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化人物故事——施耐庵的水浒人生(转载)

  施耐庵,名惠,又名子安,字彦端,又字耐庵、肇瑞。元元贞二年(1296年)生于兴化一个船民家庭,明洪武三年(1370年)卒于淮安,归葬兴化。他创作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章回小说——《水浒传》,从而开创了中国明清小说的繁荣局面,被誉为中国长篇章回小说之父。

  水乡生长 元未进士

    施耐庵的父亲施元德,以撑船为主,人称“舟人”。其家乡兴化位于泰州北部,地势低洼,河网纵横大小湖泊星罗棋布,是苏北著名的水乡,人文历史无不有关其中宋代张荣的“得胜湖之战”给人们留下最为深刻印象

    施耐庵的祖先迁居兴化,比张荣等人来兴化更早一些。传到施元德这一代已是第十四世。施元德娶盐城县伍佑场(距兴化白驹场25公里)卞氏之女为妻,生有3子:老大彦端,即耐庵;老二彦明;老三彦才。元德以木船运输为业,主要是运盐,有公盐,也有私盐。兴化东境黄海之滨,有许多盐场,如白驹场、小海场等,所产之盐集散到各地,主要靠船运输。因此,耐庵兄弟称为“舟人之子”。

    兴化西门外有座古庙叫山子庙,庙内供奉着战国时楚国昭阳将军的塑像。兴化全境本来都是海滨滩涂,因昭阳将军伐魏有功,楚王命他食邑于此,从此才有了人烟,兴化人不仅奉昭将军为共同始祖,且古代兴化亦被称为昭阳或阳山。五代十国时,杨行密扬州建都,将昭阳镇升格为县,名兴化,取“振兴教化”之义。

  稍长,耐庵随父经常住来于家乡各地和江南、淮北,眼界渐渐开阔起来。其父船运收入颇多,有余力供儿子读书

    耐庵13岁进私塾,19岁中秀才,28岁中举,29岁赴会试未果,投奔山东郓城刘本善,任郓城训导至30岁,其间曾考察梁山。元至顺二年(1331年),耐庵35岁时中了进士。

  塘经 热衷写戏

    施耐庵中进士后,为谋生计流寓杭州,在蒙古族人的政权统治下,当了两年没有实权的下级官吏,其主要精力是坐贾经商,业余从事戏曲创作。

    在杭州,他结交过不少文友,据史料记载,有戏剧家钟嗣成、赵君卿、陈彦实、颜君常、范居中等。钟嗣成《录鬼簿》称施惠“居吴山城隍庙前,以坐贾为业。公巨目美髯,好谈笑,余尝与赵君卿、陈彦实、颜君常至其家,每承接纳,多有高谈。诗酒之暇,惟以填词和曲为事…….”吴梅《顾曲麈谈》认为,施惠“即作《水浒传》之耐庵居士也。”他与这些前辈戏曲家合作了杂剧《鹔鹴裘》。《鹔鹴裘》计四折,第一折为范居中作,第二折为施耐庵作,第三折为黄天泽作,第四折为沈拱作。《鹔鹴裘》未能流传于世。从有关记载看来内容是写西汉才子司马相如与卓文君的一段风流佳话。文君当垆卖酒,相如穿犊鼻褌洗碗。他们吃尽甘苦,后来终于出人头地。

  司马相如在成都开店卖酒1500年后,施耐庵则在杭州卖酒。剧情安排与范居中、施耐庵等人行实正暗合。他们通过司马相如未遇明主、落魄他乡的故事抒发必中忿恨,并希冀有朝一日被汉武帝样的明君发现,委以大任。朱权在《太和正音谱》中将这四人都列在“真词林之英杰”之列。施耐庵创作的《芙蓉城》则以家乡兴化的别称作为剧名,从戏曲内容看,是写王子高梦游花?蓉城,并与周太尉之女相爱的故事。剧中芙蓉城四时佳景的描写极为生动。如写春景道:

    [仙吕·锦添]春来到,景最奇,堪赏名园明媚,午红紫,枝头一似锦绣堆积,堪题。游蜂戏蝶顾恋枝,黄莺紫燕争斗反,赏花人一似蚁。睹才郎遇着艳质,亭台上笑声游戏。(合)叹取人生光阴能几?莫把青春虚受,负良辰美时。

    春景明媚,百花盛开,万紫千红,游蜂戏蝶,莺燕争斗,赏花之人,欢度良辰,真可谓世外桃源。这正就了元人咏兴化诗“万人争租一间屋”。

    又写冬景道:

