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情游记][游记]青海之行——放逐在远方

青海之行——放逐远方

  引子

  2005年8月19日,结束了14天的青海游,回到北京.此时,洗衣机里搅着一锅衣服,电饭煲里滚着从青海带来的茯茶(实在没有条件啊,如果能个有茶壶,有个泥巴火炉子,放点子茶叶,加点盐和花?椒、姜片什么的一煮,滚开了,就有感觉了),而我自己,则泡了一杯从循化清真老字号带来的三泡台(有茶碗就用瓷杯凑乎了),翻着这次采风的近300照片,听着从青海淘来的锅庄,慢慢把这次青海的所见所闻唠叨给你们。。。

  西安的大森林恰好明天从兰州到西宁,大家在嗟叹机缘不巧无缘相见同时相约好在西安不见不散。其实相逢何必曾相识,而相识又何必常相见,相见更不必叹分离,世事本如此,强求无益。。。

  出发

  8月5日,得到YY的短信说买到了第二天到西宁的火车票,于是匆忙间收拾了一个旅行包,匆忙让向红帮我请了舞蹈课的假,开始了这次准备最不充分却又是最完美的旅行。。。

  概述

  所经之地:西宁市—湟中县—贵德县—乐都县—循化县—尖扎县—格尔木市。

  所游景点:日月山—倒淌河—青海湖—沙岛—金银滩—原子城—塔尔寺—青海博物馆—西宁东关清真大寺—黄河文昌庙—玉皇阁—城隍庙—瞿昙寺—乐湾彩陶博物馆—孟达天池—骆驼泉—街子清真大寺—李家峡水库—坎布拉国家地质森林公园—察尔汗盐湖—丈盐桥—昆仑山口—无极龙凤宫—昆仑山大地震遗迹—昆仑神泉

  最高海拔:4800M

  宗教:佛(藏传——显、密、禅、)、道、儒、伊斯兰

  民族:撒拉、藏、回

  饮食:手抓(白条、火烤)、酿皮、梗皮、面皮、酸奶、奶茶、茯茶、三泡台、牛肉拉面、尕面片、干拌、干炒面片、粉汤、羊肉泡馍、醪糟、甜醅、馓子、锟锅馍、羊肠面、烤馕

  交通:夏利、天津大发、长途公交大巴、Jeep 4500、XX(实在想不起来了)、摩托、骡子、11路

  惊喜见到“五人舞蹈纹盆”

  遗憾:没去成三江源、没吃上“狗浇尿”。

  整体评价:Lucky+90分

  第一天——下榻西宁

  火车上,北京的大航说甘肃的“什字”让他听了恶心,我听了到也淡然。无聊之间,倒是发现一本好书:黄仁宗的《万历十五年》,虽然满纸的英文语序,倒也客观。凭车远眺,不知天一夜过后,迎接我的是怎样一座城市

  下午3点多到了西宁火车站一下车先买了旅游图,在这没有一个熟人的地方,此时先要打起精神解决住宿问题。折腾了半天终于找到了位于市中心西门的建设银行招待所,过后评估,很多西宁当地人都觉得在市中心的位置找到性价比这么高的地方真是容易更好的是,这里著名的水井巷只有200,SCore!放下行李,我直奔水井巷,先去尝尝青海最有名气的小吃——酿皮。逛逛水井巷,其实挺一般的,要吃当然吃最地道的,问问老乡,先打听出谁家的酿皮No.1,于是顺着指点找到了拜家姐妹店.看着那么大一坨辣椒,犹豫着不知要不要下口吃,吃下去,辣味倒也不重.这是我在青海三大怪——“青海的山上不长草,青海的屋顶能赛跑,青海的大姑娘洗澡之后总结出来的又一大怪——青海的辣椒不辣人!吃完酿皮——下一站酸奶!说到吃,就不好控制了,我还是在后面的专题详细说吧,不过这里有一个重要人物登场——小赵(到现在我都不知道他叫赵什么)。吃酸奶时打听马忠美食街时刚好他顺路,热情地为我带路,后来有幸托他的关系到贵德看了上游黄河并一起游了塔尔寺。

  联系好了旅行社期待着第二天的青海湖之旅

  青海湖之行——反客为主、客串临导

  当汽车行驶到距西宁75公里时候我们的第一站——日月山就到了。远远望去,日亭和月亭标志了日月山海拔的最高点——3520m。其实日月山的了解一开始仅仅局限于文成公主进藏动人传说相传唐代文成公主入藏松赞干布联姻途径此地时,眼前出现了茫茫草原,不禁思乡之情油然而生,便拿出父王所赐的日月宝镜,霎时,宝镜上出现了“八水绕长安”的故乡美景,公主泪水纵横,柔肠欲断。但她铭记父王重托,深知民族重任在肩,便毅然摔碎了日月宝镜,继续西行。人们为了纪念文成公主,将此山更名为“日月山”。后来在青海博物馆和其他资料上了解到,其实日月山古时称“赤岭”,是蕃古道上一个重要的关隘,在古代还是茶马互市的一个重要地点。并且在地理位置上,它也是一条重要的分界线:它区分了我国外区域与内流区域、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并且是黄土高原与青藏高原的分界线以及青海农、牧业的分界线。的确这样的,司机大哥提醒我说,到了日月山,前面就是草原了。回想刚刚那成片成片的油菜花田,不禁感叹大自然的神奇

  由于在日月山耽误了时间车上群情激愤的游客坚决不在倒淌河停留了。我也只好在车上遥望这条清凌凌、静静的、悄悄的,自东绵延至西的一脉清渠,传说,这是文成公主的泪水,因感动于文成公主的思乡之情,背“天下河水向东流”之道,自东向西流去。其实,今天我们不难了解其实这只是特殊地质结构造成的局部东高西低造成的。然而这美丽的传说却给这条不见滔滔,不闻哗哗的涓涓溪流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还没到金银滩,小导游发现唱歌可以调动车厢里的气愤,还没到点呢“在那遥远的地方”就唱了两遍了,我做在大巴上副架的座位上,一路上的争争吵吵概不入耳,只专心地一会看看导游词,一会看看车外美景。扭头的工夫,我身后观察了我半天的西安来的老教师阿姨问我,你是哪里来的,还没等我回答她接着又说,我看你像日本演员——我心想,像我这样染个黄毛,白白皮肤个墨镜都像日本演员——没想到那阿姨大喘气儿说——山口百惠,我顿时晕倒#¥%*。心下忖度,若是头发没剪,怕是更像安室奈美惠。这边只好摆手说,不会吧,哈哈呼呼打了马虎眼过去了。一会不禁又想,难道真的丑小鸭变天鹅了?转念又啐了自己两口,真是有毛病!

  再往前就要到达今天的重要目的地——青海湖了,车上的人也都渐渐安静下来,期待它的出现。快要到了,司机大哥说,现在就可以看到青海湖了,我忙带上眼镜,四下寻觅,却不得要旨。当时的情景真是与Friends里Richel找不到B超照片上自己子宫里孩子一样的心焦。越来越近了,只见天边渐渐出现了一条天蓝色的线,司机说,那就是青海湖。此时已不能用水天一色来形容了,因为水比天还要蓝。我们渐渐逼近,那道线越来越宽,渐渐变成了蓝色带子,而它却始终与地平线同宽,可见青海湖有多么辽阔。一道青草,一道油菜田,一条蓝色缎带,一片不规则白云一眼望不到边际的蓝天,大自然用了多少颜料才粉制出这样一幅画景。

  靠近她,青蓝色的湖水碧波荡漾,此刻,极目远眺,只觉得用“镶嵌青藏高原上的蓝宝石”来形容它再合适不过,我们几个人船上船下地跑,极力以不同角度把青海湖拍下,装在脑子里,却发现越装她越辽阔,越装她越是不动声色。。。。。。船靠岸了,我们静了下来,努力用眼睛和脑子去装青海湖,装下一辈子记忆

  靠岸了,还有点时间,大家互相拍照留念,团员们似乎都满意而归。说到这儿,我就不得不说说标题上的那八个字了。由于青海湖每天发团,我们都是各旅行社报来的散客拼成的临时团,由于这个实习导游实在是不仅专业知识匮乏,而且没有组织能力和责任感,在我们到达青海湖区外给大家留出的吃饭时间里,带领一小拨急不可待的团员先行从1.1进入青海湖,直到我们约定的时间仍没有出现,这时大家的急噪情绪已升华到了极点,车上的西安老夫妇已经收集投诉证据,上海夫妇已经开始骂骂咧咧。。。一路上不受干扰的我这时就怕大家闹起来,连青海湖也看不成就不爽了。于是一方面协调司机联系小导游身边的游客(小导游没带手机没带手表),一方面劝说情绪激动的游客说:好不容易来了,为的就是看青海湖,千万不要影响了情绪,造成遗憾。协调之中,大家的矛头居然指向了我,围着我说:你是导游吧,你有导游证吧,你给我们做导游吧,我看你和司机挺熟的,帮我们说说吧,我连连摆手说不是不是,可大家就像是铁了心般认定我,要我组织,我心里暗暗忖度:就凭扮相,就认为我是导游,大多数人看人也就是这个程度要求别人认识你,了解你是太过苛求了,毕竟没有多少人有我的敏感和判断力(笑)。不过他们还算没看错,我这语文、地理双料状元,近10年的班长经历,带个小旅行团还不是小菜,想当年导游还是侯选职业哩。只是我专心看湖的雅兴被搅了。为了不被影响到连湖都看不了,我骂了自己一句“到哪儿都不是省油的灯”,拿起那小喇叭,承担了这个团临导的工作。在大家的拥护下,我们迅速做出了“从旧港136口进入(因为比在151口可以节省40元的乘船费用)”的战略决定。请司机驱车十几公里把我们送过去。我觉得,当陌生人把交给你时,那是他对你的极大信任。一车人无论是上海人还是江苏人,无论是四、五十岁的成年夫妇,还是意气风发的大学生都很痛快地将门票钱交给我让我统一买票(我是100个不乐意呀,为了看青海湖我牺牲多大呀)。和司机找到他们的熟人买了票,回到车上给大家讲好一定一起行动,并在短时间里记下16口子人的姓名和长相(咳,我这个人,天生的受累命!)就这样,“宋导”团开始有条不紊地去看青海湖了。结束后,上海来的夫妇,居然将他们自己采的青海湖水赐给我几滴,显然,我这个临导是被接受了。回程的路上,我又被众人逼歌,那时心里只想这唱歌就是比跳舞实用。无奈我就是这样一个不会哗众的人。不过从掌声来看,众人给我加了不少感情分呀!

