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谣言》里“坐忘”的宛西衙内

  《黄河谣言》里“坐忘”的宛西衙内

  ——浅谈宛西衙内诗艺里暗藏的中式玄机和谐趣

  文/紫穗穗

  我写下这个目的同时,我感受了另一个词的诱引、压迫和焦虑,就是“复杂多元”。身处在一个大叙述的后现代主义极度张扬的二十一世纪作为一个东方诗人究竟是人世之幸,还是地域之灾呢?!这里,我不想过多的赘言,中国人原有“藏书宜子弟”的优良传统,一个诗人的视野和素养,会决定他究竟能在自己诗歌文本里,显像多少地域特色、人文山水和精神图书馆

  庞德说:“显然,如果我们真的认识任何事物,我们就必须准确知道大量相关细节”,在我准备河南南阳诗人宛西衙内的一组自选诗歌,一个准确鲜明的定位勾描前,我的确谨小慎微,勤勉而繁复地做了许多的准备工作。我怕自己仓促落笔的文字,挂一漏万,所以想尽量阅读思考充分之后,再提笔而就。

  (一)宛西衙内《黄河谣言》

  望文生义,有时也是一种最直接的把脉方式,可一目了然,也可曲径通幽,勾描出最初的诗人印象和诗歌风貌。一个诗人的笔名或网名一定是有自己的出处、由来典故或玄机。当我第一次读到“宛西衙内”的名字,首先是片刻疑惑,而后沉思许久,最后莞尔一笑。这家伙,连取名也不忘自己的故土、祖籍和身份哈。

  宛西衙内笔名中的“宛”,是河南南阳最早的地名之一。这个宛字,即能反映“盆地”的地貌特征,也能反映南阳的生态环境。《说文解字》中:宛,屈草自履也,从宀、夗声。其义:“四方高中央下”。南阳地貌上显现西、北、东三面环山,当中低平的盆地特征。“屈草自覆”的意思,是指花?草盖地,植被郁葱。春秋初期南方楚国曾占据了这片沃野美壤、江河之便的土地后,就在这里建置宛邑,作为问鼎中原的基地。宛之名,自此而始。宛西衙内的“西”字,当然不用多解,因为诗人的出生地是——南阳西峡县,这就很好理解“宛西”的由来了。而“衙内”一词,也可觅见作者幽默本性一二。古时的衙内,在唐代是指向担任警卫的官员,而到五代、宋初之后,泛指一些官僚子弟。现在很多人将政府机关称作“衙”,而在政府机关内工作的人员,则戏称为“在衙内当差”。

  草草解读完诗人的笔名后,我还想提到作者让我惊叹不已的《黄河谣言》节选系列20节。这哪里是“黄河谣言”,而是一篇简约、精妙、凝练、幽默、谐趣、机巧处处而老辣的诗性随笔。我读了一遍又一遍,常常在他未言、未完、内蕴、节俭的言辞背后,沉思其后歧义纷呈的潜台词。于是“坐忘”一词,如同召唤咒语,瞬间飘至“黄河谣言”的上空。这个华北盆地的宛西汉子,似乎正操着豪迈的南阳方言,中原官话,带着浓郁的荆楚气息,雷霆之势,铿锵有力地向我大踏步的走来。

  我相信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方言、民俗、民风、地域文化的熏陶,也会润物无声,在世俗生活的方方面面中陶冶、铸就一个诗人的原始心性和诗艺品质。纵观宛西衙内的自选诗集、几篇随笔和诗话等,我的第一感触,就是中国古代诗歌艺术精神的深厚滋养,鲜活的儒释道色彩,地域特色的语言映射与积淀,透着一种大拙质朴、自然谐趣的远古气息等。

  我们的时代,我们的生活,永远绕不开出生、成长和历经的山山水水和人文印记。每每烦闷急躁之时,我就会静心研读《庄子》,给我记忆最深的有三点,其一:是庄子文章结构十分奇特。看起来并不严密,常常突兀而来,行所欲行,止所欲止,汪洋恣肆,变化无端。有时似乎不相关,任意跳荡起落,但思想却能一线贯穿。句式也富于变化,或顺或倒,或长或短,加之词汇丰富,描写细致,又常常不规则地押韵,显得极富表现力和独创性

