糖、海军特务部、台湾总督府、日窒水电调查队、台北帝大调查团等单位和个人进行。
②台湾总督府殖产局海南岛农林调查团
1940年(昭和十五年)8月23日至1941年(昭和十六年)4月19日先后4次派调查班了解农作物、畜产、土地制度等。
(3)海军省派遣海南岛农业调查班
1941年(昭和十六年)7月18日——8月12日,日本农林省农事试验所长、东北帝国大学研究所长、农业博士寺尾 博(种艺)等11人进行种艺、水利、农政、害虫、土肥、米谷需给等方面的调查 。
(4)特务部计划农业调查
1942年(昭和十七年)5月11日至十八年(1943年)12月进行了稻作、园艺、作物、作物病害、甘蔗病害、土壤肥料、淀粉作物、作物害虫、糖业等进行了全面系统调查。
4、农业计划的制定
在1939年(昭和十四年)9月23——25日召开的第二次海南岛农政委员会会议上提出了开发海南岛农业计划、农业实施计划和移民计划。
(1)农业计划
计划指出海南岛农业开发的目的最重要的是补足日本农产资源的缺陷,成为日本势力圈中热带特产基地,通过改良品种增加产量达到目的,同时丰富本岛居民生活资源。在实施要领中提出两层重要性的考虑,首要的是战略物资方面开发橡胶(南洋护谟〈后藤〉、南国产业〈有村〉)、埃及棉、麻类(包括苧麻、黄麻等)。第二层意义的考虑是开发米;油料作物如落花生、胡麻、海棠树等;树脂类如漆、松脂等;蔬菜及果树;烟草;红茶;药肜植物;香料及香辛料;淀粉原料;甘蔗;榖菽类如麦、粟、豆类、玉蜀黍;用材业包括采伐和造林;其他杂类有用植物;畜产;杂类动物饲养如野蚕等。在土地利用上要按第一意义到第二意义的顺序排列。并制定由日本内地移民来海南各地适当分散经营开发的战略。
(2)海南岛农业实施计划
第二次海南岛农政委员会会议还制定了农业实施计划。确定了农业及农业移民的掌管机关是现地三省会议及其所属的农政委员会以及具体实施的各株式会社和农业试验所、农民训练所等,并设计了福利设施规划。将来合理计划,建立灌溉和排水系统,并且在大都市附近设计规划相当面积的森林公园。在海岸飞砂地种植木麻黄、海棠树等,设置海岸防风林。
(3)海南岛移民计划
根据移民计划:
①农业、盐业、林业、畜牧业资源开发移民限于日本内地温暖地方(冲绳、鹿儿岛、熊本、高知、和歌山县等,内地移民和岛民努力仍开发不足的场合由台湾人补足。
②矿业以内地移民和岛民开发矿产,劳动力不足以台湾人及大陆支那人补充。
③渔业劳动力不足以岛民补足。
④商业及金融业鼓励有经营能力的日本人自由进出,对大陆支那人适当 抑制。
⑤土木建设必要的劳动力可利用岛民共同完成,吸引内地及台湾人来岛,其中希望永久居住者给予特别考虑。
5、农业开发的实绩
(1)农业生产要素导入
①良种及种苗的导入
1940年(昭和十五年)2 月6——8日的第三次农政委员会会议召开时正值英法美等国策动针对日本的“ABCD包围阵”,对日进行经济封锁,海南岛成为日本重要物资生产地,农政委员会对各会社主作和副作经营项目进行计划安排。台拓农林、日东拓殖、南洋兴发等36个株式会社共经营棉、麻、畜产、用材、油脂、香料、药材等10多种农业开发项目。
日本海南岛海军特务部机构充实以后,经济局第一课农务系设置了农业开发奖励业务,除对会社和本岛农民进行农业开发奖励以外,还大力引进良种和种苗。主要有水稻、蔬菜、果树、棉、蓖麻、黄麻、甘薯、麦、粟、玉蜀黍、黍、大豆、小豆、荞麦、甘蔗等的优良品种。例如1941年(昭和十六年)——1943年(昭和十八年)引进水稻蓬莱种“台中大5 号”60,000斤;“高雄10号”60,000斤;“嘉南2号”71,960斤,可增产30%以上(另据《海南岛的一般情况及建设计划》载可增产4倍〈海南省档案馆DZ25——088,P2〉);甘薯良种可增产1 倍;甘蔗良种可增产2——3倍。
“海南豚”的改良。海南岛原产上黑下白、凹背凸腹的劣质猪种。胴体肥多瘦少,肉质差,个头小,生长慢。引进日本、台湾良种猪置换,体形好,1 年生长125斤,瘦肉多,肉质好。
②肥料导入
A、肥料。经农政委员会斡旋,自1941年(昭和十六年)——十八年(1943年)从日本内地和台湾导入急需肥料:
硫铵 4,639,280千瓦;
过磷酸钙 676,444千瓦;
大豆粕 36,562千瓦;
棉实粕 46,000千瓦。
B、绿肥及种子。引进绿肥:
田菁 72、20石;
总计 143、80石。
引进绿肥种子:田菁、赤花豌豆、青皮豆、富贵豆、柳豆等共计144、20石。
③农机具导入
针对海南岛内各地农机缺乏、农具样式落后、种类繁多、形制不一、不便大规模农业开发使用的状况,日本殖民当局应各开发会社要求,联系引进了脱谷机、喷雾器、制绳机、深耕犁、作沟机、碎土机、拔根机、移植镘、台湾镰、开垦锹等61种农机具。
④农用药剂导入
引进砒酸石灰、大豆展着剂、除虫菊等11种农药2万多千瓦。
⑤农田水利工程
日寇侵琼期间各殖民开发会社修建完成大型农田水利设施47处,受益面积7,171公顷;未完成16处,受益面积5,7.6公顷;计划尚未着手23处,受益面积414,406公顷。(冯大椿译著《海南岛工矿业及其计划》民国三十六年四月初版)
⑥农业移民
根据最初移民训练计划,从1939年(昭和十四年)到1944年(昭和十九年)五年内要将经过农业训练的200万日本内地青年移民到海南岛。但由于日本在侵华和太平洋战争中兵力不足,需要大量日本内地青年参战,实际移民来海南的远不及当初计划。
