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伊沙的伪民间及知识分子写作流水线写作的误区

伊沙的伪民间知识分子写作流水线写作的误区

   (评论)张礼

   诗是一种冥想,是一种自由的宗教,尤如拿着法器的巫师(贝玛)念出的咒语。诗是一种幻像,是思想的游走或游离,写诗是巫师一样的人从事职业。我历来以为,诗,最优秀的诗民间,它握在巫师一样的人手中

   从另一个层面说,诗是佛又是禅,故诗由言字旁和寺组成。寺,佛庙也。佛,需要静修。诗,亦需要静,忌随意性。

  纵观先锋诗在诗学上的“反叛”,过于生活场景、日常琐事的叙述,使诗又走入了封闭或后退状态。诗语言显得单调贫血,强调个体生命感受同时,诗语言絮絮叨叨或琐屑无聊,怪诞或调侃同时装神弄鬼,使诗语言枯燥乏味,诗人好像集体患上了“神经、自恋、妄想症”。

  众多诗人打着先锋诗的旗号,实际是对外国先锋诗的模拟复制,“先锋诗”的写作盲目而没有根基,略特、沃伦、博尔赫斯、里尔克、惠特曼、斯蒂文斯、荷尔德林、狄金森、聂鲁达、波德莱尔、金斯伯格(金斯堡)等外国“先锋”们纷纷成为剽窃仿模的对象。模拟描摹别人东西,也纷纷树起旗号称“先锋”,而不是吸收基础上的创新,满口变种的洋腔洋调却成为时尚

  近些年,我在诗江湖论坛上,伊沙及其追随者,有过时断时续的论争。期间,有过红着脸的口舌之争,有过激进的文本上的PK。我对“伊沙体的文本创作”,有很大的敌意与怀疑。此文,就算作此过程的一个小结

  一、 伊沙体的流水线作业、口水诗的泛滥

  “伊沙体”的流水线作业,最具代表性的是长诗》、《梦》系列、《无题》系列。 “伊沙体”,早有诸多诗人及诗评家提出过有仿写、剽窃之嫌,其写作模式被戏称为“寄生性写作”。而我经过数年对伊沙及其追随者徐江的跟踪观察,其创作模式,称其为“现代克隆性写作”更为贴切。长诗《唐》及其代表作品,我后面来评述。此章节,我随意先从伊氏的BLOG摘撷了几首诗来品味。

  《过桥线》

  好吃

  好吃

  好吃

  好吃

  好吃

  无疑。当我贪婪地有了

  天天都吃的想法

  正巧被生鱼片中

  一根有剔净的小刺

  卡住了

  它在我的嗓子眼里

  绣起花?来。大口吞咽干米线的办法

  未能奏效

  最终借助常识

  是问服务员要来的

  一碗陈醋

  帮助了我。走出老店

  迈上老街

  我像个河马似的

  口吐着满嘴醋味

  恍然觉得自个儿

  已从云南到达山西

  ——过桥就到。

  《诗歌带我回家

  生在成都/两岁离开/从此再也没有回去/直到今年六月那次/但如果我不写诗/就不会认识何小竹杨黎/他们也不会认识我/自然也不会邀请我/所以我说/“诗歌带我回家”/不是矫情和犯酸/是陈述事实。

  《对视》

  高速公路上的

  大货司机

  在行进中

  纷纷侧目

  他们看我

  这亚洲的怪物

  抑或外星人

  我看他们

  是因为在瑞典

  这纤尘不染的国度里

  他们是最有经历的人

  身体倍儿棒

  吃饭倍儿香

  穿行欧洲大陆

  经历的故事

  比他们的国家

  更多

   先看第一首《过桥米线》,写的是云南的过桥米线,这是家乡的一种小吃。诗一开头,就来六个“好吃”,写的那么随意,看了就起恶心。随之,写此诗的伊沙被生鱼片卡住,然后是如何取出的过程。最后写的是过一座桥,就从云南到了山西,写的很牵强。此诗,是一段笔记尚可。写作诗,如此写法,世上之人都是诗人了。

  其实诗是一种用纯净又纯粹的语言搭成的桥梁,是诗人内心深处的独白,属于个体生命的内心世界心灵之门,是诗人灵魂谷底发出千古绝唱。长久以来,我厌倦了诗的冷淡与渗白;面对伊沙一样的所谓著名诗人,我冻僵了的双眼总是显得模糊不清;诗的泥沙,堵塞着我本来不太敏锐的耳朵;在寂寞的诗市场上,伪诗人推销着粗劣的大白菜而沾沾自喜,为在诗坛及文学史上占一席之地而大吵大嚷,而这些人,往往大都是装着半灌子白开水的所谓“半吊子诗人”。

  又看第二首《诗歌带我回家》,写的是伊沙自己的一小节经历。说其“生在成都,两岁离开”。随后认识了何小竹、杨黎两诗人,然后自己也写诗成了“诗人”的过程。该诗是其一贯的写法,结结巴巴,拖泥带水,文不搭意。“他们也不会认识我/自然也不会邀请我/所以我说/诗歌带我回家/不是矫情和犯酸/是陈述事实。”这样的伊氏体,只有伊沙这样的结巴人才会写出此样的诗。