  回程的路上,走了另外一条路,据司机说就是那个世界环湖自行车赛的路线。一路上牛啊,羊啊,满山遍野,不好,紧急刹车——原来是羊群过马路。。。。。。经过草原环境,前方出现了一片沙漠景观,这就是位于青海湖东部的沙岛,沙岛原来是湖中的小岛,因湖沙垄突出水面接受风沙堆积而成,恰似一个新月型沙丘漂浮在水面上。它与湖东岸连绵起伏的沙山,构成青海湖区独特的沙漠景观。一天之内,良田、草原、沙漠地貌尽现眼前,真是奇妙,更奇妙的还在后面,司机说,在青海,有时一天之内能看到三种气象现象:雨、雪、雹。这不,前面的一团黑云下,司机说准有雨,到了黑云的地界,果然雨点来了,没过10分钟,过了黑云,又是一片艳阳天。

  最后一站就是金银滩了,这片草原,因王洛宾先生在此采风创作了脍炙人口的歌曲《在那遥远的地方》而闻名,这片普通的草原,因了卓玛姑娘的美丽爱情更使人留连忘返。凭金银滩上的原子城碑远眺,一座新兴的城市拔地而起,那是20世纪50年代中国的核武器研制基地,在这1170平方米的神秘禁区里,科学家门成功研制了我国的第一颗原子弹和第一颗氢弹。可惜时间有限,没办法靠近纪念碑,只能在金银滩上远远看看。

  混、骗、偷——天不惩心诚之人

  (一)塔尔寺

  第二天,我和小赵约好,早上8点就出发到距离西宁市中心28公里的湟中县去看中国藏传佛教格鲁派(黄教)六大寺院之一的塔尔寺。小赵的家就在湟中,听他说,从小就在塔尔寺里玩。这次,他要带我从旁门左道混进去

  塔尔寺是藏传佛教(喇嘛教)最大一支教派—黄教(格鲁派)的六大主寺之一(其它五座寺是布达拉宫、哲蚌寺、色拉寺、扎什伦布寺、拉卜愣寺)。藏传佛教在其漫长的产生、发展史上先后出现了四大教派—红教、白教、花教和黄教。其中黄教(格鲁派)是目前主流地位的教派,达赖和班禅就是黄教中两个最大的活佛。而塔尔寺则是为纪念黄教创始人—宗喀巴所建。故塔尔寺在藏传佛教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寺院建筑分布在莲花山的一个两面坡上,由大金瓦寺、小金瓦寺、小花寺、大经堂、大厨房、九间殿、如意宝塔、太平塔、菩提塔、过门塔等建筑组成的建筑群。

  小赵见大经堂和九间殿门外都有阿卡拿着偌大的剪刀在剪票,实在进不去,便带我从九间殿的出口进入,哈,真有他的,习惯了按规矩办事的我有时做点闹事也比较好玩。别人顺着看,我们逆着看,一间间地看过来倒也大同小异。大金瓦寺的镏金铜瓦的屋顶最有特色。远远看上去金光熠熠,似到了西方佛土一般。

  去拜见塔尔寺的主殿——大金瓦寺,由于看管的阿卡对我们起了疑心,看的比较仓促。听说正殿前面的菩提树和这建寺有着直接的渊源。相传宗喀巴大师诞生时其母剪脐带滴血的地方,长出了一株白旃檀树,树上十万片叶子,每片叶子上自然显现出一尊狮子吼佛像(释迹牟尼神像的一种),“衮木”(十万身像)的名称就起于此。宗喀巴去西藏学法6年,其母香萨阿切思儿心切,让人捎去了一束白发和 ,要他回家一晤。宗喀巴为佛教事止决意不返,给母亲和姐姐各捎去自画像和狮子吼佛像一幅,并写信说:“若能在我出生的地点用十万狮子吼佛像和菩提树(指宗喀巴出生处的那株白旃檀树)为胎藏修建一座佛塔,就如与我见面一样”。1379年(明洪武十二年)其母香萨阿切在众信徒的支持下建塔,取名“莲聚塔”,之后便是塔尔寺最早的宗教建筑物。1560年(明嘉靖十九年)禅师仁软宗哲坚赞于塔侧建一小寺。1577年(明万历五年)又在此基础上建弥勒殿,由于是先有塔尔后有寺,故人们将其称为塔尔寺,这便是塔尔寺汉族名称的由来

  里面供奉着宗喀巴大师金像,好象还有各种经书码放在一个个的小格子中,那场面到也壮观。

  在塔尔寺的主殿大金瓦殿前,藏族信徒们在磕长头,他们带着齐身的垫子,不顾左右,在殿前起起落落,据说一次要磕10万个等身长头,才能证明心诚。在青海,这样的故事听的太多了。还听说,大金瓦殿门前的木板每隔几年就要换一次。没有信仰的人,有时是无法理解的。信仰的力量已远远超越了现代文明诱惑支撑着他们的全部生活。。。。。。

  塔尔寺建筑群中有个大厨,内有大铜锅两口(据说有五口),口径为1.65-2.6米。 其中年代最久的一口铸于清嘉庆十五年。据说这些大锅是在观经法会时给大经堂育经喇嘛烧“茫加”、“望巴”用的,这五口大锅可以同时煮出供3200人吃的米饭。小赵说,曾经有僧人在锅台上像划桨般煮饭时不慎跌入锅内一命呜呼的,我听了直吐舌头,赶快离开了这个地方。

  其实走过这么多寺院,塔尔寺的建筑风格和建筑形式倒不是最吸引我的地方。大金瓦殿的木雕和塔尔寺三绝之一的“酥油花”反而让我觉得不虚此行。

  青海的木雕艺术可以说不是艺术而是生活。家家户户的门檐上的木雕都是一幅精彩艺术品,塔尔寺更是木雕艺术的集中体现之所。祈寿殿、大金瓦寺等处的木刻浮雕,层层重叠,佛龛背景,雕木绘金。站在殿外远观,二层代檐廊重檐歇山顶、屋顶四角翘起,斗拱精巧明快,犹如一幅优美的木雕画图。手工雕饰精湛细致,是塔尔寺木刻艺术的结晶所在。

  早就听说塔尔寺的酥油花最为有名。憋着劲要看个过瘾。在日月山的文成公主庙里已经看到了一幅简单的,那时只知道酥油花是用酥油(那个味道,啧啧,时间短点还行)塑制而成的有颜色花朵。却不知只是窥豹一斑。塔尔寺的酥油花集塑雕艺术之大成,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平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而且规模宏大,内容也丰富多彩。有花红叶绿的百花异草,有千姿百态的珍禽异兽,有景色壮丽的山水图画,有小巧玲珑的亭台楼阁,有栩栩如生的人物肖像,更多的还是取材于历史神话传说的故事。

  有关酥油花的来历,传说是宗喀巴大师在祈愿大法会上做一奇梦,梦见荆棘变明灯、杂草变鲜花,无数奇珍异宝、光彩夺目、绚丽照人。他为了圆这个美好梦境,立即组织艺僧按自己梦中见到的景色用酥油雕塑出来,供奉在佛祖案前。

  制作酥油花是一件极为艰苦的事,因为酥油怕热、易融化,因此多在冬季制造,艺僧们要长时间地呆在冰冷刺骨的阴凉的房间里工作。为了防止手指温度使酥油融化变形每个艺僧身边还要放置一个盛有冰块的水盆,不时地要浸冰水、抓冰块,让手指保持冷却。但冷却麻木的手,却要分毫不差、灵活自如地进行巧夺天工的艺术雕塑。“酥油花美自寒苦来”,听旁边的导游说,每一件栩栩如生的酥油花作品背后,都有几双艺僧的手作为牺牲,他们有的得了严重的风湿,有的手已经彻底地费了。为此还专门建有给这些人疗养的机构有些东西,我们是无法理解的,我想,正如导游们所说的,只有对佛教的虔诚,才能有这样的毅力和坚持创造出这样绝美的艺术品吧。

  每年,这里都要进行酥油花艺术品的展示,由上、下两个花院分别塑造,按藏传佛教教意,塑造的主题以佛经里面的一件感人故事为背景,故事以教育人为旨意。花展后,藏传佛教界人士对上、下两院塑造的酥油花进行评鉴,分出优劣。我们参观的酥油花馆内就有当年获奖的作品(由于酥油的熔点低,这样的艺术绝品只能保留短暂的一年时间,每年都会更换新的作品)。听导游说,正对门的是亚军作品,而冠军则在背阴的后面,为的是阳光可以不直射,保持它的原样。

  塔尔寺不大,还有很多寺宇正在修葺,我们无缘一见。不过我个人认为它的外部形象到是勉强,我们上窜下跳各处取景也很难找到几个摄影的角度。中午十分,我们结束了塔尔寺之旅,将要返回西宁之际,遇上了昨天青海湖的同车旅伴四人,真是人生何处不相逢啊。。。。。。