  其二:采用寓言故事形式,富有深刻的幽默讽刺意趣。据《汉书艺文志》著录《庄子》,有五十二篇,但留下来的只有十三篇。分为:外篇、内篇、杂篇。其中内篇七篇,一般定为庄子著;外篇、杂篇可能已经掺杂其门人和后来道家的作品

  其三:庄子的哲学思想,所包含着朴素辩证法。他言“天道无为”,认为一切事物都在变化,认为“道”是“先天地生”,从“道未始有封”,庄子认为自然的比人为的要好,提倡无用,认为大无用就是有用。所以庄子提倡无用精神(即“道”是无界限差别的),属主观唯心主义体系。“道”也是其哲学的基础最高范畴,即关于世界起源本质观念又是至人认识境界。主张“无为”,放弃一切妄为。又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相的,幻想一种“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齐物论》)的主观精神境界,安时处顺,逍遥自得,倒向了相对主义和宿命论。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反对一切社会制度。

  庄周梦蝶,视权贵如腐鼠,宁做自由之龟,知鱼之乐,无用之用,死也可乐等故事,可谓是脍炙人口。之所以提及庄子,我在宛西衙内的诗文里,窥视到隐身其后的一种寓言文辞的庄周气息——“意出尘外,怪生笔端。”

  可以说,宛西衙内的许多诗篇,例如《丑牛》、《斫者》、《妥协》等,还有《黄河谣言》里,都有一种诡辩、吊诡、寓言般黑色幽默的嘲讽气质。就《黄河谣言》里的几则干净利落的诗性随笔,来简言一二。

  5、善与恶

  恶说,该死的都叫他们死。善应道,说的是,都是自己做的。恶说,该活的也叫他们活不滋润。善应道,说的是,都是自己做的。既然这样,为甚么我是恶你是善呢?善应道,说的是,都是自己做的。

  大家看,这篇《善与恶》,最有趣地方在于结尾的一句:“善应道,说的是,都是自己做的。”好像善恶是孪生的一对双胞胎兄弟,他们之间进行了一场有趣且好玩对话。但这种好玩和有趣,却是冷眼相看、旁敲侧击的黑色幽默,它揭示了一个普遍性真理——无论善恶,都是自己做的,这正好应验了天理循环,种豆得豆,种瓜得瓜,都是自己做的。善恶终究有别,不是不报,时辰未到,时辰到了,善恶自显,报应必至。

  6、实在与虚无

  实在捉了一条小鱼儿,被庞大的虚无看见了。眼瞧着躲不过去,实在涎着脸对虚无说,小鱼儿给你,你饿着我也饿着。这样,回头再吃我,我先吃个小菜,你再吃个大餐,你看可好?虚无的心软了一下想到实在不实在,吃完鱼一扭头变成螃蟹,钻进石头缝里没了。虚无一下子气成了流水。现在过河时候你看,流水还在那里恼怒地翻着每一块石头。

  呵呵,读完《实在与虚无》,我忍不住跑到客厅鱼缸边,一边观看打氧的水流潺潺流淌,激起水阵阵,以及水底几块装饰的石头水草和袖珍楼台。一边怀想着恼怒的流水——虚无先生是否还在翻找着“实在而不实在”的那只狡猾的螃蟹哦。当许多诗人,都在风花雪月的唯美情境里纤弱感伤的陶醉之时;当更多的诗人,在“死亡垃圾、下半身、非非”里翻找西方诗艺和崇低意义的诸多废墟之时,我看见的宛西衙内,这个黄河边中原盆地的汉子,却裹胁着“庄子”式不容置疑的道家气质,将抽象事物“实在与虚无”的哲学概念,转述成一则具化事例的寓言故事,展现在读者的眼帘。这样的视角,这样的思索,这样的表达,可以说是耳目一新,更是一种承接传统文化之后,独辟蹊径的冷叙述风格