  其诗,硬写,无灵感,语言哆哆嗦嗦、浅白无用,很多诗句与全诗搭不上话,缺乏力度与深度

  再看第三首《对视》,该诗是其去参加某国的诗歌节时所写,从口语诗角度,前半段还有些意思,而后半段“他们是最有经历的人/身体倍儿棒/吃饭倍儿香/穿行欧洲大陆/经历的故事/比他们的国家/更多。”后半段却不知在说什么,纯粹是几句浅白的顺口溜,“伊沙体”的毛病又犯了,说话结结巴巴写诗巴巴结结的故事,总会在一首诗中,或一段话中显现出来。此诗,不知诗者想说些什么,想写些什么,到头来却什么也没写,这就是伊诗的毛病与症结。

  写到这里,我想到东北李磊的一句话:“(伊诗)全靠一些平时积累的知识来伪仿诗歌,不是现代诗的新创作和再创造。”这话特贴切。

  再把眼睛放到眼前,看看“伊氏体”的新创作,这里选取其今年衡山诗会期间的一组诗中的几首:

  《梦(66)》:

  我肩负行囊

  正在爬山。

  爬至山顶

  见一酒吧。

  酒吧前的空地上

  一些青年跳舞

  男男女

  乱作一团

  我绕开他们

  至酒吧后院。

  看见一条路

  九曲十八弯。

  通向更远

  更高的山。

  眼前风景

  遂变彩色

  心情随之

  愉悦起来

  噢!我是谁?

  认识自己吗?

  2010/8月

  《在超市》

  收银员是个矮墩墩的胖姑娘/她验我取来的一盒巧克力派时/提醒我道:“先生还有一个月就到期”/我说:“不要了”/恰在这时/一个身穿白衬衣黑长裤的男青年/从姑娘身后经过/听见我们对话/公然当着我这上帝的面/高声斥责那姑娘:/“你还想不想在这儿干了?!”/我顿时火起/质问他道:/“你是不是想让我吃死?”/话一出口我又想到:姑娘的饭碗悬了/舌头立马变软:“我吃死就算了你别开了她”。

  《神迹

  我在网上/对一个傻子说/西安修建地铁/从地底下挖出一块/唐朝的碑/上书:“伊李沙白”/我/闻此讯后决定/今生哪儿也不去/永居长安/这个傻子信了/说老实话/我的杜撰/也并非凭空而来/大约年前/一个匿名者/在我博客里/留下这四字/然后一去不返/任其流传

  《斋饭体验

  修炼24小时/一日三餐/三顿斋饭/我只吃了一顿/那顿饭/感觉很好/吃得干净/胃中清爽/通体轻松/因何不再吃了呢/“辟谷”之词/是说给人听的/减肥不在一两顿/我是怕呀/再吃感觉变糟/破坏了第一顿的/美好回味/或者感觉更佳/佳到极处/从此食素平添麻烦

  《本诗献给李娇娇》

  你是义工团队中的一员/你是诗会现场的速记员/你是衡山之巅的钢琴师/我相信:你精彩的弹奏/你的纤纤玉指/大家看到了/看不到说明他没有心/不是一名真正的诗人/看到了欣赏心动了/而没有留下诗篇的人/说明他的诗/没有准备好。

  后面几首,我都懒于分行了,因为我看到的是一堆口水或一堆泡沫,分行不若让其散为一堆。我总体看到的“伊氏体诗”,内涵都显得单一,堆立一些素材在诗里,没有递进或转化,内容平淡平庸,他的诗歌很难贴近灵魂,感觉的就是口水四溅泡沫成堆。

  先看第一首《梦(66)》,说其肩负行囊爬衡山,到山顶看到一些青年男女在跳舞,然后他绕开这些人,去看更高的山更多的风景,随后心情愉悦起来。最后两句结尾是:“噢!我是谁?/认识自己吗?”最后又犯了结巴的毛病,上下没有一贯性。其内容似乎可写一首诗,或一篇小散文。但此诗写作语言的随意性,完全埋没了诗意,看了全诗只有一个感觉:寡淡无味。

  又来品第二首《在超市》,写伊氏到超市买巧克力,收银员胖姑娘说再有一个月,这巧克力就到期,这时一男青年出来斥责收银员,说“你还想不想在这儿干了?”最后伊氏对男青年说“我吃死就算了你别开了她”。

  此诗是写伊沙到超市买东西的一个过程,一件很平常的事让他写成诗,确实浪费他作为“大诗人”的才气了。不过,我的看法, 此事写成小品还尚可,若写成诗,却诗意淡无。加上“伊氏体”的平铺直叙,我眼前看到的是一堆垃圾而不是诗。