据1941年(昭和十六年)5月1日帝国总领事馆调查,海南岛民间“邦人在留数”日本人2495人;台湾人1143人;朝鲜人287人。总计只有3,945人,其中还有工矿业人口。
(2)农林产业开发成就
日寇占领时期农林业开发方面成就比较显著,据琼崖农业研究会林缵春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4月所著《海南岛之产业》记载“现在(战后初期)本岛日人之农林开发会社,计有二十五社,均富有农林开发经验而有雄力者,其投下资本,截至现在约达一万万日元”(海南省档案馆DZ25——007,P139)。
①农业
水稻耕作面积493万亩(29万町,1町=16亩)占第一位,生产额约达333.68万石(172万日石,1日石=1.94华石)每亩产量一造约为5.7斗米。
甘薯面积约51万亩(约3万町,其中增加种植面积23,187町),占第二位,生产额约35,000万斤,每亩产量约600斤。
甘蔗面积约5,1万亩,占第三位,其生产额,原料甘蔗16,300万斤,每亩产量约3千斤。
花生面积约37,400亩,生产量60万斤,每亩产量约165斤。(海南省档案馆DZ25——007,P139)
②林业
日本人对于海南岛林业的开发大致可分为森林采伐和造林栽植两部分。
据1944年10月资料显示,岛田合资、王子制纸、台拓海南产业、三共木材等4家林木 产业共计采伐53,000立方米,实得木材1,300立方米。同时日本人对海南岛造林计划参照台湾计算,在1 个采伐期内(15——30年)须完成造林面积7.5万町。1942年特务部苗圃和各会社苗圃实施了约数百万株苗木的育成计划,以达到上述目的。比较典型的有五公祠苗圃、秀英苗圃等。(1946年4月林缵春《海南岛之产业》P152,海南省档案馆DZ25——007)
③其他农林方面开发情况
据国民党政府海南岛接收机构1946年《日寇占领海南岛期间之设施》等材料显示,日本人占领期间经营的事业,农林类中参与开发的会社:
农业 22个会社;
林业 10个会社;
渔业 6个会社;
牧业 4个会社;
农业加工 23个会社;
农林研究及教育 8个机构。(海南省档案馆DZ25——043)
(二)日寇在琼工矿业经济政策的实施
日寇在1939年2月10日占领海南岛之初,就根据过去窃取的经济情报确定要将其作为日本南方重要战略资源供应基地。因此,一方面大力发展农业战略物资生产开发;另一方面不遗余力地开发海南战略矿产资源,开创相关工业交通运输能源产业。竭力为日本侵华战争、“大东亚战争”供应战略原料。
为此,日本海军省邀请各有实力的产业集团到海南岛投资开发,并积极给予经济政策、军事援助、警卫治安、人员调配、战时运输等一系列的优待与协助。在共同利益的驱使下,日本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垄断财阀和为之服务并由其豢养的日本军部紧密勾结起来,共同奴役中国人民,肆意掠夺海南资源。
1、日寇在海南的经济管理机构
日本海南海军警备府是海南岛最高殖民统治机构。下设参谋部、副官部、经理部、军需部、工作部、施设部、特务部、军医部、航空厂、陆战队、军法会议、特攻队、航空队等机构。其中特务部统领海南经济等事务,下设政务局、经济局、卫生局、地政局。经济局具体管理经济事务,下设第一课农林渔牧及农品加工;第二课矿业冶金;第三课土木港湾都市运输通信;第四课烟酒盐度量衡;第五课银行金融财政;第六课商业工业;第七课农田水利工程。并设植物检查所、产业试业场、血清制造所、苗圃(林业)。负责协调产业关系,提供政策技术支持,调查资源,制定开发战略计划,发布产业命令。(DZ25——067《日本人侵入海南岛年代表》P2)
2、日本大资本企业进入海南岛
日本各大株式会社在日本军国主义对外扩张的全过程中,尤其在全面侵华战争期间始终紧随军队左右,每当新占领一个地方,就迫不急待地进入开发。
(1)主要工矿企业
进入海南的主要工矿企业有:三菱矿业(羊角岭水晶矿、南朋岛重石矿〈钨酸钙〉)、石原产业(田独铁矿)、日本窒素肥料(后设日窒海南产业)(石碌铁矿、八所港、东方水电所)、石油联合、日本制铁、海南炼瓦、竹腰生产(纺织业)、日本共立(土木建筑)、东亚制药厂、开南出版、三越(粮食加工)、三井特产(交易业)、开南航运、国际电气通信、三井仓库等25家株式会社总投资额为3.75亿日元(374,611,169. 29日元)。(河野 司《海南岛石碌铁山开发志》P36,昭和四十九年(1974年)十一月二十日发行)
工业:机械(11个会社);电气(3 个);化学工业(5 个);造船业(2个);窑业(12个);皮革(2 个);制盐(1个);纤维(6个);土木(1个)
矿业:采矿(4个);冶金(2个)
商业:金融(3个);贸易(16个)
交通:陆运(2个);海运(7个);电信(2个)
文化:(5个)
卫生:(5个)
军事:海军(5 处);空军(3 处)
电力:(4处)(DZ25——043《日寇占领海南岛期间之设施》)
(3)涉及的产品类别:铁、士敏土、农具、制钉、电镀、瓦、汽车修理、造船、制酒、烟草卷烟、盐、药品、牙刷、玻璃瓶、席、筷子、麻绳、苕帚、滑机油、纺织、裁缝、汽水、制纸、火柴、石碱、蜡烛、棉麻、水晶、电力、铁路等。(《日人占领海南岛之建设概要》,海南省档案馆DZ25——066)