  河南南阳诗人宛西衙内,是我接触的众多诗人脸谱里,极为醒目、冷峻而幽默的典型诗人之一。我想给予他一个弘扬道家文化精神和思辨色彩的寓言诗人,也不为过。在这篇节选的《黄河谣言》里,处处可见他老庄哲学的传统印记,他善于思考,也擅长想象,俨然像一位饱经沧桑、敞怀披发、隐逸桀骜的得道长者,在简约的词语虚构事件里,将日常生活的智慧,民族文化的谐趣,地域特色的方言,延伸到诗文的方方面面和枝节末梢。

  这是一个喜欢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诗人,他从不漂浮于事件、尘世和词语的表层,而是推开一切“雪山和地表植被”的遮蔽物,直接进入事物的内部,将一些事物剥离、解构“崩溃”后自然现形,呈现给同样热爱思索和叩问其二的读者眼睛。很多时候,他愿意诗意和哲思的二传手,所以喜欢言简意赅,说半句,留半句,留下一部分“空白”的断层,给读者自我填空、修复和飞驰。这又显现了他诗艺的另一种特色:简约、留白和冷漠、桀骜,互为交织的一种节俭冷峻的叙述风格。在《黄河谣言》10里的那只可怜的芦花鸡,究竟是如何上天的,我想大家在读完之后,就能明白作者未言而暗藏的玄机和谐趣了。

  8、雪山把所有的鄙视都安之若素地折叠在内心,包括那轻微的崩岸再来的声音

  10、一只芦花鸡向海东青讨教上天的本领。海东青说,其实不必着急,一会儿你就知道了。

  14、快乐不论斤

  我掏出要买二斤快乐。卖场里风骚的店东家给我拿了一个魔鬼和一个天使,论斤的没有,论个的有俩。我说,不要这些我要二斤快乐。店东家挤眼打屁股,一边说一边用包装纸包了塞给我,你是北方来的吧,开始来的人,都不要这个。

  32、你度过了一群贱卖灵魂的人,只不放过那个作践灵魂的人。

  36、快乐和忧伤

  敌人围上来了,但我不怕,我有两个要好的朋友。快乐一定是打头阵。他上前遮掩了一下,偷偷溜了。我又让忧伤断后。我继续慢慢地朝前走,从山梁下到一处村社,见快乐在那里喝酒。他吱吱呜呜地对我说,真不该丢下你。我说,没什么,我也丢了忧伤。

  快乐当然不论斤。而快乐,在宛西衙内的笔下,是魔鬼和天使俩个。不管你今生想要怎样的快乐,不外乎他们俩人的赐予与施舍。让我哭笑不得的是,他居然仍用一个无厘头的小故事,跟我们讲述某人购买“快乐”,被风骚的店家戏弄,无法论斤的全过程,这里面饱含着一种中式反讽意味,有几分撇嘴讥笑后沉甸甸的启示笑谈。而这“黄河谣言”最醒目的特色,就是想象恣意,寓意丛丛;诨打科,东成西就;箴言训诫,俯首皆是。这和《庄子》的许多文章的风格、意趣、思想——“常常突兀而来,行所欲行,止所欲止,汪洋恣肆,变化无端。有时似乎不相关,任意跳荡起落,但思想却能一线贯穿。”居然不谋而合,或许这是作者的无心天成,又或许是作者的有意为之与本性吧。

  是的,我们可以原谅“一群贱卖自我灵魂的人”,却绝对不能宽恕“作践灵魂的人”,因为他才是始作俑者,群害之首

  《黄河谣言》的第36“快乐和忧伤”,这两种情绪,在作者的眼里,变成了两个最要好的朋友,当遭遇假想的“敌人”围攻之时,他让快乐做先锋,又让忧伤断后,而后自己偷偷的溜走了。当他在山梁处,看见喝酒的“快乐”,居然和他志同道合般“莫逆于心”的言欢,是啊,这是怎样啼笑皆非的冷幽默。这里的幽默,指向的是“快乐和忧伤”的本质,而作为一个人一生都会被这两种情绪来回左右,无非快乐,要么只能忧伤。当然更多的时候,我们也会修身养性,努力做到无忧也无喜。