  我对伊诗彻底失去兴趣,但还得来看眼前这首《神迹》,“说老实话/我的杜撰/也并非凭空而来/大约两年前/一个匿名者/在我博客里/留下这四字/然后一去不返/任其流传。”写这诗的人,不是疯子,就是傻子。一件小事成诗,有何不可,就看如何来写。这诗言不搭意,说这说那,没个准儿,脑梗阻的人才这样写诗。另一方面,还把自己自誉为李白,杜撰出莫明其妙的“伊李沙白石碑”,真是出名想疯了。

  在我眼皮快搭上时,抹抹眼又看《斋饭体验》,是写伊胖子吃斋饭减肥的过程:“修炼24小时/一日三餐/三顿斋饭/我只吃了一顿/那顿饭/感觉很好/吃得干净----”呵呵!一个吃饭的过程也成诗了。此时我想,并不是什么事都可成诗的,烂写只会破坏诗意诗味。

  最后看《本诗献给李娇娇》,说来,这是我目前点说的几首诗中,稍稍有点诗意的。请看此诗最后几句:“看到了欣赏了心动了/而没有留下诗篇的人/说明他的诗/没有准备好。”这就是“伊氏体”的写法,此诗是有了诗眼,但却没很好把握住,东写一句,西拉一把,最后人不像人鬼不像鬼。

  此段小结:伊沙的流水线作业,很多的诗毫无语言之美,也没诗意的流畅,抓获一件小事就作诗,诗的质地浅而白,诗句结巴,诗歌语言的死拼硬拉,却无意境的过渡。许多诗,不过是小游记杂文的分行,标上诗的标签,“挂上狗头卖羊肉”。伊沙的写作,是唾沫与口水的混合体,近于文盲的恶作剧写作。其个人情感淡化贱化,诗往往成了其自言自语的语言体验,诗语言的病态及诗人自身精神的残疾,便成为其一种至高无上的美德。由于其自我意识过于膨胀,却又腹中空空,诗的随意性便成为并发症。

  纵观伊氏“口水诗歌”,我觉得,其与文革时期的“标语口号式”诗歌,没什么质的区别,不过形式不同罢了。

  诗是前瞻性的,诗最看不惯的是:腐朽的、僵化的、虚伪的东西。浅显的、最表层的东西,最易迷惑读者的目光,这样的诗,离诗的本质离天籁的自然较远。而杰出的诗,是高山凹地下的潜流,蕴藏于大地腹部的深处,是人类发自胸腔黑暗处撕裂般的疼痛。

  伊诗之所以能吸引一些人的眼球,不过是语言简单,易于操作,便使些初学写诗的人趋之若鹜。。“伊沙体”的泛滥,很大因素是由于初学者对严肃的诗歌写作缺乏深入的能力,对肤浅甚至无聊的伪写作却没有足够辨别能力。故许多初学写诗的人,写作能力或鉴别能力提高后,反过来在网上烂骂或抵毁“伊氏体诗歌”。

  二、知识分子写作的劣根性:传统寄生性写作

  在休息的片刻,我先来说知识分子写作的劣根性,因这直接与“伊氏体”的写作息息相关

  这里指的知识分子写作,不是泛指,而是专指那些沉浸于书斋,喜于从书堆里撷章摘句,缺乏起码的生活常识与实际经验,仅靠前人的知识来堆砌诗歌金字塔的书呆型诗人。仅靠阅读写作的书斋式写作,其实是一种仿模,就若大猩猩或猴子学人的动作,玩不出新意。诗的语言就难显出鲜活、真切、勃勃的生气,就难酿造诗的本真,这些人为写诗而造诗,写诗过程中扼杀自己的个人情感,生搬硬套,实质是对诗的一种精神侮渎。

   故我把这种写作方式,称为“传统寄生性写作”。这样的写作方式,可追溯到儒家文化的上古时期,当代的汪国真、余秋雨则是典型个案。而伊沙,我要给他挂上“现代克隆性制造”,原因我后面来全面阐述。

  二、 伊氏体诗歌的“现代克隆性制造”

  (一) 伊沙的“伪民间”写作

  诗,某种程度上是灵魂阴暗处发出的光亮来自于诗人个性的张扬,是诗人独特敏感心灵的闪光。如今,主题虚无的诗歌成为诗市场的主流,并相互模仿,造成诗语言的单调枯燥,使丰富的诗歌语言失去了呼吸。打开诗刊点击网络,我们很少能看到发自肺腑的东西,很少看到来自灵魂深处的歌唱。诗的审美倾向趋同单一,模仿雷同成风,诗博大的海洋中,许多人抓住国外的一根稻草便洋洋得意,便树起大旗摇旗呐喊,在目前不太繁荣的诗市场上招摇撞骗。

  诗的先锋或反叛,无疑是诗歌向前发展的推动力量,但无效的先锋、刻意的反叛又有什么意义呢?比如垃圾派,开创之初有一些个性鲜明的主张,也有许多有个性的诗人加盟,由于没有得到很好建构,没有相应文本作支撑,最后不了了之,成了诗坛的笑柄。许多诗人或流派,在反叛之初,确实为我们带来了一种研制出新药一时的惊喜,而这种药,如果只是一时的缓解,以致我们嗜药成性、毒害脏器,在死前的那一刻都浑然不觉,那这种新药还有存在必要吗?

