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青神(系列)

眉山青神游记系列

   (一)前奏曲

   听朋友说,青神县有原始的自然风光,民风纯朴,竹编艺术精湛,还有我最喜欢吃的风味独特的麻辣烧烤。这一席话,挠得我脚板心直发痒,馋得我口水差点流成河。所以五一之际,我临时决定放弃旅游青城山,改道去青神。

   天,我早早地起了床,脚穿焦急,脸带喜悦,嘴流民歌一路愉快而行。从中江到成都北门车站,再转车到新南门旅游车站,然后排了一个小时的队,终于买到了下午一点到青神的车票看着到手的车票,我的眼里情不自禁地流露了笑意。因为看到的,好象不是车票的价钱而是青神的青山绿水和古朴的寺庙。

   谁知到青神,我就第一次感受到了青神人民的纯朴民风。因为前两趟车装满人开走了,我还站在阳光下苦等,心里祈祷着哪位旅游买了票,却因公交堵车而迟到,这样我就可以钻一个空子。希望落空后,我非常沮丧,烦躁的情绪从浑身的毛喷薄而出,撞到了第三辆车的跟车员身上。她了解到我是慕青神之名而去的外地游客之后,主动下车,把她的位置让给了我,自己赶下一趟车回家。于是,我坐上了12:00点的旅游车。看着窗外变换的风景,闻着花香,听着鸟语,不知不觉就到了青神县城.

   下车了,我拖着行礼包,站在娇阳下,试图寻找接车的朋友,青神,为我送上了第一份见面礼——几滴晶莹的汗珠。我拿出纸巾,擦擦汗;拧开瓶盖,喝口水……

   “大姐,累了吧?请坐。”一声亲切的话语还没落地,一张板凳,就递到了我的面前。我转身,凝目。哦,原来是旁边超市的售货员,热情地招呼着我,为我端来凳子之后,又忙碌她的生意去了。一个普通老百姓,在繁忙之中还不忘照顾一个陌生客人,她的举动,使我再次感受到了青神人民的纯朴民风。

   和朋友见了面,吃了午饭,我们出发去了我来青神的第一个旅游景点——青神竹艺城。

   (二)竹之声

   ——游中国竹艺城

   吃过午饭,我和朋友坐上一辆人力三轮车,在车夫的交谈询问声中,不知不觉就来到了竹艺城的后门(这是我和朋友的古怪性格:与常人反其道而行之)。

   掏出十元,买了两张门票,交给看门老头检验一番后,便放我们通行。

   进了后门,首先映入眼睑的,是和别的庭园差不多的布局花?台,树木,盆景。因为这时正是农村吃午饭的时间,所以我们看到的游人,除了他,就是我,还有我们脚下的影子。

   平常,冷清,这是我竹艺城的第一印象

   正待报怨几句,眼前,却出现了一扇大门。看那大门和围墙的恢弘气势,想象着里面的繁华景象,我的游兴,不觉间提高了八度。把伞递给朋友,几步跳跃,就到了门前。

   妈呀……我想哭。

   宽阔的场坝上,一个半途而废的巨型建筑矗立在正中央,犹如海滩上摆放的鲨鱼尸体,靠围墙的地上,稀疏地长着一些知名的小草。

   荒凉,颓废,这是我对竹艺城的第二印象。

   “吹牛不缴税,吹破天可没法补。”我翻着白眼,对朋友报怨着。拿出湿巾,擦擦我那珍贵的香汗;挥挥纤手,试图招来清风拂面。

   咦!清风也会有香味?纯纯的,淡淡的,扑鼻而来,流经咽喉,直达肺腑,让人神清气爽。

   竹子!我兴奋得大叫一声。这可是我久违了的风景,久违了的芳香。我拽着朋友的手转了三圈才停下来。朋友看着我小孩儿般的举动,笑眯眯地说:“宝贝,别急,我马上带你去看中国绝世的竹编工艺。”

   左拐,进门。这道门,好象是水帘洞的分界线,门里,别有洞天。

   一根根的翠竹,与树木比着枝杆,高直,挺拔。茂密的枝叶,绝不给阳光以可钻的空子(羞涩得我的伞,立即蜷缩了身子)。它浑身散发的清香,犹如给竹林喷洒了空气清新剂,闻着是那么的心旷神怡。