(4)日本开发企业投入资金数额
根据1946年国民党政府接收机构统计:日本各大开发株式会社当时在海南岛先后投入总额6亿日元的资本。以1973年的比值计算就相当于9,000亿日元投资(1943 年日元比值是1973年的1,500倍〈河野 司数据算法〉)。分事业投资列表如下:
事业种类 投资约数(日元)
道路桥梁 112,000,000
港湾设备 41,000,000
矿山事业 263,500,000
农业会社 100,000,000
木材事业 9,000,000
水利事业 5,000,000
畜牧事业 5,000,000
水产事业 12,000,000
各种工业 12,000,000
窑业 5,000,000
盐业 3,000,000
通讯事业 6,000,000
食品加工业 6,000,000
其他 20,000,000
合计 600,000,000
(海南省档案馆DZ25——043,P4)
减去农林、木材、水利、畜牧等方面的119,000,000日元的投资,各项工业企业的总投资合计为4.81亿日元( 481,000,000日元)。
3、日本在海南岛的工矿资源调查
日本帝国主义早就垂涎中国的领土资源,尤其是对海南岛抱有侵占野心。从20世纪初期开始就利用各种机会对海南岛的矿产资源进行调查,并多方窃取海南有关资料。在入侵以前就出版印刷了许多海南岛资源材料。日本军部也掌握着海南岛的详细资料。
日寇占领海南之后,立即印刷出版了台湾总督府调查课编的厚达640页的《海南岛》、南支调查会编写的《海南岛读本》等许多书籍,供侵略军和日本株式会社参考。内容之详细,涵概之全面,令中国人惊讶。矿产资源分布资料包含了金矿、银矿、铜矿、铁矿、锡矿、铅矿亚铅矿、硅石矿、石灰石矿、水晶石矿等各种矿藏的储量、品位以及详细到村级的分布地点。例如对田独铁矿的描述是“位于崖县三亚红泥岭靠近榆林港的田独村,品位优质,且水运便利,经营条件好”。日寇调查材料中仅琼山县就列举出甲子市牛尿山油页矿;牛尿山附近格鲁谟铁矿;岩红茂岭金矿;龙塘格鲁谟铁矿;元满峒金矿等。
日寇占据海南之后,从日本军部、海南海军特务部、台湾总督府、台湾帝大、东京帝大等各大学研究机构和参与岛内开发的各株式会社,都纷纷派遣调查团,勘察各种资源。编写了各种详细资料,如对那大沙帽岭金矿的描述是“金粒一般都是粗粒质的,较常见的有米粒大。品位颇高,在百分之九十上下。”并指出详细位置。(海南省档案馆DZ25——037,P31)
著名的石碌铁矿就是日本技师在石碌山探察铜矿时,根据资料上关于铁矿脉的记载而发现的。
4、对日窒开发石碌铁矿的微观剖视
(1)石碌铁矿开发进程
1939年(昭和十四年)2月在日本海军省军务局长约请下,日本窒素肥料株式会进入海南岛参与开发,帮助军方建立海口和三亚发电所之后,于1940年(昭和十五年)4月7日发现石碌铁矿南矿床。由于急需战略矿产资源,日本军方和日窒本社当月就决定进行开发。最初是决定作为田独铁矿的后续开发项目准备的。田独铁矿由石原产业调查藏量500万吨,品位63%,计划几年内采空后,继续用石碌矿石供应日本八幡制铁所等 。当时勘测化验数据是石碌总藏量为2亿吨以上(后测定为4亿吨以上),品位63%以上,可供几十年开采。由于日本对取得战争胜利,长久统治东亚信心十足,加之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战争爆发,对钢铁资源需求扩大,因此石碌开发进度一再加快。
1940年(昭和十五年)4月7日发现石碌铁矿南矿床。
1941年(昭和十六年)1月初发现石碌铁矿北矿床。
1941年(昭和十六年)2——4月铁道测量设计结束;5月铁道和八所港栈桥开工。
1941年(昭和十六年)11月宝桥发电所开工。
1942年(昭和十七年)4月八所——石碌铁道开通,矿石出港开始运往日本。
1942年(昭和十七年)7月昌化江东方瀑布发现;8月宝桥发电所工程中止;12月东方发电所工程开工。
1943年(昭和十八年)4 月八所港建成。
1943年(昭和十八年)11月东方发电所建成发电,向八所送电(此前用燃力发电机送电,450匹马力)。
1944年(昭和十九年)2月东方发电所向石碌送电。
1944年(昭和十九年)10月东龙丸最后一船矿石出港。
1945年(昭和二十年)1月石碌事业中止命令下达。
1945年(昭和二十年)3月美军轰炸,八所港设施损坏,停止运作。
1945年(昭和二十年)11月全部资产向中国国民政府移交。
1947年1月最后一批日本人归国。
(2)石碌铁矿开发的投入与产出
①资本投入
石碌铁矿开发建设,从勘察设计到最后完成,包括石碌矿区、八所港、东方昌化大江前后两座水电站、铁路线、矿港路电全部设备,等等,日本窒素肥料株式会社总投资额在2. 5亿日元以上,用1973年价格计算(1,500倍),就是3750亿日元巨资。
②建设成就
石碌铁矿:昭和十五年(1940)最初设计年产量近期100万吨,远期达到500万吨。1941年(昭和十六年)军方要求1942年(昭和十七年)4月要达到年产量300万吨,以解国内急需。最后建设完成时达到了年产300万吨的设计要求规模。并且建设成为永久性采矿工程。同时配备齐全了各种当时先进的机械设备。