  “伊氏体的诗歌”无疑是“伪先锋”的典范,腹中空空的“先锋诗人”伊氏,时时还玩着花样翻新,在提出自己的诗是什么“解构”的同时,常在网上自誉自己是口语诗鼻祖,自夸是当代的李白。殊不知,沉沦于极端喜悦的“伪先锋”,却跌入自己设下的陷坑。伊沙曾说过:“诗不为名,天诛地灭。”(摘自杨春光对此,我只能说不》,可见其写诗的初衷与动机。

  从媒体上我看到,伊沙自己称,他的诗歌创作始于八十年代后期大学时,是读着民刊《非非》开始学习写诗的,其间,受过韩东、于坚、李亚伟、杨黎的影响。我不时在诗江湖论坛上,看到伊沙及其弟子,说伊氏是“口语诗的始俑者”这句话,而口语诗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就己成一种群体创作之势,谁又是“始俑者”呢,最多只能说是口语诗的代表。也就是说,口语诗不是自伊沙起,而口语诗自口水诗的过渡可能是从伊沙始。我在诗江湖上读了不少“伊氏体分行”,感觉到的是诗语言的平淡平庸,诗句结巴不说,还口水四溅泡沫成堆,诗语言患有一串串的肿瘤,说是“诗”不若说是浮躁时代的一堆堆文字垃圾,最好电脑的垃圾箱来储存、删除

  诗评家张祈曾说“伊沙是一个机会主义者,他的立场事实是永远摇摆不定的”。往往,伊氏以“民间诗人”自居,虚假地以“民间立场”来写诗,自己却蹲卧在西安外国语学院教授一职,纯知识分子一簇,要想以民间自居,还得如北京阿坚、安徽管党生、曾德旷一样放弃公职,四处流浪,做真正的民间诗人,不然就是“伪民间”,就是伪装在群众间的“墙头小草”,摇摆不定的“不倒翁”。

  (二) 伊沙代表作之一《结结巴巴》的批判

  《结结巴巴》

  结结巴巴我的嘴

  二二二等残废

  咬不住我狂狂狂奔的思维

  还有我的腿 。

  你们四处流流流淌的口水

  散着霉味

  我我我的肺

  多么劳累。

  我要突突突围

  你们莫莫莫名其妙

  的节奏

  急待突围。

  我我我的

  我的机枪点点点射般

  的语言

  充满快慰。

  结结巴巴我的命

  我的命里没没没有鬼

  你们瞧瞧瞧我

  一脸无所谓。

  这首诗,可以说是伊沙一炮走红的代表作之一,不管许多评论家把此首诗说成,我也要举起手来扇这首诗一个耳光。整首诗看来作者装腔作势,忸怩作态,用故作结巴的语言,借装疯卖傻来骂骂咧咧,来渲泻一种心中的不满。此诗如今看来,不过类同一地方的俚语小调,算不上经典

  另一方面,据东北的李磊等人考证,《结结巴巴》的句式、句型和全诗的灵感,实际上来源于一首港台流行歌曲《明明白白我的心》。请看:

   “明明——白白——我的心

   结结——巴巴——我的嘴”

  李磊曾说:“《结结巴巴》是对摇滚歌曲形式上的仿模,属于俚语小调范畴的调侃和恶作剧。”我觉得,伊氏的许多诗,大多想借鉴波德莱尔《恶之花》却不得要领,诗的质地浅而白,就算抛开其剽窃之嫌,《结结巴巴》也平庸化、平面化、简单化,诗的言语与其少年时患结巴病说的结巴话相似。

  (三) 伊沙代表作《车过黄河》的批判

  《车过黄河》

  列车正经过黄河

  我正在厕所小便

  我深知这不该

  我应该坐在窗前

  或站在车门旁边

  左手叉腰

  右手作眉檐

  眺望

  像个伟人

  至少像个诗人

  想点河上的事情

  或历史的陈账

  那时人们都在眺望

  我在厕所里

  时间很长

  现在这时间属于我

  我等了一天一

  只一泡尿的功夫

  黄河已经流远

  这首诗,可算是伊沙上万首诗中的佼佼者了,诗评家们都在赞颂此诗反叛的美德,叛逆的精神值得推崇。数年来,我无数次品读了此诗,感觉此诗写得浪荡而轻浮,写此诗时诗人心态浮躁,价值观混乱,是心理变态下一种搞笑的分行,粗浅地对古代文明的一种曲解与嘲笑,是向母亲黄河飞溅的一泡臭不可闻的尿液。,并非某些诗评家所说的解构、反叛。此诗无语言之美,无意境的过渡,诗意上也谈不上流畅。

  难怪在网上,漂泊客说:“《车过黄河》是一疯子强奸了自己的母亲后显得满脸兴奋,把人性回到了畜性。”