  只有懂得把“忧伤”彻底遗弃的人,才能真正的撤离厌世的险地。这篇短文里,还隐含着一种“尔虞我诈”的潜台词。这让我想到他《黄河谣言》中其后的句子——“43、毁灭最终在幻想中找到了一丝破绽。” 和“61、豌豆从不要要求麦子是圆的。”这些可爱的小句子,如同风中弯腰的小穗子,处处可以觅见作者的独特匠心和思虑之芒。

  我们再来读读《尔虞我诈》、《风气》和《虎魄》三篇寓言吧。《尔虞我诈》,通过壁虎和眼镜蛇两种动物结伴西***圣的荒诞故事,说明人心险恶,弱者唯有运用智慧和谋略,方能明哲保身。这暗合了庄子的哲学认知:“凡人心险于山川,难于知天。”《庄子?杂篇?列御寇》。庄子认为一般人很虚伪,“人心险于山川,难于知天。天犹有春秋冬夏旦暮之期,人者厚貌深情。”

  《风气》则从字眼上做文章,其一,既借用“谣言”特色,可信亦可不信的搞笑风味,给我们讲述了人世间拉帮结派的“风气”由来已久,并非现在人类的独创,连鸟类的世界,也如斯效仿。其二,又从劝架的“风”犯了众怒,而不得不钻进炊烟里,由此曲解了“风气”的由来和得名。真是一波三折,趣味横生;想象怪诞,构思曼妙;叙述吊诡,旨意纷呈。

  而《虎魄》一文,更是荒诞到了极处。被人类武松降伏、打死的那只老虎,其实是落魄虎。因为这一天老虎的金黄虎魄,深藏地面以下八的岩窍中。所以,没有金黄虎魄护卫的肉虎才会极其脆弱。让我感兴趣的并非是《水浒传》里被武松打死的那只落魄虎,而是作者其后指向的——虎魄精神,在人的身上所体现是“气节”一说。他说:“不同的是人类随便,进门脱鞋的时候,脚趾一点气节轻卸。事急出门鞋子来不及带稳,气节也就遗忘了。还有邋遢的,一辈子都找不到气节,但人总归是人,并不影响什么的。”这是多么清醒、睿智又无奈而尴尬的认知,这一则寓意故事,可以说是《黄河谣言》里镇山之作,我相信好的诗文,都是作者的心血铸就,每一字、每一句都是剐心剖肉,发自肺腑而成的思辨之旅

  综上所述,我觉得《黄河谣言》最大的特色,就是一句句、一行行、一则则看似荒诞不已,却处处玄妙、谐趣的寓言特徵。我曾有数十日的辰光,都沉浸在作者编织的超现实魔幻世界里,那些抽象的概念和情感元素等等,都变成了一个个具化的人物、事件和真相,有时是悖论、趣味丛生的寓言小品文;有些是一句训诫或箴言;有些则是最短小精妙的人生故事。

  52、尔虞我诈

  壁虎和眼镜蛇结伴去西***圣。除了添乱,壁虎什么也帮不上,眼镜蛇试几试都想一口吃了这个四脚点心。壁虎也感觉到一定得做点什么了。此时他们来到一处盘查严密的关口前,二人没有护照必须翻山,攀扯小路。人小脑子灵,壁虎说,翻山越岭不知道要耽误多少路,出来出不来也两说。前途遥远,饥渴难保,凶险不测。这样,我们把自己尾巴先剁下来,在这里藏好。目标小了,瞅个空就溜过去了,里外里省多少辛苦?说着,壁虎就把自己的尾巴脱了,埋在龙须草里。眼镜蛇叫这一军将的,没办法,也回头一口咬断了自己的尾巴。

  67、风气

  麦子越黄,争吵越激烈。野鸽乌鸦认为,应该按照个头大小分配口粮。翠鸟麻雀结盟,凭什么啊,民主嘛,一票一票啊。他们从麦青吵到麦黄,又从开镰吵到麦罢。

  风看不起这些俗气。风说,如果麦子是你们吵黄的,你们就继续吵黄玉米吧。

  鸟们别的不懂,好坏话还是懂的。一肚子气正没地方出呢,这时一起冲着风过来了。以为自己是什么好东西,哪次斗气没有你?