   这景,这香,黏住了我的鞋底,留住了我的心,让我不能走动半步,不忍马上离去。

   于是我坐上了秋千,闭目暇思。

   凭着峨嵋派的轻功,踩着竹梢,犹履平地。风姑娘为我打扇,蝶妹妹作我发簪,阳光太子把我拥抱,鸟儿与流水合作,为我奏出《凤求凰》的合弦。

   “懒猪,醒醒,该走了。”几个不和协的音符,撞翻了我的梦船。呵呵,在朋友为我轻轻荡起秋千的时候,我竟然睡着了,白白让几片竹叶亲了我的脸。

   下了秋千,朋友带我参观了竹林。从珍贵的佛肚竹、龟背竹、凤尾竹、湘妃竹,到普通的冷箭竹、箭竹、八月竹、汤竹、斑竹、水竹、慈竹等,品种多达数十个,看得人眼缭乱,记得我头昏脑胀。佛肚竹的大肚让我捧腹,香妃竹的一缕相思让我心酸。唉,世生万物,物生相,诚然。

   穿过竹林,来到了一个小鱼池边。鱼池里的鱼们,抢着刚撒下的饲料,吃着,品着,争先恐后地发育着身子,都想快快地躺上厨子的案板。那些得了肥胖症的鱼儿,在阳光的照耀下,游动着慵懒的身子,口中不时地排出一阵阵废气,串出一串晶莹的珍珠项链,吓得胆小的阳光,立即掉头而去,反射回了蓝天。

   经过一个长廊,便来到了猴子的居所,这是一个用铁丝网修建大棚,里面还有一棵高大的树木,猴子们有的坐着,有的卧着,有的斜依在树干,正在午休呢。看着有游人来了,两只机灵的猴子立即起身,给我们啮牙裂嘴地笑着,眼睛送着秋波。我从包里拿出糖果,伸手递了进去。这猴子也不客气,连“谢”字都搞忘了说,就自顾自地剥糖吃了。我很生气,冲着它们大叫,谁知它们翻脸不认人,也冲我大喊大叫地,分贝可比我高多了,惹得朋友哈哈大笑起来

   过了猴山,终于来到了我们的目的地——中国竹艺博物馆

   听朋友介绍这个博物馆共分三个展厅,每个展厅展出的竹编作品档次内容不一样。

   我们首先来到的是第二展厅,这个厅展出的全是高档竹编工艺品这些作品,可算得上是他们的精品之作。编织这些作品所用的竹丝全是竹子的精华部分,四十八丝的,而且是根据竹子的原有色泽搭配图案,其工艺之精湛,让人刮目,其价格之不扉,也让人惊叹。有价值百万一幅的“清明上河图”,价值五万元一幅的“中国百帝图”,以及百子图、隐形观音九龙屏、八仙过海、十八罗汉、松鹤图、乐山睡佛等等真是民间艺术瑰宝

   出得门来,左转,前行,便来到了第三展厅,这个厅中展出的是中档竹编、立体竹编系列、竹编包装系列、瓷胎竹编等。作品以编织梅兰竹菊为主,但竹更甚,从春夏秋冬不同时节来表现竹的风格,讴歌了“板桥竹,永不弯,挺一枝,压雪寒”的圣洁品质。呵呵,我还看到了一个特有趣的展品——那就是人,一个正在编织作品的大美女,她坐在这里是在展示编织的手艺,也负责向游人介绍编织流程。据她说,到这里学习竹编手艺,只需要交350元钱就可以了,学会为止一两年就可以学会。我正切喜着,钱不贵,时间不长,有机会我也来学学,不料她后面的一席话,彻底打消了我学习竹编的念头。我们老师教书,也是分小学中学大学阶段,各教各的;工厂作工,也是分工种而论的;可他们青神不同,这竹编的手艺,是每家每户包干的,也就是说,一个人要懂选竹、泡竹、取丝、染色设计板面、编织等一系列技术,这前前后后算来,那不得花个十年八年的,等到这门手艺学会了,我也就老得走不动了。不划算,不学。决定一作,立即起身,这就来到了第一展厅。

   第一展厅有个很风趣的名称“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里面有中国竹艺城概况介绍,陈列有国家、省、市及县领导题词和中外贵宾留影,有获奖证书各地报纸杂志采访纪实古代竹制用具,古、近、现代粗犷竹编。从这个展厅,我们可以知道一点:竹编,不是现代青神人的新发明只是他们传承了古代人竹编制作的手艺,并在此基础上经过改进提炼,最终把中国的竹编事业发扬光大。