  (四) 伊沙得意之作《无题(4)》的批判

  《无题(4)》

  罕见之冷冬

  令公园的湖面

  结成厚厚的一层

  坚冰

  冰是水长出的牙

  咬住了几条游船

  船的表情

  像咬住了钩的鱼

  湖面上有人溜着冰

  拖船而过

  像拖着自己忽然长出的

  鱼的尾巴

  此诗是伊氏诗作中较为罕见的,打破了伊氏常用的平白叙述写法,使用了其很少用的“意象”, “冰是水长出的牙/咬住了几条游船”就是此诗的经典之处。但通阅全诗,只是对场面的平实描述,诗的空间或容量不大,算不上是首很好的诗。

  冰就如同水里长出的牙一般,咬住了几条游船,船的表情,像咬住了钩的鱼。它们互相咬在了一起,绞结在一起,纠结着。这是一个很好的意象,但若只是简单地描摹出“船”与“冰”的咬,只是简单的意象罗列,只表达一种小情绪,而没有从更深层面挖掘,缺乏心灵深处的某种力量,没有提供多维的想像空间,

  语言或内涵没有放射出诗能拥有的能量。那么,一首诗,即使读一遍,也感动不了读者,只是感到一时的新鲜,过目即忘,引不起读者的共鸣触动不了灵魂。

  (五)伊沙显摆之作《崆峒山小记》的批判

   《崆峒山小记》  

  上去时和下来时的感觉

  是非常不同的——

  上去的时候

  那山隐现在浓之中

  下来的时候

  这山暴露在艳阳之下

  像是两座山

  不知哪座更崆峒

  不论哪一座

  我都爱着这崆峒

  因为这是

  多年以来——

  我用自己的双脚

  踏上的头一座山

    2006.7

  此诗是一些学者诗人参评的“2007年度庸诗榜”第一名的诗,此诗细细品味,确有一些东西溶在里面,有让人说不清道不明的感觉,有让人回味的地方。“上去时和下来时的感觉/是非常不同的——/上去的时候/那山隐现在浓雾之中/下来的时候/这山暴露在艳阳之下——”

  在我重读韩东的《有关大雁塔》后,却感觉伊沙的《崆峒山小记》似乎很熟悉,此诗形式或内涵上似乎有模仿韩东的《有关大雁塔》之嫌。请看《有关大雁塔》开头和结尾:

  开头:

  有关大雁塔

    我们又能知道些什么

    有很多人从远方赶来

    为了爬上去

    做一次英雄

  结尾:

  有关大雁塔

    我们又能知道什么

    我们爬上去

    看看四周的风景

    然后再下来

  这同伊沙诗中给人提供的感觉或空间,简直惊人的相似,我心中有一点点的惊异与好奇,不知读者如何来看。而我似乎还在扬子鳄论坛和一些网站上,看到谢小谢说《崆峒山小记》是在模仿和剽窃其《一次完整的登山》(2006、4、8发表于天涯诗会论坛)。此事,在论坛网站上还热闹了很久。这时我想起张祈说的一句话:“无论怎样变化,伊沙最终是一个解构者、仿写者和剽窃者,而永远不会成为一个原始的第一义的诗人。”

   (六)伊氏《无题》系列与我的《无题》《垃圾》系列有形式上的模仿

  在诗江湖论坛上,我曾几次主动与伊沙、徐江PK诗,我贴出了早期和近期的一些诗作,但难以想像的是,《无题》系列《垃圾》系列,成了某人仿模的对象,这里且不说其写的内容如何,其写作构思或写作方式与我的《无题》《垃圾》两个系列有许多惊人的相似。我的《无题》系列写于1991年至1993年初,共110首。《垃圾》系列,写于20052007年,由于其间退出垃圾派,写了近四十首后停止了写作。

  在2008年的某个时候,在诗江湖论坛上,我相继看到了伊沙的《无题(XX)》,看了诗的内容后,我感到震惊与惊异,虽内容不一样,但写作方式和写作构思竟与我的《无题》《垃圾》两个系列有相似之处。在此论坛上,我当即提出了置疑,但伊沙这一贯的仿写者却置之不理,却流水线式的相继写了《无题》系列200多首。

  我的《无题》《垃圾》两个系列大都是10行左右的短诗,大都写些瞬间的感受或突来的灵感,原则上不超过15行。

  这里我把自己的《无题》《垃圾》两系列的诗各列出几首:

  《无题39号》

  我的悲恸有九米高/你是否知道,亲爱的/小溪没有了流动/怎么自由地在沙地里游/其实没有了/还会有什么,亲爱的/母亲啊(1992/1)

  《无题83号》

  不再怀念,那淡白色小花/那朵花曾在你的眼前眩目/不再追忆,那栖落在肩头的小鸟/憧憬己随流水飘远/一片绿荫遮不住遍洒的阳光/遮不住,我的目光遮不住/窗外怎么便是秋色(1992、9)