  (二)青海博物馆

  走到哪里我都有一个不可不去的地方就是当地的博物馆。从塔尔寺返回西宁,时间大约是下午3:00左右,我赶紧马不停蹄地赶往青海博物馆,青海博物馆座落在西宁市的城西区,旧址是原青海地方军阀马步芳的私人宅邸,离我住的地方也很近。进入博物馆,我以我的学生脸和身份证骗过了美丽的馆员小姐,买了学生票闯了进去(不好意思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是得有些特殊处理手法,随着自助游的日渐深入,我的此类技巧也日渐娴熟)。

  言归正传,青海博物馆内设有两个大展厅,有史前文物、青海民族关系文物、青海藏传佛教艺术、青海民俗文化等展览区。展品包含旧石器时代的打制石器;新石器时代和青铜器时代的石器、骨器、陶器和铜器;汉、唐时的铜印、铜俑、铜镜、碑刻、写经、木俑、铜钟、波斯银币;元代的纸币、石造像;明、清时期瓷器、书画等。民族文物中有民族文字铜印、民族服饰,明、清王朝给少数民族地方官员的封诰以及佛经、佛像、唐卡、法器等宗教艺术品。上述藏品以远古时代的彩陶、历代传世的民族文物和宗教艺术品最有特色。在这里,我惊喜地发现了彩陶中我的最爱:五人舞蹈纹彩陶盆——那个从前只有在历史书上的图片里见过的经典彩陶,没想到居然让我在青海见着真家伙了。五人舞蹈纹彩陶盆上绘有3组各5人列队舞蹈的场面,表现原始居民的舞乐生活。这件距今四、五千年以前的艺术品,是青海数万件彩陶中的典型代表。在它面前,我不得不在No Photos的警告牌下做了短时性文盲,夸察夸察拍个不停。另外一件难得一见的珍品是一尊释迦牟尼的诞生像,一手指天,一手指地,意指天上地下唯我独尊。不同于一般的释迦牟尼身像,这座诞生像不可多得。在这里,唐卡、堆绣,回族、撒拉族的民居门檐木雕都让我大饱眼福。青海地处江河源头,历史悠久。地上、地下蕴藏丰富的文化宝藏,是中华古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故此这个博物馆的风格极投我好。

  一件有趣的事是,青海博物馆内的解说词全部都是中、英、日三种语言,为何用日语着实让我琢磨了一阵。后来才知道此馆的建立得到了日本友人小岛镣次郎君的大力援助,我三天后参观的乐都乐湾彩陶博物馆也是该君援建的。

  (三)西宁东关清真大寺

  3个多小时在历史长河中徜徉过后,我的累劲已过,于是决定奔赴位于东关的西宁东关清真大寺,它是西北地区四大清真寺之一,与西安化觉巷寺、兰州桥门寺、新疆喀什提尕尔清真寺并列,闻名国内。因其在甘青地区清真寺中规模和影响最大,故有“陇上清真寺之冠”之称。 东关清真大寺始建于明洪武年间,迄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整座大寺气势雄伟,金碧辉煌,是一座融塔、墙、殿为一体的伊斯兰建筑,集中体现了回族建筑的艺术风格。

  走近大寺,一片白压压的脑袋。透过那一片白,应该就是信徒们的礼拜大殿了。只见那些穆斯林们有些三五成群地坐在台阶上,有的站在大殿外的平地上,或相互交谈,或眺望远方,似在等待什么。我正要走上前去探个究竟忽然被旁边的侧殿传来的诵经的声音吸引住了,偷偷靠近(为何偷偷,因为东关是回族聚居区,身在清真大寺里,这里又都是信徒,伊斯兰教本来规矩就大,这要是万一犯点事让信徒不爽了,听说可是骂人的,总之,小心为上),只见内进大约2-3间房的大小,里面更是白压压地坐满了年轻的穆斯林,他们穿着白袍子,戴着白帽子,裹着白色缠头,齐刷刷地坐在教室里学习什么,最前面黑板下方的位置,一个老者坐着,他的前方有个年轻的弟子面对着他,用一只座式麦克带领其他人在诵经。听起来,和佛教的诵经调相似,古兰经念的也像唱歌似的。后来听里面的学员小马说,东关清真大寺,不仅是广大穆斯林群众宗教活动场所,而且是伊斯兰经学研究的最高学府。这里培养造就了一大批伊斯兰教学者。甘青近千座清真寺的开学阿訇由该寺选派或认可,因而在海内外享有声誉。那些人就是阿訇进修班的学员和临时设在这里的青海省伊斯兰教经学院学生在学习。我问身旁的因为脚受伤了不能做礼拜的小王雄,长大了想做什么,他说想做阿訇。阿訇可以说是穆斯林世界地位极高的人,据说他们生活无忧,又受到穆斯林群众的尊敬,并且有机会到国外进修及朝拜。总之,阿訇是理想职业。从云南来此进修的小马想必也是无数希望在伊斯兰世界里出人头地的一分子了。据他说,他们先要在当地的清真寺里学习一定程度的阿拉伯语,待有了基础,才有可能到这些名寺的高等进修班学习。耳闻之下,人事关系等与汉族无异。

  离开南厢楼的学员教室,我的注意力继续集中在神秘的礼拜大殿。这时只听铃声叮叮作响,又有一拨人走进大殿,像已经进去的那些人一样,找到大殿的一角,时而站立、时而鞠躬、时而下跪、时而扣头,整个过程中都见他们嘴里念念叨叨,应该是在念古兰经。这些动作对我的吸引力远比大殿正面高悬的蒋介石、=林森、白崇禧、于右任的题字来的更大,这些题字应该证明了东关大寺在近代史上特殊的地位。再一声铃响,所有在外面侯着的人这时赶快脱了鞋进入大殿,只见他们集中站立在一起,面向西方阿訇的位置,在阿訇的带领下,他们一起念着经词,一起跪拜,看着看着,入了迷的我被一名汉族打扮的人回民叫了过去言辞激烈地说,现在是礼拜时间,外人要回避,让我退出大殿所在的院子,旁边的王雄赶紧把我拉到一边,我们退出“前三门”外再聊聊有关的穆斯林的习俗。礼拜是伊斯兰教五项基本功课之一,是伊斯兰教徒面向麦加祈祷的宗教仪式。礼拜前要做小净。 主要礼拜有:每日五次礼拜,分别在晨、响、哺、昏、宵五个时辰内举行。我赶上的这次应该是昏这一次。另外还有就是每星期五举行一周的主礼拜,在正午后教徒集体举行一次主礼拜,所以这天休息,不工作。在伊斯兰世界,女人是不被允许到清真寺里做礼拜的,只能在家里自己做,这是由于古兰经里规定,女人在社会和家庭中没有任何地位。这使我对教规繁多的伊斯兰教又多了些看法。大约20分钟过后,礼拜结束,人们渐渐散去。刚才说到的那位小马迎面走上来,愿意为我做导游,拜他所赐,我有幸参观了学员教室和文物陈列室(钥匙由他保管,一般的日子不对外开放的),并从侧面观看了礼拜大殿的内部结构。

  天渐渐黑了,我谨记别人东关比较乱的告戒,准备撤离了,夕阳的映照下,令人迷恋的仅仅是对于建筑本身的喜爱,而对于宗教来说,伊斯兰教对于射手座的我来讲,将永远是遥远的。

  走出大寺,我被临街小店里的回族女士盖头吸引了。戴盖头是从《古兰经》上的规定“令她们把头巾垂在衣领上”而来,意思是把头发、耳朵、脖子等都遮盖起来,集中精力礼拜,眼不观邪,耳不听邪,口不说邪。后来发展成为一些回族地区妇女的普遍服饰。盖头一般有三种;青年妇女戴绿色盖头,清新秀丽;中年妇女戴黑色盖头,清雅庄重;老年人戴白色盖头,清净洁白。我请老板娘让我试戴一下,热情的老板娘坚持让我试试时髦的绣花丝巾,恩,不错;我再试试最普遍的绿色盖头,恩,有感觉。其实,这种盖头只有结了婚的女子才戴,为了给朋友们拍张照片回来,我就豁出去啦!

  贵德——夜宿黄河边

  其实一般人们到了青海,就只玩青海湖和塔尔寺两个地方。而这两条线也是西宁各家旅行社争抢游客的线路,相对来讲,旅游开发的程度也高些。结束了前两天的紧锣密鼓,其实第三天我已经没的玩了,旅行社方面说,去孟达和坎布拉平时根本就没有车,要去除包车。我只好等到周末看看人是否多些够拼团。正在发愁明天的安排,小赵来电话说可以介绍我他在贵德的忘年交朋友赵师傅,他们家据说就在黄河边上,并说赵师傅的女儿,在兰州医学院续本的兰兰可以陪我逛逛贵德古城。太棒了!出发!