   游览完毕,我心潮澎湃。中国的祖先们,在文化知识浅薄的昨天能够懂得掌握竹编工艺,是个伟大的奇迹,我敬佩他们;朴实的青神人民,在科技迅猛发展今天不用现代化的机器,靠一双勤劳而灵巧的手,编织出让世界瞩目的精湛竹制品,名声传播海内外,我赞美他们。

   善良而淳朴的青神人民啊,我向你们致敬

   (三)自然、爱情神仙

   ——游中岩感悟

   按照旅历表,今天去游中岩寺。

   七点半起床,洗漱完毕,吃早饭,然后等车,上车。

   八点零五分,车准时开动了。喇叭的轻唱,和着游客们问询的谈论,奏出一路歌声,钻进青绿的大山,落入潺潺的泯江水,给游客们增添了分外的游兴。

   大约过了半个小时,车停了,路旁,一座红墙黄瓦的庙宇便出现在眼前。

   拿钱换了通行证,向佛的大门,便向我们敞开了。

   看门票的介绍,这中岩分上中下三寺,每寺各有千秋

   进门,便是中岩的下寺,慈姥庙。庙正中,如来活佛腆着个大肚,裂开大嘴,呵呵地笑着。他的办公桌上,放着一叠笺纸,笺纸上印的,可是中奖密码;奖票,就放在蒲团前的笺筒里。承包这个寺庙家族的一位太婆庙祝说,笺分上中下三等,等级不同,解笺的价格也不同,如果是上上笺,还要烧三柱高香,上达天庭,让天上的神仙们共同保佑施主心想事成。我一个平民教师,没做生意不当官,也不知想求菩萨保佑我什么,只好摸摸如来的大肚,沾点大度祥和之气,便转入撞钟亭。

   这黄铜大钟,是挂在阶檐上的,钟的右侧,用红布吊着一根圆木,圆木下,有红带拉手。我双手合十,默默祈祷一番,然后把红带往后一拉,再往前用力摔去,那圆木的脑袋,便硬碰硬地撞在了铜钟上。随之,一阵悠扬的钟声,弥漫于庙宇,传播于山林,回荡于脑海,震撼心灵。我不禁恍惚而悠然了,头脑明澈起来,心,也静穆着。

   撞完了钟,我们回走,右转,通过一个山门,便正式上山了。

   山路两旁,一笼笼竹,一棵棵树,并肩向上,似乎支撑天地,非它莫属;它们吸尽了春日雨露夏日阳光,茂密了枝叶,繁华了森林,把个完整太阳,撕扯成缕缕金线,撒下光斑点点装饰着幽静的小路,照亮了游人前进的方向

   走了大约半里路,便看到了进山后的第一座房子前,有一泓池水,几十个游人,围在池前观望。好凑热闹,是四川人的天性。我和朋友情不自禁地挤了进去,一看,池子里是清一色(同一品种)的锦鲤,红的,白的,黑的,花的,甚至还有珍贵的蓝锦,它们被热心的游客喂养得肥肥壮壮,摆着杨贵妃的舞姿,似乎在等待爱慕它的李皇上。靠池子的悬崖上,阳光被水波反射成鱼网,映照石壁,好似要网住风化的岩石,保护古人书画真迹。鱼网内,苏大学士亲笔手书的“唤鱼池”三字清晰可见,紧靠这三个大字的池子上游,有一尊石雕塑像:才子佳人,相拥而立,深情款款,对着池里的鱼儿,诉说绵绵情话,这就是东坡和王弗。数年后,东坡一曲“十年生死两茫茫”的千古绝唱,虽唤醒了池鱼,却终没唤回他心爱的姑娘。

   我不知如今栖息在池子里的鱼儿,是否当年见证过苏王爱情的那些,但我想它们的祖先,应该给它的儿孙讲过千年不变的爱情故事。我于是起了奸心,花一元钱买来一袋鱼饲料,叫朋友不停地击掌,唤出群鱼;我慢慢地抛洒着鱼饵,想让它们张嘴吃食之机,从口中不经意间吐出一点古老经典的爱情故事或者从它们羞涩的身躯,读出几句当年的爱情诗词……