    [惜惜花][惜黄花全]三冬景又催,渐觉梅开蕊。彤云密布时,六花飘坠,顷刻银装粉缀。见古木压断枝,百鸟归路迷,酒价高无比。晚来看渔人披得玉蓑归去。[锦添花]雪狮儿塑得正美,红炉暖阁排宴逸。(合前)

  银装粉缀,六花飘坠,梅蕊傲雪,百鸟迷途,饮酒取暖,适得其时。当然,作者忘记打鱼之人,在冰天雪地之中仍欲谋生,蓑衣覆雪结冰,犹如玉雕一般

    又总结写四时云:

    [情未断煞]四时中,常乐意,逢花遇酒且舒眉,叹取人生能有几?

    透过这如诗如画的场景,我们看到作者对故乡怀念、对美好生活向往

    施耐庵改选南戏,并不排斥北曲,甚至取北曲之长,给南戏注入新的血液。这方面最杰出的成果就是《拜月亭》。

    《拜月亭》又名《幽闺记》,以关汉卿的北杂剧《拜月亭》为基础重新创作而成。施剧虽取材于关剧,但情节之曲折,人物之复杂,曲白之多样,科诨之幽默,皆非关剧所能比。

    关汉卿位“元曲四大家之首,创作杂剧60余种,流传至今的《窦娥冤》、《救风尘》、《蝴蝶梦》等仍脍炙人口。《拜月亭》全名为《闺怨佳人拜月亭》或《王瑞兰私祷拜月亭》,今仅存曲词和简单科白。内容写金代蒋世隆、王瑞兰的爱情故事。施耐庵将该剧改编,虽用原题,却将规模扩大到58折(出)(今存40余折)。从存本看来,施耐庵在金都南迁的历史大背景下,展现了五条人物线索:一、陀满氏满门抄斩,陀满福逼上虎头山,后遇赦下山中武状元。二、王镇奉诏赴边,还都缴旨。三、王端兰与母离散,历尽艰辛。四、蒋世隆仗义救人,经受磨难,最后高中文状元。五、蒋瑞莲与兄离散,被王府收养。剧情的发展,使三、四两线与一、五两线各合为一条爱情线,而前者为主线,后者为辅线。王镇线则成了矛盾冲突的另一方。今存40出剧中,有关绿林英雄陀满福的就有15出之多。这个形象与《水浒》中英雄有许多共同点:一、本为忠良之后。二、因奸臣当道,被逼走入绿林。三、最后接受招安,继续报效国家。四、并非青面獠牙,而是重义守信。在唱词中还特别提到宋江,效法梁山英雄。

    若在中国文学发展的长河中考察《拜月亭》,我们可以发现施剧有以下明显特点:一、将4折杂剧铺衍为50余折(出),使之成为文学史中少有的长剧。二、人物和情节的线索复杂且曲折多变。三、人物内心世界刻画复杂细致。四、成功塑造了正面的绿林英雄形象。

  避居苏州 创作《江湖豪客传》

    钱塘自南宋起成为书会艺人集中之地。《东京梦华录》记载,宋元时钱塘有许多游艺场所叫“瓦子”。瓦子内有大小“勾栏”,多的达50余座,最大的勾栏可容千人。世人在内说书,为了吸引观众,他们都力求语言通俗,情节生动,环环相扣。三国故事、梁山故事乃说书的重要题材。杨志卖刀、晁盖上山、宋江杀惜等情节常为当地市民津津乐道。施耐庵在钱塘期间,受书会影响,大大丰富了幼时在家听到的梁山英雄故事的内容。

    施耐庵共取两妻,先娶季氏女为妻,委氏病故,又以申氏续弦。施耐庵离开钱塘时,苏北地区连续多年旱、涝、疫灾,兴化又是灾区加上地方官吏模征暴敛,农民、渔民、盐民、船民无法生活下去,四出逃荒。耐庵不能回到家乡,就在苏州安顿下来,置了一所房子,待奉老母,一心想把梁山英雄的事迹写下来,初步拟题为《江湖豪客传》。

    由于社会矛盾加剧,全国范围内爆发了大规模农民起义。元至正十一年(1351年),刘福通、徐寿辉分别安徽湖北发动红巾军起义。至正十二年,盐贩出身的张士诚在兴化白驹场领导盐民、农民起义。他集结18条好汉,杀死白驹“盐虎”,结寨大纵湖和得胜湖,不久攻下兴化、泰州、高邮,自称诚王,国号大周。