  第二天一大早,我就到公共车站买了到贵德的长途车票,驱车前往距西宁116公里的青海“小江南”。贵德是海南藏族自治州所属县,从玉皇阁的县志博物馆里陈列的地图来看,北临黄河,南面拉鸡山的最高海拔达到四千二白多米,县城周围也是群山高地,故贵德可以说是一个小盆地,难怪这里气候宜人。黄河从西向东绕县城北缓缓流过,据说河水清澈见底,并有“天下黄河贵德清”的美誉。

  三个多小时的长途颠簸,一路的盘山而上,我一方面担心盘山公路拐角处突然跳出一辆迎面行使的车来,一方面忙不迭地欣赏着“小江南”的美景。牛儿、羊儿在满山遍野地吃草,白色的帐篷和袅袅的炊烟证明还有藏民在过着逐水草而居的生活,远处山顶上似有云缠绕略有些阴霾的天气这时候把个拉鸡山弄的有些神秘。随着车不断的盘绕而上,我的太阳穴的部位有些闷涨(后来才知道,4000多米的时候,略有些高原反应),为保存实力,我晕晕沉沉地睡过去了。

  到了,兰兰在下车的人群里愣没认出我来,倒是我给家里打了个电话,问了名字、穿着,一眼就在人群里找到了她。我们搭上了公共汽车,一直就停在了河西这一站。在这里,我就离黄河不远了。。。。。。进了家门,兰兰忙端上早晨妈妈给她用自己家的10头奶牛的鲜奶做的还没凝固好的酸奶,一大盆。老天,我一个人可吃不了这么多。这酸奶虽然没有西宁卖的那层奶黄,可是更新鲜,更天然,口感也更好。兰兰说,你没吃过酸奶馍馍吧,今天就让你尝尝。青海人管花卷馒头之类统一叫馍馍,所谓酸奶馍馍,就是酸奶就馍馍。哈!后来才知道这是青海百姓家里最平常的早饭。我说在西宁还没喝着奶茶,酸奶倒是吃过了。兰兰忙打开暖瓶一看,说你还挺有口福,早上滚了一暖瓶,还有剩,我忙要来一杯,虽然牛奶味还是挺重,不过有茯茶压着,盐呀、花椒什么的镇着(还有一味是青海人用的,不常见,什么来着我没记住),味道真不错。说来也怪,我这个一口牛奶也不喝的主,吃起酸奶,喝起奶茶来可是一点都不含糊——这属于我未解决的课题之一。也吃了,也喝了,那就出发看黄河吧。

  还没出门前,我爬上兰兰家二层小楼的屋顶,眺望黄河,果真是青色澄净的,很难相信,这是夹着泥土滚滚东流的黄河,虽不湍急但仍然有力。两岸绿树成荫,青山连绵。远处伫立河上的是黄河上的第一座大桥——贵德黄河大桥。现在,它们都离我这样的近。这时,我已迫不及待地要靠近她了。

  站在黄河大桥上,感受大江大河上的直流空气心情已然十分得好。桥上桥下的跑了几个来回,把这条美女各个角度拍了个遍,这才和兰兰寻了另一条路去更近距离地接近她。没有个向导,我自己怕是怎么也找不来的。我们从党和国家领导人李岚清、钱其琛、胡锦涛等多次临幸过的“梨花别墅”沿着河边溯河而上,一会便出现的一个个小绿洲,兰兰说曾经都是连着岸的,她们小的时候还常常上去玩耍,这几年雨水多了,被水冲刷的离了岸。我们两个,好象原始丛林的探密者,穿过丛林,踏着鹅卵石和泥路,不停地向上游靠近,我想看看,在转弯处,风景如何?在远离别墅的地方,我找到了一处湍急的地方,河水这时有了波澜,翻翻滚滚地营造出了立体的美。每到这时,我就十分没出息地想淹没在水中。捡了块石头坐下,用眼睛横看河水滚滚前行,空空如野地做洗脑运动,我想最大的休息,就是在脑子里什么都不想的时候。于是静静享受这一刻。我们孜孜不倦地向前探去,很多地方兰兰说她生于斯长于斯都没有来过,有时看着前方已经没路了,多走几步就又是一片柳暗花明。直到跨过一个小沟,继续上溯时,发现丛林里传来了口哨声和嘈嘈杂杂地人声,拨开丛草,是5、6个藏族的尕娃(当地人如是称男孩),其中一个还问了我们一句,你们干吗来了?我们不做声,只是加紧了脚步快速前行,走了一阵,我们都觉得此地怕不安全了,于是就择了一条高地小路往原路上靠,这时林间不时传来那几个人挑衅的声音。我们两个人一身冷汗,马不停蹄地往有人烟的地方赶。这附近就是藏族村落,一路上兰兰心慌地不住地说,都是野蛮民族都是野蛮民族。我倒是还好,不过想看河的雅兴被搅的荡然无存了。回到安全地带,我们顺便逛了一遭梨花别墅。然后就顺着小路往文昌庙去了。

  去文昌庙必然通过的是那个刚才说到的藏民村落。一路上泥土夯成的院落蛮有特色。每家每户都是这样,先用泥巴夯出个到人下巴这么高的四四方方的院子来,里面还是泥巴夯的,和房顶一样高的也是四四方方的方块,不过是正中间多了木门檐和两扇木门。听说在农村有钱的人家用泥砖做房子,一般的人家先用两块木板往那儿一树,中间夹上泥土再浇上水,就成了墙。各家的院子外都堆着油菜籽,一捆一捆地扎好码在外面,和黄黄的泥巴墙相互辉映倒也好看,不认识大豆,不认识土豆苗,我东看看,西看看,半天才磨蹭到了目的地。就这一下午,我的胳膊呈现出了双截棍的状态

  贵德共有文昌庙三处,我去的这个是河西文昌庙,藏语称“尤拉康”, 民国时期编修的《贵德县志稿》载:“文昌庙,在城西十二里古边墙外,依山傍岭,河流萦绕,汉藏信仰,士民供奉,每逢朔望,香烟甚盛,有事祈祷,灵验显著,久为汉藏祈福消灾之所。……”庙内的功德碑上清楚记载了这个地方小庙几经破坏与修复的经过。登石阶而上第一个平台建有山门;二平台上三面建有楼阁,东楼为奎星阁,塑有奎星站像,南、北两角为钟鼓楼,北楼为火祖阁,塑有火神、牛王、马祖三尊像。南楼为娘娘阁,塑有王母、送子、献花娘娘三尊像;三平台正中上方建有雄伟的歇山顶式大殿,高10米,正面阔5间,进深3间(8米,包括廊檐),大殿为砖木结构歇山顶式横坊斗拱建筑,殿顶为琉璃瓦脊,屋面亦盖有琉璃瓦。殿内塑有文昌坐像,两旁塑有“天聋”、“地哑”侍从立像。据传,文昌姓刘,曾是出门落难之人,所以对出门避灾躲难和游外求乞无家可归者关心备至,有求之即显灵托之恩德。故汉、藏信徒十分虔诚文昌佛祖。农历二月初三为文昌生日,举行祭祖活动,特别每逢农历正月初一、十五,信徒不绝于庙殿,敬香点灯、煨桑磕头,百般崇敬。兰兰一家人每逢佳节也必来拜佛。走过这么多的寺庙,绝少机会拜佛,每次都是恭恭敬敬地给诸神鞠一个躬,然后双手合十,口中默念:XX神仙,你好!别的也就没什么了。其实据说一些地方的小庙对于百姓的求反而更加灵验,走到娘娘阁,见到送子娘娘,我到是精神大作,为我的朋友XS拜托了神仙。其实说来说去,我还是觉得有个孩子家才更完整。说的不对也不要怪我,这是本朋友的小小心意(并且到随后到的城隍庙里我也拜了,据说也很灵验)。夕阳西下,走出山门的我回头望着掩隐在绿树丛中依山而建的庙宇,倒也让我想起了家里的南山,那很多年没有回去的地方。。。。。。

  看黄河耽误了时间,我也不想赶那么急,于是决定明天一早再去其他的寺庙。这一晚,就睡在了黄河边上。和兰兰一起躺着,听她说着学校里的佚事,她那一门挂了红灯的内科学,明年马上毕业了是去拉萨还是留在西宁的担忧,因为太现实了所以没有男朋友,突然感觉我从学校里出来没多长时间,却为什么像那么久远的事情提不起兴致。这一夜,贵德下雨了,到也不大,可是整整下了一夜。兰兰说你运气还不赖,下过雨,黄河就没那么清了。她说,其实大多数人都是一般人,大多数人的一辈子就是平平淡淡,我就是个平常人,有个稳定的工作,钱够花了就行,离父母近些,就可以了。听她说的,一定是发自肺腑的,我只是听着,不置可否。我想,生活得真实需要勇气吧。

  第二天早上,鲜牛奶被邻居买走了,所以酸奶就没的喝了,不过刚刚滚开的新鲜奶茶可是喝了个够,这是青海农村的习俗,每天早上都要喝奶茶哩。吃完早饭,出发去河阴镇上的玉黄阁及文庙、城隍庙。

  文庙及玉皇阁是一组明清古建筑群,由玉皇阁、文庙、大佛寺、关岳庙、城隍庙、民众教育馆六个院落和贵德古城共同组成,兼容儒、释、道于一体,彼此相依并存,这种布局倒也难得一见。方位上大体是东半部为文庙、关岳庙、玉皇阁,西半部建有大佛寺、城隍庙和图书馆。文庙由棂星门(牌坊)、泮池、戟门、乡贤祠,名宦祠、七十二贤祠和大成殿组成。大成殿供奉孔子之神位,我是见子必拜,此次也不例外,北京的孔庙也是我十分喜爱的一处清幽之所。大殿里还有一个贵德县的地形模型,从上面看,整个贵德县靠着黄河居住的人家就是水文站兰兰家那个位置,也就不到20户人家吧,So Lucky!Score!再进入,旁边的关岳庙(又称马祖庙,俗称武庙),供奉关羽、岳飞、马祖三尊神像;再进入,才是千呼万唤始出来的玉皇阁了。玉皇阁建筑包括山门、过厅 、东西配殿和玉皇阁,主体建筑玉皇阁,被誉为“仙阁云”,通高26米 ,有凌空出世、昂首天外之感。底面为正方形,基础台基高1.4米,基础台基上再砌高9.9米的砖包土筑正台基, 窃听旁边的导游讲,玉皇阁的阶梯下窄上宽,寓意道路越走越宽敞。基台上起三层楼阁,一层金柱通接二层檐柱 , 三檐柱坐在二层匝梁上, 中间四根内金柱为三层通柱。三层平板枋上安24攒五踩斗拱。整个大木结构榫卯互锁,受力合理,承压均匀,结构十分严密。每层正面枋下均安通口龙凤花板装饰,一层门两边有六幅砖雕草花 ,雕刻细腻,寓意深远。青瓦歇山顶吻兽齐全 。正脊中间有三尊青狮白象驮宝瓶,显示北方古建筑的特点加上富有地方特色的建筑彩画,使整个建筑显得造型华美, 富丽堂皇。玉皇阁属典型的道教观寺,三层楼阁中,顶层奉“天”,立玉皇神位,中层奉“地”,立土地神位 ,下层奉“人”, 立皇帝牌位。“天地人”共奉, 是道教“ 天人合一”的思想在建筑上的表现。 传说这玉皇阁是为了改变西王母和玉皇大帝长期分居的状态而建的,呵,谁知道呢?站在阁顶远眺,那是贵德古城的城墙,贵德古城筑于明洪武八年(1375年),洪武十三年(1380年)告竣。城呈正方形,夯筑土城 ,现仅存东、西、北三面,城门、敌楼均已无存。