石碌——八所铁道:建成53公里铁道,装备了共计180台套各种机车、车辆设备。达到了年运输300万吨矿石的能力。建成抱板——东方伐木铁道25公里。
八所港:投资250多万日元,修筑永久性设施:防波堤750米;除波堤520米;护岸271米;岸壁318米;混凝土高架线300米;填土高架引入线800米;疏浚航道130万立方米。装备各种装运机械设备、港口工务及矿石运输船舶。
东方发电所:落差40米,发电量4,500KW(6,000匹马力)、设计最大洪水量初为5,000M3/Aec;1943年1月发现5,000M3/Aec洪水痕迹,改为15,000M3/Aec设计。实际1946年大洪水达到18, 000M3/Aec—20,000M3/Aec,发电所被淹报废。
③劳工投入
在当时手工建设条件下,石碌矿山(矿场、铁路、港口、发电所)共需数万名劳动力才能完成工程任务。最初设计计算劳动力岛内就地征用。但由于当时人口稀少,山区黎族原始部落多,沿海地区过多征用会影响农业生产,加之岛民生性懒散休闲,不能吃苦,劳动效率低。军方不得已从中国大陆征用劳力。第一批征送上海3,000名劳工于1941年(昭和十六年)9月上岛,多是病弱难民。在恶劣的气候生活条件下,受日寇残酷奴役,半数左右死亡,逃亡者不断,最后只剩300名。随后军方改变了劳工征用方法,以公司名义在设香港事务所,从香港、广东由工头逐级招募得2万多名。同时征用海南本岛2.2万名,台湾600名,日本内地3,000名。共计4.56万名。用于石碌矿山1.8万名;铁路沿线3,000名;东方发电所2,000名;八所港湾及装运工程及八所地区1.7万名;日窒农林部等事业地区1,500名。共计4.2万名。(河野 司《石碌铁山开发志》P240)
④石碌铁矿的战时产出
石碌铁矿出采运实绩表(单位:吨)
年 月 采矿 铁道 航运
十七年(1942年)3月 8,516 1,620 750
十七年度(1942.4-1943-3) 91,841 85,309 50,706
十八年度(1943.4-1944-3) 393,787 387,579 242,914
十九年度(1944.4-1944.10) 94,420 93,995 86,200
累 计 588,564 568,503 380,570
石碌铁矿设计年产100——300万吨,而实际最高开采量仅58万多吨,而由于海上封锁,运力有限,船舶返回率仅1/6甚至1.10。3年间仅运到日本38万多吨。
与石碌矿山开发形成鲜明反差,田独铁矿由于陆地运输路途短(仅几公里),电力、港口现成。500万吨储藏量,1940年(昭和十五年)4月以后到十九年(1944年)5年间就开采269万吨,运输到日本240万吨,剩余可采矿量240万吨,开采运输量过半。(河野 司《石碌铁山开发志》P57)
田独铁矿年度采矿量(吨)
十五年 (4月以后) 十六年 十七年 十八年 十九年 合 计
(1940年) (1941年) (1942年) (1943年) (1944年)
169,599 355,921 892.824 918,511 253,977 2,691,632
(河野 司《石碌铁山开发志》P57)
5、其他建设项目的成就
(1)日本海军建成榆林——北黎军用铁路,全长178.9公里,另设支线33公里。役使日人家属并用台湾劳务者1万名,奴役当地大量劳工,时有劳工当场死亡。1941年(昭和十六年)六月开始勘测,9月全线施工,1944年(昭和十九年)4月16日全线贯通。开通后1日1往返,后期3日1 往返。(河野 司《石碌铁山开发志》P297)
(2)公路:自1922年(民国十一年)——1939年(民国二十八年)日寇登陆前,海南共分三期建成环海公路1534公里。(海南省档案馆DZ2.5-123《海南岛政治经济社会文化辑要(志略)》P129。海南岛海岸线长1528公里)。“此路世称环岛路。由海口西驰。,向丰盈、白莲、马亭、澄迈、博厚、临高、新兴、土城、东城、儋县,南下白马、海头、昌江、新街、北黎、九所、感恩、板桥。东南转望楼、崖县、藤桥、陵水,北上兴隆、万宁、分界、中原、乐会、加积、琼东、会文、文昌、尚导。经琼山城而达海口,全线长一千七百余里。贯通各属,环绕全岛,即省道第五干线也。”(海南省档案馆DZ25-114《海南岛志》P232)日寇占领海南后,公路建设投入较少,一般是在原有公路基础上进行加宽、加固改造,主要进行了一些重要桥涵建设,例如南渡江铁桥等。有的学者认为是日本人修建了海南岛环岛公路 ,看来是站不住脚的。实际上除了环岛公路以外,日寇登陆以前就还修建了县路6000余(公)里,黎界路1700余(公)里,“唯有陵水、感恩、昌江、崖县一部分公路尚未完成,其余皆通行巴士车。”(海南省档案馆DZ225-123《海南岛政治经济社会文化辑要(志略)》P115)
(3)汽车:“关于巴士及货车等运输,由台湾拓殖公司之汽车部一手办理。”(海南省档案馆DZ225-123《海南岛政治经济社会文化辑要(志略)》P129)各种商用汽车159辆。轮船:各种民船78艘。(海南省档案馆DZ225-066《日人占领海南岛时之建设概要》P3)
(4)有线电通讯线路共长3,470公里。无线电对内对外通讯设备完成。
(5)莺歌海盐田