  张士诚部将卞元享,与施耐庵为姑表兄弟。此人臂力过人,慷慨豪爽,曾徒手打死猛虎,闻名乡里。他向张士诚举荐施耐庵,张士诚正苦于没有好军师,便登门拜访。施耐庵其时正在著《江湖豪客传》,已写到第45回。张士诚劝其弃笔入幕。耐庵与士诚本是同乡,对士诚举义反元的胆识过非常敬佩,原想助他一臂之力。但虑其缺乏远谋,又用人不当,自忖与他们不相容,遂以母老、妻弱、子幼为由推辞,张士诚不悦而去。此后,施耐庵为躲避张士诚、朱元璋的纷争,曾先后隐居常熟、江阴一带乡下设塾坐馆,课徒之余,继续写作《江湖豪客传》。在江阴,施耐庵还结识了当地望族、名士徐麟之父徐捷,留下了为徐氏营建庄园卜地等故事和传说(见1960年常熟政协编〈常熟地方小掌故〉及〈江阴小志〉)。

  回归故里 一心著书

    施耐庵在常熟、江阴、淮安一带飘泊多年,终于回到故乡兴化。此时,朱元璋已平定各路烽烟,建立大明政权。他为了惩罚苏州人、兴化人对张士诚的支持,就搞了一次大移民:将兴化土著统统迁移到天津良乡(顾、陆、时、陈四姓除外),又称苏州居民迁移到兴化、三泰等穷荒地区。施耐庵假称原籍苏州,未迁往天津。

    回兴化后,先居阳山脚下极乐庵,后去县境东北的白驹场。场南18里处有一片数百亩大的芦苇荡。荡东一里多路的港汊中有一座分水岭,又叫绣球墩。耐庵自谓:狮子滚绣球,我这头狮(施)有归宿了!于是,在岭上结茅而居,潜心续写《江湖豪客传》。

    几十沧桑,常浮现在眼前。他将许多耳闻目睹的事情倾心溶化到书里。对张士诚,耐庵既恨其缺远谋、错用人,又敬佩其首义之功和坚守晚节。而张荣在兴化的业绩,更坚定他著书的初衷。于是,书中特意安排梁山好汉几次在危急关头,有人叫了声“张大哥”,便化险为夷。如第42回写李逵下山,见到捉拿他的告示,却不识字,还要“指手画脚”,朱贵“抢向前来,拦腰抱住”,叫声“张大哥”,将他救走。他以表弟卞元亨打虎之事为原型,塑造了武松打虎的形象。他对潘元明、潘原绍两个叛将及荡妇潘氏恨之入骨,在书中塑造了潘金莲、潘巧云两个水性杨花、出卖灵魂的妇女形象,予以无情鞭笞。

    据明代《兴化县志》等文献记载,元代兴化知县詹士龙修筑公提时,曾挖到范仲淹留下的石刻“遇詹再修”。施耐庵利用这一传说,在《江湖豪客传》开关就写范仲淹提请朝廷派洪太尉迎请张天师禳灾保民,洪太尉挖到“遇洪而开”的石碑,放出一百单八个妖魔。

    施耐庵年逾古稀后终将《江湖豪客传》写到一百零八将排座次。这时天下太平,海内统一,若仍以此作书,必遭禁忌。于是,利用《诗经》成句,换成一个文雅的名字《水浒》,写了一篇前言,未署“东都施耐庵”,这是用了扬州的古称,因兴化时属扬州府。又作《成水浒题后》两首,其中一首写道:

  大抵人生土一丘,百年若个得齐头?

  扶犁安稳尊于替,负曝奇温胜似裘。

  子健高才空号虎,庄生放达以为牛。

  夜寒薄醉摇柔翰,语不惊人也便休。

    他觉得英雄排座次以后的事还得继续写下去,以昭示后人,但自己体力不支,就嘱咐门人罗贯中,要他完成未竟事业

    明洪武三年(1370年),施耐庵病逝于淮安,其孙述元扶柩归故里,葬于他写作《水浒》的绣球墩北面的高地上,以让这头“狮子”永远盘着绣球。淮安人王道生与述元相识,又曾在福建遇过罗贯中,受述元之托,写了《施耐庵墓志》。耐庵的后代就在绣球墩旁落户,以后将此地叫做施家桥庄。耐庵之弟彦清、彦明的后裔分别往到清水湾、施家庄、施院庄等地。他们在白驹镇上建起施氏宗祠,供奉共同的祖先。