  从东面出来,走进城隍庙,买了二元的门票,守门人还给了两把香。民风之淳朴实在无法尽述,只入乡随俗,也拜拜当地的地方官,保佑这一方善民相安。城隍庙建筑包括过厅 、十八地狱廊、正殿、地藏王菩萨殿、后寝宫等。我先找了个老乡带我按照顺序把地方官们一一拜过,烧好了香,这才优哉游哉逛起了庙。让我觉得收获最大的不是别的,就是这惟妙惟肖的十八层地狱廊上的壁画,在这里,第一次这么全面地了解到了地狱的风貌,每个宫每个宫看过去,这折磨坏人的手段可真了得,不过越看越不是滋味,怎么国民党好像也从中吸取了些精髓啊,比如那个把人胳膊捆起来,坐着,腿抬起来,不停地往腿下塞砖头的,好象当年他们就用过折磨革命先人。真是好人学好,坏人学坏,挡都挡不住。看来看去,这无数的罪状里唯一能与我挂上些许联系的只有那个称为“闵顽不化”的罪名,将来的下场是被三位神仙用一块大石头压住,像孙悟空似的。看了怎么也有点不爽,还是速速离去为好。不过,在这小小的城隍庙,实在获得了一些大殿大庙所带不来的开心呀。旁边的大佛寺原为藏传佛教,现仅存大雄宝殿,殿内供奉三世佛。

  走出寺庙群,徜徉在梨花亭和长廊里,这时已过了5月梨花满树的季节,梨子已在枝头笑了。往回走的路上,一个艺术馆形式的茶座真人正在演唱“花儿”,在墙外偷听了一阵也没听出所以然来。不过此次来贵德,该看的该听的也算都经历了,实在是不虚此行啊。

  去看原黄河吊桥位置的黄河我们一路步行耽误了时间,回到家里时已三点多,我说再看看黄河吧,兰兰帮我把测水位的船拉近让我上去自己待会儿,她则站在下面给我牵着绳子。要离开了,真舍不得这河水。这时好朋友PX发来短信问我是否还活着,我告诉她我站在黄河边上。回来以后她问我站在黄河边上想什么。我说,这时候是什么也不想的。我猜她一定想我会不会想不开一个猛子扎进去(后来得到了证实,哈),不能,咱不是那人。

  回去,兰兰的妈妈,阿姨她做好了拌饭等着我们回去。这所谓的拌饭,就是把土豆弄成了泥,再加上面粉一起做成的,加上辣子(青海人都管辣椒叫辣子),味道不错,不过不能吃太多。我虽然肚子很饱,还是吃了一小碗,不能让人家白辛苦了。我说要回了,阿姨说再住一阵子吧,我说还要赶路,阿姨没说啥,拿出给女儿做的绣花鞋垫给了我一双(旁边的兰兰说我一直想要一直都不给,这次才给了),我听了也不知道是什么滋味。吃好了,给阿姨留些钱,算是打扰了,家境并不太好的阿姨愣是挡了回去,说什么也不收。还说,下次再来,带着女婿。这让我对这古城更是无限的留恋。是呀,这里,还能再来吗。。。。。。

  乐都——古老与文明的辨证

  (一) 青海小故宫——瞿昙寺

  从贵德回到西宁又和多家旅行社联系,仍然没有进展,说只能到周五才知道组不组的起团来。于是,我又多了一天时间,在地图上划来划去,就把目标锁定在古城乐都。一是由于这里有著名的青海小故宫——瞿昙寺,二是由于乐都距西宁只有90公里,不到两个小时的路程,一天打个来回足够了。

  驱车1个多小时,到了乐都县城。一路打听到去瞿昙寺的车站在哪里。到了汽车站,才发现哪有什么大巴之类的公交车全都是一水儿的天津大发,而去瞿昙寺的车也屈指可数,我在车丛中寻摸来寻摸去,就找着一辆往那儿去的车。一看司机,是个18岁都不到的小姑娘(我发现司机多半都是女性),这时我心里有点打鼓了,这地方,不像西宁汽车站,好歹还有个保险卖卖。这小姑娘,打眼看过去,怎么着也不放心。等了半晌,实在没的可选了,只好战战兢兢地坐到了车上,上了车还不放心,憋了半天还是忍不住问了一句:你开车多长时间了?小姑娘挺敏感,也憋了半天,没好脸地甩给我两个字:两年!还行,就这么着吧,反正没的选了,豁出去了。坐在车上,又是一路的青山绿树,边看着风土人俗,我边和司机小姑娘搭话,可惜人家不理我,一路上我是问一句答一句,XXXX,恩,XXXX,恩,头一回我听到这么硬硬的“恩”,才更加彻底地体会了这个字的真正发音,感觉比较特别。

  也是一路的盘山公路,小姑娘倒也镇静,安全抵达。说实在话,比起名气大的多的塔尔寺,我更喜欢这个掩隐在深山绿树中的“青海小故宫”。第一眼看到它,感觉就是一位超凡脱俗的大家闺秀看上了一个毛头小子,下嫁于一个贫苦的小村庄。在破落的村庄里,它的雍容华贵显的那么从容与镇定,我才知道了木质结构原来有这样的能力,把这一身的不凡气质诠释的这样。。。。。。

  这个被称为“青海小故宫”的瞿昙寺,是一座汉式的宫廷建筑群,建筑布局为前、中、后三进院落,从山门起的中轴线上依次为金刚殿、瞿昙寺殿、宝光殿和隆国殿。各殿依山就势逐层升高,两侧对称地陪衬着御碑亭、小钟鼓楼、壁画回廊、宝塔、配殿、经堂、大钟鼓楼等。

  尾随在一个旅游团后,听着导游讲解。相传,明代初年,人称“三罗喇嘛”的西藏高僧,从西藏洛扎来青海湖海心山静修,后到乐都南山瞿昙附近的“官隆古洞”中修仙,弘扬佛法朱元璋派兵进军西域时,发现要使当地的民众接受改朝换代的现实,需要找个能说服当地臣民的人。而这三罗喇嘛也可以说是与时俱进,率众归顺朝廷,朱元璋念其忠顺,于明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请他到京城,尊为上师,并由朝廷拨款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建寺。翌年,朱元璋赐名“瞿昙寺”,成为明代青海东部河湟地区最大佛寺,三罗喇嘛被封为西宁僧纲司都纲,成为西宁卫的宗教领袖。

  一殿一殿地看过去,最吸引我的怕是这隆国殿两侧的厢廊,当地群众称之为“七十二间走水厅”里的400多平方米的壁画了。它是用连环画的方式描述了释迦牟尼从降生到圆寂的生平经历。画技高超,层次分明,生活气息浓厚。画面采用矿石颜料绘制,虽经600多年风雨,仍艳丽如新。在这里,加深了对佛教起源、发展以及佛教人物的认识,真是不可多得的教材。在走水厅上拾级而上,导游介绍说,从这里往前就是清代的作品了,看过去,果然色彩上要淡些,虽然笔触仍然细腻精致,但我更喜欢明代作品的艳丽色彩。除了走水厅其他各殿也都有壁画,据说这近800平方米的壁画,在国内藏传佛教壁画中是历史最久的遗存。

  瞿昙寺的另一大看点就是寺内的众多文物,由于受到皇帝的重视,寺内保存有不少各代统治者所赐的珍贵物品现存明朝藏文对照御制碑和明清匾额十块、明宣德二年铸造的青铜巨钟一口、香炉三鼎、明钹、象牙佛珠、檀香木佛珠、石雕米拉日巴像,以及明清统治者所赐金印、象牙塔、景泰蓝花瓶等多珍贵文物。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象背云鼓”了。那是一只石雕卧象,背上托起木雕的叠云,叠云架起一面真鼓,石象回首顾盼,鼻卷莲花,雕刻精细到连耳朵上的血管到看得清楚。

  这天在瞿昙寺参观的人不多,寺院的静谧不由得让人懒懒地迷恋,不想迈步前行,无奈时间有限,只好告别此地,原路返回乐都县城,再往乐湾去看彩陶博物馆。

  (二) 乐湾彩陶博物馆

  往乐湾去的车和去瞿昙寺的车还不在一个地方,有好几公里,我正忖度着怎么过去,这时一个摩的大哥刚送完客人过来,见我要被一个大发司机宰,匆忙过来和我说,你是早上到乐都的吧,我说是啊,他说早上就看到我了,说送我过去找去柳湾的车,算下来,比刚才那个少了将近10倍。大约三公里的路,找到了去乐湾的公车,做在这个车上,走在坑洼不平的路上,我的感觉就像坐在拖拉机上的妇女,十分好笑。

  按照售票小姐的指示,我在路口下了车,这里距彩陶博物馆还有很长一段距离,烈日下,我顺着两旁都是玉米地的公路按着标志牌的指示向前找去,过了桥洞,眼前乍然出现了一个小村庄,这是真正意义上的村庄,泥土胚的小屋,家家户户的草垛,青山绿树下俨然一幅原始生活的图景。这时远处传来拖拉机的声音,走过去,好象是麦子吧,铺在大道上,满满的,而拖拉机,在麦子上,来回地,碾来碾去。我还从来没见过这个阵势,还从来不知道吃的面粉原来是这样处理的,啧啧。(后来我在青海许多地方的农村都看到了同样的景象,那麦草就铺在大马路上,任由来回的车辆碾过,然后没了麦粒的麦草就做成了冬天烧火的草垛。一个一人半高,一个人身长粗的草垛乃是一冬天的柴火。)看得入了迷,我差点忘了此行的真正目的。顺着小路走了大约20分钟,我这才到了这个全亚洲最大的专题性博物馆。(说实在的,真想明白为什么建在这么个山沟里,从经济角度来看的确不是什么明智之选,游客纵有心,怕来一趟也不容易)