  《无题84号》

  想向世界掘一个口子/针尖大也行,只要能飞出宇宙/在宇宙外播洒一粒种子/让我再来一次青草般的发芽/世界之外,我一定触摸/宇宙之外的皮肤( 1992、9)

  《无题87号》

  生长南方,我想着面包/北方的麦子黄灿灿亮在田野/我想跑上空旷的大平原,触摸/大豆油菜花秋天/碰碰北方女人白皙的手/不想告诉何人/其实/我不想/做北方的大汉(1992、9)

  《无题98号》

   有时,人的思想是个下流坯子/就如一群石头一样的白痴,/整天就会耷拉着贪婪的舌头/那话儿硬起来就胡思乱想/人真是这样吗,脑筋很灵光/真正想满足的,是一种动物的爱/那些整天讲着道义讲着仁爱的/谁会知道,晚上是不是也在私奔。(1992/10)

  《无题99号》

   瞧,闪电瞬间就看不到了/只有雷声还留在天边拚命地嚎叫/盖住夏日小虫可怜的呤鸣/一直听到爱情痴热的呼唤/可爱情,这魔鬼一样的灵怪/开始是冒烟,遇到障碍时才着火/真的,一直想听点纯朴的民间音乐/这样的声音/往往却被成群的知了声淹没 (1992/10)

  《无题100号》

    感受到一片静美的月光/倾洒在远处灰蒙蒙的天空/是一种孤独的感受/此时,桨把水中的月光搅碎/这才感到幻梦的真实/夜晚的湖好深,捉摸不到底部/据说天堂很远不着边际/而此刻,天堂似乎就在眼前炫目(1992/10)

  《垃圾1号》

    我一生都想做和尚/在庙里与尼姑/做一次千古的绝唱/不想言语,做一块石头

   /默默地沉默在深山里/我梦想是一个瞎子聋子/还想做一生的傻子因为我不太想歌唱(2005/12)

   《垃圾2号》

    一场大雨来临之前/往上爬,做个小丑/站在高原上撕扯嗓子/吼上一声两声

   /在熟睡之前,先把梦做了/让梦想先醒在床边/在生命结束之前/让黑暗处先露出屁股(2005/12)

  《垃圾4号》

    整版报纸都在说谎/不得不骗人的话/骗自己也骗天下人/广告躲在报纸角落卖唱/小丑坐上报纸的头条/佛爷扮成君子/这样的废报纸/却在大街小巷叫卖(2006/1)

  《垃圾5号》

    别用异样的目光强奸我/进歌舞厅钻妓女院/那是掌权者的商标/灯红酒绿不是我日常喜好/默默地,想把我的诗/贴到厕所贴在街角电杆上/让世人知晓我是怎样一个人/我也想强奸一次黑洞(2006/1)

  《垃圾6号》

    泊在办公桌上/办公室里的一只只甲虫/这些甲虫常常皱起眉头/假装酷样/却掩饰不了无奈的眼神/办公室里的空气毛草丛生/坐在其中,我整天想着打个唿哨

  /让嘹亮的啸声划破办公室/让万顷的阳光流泻进来/这时绅士们纷纷睁大惊恐的目光/这是我一个不祥的预兆(2006/2)

  《垃圾7号》

    要编织一张毁谤的网/摧残这座半醒半醉的围墙/我要呕吐/把肉欲和铜臭搁在陌生城市/我要强奸你不吉的贞操/让烛光半梦半醒/我还要让哑巴制造出谎言(2006/2)

  《垃圾10号》

    每一个人都在静候死神的馈赠/对于死,每个老人都清清楚楚/死是这样吗,是希望的最后破灭/少年无法捉摸和形容死亡的快感/白昼,在你的面前黯然失色时/黑夜的朦胧便盘踞你的灵魂/情欲的折磨青春,还有什么/比一个人的年轻重要呢/天色暗下来,夕阳走出了山岗/你感受不出人生的寒意与温暖/做人也有这样朦胧(2006/2)

  《垃圾21号 》

   要编织一张毁谤的网/摧残这座半醒半醉的围墙/我要呕吐/把肉欲和铜臭搁在陌生的城市/我要强奸你不吉的贞操/让烛光半梦半醒我还要让哑巴制造出谎言

   (2006、4、2)

  《垃圾22号》

   阴险在密谋着一场黑暗/这是一场艳遇/要把阳光射穿光明无处躲藏/这是黑夜的理想/是什么折磨着村庄睡眠是否是无言无语的嚎叫(2006、4、11)

  伊氏在写作《无题》系列时,玩弄了一个“小花招”,就是在无题XX号上打了个括号为《无题(XX)》,好象有别于我的《无题XX》,这多余的括号,正好可看出伊氏写作此无题诗系列的用心及“魔术手法,就算伊氏常常“瞒天过海”悄悄搞些仿写的技法,但总有一天你也躲不过猎人追逐猎物时那鹰一样的目光。