  风犯了众怒,一个筋斗,钻进炊烟飞走了。

  70、虎魄

  虎威不倒。高明的猎虎手,在制服老虎之前,总要设谋撤销老虎的金黄虎魄。而老虎一年只睡一天。只有这天,老虎把自己的虎魄通过目光的一种注射,暂时深藏于地面以下八米的岩窍中。没有金黄虎魄护卫的肉虎是极其脆弱的,一般成年男子都可以徒手拿之。当年武松格杀的正是这种落魄虎。虎魄在人就是气节。不同的是人类随便,进门脱鞋的时候,脚趾一点气节轻卸。事急出门,鞋子都来不及带稳,气节也就遗忘了。还有邋遢的,一辈子都找不到气节,但人总归是人,并不影响什么的。

  (二)寓言实质与语言魔术暗示

  既然作为一个中国诗人,那就避不开泱泱五千年文明古国的国学积淀和文化素养。我在宛西衙内的诗歌里,不停的感受他的古典文学功底和儒释道传统哲学思想的滋养。宛西衙内的自选集,共40首短诗,从他的诗歌语言习惯和句式上看,他是一个想象力极为丰富,表达上诙谐幽默,又极度节俭、跳跃、视角刁钻的一个诗人。

  波兰大诗人切斯瓦夫?米沃什,是一个极为诚恳真实的诗人,他在《诗的见证》里开篇就直言:“不是我们见证诗歌,而是因为诗歌见证我们。”这里的见证,其实就是一种以“诗”的方式呈现的证词和见证人两种内涵。所以每个诗人所写下的诗歌,就是作者呈现的证词,并且作为见证人参与到自我的生活和大时代的背景里去。于我的理解“诗的见证”,其实是我们和诗歌互为见证和呈现的哲学、艺术、生活三合一存在意义与价值

  诗歌必然直面日常生活,常常会有形的日常生活事件里表现灵魂的震颤,这让我想起傅科摆的寓意,它扑捉地球自传后而形成的微弱偏离,那么诗歌就是在日常生活事件,扑捉灵魂的瞬间感触,而形成的震颤偏离效果,一首好诗里,都有这样的灵魂颤抖时刻,才获得了站立的根基。在宛西衙内的诸多诗歌里,我们都能感受和扑捉到灵魂颤栗的瞬间和惊悚

  宛西衙内的《丑牛》,仍是一首歧义纷呈的寓言诗,他取之于中国十二属相的“丑牛”为题,却用拟人化的手法,来写一头牛任劳任怨的一生,三个“你长肉吧”调侃的排比句式完成这样的表述过程关键是结尾的两句话耐人寻味,尤如平地出奇崛:“有一天这根筋不再歉疚,/它有了长肉的心就像有了杀心。”世人都知道牛筋是坚韧的,也譬喻一个人倔强,认准了一件事不回头。我妄自揣摩《丑牛》一诗,想表现的内涵是两重性,忍耐的极限和懒惰肥硕的牛,最终的命运是被宰杀。这里的“杀心”是双重的险恶,既指向世道人心的不公,杀机四伏,又指向被压迫、被欺凌的善良忍耐的人,也会有奋起反抗的一刻……这种指意的模糊、不确定性就构成了诗意朦胧的一个显著特征,这种特征在宛西衙内的诗歌,常常隐现。