  今天,好象只有我一个游客,馆员小姐走进去打开了相关设施,随着鬼魅的原始部落的声响效果,我淹没于这个彩陶和古墓葬群的王国。

  柳湾墓地是我国迄今为止规模最大、保存较好的一处原始社会墓地,蕴含了马家窑文化的半山类型、马厂类型、齐家文化和辛店文化四种文化类型。 1974年,那是一个春天,在这里,人们发现了这处古代文化遗址。青海省文物管理考古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青海工作队经过连续六年发掘之后,清理墓葬1700余座,出土珍贵文物35000余件,其中各种形制的彩陶器皿达15000件之多,为国内外考古界所瞩目。它的发现对研究我国原始社会氏族有重要学术意义。

  考古方面,我的知识基本是空白,一直困惑于无法区别某个时段下同种文化的不同类型,但十分有兴趣。蒙余长海副馆研究员推荐相关资料,在这个集中了马家窑文化的宝地,多少有点知识启蒙的意思。

  “柳湾墓地可分为东、中、西三个墓区,不同文化类型的墓葬各有其分布区域,东区以半山文化类型为主,西区以马厂类型的墓葬为主,在中区北端则以辛店文化墓葬为主。不同文化类型的墓葬方式反映着不同阶段的社会组织形式。

  半山类型墓葬共2.5座,都是长方形竖穴土坑幕,排列整齐。梯形墓棺,墓葬方式有两种:一是单人葬,以二次葬为主;二是合葬,埋葬个体在2-6人之间,以二至三人合葬居多,合葬的死者采用“同棺叠压葬”,即几个死者同置于一棺,上下叠压于一起,实行一次合葬。是母系氏族内部关系亲切的亲族的合葬墓。随葬品一般较少,且无明显差别,表明氏族社会内部较为平等。

  马厂类型墓葬共1041座,除长方形竖穴土坑墓外还有带墓道平面呈“凸”字型的洞室墓。有单人葬与合葬墓两种,合葬墓埋葬个体在2-6人之间,以二人合葬居多,属于夫妻合葬或家庭合葬。不同墓葬内随葬品的数量极为悬殊,如564号墓,95件随葬品堆满了墓室,而一些小墓都没有墓具,仅以残陶器作为象征性的随葬品,反映了贫富分化的产生和个体家庭的出现。

  齐家文化的墓葬工419座,墓葬形制与马厂类型极为相近,但墓具有明显区别,以原木挖成的独墓棺为主。墓式有单人葬和合葬两种,单人葬分为仰身直肢葬,曲肢葬、俯身葬、二次葬与断肢葬;合葬墓以二人合葬墓为主。随葬品的多寡更为悬殊,表明了贫富分化的加剧;曲肢葬、俯身葬、断肢葬则表明奴隶的出现和氏族社会的瓦解。

  辛店文化墓葬仅5座。多为圆形椭圆形竖穴土坑墓,以单人仰身直肢葬为主,随葬品不多。”

  从一楼乐湾墓地群的地势图上看,乐都面河背山的簸萁型的地面上按照上面的这个地理分布密密麻麻地布满了古墓,这样集中的原始社会墓地群确是难得一见。一楼展厅里的墓葬复原完整而又清晰将种种复杂的社会关系诠释出来。发掘出的第564号墓,墓室全长约5米,宽和深各3米左右,墓主人为40多岁之男性,这个墓随葬文物颇多,除了石刀、石斧、石凿和一件绿松石装饰品外,仅陶器就有91件之多,这些陶器中,彩陶又占绝对优势

  循梯而上,二楼就是绚丽多彩的彩陶的王国。听余副馆研究员说,这里的彩陶流成了河。下雨的时候,彩陶们顺着簸萁山滚滚而下,散落于人户家,散落于田间绿地,那是怎样一幅景象啊!可以说,数量多是柳湾彩陶的最大特点。在这天宝物华、人杰地灵的热土上,柳湾的先民将精美图案巧妙地绘于陶的壶、罐、盆上,不仅用于汲水、炊煮、储藏,而且作为一种社会风尚,人们相互攀比,竞相媲美,这也推动了柳湾彩陶艺术的发展。逐个看过去,可以说,柳湾彩陶艺术集制陶、雕塑、绘画于一体,而绘画又是其艺术的灵魂。看看这些彩陶作品身上的纹样,锯齿纹、涡纹、菱形方格纹、葫芦形纹、圆圈纹、圆点纹、变形蛙纹、网纹、折线纹、三角纹,这些简单而原始的线条描绘着史前人类心中自然而朴素的美。其中变形蛙纹一度成为马厂彩陶的主题纹样,这可能是原始图腾崇拜的表现。那300多种彩陶符号令无数学者魂牵梦绕,是什么意思呢,先民们要告诉我们些什么呢。。。。。。讲解说柳湾彩陶已经是马家窑文化彩陶艺术由盛及衰的时期了,但是仍然有不少精品。人头像彩陶壶、彩陶靴、太阳纹彩陶壶、鱼纹彩陶盆,无不让人遐想联翩。人头像彩陶壶是为数不多的将雕塑反映在陶器上的文物,那舒展的身体到底是母性崇拜的表示还是父性社会崛起的产物,到现在人们也不得而知。那个大陶罐,据说是先民用来埋葬早夭的小孩子用的。虽然我不能用叹为观止来表示我的理解程度,但这些彩陶带给我真真切切的史前气息,每件物品仿佛还有先民手中的余温,仿佛看到他们用这些器皿下河捞鱼蚌,上山逐弥獐,山下炊烟袅袅,山上篝火团团的生活场面。徜徉在这折射着柳湾先民聪明与智慧的彩陶王国里,我的精神得到了彻底的释放,随着那吱呀作响的转盘声一起悠悠沉淀。。。。。。

  走出博物馆,和余副馆研究员聊几句,他问我,你想上山吗,现在山上盗墓猖狂,上去没准能捡几个回来。我不知道他这样悠然的表述下是否藏着对文物破坏无能为力的无奈。我还是选择了离开,将那已经泛上来的辛酸压了回去。

  原路返回,淳朴的百姓还在打场,应一位父亲的要求,我给他的两个孩子拍了照片(寄回去请余副馆研究员转交给那村民吧)。我俯下身与正在干活的老婆婆聊几句,要走了,问老婆婆要一支麦穗吧,老人家痛快地折下几只送给我,我心里的感动一涌而上,忍不住要哭,这几只麦穗之于这个简陋的村落,用于生计的麦子之于给我的痛快,不能不让我留恋的淳朴。回眸这个还有些原始的村落,真希望她们能在工业的力量冲击下富裕起来,又不忍心破坏这原始自然的美与淳朴,这矛盾给我增加了负担,让我不那么轻松地离开这个有着漫漫4500年历史的村落。

  循化——撒拉族的故乡

  从乐都回到西宁,我忙和绿野的陈国军联系,他承诺要帮我联系一下去孟达和坎布拉的车,果然这位老兄没有食言,说好容易才只找到去孟达的车。那也行吧。出于安全考虑,我实在是不想自己去这两个地方。到了孟达,我就可以自己去坎布拉,危险系数降低一半。没想到,我回到房间还不到10分钟,电话又来了,准备出车的那个旅行社的老板来电话说,由于原来的10个旅客临时变卦现在只剩下我一个人了,第二天的计划只能取消了。老板很不好意思,反复和我讲取消的原因。电话这边,我倒没有特别听他讲,尽力了就多谢了。那么,我意已决,就自己去吧。

  想去看孟达天池,就要去循化,据说有4、5个小时的车程。于是第二天早上7点钟,我就退了房间,出发到距西宁150公里、在青海省海拔最低、气候最好的地方——循化。一样的一路麦田一路油菜花,一路青山一路淳朴,还有一路西域风格的悠扬乐曲。“拉萨的酒吧里呀,什么人都有,就是没有我的心上人;她对我说,不爱我,因为我是个没有钱的人;拉萨的酒吧里呀,什么酒都有,就是没有我的青稞酒,一杯两杯,我也不会醉,因为我是个大酒鬼,外面的世界里呀什么歌都有,就是没有我的这首歌,一首两首谁也不会红,因为我们是流浪歌手……”这是在青海,到处都在播放的一首歌,叫《拉萨酒吧》,不知道这里有没有,反正在水井巷逛的时候,各家各店都在放,说到这,想起一个相声段子,不记得是谁说的了,说在中国有个特色,一首歌在红及一时的时候,一条街从这头到那头都在放,等你从这头走到那头,这歌也学会了,这个歌就有这个势头。就是这么一首直白的歌,这个时候,听着倒也应景。西宁到循化的路,走的真是惊险。真不知道先人们是怎么在这陡峭的群山中开拓出这么一条路的。就像是一个巨人在高耸入云的山峰正中拦腰捏了一条窄窄的带子,缠缠绕绕,绵延在山群中。去过三峡的,感觉一下,除了脚下没水,做在车上的感觉就像坐在小船上穿行于两岸的崇山峻岭。关键是,这样的路不是昙花一现,一路上,基本都是这样的盘山路。并且靠悬崖的一边没有护栏,回来后,我反复和人家说,当时的感觉就是,司机技术差点随时都有可能掉下去。随它去了,既来之则安之。虽然这么惊险,我还是东张张,西望望,一点都不老实。