1941年(昭和十六年)2 月日本大日制盐株式会社调查发现崖县莺歌海为本岛优良盐田,可建一千五百町新式日晒盐田,可年产18——22万吨盐,与原有盐田七万吨产量相加,将可年产约230万吨盐。
(6)羊角岭水晶矿、南朋岛重石矿(钨酸钙矿)。
(7)日军修建海口、三亚、黄流三个空军基地(一说还建有加来机场)。在占领法属印度支那时发挥了作用。(河野 司《石碌铁山开发志》P297)
二、日寇侵琼时期经济政策的特点和影响
(一)支援侵略战争的明确目的性
1、军事需求
日本经济开发各株式会社是应日本战时经济需求而进行产业开发的,是以支持“大东亚战争”,维持“东亚共荣圈”为目的的。在日本第5舰队横4特海军陆战队的保护下,从业人员穿着没有徵章的日本军服,自称是日本“产业战士”,有明确的为战争服务的“献身”意识。
2、殖民经济为殖民统治服务
在殖民地原始低下的经济水平上,日本侵略者难以维持其稳固的殖民统治,只有在改善殖民地经济状况的情况下,才能比较有欺骗性地维持其统治。保证和提高统治者基本的物质供应。
3、殖民地建设
在殖民主义思想的影响下,日本帝国主义也想像英法等老牌帝国主义一样,在遥远的海外依靠炮舰政策建立殖民飞地,进行长期殖民统治。因此也效仿英法建设理想的海外殖民乐园。也许因为日本是岛国,所以对占领岛屿有着特别的兴趣;也许岛屿脱离大陆,容易被占领;也许1904年日俄战争中俄国远洋舰队曾驻跸榆林港引起日本军界的恐慌,日本侵略者对占领和开发海南岛表现出极大的兴趣。
(二)科技含量高的更新式经济
1、大学及科研部门人士参与经济调查与开发
日寇侵琼的几年间有几十个大学的几百名专家学者深入海南深山老林实地调查各种资源。后方科研所实验室也相应进行配套的分析化验,获得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很快形成科研调查报告公诸于世;或报告有关决策方面,为日本开发会社提供详细准确的参考资料,使决策的科学依据性增强。
2、周密的计划与深入的调查
由于日寇有在台湾、朝鲜的殖民统治经验,每到一个新的地方,就能制定较周密的开发计划,并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做到胸中有数,减少了决策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3、精密的试验与积极的推广
面对海南岛落后的经济,日本人立即着手更新品种,推行更新替代式产业开发战略。将原有的劣质品种逐步更新成日本、台湾、朝鲜或其他国家与地区引进的优良品种,提高产量与品质。这项工作不是仅凭热情盲目蛮干,而是在试验的基础上逐步推广。
(三)日寇统治时期的开发对海南经济的影响
1、过分掠夺物质资源
田独铁矿240万吨铁矿石、石碌铁矿38万吨铁矿石、羊角岭水晶矿93吨水晶矿石、南朋岛重石矿958吨钨酸钙矿石被无偿掠去日本。(海南省档案馆DZ25——007《海南岛之产业》P193)
海南森林资源53,000立方米林木,13,000立方米木材被日寇采伐使用。
2、疯狂使用劳动力资源
在中国人民极度贫困、饥饿、羸弱的情况下,日本军方和资本财阀互相勾结,残酷奴役中国劳工,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灾难,对中国人民尤其是对海南人民犯下了滔天罪行。
3、为海南经济奠定了一定基础
工矿业方面,港口堆积的50万吨铁矿石成为国民政府战后经济的重要支柱,在1947年2 月——1950年2月的3年间共计运往日本80船,56.13万吨铁矿石,仅八幡制铁所就运入302 ,968吨。
石碌矿山及250多公里铁路、港口、水电设施等,解放后为海南人民使用,至今达50多年。
农业方面的先进技术、农机具、耕作方法以及引进的各种优良品种至今流传。
(四)海南岛开发对日本战时经济的影响
1、工矿业方面的影响
(1)田独铁矿对日本战时经济的支柱作用
田独铁矿输送最多时的昭和十七、十八年(1942—1943),年输入日本的矿石数分别为89.3万吨和91.8万吨 ,占日本当时总需求量的1/4,极大在推动了日本海外侵略的战争机器。
(2)石碌铁矿发现对日本战时经济的精神兴奋剂作用
日本原来从中国东北掠夺的铁矿石,昭和十五年度(1940年)是470万吨,十六年度(1941年)204万吨,十七年度(1942年)只有8万吨。(河野 司《海南岛石碌铁山开发志》P119—122)
石碌铁矿的发现,无异于给日本军国主义者注射了一针兴奋剂,4亿吨的储量用来制造飞机、大炮、军舰,足够他们征服全世界。在极度匮乏的铁矿供应情况下,原本可能有些战争悲观情绪的日本军人,会暂时振奋起来,更加疯狂地向中国和东南亚进攻。
(3)石碌铁矿的开发对日本战时经济有较大的迟滞作用
①对战争胜利的盲目乐观使得日本决策者们违背了最初制定的“在两三年内依托田独,待田独采空后,将石碌作为长期资源供应地”的正确对策,石碌铁矿开发过早、过快造成巨额资金和人力物力浪费。
②修建八所港不如修建八所至三亚铁路。最初因为筑路需要两年时间,同时治安状况的原因,日窒海南负责人久保 田力主建造八所港,但战争期间日本海军又将榆林至北黎的军用铁路建成了,结果造成重复建设,资金浪费。