  宛西衙内的自选集里,其40首诗歌,可以大致分为三类。第一类,写人和历史人物的,例如:《屈原》、《卢俊义》、《林冲》、《包公》、《羊倌》、《斫者》、《麦城》等。第二类,写地名、地域的祖国山川河貌的。例如《顺河路》、《大平原》、《濮城镇》、《敕勒川》、《忆重庆》等。第三类,剩下的二十多首,主要写自然事物、日常事件和瞬间情绪。他是一个敏锐的观察家,总是站在一个安静的角落,注视着事物的发展和荣衰。短诗的特性,决定了诗人的写作定位,必须简、准、狠,以局部呈现全部,以片面涵盖整体。由此,宛西衙内的短诗共性就是简约、精准、犀利和冷静。

  其中写历史人物的诗《屈原》,选择从主观视角,冷叙述的方式,陈述遭受排挤、一腔报国热情无处寄托的屈原,投水而亡的历史事件。小诗短短六句,由“自由”这一抽象意象,贯穿始末,山鬼的自由是神的自由,国家的自由,在那个战国时代的现实中肯定是没有的。民和士的自由,是各安本分,唯有臣屈原的“自由”,是不愿像渔夫一般随波逐流,忍辱偷生。所以秦国灭楚之后,他的政治理想彻底破灭,有心报国,却无力回天,所以毅然以死明志,于同年五月含恨绑石,沉于汨罗江。这首诗写得铿锵有力,无枝枝蔓蔓,不拖泥带水,干净利落,直抵人心。甚至带着几分冷眼看世道、谴责意味的肃杀之气。

  其后的《卢俊义》《林冲》都是《水浒传》的英雄好汉,作者省略了其中繁琐的事件叙述,从一个小画面、小视角、小场景出发,以小见大,表现英雄人物的性格——卢俊义行侠仗义,勒马走江湖;林冲豪气冲天,却劫难重重。而作者笔下的《包公》和《羊倌》,其性格、人物和事件,都描摹的尤为准确。羊倌的苦,日出日落的劳作,与自然相融相守,却不懂自然之趣的好歹。包公的出生、经历,其性格清廉、无私等,都在别具特色、幽默诙谐、发人深省的冷叙述里,展现的淋漓尽致,这里我不再一一的点出其中的精彩之处。大家只要翻来覆去的读三遍,想三回,就能感知。

  羊倌

  以前我们一起上学

  上着上着他就上到羊群里去了。

  现在一想起他,

  就是一股膻味。日出日落,

  他倾听太阳的七种光芒。

  还有第八种,

  别人不知道,

  他也不知道。

  包公

  没饭吃的年月,到处抓虾。

  撞见一位龙头,乘上一方端砚,

  误入一片桃花,我在首都

  扯上了京腔。到处都是大人

  汴水流汴水流流到瓜州古渡头。

  我牵马,担书,送信,跑腿,

  夜里铡草,白天喂牛。

  开封人日怪,汤汤水水,怎么揌到包子里边!

  我在马厩里流口水吃包子,

  镇日里我扛个铡刀,满天下乱跑。

  宛西衙内的人物短诗,其叙述特色仍遵从:简、准、狠,以局部呈现全部,以片面涵盖整体的审美诗性和艺术表现手法。而且语言的风骨,透着男性特质的豪放、粗朴,俚语与古诗并用象征与暗喻重重。挥洒晓畅,调动读者的想象力、素养和阅历参与其内,思索和填空。宛西衙内,除了诗歌里显现的寓言实质,其次就是这种“语言魔术和暗示”,他不注重语言的细巧和连贯,技法的传统模式与规则,而是大开大合,运用民俗口语、俚语的调侃、插科打诨之能,古诗词的字、词、意象等来摆渡事件,勾勒人物,并暗藏玄机。由此语言的功用,发挥出了最大的效应,好像四川的变脸艺术,一个语言和句子的出现,就是一张脸谱,再换一个语言和句子,又是另一张不同的人物脸谱。有着魔术效应和读者自我消化后呈现的各自“暗示”。我想每个读者读完宛西衙内的一些诗作后,都会有自我感知之后的“屈原”“卢俊义”“林冲”和“包公”“羊倌”的人物形象了。