  中午十分,到了循化县城。小地方有小地方的好处,吃、住、行,几步路的事儿。将行李安排在汽车站10m不到的交通宾馆(很便宜,环境却很好),我忙出来打听打听去孟达天池的事。来之前和绿野的陈经理打听了,说必须包车上去,一个人的话比较贵,往返大概100元左右。凑几个人会好些。果然,门口就停着几辆大发,几个年轻的小伙子说目前没什么人要上山,不过愿意也只送我一个人,并对我报价——往返40。其实值不值的我也没什么概念,来的太匆忙,什么准备也没有。问多几句,打听了距离什么的,觉得还可以,只有我一个人是去孟达的,其他都是半路客人。趁着他们再多拉几个人的空当,我迅速在对面的小饭馆吃一口饭,以保证充足体力。叫了尕面片,时间很赶,我顾不得烫,三下两下吞着。不知因为什么,另外一桌一行几人个城里人可能是什么吃食的问题,一个中年妇女在和小姑娘叫嚷,说要见老板什么的,那个服务生,撒拉族的小姑娘,也就十几岁吧,看着她,不敢做声,也不敢叫人,只是把自己缩在小柜台里,听着她发泄。实在看不惯,就是这些俗人怨妇破坏了那些原始的美。没说什么,离开这是非之地,我坐上了小面包,出发!一看,哗,司机大哥换了个人,帅!循化是青海境内唯一的撒拉族自治县,撒拉族占了总人口的百分之六、七十,另外还有藏、回、汉杂居。这个小伙子一看就是撒拉族,早就听说撒拉族姑娘美小伙帅,不过帅成这样倒没有思想准备(当然撒拉族的狐臭也是有名的,这是后话)。这还不算什么,我惊异的是这里小伙子的平均帅度这么高,每个撒拉小伙都很养眼,当然这也是在循化待了一天后的结论。闲话少叙,我们的车在崇山峻岭中走走停停(这里没有公交车,每个搭车的人都在离自己家最近的地方下车,有的就停在家门口,还有的人不上车,拜托司机捎东西的,顺路的司机都能给送到,真是羡慕这样在北京做梦也做不来的生活状态)。从县城到孟达天池景区要一个多小时,一路上,也是试图和司机聊聊,不过撒拉小伙子很害羞,也是问一句答一句。车在分岔口先到积石峡送人,我有幸在没有任何准备的情况下一睹这个正在修建中的黄河大坝的风采。沿途上都是,不知有多长,两岸大山插云、峭壁耸立,谷中滔滔黄河(黄色的夹了泥浆的黄河)由西面奔腾而下,水声湍急,声震如雷。修建大坝的阵势正摆着,吊桥、踏板、工作人员、机组什么的。因没有准备,自然也不知它的好处,看的也比较潦草。后来才知道,黄河就是从这里流出青海,流进甘肃的。而这里似乎也留下了历史上大禹辟积石导黄河的神话故事,据说峭壁上还留着大禹挥斧劈山的痕迹,而河边岩石上还留着大禹的足迹……我们在这里送了最后一拨客人,这时,司机大哥就成了我的专职司机。我们便径直往前方6公里处的孟达天池景区赶去。

  往天池的路上,依旧是那样的蛇型险路,随时担心会与对面来的车相撞。这时候,是没有选择的,没有办法寻找更安全的方法,我坐在副架的位置上,将头转了45度,看了看撒拉族小伙。他的眼睛直视前方,手紧握方向盘,铜色的皮肤和黝黑的眼神一起闪烁着光芒,就是这一眼,我的心就放在了肚子里,感觉把生命放在这个人手上很安全。(看人,我通常都是很准的,什么样的人可以信任,什么样的情况不可以,通常就是一眼的结论。)心已定,我还是看看沿途的风光,后来我才知道,沿途那些仿佛切割过的,整整齐齐的一块一块的红色的山,就是我第二天要去坎布拉看的丹霞地貌。

  我感觉到了,应该就快到了,因为我听到了丛林的声音,看到山泉还是瀑布汩汩的白哗哗的水顺着山流到公路上,路边的撒拉族媳妇们就在水渠里洗着衣裳。我迫不及待地要掀开这个藏在深闺里美丽姑娘的面纱。在行驶了30公里后终于到达了孟达景区的山脚下,也就是售票处,临下车时,撒拉小伙嘱咐我说,不要付停车费,只买门票就好,说我的车不上山,就回去。我也没听明白,去买门票,比当时绿野陈经理告诉我的涨了60%,还要收上山停车费,我按照撒拉小伙的嘱咐说,我的车不上山什么的,售票的应该也是当地人,虽然不痛快但也不是特别坚持,我也懒得和他讲,拿了票,就往外走,撒拉小伙焦急地往售票的小房子里张望,见我出来了,忙把我安排到另外一辆小面包上,当着司机的面说你别给他钱我给他,说完扭头就走了,我连他叫什么都没来得急问一声。就那么点钱还要两个人分,我心里真是不落忍,也搞不清楚这究竟是怎么回事,我怎么又这么幸运地遇上这么一个朴实的小伙子。坐上了车,就听有人和我说,你要是早说不就一起了,一看,不是别人,就是刚才在小饭馆里教训小姑娘的那个妇女一家。我笑笑,不置可否(当然不好了,先别说影响心情,就是费用上也不合算啊,比我高一倍,哈)。于是,我们一行6人就继续从山脚往景区深入。

  古木参天,鸟雀啾啾,溪水潺潺,孟达那葱郁挺拔的秀姿就这样映入了我的眼帘。孟达应该是一个林区,这里林木茂盛,由于有许多亚热带、暖温带、寒温带和亚寒带的植物,孟达被成为“青海的西双版纳”。眼前的满眼绿,分不清哪个是巴山冷杉,哪个是文冠果,哪个又是白首屋,顾不及多想,满脑子只是天池那泓水,急着择路而上。要想去看孟达天池,要四十多分钟的山路,一条是旅游规划好的石阶——白色石板路,还有一条是满是大石的跑马路——也就是让驴子驮着游人上山的路。本来,骑上山,走下山是比较理想的,不过为了保存实力(我实在怕在旅途中病倒),还是雇了头往返骡子,这个生意被一个撒拉媳妇儿拉去了,因为实在是便宜,往返25RMB,还有个小向导,就没再理会,说好了,把我带到她们的地盘,等着自家的骡子回来。等着的工夫,只见不停的有人赶马下来,有16、7的小伙子,有8、9岁的小小子,小姑娘也有,打眼看过去都是撒拉族,小伙子披着个坎肩,露着两条胳膊,嘴里衔一根草,不时与上去的同伴打着招呼,说着没有文字的撒拉语。不一会儿,撒拉艳姑说,来了,只见一个13、4岁左右模样的小姑娘,赶着一匹棕红色的骡子一路踩着乱石走了过来,艳姑说,她是我妹妹,让她陪你去。我就被他们扶上了骡背,开始走在乱石堆上。我没怎么骑过马,更没在这么惊险的路上骑过,坐在骡背上十分没有安全感。这骡子也怪,盘旋的小路,不走中间,偏偏喜欢走到拐角的尽头,再转弯(事后想想,可能因为边上比较平吧,骡子它也想舒服些),好象在演示什么绝技,可是背上的我却把心脏也吸到嗓子眼儿了(看官你不知道,每当走到拐角,你往下看看,就是悬崖峭壁啊)。小姑娘很有经验,说,你别害怕没事放松就行。就是这么一条窄窄的路,我和骡儿磨合了好一会才放下心来,这时,我告诉自己要抓紧时间欣赏古木芳草了。骑在骡背上,我和树木更接近了,不时要低下头躲过树枝,仿佛能感觉到光合作用,能呼吸到茂密的丛林集体释放出的氧气,心情已然好的不行。这时,我和牵马的小姑娘搭话,问她认识这些树吗,小姑娘戒心很重,简单说了句不认识,我也就作罢,虽然不够尽兴,倒也在情理之中。走了一会,骡子不时低下头吃边上的植物,我想它也累了,每天就这样跑上跑下,旺季的时候恐怕连休息的时间都没有,就对小姑娘说就让它吃吧,你也休息一会儿,怪累的。不时的,也问问她,上没上学,一天要这样跑几趟,累不累……就这样,一会儿,就感觉到小姑娘好象从心里接受了我,话也多了。她们都是些孩子,从小就在孟达林区长大,跟着大人做生意,就是这向导的中坚力量,没念过书。问她想不想读书,她转过头,轻轻地点了点头。渐渐地,我请她帮我拍照,她也很爽快地答应了,我就把相机交给她,自己专心吸起氧来。就这样持续了40多分钟,我们在一个缓冲带把骡子拴好,向目的地——天池觅去。

  过了布满了蒙古包的平缓地带,仍然看不到天池,跟着小姑娘顺着丛林走,四处打眼寻找那个遮着面纱,始终不肯露面的姑娘。突然,像是走到了the world beyond,前面的视野就像蹦极一样,没有抓扶地大了起来,真的就像人间仙境,池水绕山而淌,依山静泊,流光溢彩,山影翠树苍茫,山水环绕,溶为一体。我看见阳光撒在微风拂过的湖面上,闪着调皮的光,心跳已经很明显地加速。脚下已经不听使唤,沿着天池不停地走,好像想记住她每个角度的模样,她的优雅、安静、矜持,还有她暗藏的热情和飘动的风情

  好景不长,小姑娘陪着我上窜下跳地取景了好一阵,终于说了句该走了,我的时间也不允许了,下午还有两个地方要去,走了……这个地方,我还要来……

  下山还是原来的路,我们在来时没仔细看的虎哮泉饮了饮马,我知道天池周围还有有飞来峰、卧虎峰、回音崖、一线天、五子拜佛石、蛤蟆石、天然大坝以及奇松、山泉、飞瀑许多景点,可惜一般人都没办法去看,这个自然保护区想要真正了解至少需要三天时间,找一位当地的老人带着去才行。接受并承认完美,孟达如是对我说,我明白了……