③确定铁路线时是在东京参考一张5万分之一海南岛地图,由头脑简单的军人在石碌八所之间划一条直线取最短距离,完全不考虑大大增加铁路修建难度的当地实际情况。
④设计东方发电所和昌化江大桥时盲目地参照日本、台湾和朝鲜计算最大洪水量,结果1946年大洪水中影响极大。
⑤石碌铁矿不采纳熊丸报告书关于架设“野战铁道式”采矿设施,可在一、二年内铁矿大增产的建议,战局恶化时仍坚持“恒久的设施”建设。并对熊丸观点进行批判,不允许再议论。令人无法理解决策者的真实意图。(河野 司《海南岛石碌铁山开发志》P119、P155)
2、农业方面的影响
为占领地的粮食蔬菜自给自足的目标而制定的1942年(昭和十七年)粮食十万石增产计划实施后,提高了岛内侵略军的粮食供应水平。满足了殖民地的生产生活基本原材料的需要。为日本提供了战时急需的工业原料如橡胶、棉、麻、油料等等。
三、日寇侵琼经济战略分析
对当前海南经济建设的参考作用
日寇侵占中国海南岛虽然是60年前的事,虽然只有短短的6年半时间,但也给海南带来了深重的灾难,给海南人民造成了难以弥合的创伤。历史的教训值得汲取,在日本反思其战争罪行的时候,中国和她的海南也思考一下历史的内在的深层的经济政治因素,将有利于制止今后可能发生的战争。分析一下日寇侵琼经济战略,对海南当前和今后的经济发展战略会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可以借鉴日本当年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避免经济政治损失,发挥更大经济效能,影响海南经济更加良性发展。
(一)经济建设中积极的进取精神
日本民族是世界上以富于进取精神和吃苦精神著称的民族。自明治维新以后,积极学习引进外来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使整体国力快速增强,在短短的几十年时间内就跻身于世界强国之列,进取精神已成为日本的民族精神,在日寇侵琼时期各大开发株式会社的活动中可以明显地表现出来。
1、日本农业开发会社积极在海南进行农业新品种的试种和推广
日本开发会社来到海南岛下船伊始,就在开发计划中明确列出对比海南岛土生劣质动植物品种,需要导入优良品种的类别。包括了稻米、甘薯、甘蔗等几十个品种,对农机具、肥料、水利工程、耕作方式都作了相应引进和改进。并非常重视防止植物病虫害的传入,专门设立了植物检查所,进行检疫。建设苗圃,为几十年后的生存条件和环境保护考虑。体现了其进取精神、负责态度和对未来长久经营的无限信心。
2、日本工矿企业积极在海南岛进行工矿业和基础设施开发建设
为了最大限度地掠夺资源和谋求长久统治,日本工矿业开发会社在海南进行了大规模的一系列开发建设活动。整个占领期间几乎都在疯狂地开发建设,力争用最短的时间创造最大的效益。充分体现了日本企业的具有独特风格的企业精神,这种传统在日本几乎一直延续到现在。这可能也是日本企业经济快速飞跃的一个重要因素。
3、日本科研机构对新领域的极大兴趣和科研人员的深入实际精神以及科技转换为先进生产力的短周期性。
在日本占领海南的当时,各帝国大学的科学家们并不是只坐在研究所、实验室里闭门作学问,而是不断深入实地考察研究。
日本各大学和科研机构也相应在海南设立了研究所,在当地就近开展各项科研培育活动。日本东京帝大1939年(昭和十四年)在海南岛设立热带林业研究所,在崖县和东方设立模范林经营;台北帝大1940年(昭和十五年)10月21日设立大学演习林;……。
日本的科研人员在短短的几个月或一两年内就将优良品种在海南试验培育成功并快速繁育,大力推广。这种科研与生产实践相结合,科技快速转换为生产力的开拓精神是很值得提倡的。
4、日本开发者谋求最大可能性的极端开拓与吃苦精神
在极其艰苦的战争年代,在近乎原始的自然环境中在不断出现的军事袭击之下,日本开发株式会社的员工们以“产业战士”自居,发挥主观方面最大 的潜能,以常人难以想像的勇气、毅力和吃苦精神,从事着在正常情况下无法实现的事业,在近乎手工劳动的条件下,用短短的几年时间建成了和平年代十几年甚至几十年才能完成的建设工程。除了残酷奴役中国劳工之外,日本开发株式会社的技术人员、管理人员也在拼搏、拼命,许多人也因劳累疾病而永远留在了勘测建设现场。日本人当年在那样的战争环境下,还在不停地建设。如果用我们中国人过去的观念来看,就一切都要停止,等战后再建。
(二)经济建设应有严谨的科学态度
近现代经济建设是建立在科学技术基础上的人类智能活动,经验的作用退居第二位,仅凭热情和个人经验是远远不够的,经济建设必须以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科学方法和科学知识为基础,才能保证将失误减少到最低限度,将成功推进到最大限度。
1、经济情报和调查分析对经济开发的基础作用
长期积累的经济情报在实际开发过程中成为原始的依据,为其后的计划、决策、调查奠定了一定基础,使得日本开发企业不致盲目地全面勘察。可以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日本开发会社并不满足于一般的情报掌握和表面的实地勘察,在第一次勘察发现之后,马上派遣调查团多次实地踏勘,采样化验分析,作出准确技术报告以供决策使用。