  《麦城》一诗,不是以人物为名,却是用地名,来写历史人物关羽的故事。关公败走麦城,是大家熟知能详的《三国演义》里的一则故事。宛西衙内,像一个声情并茂的说书人,通过一场刀花白雪,一把青龙偃月刀,给我们重现了历史的苍凉一幕。史书上记录:关羽孤军南下,试图凭自己的力量把荆州夺回来。但他未能夺回荆州,还把自己的性命搭上了。但是这种忠于职守、忠于事业的精神和品质,却留给了后人夸赞和歌颂。我喜欢这首诗满纸透出的苍凉古朴之气,不仅豪气冲天,而且言之凿凿,简拙雄浑。一个“白”字写尽人世悲怆,而这一句“沮水凉,义兄一顶帽子盖了一切。”引多少眼睛含悲夹愤、痛心疾首回望中……

  麦城

  麦城白透了。

  好色的荆州,

  偏是下了一场刀花白雪,

  其时,

  远在北方的洛阳正起着宏大的关林,义兄随雪送去了脑袋,

  然后起身,单刀赴会。

  沮水凉,义兄一顶帽子盖了一切。

  市人辏集,

  市人是知道偃月刀的。

  在宛西衙内的其他两类的诗作里,我能读到一种自然诗画的禅境和深味人世苍凉的心境两种不同风骨,譬如《顺河路》一首,就是一首诗画兼备的富有禅意之美的诗。其次,还有《写生》、《大平原》。其后的一组《吵架》、《走神儿》等反应日常生活的小诗,则表现了一种调侃后的苍凉之境。

  顺河路是哪里,我不得而知,但我知道其路面荫凉,正午时分,静寂无人。作者完全采用自然之眼观物,以物观物。叙述口吻冷静、安静、沉静三“静”一体,通过一只蝴蝶,象征意味的爱情飞来非去,暗示其中的不平静。读完之后,让我联想蹁跹,思绪飞到极远处,仿佛读了一首代诗佛王维的古诗。以动衬静,借景抒情,似有所指所悟,又得之而忘言。这首诗的艺术特色就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似说人事,又非言人事。似非而是中呈现平和心境:“木叶青青,阳光一直没有下水,碍于蝉声。”

  顺河路

  荫凉,比青石板还重。正午时候,静寂无人。

  蝴蝶远不是全天候的爱情。

  碰上翅膀了,便简陋地飞上一阵,

  更多的时候只是不安地停在水面之上,

  鳞翅落后。

  木叶青青,阳光一直没有下水,碍于蝉声。

  诗作《大平原》里,有一种大气魄涵盖其内,起句就出手不凡。以“我”的视角开篇起兴。仿佛一个历经沧桑的老者,端坐在“豌豆”般的小宇内里,看山川地貌,历史变迁,新旧更替,所以视野极目处:“夏日辽阔,澄明一片。/轻贱者身在草莽,/天空中熠耀的总是少数。”一个诗人的文学积淀,在一首小诗里也会自然流泻,好一句“蛙鸣如雨,/流水绕道而来。”清丽脱俗,而后又雄浑流畅,收放自如:“为了和我站在一起,/黄河进入一株燕麦。”这里面想象力新颖,暂且不说,语言和意象的截取,也别出心裁。作者将“大平原”化为“我”的主观视角和人物口吻。取自然山水、物种呈现平原风貌,同时又借“大平原”之嘴,强调自我的老庄稚子之趣与开阔心境。这首《大平原》和《顺和路》都表现了作者了寓乐于自然,反观自我心境的特点,其中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禅意,还有庄子式的逍遥,亲近自然的人生观。他是一个躲在景物背后,冷峻、睿智的观察者和写生勾描的临摹者。

  大平原

  我在一棵豌豆中安享天年,

  夏日辽阔,澄明一片。

  轻贱者身在草莽,

  天空中熠耀的总是少数。

  蛙鸣如雨,

  流水绕道而来。

  为了和我站在一起,

  黄河进入一株燕麦。

发表评论

访客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