  三、 长诗《唐》是剽窃与仿模的大型荒谬丑剧

  伊氏的长诗《唐》,共319节,5500行。据诗评家陈仲义粗略统计,《唐》直接引用《唐诗百首》原句约570行左右,据说评论家龚盖雄一眼望去,引用的唐诗就137行。而类似伊氏《唐》的长诗,在伊氏创作此诗十年前,诗人程维就创作过《中国古典》。据陈仲义语:“《唐》其意境的转写营造,确乎十分雅致浓郁,远胜于伊沙----而写法却大致相似。”

  为了写好此章节,我反复研读了《唐》两遍,其间对我的精神折磨不小,是硬着头皮擦着风油精才于恍惚中读完全诗。在评述前,我随意从中选了两小节供读者品评:

   45

    慈母手中线

    游子身上衣

    母有母的事

    子有子的事

    一个母亲

    可以要求天下的儿子

    寸草之心

    报三春晖

  193

    万古云霄之上

    一

    根

     洁

     白

     羽

     毛

     在

     飘

     那是

     杜甫

     眼中之

  此两小节,我不作评价,因读者都有一双明亮的眼睛,会做出正确的评判。我阅读的过程中,由于笔者写作此诗的草率,忸怩作态,装腔作势,阐释的平庸,痞气十足尤其是恶意的曲解和丑化唐诗,我心里处于不平及难受状态,加上诗语言的寡淡无味,我身心都时时处于难言的疲态中。

  陈仲义语:“《唐》不少篇什属于照本宣科,或者就是择要做些掐头去尾的直译,过于简单化,如第12首《梦李白》。全诗共8句,原诗就占4句,其余就在复制基础上做简单表态。”

  《唐》诗给我的感觉,许多诗句,是对唐诗简单的平移、仿作、挪用。加上作者没有下功夫很好地研读唐诗,草草下笔,又由于其感悟性差,功力不济,写作中没有找到良好的下笔突破口,只是看看树上的鸟,听听迎面吹来的风声,很多诗句只是对原诗的重复描述,而且堆砌词句,处理唐诗趋向于简单化。再加上其结构不过是抄录上几句唐诗,加上几句口水点评,许多诗句章节纯粹是顺口溜似的浅白读后感,或来段粗劣的翻译,又说上几句粗浅的反话,很多篇章就有随意凑数之嫌。

  我从网络上摘录一些对《唐》的评介:

  “《唐》是失败一个诗歌语言标本,例证:“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夜那边情人 /抑或有情人 //吹灭蜡烛 /只为抚爱月光 //双臂揽不住 /月光的浩大呵 //流泻在一个 /佳期的梦里《唐》第90小节”。这是对张九龄《望月怀远》衍生书写。”

  “《唐》的篇幅巨大冗长,有三百多个小节,里面的字词和整个长诗的构造,都透露出伊沙的写作野心,他是想通过《唐》完成一次文学变脸,就如同他的家乡川剧的变脸一样”。

  “伊沙的《唐》依赖《唐诗三百首》,按照自己粗浅的文学认识与拙劣的才华,进行了对唐诗经典庸俗化的寄生写作。他不是在给唐诗致敬,而是一次抹黑与涂鸦,他终将为自己对经典的轻率书写而付出代价。”

  “以伊沙的学养和对诗歌的领悟能力,写一些低级口语诗还可以,但要驾驭长诗,明显不能逮,捉襟见肘。所以伊沙的《唐》,在结构上是流水账式的罗列,各节之间,没有结构和技术上的连带,更无深刻的写作呼应。”

  “《唐》就是对唐诗的低级图解,然后统一罗列,无非是一堆短诗的简单组合。这种长诗结构,可以在30平米小饭馆的账本上,找到结构的雷同与类比。”

  龚盖雄先生语“伊沙的写作,从来是寄生性写作。所谓寄生性写作,就是说他的作品是有前文本依托和有前置话语框架的;所谓的创作,不过是对这些‘前文本依托’和‘前置话语框架’的引申、改写和完成----《唐》也如此”。

  龚盖雄语:“《唐》盗用唐诗,拙劣翻译,然后再说几句反话……”

  李磊语:“伊沙的诗歌不具有任何预言的能力,而只有一点怨妇式的漫骂----一些无意义的流于口水之作为诗歌留下了块块污渍;把诗歌降低为毫无技术难度的群众性呓语-----(其诗)把道德的门槛通通清除形成粗野且等而下之的消遣之娱。”

  “长诗《唐》的彻底失败,是伊沙通往诗歌前进道路上的又一个反方向例证,以这样的文本来支持中国新十年的诗歌写作成果,是对真正诗人的一个侮辱。”

  龚盖雄语:“整首长诗的意境和情景全部来自唐诗三百首,而且其中的几乎每一节,每一行的情景和意境都是从唐诗中引申出来、再生出来的,说《唐》是寄生性写作的三流典范,实在是一点也不冤枉伊沙。”