  不朽巨著 永留人间

    施耐庵著《水浒》在中国文学史上树起一座丰碑。中国古代小说虽有2000年历史,但长篇巨著直到施公笔下才得以出现。施耐庵充分吸取书会才人的艺术成果,创造了章回体,使上百万言的巨著结构浑一,环环相扣,气势恢宏。他所创作的《水浒》,是我国古代小说中惟一的也是世界上不多见的,以描写封建社会的阶级矛盾、农民起义与农民战争为中心内容,广泛而深刻地反映封建统治黑暗现实古典名著具有时代的伟大意义

    《水浒》的主题是描写农民战争,深刻揭露了封建统治的罪恶,细致而生动地描写了农民起义由零碎的复仇星火发展到燎原之势的过程。它以通俗、准确、精炼而又形象化的语言,揭露了“农夫心里如汤煮,公子王孙把扇摇”的社会不平,通过“农夫当午在田,皮焦汗滴,彼公子王孙深居水殿,犹令使人展扇摇风”的阶级对立现象,准确地发掘了农民起义是“官逼民反”这一社会根源,从而肯定了农民起义的正义性,大大激发了劳动者的觉悟。在中国封建社会的后期,《水浒》犹如一道耀眼的闪光,划破了中国封建社会的漫漫长夜,给处于水深火热中的广大农民群众以巨大的精神力量。“撞开天罗归水浒,冲破地网上梁山”的响亮口号鼓舞了明清数百年间直至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无数农民的革命斗志。明未李自成把队伍分为36营、72营,就是源于《水浒》“三十六大伙、七十二小伙”之说;他提出“奉天倡义”、“代天抚民”的口号,即由《水浒》“替天行道”的口号演变而来。清未的太平天国也把《水浒》作为兵书来读。可见,《水浒》对农民起义和我国人民的精神生活影响之大。

    施耐庵在《水浒》中成功地塑造了数百名正反面人物形象,他们个性经历各异,有血有肉,让人身临其境,如见如闻。特别是施公以其细致、深刻的笔触大胆地为来自社会底层或从统治阶级排挤出来的一批人物树碑立传,并让他们占据舞台中心。他热情讴歌这些“仗义英雄”、“擎天好汉”、“大闹中原,纵横海内”的丰功伟绩。他塑造的梁山英雄群像,“各有其胸襟,各有其心地,各有其形状,各有其装束”。诸如李逵的心粗胆大、耿直爽快,鲁智深的粗中有细、复杂性刚直,武松的勇武刚强、心思精细,乃至林冲的逆来顺受,宋江的谦恭待人,吴用的足智多谋…….一个个性格鲜明,栩栩如生,跃然纸上,在广大人民群众中几乎家喻户晓,百闻不厌。

    清燕南尚生《〈新评水浒传〉三题》这样评论施耐庵及其所作《水浒》:“施耐庵者,无师承、无依赖,独能发绝妙政治学于诸贤圣豪杰之先,恐人之不易知也,撰为通俗之小说,无谓果无可取乎?若一《水浒传》之杀人放火为诲盗,抗官拒捕为无君,吾恐卢梭、孟德斯鸠、华盛顿、黄梨洲诸大名鼎鼎者,皆应死有余辜矣。故吾曰:《水浒传》者,祖国之第一小说也。不观其所记之事乎?述政界之贪酷,差役之恶横,人心叵测,世途之险阻,则社会小说也。平等而不失泛滥,自由而各守范围,则政治小说也。石碣村之水战,清风山之陆战,虚虚实实,实实虚虚,则军事小说也。黄泥岗之金银,江州城之法场,出入飘忽,吐嘱毕肖,则侦探小说也。…….嗟乎!施耐庵一何不幸,我国之国民一何不幸耶!”此为确论,然所幸施君及其所作《水浒》终获世人认可,诚可谓中华民族的骄傲。

    施耐庵写《水浒》,是在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的基础上进行巨大的艺术加工和提炼,最后以白话成书,从而形成了明快、洗炼、生动和颇富个性化的特点,标志着我国已有数百年历史的白话进入成熟阶段。在其直接影响下,《三国演义》、《金瓶梅》、《西游记》、《红楼梦》、《儒林外史》等长篇小说接踵而出,汇成中国明清小说的洪流。直至“五四”时期,提倡白话文也举《水浒》、《红楼梦》的语言为范例。所以,《水浒》在我国白话文文学发展史上也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发表评论

访客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