   山风徐徐,泉水叮咚,丝弦缓急之间,东坡与王弗携手而去,中岩,从此吸引古今文豪,踏幽寻古,让游人乐此不疲。

   吃过午饭,小憩了一会儿,我们便继续上山,眼光,贪婪地侵略着中寺的地盘。

   沿途的石壁上,佛龛密集,那千余尊石佛,并立其间,或站,或坐,或蹲,或卧,喜怒哀乐,形态各一。虽然被红卫兵小将们折磨得头断肢折,失去了一双静观世界的清明眼睛,但他们用一颗虔诚的佛心,密切地注视着外界的变化,印证着善恶报应。这千佛长廊的最高处,有一特别的悬崖,崖顶努力向外斜伸,遮挡风雨;崖底平坦中略显凹凸,仿佛有人常躺这里,用背部磨出的痕迹。后人猜测,这肯定是仙人睡觉地方,所以取了个俗雅皆有的名字:“云床”。神仙的床,睡觉有美梦吗?带着好奇,我冒险爬了上去,并学着神仙模样,眼睛向外,侧卧于床。眼的银幕上,是树的海洋,竹的海洋。风姑娘追着花蝴蝶,跳跃着,从这棵树尖,窜到了那棵树尖,踩得树枝乱颤;有时她双手一拢,没逮着蝴蝶,却挠到了竹的腋窝,痒得竹们咯咯大笑,笑声,惊跑了白云一片……渐渐地,我心空明起来,世间繁琐,倏忽消失进入物我两忘的境界。

   也不知过了多久,我被朋友的唤声叫醒,恋恋不舍地起床下山,再上山,便看到了一个黑不溜湫的洞——牛头洞。这洞的形状外大内小,稍微弯曲,很像一只牛角,角尖的出口小得只能一人慢慢爬出。据说这是十八罗汉中的第五罗汉诺巨那尊者与800里外的三台县牛头禅师初辟中岩道场相互往来的神秘通道。可见神仙创业,也犹如凡人一般艰难

   离开牛头洞,走不多远,又来到一岩石下,这里清风拂面,凉爽之极。崖前有几尊菩萨看守阵地,我以为这是玉帝老儿的凡间住处,挨个儿细看,却发现一九龙浮雕,龙嘴虽已干涸,但必定与水源有关。再往上走,经过几桌麻将桌,便解开了个中秘团。一股清泉,自山间石缝流出,晶莹如珍珠,甘甜如雨露,以茶泡之,沁人肺腑,难怪北宋诗人黄庭坚在此取泉水煮中岩茶品茗三月而不舍,还亲题“玉泉”二字于石壁,证明他曾经来此。

   过了玉泉,再往下走一段路,一巨型石壁矗立山路左面,石壁最显目的两个大字“中岩”,笔峰刚劲,如两座山峰挺立。它的周围,刻满了历代文人墨客的诗文,后来者居上,这个真理在此得到了印证。你看吧,先下手为强,先来之人占据了有利地形,能轻易刻上去的地方刻满了,显明的位置刻满了,后来者不得不见缝针,找空隙大的地方刻字,空隙填满了,其余的字只好重在前人字迹的上面。再加之岩石的风化,许多字迹都看不清楚了,清楚的,便是古代的名人曾经在此题词。带着遗憾,我们继续向上攀登,第一层石梯完毕,路,被一歪斜的树杆挡住,我的腿这时已经有点酸软了,正好拿它来松松筋骨。于是,我稍稍一跳,双手吊住了树杆,荡起了秋千,惹得路上的游客,不约而同地笑了起来。累,也被笑声,悄悄带进了云层;游人,又可以轻装上阵。再上一层石梯,便来到了修建在慈姥峰上的景德禅院,院门前的两侧敞篷里,立了几十块石碑,碑上全是历代名人对中岩的题词,以此证明中岩风景的不同凡响。进到门里,瞻仰了观音的慈面,在心中念了几声“阿弥陀佛”,退出,继续寻觅佛踪。

   距山顶越近,山上的花草树木越放肆。你说这中岩吧,面积大概也有29.4万平方米这么广大的地盘,难道不够些小花小草们生长?可它们钻着人们提倡环保的空子,任意践踏人们的善意和良知,竟敢与游人抢道,在小路中央定居,把我一双粉红的绣花皮鞋,抹满了青青的污渍,气得我大骂:“草民,无知!”