决策者也基本上是在依据科学考察和化验分析数据基础上进行战略决策的,许多正确的经济决策(仅从经济角度分析,如果从政治角度观察,敌人方面越是正确的经济决策对我们就越有害,而越是错误的决策就越对我们有利)就是依据了科技工作者的调查运算结果作出的。如田独铁矿的开采对日本方面是基本成功的。
2、调查论证的科学真实性是事业成功的基础
由于日本侵略者来到人地生疏的海南岛原始森林地带,没有长期的生活经验,没有久远历史的数据积累,只能仅凭自己的实地现场勘察结果。而短期的实地勘察是无法得到全面系统准确的科学数据的。加之日本民族的执着精神有时也会成为固执,过于自信在考察中有时也会被表面现象所迷惑。这些就使得实地考察中测量出的有些重要数据和分析结果不全面、不准确、不真实。从而使得以此为依据作出的决策不科学、不正确。前面提到的昌化江水位测量就是严重的一例。
(三)经济开发中科学决策和统一领导的重要性
1、日寇侵琼后产业开发的统一领导和统筹规划,保证了经济活动的有序性与高效性
在海南岛海军特务部的统一领导下,岛内一切经济活动有条不紊地快速展开,并始终体现出极高的工作效率。除了经济活动受自身利益驱动原则支配以外,总体上日本人在海南岛的经济活动(甚至一切活动)没有企业间尔虞我诈,互相倾轧的现象,表现出内部统一,一致对外的可以称为“蚁巢效应”的奇特现象。
在日本海军的统一协调下,经济活动中所急需的一切物资、人员、资金都快速得到解决。代表日本政府的海南岛海军特务部(日本军国主义的特色)在把握经济发展政策和根本发展方向的前提下,放手让企业去施展各自潜能,不包办、不干预企业内部事务,并为企业做好服务、扶持、辅助工作。
企业对政府、对上级企业、对客户,即使是在那样混乱的战争时期也是以诚信负责的态度,竭尽全力履行自己的义务,铁矿开发的石原产业、日窒产业对日本海南岛海军负责的态度是这样,八所港土木工程建设的西松组对日窒产业负责的态度也是这样。
在日本战时经济的状态下,各大财阀对企业内部实行了军事化管理体制,企业与军部相勾结,成为战争机器的一个组成部分,随着战争进程而高效运转。每当发现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信息很快就反馈到日本经济界和军界高层,决策很快做出,调查紧接着展开,在短短的几个月时间内,实际开发就一步步投入实施。各个运作环节在企业内部都井井有条,快捷高效。日本开发会社就像日军坦克上的履带,环环相扣,在战争车轮的驱驶下,快速向前滚动。
另一方面,日本人又存在着组织内部严密协调而组织之间隔绝与不协调的现象,在各个方面也都可以体现出来,与中华儒家道家各个层面上都和谐的思想形成鲜明反差,体现出小国岛民狭隘意识。在国家间表现为日本国内的协调而和周边国家不协调(至今仍在参拜靖国神社,否认战争罪行,想往战争扩张就是例证)。在侵华战争中表现为师团旅团或更小范围内部协调而南北两大战线之间不协调(台儿庄战役的失败就是例证)〔毛泽东《毛泽东选集·论持久战》P472〕。在经济上表现为开发会社内部高度协调一致而开发会社之间相隔绝不协调。日窒产业在石碌、八所,石原产业在田独、三亚,两大会社各行其是,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就是典型的例子。
3、战略决策错误带来的严重危害
日本军国主义在海南岛的开发,从每一个局部战役,具体设施工程来看都是成功的。即使是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下,在正常条件下无法达到目的的情况下,日本企业和企业员工都以惊人的毅力和勇气创造了令人赞叹的成就。
但是正如毛泽东同志在分析日本帝国主义本质时所指出的那样,“由于日本地主资产阶级和军阀内部存在着颇为严重的矛盾,这种矛盾正在向前发展着,战争的不协同是其具体表现之一”(《毛泽东选集·论持久战》P472,人民出版社,1968年版)。
正是由于日本决策圈内的各利益集团的矛盾,使得他们在协商战略问题,制定战略决策时,容易陷入错误的境地。过早过快开发石碌铁矿,造成2亿多巨额资金、4万多战时劳动力和大量战略物资空耗在石碌、东方、八所间。建筑八所港而不修建北黎至三亚铁路(理由是为争取一年建设时间和部分建设资金,而实际上是因为日窒产业希望自成一体),造成重复建设反而耗费资金,浪费时间。八所至石碌铁路取直线,石碌铁矿的永久性建设,东方发电所和昌化江铁桥的低水位设计,等等。这一系列战略决策失误,造成了石碌开发的总失误。当然最根本的失误还是日本军国主义错误地发动了侵略战争。
四、当前海南经济建设
可从中借鉴的历史经验教训
面对海南特区经济建设的宏伟事业,我们认真研究和借鉴历史上几次海南开发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可以使我们更加头脑清醒,更加沉着冷静,更加满腔热情,更加充满信心,更加接近真理的自由王国。
(一)经济建设应有积极的吃苦耐劳开拓进取精神
回望当年日本殖民主义者在异国他乡的海南,凭着热情勇猛、开拓进取、吃苦耐劳、锐意创新、精益求精的民族精神,短短几年间,创造了许多经济上的奇迹。这种凝固于钢筋混凝土水坝和防波堤中的物质以外的东西,正是我们海南应当意识和警醒的。日本为什么会侵略中国,中国为什么会被日本侵略。