  纵观长诗《唐》,不过是对唐诗的呀呀学语,好似孩童时期娃儿玩的“过家家”、“搬家家”,在唐诗基础上,来一些语言的堆砌,是人格异化下的一堆流水线口水作业。就《唐》而言,伊氏想抹起故纸堆上的一些灰尘,却在纸上洒落更厚一层尘埃。

  四、 伊氏体诗歌的阶段总结

  伊氏在完成长诗《唐》后,在网上,我看到又主要写了《无题》《梦》两个系列,《唐》不论怎么说,还有一些写作激情,而他近期的创作在文字上却更加寡淡无味,诗意诗味淡无,“流水线”写作更甚。口语诗的代表性诗人于坚,不知出于什么立场,对伊沙的长诗《唐》说了一些过誉的话,但最终还是说了一句实话:“伊沙诗歌的危险性地于,他总是在非诗的匕首刺刀与纯诗之间创造他的诗歌空间”。

  从另一个层面说,若老于坚说的这段话是真理,那么,伊氏体诗歌的写作,多跨出诗的范畴一步,就是非诗。

  我始终认为,诗不是政治或历史的法器,非要写崇高,非要写三千年历史。诗,只是诗人瞬间恍如隔世的思维飞扬;诗语言是自由的,多元的,充满活力的;诗,回归了诗的本真后,内心体验个体生命写作时,却出现了一个不可忽视的敌人,对认知的事物大家群起相互仿模,诗好像是一台机器生产出来的模具,某种层面上缺少一些活力和新鲜感。

  由于网络的活跃及写诗的随意性,口水诗在诗市场上的日渐泛滥,诗人的自我意识过于膨胀,诗语言的随意性成为并发症,诗丰富的语言便丧失了呼吸,诗又重走入标语口号式的怪圈,这也是导致诗目前处于凄凉境况的原因之一。诗的垃圾一堆堆摆在眼前,诗人都装作视而不见,充耳不闻。往往,诗人的外表形象遮蔽了诗的本质,名诗人的劣诗常常在正规刊物上横行,这就为劣诗留下了浮躁的天空。

  而且,我们总是能看到,所谓的名诗人,我们看到的只是他闪光的名字,却看不到诗闪亮的灵光。诗人的地位权威,应出自于诗本身,而不是来自于诗人的塑造及包装形象。朦胧诗派,北岛、芒克、顾城、舒婷——我们能看到一个个闪光的名字,他们的诗也在耀着金子的光芒。而之后,诗人越来越注重世俗活动,口水诗的狂欢污染了诗的语言,许多人把口水当作诗的语言垃圾场,许多诗人写作难以超越自我,其符号价值远远大于文本价值。

  诗人多多在《北京地下诗歌(1970-1978)》中,曾愤怒而无奈地说:“我所经历的一个时代的精英已被埋入历史,倒是一些孱弱者在今日飞上天空。”我私下暗自想想,这话,放在今天,也有其存在的价值。

  我以为伊沙在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确实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时间无情地推进到二十一世纪,伊沙个人的创作能力却严重下滑,再由于其文本本身存在的巨大病垢,以及性格、行为上的诸多缺陷(如痞气、仿模、剽窃成性),都显示其作为一个诗人已经走出了先锋诗歌的行列。伊沙在文本上已经显得力不从心,尽管作品并不少,但真正有质量的作品是少之又少。以伊沙最重要的作品《唐》为例,个人创造力已经显现了明显的衰颓之象。

  可以这样说,伊沙只是一个过去的“伪民间”诗人,是伪先锋的一个典型。事实上,更多腐朽的、没有任何创造力的伪诗人正扎根在我们身边。就如垃圾派,它是有一些比较完善的理论,但没有现实的文本做支撑,实际的案例是,在网络上,我们仅仅只看到他们嬉闹的影子,却看不到诗语言的光芒,由此,把垃圾派,称做语言的行为艺术反倒更合适些。

  如今,诗被口水污染,己是诗歌写作司空见惯的日常事件。就说伊氏体诗歌,很多只是一个语言符号,算不得真正意义上的诗,大多只是一堆难以阅读的语言垃圾,一堆堆语言泡沫。

  龚盖雄先生在其举证十分充足批评文章《剥诗坛“搅屎棍”伊沙的画皮:寄生性写作的三流典范》中说:“在《唐》中,我们甚至可以找到大量直接抄袭的证据,令人惊心而后愤怒——这是个怎样低劣的诗人!”。民间有这样一种说法:“做过一次贼,就有无数次想偷的欲望”。不知这话对与不对

  东北的诗评家李磊曾给伊沙定了五条罪状:“一、剽窃仿冒。二、缺乏激情。三、闭门造车。四、生拉硬套。五、痞气十足。”

  我再加上一条是:“费话白话连篇”。纵观伊氏体诗歌的流水线式写作或诗的机器化作业,我们总能从它身上寻觅到仿模的影子,剽窃的痕迹。我通过几晚上的深思熟虑式的思索,给伊氏体诗歌定了个名“现代克隆性制造”。

  云南省墨江县文联 张礼 邮:654800

  2010年9月15日至19日一稿

发表评论

访客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