   再往上走,经过了一片树林,一块平地,迎面而来的,是三方巨石,如品字型耸立着,这就是“石笋峰”。传说当年巨诺那尊者赠了牛头禅师一把木匙,这木匙锋利无比,削金断玉,只在眨眼。牛头禅师只用它这么一比画,便“一石击碎成三峰”,前面两峰对峙,如两扇敞开的大门,门里石壁光滑如刀削一般,好比纸张挂壁,恰似为骚客们准备的纸笺,惹得这些文人又诗兴大发,在神佛面前卖弄起笔墨来了。后面一峰如屏障,峰顶浮于天际,如一尊天神,护卫着东坡读书的王氏学堂——中岩书院。

   进门,左转,上石阶,便看到了中岩书院:半截土墙,依靠在山边,土墙前,有几根被岁月熏黑了的柱子,柱子上几根横梁,稀疏地睡在空中,构建成不能蔽风雨的房屋形状。屋子正中,摆放着三尊塑像,一个看门的老头,正趴在桌上,偷偷地会着周公;桌上摆着一个功德箱,注明募捐筹款,以修葺王氏学堂。在这破漏学堂的旁边,是中岩管理们的休息之所加小卖部——几间舒适的大瓦房。对比之下,古老的书院便显得格格不入,与中岩幽美的环境也显得毫不协调。书院的正对面,有一方石台,大约四五十平米,曾经是书生们下课时的玩耍场所,现在成了游人们的歇脚之地。面山而坐,右边石壁,伤痕累累,什么图呀、画呀、字呀、诗呀,如同老人脸上的皱纹和雀斑,白白弄糟了一张脸。左边一巨石,如虎踞龙盘,为了保持一点石的灵气,它便选择危险的地皮,安身立命,书画家们,只好望石兴叹。过了这方巨石,右拐,有一崖洞,里面有两舍利塔,据说这地方便是当年巨诺那活佛修炼成道的场所。

   从石笋峰向右转,有一条羊肠小道直达山顶。道上茅草丛生,枯叶铺路。朋友说,这里人迹罕至,山上肯定不好玩,于是偷懒下山乘凉去了。我是一个特别好奇的女人,毛老说:“无限风光在险峰”。我相信一代伟人,说这话肯定有他的道理,所以不顾朋友的反对,独自一人继续攀登。在我香汗淋漓之时,终于到达了山顶,这里是中岩的最高峰——翠微顶。山顶树林葱葱郁郁,小草深及齐腰,阳光在绿海的波浪中跳跃,生机浸润了山林,传染了我,让我,也仿佛回到青春少年

   下得翠微顶,再下两层石阶,便来到了古栈道的最险处——一线天。站在两石中间,抬眼望去,天,的确只有那么一线,如果二百多斤的大胖子要想从此处通过,难比登天。朋友一时兴起,又玩起儿时的攀岩走壁游戏。只见他两腿分开分别紧踏在两石岩壁,如壁虎一般,慢慢往上游走。谁知还没走到一米高,便脸红耳胀,汗流浃背。他说,这石头长期风吹雨淋的,岩壁上长满了青苔,踩上去滑溜溜的,老是有溜冰的感觉,吓得腿儿只打颤。朋友是一个极端的男子主义,平常自以为是,我好不容易抓住了他一次把柄,机会绝不错过,于是对他玩笑般尽情地羞辱着。朋友也早已习惯了我的小女人行为,不以为意,只悻悻地笑笑,拍拍手上的尘土,拉着我继续下山。

   这已是下午四点多钟,游人逐渐稀少,一路上,除了我俩的脚步声和不时的谈话声,几乎静寂。走得累了,我们便找一靠近小溪的干净石头,坐下,掬一捧清凉的山泉水,映照自己畅意的容颜。再洗洗手,吃点东西补充一些能量。这时,几只早归的鸟儿,叽叽喳喳,竞相背诵着石壁上的诗句:“树挂残云几片白,山含落日半边红。”“拣几片白云补纳,借一轮明月看经。”“玉泉有脉流九曲,石笋无根自一丛。”……

   在鸟儿的吟诵声中,不知不觉间,我们便下到了山底。回眸一望,中岩,包括我们的脚印,都即将成为历史,被抛之于脑后,埋没于山林。唯一抹不去的,是一颗向善的佛心,和一种喜爱自然之美的心境。

发表评论

访客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