  从山上下来,小姑娘已经和我很亲了,我去找艳姑交钱(真的是上赶着的,没人追着我要),见到了她们一家子。姐夫马明忠经营着这个小型度假村,很能干样子,我很想问问她们的名字,可是她们既没有文字,也不会写字,马明忠像抓机似的把身份证给我看,我笑笑,看见上面写着:青海省循化县孟达乡木场村28号。艳姑叫“发突迈”,小姑娘叫“才里马姑”,不知道对不对,我根据发音记下来的。

  突然我想下山怎么办?上来的时候司机大哥说有车,可以搭的,可是四下里看看好象都是专车来的,突然,刚才被司机大哥安放上车的那个司机小伙招呼我,太好了,他在等那几个人,说一起下去吧。我这才舒了口气,和他们坐在太阳伞下等那几个人。回去的路上,那位妇女同志还在和司机交涉要求我也付和他们同样的钱,司机小伙斩钉截铁地说不行,已经说好了。我坐在副架上,头也不回,开着车窗,与潺潺留下的孟达山泉告别。

  下山也就是不到2点的样子,我和司机小伙说要去骆驼泉和街子清真大寺,他就把我送到另一片天津大发聚集地。距离并不远的地方,这个司机是个老手,开价却不低,我更觉得对不住那个司机大哥。时间有限,也懒得多做纠缠,就直奔目的地去了。

  骆驼泉位于循化撒拉族自治县积石镇西4公里的街子村清真大寺附近。它虽是一泓不大的清泉,但却是撒拉族之乡的一处圣迹,也是传说中撒拉族的发祥地。传说,撒拉族的祖先原是居住在中亚撒马尔罕的一个小部落,为首的头人是兄弟俩,名叫尕勒莽和阿合莽,在群众中威望很高。后来,因国王忌恨而被迫离开家园,四处流浪。他俩带着同族的18人,牵了一峰白骆驼,驮着故乡的水土和手抄本《古兰经》,向东寻找新的乐士。一路上,他们经天山,过嘉峪关,绕河西走廊,渡黄河,辗转来到积石山下。不料,黑夜中走失了白骆驼。第二天,他们在街子东面的沙子坡发现一眼清泉和走失的白骆驼,清泉从已化为白石骆驼的驼嘴里喷出,他们发现,这里的水和土同他们带来的水和土完全一样,于是他们感到,这里就是他们日夜寻找的新乐土,于是便在这里居住下来,并将这个清泉起名为骆驼泉。600多年来,骆驼泉水一直喷涌不息,培育出一个勤劳、勇敢、强悍的民族——撒拉族。

  骆驼泉被撒拉族视为圣泉,在撒拉族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前几年,当地人民为了保护骆驼泉,在泉边修建了围墙和铁栅栏,围墙内种上了松柏、果树和鲜花,还在园内泉边雕塑了三座不同形状大型骆驼石雕像,修建了水榭和亭阁。 我们去的时候,司机说这里一般不开放,为的是保护泉水的质量,只有特殊的日子才让游人参观,到了地方,没想到门是大开的,好象是在修葺什么。Lucky!这个围墙从外面看很普通,就连上面的“骆驼泉”三个字都在阳光强射下看不清楚了,我不禁有些失望,走近园内,就看见一泓清水静静地躺在一个长约40米,宽约20米的水池中,出奇地静,一下子我就被迷住了,沿着池边走到白骆驼卧着的地方,从这里,看到了园子最美丽的景致。名不虚传,果然是一个有灵气的地方。走出来,有口泉眼在淌水,那位司机说喝口泉水吧,这里的人都喝这个。因为我肠胃不好,稍不干净就会出事,但我还是喝了几口,很纯净的感觉,没有味道——事后证明这水果然很干净。

  从骆驼泉出来,司机说清真寺就在前面,我们就步行过去。路上所经之处,更让人有一种静谧的感觉,墙色很浅,泥雕也别致,而撒拉当地人就住在这里。突然!我觉得眼前一阵眩晕,什么原因???——对面走来一个真正的撒拉“艳姑”。 听说撒拉“艳姑”是循化一道活的风景线。她们继承了中东女子玉一样洁白的皮肤、婀娜的身段和清澈明亮的眼睛,而且穿着撒拉的传统服饰。没有想到在这古老的街道上,我却看到了真人。眼前这位姑娘,身着粉色短袍式衣服,白色裤子头上像中东女子那样缠着浅藕荷色的盖头,只露出眼睛以下的脸和耳朵。本来,我就是一个看见漂亮姑娘就不会走路的人,突然间惊艳一般地姑娘款款走来,早已成为雕塑。旁边的司机看我的样子倒也好笑,说,漂亮吧。我忙不跌地点头。心里闪过一个念头,一定要和她合影,忙让司机过去传达这个意思,姑娘旁边的男士上下打量了我一翻,确认我无不良企图,终于同意让与艳姑与我拍照。哗,Score!

  告别美女,前面就是街子清真寺了。其实,看过西宁的东关大寺,这里也就显得很普通了。它是一座典型的阿拉伯式寺院建筑,恢弘而不失简朴。拜访它主要是因为它不仅是撒拉族的祖寺,这里,据说还保存这世界上三大手抄本《古兰经》中的一本——就是当年撒拉族的老祖宗带来的那本。经国家文物局和国家宗教局组织的专家鉴定,被认为是中国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古老的《古兰经》手抄本。寺对面是撒拉族祖先尕勒莽和阿合莽的坟墓——确切地说应该是两座坟冢——两座方型的高台面对面,可惜也进不去。旁边的工事据说是在新建街子清真寺,比起对面的旧寺来确实更加宏伟了,下次再来,就不知道旧寺还在不在了。

  参观完清真大寺,循化的参观任务也就接近尾声了。下面,我就叫司机送我去循化最有名的那家穆斯林餐厅,要尝尝著名的三泡台和手抓。车拐了又拐,才把我带进当地老字号的那家穆斯林店,真是酒香不怕巷子深啊。走进去,没有想象中的餐桌,是个空院子,这时,一个小伙计招呼我,把我让进了一个单间,原来,客人都是在一间一间的房子里用餐的——也不对,不能说只是用餐,我坐下,四下打量,这个小房间里,有沙发长条饭桌,还有——电视!原来来这里的人,一般下午早早就来了,要一盘葵花子加葡萄干,要上手抓,再喝着三泡台,看着电视,扯着闲篇,一下午就过去了。本来这三样是缺一不可的,不过我时间有限,点到为止,就只要了白条手抓和三泡台。给我点菜的是个十一、二岁的孩子——我不禁皱眉——雇佣童工现象这么严重!过了一会,三泡台就来了,上茶的是个十六、七岁的撒拉少年,很内敛的样子,他把茶碗端上来,娴熟地填上水,帮我打开电视。这就是传说中的三泡茶——当地人讲究盖碗茶,一般在盖碗里泡上绿茶、冰糖、桂圆、枣、枸杞、话梅等。因盖碗是由茶碗、掌盘、盖子配套的,故叫做"三泡台碗子”,三泡台茶也由此得名。回来之后,我认真品尝并研究了从这里带回去的配料,认为话梅、桂圆、冰糖及茶叶是一样也不可少的,每一种料带的味道都可以品的出来,但是单独品却无味,要几种放在一起才是满味,这我也是第一次喝出点茶道来,也是后话了。这里的白条手抓的确名不虚传,味道正,肉质嫩。没感多吃,只顾了喝茶。再说那少年,出出进进把我要的菜上齐,又出出进进地添水,慢慢地也和他聊了起来。这孩子是家中老大,是循化县红旗大庄的一户普通农民家庭的孩子,下面还有弟弟妹妹,他说太穷了没办法念书,小学毕业了就到这里来打工,每月工资是150元,家距这里40多公里,一个月才能回去一次……天色渐渐黑了,不宜在外久留,我的茶喝过几泡也渐渐入味了,我跟他说,我要买你的茶,你和老板商量去吧(他们一般不卖茶叶,也没有包装。)他听说,很诧异地问我,你买那么多干什么?我只告诉他很好喝,带回去送人,却没告诉他想要帮他一点,哪怕是一点点。我向他要了名字,希望有机会能帮忙。马同明——又是一个马姓孩子,又是一个牺牲得这么不情愿的孩子。常常,带了这些债务回来,又常常无可奈何。WHEN?THE EDUCATION WILL NOT BE THE MATTER OF MONETARY MEANS?WHEN?!

  夜色下,循化已经勾画了一副完美的景致在我心中,回到宾馆,疲惫却很满足。刚刚下榻的师大留学德国来的舒雅娜与我相约取经,我便邀请她到房间来聊聊。我告诉她在今天我去过的地方,告诉她大概的价位,她却很有经验地和我说,还是会被宰,到哪里都是会被宰,谁让我是外国人。这话好象也没办法接——比较尴尬。她,30岁,多次来中国,德国只有爸爸了,目前在师大读汉语,通4-5种语言。利用暑假,她开始在中国的游历,她的路线很怪——在我看来,似乎走了陕西、宁夏、甘肃等省份,每个省份只去一、两个地方,就转战下个省份。可能她在中国停留的时间有限,想多看看中国是什么样子的也是可以理解的。她说想在中国工作,扎根,正在犹豫是否接受上海的工作Offer,说更喜欢北京。聊了一、两个小时,她很礼貌地离开并相约北京见。

  我,则带着满足感夜宿在这个很舒服、很舒服的循化,为明天的坎布拉之行养精蓄锐。

  坎布拉——人间仙境VS完美旅途

  格尔木——大跌眼镜

  察尔汗盐糊——峰回路转

  昆仑山口——机缘一念间

  饮食一览——面面面羊肉羊肉羊肉

  尾声

  不好意思,这几个标题我还没写完呐~

发表评论

访客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