当年日本株式会社开发海南时留下的岛民懒散悠闲,颇有东坡之风的印象,经过1958年“大跃进”;1968年“文化大革命”;1978年“改革开放”;1988年“建省办经济特区”;1998年“三讲教育”,已基本消除。在现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引下,团结奋进,开拓创新,大展宏图。但我们仍需注意克服思想意识深处潜藏的消极懒惰、因循守旧、胆小怕事、粗枝大叶、得过且过的地域传统作风。牢固树立积极进取、努力创新、敢想敢干、精益求精、积极用世的强者风范。
特区建设过程中出现的一些贪污、浪费、失职、渎职、肆意妄为的违法犯罪行为就更应该严加惩治,根本杜绝。
积极寻找经济增长点,把握经济发展契机,积极引进资金技术、优良品种和开发项目,积极推进经济发展。同时,精益求精地做好每一件事,“积水成流,集腋成裘”,聚集起每个人、每件事的努力成就,便可成就海南的发展事业。
(二)经济建设应有严谨的科学态度
海南当前经济建设中,应吸取建省办特区初期的盲目热情下过快过热的房地产开发引发泡沫经济的惨痛教训,借鉴当年日本占领时期开发会社的经验教训。农业开发应建立在调查研究、引进试验、推广普及的基础上。避免盲目推广,开发失败的现象发生。
工业开发中要特别注意科学调查、分析、论证,尤其是做好生态环境方面的分析论证。避免仓促策划,盲目上马,购销市场脱节,破坏污染环境,最后被迫下马的恶性循环结局。
大型基础建设项目,应在长远利益与整体利益统筹规划的基础上,根据目前财力物力逐步建设。避免因只顾眼前利益、局部利益的短视行为引起的重复建设、盲目建设。
当年日本人如果修建榆林至北黎的铁路,就没有必要修建八所港,修建八所港是在一年内修不通铁道的基础上确定的,而这只是临时的短期的一种考虑,不符合整体的长远的利益。八所港吞吐量不足的问题一直遗害至今。
(三)经济建设应有严密的组织管理
在海南经济建设中应当借鉴日本在海南开发时组织管理严密的经验,在积极鼓励投资的同时也应加强严格规范的有效管理。对于投机商应当给予制裁,近年来采取的收回闲置房地产的举措是鼓励真心实意投资开发的企业,防止倒卖地皮房产的投机行为的有效措施。1992年房地产热的泡沫经济,实际就是由这种投机行为引起的(当时土地审批过严也助长了这种投机)。我们当时的特区开发中混杂了许多无力或无意从事实际开发的空壳公司、皮包公司,与日据时期的海南开发形成了鲜明的反差。这不仅是今后海南建设,也是当前中国西部大开发中应注意的问题。
(四)经济建设应有正确的谋划和决策
海南经济建设应有正确的战略方面选择;应有准确的项目实施时机把握;应有精确的可行性考量。
经过改革开放的洗礼,经过建省办特区的磨砺,经过加入WTO的考验,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海南在经济战略方向选择上已有了比较明确的方向。“一省两地”、“生态省”、“城市化”的经济发展方向使我们渡过了建省办特区初期盲目开发全面发展的时期。在选择建设时机方面,有许多项目是及时和准确的。例如美兰机场、西线高速公路和粤海铁路开发建设项目工程等。积极实施优势产业战略、城市化战略、科教兴琼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快海南经济与社会的全面发展,努力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成为海南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总体战略要求。这对于海南省贯彻十六大精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具有明确而具体的指导作用。
结 语
研究海南岛日据时期经济发展史,总结海南特区过去建设经验教训,对于我们海南经济特区今后建设健康发展,有着有益的参考价值。我们不应仅仅沉浸在过去的回忆中,更应展望明天,面向未来,描绘二十一世纪海南建设的美好蓝图,努力建设繁荣富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海南。
参考文献:
①《五年间海南岛农业开发概观》小野卯一,1944年10月,(海南省档案馆DZ25—056)
②《海南岛石碌铁山开发志》河野 司,1974年11月20日
③《海南岛读本》南支调查会,1939年4月10日(海南省档案馆DZ25—053)
④《海南岛之产业》林缵春,1946年4月(海南省档案馆DZ25—007)
⑤《海南岛とその开发》马场秀次,1941年12月25日(海南省档案馆DZ25—025)
⑥《中国南部矿产资源调查报告》兴亚院政务部,1941年2月(海南省档案馆DZ25—037)
⑦《日人占领海南岛时之建设概要》(海南省档案馆DZ25—066)
⑧《海南岛》台湾总督府官房调查课编,1939年2月20日发行
⑨1988——2002《海南年鉴》海南省政府经济研究中心编
⑩《毛泽东选集》第二卷、第三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